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和脑脊液循环
脑脊液循环名词解释
脑脊液循环名词解释
脑脊液循环是指脑脊液在脑部和脊髓中的循环过程。
脑脊液是一种由脑室和脊髓管内皮细胞分泌的无色液体,主要由水、电解质和蛋白质组成,具有维持脑部环境稳定、支撑脑组织和代谢废物清除等功能。
脑脊液循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脑室系统:脑室是脑部内部的空腔系统,包括两个侧脑室、
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脑室系统是脑脊液产生的主要场所,约占总体积的30%。
2. 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从脑室流入第三脑室,再通过中脑导水
管流入第四脑室,最后进入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是脑脊液循环的主要通道,它位于脑膜与脑组织之间的空腔中,周围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是脑脊液与脑组织、血液和淋巴液之间的重要交换场所。
3. 脑膜:脑脊液在脑膜中的循环也非常重要。
脑膜是脑部的保
护层,由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组成。
脑脊液通过脑膜的蛛网膜下腔和硬脑膜下的静脉窦进入颈静脉和上腔静脉,最终进入心脏和肺部。
4. 脑脊液循环的调节:脑脊液循环的调节主要由脑室系统和脑
膜的吸收和分泌机制控制。
脑室系统的分泌和吸收主要受到脑室上皮细胞和脉络丛的影响,而脑膜的吸收主要受到颈静脉和上腔静脉的压力和吸收能力的影响。
脑脊液循环在人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
首先,它可以维持脑部环境的稳定,保持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其次,它可以支
撑脑组织,缓冲外部撞击和震动对脑部的损伤。
此外,脑脊液还具有代谢废物清除的功能,可以将脑部代谢废物和细胞垃圾排出体外。
总之,脑脊液循环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它可以维持脑部环境的稳定、支撑脑组织和代谢废物清除等功能,对于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教学大纲(一)脑和脊髓的被膜1.掌握硬脊膜的形态特征、硬膜外隙的位置与内容。
2.了解脊髓蛛网膜、软脊膜的形态特点。
掌握蛛网膜下隙的位置、内容;终池的位置。
3.掌握硬脑膜的形态特点、大脑镰和小脑幕的位置,硬脑膜窦的名称、位置。
掌握海绵窦的位置、穿经海绵窦的结构及海绵窦的交通。
掌握小脑延髓池的位置。
了解其它蛛网膜下池的位置。
4.了解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5.了解脑蛛网膜和软脊膜的结构特点。
(二)脊髓和脑的血管1.了解脊髓的动脉和静脉。
2.掌握脑的动脉来源、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
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发起和分布。
3.掌握大脑动脉环的组成和位置。
4.了解大脑浅、深静脉的回流。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掌握脑脊液的产生部位和循环途径。
教学内容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一、脊髓的被膜(一)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厚而坚韧,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下部在S2变细,包裹马尾,末端附于尾骨。
(二)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为半透明薄膜,于脑蛛网膜相延续。
(三)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表面,在脊髓下端形成终丝;在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其尖端附于硬脊膜上,起固定脊髓的作用,还可作为椎管内手术的定位标志。
(四)被膜间的间隙1.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位置: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内容: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临床意义:硬膜外麻醉2.硬膜下隙:硬脊髓和脊髓蛛网膜之间3.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腔内充满脑脊液终池:蛛网膜下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S2水平扩大,内有马尾临床意义:成人腰椎穿刺术常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二、脑的被膜(一)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由两层合成1.特点与颅盖骨连接疏松在颅底部与颅骨结合紧密2.硬脑膜形成的隔(1)大脑镰: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2)小脑幕:伸入大、小脑之间,其前内侧缘游离形成幕切迹(3)小脑镰:伸入两侧小脑半球之间(4)鞍隔:位于蝶鞍上方,封闭垂体窝,其正中有一小孔有漏斗通过3.硬脑膜窦sinus of dura mater:(1)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上缘(2)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缘(3)直窦,大脑镰与小脑幕相接处,向后通窦汇(4)横窦:枕骨内面横窦沟内(5)乙状窦:位于乙状沟内(6)海绵窦:蝶鞍两侧,窦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过;窦外侧壁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借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借卵圆孔静脉与翼丛相交通(7)岩上窦与岩下窦:分别位颞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硬脑膜窦内血流方向:(二)脑蛛网膜cerebral arachnoid mater1.蛛网膜下隙:位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内充满脑脊液蛛网膜下池:蛛网膜下隙扩大处(1)小脑延髓池:小脑与延髓之间(2)脚间池:中脑的两大脑脚之间(3)交叉池:视交叉前方(4)桥池:脑桥腹侧(5)上池:胼胝体压部与小脑上面之间2.蛛网膜粒:由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突入窦内形成的“菜花状”突起,为脑脊液回流入脑膜窦的结构(三)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覆盖于脑的表面并深入沟裂内1.脉络组织:在脑室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2.脉络丛:脉络组织中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产生脑脊液三、脑脊液及其循环(一)脑脊液产生部位:各脑室的脉络丛(三)功能:1.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2.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3.维持颅内压及脑组织渗透压(四)接触脑脊液的神经元系统触液神经元:接受脑脊液的化学和物理刺激、释放神经活性物质至脑脊液执行感受、分泌和调节的功能四、脑屏障(一)组成位置:血液与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1.血-脑屏障结构:脑和脊髓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无窗空,紧密连接;毛细血管基膜;胶质膜位置:脑室脉络丛的血液与脑脊液之间2.血-脑脊液屏障结构:脉络丛上皮建有闭锁小带相连位置:脑室和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与脑和脊髓的神经胞之间3.脑脊液-脑屏障结构:室管膜上皮、软脑膜和软脑膜下胶质膜(二)功能: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内、外环境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脑和脊髓的血管一、脑的血管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2/3及部分间脑(一)脑的动脉椎-基底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间脑后部、小脑和脑干1.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1)行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①颈部)→颈动脉管(②岩部)→海绵窦(③海绵窦部)→前床突(④前床突上部)[③④合称虹吸部] (2)分支皮质支:顶枕沟以前大脑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的一部分和额、顶叶上外侧面的上部①大脑前动脉中央支:尾状核、豆状核的前部和内囊前肢皮质支: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②大脑中动脉中央支;豆状核、尾状核、内囊膝和内囊后肢(豆纹动脉)③脉络丛前动脉→ 侧脑室脉络丛, 沿途发出分支供应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大脑脚底的中3/5及苍白球等④后交通动脉:连于大脑后动脉2.椎动脉vertebral a.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1)构成: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共同构成(2)位置: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二)脑的静脉1.特点:①不与动脉伴行;②壁薄无瓣膜;③分浅、深两组,吻合丰富大脑上静脉→上矢状窦2.浅静脉大脑中浅静脉→ 海绵窦大脑下静脉→ 横窦3.深静脉: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直窦二、脊髓的血管(一)脊髓的动脉1.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2.节段性动脉:肋间后动脉、腰动脉的脊髓支(二)脊髓的静脉:脊髓内的小静脉最后汇合成脊髓前、后静脉→前、后根静脉→硬膜外隙的椎内静脉丛。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的循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第四节 脑屏障
重点提示
掌握:
1.脑和脊髓的3层被膜;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的概念; 2.大脑动脉环。
熟悉:
1.脑和脊髓的动脉; 2.脑室系统、脑脊液产生和循环途径。
了解:
脑和脊髓的静脉
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约125ml左右,为无色透明的液体
脑脊液产生部位:各脑室的脉络丛
功能:① 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
② 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
③ 维持颅内压及脑组织渗透压
脑 脊 液 循
侧 室间孔 脑 室
第 三 脑 室
中脑 水管
第 四 脑
外侧孔 正中孔
蛛 网 膜 下
室
隙
蛛网 膜粒
上 矢
状
窦
颈 内 动 脉
环
பைடு நூலகம்
思考题
1.临床上为什么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穿刺? 需经过哪些层次? 2.用箭头表示硬脑膜窦血液回流情况。
二、蛛网膜arachnoid mater
蛛网膜下隙: •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 • 充满脑脊液
• 蛛网膜下腔的扩大部分
蛛网膜下池: • 小脑延髓池
蛛网膜粒
• 终池(临床腰穿抽取脑脊液的常用部位)
• 蛛网膜渗入上矢状窦内形成的突起,可滤出脑
脊液
三、软 膜 pia mater
脑脊液循环途径
脑脊液循环途径
一、脑脊液的生理功能
脑脊液是由脑室、脑脊液通道和蛛网膜下腔组成的液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脑脊液在人体内循环不断,起着支持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这种无色透明的液体主要是由脑脊液腺分泌的,在脑室内生成后,通过特定的通道流动,最终被吸收到血液中,形成脑脊液的循环。
二、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1.脑室系统的产生与流动:
–脑脊液主要是由脑脊液腺分泌的,在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内不断生成。
–侧脑室生成的脑脊液首先会通过孟德尔小脑室连通到第三脑室,随后经过中脑导水管进入第四脑室。
2.全脑脊液循环:
–脑脊液在脑脊液循环系统内不断流动,从第四脑室出来后,进入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是脑脊液与外部环境的接口,脑脊液通过这个脊膜空腔,与脑组织和脊髓组织相连。
–脑脊液在蛛网膜下腔内沿着脊髓和脑组织周围循环,提供支持、保护和养分输送。
三、脑脊液的重要性
脑脊液循环途径的畅通对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脑脊液在
脊膜腔内流动,可以稳定脑组织的环境,预防脑组织受到损伤。
同时,脑脊液还具有排除代谢废物、运输养分和神经递质的重要作用,是中枢神经系统健康运作的关键。
四、结语
总的来说,脑脊液循环途径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在维护大脑和脊髓功能
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脑脊液的产生、循环途径和生理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机制。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使读者对脑脊液循环途径有更深入的认识。
脑室及脑脊液循环
上矢状窦
静脉
交通:经左、右室间孔与第Ⅲ脑室相通, 室间孔位于穹窿柱与丘脑前端之间。
二、第三脑室
是两侧丘 脑和下丘脑间 狭窄的腔隙, 前方借左、右 室间孔与大脑 半球内的侧脑 室相通,后方 通中脑水管。
前界:前连合、 终板;
底部:乳头体、 灰结节、漏斗、 视交叉;
顶:第三脑室 脉络组织。
三、第四脑室
位于延脑、 桥脑和小脑之 间的脑室,顶 朝小脑、底为 菱形窝。
脑室结构及脑脊液循环
一、侧脑室
左、右各 一,位于大脑 半球内,延伸 至大脑半球的 各个叶内。
分部:
中央部:顶叶内。顶为胼胝体,底为 丘脑背侧、尾状核; 前角:中央部伸向额叶的部分;
分部:
后角:伸入枕叶的部分; 下角:伸入颞叶的部分,最长,下角 的底上是隆起的海马。
侧脑室脉络丛:位于中央部和下角,产 生脑脊液。
顶:前部——小脑上脚、 前髓帆;
后部——后髓帆 (下髓帆)、第四脑室 脉络组织、第四脑室脉 络丛
底:菱形窝
交通:第四脑室正中孔、 第四脑室外侧孔(成对)
四、脑脊液循环
脉络丛:脉络组织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 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而形成, 是产生脑脊液的结构。
脑脊液: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 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内含多种无机离子、葡萄 糖、微量蛋白、少量淋巴细胞,成人150ml左右。
脑脊液功能: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 输代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和维持正常颅内压作用。相当于外周 组织中的淋巴。
脑脊液循环
脑脊液循环
左、右侧脑 室
室脉络丛产 生的脑脊液
间 孔
第三脑室脉 络丛产生的
+
第 三 脑
17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髓液循环
第十七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第一节 内容概要一、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周围均有三层被膜包裹,从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一)脊髓的被膜 硬脊膜:厚而坚韧,上端附于枕骨大孔,下部末端变细,借终丝附于尾骨。
脊髓蛛网膜:薄而透明。
软脊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在脊髓下端形成终丝,在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起固定脊髓的作用,还可作为椎管内手术的定位标志。
被膜间的间隙: 硬膜外隙:位置: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
内容: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椎内静脉丛,并有脊神经根通过。
临床上的硬膜外麻醉,即是将药物注入此隙。
硬膜下隙:硬脊髓和脊髓蛛网膜之间。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腔内充满脑脊液。
终池:为蛛网膜下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的扩展部,内有马尾。
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
(二)脑的被膜 1.硬脑膜 内层,较坚厚;外层,即颅骨的内骨膜。
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有: 大脑镰:伸入两半球之间 小脑幕:伸入大、小脑之间,其前内侧缘形成幕切迹。
小脑镰:伸入小脑两半球之间。
鞍隔:位于蝶鞍上方,封闭垂体窝,其正中有一小孔有漏斗通过。
硬脑膜窦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上缘。
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缘。
直窦:大脑镰与小脑幕相接处。
横窦:枕骨内面横窦沟内。
乙状窦:位于乙状沟内。
硬脑膜窦海绵窦:蝶鞍两侧,窦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过,而Ⅲ、Ⅳ、Ⅴ1、Ⅴ2对脑神经经窦外侧壁通过。
岩上窦与岩下窦:分别位于颞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
硬脑膜窦内血流方向: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岩下窦海绵窦岩上窦 上矢状窦2.脑蛛网膜 与软脑膜间为蛛网膜下隙,其扩大处为蛛网膜下池,主要有:小脑延髓池:小脑与延髓之间。
脚间池:中脑的两大脑脚之间。
交叉池:视交叉前方。
环池:中脑周围。
桥池:脑桥腹侧。
蛛网膜颗粒:由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突入窦内形成的“颗粒状”突起,为脑脊液回流入脑膜窦的结构。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动脉瘤
豆纹动脉 硬膜下血肿
脑血肿
动-静脉畸形
脑的静脉
脊髓的血管
脊髓的血管
颅底上面观察硬脑膜静脉窦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位置: 两侧蝶鞍,形似海绵
其内穿过的结构:
垂体
颈内动脉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V1 眼神经 V2 上颌神经
脑蛛网膜
蛛网膜粒
小脑延髓池穿刺
软脑膜
脑脊液循环(CSF)
功能:约150ml,对 CNS起缓冲、保护、运 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 压等作用
腰椎穿刺
脑的被膜
硬脑膜-由硬膜和颅骨骨膜融合而成。形成的特殊结构
有:①大脑镰、小脑幕、鞍隔;②硬脑膜静脉窦(见后)
脑蛛网膜 软脑膜
硬脑膜与颅盖骨
特点:
与颅盖骨结合 疏松,易于分 离,所以临床 易发生硬膜外 血肿
特殊结构1
大脑镰 小脑幕及幕切迹
特殊结构2 硬脑膜静脉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通过,临床硬膜外麻醉即将麻醉药注入此间隙,渗透过脊神经外膜 而阻滞脊神经的传导
蛛网膜下隙
位置:位于软膜与蛛网膜之 间的间隙,充满脑脊液(约 150ml),使脑和脊髓飘浮 其中
终池: 为最大的蛛网膜下隙, 位于脊髓圆锥(成人在L1, 小儿L3)与第二骶椎。其内 脑脊液中飘浮着脊神经根 丝组成的马尾。为临床腰 椎穿刺抽取脑脊液之处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颈内动脉:从颈动脉管进 入颅内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 出后穿过C6-C1橫突孔, 从枕骨大孔处入颅腔
脑底的动脉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后交通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 脊髓前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脑室系统解剖
脑室的构成
侧 脑 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脑室
侧脑室
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延伸 至半球的各个叶内,分为四部分: 前角伸向额叶 中央部位于顶叶内 侧 脑 室 后角伸入枕叶 下角伸至颞叶内
三角部
室间孔 室腔内有脉络丛,侧脑室经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第三脑室
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和下
正中孔
外侧孔
什么是脑脊液?
脑脊液是充满于脑室系统、脊髓中央管和
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内含无机 离子、葡萄糖和少量蛋白,细胞很少,主 要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脑脊液的作用是什么?
其功能相当于外周组织中的淋
巴,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
营养、运输代谢产物以及维持正常
颅内压的作用。
脑脊液总量在成人约150ml,它处于不断地产生、
☻第四脑室顶的后壁下面 为第四脑室脉络丛
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
左右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的脑脊液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
正中孔、外侧孔
easy
蛛网膜下腔大脑背面 Nhomakorabeahard
蛛网膜颗粒
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 血液
大脑半球的上缘附近、蛛网膜 形成许多绒毛状的凸起,为蛛 网膜颗粒。它们都突入上矢状 窦内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
正中孔、外侧孔
easy
蛛网膜下腔
大脑背面
easy
蛛网膜颗粒
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 血液
Thanks!
谢 谢 !
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顶部,硬脑膜 中线,是硬脑膜内外两层形成的 管道
一方面接受大脑半球浅部的经脉血回流 一方面又吸收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
脑脊液名词解释
脑脊液名词解释脑脊液是人体内的一种液体,它主要由脑室内产生,经过脊髓管向下流动,填充了脑室和脊髓管内的空隙。
脑脊液在人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保护和支持脑和脊髓,还可以帮助排出代谢产物和细胞垃圾,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脑脊液的产生脑脊液的产生主要由脑室内的脉络丛细胞完成。
脉络丛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它们分泌脑脊液并将其输送到脑室内。
脉络丛细胞的分泌速度和量都是由多种因素控制的,包括神经内分泌调节、血液供应和细胞代谢等。
脑脊液的循环脑脊液的循环是指它在脑室和脊髓管内的流动过程。
脑脊液从脑室内流出,经过中枢管和侧脑室,最终进入第四脑室。
在第四脑室内,脑脊液可以通过中枢管进入脊髓管内,也可以通过外侧孔进入脑膜腔。
脑脊液在脊髓管内的流动是由脊髓管内的分泌和吸收来维持平衡的。
脑脊液的功能脑脊液在人体内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可以保护和支持脑和脊髓。
脑脊液在脑室和脊髓管内形成一个缓冲层,可以减少脑和脊髓受到外部压力和震动的影响。
其次,脑脊液可以帮助排出代谢产物和细胞垃圾。
脑脊液中含有一些细胞和分子,它们可以清除脑和脊髓内的代谢产物和细胞垃圾,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最后,脑脊液还可以起到传递信号的作用。
脑脊液中含有一些神经递质和激素,它们可以传递信息,调节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脑脊液的检查脑脊液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
通过检查脑脊液的化学成分、细胞和微生物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多种疾病,如脑膜炎、脑炎、脑肿瘤等。
脑脊液的检查是一种比较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检查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禁食、禁止某些药物等。
总之,脑脊液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液体之一,它不仅可以保护和支持脑和脊髓,还可以帮助排出代谢产物和细胞垃圾,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在临床上,脑脊液的检查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多种疾病。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脑脊液的了解和认识,保持身体健康。
脑脊液循环与生理
脑积水
01
02
03
04
定义
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循环受阻, 导致脑室内脑脊液量异常增多
。
症状
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 、意识障碍等。
病因
颅内感染、颅内肿瘤、脑外伤 等。
治疗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颅内压升高
定义
颅内压升高是指颅内液 体压力超过正常值,导 致头痛、呕吐等症状。
症状
头痛、呕吐、视力模糊 、意识障碍等。
汇入上矢状窦。
上矢状窦是脑脊液回流入静脉的 主要途径,脑脊液在循环过程中
不断更新和净化。
脑脊液的吸收
01
脑脊液的吸收主要通过蛛网膜 颗粒完成,蛛网膜颗粒是脑膜 表面的一种结构,能够吸收脑 脊液中的水分和溶质。
02
吸收后的脑脊液进入硬脑膜窦 ,最终汇入颈内静脉,回到血 液循环中。
03
脑脊液的吸收过程受多种因素 影响,如年龄、体位、颅内压 等。
脑脊液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脉络丛的发育程度、血浆渗透压、神经递质等 。
脑脊液的产生量在不同年龄段有所差异,新生儿期产生量较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 减少。
脑脊液的循环路径
脑脊液产生后,通过脑室内脉络 丛的绒毛和室管膜细胞的纤毛作
用,流入脑室内的各个孔道。
脑脊液经由脑室孔道流入蛛网膜 下腔,沿着脊髓表面流动,最终
诊断标志物
寻找脑脊液中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早期诊断和监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
治疗策略
基于对脑脊液循环的深入理解,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如通过调节脑脊液循环来改善神经功能或减缓疾 病进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
当颅内压升高时,CSF能够通过渗透作用将水分 从脑组织转移到脊髓腔,降低颅内压。
脑室和脑脊液循环
脑室和脑脊液循环一.脑脊液产生部位:脑脊液存在于脑室系统、脑周围的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内,可被视为脑和脊髓的组织液和淋巴。
脑脊液是透明而稍带黄色的液体,它在婴儿期约有40一60毫升,在幼儿期约有60-100毫升,在少年期约有80-120毫升,到了成年,则在150-200毫升之间。
正常的脑脊液舒张压CSF介于150-180mm水柱,脑脊液的总体积为125-150ml。
二.脑脊液的生成:1.脑脊液主要由脑室的脉络丛分泌。
2.脑室的组成:(1)脑室系统 Ventricular system[前角frontal horn][室间孔foramen of Monro][下角temporal horn][脉络从choroid plexus][前房atrium][后角occipital horn][透明隔septum pellucidum][三脑室3rd][中脑导水管aquaduct of Sylvius][4脑室4th](2)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1)侧脑室:位置:大脑的每一侧半球,包括额叶、顶叶、颞叶及枕叶,在大脑外侧裂深部还藏有岛盖及岛叶(或称脑岛),每侧半球内都有一个腔,叫侧脑室,内部充满脑脊液。
2)第三脑室位置:是位于间脑正中的矢状位的裂隙。
沟通:借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借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3)第四脑室位置:是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腔隙。
底为菱形窝,顶伸入小脑内。
沟通:下通脊髓中央管,上通中脑水管,借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3)脉络丛脉络丛(choroid plexus)见于第Ⅲ、Ⅳ脑室顶和部分侧脑室壁,它是由富含血管的软膜与室管膜直接相贴并突入脑室而成的皱襞状结构,室管膜则成为有分泌功能的脉络丛上皮。
脉络丛上皮由一层立方形或矮柱形细胞组成,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细胞核大而圆,胞质内线粒体很多。
细胞侧面之间靠近游离面处有连接复合体。
上皮下是基膜,基膜深部是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内含丰富血管和巨噬细胞。
脑、脊髓被膜、脑的血供及脑脊液循环
由颅骨内膜 颅骨内膜和原来的硬脑膜 融合 而成。 颅骨内膜 硬脑膜
(内层) 内层)
与颅盖骨疏松相连,与颅底紧密愈着。 与颅盖骨疏松相连,与颅底紧密愈着。
大脑镰 小脑幕
蛛网膜
伸入上矢状 伸入上矢状 窦内,形成
【蛛网膜粒 蛛网膜粒】 蛛网膜粒
脑脊液由此排出。 脑脊液由此排出。
软脑膜
硬脑膜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组成和通连 上矢状窦
二、脑的被膜: 脑的被膜: 硬脑膜:与颅顶骨结合疏松, (一)硬脑膜:与颅顶骨结合疏松,也可称硬 膜外隙比脊髓要窄的多, 膜外隙比脊髓要窄的多,硬膜外血肿 ; 与颅底骨结合紧密, 骨折可撕裂硬膜、 与颅底骨结合紧密 , 骨折可撕裂硬膜 、 蛛 网膜、脑脊液外漏,如鼻漏、耳漏。 网膜、脑脊液外漏,如鼻漏、耳漏。
脑
脑
窦汇
岩 上 窦
直窦
下矢状窦
岩 下 窦
脑
海绵窦 乙状窦
横窦
脑脊液产生、 脑脊液产生、循环途径 脑室 组成和通连
侧脑室
室间孔 脉络丛 产生脑脊液) (产生脑脊液)
第Ⅲ脑室
中脑 水管
(脉络丛 分部 产生脑脊液) 产生脑脊液)
(脉络丛 第Ⅳ脑室 产生脑脊液) 产生脑脊液)
上矢状窦 蛛网膜粒
正中孔 外侧孔
四、脊髓A: 脊髓 : 脊髓前A:两条合为- (一)脊髓前 :两条合为-条沿前正中裂下行 脊髓后A: (二)脊髓后 :两条沿后外侧沟下行 节段动脉: (三)节段动脉: 颈部-颈升A,胸部-肋间后A,腰部- 颈部-颈升 ,胸部-肋间后 ,腰部-腰A
五、脑脊液的循环:脑脊液由脉络丛产生 脑脊液的循环: 中脑水管正中、 中脑水管正中、外侧孔 室间孔 室间孔 中脑水管 正中外
脑膜脑室脑脊液
3. 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位于间脑中央,为两侧丘 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它的前方 借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后方与第四脑 室相通。三脑室的前壁从上方室间孔伸 廷到下方视交叉,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终板,向前与大脑纵裂相连,向后在三 脑室的前壁和顶之间是前连合。三脑室 的底是从前部视交叉到后部导水管,底 的前半部是由间脑结构印与交叉池、灰 结节、乳头体和一个与脚间池相连的后 穿通体相连的交叉隐窝和漏斗隐窝。后 半部是由中脑结构形成。三脑室的后壁 是从上方的上松果体隐窝到下方的导水 管。
(3)中脑水管
(5) 延髓末端和脊髓中央管
(6) 终室 见下图
侧面观 上面观
前面观 内侧面观
终室
脑脊液回流图
2. 侧脑室:
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部,与半球外形或尾状核的形态相似, 分为四部:中央部、前角、后角和下角。
中央部
前角
后角
下角
前角(额角) 中央部(侧脑室 体或侧脑室顶部)
后角(枕角)
下角:最大的裂隙
(2)静脉: 通过四组板障静脉:
A. 额板障静脉 B. 前顶板障静脉 C. 后顶板障静脉 D. 枕板障静脉
6. 神经支配
(1) 幕上硬脑膜来自三叉神经神经 的三个分支支配: 眼神经、 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
(2)幕上硬脑膜来自迷走神经,颈上段脊神经支配。
二、脊膜的分层与结构
硬脊膜
蛛网膜外层
蛛网膜中间层 齿状韧带 软脊膜
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前界
第三脑室后界
第三脑室受附近肿瘤的压迫可阻断脑脊液的循环,引起脑积水,造成 颅内压增高等症状,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突发头痛、呕吐、嗜睡、意识障碍。 头痛可因采取一定体位而终止,后反复发作。 局灶症状为丘脑下部结构 受压症状,出现多尿、体温上升及脑性肥胖。后期常伴嗜睡及性机能减退、 阳萎、月经不调,肌童出现性早熟。
脑脊液循环教案
脑脊液循环教案教案标题:脑脊液循环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脑脊液的概念和作用。
2. 了解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和吸收过程。
3. 掌握脑脊液循环对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重要性。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提出问题:“你知道中枢神经系统是如何保护和维持自身正常功能的吗?”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知识讲解:1. 介绍脑脊液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要性。
2. 介绍脑脊液的产生:脑室系统中的脉络丛细胞通过分泌过程产生脑脊液。
3. 介绍脑脊液的循环:脑脊液从脑室系统流动到脑脊液通道,然后通过脊髓和脑脊液通道返回脑室系统。
4. 介绍脑脊液的吸收:脑脊液通过脑膜窦中的吸收小孔被吸收到血液循环中。
实践操作:1. 分发脑脊液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标出脑室系统、脑脊液通道和脑膜窦。
2.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解释脑脊液循环的过程,并回答相关问题。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脑脊液的产生和流动过程,加深对脑脊液循环的理解。
拓展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脑脊液循环出现问题,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什么影响?2. 分组讨论并汇报,探讨脑脊液循环问题可能导致的疾病或症状。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脑脊液循环的正常功能,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总结:1. 回顾脑脊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强调脑脊液循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维持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与脑脊液循环相关的知识。
教案评估:1. 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查他们对脑脊液循环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评估学生在拓展应用环节中的思考和讨论表现。
脑脊液的生成与吸收
脑脊液的生成与吸收脑脊液存在于脑室系统、脑周围的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内,可被视为脑和脊髓的组织液和淋巴。
成年人的脑脊液总量约150ml.每天生成的脑脊液约800ml,为脑脊液总量的5-6倍。
但同时有等量的脑脊液被吸收入血液,可见脑脊液的更新率较高。
脑脊液主要由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脉络丛分泌。
侧脑室内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再经过导水管进入第四脑室,然后进入蛛网膜下腔。
除脉丛外,室管膜细胞也能分泌脑脊液。
软脑膜血管和脑的毛细血管滤过的液体,一部分被重吸收,其余的则沿着血管周围间隙进入蛛网膜下腔,成为脑脊液的一部分。
脑脊液主要通过蛛网膜绒毛被吸收入静脉的血液内。
蛛网膜绒毛有活瓣状的细微的管道,其直径为4-12μm.当蛛网膜下腔的压力高于静脉窦的压力时,这些管道就开放。
这时,脑脊液(包括其中所含的蛋白质分子甚至小的颗粒如红细胞等)可进入静脉窦血液。
当蛛网膜下深的压力低于静脉窦压力时,管道关闭,液体不能由静脉窦向蛛网膜下腔倒流。
脑脊液压力的高低取决于其生成和吸收之间的平衡关系。
正常人在到卧位时,脑脊液压平均为1.3kPa(10mmHg)。
当脑脊液有吸收受到阻碍时,脑脊液压就会升高,并影响脑血流和脑的功能。
脑脊液的主要功能是在脑、脊髓和颇腔、椎管之间起缓冲的作用,有保护性意义。
脑浸浴于脑脊液中,由于浮力的作用,使脑的重量减轻到仅50g左右。
另外,脑脊液还作为脑和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
脑组织中没有淋巴管,由毛细血管漏出的少量蛋白质,主要经过血管周围间隙进入蛛肉膜下腔的脑脊液中,然后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入血液。
脑脊液分流器原理
脑脊液分流器原理
脑脊液分流器是一种医疗器械,用于治疗脑积水,这是一种由于脑脊液(CSF)在脑室内异常积聚导致的病症。
脑脊液是由脑室的脉络丛产生的清澈液体,通常在脑和脊髓周围流动,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保护和营养,同时清除代谢废物。
当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发生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增高,进而引起头痛、呕吐、视力问题甚至神经功能损害。
脑脊液分流器的工作原理基于流体动力学和压力差。
分流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导管、阀门和收集袋。
导管的一端放置在脑室内,另一端连接到阀门,阀门再连接到收集袋,通常放置在腹部皮下。
在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在脑室内产生并沿着脑脊液循环路径流动,最终被吸收进入静脉系统。
当安装了分流器后,脑室内的脑脊液会流入导管,并通过导管流向阀门。
阀门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根据设定的压力阈值自动开启或关闭,以控制脑脊液的流向和流速。
当脑室内的压力超过阀门设定值时,阀门会打开,允许脑脊液流出;当压力降低时,阀门关闭,阻止脑脊液继续流出。
分流器的目标是将多余的脑脊液从脑室内引流出来,并将其重新导向身体的另一部分,通常是腹腔,在那里它
可以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通过这种方式,分流器有助于降低颅内压,缓解脑积水的症状,并防止进一步的脑损伤。
分流器的设计必须确保脑脊液的稳定引流,避免过快或过慢的流速,因为这都可能导致并发症,如分流过度导致的低颅内压或分流不足导致的颅内压再次升高。
因此,分流器的阀门通常具有可调节功能,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分流设置,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室和脑脊液循环
一.脑脊液产生部位:
脑脊液存在于脑室系统、脑周围的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内,可被视为脑和脊髓的组织液和淋巴。
脑脊液是透明而稍带黄色的液体,它在婴儿期约有40一60毫升,在幼儿期约有60-100毫升,在少年期约有80-120毫升,到了成年,则在150-200毫升之间。
正常的脑脊液舒张压CSF介于150-180mm水柱,脑脊液的总体积为125-150ml。
二.脑脊液的生成:
1.
2.
(1
[前角
[室间孔
[下角
[脉络从
[前房
[透明隔
[三脑室
[
[4脑室
(2
1
2
3
(3
管膜直接相贴并突入脑室而成的皱襞状结构,室管膜则成为有分泌功能的脉络丛上皮。
脉络丛上皮由一层立方形或矮柱形细胞组成,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细胞核大而圆,胞质内线粒体很多。
细胞侧面之间靠近游离面处有连接复合体。
上皮下是基膜,基膜深部是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内含丰富血管和巨噬细胞。
毛细血管属有孔型,内皮细胞上的小孔有薄隔膜封闭。
脉络丛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脑脊液是由脉络丛上皮细胞分泌的,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含蛋白质很少,但有较高浓度的Na+、K+和Cl-,并有少许脱落细胞和淋巴细胞。
成年男性约有100ml脑脊液,在脑室、脊髓中央管、蛛网膜下隙和血管周隙。
脑脊液通过蛛网膜粒(蛛网膜突入颅静脉窦内的绒毛状突起)吸收入血(图7-37)。
脉络丛上皮不断分泌脑脊液,又不断回流入血液,形成脑脊液循环。
脉络丛上皮和脉络丛毛细血管内皮共同构成血-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BCB),使脑脊液保持稳定的成分而不同于血液。
脑脊液有营养和保护脑与脊髓的作用。
四.脑脊液的
功能:
1.新陈代谢:脑脊液至血液的单向流通方式,运输营养物质,药物以及代
56三.脑脊液循环途径:
左、右侧脑室第四脑室 室间孔
中脑水
侧脑室脉络丛
CSF
第三脑室脉络丛 第四脑室脉络丛
CSF C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