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 教案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3.2内能(教案)
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改变。
2.了解热量的概念。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
重点难点1.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热量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提问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的足球图片。
师:图中的足球具有动能和势能吗?那么我首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动能?什么是重力势能?什么是弹性势能?用课件以表格形式显示。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高处的物体由于重力作用而具有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师:接着问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分别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用课件以表格形式显示。
决定动能的因素:速度、质量;决定重力势能的因素:高度、质量;决定弹性势能的因素:材料、弹性形变。
2【讲授】新课讲解1、内能课件展示运动的物体图片。
师:如图,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课件展示运动的分子图片。
师:那么,运动着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返回页面4列出分子动能的概念。
课件展示弹簧图片。
师:弹簧由于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而具有势能。
课件展示运动的分子图片。
师:那么,互相排斥、吸引的分子之间也具有势能。
返回页面4列出分子动能的概念。
从而引出内能的概念: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
师:冰山有内能吗?请_____同学回答。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物体内能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
3.利用图表、公式等工具,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内能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作业将分为两部分:基础巩固和拓展提高。
1.基础巩固: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1、2、3,主要涉及内能的定义、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以及热传递方式的概念区分。
-设计一道简答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内能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与内能相关的现象,如热胀冷缩、物态变化等,并简要描述这些现象背后的内能变化。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内能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将面临一定的挑战。他们对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关系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对热传递方式的认识可能局限于日常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程度,适时进行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内能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新知识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将获得一个关于内能和热传递的案例,要求他们分析案例中涉及到的内能变化和热传递方式。例如,小组可能会讨论冰箱如何工作,或者分析冬天为什么会下雪。
我会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内能和热传递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对于热传递方式的掌握,设计互动性强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热传递的实例,并尝试分类和解释,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2内能教学设计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物体内能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前期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接触过温度、热量等与内能相关的知识点,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对内能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尚显不足,需要在本章节的学习中进行巩固和提升。
学生在学习内能时,可能会对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产生混淆,对于内能变化的计算和分析方法掌握不够熟练。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利用案例分析,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内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归纳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辅导:“同学们,在做题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我提问。我会耐心解答你们的疑惑。”
(五)总结归纳
1.归纳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内能的计算方法。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内能的概念,知道了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内能的计算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前期学习的温度、热量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温度和热量,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们与物体的内能又有什么联系呢?”
2.生活实例导入:列举生活中与内能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举例:“我们在冬天时,为什么会感到金属制品比木头制品更冷?这是因为金属制品导热性能好,内能传递得更快。那么,内能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3.2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2.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能源利用与节约意识的培养,了解不同能源的特点及合理利用。
4.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内能的变化。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撰写实验报告。
-提示: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如热水、冰块等。
3.调查家庭能源使用情况,分析能源利用的合理性,并提出节能建议。
-要求:数据真实可靠,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4.拓展阅读:查阅资料,了解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撰写一篇小短文。
-例如:为什么冬天穿棉袄可以保暖?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设计课堂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内能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例如:通过压缩空气引火实验,让学生观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5.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内能的变化,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内能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内能及其转化、传递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1.内能的定义及其与温度、热量的关系。
-教师讲解内能的概念,强调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讲解内能与温度、热量的关系,通过图示和实例加深学生理解。
2.内能的两种形式: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分别介绍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内能的贡献。
-通过动画和实验,展示内能的两种形式在物体内部的体现。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内能、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热传递的条件和规律。
2.拓展与延伸: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课后作业:布置与内能相关的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拓展任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内能现象,撰写观察报告,培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作业布置
-例如,在讲解内能与温度关系时,可以提问:“为什么热水袋能取暖,冰块能降温?”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利用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能及其变化。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内能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例如,进行热传递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热传导的速度,探讨热传递规律。
4.小组合作作业要注重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作业提交时间:
1.书面作业和拓展作业需在下一堂课前提交。
2.实践作业和小组合作作业在课堂展示后提交。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作业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3.2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课堂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思想,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5.作业小结:教师布置了具有实际意义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内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源自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内能的概念,明确内能的单位、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2.分析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讲解热量与温度、内能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热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4.利用热量公式Q=cmΔt,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讨论题目:“内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记录讨论结果。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内能的概念、改变方式和应用。
2.强调内能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热量的概念,理解热量与温度、内能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以及内能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包括做功和热传递,并能运用实例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理解温度、热量和内能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4.让学生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在内能中的应用。
5.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原理,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提出新观点、新方法。
4.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原理,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内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利用内能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等。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彼此对内能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各小组汇.展示图片和视频,介绍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的改变方式,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定义、单位和计算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内能和温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分别是什么?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能源转化与守恒的原理是什么?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2.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3.通过学习能源的转化与守恒,培养学生节能环保的观念,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4.培养学生严谨、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质疑、善于合作的精神。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内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验操作、问题分析、团队合作等能力,同时培养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4.让学生了解能源的转化与守恒,掌握热机效率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对能源利用和节能减排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内能与温度、质量、物质状态等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分析热传递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内能的概念:教师讲解内能的定义,即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2.内能与温度、质量、物质状态的关系: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内能随温度、质量、物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3.热传递方式:讲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分析。
4.能源转化与守恒:介绍能源的转化与守恒原理,强调热机效率的计算。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价。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3.引入新课——内能,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内能知识。
(二)讲授新知
1.内能概念: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内能的定义,解释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状态之间的关系。
2.热传递方式: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内能变化的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变量法的正确运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特别关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如热水袋取暖、冰箱制冷等,引发学生对内能的思考,自然导入新课。
2.知识传授,深入浅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这一点是本章的核心,学生需要从宏观现象中抽象出内能这一微观概念,并理解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2.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和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热传递的方式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学习的难点,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锻炼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利用图表、模型等辅助教学工具,增强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教师运用图表、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内能的变化过程。
-学生学会使用这些工具进行学习,形成直观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提高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汇报、讨论等方式,锻炼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温度和物态变化、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等有关热学的基础上,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
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及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和方法的教学。
本节先通过“想想议议”引导学生思考推动瓶塞的能量是什么,引出内能、在通过对课本图13.2-1、13.2-2的分析,让学生联想分子具有动能,也具有势能,在初步建立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基础上,再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叫做物体内能,在这里注意提醒学生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的运动,跟物体是否运动无关,而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
然后,通过“想想议议”和“探究”活动,了解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热传递;二是做功。
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就比较容易理解,热传递的实质就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用热量来量度。
再通过压缩空气点火实验和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加深对做功可以改变内能的理解。
阅读“STS 地球的温室效应”,知道温室效应的现象,知道温室效应的无控制发展对人类生活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小组交流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及合作精神,本节课力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及小组讨论来完成本节重要教学内容,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1.重难点一: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虽然接触过热量和温度,但对于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可能仍感陌生。因此,教师需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解释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能的本质。
2.重难点二:热传递的条件和规律。
热传递是内能变化的重要方式,但学生对热传递的规律和条件理解可能不够深入。教学中应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使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基本规律。
4.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条件和规律。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几道关于内能、热传递和温度计使用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3.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习惯。
3.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4.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内能的概念,为后续学习热力学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坚实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举例说明。”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实例。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二、内能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体积、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教学重难点1.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一:演示实验:如图做实验,可得到现象: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口出现白气。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为什么试管口会出现白气?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能——内能。
方案二: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
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一、内能1.内能:教师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观察并思考:飞来的足球具有什么能?如果足球缩小到分子大小,它是否还具有动能和势能呢?讨论得出: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有动能;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动能也越大。
演示并分析: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
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出示挂图:冰山和铁水图片(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铁水有内能同学们容易得出,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1)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类比影响机械能的因素讨论得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和改变内能的方式。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与功、热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本节课重点讲解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2.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方式。
难点:内能的概念,热传递和做功的本质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知识讲解:(1)内能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内能?讲解: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内能的单位:讲解:内能的单位与功、热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3)改变内能的方式:讲解:热传递和做功是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
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做功改变内能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际应用。
4. 随堂练习: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实例。
5. 知识巩固:6. 板书设计: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焦耳。
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做功。
7. 作业设计:(2)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实例,并加以解释。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和单位,掌握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内能的改变方式、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等问题展开讨论,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融入生活,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内能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思考作业:
-根据内能的概念,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夏天要穿浅色衣服,冬天要穿深色衣服?这与内能有何关系?
-探讨热传递和做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汽车发动机、太阳能热水器等,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
4.合作作业:
-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内能知识的手抄报,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等。
1.学生对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帮助他们梳理清楚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学生对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认识,需要引导他们从微观角度理解内能的本质。
3.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分析数据方面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实验素养。
4.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关注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观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2.了解物体内能的两种表现形式: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并理解它们对物体内能的贡献。
3.学习内能的改变方式,包括热传递和做功,掌握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研究内能、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掌握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对内能的贡献,从微观角度认识内能的本质。
3.内能的改变方式,尤其是热传递和做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抽象且实践性强,学生难以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2. 内能的转化: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内能的转化过程。
3. 内能的传递:介绍内能的传递方式,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
4. 内能的利用:探讨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掌握内能的转化原理,能够分析内能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 理解内能的传递方式,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认识内能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内能的转化原理和内能的传递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取暖等,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让学生掌握内能的基本知识。
3. 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通过实例说明内能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让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
4. 介绍内能的传递方式,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让学生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讲解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1. 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单位:焦耳(J)3. 测量方法:通过热量传递的方法测量。
内能的转化1. 原理:内能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实例:烧水时,热量从火源传递给水,水的内能增加。
内能的传递1. 方式:热传递2. 原理: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3. 规律:热量传递的方向与温度差有关。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2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4.引入比热容的概念,讲解其物理意义和应用,如沿海地区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内能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实验活动,如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合作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内能的影响因素。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比热容概念的应用:教师利用比热容的概念,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中的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旨在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考虑到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在学习了温度、热量和能量的基础知识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素养。然而,对于内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仍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力求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内能的存在,从而更好地理解内能的本质。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搓手等,引导学生感知内能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教案
第2节内能【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作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及这两种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烧杯、酒精灯、火柴、压缩空气引火器、硝化棉、烧瓶、打气筒、导管、橡皮塞。
学生:铁丝。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播放“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的视频,“天舟一号”发射成功后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先后进行自动交会对接、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3次交会对接。
在“天舟一号”发射过程中依靠什么能量做动力呢?【互动新授】内能1.定义:播放运动员踢足球的视频,复习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请同学们说出抛到空中运动的球,其具有的能量:离开地面,具有重力势能;在空中飞行,具有动能。
将分子运动与其进行类比,球内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具有分子动能,而且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因此具有势能,从而总结得出内能的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教师补充:内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J),且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提出问题:(1)哪些物体具有内能,为什么?(2)物体的内能和什么因素有关?(3)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炽热的铁水、冰冷的冰块。
学生分组实验:取两只烧杯,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然后分别把手放入其中进行感受,教师提出问题:能不能说温度高的物体具有内能,温度低的物体不具有内能呢?学生讨论,教师必要时提示可以从内能的定义和分子的状态进行思考。
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得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大,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一杯热水和一桶凉水,哪个内能大?为什么?学生讨论:无法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最新教案第二节内能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养成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使学生养成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温度、内能、热量概念的辨析。
【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空气压缩器、乙醚、棉花、广口瓶、带导管的橡皮塞、打气筒。
学生用:粗铁丝、酒精灯、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播放视频】:蒸汽火车和火箭升空提出问题:推动火车和火箭的能量来自哪里?从而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以及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观看视频思考二、新课教学(一)内能的概念【知识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能回答出这些问题吗?1、物体由于______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_____和________。
3、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______ 。
4、分子热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2、3小题回顾机械能便于同内能进行对比学习4、5小题便于得出分子具有动能和影响分子动能大小的因素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物体温度有关5、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观察对比】1、运动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小结:分子作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能2、树上苹果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具有势能,分子间也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分子具有势能吗?小结:互相吸引的分子具有势能3、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之间有没有势能?小结: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所以由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势能。
【构建概念】最后由学生归纳得出内能的概念。
【讨论交流】(1)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内能是否发生变化?通过对比法得出分子具有动能分析、讨论的出:由于分子的相互吸引或推斥,分子具有势能。
一种形式的能。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1.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过渡:物体的内能与物体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发生变化,内能就会发生变化,那么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出谋献策】普通的一根铁丝,我们能通过哪些方法使它的温度升高?(即使它的内能增加)(1)两人一组讨论,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
(2)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B、用力来回弯折E、放在沙子上磨F、用锤子敲打做功结论: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设计意图:由感性认识归纳出结论,通过探究实验,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激发其学习兴趣。
)【回归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思考:改变物体的温度。
展示:A.用酒精灯直接加热;B.用力来回弯折;C.放在太阳下晒;D.放在热水中烫;E.在砂子上磨;F.用锤子敲打;……。
将设计的方案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例举生活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小试身手:(1)擦燃火柴时,火柴的温度,内能。
这是(1)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小结:“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过渡: 除了克服摩擦,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外,还有别的方法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设计意图: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演示实验一】压缩空气点火 教师演示实验,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思考: 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1)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物体燃烧的条件是温度 ,达到着火点(燃点); (3)迅速向下压活塞,空气的内能 ,这是通过的方式改变空气的内能。
小结:压缩空气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回归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是通过对物体做功改变内能的? 过渡:既然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内能增加,那么,反过来空气膨胀对外做功,会出现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树立辩证思想。
) 【演示实验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通过 的方式 改变火柴的内能。
(2)将金属块在砂石上迅速地来回摩擦,金属块和砂石的温度 ,内能 ,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观察实验现象,完成思考题,并得出结论。
棉花燃烧; 升高增大,做功举例: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底部比气筒壁的温度高; 空调压缩机压缩空气,使空气温度升高……。
空气推动塞子时内能减少当瓶塞跳飞出时,是食品放入电冰箱,温度降在太阳的照射下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能的多少单位:焦耳(J)状态,物体间是否接触都无关。
(2)实质:内能的转移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
(3)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用字母Q表示,单位:焦耳(J)。
一根铁丝要使它的温度升高,可以通过做功的方式,也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以: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做功的实质是能量之间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提炼升华】温度、内能、热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辨析项目内容温度内能热量区别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单位摄氏度(℃)焦耳(J)焦耳(J)联系【课外拓展】阅读“科学世界”部分——地球的温室效应。
理解热量的概念,理解、辨析温度、内能、热量三个概念阅读教材,谈对温室效应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谈本课收获谈本课收获四、课堂检测教师巡视、讲评完成检测题,见附件1五、布置作业出示作业题题目,见附件2课后完成【板书设计】第二节内能一、内能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1.做功(1)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2.热传递(1)条件:存在温度差(2)实质:能量的转移(3)热量【教学反思】一、案例的“亮点”1、在将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是一个要点,要教会学生从温度变化去了解、理解内能的变化。
在讲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时,可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速度,启发学生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猜测温度与内能大小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比较热传递和做功的有何异同,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作铺垫。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由“给学生一根粗铁丝,两人一组,想办法让它的温度升高。
再让学生展示自己所设计的方法。
”进行分类引出,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1、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它们在概念上极其相似,要注意区分,可以从概念、组成、运动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区别,并举实际例子加以说明。
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学生生活中不太注意,应该做功、重点强调一下。
3、“演示实验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中的乙醚、棉花可以用硝化棉代替。
附件1 课堂检测1.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0℃的水内能为零 B.机械能为零的物体,内能为零C.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就一定大 D.物体温度升高,该物体的内能就增大2.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的越快,物体的内能越大B.物体举得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C.温度为-40℃的冰块没有内能D.火箭点火升空过程中将燃料燃烧时放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但物体间没有发生热传递现象,这是因为两物体()A.温度相同 B.内能相同 C.热量相同 D.没有做功4如图所示的做法中,属于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是()5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C.0℃的冰块,内能一定为0 D.任何两物体间都会发生热传递6.如图是中国女子冰壶队在2010年2月21日温哥华冬奥会比赛的精彩瞬间.比赛时两名队员在冰壶前方“刷冰”,通过____ 的方式改变冰的内能,使表面的冰____ 成薄薄的一层水(填物态变化名称),这样就能够减小冰壶与冰面之间的____ 。
7.观察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以下问题:(1)实验现象:当活塞迅速下压时,棉花会____ 。
(2)现象分析:因为活塞对空气____ ,使空气的____ 增加,____ 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从而使棉花燃烧起来。
(3)实验结论:________ 。
【参考答案:】1.D2.D3.A4.A5.B6.做功熔化摩擦7.燃烧做功内能温度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大附件2:【课后检测】1.关于内能,说法正确的是()A.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B.一个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C.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是能的总和叫做内能D.物体的机械能加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钢水冷却,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B.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几年后剖开,切面互相渗透属于扩散C.冬天用热水袋取暖,人体感到温暖,是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D.和平号空间站退役后坠入大气层与空气摩擦生热,是用热传递方法改变内能3.下列现象中,由于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的是()A.酒精涂在手背上觉得凉B.把铁钉订进墙里,铁钉发热C.水被太阳晒热D.烧红的铁块放入冰水中,铁块温度降低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零度的物体没有内能B.内能和其它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C.物体间的内能可以转移D.一切物体都有内能5.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相等的1 kg和100 g的水内能相同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C.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D.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少6.所示,在大口厚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并滴入几滴酒精。
塞紧塞子后,用气筒往瓶内打气。
当塞子跳出时,看到瓶口有白雾出现。
下列关于该试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往瓶内打气,外界对瓶内气体做功 B.往瓶内打气,瓶内气体内能变小C.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温度降低 D.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对外做功7.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B .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C .物体的温度为00C,其内能也为零D .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