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信仰

合集下载

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信仰与哲学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把握信仰与哲学的关系。

对信仰的研究既要关注社会制度的层面,也要关注个体、心灵的层面;既要关注信仰的阶级性,也要关注信仰的普世性。

关键词:信仰;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近些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信仰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信仰危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令人忧虑的问题之一。

信仰危机不仅使人类精神陷入空虚、迷茫、彷徨无依、漂泊无家的凄凉荒漠,也会为宗教的复兴、邪教和迷信的流行提供适宜的土壤。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对此保持沉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来把握哲学与知识、信仰的关系,正确处理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消解了在哲学领域长期存在的知识与信仰的对立。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处理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否定了把哲学作为“科学之科学”的企图。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

科学就是系统化的知识,知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把握,科学判断是事实判断,是对事物“是什么”、“怎么样”的观察和研究。

而哲学的对象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内的世界整体,是无限。

就无限的世界来说,要把握它,光靠科学方法是不够的。

哲学判断除了事实判断,更多的还有价值判断,不仅回答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生)“是什么”和“怎么样”,而且更重要的还要回答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生)“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样”。

所以,哲学不仅仅包括知识,还包括价值和信仰。

信仰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仰是知识的拓展。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哲学作为对世界的整体把握,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离不开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知识。

哲学要吸取和概括具体科学的成果,才能获得把握时代精神的认识论基础,才能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才不至于成为哲学家的闭门造车或精神独白。

浅析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

浅析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

浅析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摘要:本文首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了概念界定。

接着阐述和分析了现在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地位的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教育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概念界定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包括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2、信仰信仰。

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

因此,信仰的过程也就是对信仰的对象不断学习、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而非科学信仰是盲从和迷信。

是建立在对谬论或者迷信的盲目崇拜的基础上的。

3、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同时又是一种信仰。

它不但给予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以伟大的认识工具,而且赋予他们以伟大的历史使命,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

马克思主义信仰主要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或信仰者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它旨在引导人们接受共产主义理论、从事共产主义实践、实现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及原因分析当前我们党内和我国社会的信仰状况是充满矛盾的,但主流信仰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信仰。

从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的改善等,特另0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中,我们切身体验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

但另一方面,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在社会上,无论是在领导干部、知识分子中,还是在普通群众中,的确有相当一部分原来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并不坚定的人,已经或正在动摇甚至放弃该信仰。

当前,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的怀疑和动摇,与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有直接的关系。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及信仰它的理由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及信仰它的理由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及信仰它的理由学号1123219 班级11232 潘凤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它与时俱进,科学创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而我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理由不仅仅是因为它严谨科学理论,更为了它所为我展现的美好生活和幸福未来。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马克思主义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它是我们构建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的现实基础。

其他任何理论都无法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影响相比,无论是西方自由主义,还是儒学或是什么宗教都不能够充当这一重任。

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仍不可或缺,仍有其重要的适用性。

最后,更直观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化、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正一点点随着中国的发展构建起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已被进一步深化,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还在不断的完善、发展着,既然它在进步,那么存在的总是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适应现在的社会,所以它才会依旧存在,并且立于不可替代的位置之上。

它值得我信仰,值得我期待。

论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论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论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所谓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一主张、主义、宗教等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以之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它表示人对思想、理论、原则,即对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种种理性认识的态度,反映了人的思想倾向和精神追求”。“对某种主义、理论、主张或某种宗教的一种信服态度,这种信仰或态度是建立在确认其为善美、正义或真理的信任、新复活崇拜的基础之上的。”[①]可见,信仰是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标准对不同的宗教、理论、主张、原则进行选择,从而形成主观的内心确认的结果。
那么,马克思主义与一般的宗教信仰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我想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下几个角度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首先,他们产生的原因是截然不同的。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对他们彼此之间及对他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无法正确解释,而产生神秘感。应该说,不是如神话传说中所示,是神创造了人类并给予了人类以文明的火种,而是我们从现实出发,以人们自己的形象和对美好的希望创造了神的形象。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宗教的产生是人们不能客观的认识世界的结果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哲学思想,并不能作为一个人信奉为无上理念的信仰,我觉得这是很不正确的。所谓马克思主义信仰,又称共产主义信仰,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中叶对业已存在的空想共产主义信仰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它是一种科学的、崇高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又通过无止境的实践来证明,正是这种在有限中找到无限,在暂时中把握永恒,从相对中寻求绝对,从而使科学信仰不断在科学认识中受到检验、证实和丰富,又使科学认识在科学信仰的指导下不断深入和不断的转化为实践[③]。马克思主义不仅可以作为信仰,而且是一切信仰中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人文性,最具有历史性又最具有未来性,最具有现实性又最具有理想性,最具有切近性又最具有终极性,最具有个体性又最具有社会性,因而是最具有博爱通达自由幸福之本性的信仰。与一切宗教一样都是信仰,但与一切宗教有本质不同,它不只是信仰,或者说它的信仰基础和目标不是虚幻的而是现实的、不是纯粹精神的,而且也是物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当然也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意识形态,是信仰,而不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非意识形态化”。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又一曲解。

任何哲学都具有一定的阶级性,都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这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鼓吹马克思主义“非意识形态化”,实质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又是意识形态。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和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与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致性,决定并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性。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战斗性、革命性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战斗性、革命性又是其科学性的体现。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

掩饰自己的阶级性,过去、现在仍然是一切剥削阶级哲学的伎俩。

2 如何发挥人的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失误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 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这种关系所带来的意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信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套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是历经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而作为以人民群众为根本立场、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的价值理想,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崇高的信仰追求。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具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对历史经济学进行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也是信仰追求20世纪末,英国广播公司举行“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活动,马克思以高票位居第一名。

在当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打击的背景下,这样的评选结果不是偶然的,它恰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依旧受到世人的如此关注和敬爱,这种关注和敬爱出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也出于马克思主义瞄向了全人类,追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的理论,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

”[1]马克思主义不仅有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强烈的感性的人民品格。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和信仰追求的统一。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讲,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否坚定,取决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认知。

越是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就越坚定。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是信仰坚定性的理论前提,而信仰坚定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认知的升华。

哲学是一种信仰

哲学是一种信仰

哲学是一种信仰,好与坏完全是靠人的主观需要去取舍,取之则是,弃之则非。

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哲学,因为它也有很多积极的因素。

即使在今天普遍信仰唯物主义的同时,对之也应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

对待唯心主义,不能因为它代表了一条错误的哲学路线,就采取一种简单抛弃的态度,要看到它是人类认识的一朵不结果的花,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环节。

列宁在谈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时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中去”(《哲学笔记》,第364~365页)。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唯心主义看成是某些哲学家捏造出来的胡说,它是他们在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探讨过程中,把认识的一个片断、碎片、小段夸大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唯心主义在这种认识的片断、碎片、小段中,常常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深刻的思想。

不能因为唯心主义在螺旋式的认识曲线的终端发生了变形,而否认它在这条曲线的某个环节上有合理因素,否认这种因素在人类哲学思维的发展中有积极作用。

恩格斯指出,在古希腊人和我们之间存在着2000多年的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问题决不在于简单地抛弃这2000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而是要批判它,要从这个暂时的形式中,剥取那在错误的、但为时代和发展过程所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形式中获得的成果。

呵呵,宗教并不一定是唯心论,唯心论是相信物质是由精神创造的,这是错的。

但是,宗教是说物质是由神创造的,所以不存在唯心。

呵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神是不是存在,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谁又能说那些人错呢?而且,确实在信了宗教之后,有很多奇妙的事情,有人以为那是迷信。

有些确实是迷信,但其中也有确实的功效。

所以,如果你真的是客观的去看这个问题,你会觉的,宗教其实不一定错。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信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信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信仰摘要:什么是信仰?古语的典故是:信仰,又作仰信。

信心瞻仰之意。

信,信奉。

仰,仰慕。

《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现代汉语的解释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榜样或指南针。

关键词:哲学;信仰;认识论人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以,人与人的信仰不尽相同。

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我们的信仰应当服从于客观规律,如果我们有一样的信仰,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信仰那么我们的世界会更加和谐。

一、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信仰信仰中内含着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因素,认知因素即信仰主体通过对信仰客体的考察、了解形成了对客体的初步印象,经过综合各种知识加深对客体的理解,从中总结出某种观念或理论,而这种认识无论是正确的亦或错误的、实证的亦或猜测的、合理的亦或悖理的,都将造成一种信仰心态,决定性地影响着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所持的态度。

情感是信仰主体对外界刺激的多样化心理反应,它一方面成为信仰的动力因素发挥着驱动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信仰的样式因素建构着信仰的框架、模型。

意志因素从两个方面影响信仰:第一,作为保持因素能使信仰心态保持稳定,不仅规范人的认知活动,使之沿着一种有益于巩固和强化信仰的认知定向来进行,而且通过信仰主体的内在自制力和来自共同信仰群体及强大权威的他制力规范人的感情。

第二,作为外化性因素,是促使信仰心态由主观领域或向行动和实践领域转化的因素,正是由于它的作用,信仰才不只是一种精神——心理的状态,而且是一种信仰的行动。

无论感觉思维的生理器官,认识发生的外在环境,还是理论的逻辑推演规则都具有与人自身一样有限性。

就现实直接的感觉而言,每个人的感觉内容千差万别,需要尽最大的可能才在一定的限度以内调和它们而达成共识。

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政治理念和哲学信仰,始于19世纪中期。

这一信仰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信仰认为,社会的运动规律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信仰强调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倡导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

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和信奉,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上的选择,更是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选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理念和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理念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这一理念强调了物质生产和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决定作用,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摒弃了宗教的神权观念,强调了物质利益和社会生产的重要性。

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来说,历史唯物主义是他们对世界的解释框架,是他们对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基础理念。

马克思主义信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所驱动的。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驱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才能实现社会的彻底变革和重建。

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通常是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和倡导者,他们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以消除阶级差距和社会不公。

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现代社会的根源问题,它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分化。

他们倡导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来替代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这一理念对于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代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社会不公等,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

他们主张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制度进行改革,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分配。

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还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和追随。

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通常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解释和改变世界的理论,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相信,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解放和进步。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思想组成的,它包括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批判,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导向,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和展望。

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相信,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才能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方向,实现社会的真正进步。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信仰意味着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懈追求。

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相信,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他们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人民的自由平等,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一场长期的斗争,需要不屈不挠的奋斗和坚定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信仰意味着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担当。

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认为,作为无产阶级的一部分,作为劳动人民的代表,他们有责任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怀着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担当,始终保持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为之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信仰特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信仰特性分析

2023年第10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之所以能把握发展方向,确立发展目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必须全面、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性、阶级性和人民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最突出、最本质的特点是政治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性来源于它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就其内容而言,它是无产阶级求解放的学说。

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就是主张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样的理论,其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所以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实际上就等于宣布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对于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来说,认识这一点很重要。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科学信仰,是理性信仰,是人文信仰,但是它首先是一个政治信仰。

如果我们不突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性,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科学的理性的人文精神来信仰,那就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就不是一个清醒的合格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阶级性与人民性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

它的阶级利益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属于自己的私利,“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革命性、先进性和进步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革命性不但表现在推翻旧世界的坚定立场上,而且表现在革命成功之后仍然向革命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尤其是勇于开展自我革命。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这种特点源于唯物辩证法,革命性是唯物辩证法的灵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信仰特性分析■杜雪娇53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浅谈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仰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社会信仰,也是当前唯一正确科学的信仰。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让大学生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现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本文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本质特点角度,来分析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系列信仰问题、阐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

人不能没有信仰,正如克莱尔所说,“人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活着”,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人存在的前提是精神上的自由,没有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就不能成为人."人们追求信仰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追求生存意义的过程,然而,人类在追求生存意义的同时,却不自觉得使自己陷入“二律背反"(二律悖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

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

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的困境,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把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与人类整体追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冲突展现为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实践之中,并提出人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是建立人类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科学的信仰,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很多同学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崇尚所谓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势在必行。

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一些普世的价值,这些普世价值不会随时间的流失而消退。

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和追求。

作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和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转变。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一种理论观念,更是一种实践指引和行动准则,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信仰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马克思主义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为核心,分析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不稳定性,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这些理论观点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指导。

二、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回应。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激化,人们面临着经济剥削、社会不公和人身自由受限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消除剥削和压迫的方案。

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了一种在被压迫人民中广泛传播的意识形态。

三、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信仰鼓励人们解放思想、追求真理。

马克思主义对思维的解放和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第一、理论联系实际,鼓励人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社会问题,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办法。

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不断革新理论,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信仰以社会主义建设为目标。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提倡生产资料公有制、分配按劳动贡献原则和社会财富公平分配。

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人们坚定的信心和共同的追求,激励着无数革命者和建设者不断奋斗。

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全球范围,马克思主义信仰都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关于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融合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道路指引。

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受世界各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者的拥护和支持,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是对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压迫的不公正现象,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为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信仰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共产主义是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秩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信仰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信仰鼓舞人们努力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信仰强调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它强调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分析和对社会运动的支持来理解和改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信仰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理论思考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人类社会向着共产主义的理想迈进。

马克思主义信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对社会主义优良传统和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信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主义信仰崇尚国际主义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人类都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国际主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信仰倡导各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强调理论要从实际出发,实践检验真理,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

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

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引言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思想体系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国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性质和地位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的观点,并提出相关论据和论证。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质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一种信仰体系。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信仰强调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社会现象的调查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倡导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注重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证来进行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社会现象研究。

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在客观事实和科学实证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

这一观点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自然科学的演化理论,其科学性不言而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部分之一,其基本原理和理论模型是科学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等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矛盾,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性的争议与回应虽然马克思主义信仰被认为是科学的信仰,但也存在争议。

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基于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思想,与科学精神相悖。

对于这一争议,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支持者提出了以下回应:科学方法与政治实践的区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不同于其政治实践的具体方式。

虽然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可能出现误解和曲解,以至于被某些人用来合理化他们的政治行动,但这并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
从哲学上来说,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意识必须与物质相统一。,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需要做到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相结合,科学进行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基础之上。市场经济就其本身而言,是可以促进人需要的全面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存在着阻碍人们需要发展的一面,使人的需要物化。很多人生活需求就是钱,就是物欲享受。一旦物欲满足,他们便停滞不前,而且金钱的满足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幸福感,他们成为“没有思想的芦苇”。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培养人们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让人们积极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积极地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达到物质人和精神人的协调发展。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增强民族精神。作为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大地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各名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且在维系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坚定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文化制度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着人们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步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
பைடு நூலகம்正文: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也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和发展的关键期。在新时期,国际环境,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对中国来说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始终没有停止。它们渲染、鼓吹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文化平等,主张文化价值的普世性,实质上是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对我国输出文化的同时,也输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抗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所以,新时期国人的信仰现状令人担忧,表现主要为:1.信仰多元化。信仰宗教的人群在增加,现在“信教热潮”,这其中有佛教、基督教等,信仰日益复杂化、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推进、国家的宗教政策民主健全,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我国公民信教群体比例有着很大幅度的提高。这导致不关注马克思主义,甚至出现不关心和回避的现象。国外各种文化对影响巨大,宗教尤其体现的突出。2.信仰正在弱化。在东西文化的交融的全球化环境下,他们基本能能正确对待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但是,也有部分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及其理想模糊的倾向,对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不足,关心国家政治不够。三十多年来,我国已经从政治中心的社会,转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并重。虽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内在地包含着政治的成分,但,政治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一些人对政治教育和政治活动的兴趣不如以前高。马克思主义即使思想层面的,又是政治层面的东西,一些人缺乏对这方面的关注。3.无信仰。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想法,生活忙碌平淡。有些人存在着严重的信仰缺失问题,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不关心其他事,更有把信仰寄托在网络游戏上。完全没有信仰,是典型的无信仰者。“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一个可怕的民族,也是一个走向灭亡的民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没有凝聚力和前进力,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信仰和精神是人生前进的力量,是民族繁荣兴旺的法宝。”4.信仰功利化。有一部分说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当问及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时,他们的回答中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即信仰马克思可以入党,对就业有帮助等想法。信仰宗教的大都也是带有某些宗教和政治目的。他们把精神信仰和政治追求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两者的本质区别。

论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论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论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和宗教信仰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它们在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根本的区别。

本文将从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和宗教信仰的区别。

一、哲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哲学,它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人的思想、观念、道德等都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宗教信仰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它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的。

宗教信仰强调信仰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政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的政治理论,它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宗教信仰则是一种保守的政治理论,它认为神权是最高的权威,只有依靠神的力量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宗教信仰强调个人的信仰和虔诚,认为只有通过信仰和虔诚才能得到神的庇佑和保佑。

三、经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它认为生产资料应该归全体劳动者所有,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宗教信仰则是一种传统的经济理论,它认为财富是神的赐予,只有依靠神的力量才能获得财富和幸福。

宗教信仰强调个人的奉献和慈善,认为只有通过奉献和慈善才能得到神的赏赐和祝福。

四、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文化理论,它认为文化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的阶级性和历史性,认为文化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只有通过文化革命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宗教信仰则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理论,它认为文化是神的启示,只有依靠神的力量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文化。

4.2.1 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4.2.1 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讲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那我们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具体内容为:①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②力求全面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理论。

具体内容为:①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②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③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最鲜明的特征。

第二、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

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基本特征。

170年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社会实践。

虽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但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改变。

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社会主义具有光明的未来。

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在哪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学说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当然是科学学说,但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来说,对马克思主义者和一切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学说可以成为一种信仰。

这里所说的信仰,就是行为原则、理想追求、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学说,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学说。

事实、规律、实践,是任何一门科学的本质要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依据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结,尤其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的科学成果;至于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地方,正在于它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都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经过实践检验和仍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具有规律性的认识。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其事实依据就是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的实践,成果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新的概括和新总结,而标准仍然是实践。

事实依据、规律概括、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学说始终如一的要素。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科学,绝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规律可以没有人的参与而自动起作用。

相反它必须有这种学说的信仰者为之奋斗,为之实践,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想才有可能实现。

纵观历史没一种学说有马克思主义如此大的吸引力,凝聚力;也从来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如此深深地改变世界,使资本主义世界对它如此害怕;也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这样让维护资本主义的形形色色的理论家为驳倒它而绞尽脑汁,劳心费力。

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一次一次宣布马克思主义已经被消灭、被驳倒,可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学说。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失败,是一种僵化体制的失败。

它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信仰
摘要:什么是信仰?古语的典故是:信仰,又作仰信。

信心瞻仰之意。

信,信奉。

仰,仰慕。

《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现代汉语的解释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榜样或指南针。

关键词:哲学;信仰;认识论
人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以,人与人的信仰不尽相同。

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我们的信仰应当服从于客观规律,如果我们有一样的信仰,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信仰那么我们的世界会更加和谐。

一、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信仰
信仰中内含着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因素,认知因素即信仰主体通过对信仰客体的考察、了解形成了对客体的初步印象,经过综合各种知识加深对客体的理解,从中总结出某种观念或理论,而这种认识无论是正确的亦或错误的、实证的亦或猜测的、合理的亦或悖理的,都将造成一种信仰心态,决定性地影响着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所持的态度。

情感是信仰主体对外界刺激的多样化心理反应,它一方面成为信仰的动力因素发挥着驱动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信仰的样式因素建构着信仰的框架、模型。

意志因素从两个方面影响信仰:第一,作为保持因素能使信仰心态保持稳定,不仅规范人的认知活动,使之沿着一
种有益于巩固和强化信仰的认知定向来进行,而且通过信仰主体的内在自制力和来自共同信仰群体及强大权威的他制力规范人的感情。

第二,作为外化性因素,是促使信仰心态由主观领域或向行动和实践领域转化的因素,正是由于它的作用,信仰才不只是一种精神——心理的状态,而且是一种信仰的行动。

无论感觉思维的生理器官,认识发生的外在环境,还是理论的逻辑推演规则都具有与人自身一样有限性。

就现实直接的感觉而言,每个人的感觉内容千差万别,需要尽最大的可能才在一定的限度以内调和它们而达成共识。

感觉与实在的关系实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

实在的究竟是什么?著名的贝克莱主教只承认我们自身的心灵及其观念、情感、意志的实在性,外界事物的存在只在心灵的感知本身,而上帝的心灵最后又保证了事物在人心中存在的真实性。

罗素批评说这是一种露骨的虚妄,毕竟贝克莱也没有圆满地解释人心之外的上帝存在的确实性;莱布尼茨认为是原始灵魂即精神性的单子的集合,物理学又“科学地”解释为是一堆数量极其庞大的高速运动的电子的聚合,而哲学谨慎的思索也认为现象与感觉背后并没有什么确实存在着。

现象与实在,感觉与客体,这根本没有人说得圆满,也没有确定的答案。

罗素尽管赞扬贝克莱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感觉主义的自我合理性,但也驳斥了他“存在即是被感知”的观念,罗素认为贝克莱混淆被感觉对象和感知作用,感觉观念,“便把存在于心灵之内这个命题转化成另一种意义上的观念了,也就是转化成凭借我们的认知行为而知道的事物本身了”。

由此可见,信仰是一种心灵的真实性和实在性。

信仰的实践基础有两方面内容:首先是信仰的形成,离不开个体实践和人类交往实践。

我们不相信世界上有无缘无故的信仰,事出有因、信成有故,对因、故的探求就是认清信仰的形成过程。

人类的信仰往往要通过现实实践来证明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必然性、现实性。

有时通过个体实践即以个人自身的经验和实践结果来对信仰提供证明。

这种个体实践证明的方式在宗教中最广泛地存在和使用着,如信徒传教过程往往采用这种以自身为见证的证明方式。

这种证明虽然有狭隘的个体经验性质,缺少理论和社会实践深度,处于信仰证明的浅层次上,但亲身经历有一种神秘的直观性,远比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直接,这种传播大多在亲朋好友之间进行,在对传播者了解和信任的前提下,会增加对信仰客体的可信度。

与个体实践相比,群体实践有更大的规模和更大的力量,也具有更为根本的性质。

个体实践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日常生活经验和感受的方面,还有参加一些重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人体验。

个人信仰会受到社会大环境交往人群的影响,产生变化。

其次是信仰对人们今后的实践起着指导作用且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信仰深藏于人的心灵深处,它通过人的行为来显露,并且信仰可以调节人的行为,锁定人努力的方向,明确成就事业的目标,增加行动的信心和勇气,所以信仰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而把信仰运用于实践,也随之成为人的重要的历史任务之一。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的精华之后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开放的科学体系。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
革开放实践结合起来,汲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它能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探索和揭示科学真理,创新和发展思想文化,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是科学的价值观,能够为我们判断是非、分清曲直、明辨善恶提供基本价值尺度。

二、如何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产生实际成效,需要完成从思想认同到实践认同的转化。

因为空洞的理论是无法说服群众和赢得群众的。

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改革发展的成果检验理论,使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自身生活的提高中感悟理论的正确性,增进大众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为此,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始终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需要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解决大众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突破口,让群众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大众的理论,是为大众谋福利的。

只有这样,理论才能说服群众,才能为群众所掌握。

让群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科学是可以指导我们实践的一种标准的规则,让这门科学深入人心并被信服从而在心中升华为一种信仰。

每个人的经验是私人独有的,这是认识中呈现的个人性,从此,在理论上我们无法推论信仰会统一,更无法强求信仰的一致。

但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人们总会面临共同的问题,作为人类总会采取
相似的措施,总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时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总需要有一个核心的理念,一种统一各民族人民的民族精神,一种集中的、能为大多数人共同认同的政治观点,一种为大多数人追求的政治理想,这就是信仰的社会性。

信仰从表面上看是主体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但是,一种信仰一旦建立起来,就成为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内在标准,成为衡量自身或他人行为道德性的伦理尺度,成为未来社会走向的政治原则。

故此,社会成员的信仰指向,无论对个人的一生还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个性到共性的认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种信仰的必要途径。

事事有矛盾,信仰也不例外,毕竟我们的认识是有限度的,信仰中也存在矛盾,那么对信仰理论探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说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性和艰巨性。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关键是马克思主义要体现时代性,增强理论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而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才能掌握群众。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只有在新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中才能有效增强,为此必须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是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的必要条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和深入并与时代相结合。

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种人生信仰是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目的和结果,理论创新不仅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而且也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

三、总结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他们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由此可见,意识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成为一种信仰更加会推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肖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许庆朴,郑祥福.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