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与气流组织

合集下载

半地下变电站室内通风与气流组织分析

半地下变电站室内通风与气流组织分析
摘 要: 分析 了半地 下变电站 室 内通风与气流组织的常见 问题及现状. 通过对某 变电站主 变室的风速
场和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 , 分析 了四 种 不 同气 流 组 织 方案 的 通 风 散 热 效 果及 对 主 变 室 的 风 速 场 和 温 度 场 的 影 响 , 出 了通 风散 热 效 果 较 好 的 气流 组 织 方案 , 半 地 下 变 电站 的通 风 及 气 流 组 织设 计提 供 得 为 了一 定 的 参 考 .
i e n s mi—un e g o nd ta f r rs sa in wa n lz d, n h mpo tn e o e tlt n d r r u r nso me ub t to s a a y e a d t e i ra c fv n i i ao a d h a isp to s d s use Thrug h me i a i lto fwi d fed a d t m— n e td s i ain wa ic s d. o h t e nu rc lsmu ai n o n il n e
关 键 词 : 地 下 变 电站 ; 值 模 拟 ; 半 数 气流 组 织 ; 速 场 ; 度场 风 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 图分 类 号 :U 7 T2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96 2 1 )3— 3 6— 4 17 0 4 (0 1 0 04 0
Dic so o e i to a i o dit i uto n s mi s us i n fv ntl i n nd a r f w s rb i n i e - a l
u d rru dta s r rsbtt n n ego n rnf me u sai o o

全面通风气流组织的原则

全面通风气流组织的原则

全面通风气流组织的原则
全面通风气流组织的原则如下:
1. 空气流动方向:通风气流应从干净的区域向污染的区域移动,以有效地将污染物排出。

2. 气流速度:通风气流的速度应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既能够有效地将污染物带走,又不会引起其他问题,如温度不适或风扬尘。

3. 高效过滤:在通风系统中使用高效过滤器,以去除空气中的微尘、细菌和其他污染物。

4. 均匀分布:通风系统应该能够均匀地将新鲜空气分布到房间各个角落,以确保整个空间得到充分的通风。

5. 空气质量监测:全面通风气流组织应配备相关的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用于实时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6. 合理运行:通风系统应按照预定的操作指南进行合理运行,以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

7. 定期维护:通风系统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保证室内空
气的良好质量。

综上所述,全面通风气流组织的原则是确保新鲜空气能够均匀地分布到室内各个角落,通过高效过滤和定期维护,将污染物有效排出,保证室内空气的质量。

全面通风的气流组织要点

全面通风的气流组织要点

全面通风的气流组织
从房间下部排出的风量,包括距地面2m以内的局部排风量。 从房间上部排出的风量,不应小于每小时1次换气。
当排出有爆炸危险的气体或蒸汽时,其风口上缘距顶棚应 小于0.4m。
前物 浓度,从而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允 许标准之下,所以又叫稀释通风。
全面通风的气流组织
6.风量的分配 (1)有害物和蒸气的密度比空气轻,或虽比室内空气重,但 建筑内散发的显热全年均能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时,宜从房间上 部区域排出。 (2)当散发有害气体和蒸气的密度比空气重,建筑物内散发 的显热不足以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而沉积在下部区域时,宜从房 间上部区域排出总风量的1/3且不小于每小时一次换气量,从下部 区域排出总排风量的2/3。 (3)当人员活动区有害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的浓度未超过卫生 标准,且混合后气体的相对密度与空气密度接近时,可只设上部 或下部区域排风。 (4)送排风量因建筑物的用途和内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在 生产厂房、民用建筑要求清洁度高的房间,室内压力应为正压, 送风量应大于排风量;对于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房间,室内压 力应为负压,应使送风量略小于排风量。
全面通风的气流组织
全面通风的气流组织
排风口
送风口
进风口
吸风口



送风口
全面通风平面图
接排风口
灰尘
吸风口
所谓气流组织,就是

合理的选择和布置送、排 风口的形式、数量和位置,
合理的分配各风口的风量,
使送风和排风能以最短的
流程进入工作区或排出,
从而以最小的风量获得最
佳的效果。
全面通风的气流组织
全面通风的通风效果不仅与采用的通风系统风量有关,还与通 风房间的气流组织形式密切相关。一般通风房间的气流组织形式有 上送下排、下送上排及中间送上下排等形式。设计时应根据有害物 源的布置、操作位置、有害物 性质及浓度分布等情况对送排 风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

第六章 通风与气流组织(wlf)第二节

第六章 通风与气流组织(wlf)第二节



0
f ( )d F ( ) F (0) 0 F () 1
13
空气龄的概率分布f(τ):年龄为τ的空气微团 在某点空气中所占的比例。
空气龄的累计分布F(τ):年龄比τ短的空气微 团所占的比例。
某点的空气龄tp指该点所有微团的的空气龄的 平均值:
p f ( )d p [1 F ( )]d
38
第六章 通风与气流组织
§6.2 室内空气分布的 描述参数
1
气流组织:在一定的送回风形式下,建筑内部 空间会形成某个具体的风速分布、温度分布、 湿度分布、污染物浓度分布。 如何评价气流组织?
② 描述污染物排除有效性的参数:污染物到达程度,到 达的时间; ③ 与热舒适有关的参数; ④ 若充分混合,用一个集总的参数对房间通风效果进行 总体评价。
非完全混合(实际情况):入口处空气最新 鲜,出口处空气龄要高于房间平均空气龄, 死角处最陈旧。
17
2. 换气效率(Air exchange efficiency
对于理想“活塞流”的通风条件,房间 的换气效率最高。此时,房间的平均空 气龄最小,它和出口处的空气龄、房间 的名义时间常数存在以下的关系 :
Ce Cs C Cs
Ce Cs p Cp Cs
30
排污效率的意义:
衡量稳态通风性能的指标,表示送风排除污染物的 能力。
对相同的污染物,在相同的送风量时,能维持较低 的室内稳态浓度,或者能较快的将室内初始浓度降 下来的气流组织,排污效率高。
主要影响ε的因素:
7
二、通风有效性描述参数
空气龄 换气效率 可及性
8
1. 空气龄(Air Age)

建筑环境学理论第六章通风与气流组织

建筑环境学理论第六章通风与气流组织

通风(空调)的目的与方法 室内气流分布的描述参数 气流组织的测量与计算方法
建筑环境学理论第六章通风与气流组织 3
建筑环境学理论第六章通风与气流组织
4
通风
基本考虑单一参数控制,如温度,污染物浓度等
空气调节
多参数控制:调节温度、湿度、流速、洁净度、 空气成分、气味等
污染严重:直流式系统(即机械通风系统) 污染不很严重:部分回风系统
特点 可控制性强。可通过调整风口、风量等控制室内气流分布 需要消耗 能源 初投资和运行费都比较高 建筑环境学理论第六章通风与气流组织 6
基本原理:只要建筑开口两侧存在压力差P,就会
有空气流过开口。流过的风速为: P
= 2P= 2P
驱动力压差
热压:温差引起的空气密度差导致建筑开口内外的压差
风压:室外绕流引起建筑周围压力分布的不同形成开口处的 压差
自然通风的分类
热压通风 风压通风 风压和热压的联合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建筑环境学理论第六章通风与气流组织 7
P b ( P a ) P b P a g (w h n )来自bwn h
a
建筑环境学理论第六章通风与气流组织 8
建筑环境学理论第六章通风与气流组织 24
室内气流分布的描述参数--气流分布与室内环境
通风气流组织评价的三类参数
描述送风有效性的参数,主要反映送风能否有效到达考察 区域以及到达该区域的空气新鲜程度,如:空气龄、换气 效率、送风可及性
建筑环境学理论第六章通风与气流组织
1
气流组织的定义
狭义:机械通风的送回风的搭配形式 广义:一定的送风口形式和送风参数所带来的
室内气流分布(Air Distribution)
送风参数:风量、风速的大小和方向以及风温、 湿度、污染物浓度等

通风气流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

通风气流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

通风气流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
1. 自然通风原则:利用自然的气流,通过制造适当的通风路径和开口,使新鲜空气从低处进入,热空气从高处排出。

2. 穿越通风原则:通过建筑物内外的通风路径,使空气从建筑物的一侧进入并从另一侧排出,以实现有效的通风。

3. 垂直通风原则:通过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的垂直通风路径,使空气从底部进入并从顶部排出,以实现整体的空气循环和通风。

4. 屏障通风原则:通过合理设置屏障来引导气流,使空气从低压区域流向高压区域,以实现较强的通风效果。

5. 层流通风原则:通过不同高度设置的通风开口,使空气在建筑内形成无阻碍的层流循环,以实现均匀通风和降温。

6. 空气混合原则:通过合理放置通风设备,使新鲜空气和室内空气进行有效的混合,以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

7. 避免局部死角原则:在建筑物中设置合理的通风路径和开口,避免出现局部死角,确保整体空气流动的畅通性。

8. 考虑环境因素原则:根据建筑物的环境特点,如气温、风向、降雨等,合理设计通风系统,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

第六章_通风与气流组织第一--三节

第六章_通风与气流组织第一--三节
通风和空调的区别
通风:不采用回风,空气不循环使用,进风不 (或简单)处理,排风需处理至满足排放标准才 能排除; 空调:采用回风,进风需处理至设计值,排风不 需处理。
4
二、自然通风(Natural Ventilation)
定义:指利用自然的手段(热压、风 压等)来促使空气流动而进行 的通风换气方式。
洁区
29
常见风口类型---置换通风
30
3、个性化送风(Personalized Ventilation)
原理:将处理好的新鲜空 气直接送至人员主要活动 区,同时人可调节送风参 数,实现有限区域个性化。
特点:个性化调节;直接 控制呼吸区,无需全部区 域的控制;通风效率高, 通风量、能耗小。
42
根据通风气流的目的,气流分布的 评价分为三个方面 通风有效性 排污有效性 能量利用有效性与热舒适
43
二、通风有效性描述参数
空气龄 换气效率 可及性
44
1、空气龄(Air Age)
最早于20世纪80 年代由Sandberg 提出。
定义:指送风到 达房间某点的时 间。
实际意义:旧空 气被新空气代替 的速度。
输入和平衡分配; 在噪声和污染严重地区,不适用; 安全隐患,应预先采取措施; 不适用恶劣气候地区; 需要居住者自己调节,麻烦; 未对进口空气过滤、净化; 所需空间较大,受到建筑形式的限制。
24
三、机械通风(Mechanical Ventilation)
定义:指利用机械手段(风机、风扇等)产 生压力差来实现空气流动的方式。
= 2P= 2P


通过的空气量:
G F=F 2P
关键因素: F、P

通风气流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

通风气流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

通风气流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一、引言通风气流组织是指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使室内空气能够流动,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度的一种方法。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使用中,通风气流组织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通风气流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空气流动的路径、速度和分布等方面。

二、通风气流组织的路径通风气流组织的路径是指空气在室内流动的路径。

在设计通风系统时,应考虑室内的功能需求和空气流动的方向。

一般而言,通风气流组织的路径应尽量避免污染物在室内扩散,同时要保证空气的流通性。

例如,厨房的通风气流组织应将油烟排出室外,而卫生间的通风气流组织则应将异味排除室外。

三、通风气流组织的速度通风气流组织的速度是指空气在室内流动的速度。

通风气流组织的速度应根据室内的功能需求进行调整。

一般而言,室内活动区域的通风气流组织速度应较高,以增加空气的流通性,提高舒适度。

而静态区域的通风气流组织速度则可以较低,以减少不必要的能耗。

因此,在通风系统的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合理调整通风气流组织的速度。

四、通风气流组织的分布通风气流组织的分布是指空气在室内的分布情况。

通风气流组织的分布应保证室内空气的均匀性,避免死角和积聚区的产生。

在通风系统的设计中,应考虑到室内的布局和摆放物品的位置,合理安排通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以实现空气的均匀分布。

五、通风气流组织的管理通风气流组织的管理是指定期检查和维护通风系统,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通风系统应定期清洗和更换过滤器,保持通风口和排风口的畅通。

同时,应定期检查通风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修复故障和漏风现象。

通过有效的管理,可以保证通风气流组织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六、通风气流组织的效果评估通风气流组织的效果评估是指对通风系统进行监测和评估,判断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测量室内空气的质量指标和舒适度指标,可以评估通风气流组织的效果。

如果发现通风气流组织存在问题,应及时调整和改进通风系统,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度。

全面通风气流组织形式

全面通风气流组织形式

全面通风气流组织形式一、引言全面通风是指通过合理设计的通风系统,将新鲜空气均匀地输送到室内,同时排除室内污浊空气的一种组织形式。

全面通风的设计对于提供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保障人们的健康和舒适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全面通风气流组织形式。

二、上送式通风上送式通风是一种将新鲜空气从底部输送到室内的通风方式。

通常情况下,新风口位于地板附近,空气经过过滤、加热或冷却后,通过送风口进入室内。

上送式通风能够有效地提供新鲜空气,但由于热空气的上升,可能导致上方空气的积聚,使室内温度不均匀。

三、下送式通风下送式通风是一种将新鲜空气从顶部输送到室内的通风方式。

通常情况下,新风口位于天花板附近,空气经过过滤、加热或冷却后,通过送风口进入室内。

下送式通风能够有效地将新鲜空气均匀地分布到室内,但由于冷空气下沉,可能导致底部空气的积聚,使室内温度不均匀。

四、混合式通风混合式通风是一种将新鲜空气从多个位置输送到室内的通风方式。

通常情况下,新风口位于室内各个角落,空气经过过滤、加热或冷却后,通过送风口进入室内。

混合式通风能够将新鲜空气均匀地混合到室内,使室内空气质量得到改善,但可能存在空气流动不稳定的问题。

五、间接式通风间接式通风是一种通过热交换器将室内和室外空气进行热量交换的通风方式。

通常情况下,室内污浊空气通过排风口排出,同时新鲜空气通过供风口进入室内,两者在热交换器中进行热量交换,以减少能量损失。

间接式通风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可能存在传热不完全的问题。

六、直接式通风直接式通风是一种通过直接将室内和室外空气进行交换的通风方式。

通常情况下,室内污浊空气通过排风口排出,同时新鲜空气通过供风口进入室内,两者直接进行交换。

直接式通风能够实现快速通风,但可能存在室内外空气混合不均匀的问题。

七、结论全面通风气流组织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合理设计。

上送式通风适用于室内温度较低的环境,下送式通风适用于室内温度较高的环境,混合式通风适用于需要均匀通风的环境,间接式通风适用于需要节约能源的环境,直接式通风适用于需要快速通风的环境。

第六章 通风与气流组织(wlf)第三节

第六章 通风与气流组织(wlf)第三节
τ
M ' (τ ) = QCe (τ ) M (τ ) = ∫ C p (τ )dV = M (0) Q ∫ Ce (τ )dτ
V 0

1 1 τCe (τ )dτ = ∫ τ [ Q M ' (τ )]dτ = Q ∫ τd ( M (τ )) ∫ 0 1 Q 0 ∞ 0 ∞ ∞ 0


1 1 = τM (τ ) + Q ∫ M (τ )dτ = Q ∫ M (τ )dτ 0 0
21
以下降法为例证明平均 空气龄公式( 空气龄公式(2)
∞ 1 τ p = V ∫ τ p dV = V ∞
∫ ∫C
0V ∞
p
(τ )dVdτ =

∫ M (τ )dτ
0
VC (0)
M ( 0)
=
Q ∫ τCe (τ )dτ
0
M ( 0)
=
∫ τC (τ )dτ
e 0 ∞
∫ C (τ )dτ
e 0
13
释放点在房间内部,测量点在出风口处 释放点在房间内部, ——污染物驻留时间 ——污染物驻留时间 脉冲法 上升法 下降法
14
脉冲法测污染物驻留时间
在通风房间的入口释放 少量示踪气体, 少量示踪气体,记录被 测点的浓度变化过程 频率分布函数
c (τ ) = c (τ ) A(τ ) = (τ )dτ m Q ∫c
p p
污染物年龄公式
τ
p
=∫

0
c p (τ ) 1 dτ c p (∞ )
12
下降法测污染物年龄
待通风房间各点浓度平 衡后, 衡后,停止示踪气体加 入,测量被测点的浓度 变化过程 累积分布函数 污染物年龄公式

第六章通风与气流组织wlf第二节

第六章通风与气流组织wlf第二节
关。 污染源越靠近排风口,排空时间越小。
28
2.排污效率与余热排除效率
对整个房间来说,排污效率:
n Ce Ce Cs
t C
C Cs
对房间任一点来说,
p Ce Cs
Cp Cs
29
排污效率的意义:
衡量稳态通风性能的指标,表示送风排除污染物的 能力。
对相同的污染物,在相同的送风量时,能维持较低 的室内稳态浓度,或者能较快的将室内初始浓度降 下来的气流组织,排污效率高。
36
小结
可以用空气龄、换气效率和送风可及性三种 指标评价某种通风形式的通风效率
用污染物含量、排空时间;排污效率、污染 物年龄、污染源可及性对污染物排除有效性进 行评价。
评价热舒适性的指标有不均匀系数、ADPI 换气次数、名义时间常数也是评价室内气流
组织好坏的重要指标。
37
23
稳态送风可及性
稳态时的送风可及性反映了空间各点的 空气有多少来自这个风口,有多少来自 那个风口
根据送风可及性的大小,可以确定各风 口对空间各处的影响程度,从而可更有 针对性地调节各送风口的参数来改变空 间各处的值
24
三、污染物排除有效性的描 述参数
污染物含量、排空时间 排污效率 污染物年龄 污染源可及性
均温度, ηt>1
31
3.污染物年龄
定义:污染物从产生到当前时刻的时间。 污染物驻留时间:污染物从产生到离开房间
的时间。 与空气龄相同:概率分布函数、累计分布函
数。 与空气龄不同:某点的污染物年龄越短,污
染物越容易来到该点,IAQ差。
32
4.污染源可及性(Accessibility of
25
1.污染物含量和排空时间

建筑环境学通风与气流组织

建筑环境学通风与气流组织

建筑环境学通风与气流组织建筑环境学涉及建筑物内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通风和气流组织是其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建筑物内部的空气调节、保持舒适室内环境、控制室内污染物和减少病原体传播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通风和气流组织的概念、原理、分类和特点,以及其在建筑环境学中的应用。

一、通风的概念、原理和分类1.1 通风的概念通风是指通过人工或自然的方式,将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将污浊空气排出室外,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净化、循环和调节。

1.2 通风的原理通风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风:因为地球旋转,大气层会形成气压系统。

当地表气压高时,空气会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形成自然风。

•气流差异:由于室内外温度、湿度、气压等因素的差异,形成气流,促进新鲜空气的引入和污浊空气的排出。

•机械通风:通过风机、空调等机械设备,人工引入新鲜空气,带走污浊空气,实现空气的循环和调节。

1.3 通风的分类通风根据其方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自然通风:未使用任何机械设备,仅通过自然因素实现空气的循环和调节。

•强制通风:通过机械系统驱动,强制引入新鲜空气和排出污浊空气。

•混合通风:将自然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使得空气的循环和调节更加详细。

•正压通风:通过增加室内空气压力,使得污浊空气自然流向室外。

•负压通风:通过减少室内空气压力,使得新鲜空气自然流向室内。

二、气流组织的概念、原理和特点2.1 气流组织的概念气流组织是指通过人工或自然的方式,调节和优化室内气流,确保空气的质量、温度、湿度和速度符合人体舒适所需。

2.2 气流组织的原理气流组织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气流方向:根据空气的密度和温度等物理因素,形成升温气流和下降气流,以促进空气的循环和调节。

•气流速度:适度的气流速度可以确保空气的质量和舒适度,过大或过小则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气流质量:气流中应不含有有害物质和过高或过低的湿度和温度等因素。

•气流分布:气流应合理地分布到整个室内,使得室内空气质量的不均匀性减少。

自然通风及气流组织评价

自然通风及气流组织评价

自然通风及气流组织评价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自然通风在建筑中的作用,然后深入研究自然通风在建筑设计中的要求,最后稍微的了解对气流组织的评价。

这些是个人的观点,如有任何问题,请深入交流。

前言:自然通风是指利用建筑物内外空气的密度差引起的热压或室外大气运动所引起的风压来引进室外新鲜空气达到通风换气作用的一种通风方式。

它不消耗机械动力,同时,在适宜的条件下又能获得巨大的通风换气量,是一种经济的通风方式。

自然通风在一般的居住建筑、普通办公楼、工业厂房中有广泛应用。

一、自然通风在建筑中的意义建筑在利用空调改善室内局部环境的同时,消除消耗能源所产生的热量加剧了所处环境的热岛效应,回过头来又加重了自身能耗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建筑设计自然通风的目标首先是在过渡季节和冬夏季部分时段取代空调,降低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使建筑以开放的姿态友好面对生态环境并与环境形成良性互动。

其次,对室内气温、湿度等指标进行调节,改善空气品质,满足人体舒适性的要求。

其三,根据当地的主导风向与风速,避免城市噪音和污染物,同时避免回风成为室内空气的二次污染。

其四,大量火灾事故说明,烟气是造成建筑火灾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

使用自然排烟技术,利用高温烟气产生的热压和浮力以及由室外风压造成的抽力,将烟气排室外,满足应急通风需求。

其五,重新审视自然通风这项适宜技术存在于传统建筑中朴素的生态思想和技术经验,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将其转化和重构,以适应现代人居环境发展的需要,延续地方文脉。

二、自然通风的原理分析我们平时说建筑的自然通风,实际上是经过物体设置的门窗,此时会有空气随着门窗等进入室内,并且流通,就会形成气流。

它会受到建筑物外表面的压力以及门窗开口的特点影响。

压力分布是动力,而各开口的特点则决定了流动阻力。

对自然通风来说,建筑中的空气运动主要有两个要素,风压以及室内外空气密度差。

两者可以独立对空气产生作用,也可结合到一起产生作用。

在具体的建筑里,很多时候都是上述两者融合到一起作用的,只不过两者有大有小而已。

土木建筑工程:通风与气流组织要点背记

土木建筑工程:通风与气流组织要点背记

土木建筑工程:通风与气流组织要点背记1、填空题通风包括从室内排除污浊的空气和向室内补充新鲜空气两个方面,前者称为(),后者称为()。

正确答案:排风、送风或进风2、填空题机械通风是指利用()(风机、风扇等)(江南博哥)产生压力差来实现()的方式。

可分为()、()和个性送风三种形式。

正确答案:机械手段、空气流动、混合通风、置换通风3、单选一般意义上的通风包括哪两项?()A、排风、送风B、排风、新风C、送风、新风D、送风、净化正确答案:A4、单选置换通风目前在中国得不得大规模应用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严重浪费能源B、工作区空气品质较差C、现场施工及操作遇到问题多D、设计人员素质不过关正确答案:C5、填空题常用的自然通风实现形式有:()、()、()、()。

正确答案:穿堂风、单面通风、被动风井通风、中庭通风6、填空题所谓通风是指把建筑物室内()的空气直接或净化后排至室外,再把()的空气补充进来,从而保持室内的空气环境符合()。

正确答案:污浊、新鲜、卫生标准7、单选()是用来考察气流组织形式的能量利用有效性。

A、换气效率B、余热排除效率C、置换效率D、空气扩散效率正确答案:B8、填空题在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中,下送上回形式的余热利用效率最高,一般大于()。

正确答案:19、名词解释换气效率正确答案:新鲜空气置换原有空气的快慢与活塞通风下置换快慢的比值。

10、填空题置换通风是将处理过的空气直接送入到人的()(呼吸区),使人率先接触到()空气,从而改善呼吸区的()。

正确答案:工作区、新鲜、空气品质11、单选在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中,()形式的余热利用效率最高。

A、下送上回B、上送下回C、上送上回D、上送侧回正确答案:A12、单选混合通风的最突出缺点是()。

A、很难达到设计要求B、空气容易污染C、工作区温度不均匀D、不稳定正确答案:B13、问答题自然通风的定义、特点、优缺点、常见自然通风的形式正确答案:(1)定义自然通风是指利用自然的手段(热压、风压等)来促使空气流动而进行的通风换气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通风与气流组织 第一节 自然通风
1
通风的定义与目的
• 把建筑物室内污浊的空气直接或净化后排至室外,再把新 鲜的空气补充进来,从而保持室内的空气环境符合卫生标 准的方法叫通风。 • 通风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稀释室内污染物,保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 (2)消除室内余热、余湿,保证室内人员的舒适性; (3)满足室内人员对新鲜空气的需要; (4)节能的需要。
• 换气效率定义:
n n r 2 p
55
r n e 2 p
换气效率
56
(三)通风效率 (涉及污染源的位置)
• 充分混合流 η=1 • 活塞流η =?
– 均匀污染源 η =2 – 如果污染源在出口呢? – 污染源在入口呢? (主要考虑工作区)

C p C0 C C0
b
o
h2
中和面
o
h1
a
Px Pxa gh( w n )
8
(二)余压的概念(p185)
讨论余压的分布和中和面位置:
1)地面有大开口;
2)顶棚有大开口;
3)地板送风; 4)顶棚排风。
9
热压作用模拟的建筑模型
• 每层有上下两个 开口
10
室 内 空 气 速 度 分 布
11
室 内 空 气 温 度 分 布
较详细
最好
机械和自然通 风 61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发展背景
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是利用数值计算方法通 过计算机求解描述流体运动的数学方程,揭示流 体运动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计算机表现出在速度、内存等方面的巨大潜 力之后,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离散算法、迭 代方法等计算数学领域的研究活动,使流体力学 有了与计算机结合的可能,为CFD的飞速发展奠 定了基础。 k-ε二方程模型的提出,为在工程领域中普 及应用CFD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置换通风送风形式,空气年龄长的部位在上 方。年龄单位:秒
69
室内空气环境的保障
• • • • • • • 人对室内空气环境的感受与要求(标准) 负荷的获得(热、空气品质) 室内对新风量与总风量的需求 气流组织形式 气流分布的评价 暖通空调系统 冷热源
51
(一)与舒适相关的部分参数
• 空气扩散性能指标:为满足规定风速和温 度要求的测点数与总测点数之比。
ADPI=100%(-1.7<∆ET <1.1的测点数) /总测点数
52
(二)空气年龄与换气效率
1.空气龄 空气进入房间的时间 The age of air,Air age

f ( )d 1
混合通风与置换通风方式的比较
通风方式 比较项目 混合通风 设计目标 通风动力 通风机理 全室环境均一 机械通风为主 气流强烈掺混 置换通风 工作区环境满足要求 羽流浮力为主 气流扩散、浮力提升
大温差较高风速
上送下回或上送上回 送风特性 风口紊流系数大 风口掺混性好 温度/浓度分布 通风负荷 空气品质 宏观上全室均匀 消除全室负荷 空气品质接近于回风
G,C0
C M
C
M G= C N C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V
29
全面混合式通风的基本微分方程式 (稀释污染物所确定的方程)
• G C0 d + M d - G C d =VdC
30
全面混合式通风的基本微分方程式 (稀释污染物所确定的方程)
d dC V GC0 M GC
dC GC0 M GC d V
32
全面混合式通风的基本微分方程式 (稀释污染物所确定的方程)
• 稳定状态的关系式:
M G C2 C0
• 当G /V远小于1时:
M V C 2 C1 G C2 C0 C2 C0
33
二、置换通风
排风口 上部区域 界面
送风口
工作区域 热 源
• 置换通风的原理就是空气由下向上进行置换
0 0
p f ( ) d
污染物的浓度衰减曲线
53
某点空气龄
V
• 体平均空气龄:
p= 0

P
dv
V
• 名义时间常数:
n V /Q
• 空气龄、残留时间、驻留时间关系 • 活塞流驻留时间:
r n
54
2.换气效率 (不涉及污染源的位置)
• 理论上最短的换气 时间是多少? r n e 2 p • 活塞流
63
常用的计算软件 • PHOENICS • FLUENT • Airpak
64
数值求解的研究方法
1-壁橱,2-桌子 ,3-计算机,4人,5-灯,6-送 风口,7-回风口
65
置换通风的速度场
66
置换通风的温度场
67
置换通风的污染物浓度场
• 置换通风中,污染物浓度高的部位在上方 。
68
置换通风的空气年龄场
31
全面混合式通风的基本微分方程式 (稀释污染物所确定的方程)
• 在通风量一定、室内初始浓度为C1的时候
,求C2与通风时间的关系:
G M G C 2 C1 exp C 0 1 exp V G V
62
CFD的特点
CFD能够解决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难以解决的问题。 • 实验研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开发精密的 测量仪器。即使如此,实验存在着误差大、可重复性差的 固有缺陷; • 理论分析力求从理论上给出问题的解析解,但对于描述为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复杂的流动现象,理论分析所需的数 学工具尚不成熟。 • CFD的所有条件都由数值形式给出,可以严格控制并任意 改变边界、初值以及其他条件,不像实验条件经常受到外 部波动的干扰;CFD通过适当的离散手段可以较方便地求 解流体力学偏微分方程组,从而可以捕捉到复杂的流动现 象。因此,CFD克服了上述两者的困难。
12
(三)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风洞模型实验
14
风洞模型实验
15
高层建筑风压分布测定例
16
(四)风压和热压的联合作用
Pb Pxb K b
2 w
2
w Pxa hg ( w n ) K b
w
2 w
2
w
Pa Pxa K a
2 w
2
w
Kb Pxb b



• 热压:温差引起的空气密度差导致建筑开 口内外的压差。 • 风压:室外气流绕流引起建筑周围压力分 布的不同形成开口处的压差。
6
(一)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p185)
Pb Pb Pb Pa n gh Pa w gh Pa Pa gh w n Pa gh w n
质量守衡——连续性方程
能量守衡——能量方程 动量守衡—— 动量方程
27
简化与假设:
(1)室内污染物均匀分布; (2)通风量是稳定的; (3)污染物发生量是常数; (4)大气中污染物是常数; (5)忽略渗入的污染物和管道产生污染物的 可能性; (6)忽略污染物在管道内和室内的沉降。
28
全面混合式通风的基本微分方程式 (稀释污染物所确定的方程)
49
室内通风的气流组织基本形式
置式通风风 换式通 全面通风 混合式通风 均匀式通风
机械通风
个性化送风 局部通风 局部排风 (工 业 通 风 )
50
(一)与舒适相关的部分参数
• 不均匀系数:反映气流温度场和速度场的 不均匀程度。
t
均方根偏差
ti t
t
kt (t i t )2 n t
夏季打开 夏季工况 夏季关闭
43
效果图
44
45
重力循环空调在剧院舞台中的应用
46
第六章 通风与气流组织
第三节 气流分布性能的评价
47
气流分布与IAQ
• 向室内引入的新风是否都进入了呼吸区? 室内空气更新的快慢如何?室内污染物被 转移出去的迅速程度又如何?
48
气流分布的研究方法
• 半经验公式法 • 示踪气体实验法 • 数值求解法
2
通风的分类
• 根据驱动力划分(自然通风 、机械式通风) • 根据对象空间数目划分(单 室通风、多室通风) • 根据室内气流形式划分(置 换式通风、混合式通风) • 根据室内通风口位置划分( 单侧通风、穿堂风)
自然通风的定义和特性
• 定义:利用自然的手段(热压、风压等)来促使空气流动而 进行的通风换气方式。 • 分类:1)渗风;2)通过门窗的通风;3)通过特定通风口的 通风;4) 被动式通风系统;
34
站姿人员产生的上升气流
上部区 界面
下部区
分层高度
空气湖
35
置换通风系统的设置条件
• 污染源与热源应共存 • 室内冷负荷不应过大(如以120W/m2为界 ) • 房间高度不能过低(如以2.4m为界)
36
置换通风的温度梯度
°C
⊿ ⊿ ⊿ ⊿ ⊿ ⊿ ⊿
37
置换通风与冷却顶板系统
冷水管道 传热肋片
20
室内通风的气流组织基本形式
置式通风风 换式通 全面通风 混合式通风 均匀式通风
机械通风
个性化送风 局部通风 局部排风 (工 业 通 风 )
21
混合式通风
将空气从工作区外射入房间,射流卷吸一定 量的室内空气,让回流区在工作区附近。
22
置换式通风
对流气流 热源
空气湖
• 置换式通风通常指的是利用下送上回的送风方式实现通风 的一种新气流组织形式,它是将新鲜空气直接送入工作区 ,并在地板上形成一层较薄的空气湖。空气湖是由较凉的 新鲜空气扩散而成,因室内的热源(人员及设备)产生向 上的对流气流,新鲜空气随其向房间上部流动而形成室内 23 空气运动的主导气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