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3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20页PP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20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377f80dbe53a580216fcfeb8.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小结:
内容: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
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 盛开,表现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 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关键字:“应有涯”对反动统治的诅咒,同时又是
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 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 包围解除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 “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 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伤病伏丛莽间” 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 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小序”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 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 心。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分组自主学习:第二、第三章
品读温馨提示:
☺本章节的大意是什么?体现了诗人怎
样的精神?
☺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精妙?妙在哪里? ☺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赏析诗歌第一节: 断头今日意如何?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20页PPT)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 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 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 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 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 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 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共31张PPT)
![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132589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8.png)
到 整个人间 层面, 情感越来越博大,层层递进,不断升华。
梅岭三章
③
②
①
8.拓展延伸: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你能联想到《梅岭三章》中 的哪两句诗?说说理由。
8.拓展延伸: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各章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请完成下列填空。 1.从内容看,第一章侧重描写今日面临的危难,第二章侧重回顾
革命经历,第三章侧重 展望未来 ,具有一定的 时间 顺序。 2.从结构看,第一章首句设问,作用是 总领全篇 。第三章末句回
答第一章首句提出的问题, 首尾照应 ,结构严谨。 3.从情感境界看,由 面对个人危难 层面到 国家人民 层面,再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小贴士:
读诗方法:
1.知人知世 2.解读意象 3.品味词语
4.解读意象
一
二
三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一柱天南百战身, 将军本色是诗人。
——郭沫若
2.了解背景:
① 一九三六 年冬,②梅山被 围。③余伤病伏 丛莽间二十余日, ④虑不得脱,得 诗三首留衣底。 ⑤旋围解。
批注:
①交代时间。
②
③
④ ⑤交代结果:侥幸脱险。由此
可见,小序是后来补写的。
2.了解背景:
① 一九三六 年冬,②梅山被 围。③余伤病伏 丛莽间二十余日, ④虑不得脱,得 诗三首留衣底。 ⑤旋围解。
梅岭三章
③
②
①
8.拓展延伸: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你能联想到《梅岭三章》中 的哪两句诗?说说理由。
8.拓展延伸: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各章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请完成下列填空。 1.从内容看,第一章侧重描写今日面临的危难,第二章侧重回顾
革命经历,第三章侧重 展望未来 ,具有一定的 时间 顺序。 2.从结构看,第一章首句设问,作用是 总领全篇 。第三章末句回
答第一章首句提出的问题, 首尾照应 ,结构严谨。 3.从情感境界看,由 面对个人危难 层面到 国家人民 层面,再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小贴士:
读诗方法:
1.知人知世 2.解读意象 3.品味词语
4.解读意象
一
二
三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一柱天南百战身, 将军本色是诗人。
——郭沫若
2.了解背景:
① 一九三六 年冬,②梅山被 围。③余伤病伏 丛莽间二十余日, ④虑不得脱,得 诗三首留衣底。 ⑤旋围解。
批注:
①交代时间。
②
③
④ ⑤交代结果:侥幸脱险。由此
可见,小序是后来补写的。
2.了解背景:
① 一九三六 年冬,②梅山被 围。③余伤病伏 丛莽间二十余日, ④虑不得脱,得 诗三首留衣底。 ⑤旋围解。
语文 梅岭三章 课件(共21张PPT)
![语文 梅岭三章 课件(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41d2ed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5.png)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块一尺宽、 五尺长的地方。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02
下节课见!
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交代了环境、背景。重伤患病被围,是“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这三首诗抒发感情各有侧重,试指出它们的联系和侧重点。
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怀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写到未来,从个人写到同志,层层深化,层层扩大,寥寥八十四字,就塑造了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
请从炼字的角度鉴赏诗句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写了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
用纸钱来祭奠死者是我国的民俗特色,诗人盼望捷报当纸钱,表现诗人豪迈、爽朗的性格,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和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第一首
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
三首诗之间
02
下节课见!
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交代了环境、背景。重伤患病被围,是“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这三首诗抒发感情各有侧重,试指出它们的联系和侧重点。
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怀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写到未来,从个人写到同志,层层深化,层层扩大,寥寥八十四字,就塑造了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
请从炼字的角度鉴赏诗句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写了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
用纸钱来祭奠死者是我国的民俗特色,诗人盼望捷报当纸钱,表现诗人豪迈、爽朗的性格,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和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第一首
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
三首诗之间
《梅岭三章》PPT优秀课件
![《梅岭三章》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2fca3b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8.png)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陈毅 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
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72年于北京逝世。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知识必备 文体知识
组诗
组诗,是指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作品
。组诗中的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又有内在的联系 , 每 首 诗
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精读:赏析重点词句
1、革命征程是怎样的呢?结合关键词句进行赏析。
泉台 旌旗十万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旌旗”借指军队,旌旗十万,指战争中牺牲的人 员之多,也显示出正义力量之大。
烽烟 十年 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时间之久。
2、巧用修辞,语言形象精练 诗中巧妙运用设问、借代、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彰显厚重的 文化积淀,增强了表达效果。例如,第一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三章中多次运用“借代”“比喻”的修辞手法。例如,“旌旗”, 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 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 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 屠杀和镇压;“取义成仁”引用《论语》《孟子》“舍生而取 义”“杀身以成仁”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难酬蹈海亦英雄。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我以我血荐轩辕。
人物素材积累
马毛姐,安徽无为人,1954年6月入 党。解放战争时期支前英模的杰出代 表,闻名全国的“渡江英雄”。渡江 战役中,年仅14岁的她参加“渡江 突击队”,在手臂中弹的情况下依然 咬牙坚持,不畏枪林弹雨6次横渡长 江,运送3批解放军成功登岸。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梅岭三章》课件3-精选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梅岭三章》课件3-精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5a0726ae009581b6ad9eb62.png)
修辞手法:
优质课件
用典。“头悬国门”的典故 典故出自《史记 伍子胥列传》。春秋时期,吴越
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他屡建战功。后来,吴 王夫差举兵攻齐,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 是齐,就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 信谗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 对身边人说:“扶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 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用典。
讨论探究
优质课件
陈毅是不相信鬼神的唯物主义者,为什 么又写出“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 斩阎罗”“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 当纸钱”这样的诗句?
这些诗句表现了陈毅同志就算死了也要和反动 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优质课件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与陆 游诗句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 乃翁”相比有什么异同?
猜猜他是 谁?
优质课件
无产阶级革命家 元帅 曾任上海市市长 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诗人
梅岭三章 优质课件
陈毅
学习目标:
优质课件
1.一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2.二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3.三读诗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四读诗歌,赏析诗歌的语言。
优质课件
学习指导一:一读全诗,读准音节
老师指导: 1.读准字音 2. 读清句子及节奏
炼字炼句角度:
优质课件
“飞来”是轻快的、欢欣的、纷至沓来的,富 有生命力的。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 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凸现出 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后死诸君多努力”一句,诗人将活着的战友 称为后死诸君,意在提醒战友们要做好牺牲 的准备,希望他们能够像先行赴难的十万旧 部以及行将断头的自己一样,不怕牺牲,前 赴后继地继续战斗下去。
《梅岭三章》优秀课件
![《梅岭三章》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bb574c915f804d2b16c1d8.png)
合作探究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 精神?
运用了借代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旌旗”,原来是指指挥或者开道 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是借代的用法,指 部队;“阎罗”,原指阎罗王,这里是 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反动派。
这两句表现了与反动派血战到底, 死了都不屈服的精神。
合作探究
诗句中的“飞”字,有什么妙处?
“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 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 色彩。
合作探究
第二首诗应该怎样读?
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天 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后死诸君多 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两句要扬起, 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殷之情。
合作探究
第三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精神?
合作探究
诗句中“招”“斩”两个动词有什么 表达效果?
“招”表示要把在不同战场、不同 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召集起来,空间 广阔、声势浩大,也写出了领导者的号 召力;
“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 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 兵与作者一样,都有与反动派斗争到底 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合作探究
第一首诗应该怎样读?
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凛然正气。其中,“意如何”、“艰难 ”、“招”、“斩”要重读, “斩” 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
合作探究
第二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精神?
第二首诗回首十年革命战争,死 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 利捷报告慰死者。
表现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盼望 祖国解放的精神。
导入新课
他为人随和、令人亲近,虽从未当过 “总司令”和“总指挥”,却被称作“陈 老总”;
他既是开国元帅,也是诗人、外交家, 曹禺说他性格可爱,夏衍迷他的妙语连珠, 民主人士柳亚子称他为“兼资文武此全才” 的将军。他就是功勋卓著的陈毅。
初中语文精品课件: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19张PPT)
![初中语文精品课件: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86b26c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66.png)
3、赏析“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诗人告戒同志们,不要哀痛于悼念之中,化悲痛为力量, 努力的多杀敌人,把你们不断的胜利捷报化作我坟头的纸 钱。诗人借用烧纸钱纪念和哀悼死者的民间习俗,生动形 象地说出对于生者对于战友的最大期望,体现诗人革命乐 观主义和视死如归无畏精神。
第二首:勉励战友(写战友) 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
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理解三首诗 歌的主要内容。 2、品味诗歌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 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 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写作背景
1936年冬天,由于叛徒的出卖,陈毅同志和所率部 队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 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 袋里。不久,到处搜索一无所获的敌人便悻悻解围而去。
2、怎么理解“此头须向国门悬。”
“头悬国门”典故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春秋 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 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疑伍子胥 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扶吾眼悬东 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此头须向国门悬”含义是:陈毅表示自己即使牺牲, 也要头悬国门,眼看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
2、诗歌运用多种修辞。
本文主要运用了借喻、引用、借代等修辞方法。例 如:“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是设问; “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是借代。诗中 用“旌旗”借指军士,用“烽烟”借指战争。用“血雨 腥风”借喻战争,用“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 放。“取义成仁今日事”引用“杀身以成仁”“舍生而 取义”中的内容,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梅岭三章》PPT课文课件
![《梅岭三章》PPT课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656be9cc17552706220883.png)
达标训练
【根底过关】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yán luó
〔
〕。 阎罗
〔2〕后死诸君多努力,jié bào〔 捷报 〕飞来当
纸钱。
〔3〕投身革命即为家,xuè yǔ xīng fēng〔
〕应有涯。血雨腥风
〔4〕qǔ yì chéng rén〔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
【能力提升】——类文阅读
无题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 〔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1〕“大地红〞是什么意思? 指革命取得胜利。
〔2〕“三十六〞在文中指什么?
指三十六年,即三十六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 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中,“招 〞“斩〞两个动词的使用,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招〞这个动词,写出把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 英魂招集起来的情形,空间广阔,声势浩大,表现了 诗人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斩〞这个动词,写毙敌 干脆利落,表现出巨大的威力,笔力千钧,充分展现 了诗人死后也要奋勇杀敌的决心。
3.
以下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为D哪一项〔
〕
A.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共产
党员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删去
“通过〞或“使〞〕
B.我们班的“学霸〞不但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不好的
同学,而且学习很好。〔将“经常热情地帮助学
习不好的同学〞与“学习很好〞互换位置〕
C.大学毕业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观念,而在毕业
【整体感知】——写作特色
旧词新用,引用典故,进行创造性转化。旧词、 典故的创造性转化是这组诗章引人注目的特点。诗中 诗人将蒋介石和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 比作“阎罗〞和“泉台〞,用“纸钱〞来代指革命军 队的“捷报〞,赋予并传达出一种全新的含义。陈毅 活用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意为死不瞑目,据 城门高处以观天下大势,表达出在“断头〞威胁面前 的浩然正气。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梅岭三章》课件(28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梅岭三章》课件(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1b8071b856a561253d36f97.png)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
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旅程, 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召集旧部英 魂,继续战斗。
读准字音
旌(jīng)旗 悬(xuán) 当(dàng)纸钱 即为(wéi)家 应(yīng)有涯(yá) 遍种(zhòng)
读诗前的一段小序,我们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诗前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它交代了 写诗的时间、地点及缘由。
这组诗是: 为革命献身的誓言 给后来同志的遗嘱 身处绝境的绝命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朗刑读天, 舞加干入戚肢,体猛动志作固,常进在入。诗歌情境:
断从头中今 ,日我意读如出何了?一个叱咤风云、气魄非凡的共产党人形象! 创投业身艰 革难命百即战为多家。, 你血认雨为 腥哪风些应意有象涯用。的精妙?妙在哪里?
冥币。烧之告慰 革砍命头胜 不利要是紧诗,人只毕要生主所义愿真。
由“绝命字”悟“绝命诗”
取义成仁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由“绝命字”悟“绝命诗”
取义成仁 孟子在生与义中抉择,坚守仁义。
陈毅以此自比,展现坚守信念、临危 不惧、乐观从容的大无畏精神。
成果展示
比喻斗争的残酷。 牺牲的惨重。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借喻。表现革命 理想的实现及幸 福美好的生活,革 命成功后人人自 由的社会主义社 会。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
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旅程, 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召集旧部英 魂,继续战斗。
读准字音
旌(jīng)旗 悬(xuán) 当(dàng)纸钱 即为(wéi)家 应(yīng)有涯(yá) 遍种(zhòng)
读诗前的一段小序,我们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诗前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它交代了 写诗的时间、地点及缘由。
这组诗是: 为革命献身的誓言 给后来同志的遗嘱 身处绝境的绝命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朗刑读天, 舞加干入戚肢,体猛动志作固,常进在入。诗歌情境:
断从头中今 ,日我意读如出何了?一个叱咤风云、气魄非凡的共产党人形象! 创投业身艰 革难命百即战为多家。, 你血认雨为 腥哪风些应意有象涯用。的精妙?妙在哪里?
冥币。烧之告慰 革砍命头胜 不利要是紧诗,人只毕要生主所义愿真。
由“绝命字”悟“绝命诗”
取义成仁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由“绝命字”悟“绝命诗”
取义成仁 孟子在生与义中抉择,坚守仁义。
陈毅以此自比,展现坚守信念、临危 不惧、乐观从容的大无畏精神。
成果展示
比喻斗争的残酷。 牺牲的惨重。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借喻。表现革命 理想的实现及幸 福美好的生活,革 命成功后人人自 由的社会主义社 会。
部编版《梅岭三章》精品ppt课件
![部编版《梅岭三章》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3bce15d5bbfd0a785673d6.png)
2 梅岭三章
背景导入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 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 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 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 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 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 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 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 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 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 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 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 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 雄”的诗意。
部编版《梅岭三章》精品实用课件(P PT优秀 课件)
随堂测试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D) A.烽烟正十年 (借代) B.腥风应有涯 (借喻) C.成仁今日事(引用) D.遍种自由花(借代)
答案解析:“自由花”指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 属于借喻。
部编版《梅岭三章》精品实用课件(P PT优秀 课件)
部编版《梅岭三章》精品实用课件(P PT优秀 课件)
部编版《梅岭三章》精品实用课件(P PT优秀 课件)
部编版《梅岭三章》精品实用课件(P PT优秀 课件)
随堂测试
1.小序中加粗的两个“得”字意思不同:第一个“得” 意思是_能_够______,第二个“得”的意思是___作_成____。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捷报飞来当纸钱
诗人借用烧纸钱纪念死者的民间习俗,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他
随堂测试
背景导入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 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 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 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 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 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 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 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 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 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 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 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 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 雄”的诗意。
部编版《梅岭三章》精品实用课件(P PT优秀 课件)
随堂测试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D) A.烽烟正十年 (借代) B.腥风应有涯 (借喻) C.成仁今日事(引用) D.遍种自由花(借代)
答案解析:“自由花”指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 属于借喻。
部编版《梅岭三章》精品实用课件(P PT优秀 课件)
部编版《梅岭三章》精品实用课件(P PT优秀 课件)
部编版《梅岭三章》精品实用课件(P PT优秀 课件)
部编版《梅岭三章》精品实用课件(P PT优秀 课件)
随堂测试
1.小序中加粗的两个“得”字意思不同:第一个“得” 意思是_能_够______,第二个“得”的意思是___作_成____。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捷报飞来当纸钱
诗人借用烧纸钱纪念死者的民间习俗,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他
随堂测试
《梅岭三章》PPT优秀教学课件
![《梅岭三章》PPT优秀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91597ab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d.png)
烈感情; ➢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的险境,抒发死不瞑目,激励后死同志
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 ➢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的险境,表达革命理
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 ➢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
整体感知
➢通读全诗,思考诗歌小序的作用。
➢解析:小序介绍了创作此诗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及时代 背景。小序告知我们,这三首诗是作者在梅山遇险,面临“断 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作 者从容、淡定,诗“留衣底”以明志,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 决心。小序有助于我们领略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死亡面前的 浩然正气和高理想以及大无畏精神、乐观精神。
整体感知—第二章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解析: ➢1、“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典故,化用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表达
了诗人关心革命、死不暝目,想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胜利的愿望,表 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对革命忠贞不贰的崇高品质。 ➢2、“正”字,从时间上表现了往日斗争的漫长、艰苦,也显露出一个革 命者回顾自身战斗历程的自豪心情。 ➢3、“须”字,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把 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势和为革命献身的光荣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作探究
➢ 2、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
➢解析: ➢(1)多种修辞手法并用。 ➢①设问。如“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巨百战多”。 ➢②借代。如诗中用“旌旗”借指军士,用“烽烟”借指战争。 ➢③借喻。用“血雨腥风”借喻战争,用“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 ➢④引用。“取义成仁今日事”引用“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中的内
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 ➢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的险境,表达革命理
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 ➢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
整体感知
➢通读全诗,思考诗歌小序的作用。
➢解析:小序介绍了创作此诗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及时代 背景。小序告知我们,这三首诗是作者在梅山遇险,面临“断 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作 者从容、淡定,诗“留衣底”以明志,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 决心。小序有助于我们领略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死亡面前的 浩然正气和高理想以及大无畏精神、乐观精神。
整体感知—第二章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解析: ➢1、“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典故,化用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表达
了诗人关心革命、死不暝目,想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胜利的愿望,表 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对革命忠贞不贰的崇高品质。 ➢2、“正”字,从时间上表现了往日斗争的漫长、艰苦,也显露出一个革 命者回顾自身战斗历程的自豪心情。 ➢3、“须”字,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把 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势和为革命献身的光荣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作探究
➢ 2、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
➢解析: ➢(1)多种修辞手法并用。 ➢①设问。如“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巨百战多”。 ➢②借代。如诗中用“旌旗”借指军士,用“烽烟”借指战争。 ➢③借喻。用“血雨腥风”借喻战争,用“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 ➢④引用。“取义成仁今日事”引用“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中的内
梅岭三章优质ppt课件
![梅岭三章优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e43f7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c.png)
意境。
梅岭三章的审美体验
情感共鸣
梅岭三章所表达的情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很容易引起人 们的共鸣。这种共鸣使得人们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
意境深远
梅岭三章的歌词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热爱和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这种意境使得人们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种高尚的情 感和价值观。
由于梅岭三章属于传统文化,其创新 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尽管有一些 新的尝试和探索,但整体上仍保持着 原有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要点三
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为了确保梅岭三章的传承和发展,需 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 珍贵的文化遗产。政府、社会和个人 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梅岭三章的 宣传和教育,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和发 展新的受众群体。
梅岭三章的影响力
文学价值
梅岭三章作为一篇优秀的诗歌作 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 的主题内涵,在文学领域产生了
重要影响。
历史意义
该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 和时代精神,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
教育价值
梅岭三章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 美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小学教育的 经典篇目。
梅岭三章的评价体系
梅岭三章优质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1-30
• 梅岭三章简介 • 梅岭三章的美学价值 • 梅岭三章的创作背景与过程 • 梅岭三章的影响与评价 • 梅岭三章的传承与发展 • 总结与展望
01
梅岭三章简介
梅岭三章的背景
梅岭三章的创作背景
陈毅同志在梅岭被国民党军队包围, 写下三首诗,表现了革命战士不畏强 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 神。
梅岭三章的审美体验
情感共鸣
梅岭三章所表达的情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很容易引起人 们的共鸣。这种共鸣使得人们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
意境深远
梅岭三章的歌词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热爱和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这种意境使得人们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种高尚的情 感和价值观。
由于梅岭三章属于传统文化,其创新 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尽管有一些 新的尝试和探索,但整体上仍保持着 原有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要点三
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为了确保梅岭三章的传承和发展,需 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 珍贵的文化遗产。政府、社会和个人 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梅岭三章的 宣传和教育,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和发 展新的受众群体。
梅岭三章的影响力
文学价值
梅岭三章作为一篇优秀的诗歌作 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 的主题内涵,在文学领域产生了
重要影响。
历史意义
该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 和时代精神,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
教育价值
梅岭三章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 美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小学教育的 经典篇目。
梅岭三章的评价体系
梅岭三章优质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1-30
• 梅岭三章简介 • 梅岭三章的美学价值 • 梅岭三章的创作背景与过程 • 梅岭三章的影响与评价 • 梅岭三章的传承与发展 • 总结与展望
01
梅岭三章简介
梅岭三章的背景
梅岭三章的创作背景
陈毅同志在梅岭被国民党军队包围, 写下三首诗,表现了革命战士不畏强 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 神。
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共26张PPT)
![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f6f7a2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6.png)
文本特色
虚实相生,想象奇伟
➢ 诗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创业艰难百战多”“南国烽烟正十年”等是 严峻的现实,“旌旗十万斩阎罗”则具有浓厚的夸张、幻想色彩。“捷报飞 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也都是虚写,把虚构的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
➢ 另一方面,诗人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通过“泉台”“旌旗”“烽烟”“血 雨腥风”“自由花”等意象来抒写自己的革命情怀,极具艺术感染力。
“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指军士,表现出部队的昂扬 士气、浩大声势。
整体感知——第二首诗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 斗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遗憾。
整体感知——第二首诗
(2)“此头须向国门悬”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整体感知——第三首诗
(3)诗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 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 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借喻反动 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 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 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 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写作背景
➢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 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 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 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3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3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a2549b964bcf84b8d57b76.png)
投身革命即为家,
赏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10
yīng wéi
断头今日意如何?
投身革命即为家,
创业艰难百战多。
xīng 血雨腥风应有涯。
此去泉台招旧部, fēng
取义成仁今日事,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人间遍种自由花。
jīng
yán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6
回到梅山时遇上敌人搜山,他便暂时隐蔽 在一个山坳里。敌人纵火烧山,但天下大雨, 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围山搜捕一直到天黑才伪 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回来,但还是 一无所获。
当时陈毅同志用刀在陡坡上开出一块一尺 宽、五尺长的平地,躺在那里休息。后来敌人 从叛徒口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再次搜山, 一直围搜“二十余日”才“解围”。
41
讨论探究
陈毅是不相信鬼神的唯物主义者,为什 么又写出“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 斩阎罗”“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 纸钱”这样的诗句?
这些诗句表现了陈毅同志就算死了也要和反动 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37
在这三首诗里,作者用革命乐观主
中
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
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
现的坚定信念。
心
第一章,面临牺牲的考验,立下革 命到底的誓言,表现革命者对事业的艰
苦性有充分的认识。
思
第二章,忆长征,激励战友,表达 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第三章,侧重在展望将来,表现革
想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2
1941年“皖南 事变”后,担任新四军 代理军长。解放战争时 期,担任第三野战军司 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 解放后,任上海市市长 ,后又任中央政治局委 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 交部长等职。1972年1 月6日因病逝世。
梅岭三章 精品课件
![梅岭三章 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822fc65acfa1c7ab00cc83.png)
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借代。“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 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取义成仁”的典故
• “取义成仁”是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 语。“舍生取义”,见《孟子 告子》:“生,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杀身成仁”,见《论语》:“仁人志士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南宋末年,民族 英雄文天祥抗击元军入侵,兵败被俘,拒降不屈,殉 难欲燕京。就义前在衣服上留下这样的绝笔:“孔曰 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义至。而今而后, 庶无己愧。”
• 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 统治阶级血战 到底的革命精神.
• 3 、诗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借代、比喻、设问。
★“旌旗”借—代—部队 “阎罗”—借喻—反动势力的头
领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代不能变明喻,借喻可以变明喻。
•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1“烽烟”是什么意思? “烽烟”借代战争。 2 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 命运,盼望祖国解放 的精神。
“头悬国门”的典故
• 典故出自《史记 伍子胥列传》。春秋 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 他屡建战功。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 ,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 ,就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 夫差听信谗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 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扶 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 引用“取义成仁”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愿为信仰献出 生命的豪情壮志。
1. 本课的体裁是什么? 七言绝句
2. 押的韵脚是什么?
o an a
借代。“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 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取义成仁”的典故
• “取义成仁”是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 语。“舍生取义”,见《孟子 告子》:“生,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杀身成仁”,见《论语》:“仁人志士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南宋末年,民族 英雄文天祥抗击元军入侵,兵败被俘,拒降不屈,殉 难欲燕京。就义前在衣服上留下这样的绝笔:“孔曰 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义至。而今而后, 庶无己愧。”
• 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 统治阶级血战 到底的革命精神.
• 3 、诗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借代、比喻、设问。
★“旌旗”借—代—部队 “阎罗”—借喻—反动势力的头
领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代不能变明喻,借喻可以变明喻。
•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1“烽烟”是什么意思? “烽烟”借代战争。 2 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 命运,盼望祖国解放 的精神。
“头悬国门”的典故
• 典故出自《史记 伍子胥列传》。春秋 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 他屡建战功。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 ,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 ,就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 夫差听信谗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 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扶 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 引用“取义成仁”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愿为信仰献出 生命的豪情壮志。
1. 本课的体裁是什么? 七言绝句
2. 押的韵脚是什么?
o an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