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第三》教学设计
《论语.八佾篇第三》原文及译文
《论语.八佾篇第三》原文及译文【本篇引语】《八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3·1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
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3·2三家(1)者以《雍》彻(2)。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注释】(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
相,助。
维,语助词,无意义。
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
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评析】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
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
《论语》十二章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举例解释:
-文言文阅读理解:针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如“学”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含义不同,通过例句对比,帮助学生理解。
-儒家思想内涵:以故事、案例等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解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论语》十二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它与当代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论语》中的文言文对学生们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文言文,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但我也意识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积累和训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论语》十二章中的道德思想、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思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联系实际生活:设计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如何将《论语》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道德品质。
四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语》十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做出道德选择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论语》中的道德智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仁”和“礼”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古今对比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课堂互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将仁爱之道运用到生活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验儒家思想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这次课的处理还算得当。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对难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需要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举例解释:
-教学难点一:在讲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断句,并解释“北辰”、“众星共之”等词汇在文中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论语-论语·八佾第三_国学经典
论语·八佾第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甯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3《论语 八佾篇第三》-【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高中语文
监:“鉴”,借鉴
郁郁乎:文采盛貌
中
中
国 风
二代:夏商
文:礼乐制度
国 风
PS:“吾从周”——继承周礼 周朝礼乐制度的坚定捍卫者、鼓吹者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 者,虽百世,可知也。”
中
PS:历史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中
国
国
解读:违背/僭越周礼!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xiàng维辟公, 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仲孙、叔孙、季孙
中 国 风
《雍》:《诗经·周颂》的一篇
中 国 风
相:助祭者
PS:不合适就不和谐,不和谐又一本正经,滑稽又可笑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
中 国
语:告诉
中 国
风
风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 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 sàng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中 封人:镇守边疆的小官 请见:请求会见孔子
中
国
国
风
风
君子:有道德学问的人 从者:随从之人
二三子:你们这些人
患:忧愁担心
丧:失掉官位
中
告朔:每逢初一,杀一只
国
风
活羊祭于庙,之后回朝堂
政。这祭庙叫“告朔”。
爱:可惜,吝惜 中 国 风
PS:仪式感、象征意义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尽礼:谦恭、尊人、谦卑
中 国
PS:《礼记》礼的本质:“尊人而自卑也。”
中 国
八佾第三
(三)、《论语.八佾篇第三》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时说:“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在他家的庭院中祭祀祖先(越礼),对于季氏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容忍,还哪些事情不可以容忍呢?”2、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卿大夫,祭祀祖先时,按照天子的礼制唱着《雍》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诗经》上说,‘天子祭祀宗庙,天下各路诸侯都来助祭,天子庄重肃穆地主祭。
’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祀的庙堂之上,天下哪一个诸侯会来陪祭呢?”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4、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根本道理。
孔子说:“你提的真是大问题啊!一般的礼与其辅张奢侈,宁可简约朴素;至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孔子说:“夷狄(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君主,不像诸夏(中原各国)这些国家没有君主(因为时代很乱,弑父弑君的事情时常发生)。
”不如:不像。
6、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译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违背了礼)。
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当时冉有为季氏家臣)。
”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或:难道说泰山之神能够接受季氏这种不合礼的祭祀吗?)”7、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
如果一定要有,那就比赛射箭吧!比赛时上下台阶与饮酒,都拱手作礼,互相谦让,这样的竞争,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2课人教部编版29
2.素解文意。 点拨:孔子特别重视祭祀,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 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 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尊者、贵者。鲁国作为周王分封的诸 侯国举行天子的祭礼,孔子认为这是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 的,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 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 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这体现了孔子对祭祀的严肃态度,他对行禘礼的议论,反映 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流露出他对现状的不满。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二)学习3.11 1. 文白读。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 其如示置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孔子祭祀祖先时,就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神时就好 像神真的在那里。孔子说:“我要是不能亲自参加祭祀,而 是请别人代理,就像没有祭祀一样。”
三、分步练读 (一)学习3.10 1.文白对读。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 孔子说:“禘祭的礼,从既灌礼后,我都不想看了。”
2.素解文意。 链接:“灌”是禘祭仪式中的一项内容。古代祭祖时,让活 人坐在灵前象征接受祭祀的人,这个人叫“尸”。第一次献 酒是把用香料煮成的叫“郁鬯”的酒献给“尸”,让他闻一 闻香气,再把酒浇在地上,这个过程叫“灌”。 点拨:禘礼,古代一种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大祭之礼。鲁国 是周公旦的封地,据《礼记》记载,周公的侄子周成王为了 纪念周公辅佐治国的伟大功勋,特许他举行禘祭。之后鲁国 之君都沿此惯例,但这是不符合礼仪规矩的,所以孔子持批 评态度。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第12 课-人 教部编 版(共29 张PPT)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四年级上册
《论语 · 八佾第三》讲要选录
《论语 ·八佾第三》讲要选录(一)◎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此章是孔子评论鲁卿季孙氏僭用天子的礼乐。
孔子说,季氏以八佾之舞,在他的家庙庭中舞之。
「是可忍也。
」这种事,季氏犹可忍心为之。
「孰不可忍也。
」他还有何事不可忍心为之。
忍字,古注又作容忍讲。
鲁国君臣看见季氏如此僭分,犹可容忍,还有何人何事不可容忍。
八佾的佾字,音逸,马融注:「佾,列也。
」八佾舞,由舞者执羽而舞,以八人为一列,八列则八八六十四人。
这是天子祭太庙所用的人数。
邢昺《疏》说,天子所以八佾者,案《春秋》隐公五年左氏《传》,公问执羽人数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
」《左传》杜预注,《公羊传》何休注,皆说,诸侯六佾,六六三十六人。
大夫四佾,四四十六人。
士二佾,二二为四人。
邢《疏》又引服虔《左传解谊》说,诸侯用六,为六八四十八人。
大夫四,为四八三十二人。
士二,为二八十六人。
后儒以为,八音克谐,然后成乐,每列必须八人,当以服氏之说为允。
马融注:「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
季桓子僭于其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
」邢《疏》引《礼记祭统》,以及《明堂位》,解释马注。
鲁国是周天子封给周公之国,周公之子伯禽为鲁君,周成王感念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故在周公殁后,赐之以重祭。
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故鲁君祭宗庙有八佾之舞。
但天子之礼乐,只能在文王、周公庙用之,若用之于他庙,亦是僭礼。
季氏是鲁桓公的后裔,为鲁国的卿大夫,他以为周公庙得用天子礼乐,故亦在其家庙中用之。
此是严重的僭礼行为。
马注季氏为季桓子,刘氏《正义》等各注,据昭公二十五年左氏及《公羊传》所记载,应当是季平子。
又《汉书刘向传》,谓季氏八佾舞于庭云云,卒逐昭公。
是季氏即指平子。
马注所云家庙,当即指桓公庙。
以公庙设于私家,故亦称家庙。
学儒必须敦伦尽分,始能希圣希贤。
否则所学不实,于己于人,皆有害而无益。
季氏僭礼,即是不能尽分,必为鲁国祸乱之源。
论语八佾篇第三课件
《论语》八佾篇第三课件八佾篇第三 ( 共二十六章 ) 要紧记孔子论礼乐之事。
【3?1 】孔子谓季氏① ,八佾舞于庭②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③ ?【注释】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
此指季平子,即季孙意如。
一说,季桓子。
②八佾:“佾(yì意) ” ,行,列。
特指古代奏乐舞蹈的行列。
一佾,是八个人的行列;八佾,确实是八八六十四个人。
按周礼规定,天子的乐舞,才可用八佾。
诸侯,用六佾;卿、医生,用四佾;士,用二佾。
按季氏的官职,只有效四佾的资格,但他擅自僭(j i à n 剑。
超越本分)用了天子乐舞规格的八佾,这是不可宽恕的越轨行为。
③“是可”句:“忍” ,容忍。
“孰” ,疑问代词。
什么。
一说,“忍” ,忍心。
那么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此的事他都忍心做出来,什么事他不忍心做呢?【今译】孔子谈论季氏,说他在家庙的庭院里竟然冒用了八佾规格的乐舞,这种事若是能够容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够容忍的事呢?【3?2 】三家者①,以《雍》彻②。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③’ ,奚取于三家之堂④?”【注释】①三家:春秋后期把握各国政权的三家贵族:孟孙氏(即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是鲁桓公之子仲庆父(亦称孟氏)、叔牙、季友的后裔,又称“三桓”。
在这三家中,以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们自恃有政治济的实力,因此. 常有越轨周礼的行为,多次受到孔子的批判。
②雍:《诗. ? 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祀宗庙的仪式举行完毕后,在撤去祭品整理礼器的时候,专门唱这首诗。
亦作“?”。
彻:同“撤”。
撤除,拿掉。
③“相维”句:《诗. ? 周颂? 雍》中的句子。
“相(xiàng 向)”,本指. 助,帮忙。
那个地址指傧相,助祭者。
“维”,助词,没成心义。
“辟(bì毕)” ,本指君王。
那个地址的“辟公”,指诸侯。
“穆穆” ,庄重肃静。
形容至美至敬。
④奚:何,怎么,什么缘故。
堂:祭祀先祖或接待宾客的庙堂【今译】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家,在桓公庙祭祖完毕时,让乐工唱着《雍》诗,来撤掉祭品。
《论语·八佾篇第三》教学设计
禘( )陬人之子()饩羊()反坫()大师( )
翕()从()皦()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是可忍人而不仁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下而饮丧,与其易也,宁戚。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或问禘之说
吾不与祭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
⑤曾:难道
【译文】
季氏将要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哎呀!你们竟以为泰山之神(就那么容易上当)还不如林放的懂得礼吗?”
【原文】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春秋时代重视“礼”,“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却很少讲“仁”。《论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却109次。由此看来,孔子批判地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而且认为没有仁,也就谈不上礼,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二、导入
直接进入文本诵读理解。
三、检查预习(4分钟)
礼贵俭,丧贵戚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问得高啊!就礼而言,与其奢侈,宁可简陋;就丧礼而言,与其大讲排场,宁可悲哀过度。”
君子之争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那一定是举行射礼比赛射箭的时候吧!那时节,作揖谦让后上下堂、饮酒。他们的‘争’也是君子之‘ 争’。”
五、课堂练习,巩固强化(15分钟)
1、配合“学案”“探究鉴赏”一题完成。
论语八佾篇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论语八佾篇教案论语教案五年级【篇二】论语八佾篇教案论语教案(全一册)《〈论语〉选读》教案目录一为政以德01二克己复礼三待贾而沽(略)?四知其不可而为之?五仁者爱人六君子之风七求诸己(略)八周而不比九出辞气远鄙倍十学以致其道? 十一诲人不倦十二高山仰止十三沂水春风十四中庸之道十五敬鬼神而远之一为政以德【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教学建议】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
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
16.1章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
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
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
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校本教案论语八一第三
校本教案论语八一第三作者:姜晓芬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论语八佾第三第十三节内容3.13王孙贾问曰①:‚‘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②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论语的含义。
2.能熟背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一、复习二、新授1、导入2、教师板书课题3、新授:出示原文:3.13王孙贾问曰①:‚‘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②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1、学生默读学习生字2、指名读3、齐读三、理解[注释]①王孙贾——卫国大夫。
②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两句话可能是当时的俗语,在这里用来作比喻。
奥,指屋内西角的神。
灶,指灶神。
古代认为奥神比灶神的地位尊贵。
四、出示[译文](教师板书)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祈祷了。
‛五、小结六、质疑七、记忆本节内容八、学生谈谈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九、课外延伸十、课堂总结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论语八佾第三第十四节内容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①,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论语的含义。
2.能熟背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一、复习二、新授1、导入2、教师板书课题3、新授:出示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①,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学生默读学习生字2、指名读3、齐读三、理解[注释]①周监(jian践)于二代——监,视,这里有根据、借鉴的意思。
二代,指夏,商两代。
四、出示[译文](教师板书)孔子说:‚周朝的礼制是依据夏、商两代的礼制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拥护周朝的[礼制]。
五、小结六、质疑七、记忆本节内容八、学生谈谈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九、课外延伸十、课堂总结教学后记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论语八佾第三第十五节内容3.15子入太庙①,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②?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论语的含义。
《论语》第三章八佾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 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 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 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 呢?”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 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 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 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 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 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 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 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 下。”
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 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 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 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 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 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
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 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 地方可以祷告了。”
3•14 子曰:“周监(1)于二代(2), 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
(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孔子说: “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 为这是谄媚呢。”
安德义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以礼表现德行)
安德义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本篇谈为礼,为政以礼,礼是德的表现形式。
本篇重点谈“礼”,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庶人之礼、祭祀之礼、谦让之礼、君臣之礼以及仁内礼外、礼之源流考证乃至于管仲之无礼。
围绕“礼”字,大约谈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指责非礼僭越之行为。
二、论述礼与乐的关系。
三、礼之俭奢以及礼之内外的关系。
四、礼乃是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号召人们应学礼,遵礼并循礼而行。
【解读】本章是孔子对“八佾舞于庭”的违礼行为的指责。
孔子当年看见鲁国专权的大夫季孙氏,目无天子,目无国君,居然跳起天子规格的“八佾”舞,十分气愤,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样僭礼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孔子强调的就是一种有等级的礼制,在等级管理上是不平等的,在人格上应该平等,人格平等的问题见另章。
①三家:孟孙、叔孙、季孙,鲁国的三大夫,鲁桓公的后代,史称“三桓”,实际掌控着鲁国的政权。
雍:《诗经?周颂》里的一篇。
是周天子祭祀宗庙后,撤去祭品时所唱的乐歌。
本章孔子谈“仁”与“礼”的内外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者,人也。
”“仁者,爱人。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也是做人的核心,是人应具有的本质。
“礼”是人外在的行为规范,音乐也是人内心和谐的情感流泄于外的表现形式;人假若去掉内心本质的内容,礼仪无论多么规范,音乐无论多么雅正,均无济于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孔子学说要求最高的境界是“中庸”,“执两用中”,若达不到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而适中的话,那么就偏重内容。
与其奢、易过于文,不若俭、戚不及而质;与其“文胜质”而华丽,不如“质胜文”而朴野。
强调礼之实质,重内容而轻形式。
这是孔子关于“礼”的一个重要观点。
【解读】这一章从文义上看,是赞美中原地区文化的先进。
据说,后来女真人打到山东时,曾对着孔子的像斥责他说了这句话,而孔子也确实有“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但是,就这段话来说,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是孔子对当时周天子势力衰微所表达的感慨。
高中语文_《论语》选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孔子思想代代传承学习目标1. 语言建构:积累、梳理《论语》七则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 鉴赏创造:精读第2、6、7则,感悟孔子思想的内涵。
3. 文化传承:思考新时代下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通读释意1.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论语·卫灵公》2.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注:子帅:子:对“你”的尊称,相当于“您”,句中可特指当政者。
帅:带头,作出表率)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注: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5.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言殊现象:1.责:于:远:2.子.帅.以.正:3.是.可忍.也:4.鬼:谄:5.弘毅:已:句式:子帅以正:八佾舞于庭:仁以为己任:)巧问巧答1.第4则改为“八佾舞于庭,不可忍也”,与原句对比体会感情有何变化?2.结合自身思考:我们拥有了勇气是否就可以做到了义了呢?勇?→为义?联系自己现实生活,说说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关于“义”的事情4.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杀身成仁的人和事或者名言名句有很多,把自己知道的分享给大家听。
5.读完《少年中国说》结合七则论语,谈谈自己的感想(可以用多种形式为自己代言)。
参考答案:1. 责:责求于:对远:远离2. 子.帅.以.正:您;带头,做表率;用3 . 是.可忍.也:指示代词这;忍心做4.鬼:祖先的鬼神谄:谄媚5.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定已:停止句式:子帅以正:状语后置句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句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句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学习了《论语》十则,所以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之前只是单纯地学习知识点,对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意义并深入了解,所以讲课前让学生结合课程学习,阅读教材概说部分以及孔子的简介。
03《论语》第三篇八佾
《论语》八佾(yì)篇第三共二十六章3.1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忍心做出来呢?”【注释】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②八佾:佾,行列的意思。
古代舞以八人为列。
天子八佾,六十四人。
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十六人。
或说:六佾三十六人,四佾十六人,二佾四人。
今不从。
季孙氏于其家庙之庭作八佾之舞,是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
3.2 三家①者以雍彻②。
子曰:“‘相(xiàng)维辟(bì)公③,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举行家祭,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雍》诗中说)‘四方诸侯都来助祭,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
’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祖庙堂在意义上取它哪一点呢?”【注释】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
②以雍彻:雍,周颂篇名。
彻同撤。
古礼祭已毕,撤祭馔,乐人歌诗娱神。
《雍》为周天子举行祭礼临撤所唱之诗,三家亦唱雍诗撤祭馔。
③相,傧相,助祭者。
辟,训君。
指诸侯。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3.4 林放①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nìng)俭;丧(sāng),与其易②也,宁戚。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本质。
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仪文周到,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注释】①林放:鲁国人。
②易:有把事情办妥的意思,如《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因此这里译为“仪文周到”。
3.5 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wú)也。
”【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的国家)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呢。
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第三(权威直接打印)
lún yǔ
《论 语》
bā yì piān dì sān
八佾 篇 第三
kǒng zǐ wèi jì shì
bā yì
3.1 孔 子 谓 季 氏:“八 佾
wǔ yú tíng shì kě rěn yě shú bù
舞 于 庭 ,是 可 忍 也,孰 不
kě rěn yě
可 忍 也?”
xuàn xī
hé wèi yě
zǐ yuē
冉 有 曰:“汝 弗 能 救 与?”绚 兮。’何 谓 也?”子 曰:
duì yuē
bù néng
zǐ yuē
wū
huì shì hòu sù
yuē
lǐ hòu
对 曰:“不 能 。”子 曰:“呜 “绘 事 后 素。”曰:“礼 后
hū céng wèi tài shān bù rú lín fàng hū
zhǐ qí zhǎng
指 其 掌。
yù yù hū wén zāi wú cóng zhōu
郁 郁 乎 文 哉!吾 从 周 。”
jì rú zài jì shén rú shén
zǐ rù tài miào měi shì wèn
3.12 祭 如 在,祭 神 如 神 3.15 子 入 太 庙 ,每 事 问。
矣, 天 将 以 夫 子 为 木
duó
铎。”
zǐ wèi sháo
jìn měi yǐ
3.25 子 谓《 韶 》:“尽 美 矣,
yòu jìn shàn yě
wèi wǔ
jìn
又 尽 善 也。”谓《武》:“尽
měi yǐ wèi jìn shàn yě
美 矣,未 尽 善 也。”
论语八佾篇第三原文
论语八佾篇第三原文
《论语·八佾篇》第三原文如下: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
或问禘之说。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安德义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5)
安德义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5)【原文】3.13王孙贾问曰①:“与其媚于奥②,宁媚于灶③。
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注释】①王孙贾:卫国大夫。
②媚:讨好,巴结。
奥:房子的西南角,古人认为那里有神。
③灶:做饭的灶。
古人认为奥神比灶神尊贵,但灶神可以“上天言善事”,有实权。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可能是当时的俗语,意思是与其巴结地位高的人,不如巴结地位低但有实权的人。
【语译】王孙贾问道:“‘民间所谓与其祈祷西南角的奥神,不如祈祷灶神’。
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那么样说)不正确!如果得罪了上天,到哪儿祈祷也没用。
”【解读】本章孔子谈舍近求远还不如抓住事物的根本。
孔子强调中庸,凡事“时中”、“执两用中”。
奥神尊贵,灶神实用;奥神远,灶神近。
孔子通常的观点应该是与此二位神氏等距离交往,以道事之,保持独立的人格,不偏倚。
王孙贾却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与其讨好奥神,不如讨好灶神。
孔子采取以偏治偏、釜底抽薪的方法,批驳他说:“得罪了上天,连祈祷的地方也没有”,意思是你想谄媚投机取巧,不以道事君待人,连根本都没有了。
孔子所说的“天”即“道”。
另外,他俩谈话艺术都很高妙,打哑谜,均采取比喻说法。
比喻所指的内容历来分歧较多,我们不去讨论。
王孙贾暗示孔子,应讨好有势力的人,孔子也用同样的方法回答他,任何有势力的人都无法逃脱大道的制约,还是以道事君,忠道不盲目忠君,更不要谄媚趋附。
【原文】3.14子曰:“周监于二代①,郁郁乎文哉②!吾从周③。
”【注释】①周监于二代: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借鉴于夏朝、商朝制定的。
监:同“鉴”。
二代:夏商二代。
②郁郁:丰富,繁盛。
文:礼乐制度。
③从:顺从,赞同。
【语译】孔子说:“周代借鉴了夏商两代的文明成果,它的(典章制度)表现出无比丰富华美的文采啊!我追随周代。
”【解读】梦周,复周,用周,从周,“周”或指周代,或曰周公,是孔子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感情之结。
孔子自己在《阳货篇》中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倩:笑得好看。②绚:有文采。
③素:白底。④起:启发。
【译文】
子夏问道:“‘微笑的面颊笑起来多美好动人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洁白的底子上绘采文啊!’这几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采绘后于白底子。”子夏说:“那么礼是不是居于美质之后呢?”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卜商你啊!从此可以跟你谈论《诗》了。”
⑤曾:难道
【译文】
季氏将要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哎呀!你们竟以为泰山之神(就那么容易上当)还不如林放的懂得礼吗?”
【原文】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林放问礼之本。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礼"的根本在哪里?根本就在于人心,人心的根本又在于"仁"。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即是我们所说的"行礼源于心"。但这种源于心的"礼",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礼仪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并且落实到实际层面。
2、翻译下面两章,理解孔子对君臣关系的思想,说说你的看法。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孔子说:“服事君主尽到礼节,别人却认为是在谄媚呢。”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心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道:“君主使用臣子,臣子服事君主,该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按照礼来使用臣子,臣子用忠心来服事君主。”
五、课堂练习,巩固强化(14分钟)
配合“学案”“探究鉴赏”一、二题完成。
一、解释翻译理解每一节的内容。
【原文】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解释词语】
①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②女:同汝,你。
③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④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u)鸠:一种水鸟。②洲:水中的陆地。③窈窕(yao 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u):配偶。⑤参差(cen ci):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⑦寤(wu):睡醒。寐(mei):睡着。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⑨悠:忧思的样子。⑩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友:友好交往,亲近。⑿毛:拔取。
六、小结。(5分钟)
本节课进一步学习了孔子关于礼的思想。3·11、3·12主要批评了鲁侯僭礼行为。3·18、3·19阐述了君臣之礼,强调“君使臣心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思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的行为规范。只有通过虚心学习、察言观行、向人请教等方式学习到的行为规范才称得上是"礼"。
1、诵读指导,诵读课文。(5分钟)
(1)听朗诵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诵。
(2)学生齐读课文
2、自读赏析,讨论探究,初步疏通全文。(11分钟)
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借助注释,疏通文句。不懂或有争议的内容可以讨论探究。
3、教师巡回指导,解释疑难问题,指导讨论。
以上第2、3点交互进行。
4、重点点拨:
老师强调重要内容。主要疏通文本,准确翻译,理解思想。
孔子跑进太庙,什么事都要问。人们觉得孔子好像什么都不懂,凡事都要问,根本算不得知礼。这些议论被孔子听到以后,他很坦然地说"是礼也"。意思是说不懂的就问,这正是"礼"啊!"礼"只有通过认真学习、向人求教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即所谓"学而知礼"。
古代的理想主义,往往是复古主义,
孔子的"古"分两层,大同社会是一层,小康社会是一层。唐虞盛世,过于遥远,他夸归夸,并不追;夏、商、周,三挑一,他从周,也不是越古越好。他所从的周,不是东周是西周;西周,不是晚期是早期。他生于鲁,长于鲁,谁都说,周礼尽在于斯。他做的是"周公之梦"。
1.检查学生诵读的情况。
2.翻译并理解
3.10 子曰:“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问:为什么孔子“不欲观”?
解析:
禘为古代天子之大祭,诸侯以下不能举行禘祭,但据典籍记载,因为周公有大功于周室,故成王特许周公有禘祭之事,此后鲁国承用不变。孔子认为鲁君做法是僭礼,因此非之,故云“不欲观之矣。”
五、解读课文(16分钟)
提问:
我们学习了《论语·为政篇第二》。请大家说说主要内容。
明确: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二、导入(2分钟)
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礼”,今天我们学习本篇,了解“礼”的思想。秦汉以下,多侈言以孝治天下,不知孝而违礼,亦将陷于不仁。孔子重言礼,礼本于人心之仁,非礼违礼之事,皆从人心之不仁来。礼有内心,有外物,有文有质。内心为质为本,外物为文为末。
孔子论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礼仪规格的)八列舞队在庭院表演舞蹈,如果这种事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是不可容忍的呢?”
明知故犯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祭祖时唱着《雍》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说‘助祭的是诸侯,天子肃穆地在主祭’,这歌词在有哪一点内容适用于三家祭祖厅堂呢?”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第八》)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他教学的三个重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他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讲个人的修养。"礼"在"诗"和"乐"中起的就是个人修养的中和作用,没有"礼"的"诗"和"乐"是不存在的。由此说明了"礼"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礼"是通过学习来的为人处事的知识和技能。
《集注》:“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文学链接】
关雎 《诗·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附:
第二课时:《论语·八佾第三》第10-19章。
第一课时:《论语·八佾第三》第20-26章。
教学设计:
1、《论语》教学为自读指导课,以学生自主诵读探讨为主。可采用小组学习。
2、老师强调主要思想,适当进行点拨,解答翻译和思想理解上的疑难。
3、以“学案”练习配合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3分钟)
五、课堂练习,巩固强化(15分钟)
1、配合“学案”“探究鉴赏”一题完成。
【原文】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解释词语】
①媚:谄媚、巴结、奉承。②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③所:地方,处所。
【译文】
王孙贾问道:“‘与其献媚于一室之主的奥神,宁可献媚于(比他低下)的灶神’,这句话说得如何?”孔子说:“不对。如果得罪了老天爷,那就没有什么神可以祷告的了。”
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借助注释,疏通文句。不懂或有争议的内容可以讨论探究。
3、教师巡回指导,解释疑难问题,指导讨论。
以上第2、3点交互进行。
4、重点点拨:
3·1、3·2批评三桓无礼。3·4讲礼更重内心。3·7说君子之争。
老师强调重要内容。主要疏通文本,准确翻译,理解思想。
是可忍,孰不可忍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更爱周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两代,丰富啊完美之至!我赞同周代的。”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想免去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用的一只活羊。孔子说:“赐呀!你吝惜那只羊,我爱惜那个礼。”
春秋时代重视“礼”,“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却很少讲“仁”。《论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却109次。由此看来,孔子批判地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而且认为没有仁,也就谈不上礼,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二、导入
直接进入文本诵读理解。
三、检查预习(4分钟)
七、作业布置,疑难解答(2分钟)
1.诵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3分钟)
提问: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问:“祭神如神在”表现了孔子对祭祀怎样的看法?
解析:祭祀(什么)就好像(什么)在眼前一样,祭祀神就好像神在眼前一样。孔子说:“我不亲身参加祭祀,就如同不曾祭祀一样。”
【理解】孔子在这段话里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六、小结。(5分钟)
3·1、3·2批评三桓无礼。3·4讲礼重在内心。3·7说君子之争。
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不理想。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孔子反对僭越理“礼”的行为,维护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