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菜系文化》知识介绍材料

合集下载

闽南美食文化(最新整理)

闽南美食文化(最新整理)
闽南美食-卤面
9 f+ v1 |+ r: Y/ a
按闽台习俗,生日要煮面吃,煮时不能把面条扯断,须整条长面下锅煮,以表 示长寿。 历史: 漳州的卤面,据说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南方主食大米,面食应该是公 元 686 年建郡时,由移居此地的大批北方汉族带过来的。后来这些北方人入乡随 俗,面食也渐渐成了节日、婚嫁、搬家之类喜庆时候的特殊食品。如今满街的排 档也都可以吃得到。 漳州卤面,久负盛名。采用肉丝、笋丝、蛋丝、香菇、鱿鱼、虾干、黄花菜等配 料在热锅里炒熟后,加上猪骨汤煮开 ,然后放入适量的味精、白糖、精盐和番薯 粉等,调成卤料。进餐时,在面条上放些韭菜、豆芽、浇上卤料,再配上胡椒粉 、 油炸蒜丁、油炸扁鱼丝、香菜等佐料。其特点:色泽鲜艳、质嫩爽滑、晕润香醇、甘 美可口。
做的时候要用碱面,粗粗的好像是北方的拉面一样,做好以后在开水里捞一 下过水,类似“油面”。骨头汤里放勾了芡的肉片、剥去壳的虾仁、鱿鱼干、黄花菜、 香菇丝和笋丝一起煮开,浇进调好的鸡蛋搅开,再加酱油和调好的水淀粉,就成 了卤汤。 碱面和豆芽或其他的蔬菜在沸水锅里氽一下,捞出浇上卤汤,加蒜蓉醋、 炸脆的蒜丁,最后撒上胡椒面和香菜或辣油……一碗香喷喷的卤面就做好了。 吃卤面最好是趁热。炸脆的蒜丁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但泡久了会发苦,所以“食速” 一定要快。吃卤面一般搭配的料有:卤大肠,卤肺片,卤肉,炸肉,笋片,鸭血,油 条,五香等等。一般在漳州市内比较出名的基本是:阿芬鲁面,鲁面海,洋老洲鲁 面。平和的话基本是车站旁的亚香鲁面了。
闽南美食-五香卷
五香卷是闽南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肴馔,普通家庭都能烹饪,可请客可 祭祀,可作家宴。 历史: “石码五香”是龙海传统名小吃。长期来,每逢过年过节、婚寿喜庆,家家户户 必备卤面,配以五香条来招待亲朋好友,这已成了石码的传统民俗。 2002 年 10 月,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厨师节暨厨艺大赛”上,石码 “常常满烧腊饭店”张渊泉先生多年潜心钻研,不断开发的“石码常常满五香”、“石 码常常满卤面”脱颖而出,双双荣获“中华金厨奖”,同时被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 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这个在石码已有悠久历史的风味小吃——“石码

闽南文化习俗礼仪

闽南文化习俗礼仪

闽南文化习俗礼仪闽南文化习俗礼仪知识目录闽南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

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

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

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

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

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

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

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闽南戏曲文化梨园戏梨园戏,戏曲剧种。

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

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

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南管戏南管戏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

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三种。

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

“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年以前传入台湾。

打城戏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

闽南饮食文化

闽南饮食文化

❤主辅料:新鲜海土笋,精盐,香醋,酱油,蒜泥,姜丝。 ❤营养元素:土笋冻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有药用价值,当你喉咙
疼痛时,吃了它立即止痛,胜似灵丹妙药。它能降火消炎,清凉解热,是人们在 大热天十分喜爱的小吃。
❤文化内涵:象征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起源:传说明代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有一位水手在古城爱上一位当地酋长
豆腐衣,油炸葱花,鸡蛋,葱白,精盐,味精,白糖, 芫荽、酸萝卜、辣椒酱,五香粉,花生油。
❤营养元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元素。 ❤文化内涵:象征家庭和谐。
❤起源:传说,面线糊的产生也跟艰苦的生活有关。乾隆下江南时,来到了一个
叫做罗甲村的小村庄。那时正值粮食短缺的时候,村民全都穷得揭不开锅。为此村民 急得是团团转,实在想不出要弄什么吃的来招待皇帝。乾隆在一秀才家门口下了轿, 村里人都替秀才捏了把汗。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墙角找到一些往年丰收时啃剩的 猪骨头和鱼剌,洗后下锅熬出一碗汤,又去柜子里扫出一把面线碎和一把木薯粉,和 着就做出了一碗面线糊。乾隆吃后,感觉味道非常鲜美,马上问这“龙须珍珠粥”是 用什么做的?这秀才妻子真是巧,立即大胆回答,这是祖传秘方,用上等面线和特等 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皇上大大赏赐了这个巧媳妇,这面线糊也就这样传开来了。
❤主辅料:糯米、 洋葱、 猪肋条肉(五花肉)、 盐、姜、大葱、酱油、
料酒、色拉油、 白砂糖
❤营养元素: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
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
❤文化内涵:象征爱国情感。
❤起源: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圣祖玄烨因平定“三
藩之乱”,又逢29岁生日,迷信的康熙决定提前做圣诞。 快马传 消息至安溪,李光地和堂兄李光斗、叔叔李日煜商量如何为“升 平嘉宴”增辉添彩?当时湖头山高水险林密虎多,山寨大王也不 少,百姓生活极艰难,实在无物上贺。李光地童年时曾被永春帽 顶寨大王林日胜捉上山寨,是安溪县城东岳庙和尚德辉禅师救出。 未回家前,李光地在东岳庙学过做水粉。此时,李光地忽然想到, 湖头泉水制作的米粉,口感柔韧细腻,不如把水粉做成粗条再晒 干好带上朝去,到时自己还可当众表演吃法。堂兄和叔叔都说如 此甚好,但北方人喜食干食,御前亦难汤水淋漓,建议带上湖头 的笋丝香菇同炒,味道更可显得与众不同。 这样,李光地把湖头 米粉变成了贡品。他用肉丝、虾仁、香菇炒熟,肉骨汤适量和米 粉入锅油炒翻动,快速提锅倒入瓷盘的炒米粉,竟成为康熙帝 “升平嘉宴”中宴请大臣、翰林和有功之臣的有泉州地方特色的 美味。

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闽菜

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闽菜

中 国 风 中 国 风 呀
风味小吃
中 国 风 中 国 风 呀
蚝仔煎是福建省著名的传统小吃,属于闽菜系。 泉州是蚝仔煎的发源地,冬至以后,随着牡砺 (闽南称蚝仔)盛产季节到来,蚝类小点心相继 应市。其中“蚝仔煎”的独特风味,更是脍炙人 口。 提起蚝仔煎,民间有“土地婆,不吃蚝”的 传说。据说,土地公愿世上人人一样富。土地婆 生气地说:“世界上人人一样富裕,咱们闺女出 嫁,就没有人给抬轿子啦,要让富的富顶天,穷 的无寸地。”人们恨透土地婆。听说土地婆不爱 吃蚝肉,偏在她诞辰时用蚝肉和番薯粉制成“蚝 仔兜”供她,表示报复。从食谱发展看,“蚝仔 兜”,就是 “蚝仔煎”的前身。
中 国 风 中 国 风 呀
中 国 风 中 国 风 呀
太极芋泥,著名福州菜,以福建盛产的槟 榔芋为原料,加糖、猪油蒸制而成。此菜 形色古朴大方,芋泥细腻润滑,香甜可口, 看似凉菜,吃起来却烫嘴,别具风味。
中 国 风 中 国 风 呀
聚春园大酒店,前身 为“三友斋”,创办 于清代同治四年,即 1865年。1905年, “闽厨第一人”郑春 发承接“三友斋”, 改店名为“聚春园”, 生意更为兴隆火爆。 中 国 风 中 国 风 呀
中 国 风 中 国 风 呀
鱼丸是福建福州市著名的特色传统汤菜之一。七星鱼丸具有色泽洁 白,有弹性而不腻,馅香而松,口味清甜爽滑等特点,久负盛名。 它是用鱼肉、瘦猪肉、虾干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那一颗颗如核桃大 小的雪白的鱼丸,漂浮于热气腾腾的汤面,如满天星斗布于空间。 因此,海外华侨把它称为“七星鱼丸”。
中 国 风 中 国 风 呀
中 国 风 中 国 风 呀
福建省包括9个地级市: 福州、厦门、泉州、 漳州、莆田、三明、 南平、宁德、龙岩 山丘面积大, 平原面积小。 素有“东南山国”之 称。

福建闽南文化传统

福建闽南文化传统

福建闽南文化传统福建闽南地区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发源地,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喜爱。

闽南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的宗教信仰和美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闽南地区,民间艺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闽南地区的木偶戏、布袋戏、歌仔戏等传统戏曲形式在当地广受欢迎。

这些戏曲形式以其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风格和剧情内容吸引着观众,传承着闽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扎染等,这些手工艺品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和文化传统,展现了闽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吸引着众多游客。

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呈弯曲的飞檐形式,建筑内外装饰精美,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闽南地区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除了艺术和建筑,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多样,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情感慰藉。

许多宗教建筑和庙宇也成为了闽南地区的重要文化景点,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最后,闽南地区的美食文化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的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品种而著称。

著名的闽南菜系以其鲜美的味道和精致的烹饪工艺吸引着众多食客,成为了闽南地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福建闽南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其独特的民间艺术、建筑风格、宗教信仰和美食文化都展现了闽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闽南地区的文化内涵,更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寄托。

希望闽南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闽菜文化】闽菜的介绍及文化溯源

【闽菜文化】闽菜的介绍及文化溯源

【闽菜文化】闽菜的介绍及文化溯源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经历了中原汉族文化和当地古越族文化的混合、交流而逐渐形成。

闽菜是以福州菜为基础,后又融合闽东、闽南、闽西、闽北、莆仙地方风味菜为主形成的菜系。

福建人民经过与海外、特别是南洋群岛人民的长期交往,海外的饮食习俗也逐渐渗透到闽人的饮食生活之中,从而使闽菜成为带有开放特色的一种独特的菜系。

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着称,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其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格特色,以及汤路广泛的特点,在烹坛园地中独具一席。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发源于福州,以福州闽菜为代表,闽菜其实就是福州菜为主体,代表着闽菜的文化。

闽菜最早起源于福建福州,在后来发展中形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

福州菜淡爽清鲜,重酸甜,讲究汤提鲜,擅长各类山珍海味,闽南菜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一带,讲究作料调味,重鲜香:闽西菜包括长汀及西南一带地方,偏重咸辣,烹制多为山珍,带有山区风味。

故此,闽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

这一传统即使进入上海,尽染海派风味后,依然未变。

闽菜除了招牌莱“佛跳墙”外,还有鱼丸、乌柳居(五柳居)、白雪鸡、闽生果,醉排骨、红糟鱼排等等,均别有风味。

闽菜中有40%是汤,汤是闽菜的精髓。

据昙石山文化遗址考证,福州人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吃海鲜和制作汤食的传统。

福建一年四季如春,这样的气候适合做汤。

据说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永嘉之乱”以后,有大批中原衣冠士族入闽,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科技文化,与闽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审知兄弟带兵入闽建立“闽国”,对福建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繁荣,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在唐代以前中原地区已开始使用红曲作为烹饪的作料。

唐朝徐坚的《初学记》云:“瓜州红曲,参糅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

”这种红曲由中原移民带入福建后,由于大量使用红曲,红色也就成为闽菜烹饪美学中的主要色调。

闽南饮食文化

闽南饮食文化

闽菜的特点
1.刀工严谨,入趣菜中。
2.汤料讲究原汁原味,保证菜的味道和质量
3.闽菜的调味比较独特。
醋熘鱼
煎糟鳗鱼
4.烹调讲究火候,做到色香味形俱佳
三、民间传统特色食品
1.海蛎煎
2.土笋冻
3.手抓面
4.卤面
5.深沪水丸
6.崇武鱼卷
7.五香卷
8.榜舍龟
9.嫩饼
10.白粿
3.宋元明清时期闽南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与 海菜为基调以多元化为特征的闽南饮食文 化的形成。
二、闽菜
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常以福州菜和厦门菜 为底部。厦门菜具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特色,其烹 调特点是:汤菜要清,味道要淡,炒食要脆擅长 烹制海鲜佳肴。其烹调技法以蒸煎、炒、熘、焖、 炸、炖为特色。 闽菜由福州、闽南、闽西三路菜组成。福州菜路 流行于闽东、闽中、闽北地区;闽南菜则广传于 厦门、泉州、漳州、闽南金三角,闽西菜则盛行 于闽西客家地区,极富乡土气息。闽菜的风味特 色是:淡雅、鲜嫩、和醇、隽永。
3饮酒必须尽兴纵有宿怨积恨亦可杯酒言消清道光厦门志卷15风俗记福建人喝米酒称吃酒往往喜欢将酒置壶中在沸水或热水中温热尤其在冬季温酒祛寒添人酒兴
展示:
——之研究性学习
一、福建饮食文化历史变迁
1.汉代以前以“广谱产食”为特征的土著原 民的饮食文化。
2.汉唐以来汉食文化的强势入侵及闽南饮食 文化社会分层的形成和发展。
七、饮食礼仪
1.七分茶,八分酒 2.餐桌上的礼仪 3.做客就餐的饭桌礼仪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在一些地方,人们饮酒时,还不忘劳苦的 耕牛。农忙或节庆时,为耕牛进糍耙,灌 米酒,以滋补牛身。永泰人平素劳作后喝 米酒称“打辛苦”,春耕大忙时给牛灌酒, 也含有为牛“打辛苦”之意。漳州百花村, 节庆时,村民要给水牛喂糯米酒,还要把 盛开的水仙挂在牛犄角上以贺节喜。这种 以酒为契、人牛共庆的场景,可称福建酒 俗中的奇观。

闽南美食文化报告文案

闽南美食文化报告文案

闽南美食文化报告文案闽南地区是中国福建省的一部分,它以其丰富的美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这个地区的美食独特且多样,融合了福建本土的风味和海洋的丰富资源。

闽南美食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口味、精致的制作工艺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闽南的餐桌上,海鲜是主要的食材之一。

这是因为闽南位于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海鲜类美食以其新鲜、鲜美的口感而备受推崇。

例如,海蛎煎是一道经典的闽南美食,它采用新鲜的海蛎作为主要食材,配以鸡蛋、酱油和调味品煎制而成。

这道菜品色泽金黄酥脆,外焦里嫩,既鲜美又营养。

除了海鲜,闽南美食中还有许多以猪肉为主要材料的菜肴。

闽南人喜爱猪肉的烹饪与制作,他们将猪肉制成多种口味独特的美味佳肴。

比如“南乳扣肉”,这是一道将猪肉用南乳腌制,然后用焖煮的方式烹制而成的菜品。

此菜肉质鲜嫩,香气扑鼻,滋味浓郁,口感丰富。

同时,闽南地区还以其各类粿点而闻名。

闽南人十分擅长制作各种口味独特的粿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肉粄”和“鲅鱼糕”。

肉粄是一种以猪肉为馅的粿点,它具有细腻的质地和香嫩的口感。

而鲅鱼糕则是一道以鲅鱼为主要材料的糕点,用鱼肉制成的糕点口感细腻、鲜美可口。

除了上述的主要食材和菜品,闽南美食还有许多其他令人垂涎欲滴的小吃和特色菜品。

例如,福州小吃中的“肉燕”、“荔枝肉”、“蛏子煎饼”等,都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在市场上独树一帜。

闽南美食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味蕾,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闽南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其美食文化也一直传承至今。

在传统节日和婚庆宴席上,闽南美食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共享喜庆和团圆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闽南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精致的制作工艺和沉淀的历史文化而独树一帜。

闽南美食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美味可口,更在于它传承了一段段人们的记忆和情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无论是品尝还是欣赏,闽南美食都是一种享受,丰富着生活的味道。

闽南人饮食文化

闽南人饮食文化

滿漢全席原是官場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坐
的一種全席。
李斗所著《揚州書舫錄》中關於滿漢全席的最早
記載,包括:
頭號五簋碗十二件 二號簋碗十件 細白羹碗十件 毛魚盤二十二件 配碟八十件
第三節 從歷史背景談 臺灣飲食文化
壹、原住民飲食文化
原住民飲食文化以臺灣早期住在高山上之族群生
活飲食為主,原住民飲食以高山地區所供給的食材
1.臺灣自清初開放移民,便將漢人農業自福建技術
轉移來臺,由於開墾耕耘是非常耗費勞力,所以
小吃生意者便以肩挑方式,挑各樣冷、熱小吃到
田邊、山崖供應開墾者食用。
2.先民墾荒時期,皆在信仰中心廟宇舉辦迎神賽會
,久未見面的親友方得以藉這個難得的機會聚首
話舊,拜完之後的供品牲禮,自然地就地起個爐
灶,簡單溫熱料理一下,分享親友,久而久之,
10.宜蘭縣羅東夜市
貳、小吃文化觀光
為臺灣小吃下一個準確性的定義並不是那麼容易
,因為臺灣的政治與族群的關係複雜,如果要嘗試
可做以下區分:
狹義而言,僅指發源於臺灣的小吃
廣義來說,包括臺灣興盛與創新的點心種類,及
隨處可見發揚光大的庶民美食
臺灣小吃之所以發達,有其歷史悠久緣故,整理
分析起來大概有
下列三個原因:
文化融入生根
跨文化的「馬賽克」多元式飲食文化可分為如下
五種:
一、跨西方料理飲食文化類
二、跨中國料理飲食文化類
三、跨日本料理飲食文化類 四、跨東南亞料理飲食文化類 五、跨少數民族風味餐料理飲食文化類
第四節 臺灣夜市、小吃 與其他飲食文
壹、觀光夜市
夜市原本只是臺灣社會的黃昏市集,其中包括各
種餐飲、服飾、雜貨等攤販,消費族群也以當地民

小谈闽南饮食文化

小谈闽南饮食文化

小谈闽南饮食文化小谈闽南饮食文化摘要:对于“民以食为天”的中国,饮食文化对其的影响是深远的。

而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闽南的饮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

闽南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史,丰富的内涵。

厦漳泉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饮食习惯与饮食风俗。

关键字:闽南饮食文化、发展起源、饮食风俗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上接东海、下接南海,与台湾岛隔海相望。

地形上百分之八十五左右为山地丘陵,号称“东南山国”。

闽南是指包括厦门、漳州、泉州在内的福建东南沿海地区。

大约相当于中原夏、商及东周战国中期以前(先秦的上古三代),闽南生活着闽族居民,东周秦汉之际又称为“闽越”族,他们就是生活在闽南地区的古代民族共同性体。

由于远离中原内陆,四周山海阻隔,自有人类活动开始,闽南地区就有着与周边地方差异明显的历史发展过程。

这里地形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降底,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于温暖、湿润热带、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野生、海生动、植物种群非常丰富,这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进程等因素的影响,生活在这片区域的人们素有“以海为田”、“以舟当车”的历史传统,悠久的对外交流历史也为闽南地区的人们带来了异域的饮食文化。

在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民族不断的迁徙过程,强势的汉饮食文化传统冲击了当地的饮食习俗,这导致了闽南饮食文化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

然而,这种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并不防碍其海洋性饮食文化传统的基线持续发展。

说到闽南的饮食文化,首推的当属闽菜了。

闽南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闽南菜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福建泉州、厦门、漳州和莆田“闽南金三角”地带的菜肴,和台湾、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菜肴有重要的渊源关系。

闽南菜清鲜香脆,注重调汤估料,口味清淡,酸甜适宜,中西合璧,变化无穷,它的烹调技法多样,有炸、炒、煮、炖、焖、煎、卤、火可、火工、淋、蒸等。

颇具地方特色的名菜有:桂花蛤肉、红焖通心河鳗、东壁龙珠、清蒸笋江鲈鱼、油火局红鲟、橙汁加力鱼等。

闽南的饮食文化知识有哪些

闽南的饮食文化知识有哪些

闽南的饮食文化知识有哪些闽南饮食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闽南的饮食,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闽南的饮食文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闽南的饮食文化知识闽南小吃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改革。

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

其品种繁多,式样新颖,造型美观、美味可口;且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风味独特。

婚丧嫁娶、敬神祀祖以及馈赠亲友的风味小吃有:榜舍龟、大花包、满月粿、糖粿、糯米丸子、田螺肉碗糕、白糖碗糕、米糕、松糕、塘头甜粿、麦馅粿等。

其中较有特色的榜舍龟,用糯米粉为皮,豆沙为馅心,蒸成形似龟状,面染橙黄色,上面覆有大红团寿图案,以祈延年益寿。

大花包以发面为皮,白糖、花生仁、冬瓜糖为馅。

蒸成大如海碗的甜包,上面覆盖红色喜庆图案,专门用于婚嫁纳彩时,男方馈送女方的食品。

满月粿,是生小孩子满月时要做的小吃,同时煮红皮鸡蛋及线面馈赠亲友乡邻,祈求小孩健康成长。

在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蒸糖粿、烧鹊桥,以示怀念。

糯米丸子是冬至这天要做的小吃,而“红丸子”是喜事宴请时祝颂甜蜜、圆满,祈求平安美好生活时的小吃。

地方风味小吃有:蚵仔煎、鲜酥蚵串、鱼仔粥、蚝仔粥、鲎羹、包心鱼丸、鲜肉鱼丸、水丸汤、马鲛粳、网纱鱼卷、酥炸鱼条、捆蹄、面线糊、扁食、肉燕、烧芋果、芋包、鸡汤伊面、干拌面、卤面、莲美豆干、糯米灌大肠、猪血尾口粳、苦菜大肠汤、虾皮番薯粉团、豆签、牛肉羹、豆花、石花糕等。

其中蚵不仅营养丰富,且烹制的食品味道鲜美。

闽南人有食粥的习惯,他们会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时令食物,调配糯米制成粥。

土笋冻,是用一种生长在浅海滩涂里,像蚯蚓的软体动物熬成的胶状体,不仅美味,还能降火消炎,清凉解热。

鲎羹是闽南特有的海产,鲎全身可食,风味特殊。

民间传统小吃有:肉粽、粳粽、豆粽、五香卷、鸡卷、炸肉丸、嫩饼菜、桂花蟹、芋鸭、肉夹包、炒米粉、烧芋果、芋包、甜芋饼、菜果、水晶菜头饼、腰子饼、肉饼、芥菜饭。

闽南菜的来源

闽南菜的来源

闽南菜的来源闽南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闽南菜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福建泉州、厦门、漳州和莆田“闽南金三角”地带的菜肴,和台湾、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菜肴有重要的渊源关系。

闽南菜清鲜香脆,注重调汤估料,口味清淡,酸甜适宜,中西合璧,变化无穷,它的烹调技法多样,有炸、炒、煮、炖、焖、煎、卤、火可、火工、淋、蒸等。

颇具地方特色的名菜有:桂花蛤肉、红焖通心河鳗、东壁龙珠、清蒸笋江鲈鱼、油火局红鲟、橙汁加力鱼等。

名优地方风味小吃有:肉棕、面线糊、深沪鱼丸、扁食、石狮甜果、炸枣、田螺肉碗糕、土笋冻、芋丸、三合面等。

出产丰富的闽南土特产,为闽南菜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如浔浦蚝、笋江鲈鱼、新桥溪的沙蜊、浮桥溪的“喇毛”、金鸡桥溪的鳗生、延陵此瓜(丝瓜)、陈埭泥蛏、石湖红膏鲟、龙湖金边鳖、衙口花生、惠安地瓜、灵水菜脯、西滨美酒、永春糟菜、安溪茶叶、永春芦柑等。

闽南菜的源头在现今福建省泉州市,它既依赖于泉州丰富的物产资源,还与泉州人民的播迁、经济的兴隆发达、海外交通的拓展、和平共处的宗教信仰、各具特色的民俗饮食习惯等泉州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泉州名称的由来及闽南菜的起源泉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设州至今已有1233年历史,拥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本土文化(也称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丝文化等多元文在这里融会,并发扬光大。

中原文化是远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传入泉州。

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乱不安时期,北方汉人成批入闽避难。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衣冠南渡”,这时和随后入闽的汉人,共分为三大批,由上层到下层,形成了三次入闽高潮。

多半集中居住在晋江沿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方,和散居在晋江边海地区。

中原汉文化对泉南文化的开发、形成、繁荣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入闽的汉人既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生产技术,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古老的饮食文化,一些烹调技术至今保存,如“羹”类食品,北方现在用于称呼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而泉州的肉羹、虫豪仔羹、粉羹则保留了最古朴的烹调方法。

(完整word版)从泉州婚宴菜肴小窥闽南饮食文化

(完整word版)从泉州婚宴菜肴小窥闽南饮食文化

(完整word版)从泉州婚宴菜肴小窥闽南饮食文化从泉州婚宴菜肴小窥闽南饮食文化2012213428 蔡安琪“闽南”,顾名思义为福建的南部,它包含泉州、厦门、漳州三个地区。

闽南地区最早以泉州为中心,闽南语、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均以泉州为正,但随着厦门经济的发展,即使泉州依然保留着许多可贵的传统,但不得不承认,闽南的重心逐渐往厦门偏移了。

尽管如此,泉州、厦门、漳州在饮食习惯上依然有许多共同点,是可以指出的。

泉州自古有“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的美誉,2013年更是被评为“东亚文化之都”。

丰富的文化积淀和近几年快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使得泉州的饮食呈现出殷实富庶的特点。

泉州的风味小吃种类繁多,独具特色,厦门与漳州两地亦有自己的特色饮食,因此风味小吃不宜作为探索闽南饮食文化的切入点。

且风味小吃探索起来颇为繁杂,笔者条件有限,并不曾有所涉及,因此本文所讲的“饮食文化”将只是闽南饮食文化极小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将从泉州民间婚宴中的菜肴来窥探闽南的饮食文化,原因如下:1、从横向上看,笔者为泉州人,在外地上学,福建“老乡”中不乏厦门人和漳州人。

我曾与身边的厦门人、漳州人探讨过当地婚宴中的菜色,惊讶地发现了许多共同点,厦门漳州两地的婚宴菜色与泉州大同小异,作法也相似。

我认为共同点的由来绝不是机缘巧合,而与闽南的饮食文化密不可分。

2、泉州的婚宴菜肴近十年来既有传承又有流变,一些菜色被保留至今,一些菜色有所更替,下文将详细叙述,但即使菜色有所变化,却仍遵循着某些规律,呈现出某些特点,这些规律与特点应该就是人们极少注意甚至探究的闽南人背后的饮食文化。

一、鲜食山珍,多食海味。

闽南人热情好客,结婚又被当做头等大事,婚宴的菜肴通常是普通人家一年四季也不会狠得下心奢侈一回的昂贵菜肴。

而这些昂贵的菜肴中,以海鲜居多。

以2014年泉州晋江市、洛江区两地婚宴为例,菜色基本如下:冷盘(猪里脊、九节虾、猪舌头、章鱼、海蜇、象牙凤螺等随意搭配)、姜汤红圆子、钱鳗炖排骨、蒸龙虾、鲍鱼、鱼翅羹、红烧羊肉、红膏鲟、海参羹、蒸石斑鱼、甜品。

闽菜文化有什么特点_闽菜的文化特点介绍

闽菜文化有什么特点_闽菜的文化特点介绍

闽菜文化有什么特点_闽菜的文化特点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闽菜也称为带有开放特色的一种独特菜系。

狭义闽菜指以福州菜,最早起源于福建福州闽县,后来发展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即广义闽菜。

那么闽菜文化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店铺为你介绍一下闽菜的文化特点。

闽菜的文化特点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经历了中原汉族文化和当地古越族文化的混合、交流而逐渐形成。

闽菜是以福州菜为基础,后又融合闽东、闽南、闽西、闽北、莆仙地方风味菜为主形成的菜系。

福建人民经过与海外、特别是南洋群岛人民的长期交往,海外的饮食习俗也逐渐渗透到闽人的饮食生活之中,从而使闽菜成为带有开放特色的一种独特的菜系。

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其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格特色,以及汤路广泛的特点,在烹坛园地中独具一席。

闽菜发源于福州,以福州闽菜为代表,闽菜其实就是福州菜为主体,代表着闽菜的文化。

闽菜最早起源于福建福州,在后来发展中形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

福州菜淡爽清鲜,重酸甜,讲究汤提鲜,擅长各类山珍海味,闽南菜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一带,讲究作料调味,重鲜香:闽西菜包括长汀及西南一带地方,偏重咸辣,烹制多为山珍,带有山区风味。

故此,闽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

这一传统即使进入上海,尽染海派风味后,依然未变。

闽菜除了招牌莱“佛跳墙”外,还有鱼丸、乌柳居(五柳居) 、白雪鸡、闽生果,醉排骨、红糟鱼排等等,均别有风味。

闽菜中有40%是汤,汤是闽菜的精髓。

据昙石山文化遗址考证,福州人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吃海鲜和制作汤食的传统。

福建一年四季如春,这样的气候适合做汤。

闽菜菜系的风味特色1、闽菜的烹调特点是汤菜要清,味道要淡,炒食要脆擅长烹制海鲜佳肴。

其烹调技法以蒸煎、炒、熘、焖、炸、炖为特色。

2、闽菜原料,由于福建的地理形势倚山傍海,北部多山,南部面海。

苍茫的山区,盛产菇、笋、银耳、莲子和石鳞、河鳗、甲鱼等山珍野味;漫长的浅海滩涂,鱼、虾、蚌等海鲜佳品,常年不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菜系文化》知识介绍材料平山中学留庆祝福建位于我国东南部,倚山面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溪流江河纵横交错,盛产稻米、蔬菜、花果、以及香菇、竹笋、莲子、薏米、麂、[矢鸟]、鹧鸪、石鳞等山珍野味,沿海地区更盛产鱼、虾、螺、蚌等海产佳品,为烹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闽菜由福州、闽南、闽西三个地方菜所组成。

福州菜清鲜、清爽,偏于甜酸,讲究调汤,善用红糟作配料,如炝糟、拉糟、煎糟、醉糟、爆糟等十多种,尤以传统名菜“淡糟炒香螺片”、“醉糟鸡”、“糟汁汆海蚌”等最为著名;闽南菜也具有清鲜、清爽的特色,并且以善用甜辣调料而著称。

使用的甜辣调料有辣椒酱、沙茶酱、芥茉酱等,如“沙茶焖鸡块”、“芥茉鸡丝”、“东壁龙珠”等菜肴都属于闽南的特殊风味菜,闽南菜则偏咸、辣,多以山珍野味为原料,具有浓厚的山乡风味,如“油焖石鳞”、“爆炒地猴”等为其代表菜。

闽菜突出的特点是汤菜较多,烹法以炒、煨、[火局]技术而特殊,其代表菜有佛跳墙、七星丸、沙茶鸡丁、生煎明虾、柴把鸭、荷包鲫鱼、菜干扣肉、全折瓜等。

闽菜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本地的自然资源。

烹饪原料是烹饪的物质基础,烹饪质量的保证。

在烹饪作用的发挥,烹饪效果的产生和烹饪目的的实现诸环节中,烹饪原料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

当地勤劳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为后代创造、选育、聚集了丰富多彩的烹饪原料:这里有广褒的海域,漫长的浅滩海湾,冬季不冷、夏季不热,透光性好,海水压力不大;闽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等江河又带来丰富的饵料,水质肥沃,加上又是台湾暖流和北部湾寒流等水系交汇处,成为鱼类集聚的好场所,鱼、虾、螺、蚌、蚝等海鲜佳品常年不绝。

明屠本峻《闽中海鲜录》所记,鳞、介两部就有257种之多。

清初人周亮工《闽小记》中有多条讲到福建的海味,并认为"西施舌当列神品,江瑶柱为逸品"。

辽阔的江南平原,盛产稻米、蔬菜、花果,尤以柑橘、荔枝、龙眼、橄榄、香蕉和菠萝等佳果誉满中外。

苍茫的山林溪涧,盛产山珍野味,并有闻名全国的茶叶、香菇、竹笋、莲子、薏米和银耳等山珍美品。

福建不仅常用烹调原料丰富多彩,而且特产原料也分布广泛:厦门的石斑鱼、长乐漳港的海蚌、建宁莲子、连城地瓜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武平猪胆干、宁化老鼠干、明溪肉脯干、长汀豆府干等,品种繁多,风味迥异,享有盛名。

这些富饶的特产,为福建人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烹饪资源,为闽菜名菜名点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永嘉之乱"以后,大批中原衣冠士族入闽,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科技文化,与闽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审知兄弟带兵入闽建立"闽国",对福建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繁荣,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在唐代以前中原地区已开始使用红曲作为烹饪的作料。

唐朝徐坚的《初学记》云:"瓜州红曲,参糅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

"这种红曲由中原移民带入福建后,由于大量使用红曲,红色也就成为闽菜烹饪美学中的主要色调,有特殊香味的红色酒糟也成了烹饪时常用的作料,红糟鱼、红糟鸡、红糟肉等都是闽菜主要的菜肴,"红曲烹调"成为福州、厦门、泉州先后对外通商,四方商贾云集,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海外的技艺也相随传入。

闽菜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各路菜肴之精华,对粗糙、滑腻的习俗,加以调整变易,逐渐朝着精细、清淡、典雅的品格演变,以至发展成为格调甚高的闽菜体系。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闽南菜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福建泉州、厦门、漳州和莆田“闽南金三角”地带的菜肴,和台湾、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菜肴有重要的渊源关系。

闽南菜清鲜香脆,注重调汤估料,口味清淡,酸甜适宜,中西合璧,变化无穷,它的烹调技法多样,有炸、炒、煮、炖、焖、煎、卤、火可、火工、淋、蒸等。

颇具地方特色的名菜有:桂花蛤肉、红焖通心河鳗、东壁龙珠、清蒸笋江鲈鱼、油火局红鲟、橙汁加力鱼等。

名优地方风味小吃有:肉棕、面线糊、深沪鱼丸、扁食、石狮甜果、炸枣、田螺肉碗糕、土笋冻、芋丸、三合面等。

出产丰富的闽南土特产,为闽南菜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如浔浦蚝、笋江鲈鱼、新桥溪的沙蜊、浮桥溪的“喇毛”、金鸡桥溪的鳗生、延陵此瓜(丝瓜)、陈埭泥蛏、石湖红膏鲟、龙湖金边鳖、衙口花生、惠安地瓜、灵水菜脯、西滨美酒、永春糟菜、安溪茶叶、永春芦柑等。

闽南菜的源头在现今福建省泉州市,它既依赖于泉州丰富的物产资源,还与泉州人民的播迁、经济的兴隆发达、海外交通的拓展、和平共处的宗教信仰、各具特色的民俗饮食习惯等泉州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泉州名称的由来及闽南菜的起源泉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设州至今已有1233年历史,拥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本土文化(也称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丝文化等多元文在这里融会,并发扬光大。

中原文化是远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传入泉州。

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乱不安时期,北方汉人成批入闽避难。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衣冠南渡”,这时和随后入闽的汉人,共分为三大批,由上层到下层,形成了三次入闽高潮。

多半集中居住在晋江沿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方,和散居在晋江边海地区。

中原汉文化对泉南文化的开发、形成、繁荣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入闽的汉人既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生产技术,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古老的饮食文化,一些烹调技术至今保存,如“羹”类食品,北方现在用于称呼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而泉州的肉羹、虫豪仔羹、粉羹则保留了最古朴的烹调方法。

海丝文化起源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明朝郑和下西洋是海丝之路的延续。

特别是唐宋以来,随着泉州对外通商,四方商贾云集,经济贸易及多元文化交往日益繁荣。

例如泉州厦门独有的“沙嗲”类食品,就是中外饮食文化交融的见证。

京、广、苏、杭及海外等地烹饪技术也相随传入。

结合本土文化和风土人情,逐步发展形成了闽南菜体系。

闽南菜应该是多元文化结合的结晶,源于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丝文化的重大影响而形成。

闽南菜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各路菜肴之精华,对粗糙、油腻的习俗,加以调整变易。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除本身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极大外,还不断通过引入输出烹饪技术,逐渐朝着精细、清淡、典雅的品格演变。

形成了新的泉州菜系。

地域环境和气候物产奠定闽南菜的风味特点泉州地处山海之合,位于我国东南沿海,背负群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大地常绿,四季如春,沿海地区海岸线漫长,浅海滩涂辽阔,鱼、虾、螺、蚌、鲟、蚝等海错佳品常年不绝。

并且盛产稻米、蔗糖、蔬菜、水果、尤以荔枝、龙眼、柑桔等佳果誉满中外。

山林溪间盛产茶叶、香菇、竹笋、石笋、石鳞、河鳗、甲鱼、穿山甲等山珍野味。

有“茶笋山木之饶遍天下”、“鱼盐蜃蛤匹富齐青”,还有诸如“两信潮生海接天,鱼虾入市不论钱”、“蛏蚶蚌蛤两施舌,入馔甘鲜海味多”等诗句,都是古人对泉州富庶的高度赞美。

同时,海上交通便捷,受广浙等沿海辐射,泉州地区烹饪原料种类十分丰富,既有山珍,又有海味,为闽南菜的形成提供了物质保证。

泉州又是沿海开发最早的城市,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明朝郑和下西洋也是从这里起锚。

从外洋引进了不少的“舶来品”,如咖喱、的椒、沙茶、芥末等香辣型的调料,形成了一种以闽味为主体,又多渠道吸收“西味”的闽南菜风格。

如今古城泉州的风味,除小吃仍旧保持古色古香的特色外,多数大菜,已随着改革的春风,改变了过去配料多多、鲜味浓浓的传统,更适应于现代人的口味。

泉州饮食民俗习惯奠定闽南菜的特色泉州先民充分利用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兼容中外饮食文化的精华,逐渐形成了形式朴实、口味清香、甘醇鲜美、风味独特的闽南菜流派,这与灿烂的泉南文化分不开,也和泉州人朴实宽容、热情好客的民俗文化分不开。

在历史上,泉州曾是世界各种宗教活动的圣地,现保留了十几种宗教遗迹,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

《隆庆府志》曰:“泉地风气温融,人素、质实…昔日号曰佛国,曰海滨邹鲁。

”形成了独特泉州饮食民俗文化,包括年节、礼仪等食俗,泉俗婚丧喜庆、敬神祀祖,除筵席宴客外,多有风味小食礼仪食品,许多普通家庭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烹饪制作,可祭祀,可请客,可作家宴,也可馈赠亲友,如元宵节的元宵丸、春节的年糕、甜果、清明节的麦馅果、端午节的粽子、小孩“满月”的“满月丸”、寿龟、婚礼的“大花包”“礼饼”等。

除年节、礼仪食俗外,还有日常一日三餐,泉州人的日常食俗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均实行一日早、午、晚三餐制。

作为正餐的补充还有点心。

受本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自古以来泉州人即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为摄食原则,饮食结构具有自己的物色,主食原料为大米、番薯(地瓜)、大麦为主,主食的制作方法有干饭、稀饭两种。

点心主要是小吃,如“三合面”、“豆浆”、“花生奶”等,或亲友馈赠礼仪食品。

还有独具特色的吃法,是把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食品直接与主食煮成咸饭、咸粥,如高丽菜饭、芥菜饭、红膏鲟饭、花生仁粥、蚝仔昭、鸭仔粥、地瓜粥,既节省做菜、做饭的时间,又好吃又省时,这些都是闽南菜系独有的风格。

闽菜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已不再是过去的食饱、食味、食疗、食补的阶段,饮食消费上向着高一层次的方面发展。

人们在通过物质享受的同时,已经更注重于精神上的需求,烹调的科学,营养成分,保健功能和服务周全和宽松协调的餐饮环境以及菜点中的知识容量等美感的感受。

闽菜的发展不仅要紧跟上市场需求的大势,而且要主动地引导人们进行消费,促进厨房革命的进行,使闽菜的生产步入企业化生产的轨道。

而闽菜的创新就是要为这一趋势奠定物质基础,开创更多菜品,丰富人们的需求。

使之更加符合科学要求,不断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闽菜。

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