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马嵬》李商隐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马嵬》这首诗;2. 分析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写作特点;3. 了解唐代历史背景,掌握相关历史知识;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马嵬》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写作特点的分析;3. 唐代历史背景的了解。

教学难点:1. 《马嵬》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2. 李商隐的写作技巧的把握;3. 唐代历史背景与诗歌关系的把握。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马嵬》诗歌的原文及其注释;2. 李商隐的简介及其诗歌创作背景;3. 相关的历史资料;4. 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马嵬》诗歌,了解其大致内容;2. 学习李商隐的写作特点;3. 对唐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李商隐的简介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朗诵(5分钟)学生齐声朗诵《马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词和难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历史背景介绍(5分钟)结合唐代历史背景,讲解马嵬坡之变的相关史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李商隐在《马嵬》中的写作特点,如象征、隐喻、对比等,分享各自的见解。

6. 学生展示(5分钟)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学生可进行评价和提问。

7.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马嵬》诗歌的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创作。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2. 写一篇关于李商隐诗歌特点的分析文章;3. 深入了解唐代历史,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马嵬》优秀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李商隐的《马嵬(其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以唐诗为主,选取了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代表,旨在领悟唐朝诗人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和艺术感悟能力。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

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二说学情学生对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对于咏史诗在讲解《杜甫诗三首》中也有涉猎,他们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反复咀嚼体验诗歌这一含蓄细腻力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依据新课标三个维度、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教学一篇诗歌目的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2)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3)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2)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忠诚、正直、忧国忧民的品质;(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学的热情,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和用法;(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2)诗歌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如何评价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即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歌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2)分析诗歌中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阐述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马嵬》;3. 调查其他诗人对安史之乱的描写,与《马嵬》进行对比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诗歌鉴赏文章:评估学生在文章中对诗歌主题、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4. 对比分析:评价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所展现出的思考深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马嵬》教案设计

《马嵬》教案设计

《马嵬》教案设计《马嵬》教案设计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嵬》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嵬》教案设计1第一部分诗歌文本解读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首联用典,以此来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

首联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可是缘分已尽,于事无补。

颔联运用反衬手法,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

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当时”指七夕玄宗与杨贵妃“蜜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运用对比的手法。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尾联也包含尖锐的对比。

将天下之主与平民相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吟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马嵬优秀教案

马嵬优秀教案

马嵬优秀教案马嵬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合作意识。

3. 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读懂课文,领会意思。

2. 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和复杂逻辑关系。

2. 如何灵活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马嵬》,PPT。

2. 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预习资料和复习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介绍马嵬这个历史事件。

2.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知道关于马嵬的历史事件吗?Step 2 预习(1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关于马嵬的情景。

2. 根据预习提供的资料,学生自主阅读预习材料,并回答问题。

Step 3 深入阅读(3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马嵬》。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3. 学生集体讨论和解决课文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包括生字、词义、句意等。

Step 4 理解与表达(2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用5分钟的时间概括讲解该组的理解和观点。

2. 代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和提问。

3. 学生展示他们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或提问。

Step 5 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总结,强调课堂重点与难点。

2. 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不足与进步。

3.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巩固与拓展。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一步拓展阅读。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板书设计】马嵬(课题)马嵬巍峨的马嵬故事(学生带入课题的视觉化操练)【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2.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合作意识。

通过集体讨论和展示,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把握《咏怀古迹》其三和《马嵬》其一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2了解咏史怀古诗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咏史怀古诗阅读一导入新课: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诗文解读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咏叹的历史人物是谁?(王昭君)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3昭君怨恨什么?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4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王昭君因汉元帝不辨美丑远嫁匈奴,诗人因唐皇不分忠佞被贬谪。

同时天涯沦落人。

诗人在咏叹王昭君的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

——王嗣奭shì语怀人伤己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诗歌咏叹的史实(1)马嵬之变: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潼关被攻破时,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军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坪)哗变,随行将士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2写作背景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嵬,远望马嵬杂乱地长着灌木和荒草,有的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老之感,有人提议让他吟咏一首,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马嵬》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度剖析,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2. 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例子,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马嵬》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3. 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释其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探讨其深层含义。

2. 解读诗中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受诗中的意象和人物形象。

2. 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个意象或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教学互动:1. 学生之间的互动: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的讨论和合作能力。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十一、作业布置:1. 让学生背诵《马嵬》,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马嵬》教学设计及反思

《马嵬》教学设计及反思

重谈李杨事推测隐然意——《马嵬》授课方案授课目标1、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认识李商隐的有关一生易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这首诗的境地、感情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领悟李商隐诗境地高远、语言华丽、情深意浓的特色。

(2)进一步训练学生推测语言的能力,透过表层语言感觉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的能力。

3、感情目标(1)领会诗人独到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的实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授课重难点(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特别是其诗歌的比较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收效。

(2)正确掌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讨论,正确讨论作者的见解。

三、授课方法1)以自主朗诵感悟为主,教师适合点拨,学生充分沟通。

2)教课方案导学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授课步骤马嵬在唐代是“西出都门百余里”的一个一般驿站,是秦川蜀道上一个平常乡野,堪称名不见经传。

但由于此后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兵变,致使“三千喜爱于一身”的杨贵妃葬身马嵬坡下,马嵬坡由此而出名中外。

马嵬贵妃墓大约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位于一高坡小院。

墓门口书写春联两幅,一幅是:妃子魂消犹痛梨花春带雨,马嵬玉陨幸留古韵冢携香。

另一幅为毕沅所题: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李杨事;墓粉还将秋景补,雨尘云梦,伤心何1似汉唐陵。

这哀婉灿烂的文字,给贵妃墓罩上了一层伤感凄艳的迷离色彩。

我们今天来看一看李商隐是怎样来对待这件历史事件的。

(一)深度自学1.作者及背景李商隐,晚唐出名诗人。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周边,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想奇异,风格浓丽,特别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世很不得志。

2023年《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3年《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3年《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马嵬》优秀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李商隐诗两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属于古代诗歌。

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鉴赏诗歌的要点便是在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而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意境高远,语言华美,风格秾丽,值得玩味。

这两首诗中的《锦瑟》情感隐晦凄美,又善于用典,《马嵬》(其二)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①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特色;②诵读,认识并积累生僻字词,如:惘、瑟、嵬、柝。

2、能力目标:①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4、教学重点:能力目标①、②5、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及表现手法三、说教法诵读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启发、讨论领悟、探究、归纳总结四、教具多媒体、导学案五、时间一课时六、说学习过程1、以李商隐诗词中的名句导入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名句的重温进而激发他们了解李商隐及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这部分内容量比较大,全部由多媒体展现。

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3、学习《锦瑟》,解题“锦瑟”,意为“装饰华美的瑟”。

①、范读正音(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②、朗读指导正音之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马嵬》教案

《马嵬》教案

《马嵬》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全诗;(2)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诗词创作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2)诗歌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3)诗词创作实践中创意的发挥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马嵬》诗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机;(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翻译诗句;(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3)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组织课堂发言,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练习1. 诗歌默写:要求学生背诵并正确默写《马嵬》;2. 诗词创作:以《马嵬》为主题,运用所学创作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实践;3. 练习解析: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创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诗歌《马嵬》的课外阅读,进一步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3. 继续进行诗词创作练习,提高创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合作探讨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马嵬》这首诗的基本情节和背景。

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马嵬》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诗歌结构分析:介绍诗歌的韵律、格律和意象。

诗歌主题探讨:探讨诗歌中对爱情、权力和命运的描绘。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解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和修辞手法。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马嵬》的课文。

参考书籍:有关《马嵬》诗歌的解析和评论。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3.2 教学材料课文:《马嵬》诗歌文本。

问题清单:提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分析框架:提供诗歌分析的框架和术语。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作业中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口头报告:评估学生的口头报告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自我反思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解读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2 时间安排每课时45分钟,共四课时。

第六章:作业与练习6.1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马嵬》诗歌的短文,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感受。

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全诗;(2)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韵律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背景把握;(2)诗歌韵律节奏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标注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品鉴:(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2)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品味诗歌美感。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关注诗人情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之心;(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3. 选择一首李商隐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与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马嵬》这首诗,使学生了解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2)掌握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培养爱国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意识;(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2. 诗中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 诗词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2. 深入解读诗文,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3. 诗词创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难点知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5. 欣赏与创作:欣赏经典诗词,学习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鼓励优秀作品。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必修教材;2. 参考书目:《李商隐诗集》、《唐诗三百首》等;3. 网络资源:相关诗词解读、古代文化知识等;4.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好PPT,内容包括诗文、生僻字词、古代文化知识等;2. 准备相关诗词的复印件,供学生欣赏和创作;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八、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文;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意;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理解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5. 欣赏与创作:组织学生欣赏经典诗词,学习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6.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7.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诗文的背诵和创作任务。

《马嵬》最新教案

《马嵬》最新教案

《马嵬》最新教案2012-3-22一、导入新课: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杜牧的《过华清宫》、白居易的《长恨歌》、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咏史名作《马嵬》,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评价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的。

二、相关介绍:1、杨贵妃即杨玉环(719-756),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

她能歌善舞,姿色绝伦。

初为寿王妃,后入宫,深得唐玄宗宠幸,天宝四年(745)被封为贵妃。

被封为贵妃。

姐姐兄弟都由此而显贵,堂兄杨国忠更是官至宰相。

2、马嵬兵变(学生齐读)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后,整日不理朝政,把所有政务交宰相杨国忠处理。

杨国忠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衰坏。

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兵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第二年,在潼关击败唐军,直捣长安。

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愤怒的随行禁军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

三、内容探究:1、自读注释及翻译2、齐读全诗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相传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寻找她的魂魄。

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金钗等饰物。

问1:“徒”字如何讲?明确:徒劳、白白的。

问2:作者对唐玄宗是什么态度?明确:讽刺。

问3:讽刺他什么?明确:人死不能复生,也不可能有什么魂魄。

唐玄宗让方术之士寻找杨贵妃魂魄的做法,最终也只是徒劳。

“徒”字,讽刺了唐玄宗的痴心妄想。

问4:“卜”字怎讲?明确:预料。

比如,成语“生死未卜”。

(未卜先知——卜:占卜,打卦,古人用火灼龟甲,看灼开的裂纹推测未来的吉凶祸富。

《马嵬》公开课教案

《马嵬》公开课教案

7.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马嵬事件的有关史实,掌握诗歌内容;2.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3.掌握诗歌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主研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2.通过品读诗句,合作讨论,体会诗歌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通过咏史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正确认识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2.掌握诗歌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导读法精讲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用电影《王朝的女人》视频片断导入课题。

二、预习检测1.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为“温李”。

代表作有《无题》、《夜雨寄北》、《锦瑟》。

2.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二首(其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三、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准字音,画出节奏)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四、齐读·整体感知1.从内容上看,本诗属于哪一类题材?明确:咏史。

2. 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何?明确:讽刺、批判。

个性化设计:1.诗歌的学习主要得把握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

在此基础上设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掌握诗歌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

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导读法、精讲点拨法和探究法,没有采用传统的诗歌教学法,主要是想通过读来让学生领会诗歌。

《马嵬》教案

《马嵬》教案

《马嵬》最新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讲述《马嵬》诗歌创作的背景,包括历史事件、社会环境等。

1.2 作者简介: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倾向和生活背景。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主题:分析《马嵬》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诗人对爱情、忠诚、背叛等情感的表达。

2.2 诗歌结构:讲解诗歌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层次感。

2.3 诗句解读: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内涵。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韵律与节奏:分析《马嵬》诗歌的韵律特点,讲解诗句的节奏感,培养学生对诗歌音韵的感知能力。

3.2 修辞手法: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

3.3 意象与象征: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物和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

第四章:诗歌情感体验与表达4.1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2 诗歌创作:启发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培养学第五章:诗歌与文化价值探讨5.1 诗歌与文化:探讨《马嵬》诗歌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5.2 诗歌教育意义:分析《马嵬》诗歌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包括情感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等方面。

5.3 诗歌传承与发扬: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马嵬》诗歌的文化价值,鼓励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第六章:诗歌比较与分析6.1 比较诗歌:《马嵬》与其他诗歌的比较,分析其独特之处和共通之处。

6.2 分析诗歌:通过比较不同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深入理解《马嵬》的独到之处。

第七章:诗歌表演与演绎7.1 诗歌表演: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表演,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演绎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7.2 诗歌演绎:学生自由发挥,以自己的方式演绎诗歌,可以是朗诵、戏剧等形式,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马嵬》优质课教案设计(高二)共3篇

《马嵬》优质课教案设计(高二)共3篇

《马嵬》优质课教案设计(高二)共3篇《马嵬》优质课教案设计(高二)1《马嵬》是一首经典古诗,被誉为唐代传世诗之一。

文化古迹马嵬坡,便是以这首诗命名。

而优质的课教案设计,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首古诗,掌握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人生哲理。

一、教学目标1. 掌握古代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在诗歌中自如地应用;2. 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进而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3.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人生哲理的诠释。

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感受到古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Part 1 情境呈现学生们进入教室后,屏幕上显示该课程的主题——《马嵬》。

然后,一张马嵬坡的照片被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感受一下这个地方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底蕴,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Part 2 教学教法引导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们在理解古代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

特别要重点讲授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然后,以《马嵬》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明白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进一步明确古代诗歌表达深刻思想的方法。

这里,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教学工具来辅助,例如美化人体器官做比喻等,让学生们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

Part 3 深刻剖析在学生明确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后,让学生们自主探索《马嵬》中隐藏的人生哲理。

如何让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人生哲理深刻刻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难点。

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来引导,例如:“对于《马嵬》,你们觉得其中蕴含了哪些哲理?”,“古代诗歌与现代人生有何异同?”,“古代诗歌如何体现出中华文化的魅力?”等等问题。

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从而能够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和体验人生哲理。

Part 4 课堂互动和小组合作在学生们通过讨论和思考后,适时开展一些小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训练学生鉴赏能力。

通过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之对比,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恨歌》导入。

二、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三、初读课文
1.自生自由阅读并划分节奏: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根据节奏齐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合作探究
1、【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明
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2.作者在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表达了哪几层意思?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提示】包含了三层意思,作者把今与昔的不同处境和心境对比,烘托出唐玄宗在逃难中的落魄,是第一层意思;与“鸡人报晓筹”的宫廷生活相映衬,暗示主人公希望重享昔日的安逸,是第二层意思;用“空闻”和“无复”相对应,表达昔日不在,是第三层意思。

主要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3、【提问】你是如何看待“六军同驻马”与“七夕笑牵牛”之间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提示】二者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没有昔日的荒淫就没有今日的落难,作者通过对比,点出了唐玄宗昏庸的一面。

4.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中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提示】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作者通过这一冷峻的诘问,让后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悲剧性结局。

板书:
五、对比手法内涵、类别及作用
一、内涵: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二、类别及作用:(对比还包括了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以及今与昔的对比)
今昔盛衰的对比诗歌内容的今与昔的对比,常常表现在一些以古讽今的诗歌中,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以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达到讽劝的作用。

六、课堂练习: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①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

②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③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也表达了昔盛今衰之感。

七、布置作业:
有人说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感情是建立在权力之上的,也有人说他们两人的感情是真挚的,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谈一谈,不少于4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