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cpu

合集下载

CPU的发展小学优秀作文

CPU的发展小学优秀作文

CPU的开展小学优秀作文
cpu从创造到现在,只过了几十年时间,而却有了宏大的飞跃。

世界上第一个cpu是由元老级的intel公司开发的“intel 4004”,这个集成了intel全部员工心血的小方块,是当时最顶尖的技术,而它的性能在现在看来实在是不怎么样,它的主频只有
1mhz,二级缓存为256kb,总位到18位计算位,且只能进展极为简单的计算。

后来,cpu又有了“intel 8008”,经过二十几年的升级,现在有了功能强大的“intel core2”系列,并开展了双核心、三核心、四核心以及六核心技术,把64位以及86位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而最强的cpu(个人看法)是出于ibm之手。

ibm公司最好的cpu就是用在microsoft的次世代主机“xbox 360” 上的“ibm power pc”cpu,这个cpu主频为3.2ghz,拥有3个核心,每个核心都有独立的计算频率,二级缓存为1mb,与ddr3512mb内存配合得天衣无缝。

且制作工艺运用的是双65nm技术,连续使用8小时都不会脱焊,杜绝三红。

cpu的迅速开展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关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论文(2)

关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论文(2)

关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论文(2)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论文篇三浅谈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摘要】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器控制单元的构建方法。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依据计算机体系结构,在确定且分配了硬件子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基础上,设计计算机各部件的具体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实现机器指令级的各种功能和特性。

一台计算机的核心是CPU,CPU的核心就是他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直接影响着指令系统,它的格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机器的硬件结构,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系统软件,影响机器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冯诺依曼型计算机,计算机的组成,指令系统,微指令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硬件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对其它课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先修课程为“汇编语言”、“数字逻辑”,它又与“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接口技术”等课程密切相关。

它主要讨论计算机各组成部件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

以层次结构的观点来叙述计算机各主要功能部件及组成原理;以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的表示、处理为主线来组织教学。

课程内容按横向方式组织,即不是自始至终介绍某一特定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而是从一般原理出发,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二、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1、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一)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1)计算机有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2)指令和数据以同等地位存放于存储器内,并可按地址寻访。

3)指令和数据均用二进制数表示。

4)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操作码用来表示操作的性质,地址码用来表示操作数在存储器中的位置。

5)指令在存储器内按顺序存放。

通常,指令是顺序执行的,在特定条件下,可根据运算结果或根据设定的条件改变执行顺序。

6)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输入输出设备与存储器间的数据传送通过运算器完成。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2)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2)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2)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篇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方法研究》摘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学生普遍感觉难学难考。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计算机组成原理》是我国高等教育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与计算机专业的多门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课程不以某种类型的计算机为模型,而是从原理上介绍计算机各部件的结构、功能和原理,理论性强、概念多、知识抽象,与学生们一贯认知的PC机有较大差别。

有的学生提出,每堂课老师都介绍那么多新名词很难接受;有的学生把这门课程当作文课程来学,认为只要考试前突击背题就能通过;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是应用程序开发,硬件原理根本没必要掌握。

针对这些偏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几个方面着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一般来说教学目标主要是:熟悉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掌握冯诺依曼计算机的总体结构,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简单的硬件系统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研究具体硬件模块的原理,更要强调对硬件结构的设计思路以及系统级的认知。

3 注重联系科学施教《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其他课程一样,需要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生动的语言,良好的课堂互动,来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要想把纷繁复杂的概念,各种设计完全理解,就不能孤立地研究各个知识点,需要联系地看问题。

3.1 把握课程间的联系《计算机组成原理》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计算机导论》、《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汇编语言》、《高级程序设计》等先修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在本门课程中都有所体现,与《操作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等后续课程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cpu对计算机影响论文

cpu对计算机影响论文

cpu对计算机影响论文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紧凑性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的CPU芯片也在朝着高度集成的方向不断发展,由此造成其在性能方面对温度也更加敏感,其散热技术也成为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cpu对计算机影响论文,供大家参考。

cpu对计算机影响论文范文一:计算机CPU论文摘要: CPU 是计算机进行运算的核心, 主要性能指标有字长、频率、高速缓存、前端总线频率、超线程技术的应用、支持的扩展指令集等对整个计算机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计算机的使用中常见的CPU 超频故障、计算机感染病毒使CPU 性能大幅度下降,偶伴随死机等现象, 逐步掌握CPU 主要性能与故障的排除技巧,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关键词: CPU; 性能指标; 高速缓存; 显示器黑屏; 故障排除1 计算机CPU 的主要性能指标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通常也称“微处理器”或“中央处理器”, 是计算机进行运算的核心, 在计算机系统中相当于“大脑”,主要负责计算机的数据运算和发出计算机的控制指令, 是控制计算机中其他设备运行的“总指挥”。

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 CPU 技术的发展一直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重点, 在计算机的使用中CPU 的故障排除也是一个难点, 有待我们认真地研究, 以加深对CPU的了解, 逐步掌握CPU 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与技巧, 配合CPU 工作, 协调CPU 的处理速度, 在使用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1.1 CPU“字长”是表示运算器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在计算机技术中, 把CPU 在单位时间内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称为“字长”。

一般情况下, 把单位时间内能处理为8 位数据的CPU 叫8 位CPU。

同理, 64 位的CPU 在单位时间内能处理字长为64 位的二进制数据。

字长是表示运算器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通常等于CPU 数据总线的宽度。

CPU 字长越长, 运算精度越高, 信息处理速度越快, CPU 性能也就越高。

CPU实验报告范文

CPU实验报告范文

CPU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中央处理器(CPU),通过实践掌握CPU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

二、实验原理1.CPU的基本概念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计算机指令和控制计算机的操作。

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组成。

运算器负责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控制器负责指挥CPU的工作,通过控制总线实现对内存和其他外部设备的访问。

寄存器是CPU内部的存储器,用于暂时存放指令、数据和中间结果。

2.CPU的实现方法CPU的实现采用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相结合的方法。

组合逻辑电路是由逻辑门构成的电路,它的输入只依赖于当前时刻的输入信号,输出也只与当前时刻的输入信号有关。

而时序逻辑电路则包含存储元件,其输出不仅与当前时刻的输入信号有关,还与之前的输入信号有关。

CPU的实现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设计指令集:确定CPU支持的指令集,包括指令的格式和操作码。

(2)设计控制器:根据指令集设计控制器,确定各个指令的执行过程和控制信号。

(3)设计运算器:根据指令集设计运算器,确定支持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4)设计寄存器:确定需要的寄存器数量和位数,设计寄存器的输入输出和工作方式。

3.实验环境和工具本次实验使用的环境和工具如下:(1)硬件环境:计算机、开发板、示波器等。

(2)软件环境:Win10操作系统、Vivado开发工具等。

三、实验步骤1.设计指令集根据实验要求,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指令集,包括加法、减法、逻辑与、逻辑或和移位指令。

每个指令有特定的操作码和操作数。

2.设计控制器根据指令集设计了一个控制器。

控制器根据指令的操作码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CPU内部寄存器、运算器和总线的操作。

3.设计运算器根据指令集设计了一个运算器。

运算器包括加法器、减法器、与门和或门等。

它通过输入的操作数和控制信号完成相应的运算操作。

4.设计寄存器根据实验需求确定了所需的寄存器数量和位数。

CPU的结构和功能

CPU的结构和功能

CPU的结构和功能从今天起,进⼊CPU的微观世界,将CPU作为⼀个系统来拆分和讲解。

以前的总线,MEM,IO都是结构组成部分,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完成取值,执指的流程。

1.概述(What)CPU主要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两⼤部分。

⼀旦程序进⼊存储器后,可由计算机⾃动完成取指令和执⾏指令的任务。

控制器就是专⽤于完成此项⼯作的,它负责协同并控制计算机各部件执⾏程序的指令序列,其基本功能就是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指令。

1.1 组成(1)寄存器:存放下⼀指令地址;存放当前指令;存放操作数和计算结果;(2)CU:能发出各种操作命令序列的控制部件(3)ALU:完成算术和逻辑运算(4)中断系统:处理异常情况和特殊请求2.功能(Why)CPU需要具备控制程序顺序执⾏(指令控制)、产⽣完成每条指令所需的控制命令(操作控制)、对各种操作加以时间上的控制(时间控制)、对数据进⾏运算(数据计算)以及处理中断的功能。

CPU的基本功能就是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指令。

1.取指令控制器能⾃动形成指令的地址,并能发出取指令的命令,将此地址中的指令取到控制器中。

2.分析指令分析指令包括两部分:(1)此指令完成什么操作,即控制器需要发出什么操作命令(2)分析参与这次操作的操作数地址3.执⾏指令执⾏指令就是根据分析指令产⽣的“操作命令”和“操作数地址”的要求,形成操作控制信号序列,通过对运算器、存储器和I/O设备的操作,执⾏此指令。

4.此外控制器还要能控制主机与I/O设备交换信息及对总线的管理,甚⾄能处理机器运⾏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掉电)和特殊请求(打印),即处理中断的能⼒。

3.指令周期3.1 概述(What)周期指每个步骤所耗费的时间CPU取出⼀条指令并执⾏完成所需的全部时间称为指令周期(花费时间)。

设置CPU⼯作周期标志触发器对设计控制单元⼗分有利。

3.2 指令数据流(How)3.2.1取指数据流1.CU将PC寄存器中存储的指令地址送⾄MAR2.CU将地址经地址总线送⾄MEM,将读控制命令经控制总线送⾄MEM3.CU控制MEM将存储内容经数据总线送⾄MDR4.CU控制MDR将内容送⾄IR5.CU将PC内容加13.2.2间址周期的数据流1.CU检查IR中的指令是否需要间址,如果需要间址,将MDR中的地址送到MAR2.CU将MAR中的地址经地址总线送⾄MEM,将读命令经控制总线送⾄MEM3.CU将有效地址经数据总线送⾄MDR3.2.3执⾏周期的数据流不同指令在执⾏周期操作不同。

cpu发展史论文

cpu发展史论文

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论文题目: CPU的运行原理及发展综述院系名称: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2012 年11 月26日摘要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人,那么CPU就是人的大脑。

CPU的发展非常迅速,个人电脑从8088(XT)发展到现在的酷睿系列,只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以及正在酝酿构建的64位微处理器,可以说个人电脑的发展是随着CPU的发展而前进的。

它的发展不只如此,近年来它又由单核向多核发展。

在cpu发展的三十多年里英特尔公司和amd公司做出了重大贡献。

虽然他们是竞争关系,但这并不阻碍cpu的发展步伐,这反而促进了cpu的发展。

现在的cpu不仅仅局限用于电脑和一些设备,它还用于手机上,是手机的功能更加强大。

关键词:中央微处理器 CPU单核多核微处理器1 CPU的介绍中央处理器(英语: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是电子计算机的主要设备之一。

其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

所谓计算机的可编程性主要是指对CPU的编程。

CPU、内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是现代电脑的三大核心部件。

由集成电路制造的CPU,20世纪70年代以前,本来是由多个独立单元构成,后来发展出微处理器CPU复杂的电路可以做成单一微小功能强大的单元。

“中央处理器”这个名称,笼统地说,是对一系列可以执行复杂的计算机程序的逻辑机器的描述。

这个空泛的定义很容易地将在“CPU”这个名称被普遍使用,之前的早期计算机也包括在内。

无论如何,至少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Weik 1961),这个名称及其缩写已开始在电子计算机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尽管与早期相比,“中央处理器”在物理形态、设计制造和具体任务的执行上有了戏剧性的发展,但是其基本的操作原理一直没有改变。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篇一《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与实践的探讨》摘要:本文简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提出了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特色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在实验环节中,设置多层次的实验内容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教学改革初浅的尝试。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实验内容《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设计与分析方法,建立起计算机整机工作的概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的硬件不断更新换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呈现知识面广、内容多、更新快的特点,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难学、概念抽象、感性认识差。

学生在学习上表现为一是兴趣不足,二是方法不当,三是自控能力弱。

本文就如何开展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一些粗浅的尝试与探讨。

一、因材施教,制定特色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规范教学工作、科学严谨地指导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

教学大纲制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执行情况和教学质量的优劣。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从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时间的分配、实践内容的修改三个方面来制定合适的大纲。

1.教学内容的改革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主要讨论了计算机单机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内部工作机制,包括各大部件的工作原理、逻辑实现、设计方法及其互连构成计算机整机的技术。

主要强调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的训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设计与分析方法,建立起计算机整机工作概念。

要实现教学内容改革要以基本教学内容为基础,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特点来进行。

计算机维护论文——CPU发展历史综述

计算机维护论文——CPU发展历史综述

计算机维护技术结课论文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班级:0601班姓名:学号:CPU发展历史综述摘要:英特尔为进一步抢占低端市场,于1998年4月推出了一款廉价的CPU—Celeron (中文名叫赛扬)。

最初推出的Celeron有266MHz、300MHz两个版本,且都采用Covington核心,0.35微米工艺制造,内部集成1900万个晶体管和32KB一级缓存,工作电压为2.0V,外频66MHz。

Celeron与PentiumⅡ相比,去掉了片上的L2 Cache,此举虽然大大降低了成本,但也正因为没有二级缓存,该微处理器在性能上大打折扣,其整数性能甚至不如Pentium MMX。

引言:中央处理器(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CPU、内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是电子计算机三大核心部件。

其发展速度飞快。

正文: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人,那么CPU就是人的大脑。

CPU的发展非常迅速,个人电脑从8088(XT)发展到现在的Pentium 4时代,只经过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

从生产技术来说,最初的8088集成了29000个晶体管,而PentiumⅢ的集成度超过了2810万个晶体管;CPU 的运行速度,以MIPS(百万个指令每秒)为单位,8088是0.75MIPS,到高能奔腾时已超过了1000MIPS。

不管什么样的CPU,其内部结构归纳起来都可以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协调,对命令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运算并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

CPU从最初发展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以及正在酝酿构建的64位微处理器,可以说个人电脑的发展是随着CPU的发展而前进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CPU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CPU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CPU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研究计算机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一门学科。

而CPU(中央处理器)作为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计算机中所有的指令和运算操作。

CPU的设计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架构,本文将介绍一种常见的CPU设计,冯·诺依曼结构和指令周期。

冯·诺依曼结构是由冯·诺依曼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并成为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它包含了五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控制器、算术逻辑单元(ALU)、寄存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I/O)接口。

首先是控制器,它负责控制整个计算过程。

它将输入的指令解码并发送给相应的部件执行。

控制器通常是通过微指令来实现的,每个微指令对应着一条机器指令的执行过程。

其次是算术逻辑单元(ALU),它是负责实现加法、减法、乘法和逻辑运算等基本操作的核心部件。

它可以对数据进行运算,并将计算结果存储到寄存器中。

然后是寄存器,它是一种用于暂时存储数据的硬件设备。

计算机中有多种寄存器,如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和通用寄存器等。

它们可以暂时存储计算过程中使用的数据和指令。

存储器是用来存储数据和指令的地方。

计算机中有多种存储器,如主存储器(RAM)、高速缓存(Cache)和硬盘等。

存储器按照地址访问,可以读取和写入数据。

最后是输入/输出(I/O)接口,它负责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换。

输入接口接收来自外部设备的数据,输出接口将计算机处理的结果发送给外部设备。

这样计算机就可以实现与外界的通信。

指令周期是CPU执行一条机器指令的时间周期。

它通常包括取指令、译码、执行、访存和写回这五个阶段。

在取指令阶段,控制器从存储器中读取指令并保存到指令寄存器中;在译码阶段,控制器对指令进行解码,并根据指令的类型决定下一步的操作;在执行阶段,ALU根据控制器的指令进行运算操作;在访存阶段,控制器根据指令的要求将数据从存储器中读取或写入;最后在写回阶段,将计算结果写回到寄存器中或存储器中。

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论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论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论⽂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显⽽易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门核⼼的专业必修课程。

下⾯是店铺给⼤家推荐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论⽂,希望⼤家喜欢! 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论⽂篇⼀ 《浅谈计算机组成原理》 摘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硬件专业基础课,本书突出介绍计算机组成的⼀般原理,不结合任何具体机型,在体系结构上改变了过去⾃底向上的编写习惯,采⽤从外部⼤框架⼊⼿,层层细化的叙述⽅法,即采⽤⾃顶向下的分析⽅法,详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使读者更容易形成计算机的整体概念。

此外,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除了叙述基本原理外,本书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书中举例⼒求与当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考虑到不好学校不设外部设备课程,故本书适当地增加了外存和外部设备的内容。

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对计算机的原理有个整体的概念,能有个⼤概的了解,对待不同的机型以后也会好掌握的。

关键字: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作⽤ 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在政治、经济、⽂化等⽅⽅⾯⾯产⽣了巨⼤影响。

⽽计算机的知识更新的速度⾮常的快,这就使得我们这些学计算机的⾯临着要不断的更新⾃⼰关于计算机的知识,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其实在⼤学四年⾥,我们并不能学到很多的知识,我们学习的只不过是如何学习的能⼒,⼤学就是培养学⽣各种能⼒的地⽅。

在⼤学⾥学到的知识很多是你以后⾛上社会⽤不到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从中学习到学习的能⼒。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硬件系列课程中的核⼼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对其它课程有承上启下的作⽤,它的先修课程为“汇编语⾔”、“数字逻辑”,它⼜与“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接⼝技术”等课程密切相关。

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要求学⽣能系统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逻辑组成和⼯作原理,培养学⽣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分析、应⽤、设计及开发能⼒。

中山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单周期CPU设计

中山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单周期CPU设计

中⼭⼤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单周期CPU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实验报告(实验三)学院名称: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专业(班级):学⽣姓名:学号:时间:2019 年11 ⽉8 ⽇成绩:实验三:单周期CPU设计与实现⼀.实验⽬的(1) 掌握单周期CPU数据通路图的构成、原理及其设计⽅法;(2) 掌握单周期CPU的实现⽅法,代码实现⽅法;(3) 认识和掌握指令与CPU的关系;(4) 掌握测试单周期CPU的⽅法。

⼆.实验内容设计⼀个单周期CPU,该CPU⾄少能实现以下指令功能操作。

指令与格式如下:==> 算术运算指令加“加”运算。

加“加”运算。

==> 逻辑运算指令加“与”运算。

功能:GPR[rt] ←GPR[rs] or zero_extend(immediate)。

==>移位指令==>⽐较指令==> 存储器读/写指令==> 分⽀指令else pc ←pc + 4特别说明:offset是从PC+4地址开始和转移到的指令之间指令条数。

offset符号扩展之后左移2位再相加。

为什么要左移2位?由于跳转到的指令地址肯定是4的倍数(每条指令占4个字节),最低两位是“00”,因此将offset放进指令码中的时候,是右移了2位的,也就是以上说的“指令之间指令条数”。

else pc ←pc + 4(16)bltz rs, offsetelse pc ←pc + 4。

==>跳转指令(17)j addr说明:由于MIPS32的指令代码长度占4个字节,所以指令地址⼆进制数最低2位均为0,将指令地址放进指令代码中时,可省掉!这样,除了最⾼6位操作码外,还有26位可⽤于存放地址,事实上,可存放28位地址,剩下最⾼4位由pc+4最⾼4位拼接上。

==> 停机指令功能:停机;不改变PC的值,PC保持不变。

三.实验原理单周期CPU指的是⼀条指令的执⾏在⼀个时钟周期内完成,然后开始下⼀条指令的执⾏,即⼀条指令⽤⼀个时钟周期完成。

并行计算中的多核CPU架构研究

并行计算中的多核CPU架构研究

并行计算中的多核CPU架构研究第一章: 引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高性能计算的发展。

多核CPU是高性能计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并行计算的能力成为计算速度提升的重要手段。

多核CPU架构研究就成为高性能计算领域中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对多核CPU架构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掌握多核CPU的构成和工作原理,提升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水平。

第二章:多核CPU架构概述2.1多核CPU定义多核处理器,或称为多核中央处理器,是包含两个或者更多核心(即计算单元)的中央处理器。

多核处理器被设计成在计算机系统上有一个或更多的物理核心,例如在单个晶片上。

多核处理器最主要的设计目标是提高计算性能和吞吐量。

2.2多核CPU的分类多核处理器可以根据其不同的架构方式进行分类,目前主要包括对称多处理(SMP)、非对称多处理(ASMP)、网络处理器(NP)、多线程处理器等。

其中,对称多处理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多核处理器架构,未来趋势是采用非对称多处理。

2.3多核CPU的优点相对于单核处理器,多核CPU的优点如下:(1) 更高的处理性能和吞吐量:多核CPU有多个核心可以并行处理任务,加快数据计算和处理的速度。

(2) 更好的能耗控制:可以通过关闭不必要的核心或电压/频率调整等方案调整功率,实现更优的能源管理方式。

(3) 更低的成本:因为整个系统只需要一个管脚,可以减少必须的硬件芯片数量,从而降低整个系统的生产成本。

第三章:多核CPU架构实现和运作原理3.1多核CPU架构多核CPU由多个core组成,每个core都可以执行独立的计算任务。

多核CPU可以采用不同的架构,常见的有对称多处理(SMP)和非对称多处理(ASMP)。

(1) 对称多处理(SMP)对称多处理是一种多核CPU的通用架构,所有的核心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并且共享主存储器。

SMP的每个核心执行的任务必须通过主存储器来共享,这使得SMP在处理共享内存多任务时具有较好的性能优势,但同时也需要考虑不同核心之间的同步和数据一致性问题。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央处理器CPU(共77张PPT)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央处理器CPU(共77张PPT)
6
第6页,共77页。
控制器的组成与主要功能
控制器的组成:
指令部件 程序计数器
指令寄存器 指令译码器 时序部件 脉冲源 节拍信号发生器
启停控制逻辑
微操作信号发生器
中断控制逻辑
控制器的主要功能:
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指令,并指出 下一条指令在内存中的位置
对指令的操作码进行译码,并产生 相应的操作控制信号。比如,一次 内存读写操作,或一个算术逻辑运 算操作等。
0001001001001000 规律变化,从而输出节拍电位T0、T1、 T2、T3 。
4、控制器的核心部件
微操作信号发生器:控制器的核心部件,其功能是根据指令
操作码、状态信息和时序信号,产生各种微操作控制信号,以 便正确地建立数据通路,从而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任务。 根据产生微操作控制信号的不同方式,控制器分为组合逻辑型、 存储逻辑型以及组合逻辑与存储逻辑结合型三种。采用组合逻 辑实现的控制器称为组合逻辑控制器,采用存储逻辑实现的控 制器称为微程序控制器。
程序现在已经进行到第四条指令 “NOP”指令,这是一条空操作指令。这里不再给出 指令周期图,其中第一个CPU周期中取指令,CPU把23号单元的“NOP”指令取出放 到指令寄存器,第二个CPU周期中执行该指令。因译码器译出是“NOP”指令,在第 二个CPU周期中微操作信号发生器不发出任何控制信号。
程序进行到第五条指令,即 “JMP 21”指令,这是一 条程序控制指令。其含义是 改变程序的执行顺序,无条 件地转移到地址21执行指令。 JMP指令周期由两个CPU 周期组成 。我们从第二个 CPU周期讨论。
“取指令”阶段,而取数据事件发生在指令周期的后面几个CPU周期,即发
生在“执行指令”阶段。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CPU的历史与发展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CPU的历史与发展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CPU的历史与发展1、X86时代的CPU1、1 初发展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到1971年。

在那一年,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

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

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

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也正是从8088开始,PC 机(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1、2 Intel 8086处理器1982年,许多年轻的读者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INTE已经推出了划时代的最新产品棗80286芯片,该芯片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是在CPU的内部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

从80286开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变出两种来:实模式和保护模式。

1、3 Intel 80286处理器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80286相比,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20MHz,25MHz,33MHz。

1、4 Intel 80386处理器1989年,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INTEL推出,这种芯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

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

CPU工作原理及核心技术

CPU工作原理及核心技术

CPU工作原理及核心技术众所周知,CPU是电脑的“心脏”,是整个微机系统的核心,因此,它也往往成了各种档次微机的代名词,如昔日的286、386、486,奔腾、PⅡ、K6到今天的PⅢ、P4、K7、K8等。

回顾CPU的发展历史,CPU在制造技术上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集成的电子元件越来越多,从开始集成几千个晶体管,到现在的几百万、几千万个晶体管,这么多晶体管,它们是如何处理数据的呢?CPU的原始工作模式在了解CPU工作原理之前,我们先简单谈谈CPU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CPU是在特别纯净的硅材料上制造的。

一个CPU芯片包含上百万个精巧的晶体管。

人们在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用化学的方法蚀刻或光刻出晶体管。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CPU正是由晶体管组合而成的。

简单而言,晶体管就是微型电子开关,它们是构建CPU的基石,你可以把一个晶体管当作一个电灯开关,它们有个操作位,分别代表两种状态:ON(开)和OFF(关)。

这一开一关就相当于晶体管的连通与断开,而这两种状态正好与二进制中的基础状态“0”和“1”对应!这样,计算机就具备了处理信息的能力。

但你不要以为,只有简单的“0”和“1”两种状态的晶体管的原理很简单,其实它们的发展是经过科学家们多年的辛苦研究得来的。

在晶体管之前,计算机依靠速度缓慢、低效率的真空电子管和机械开关来处理信息。

后来,科研人员把两个晶体管放置到一个硅晶体中,这样便创作出第一个集成电路,再后来才有了微处理器。

看到这里,你一定想知道,晶体管是如何利用“0”和“1”这两种电子信号来执行指令和处理数据的呢?其实,所有电子设备都有自己的电路和开关,电子在电路中流动或断开,完全由开关来控制,如果你将开关设置为OFF,电子将停止流动,如果你再将其设置为ON,电子又会继续流动。

晶体管的这种ON与OFF的切换只由电子信号控制,我们可以将晶体管称之为二进制设备。

这样,晶体管的ON状态用“1”来表示,而OFF状态则用“0”来表示,就可以组成最简单的二进制数。

计算机组成原理为题的论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为题的论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为题的论文加强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教学已经成为共识,教指委的专业规范将计算机原理实验列为典型的必须的实验,并提高了课时数。

实验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设计、调试和运行维护等多方面的技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以及认真、严谨的科研作风。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为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计算机组成原理为题的论文篇一《浅述计算机组成原理》【内容摘要】:本论文主要在课程的学习上作一些讨论。

该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的结构与基本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的实现方法。

课程主要研究CPU、主存储器、I/0接口和输入/输出以及总线的结构和功能。

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概念,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组织与实现的技术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方法,从而为计算机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程概述、计算机系统、CPU、控制单元【课程综述】: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软件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讨论计算机各组成部件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

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主要内容有:(1)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和特性作的概述,并简单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及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2)系统总线,介绍了三种总线结构及接口的概念,总线控制的三种方式和通信的两种方式;(3)存储系统,主要介绍半导体存储器工作原理、寻址方式、与CPU的互连的方法,以及存储系统的多级结构;(4)输入输出系统,介绍了计算机系统中主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方式,重点介绍中断处理方式以及DMA方式;(5)运算方法和运算器,介绍数值数据和非数值数据的表示方法,定点数和浮点数的四则运算、逻辑运算及运算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6)指令系统,介绍指令系统的发展与性能要求、指令格式的分析以及指令和数据的寻址方式;(7)CPU的结构和功能,CPU控制机器完成一条指令的全过程,中断技术在提高整机系统效能方面的作用(8)组合逻辑控制器、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指令周期的概念及时序产生器的原理及其控制方式。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类论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类论文—

合肥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综述论文题目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系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张向东2016 年 6 月 1 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内容摘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以数字逻辑为基础的课程。

同时也是计算机结构、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的学习基础。

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逻辑实现、设计方法及将各部件接连成整机的方法,建立CPU级和硬件系统级的整机概念,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分析、开发与设计能力。

同时该课程也是学好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的重要基础。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系统以及软件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功能。

学习计算机的各个基本组成部件及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掌握有关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各基本组成部件有机连接构成整机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硬件结构软件结构控制单元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顾名思义计算机组成原理就是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冯-诺依曼计算机由五大部件组成,分别是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现今绝大部门都是此类型计算机。

通过对这么课的学习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个整体的概念。

计算机组成原理从内容上看一、虽然计算机的五大部件自成体系,较为独立,但是从整体来看,还是具有明显的整体性;二、某些设计思想可应用于不同的部件,具有相通性,例如并行性思想。

二、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一)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所谓硬件是指计算机的实体部分,它由看得见摸的着的各种电子元器件,各类光、电、机设备的实物组成,如主机、外部设备等。

所谓软件,它看不见摸不着,由人们事先编制的具有各类特殊功能的程序组成。

通常把这些程序寄寓于各类媒体(如RAM、ROM、磁带、磁盘、光盘、甚至纸袋),他们通常存放在计算机的主存或辅存内。

(二)系统总线计算机系统的五大部件之间的互连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各部件之间使用单独的连线,称为分散连接;另一种是将各部件连到一组公共信息传输线上,称为总线连接。

《计算机组成原理》6-CPU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6-CPU设计

6.1.2 CPU组成——CPU内部数据通路
CPU 运算器
寄存器
中断
系统
CU
时序系统






线
线
线
在确定一台计算机的总体结构的时候,主要考 虑这样以下问题:
设置哪些部件; 各部件间如何传递信息(即数据通路); 主机与外围设备之间如何实现信息传送; 如何形成微操作命令序列。 前三个问题于机器指令系统设计有密切的关系; 后一个问题涉及到设计策略,其中,数据通路结构 是总体结构设计的核心。
但这种寄存器结构使所需单元器件与连接线增多, 不利于集成度的提高。
6.1.2 CPU组成——CPU典型内部数据通路
M
移位器
D R
ALU
RN
...
锁存器
锁存器
R2
M A
R1
R
IR
PC

CU

态 信
时钟


控制信号
3)单组内总线、集成寄存器结构。为了提高寄存 器的集成度,常将寄存器组制作成为小型半导体存储 器结构,一个存储单元就相当于一个寄存器。
6.1.2 CPU组成——CPU典型内部数据通路
2)单组内总线、分立寄存器结构。它的特点是 寄存器分别独立设置,采用一组单向的数据总线, 以ALU为内部数据传送通路的中枢。由于各寄存器在 物理上彼此分立,它们的输出端均与ALU输入端的多 路选择器相连(MAR除外因为它的特殊作用使得它 只能接收地址,传送给主存),多路选择器可以采 用与或逻辑,在同一时刻最多可以选择两路输入, 送入ALU进行相应运算处理。寄存器的数据输入来自 CPU内部总线,由于寄存器彼此分离,只要发出相 应的同步打入脉冲,即可使内总线同时将数据打入 一个或多个寄存器。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3篇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3篇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第一篇:CPU设计计算机中心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是计算机的心脏,它负责执行指令,完成计算和控制计算机的所有运算和数据传输。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中,设计一块CPU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CPU的设计与制作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

首先,需要了解CPU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组成,包括寄存器、ALU、控制器和数据通路等。

其次,需要掌握数字逻辑、硬件描述语言和电子工艺制作等知识和技能,以实现CPU的具体功能。

设计一块CPU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CPU的整体架构和指令集。

根据需求和实际应用,确定CPU的整体架构和指令集。

可以参考现有的CPU设计,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改进。

2.编写CPU的硬件描述语言代码。

使用硬件描述语言(如VHDL)编写CPU的硬件描述语言代码,包括寄存器、ALU、控制器和数据通路等。

3.使用仿真工具进行验证。

使用仿真工具模拟CPU的运行过程,验证硬件描述语言代码的正确性和功能实现。

4.设计和制作PCB电路板。

将CPU的硬件描述语言代码转换为PCB电路板设计,并制作出实际的电路板。

5.测试CPU的性能和功能。

对制作出的CPU进行测试,验证其性能和功能可靠性。

CPU的设计和制作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到完成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因此,设计和制作一块优秀的CPU需要耐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第二篇:存储器设计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

存储器需要具有读、写、删等常见操作,设计一块性能良好和容量适中的存储器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存储器的设计和制作需要掌握数字电路设计、电子工艺制作和人机交互等知识和技能。

下面是存储器设计的主要步骤:1.确定存储器的类型和容量。

根据实际需要和使用场景,确定存储器的类型和容量,包括SRAM、DRAM、FLASH等。

2.设计存储器的电路和控制线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CPU运行原理学生姓名:***学生学号:************班级院系: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计093-2 指导老师:***中央处理器(英语: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是电子计算机的主要设备之一。

其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

所谓计算机的可编程性主要是指对CPU的编程。

CPU、内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是现代电脑的三大核心部件。

由集成电路制造的CPU,20世纪70年代以前,本来是由多个独立单元构成,后来发展出微处理器CPU复杂的电路可以做成单一微小功能强大的单元。

“中央处理器”这个名称,笼统地说,是对一系列可以执行复杂的计算机程序的逻辑机器的描述。

这个空泛的定义很容易地将在“CPU”这个名称被普遍使用,之前的早期计算机也包括在内。

无论如何,至少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Weik 1961),这个名称及其缩写已开始在电子计算机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尽管与早期相比,“中央处理器”在物理形态、设计制造和具体任务的执行上有了戏剧性的发展,但是其基本的操作原理一直没有改变。

早期的中央处理器通常是为大型及特定应用的计算机而定制。

但是,这种昂贵的为特定应用定制CPU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已经让位于开发便宜、标准化、适用于一个或多个目的的处理器类。

这个标准化趋势始于由单个晶体管组成的大型机和微机年代,随着集成电路的出现而加速。

IC使得更为复杂的CPU可以在很小的空间中设计和制造(在微米的量级)。

CPU 的标准化和小型化都使得这一类数字设备(港译-电子零件)在现代生活中的出现频率远远超过有限应用专用的计算机。

现代微处理器出现在包括从汽车到手机到儿童玩具在内的各种物品中。

CPU的主要运作原理,不论其外观,都是执行储存于被称为程序里的一系列指令。

在此讨论的是遵循普遍的冯·诺伊曼结构(von Neumann architecture)设计的装置。

程序以一系列数字储存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差不多所有的冯·诺伊曼CPU的运作原理可分为四个阶段:提取、解码、执行和写回。

第一阶段,提取,从程序存储器中检索指令(为数值或一系列数值)。

由程序计数器指定程序存储器的位置,程序计数器保存供识别目前程序位置的数值。

换言之,程序计数器记录了CPU在目前程序里的踪迹。

提取指令之后,PC根据指令式长度增加存储器单元[iwordlength]。

指令的提取常常必须从相对较慢的存储器查找,导致CPU等候指令的送入。

这个问题主要被论及在现代处理器的高速缓存和管线化架构。

CPU根据从存储器提取到的指令来决定其执行行为。

在解码阶段,指令被拆解为有意义的片断。

根据CPU的指令集架构(ISA)定义将数值解译为指令[isa]。

一部分的指令数值为运算码,其指示要进行哪些运算。

其它的数值通常供给指令必要的信息,诸如一个加法运算的运算目标。

这样的运算目标也许提供一个常数值(即立即值),或是一个空间的寻址值:暂存器或存储器地址,以寻址模式决定。

在旧的设计中,CPU里的指令解码部分是无法改变的硬体装置。

不过在众多抽象且复杂的CPU和ISA中,一个微程序时常用来帮助转换指令为各种形态的讯号。

这些微程序在已成品的CPU中往往可以重写,方便变更解码指令。

在提取和解码阶段之后,接着进入执行阶段。

该阶段中,连接到各种能够进行所需运算的CPU部件。

例如,要求一个加法运算,算术逻辑单元将会连接到一组输入和一组输出。

输入提供了要相加的数值,而且在输出将含有总和结果。

ALU内含电路系统,以于输出端完成简单的普通运算和逻辑运算(比如加法和位运算)。

如果加法运算产生一个对该CPU处理而言过大的结果,在标志暂存器里,溢出标志可能会被设置。

最终阶段,写回,以一定格式将执行阶段的结果简单的写回。

运算结果极常被写进CPU 内部的暂存器,以供随后指令快速访问。

在其它案例中,运算结果可能写进速度较慢,但容量较大且较便宜的主存。

某些类型的指令会操作程序计数器,而不直接产生结果数据。

这些一般称作“跳转”并在程序中带来循环行为、条件性执行(透过条件跳转)和函数[jumps]。

许多指令也会改变标志暂存器的状态位。

这些标志可用来影响程序行为,缘由于它们时常显出各种运算结果。

例如,以一个“比较”指令判断两个值的大小,根据比较结果在标志暂存器上设置一个数值。

这个标志可借由随后的跳转指令来决定程序动向。

在执行指令并写回结果数据之后,程序计数器的值会递增,反复整个过程,下一个指令周期正常的提取下一个顺序指令。

如果完成的是跳转指令,程序计数器将会修改成跳转到的指令地址,且程序继续正常执行。

许多复杂的CPU可以一次提取多个指令、解码,并且同时执行。

这个部分一般涉及“经典RISC管线”,那些实际上是在众多使用简单CPU的电子装置中快速普及(常称为单片机)。

CPU数字表示方法是一个设计上的选择,这个选择影响了设备的工作方式。

一些早期的数字计算机内部使用电气模型来表示通用的十进制(基于10进位)数位系统数字。

还有一些罕见的计算机使用三进制表示数字。

几乎所有的现代的CPU使用二进制系统来表示数字,这样数字可以用具有两个值的物理量来表示,例如高低电平[binaryvoltage]等等。

MOS 6502 微处理器,双列直插式封装格式,一种非常流行的8位芯片。

与数表示相关的是一个CPU可以表示的数的大小和精度,在二进制CPU情形下,一个位(bit)指的是CPU处理的数中的一个有意义的位,CPU用来表示数的位数量常常被称作"字长", "位宽", "数据通路宽度",或者当严格地涉及到整数(与此相对的是浮点数)时,称作"整数精度",该数量因体系结构而异,且常常在完全相同的CPU的不同部件中也有所不同。

例如:一个8位的CPU可处理在八个二进制数码(每个数码具有两个可能的取值,0或1)表示范围内的数,也就是说,28或256个离散的数值。

实际上,整数精度在CPU可执行的软件所能利用的整数取值范围上设置了硬件限制。

整数精度也可影响到CPU可寻址(寻址)的内存数量。

譬如,如果二进制的CPU使用32位来表示内存地址,而每一个内存地址代表一个八位组,CPU可定位的容量便是232个位组或4GB。

以上是简单描述的CPU 地址空间,通常实际的CPU设计使用更为复杂的寻址方法,例如为了以同样的整数精度寻址更多的内存而使用分页技术。

更高的整数精度需要更多线路以支持更多的数字位,也因此结构更复杂、更巨大、更花费能源,也通常更昂贵。

因此尽管市面上有许多更高精准度的CPU(如16,32,64甚至128位),但依然可见应用软件执行在4或8位的单片机上。

越简单的单片机通常较便宜,花费较少能源,也因此产生较少热量。

这些都是设计电子设备的主要考量。

然而,在专业级的应用上,额外的精度给予的效益(大多是给予额外的地址空间)通常显著影响它们的设计。

为了同时得到高与低位宽度的优点,许多CPU依照不同功用将各部分设计成不一样的位宽度。

例如IBM System/370使用一个原为32位的CPU,但它在其浮点单元使用了128位精度,以得到更佳的精确度与浮点数的表示范围(Amdahl et al. 1964)。

许多后来的CPU设计使用类似的混合位宽,尤其当处理器设计为通用用途,因而需要合理的整数与浮点数运算算能力时。

大部分的CPU,甚至大部分的时序逻辑设备,本质上都是同步的。

[seqlogic] 也就是说,它们被设计和使用的前题是假设都在同一个同步信号中工作。

这个信号,就是众所周知的时脉讯号,通常是由一个周期性的方波(构成)。

通过计算电信号在CPU众多不同电路中的分支中循环所需要的最大时间,设计者们可为时脉讯号选择一个适合的周期。

该周期必须比信号在延迟最大的情况下移动或者传播所需的时间更长。

设计整个CPU在时钟信号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附近移动数据是可能的。

无论是在设计还是组件的维度看来,均对简化CPU有显著的优点。

同时,它也存在CPU必须等候回应较慢组件的缺点。

此限制已透过多种增加CPU并行运算的方法下被大幅的补偿了。

无论如何,结构上的改良无法解决所有同步CPU的弊病。

比方说,时脉讯号易受其它的电子信号影响。

在逐渐复杂的CPU中,越来越高的时钟频率使其更难与整个单元的时脉讯号同步。

是故近代的CPU倾向发展多个相同的时脉讯号,以避免单一信号的延迟使得整个CPU失灵。

另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时脉讯号的增加亦使得CPU产生的热能增加。

持续变动的时钟频率使得许多组件切换(Switch)而不论它们是否处于运作状态。

一般来说,一个处于切换状态的组件比处于静止状态还要耗费更多的能源。

因此,时钟频率的增加使得CPU 需要更有效率的冷却方案。

其中一个处理切换不必要组件的方法称为时脉闸控,即关闭对不必要组件的时钟频率(有效的禁止组件)。

但此法被认为太难实行而不见其低耗能通用性。

另一个对全程时钟信号的方法是同时移除时钟信号。

当移除全程时钟信号;使得设计的程序更加复杂时,异步(或无时钟频率)设计使其在能源消耗与产生热能的维度上更有优势。

罕见的是,所有的CPU建造在没有利用全程时钟信号的状况。

两个值得注意的示例是ARM("Advanced RISC Machine")顺从AMULET以及MIPS R3000兼容MiniMIPS。

与其完全移除时脉讯号,部份CPU的设计允许一定比例的装置不同步,比方说使用不同步自变数逻辑单位连接上标管线以达成一部份的自变量效能增进。

在不将时脉讯号完全移除的情况下,不同步的设计可使其表现出比同步计数器更少的数学运算。

因此,结合了不同步设计极佳的能源耗损量及热能产生率,使它更适合在嵌入式计算机上运作。

前面描述的CPU结构只能在同一时间点执行一个指令,这种类型的CPU被称为低标量。

这一类型的CPU有一很大的缺点:效率低。

由于只能执行一个指令,此类的进程给与低标量CPU固有的低效能。

由于每次仅有一个指令能够被执行,CPU必须等到上个指令完成才能继续执行。

如此便造成下标量CPU延宕在需要两个以上的时钟循环才能完成的指令。

即便增加第二个执行单元(见下文)也不会大幅提升效能;除了单一通道的延宕以外,双通道的延宕及未使用的晶体管数量亦增加了。

如此的设计使得不论CPU可使用的资源有多少,都仅能一次运行一个指令并可能达到标量的效能(一个指令需一个时脉循环)。

无论如何,大部份的效能均为下标量(一个指令需超过一个时脉循环)。

为了达成标量目标以及更佳的效能,导致使得CPU倾向平行运算的各种设计越来越多。

提到CPU的平行,有两个字汇常用来区分这些设计的技术。

指令平行处理(Instruction Level Parallelism, ILP)以增加CPU执行指令的速率(换句话说,增加on-die执行资源的利用),以及执行绪平行处理(Thread Level Parallelism, TLP)目的在增加执行绪(有效的个别程序)使得CPU可以同时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