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反思 观王崧舟老师《望月》一课有感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42d70f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44.png)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帕克·帕尔默说过:“教学是通达灵魂的镜子。
”我认为,听课、观课、议课、评课,又何尝不是另一面痛打自己灵魂的镜子?”在《评课》中,我诧异地发现了王老师的两处泪花,而且都是评课伊始的首句。
王老师的泪,曾经在《一夜的工作》中看到过,在《二泉映月》中看到过,课到情深处,两行清泪自漂流。
是什么让王老师在评课时,居然以泪开篇,写下如此感言?角色!是角色!这泪,是入情入境的泪,是设身处地的泪,是王老师自己所说的——评课者扮演的第一种角色——热情的参与者的热泪、真泪!听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如此课堂,教者、学者、听者之间合三而一,同构共生,和谐一体;如此评课,观照的又岂止是语文本身的价值?怕是更有那充满着馥郁的、清芬的诗意之魂吧!还有什么能比这潸然泪下的情怀更叩击心灵?此评课之第一境也,按王老师的话就是“卷入了一种所谓的‘审美自失’的状态”。
对于评课者所要扮演的另一种角色——冷静的旁观者,王老师是如此诠释的:“当我从课堂的‘审美自失’状态中走出来之后,理性告诉我,这堂课的成功,一定有什么秘诀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想,我有责任,更有兴趣将《桥》的成功秘诀揭示出来。
“好一个责任,好一个兴趣!”于洪老师,这是对她的创造性劳动的一种尊重和理解;于自己,则是一种更有效、更切实的学习、借鉴和启示。
”好一个尊重与理解,好一个学习、借鉴和启示!这也正是王老师所倡导的评课之魂——借由“评”而“思辨”,发现课所承载、所体现、所隐匿的课程价值、教学规律、教育本质,进而彰显“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学术信念。
此评课之第二境也。
“热情的参与者”是“入”,“冷静的旁观者”是“出”。
只“入”不“出”,“汗涔涔泪潸潸”,显现的只是昙花一现之虚情,唯听者的灵魂得到瞬时的安憩;无“入”之“出”,理性思辨则如傲霜秋菊之冷艳,乏慈悲为怀的大德、大道。
而在这一“入”与一“出”之间,评课者推己及人,由人返己,恰如多面的棱镜,观照出自己诗意灵性的觉醒,更折射出芸芸众生万花筒般生命的绚烂多彩。
听课反思 观王崧舟老师《望月》一课有感
![听课反思 观王崧舟老师《望月》一课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1753d3f258f5f61fb73666eb.png)
听课反思观王崧舟老师《望月》一课有感3月10日,在河南工业大学聆听了王崧舟先生的《望月》一课的教学。
听王老师上课,是一种享受,涓涓细流在课堂中流淌着。
你可以感觉到心灵的澄澈,语言的纯净,甚至可以触摸到文本的灵魂。
你可以和作者一起思考这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你可以思考,这月亮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一、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是主线。
王老师在开课时就带领学生梳理了全文的脉络: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学生循着老师的提示,很快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这一部分没有迂回曲折,而是直奔重点,将文本迅速理清。
散文不易理清头绪,而王老师利用“月”出现的不同场景巧妙的将文本教学化成了三个板块。
看似平常,却揭示了文章的文路,使人感到由景及思,触景生情之螺旋递进之势。
(一)江中月---未成曲调先有情“江中月”起平势。
提问江中月在课文的哪个部分?接着,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段江中月,注意,轻轻地读,柔柔地读,读出你对这段文字的感觉来。
在指名朗读时,一直要求学生用柔柔的语气来读。
并用一个词来说说感觉,这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和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训练,同时又不着痕迹,浅淡自然。
接着,话锋一转,“既然这段文字写的是江中月,那么它一定跟江有关,对吧?请大家找一找,在这段文字当中,出现了哪些带江的词语?”借用带“江”的词语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进行朗读指导和体会江中水月交融的美景,揭示“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道理。
可谓一举数得,学生读到深处,一气呵成。
加之王老师的深情激荡,柔美的古曲相称,情境之美,文字之美,音乐之美,相得益彰。
(二)诗中月----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中月有如此多的诗句,怎么上?王老师抓得很巧妙。
从诗中找到动词。
在提炼动词的时候,体会不同的人对待月亮的不同感受,既完成了对单句诗的朗读和体会,又完成了所有诗句的比较和认识。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极富匠心,错落有致的动词挑选中,诗句的朗诵自然随心,就像是大大小小的珍珠坠落玉盘,在课堂中发出声声脆响。
听《望月》有感
![听《望月》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d5a71d4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4.png)
听《望月》有感听《望月》有感邹琳王崧舟,特级教师,中国诗意语文倡导者,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20xx年3月4日,我有幸聆听了王老师的《望月》一课,两课时下来,感觉仿佛置身于宁静祥和的月圆之夜,有种不可自拔的感动。
第一课时,课堂紧紧围绕“读月”而展开,把长的课文读短,读通。
文有三月: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借着悠扬的背景音乐,循着老师煽情的语调,在回环复沓、余音绕梁的诵读中,玩赏了一回眼前这月光如水、江月交融的江中月,但这却“望月只是月”。
紧接着抓动词,说理解,品评了一回那记忆深处中的诗中月。
读课文,找句子,“月亮像天的眼睛……”又带孩子们一道去找寻了一回那带着童话般梦幻的心中月。
王老师用“轻轻地读一遍”“柔柔地读一遍”引导学生读课题,初初去感受文章课题——《望月》,接着引出对文中三“月”的观察。
第二课时,峰回路转,课堂紧扣“写月”而展开。
为此,王老师进行了二度创作,通过尽赏各路名家之月,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贾平凹的《月迹》,斯妤的《小窗日记》。
“望”出月之异同,那可谓是“望月不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
精彩不止一处,随后,孩子们现场写月,那月,在带给听者以“笼着轻纱的梦”,“闻着芙蓉花的香”的同时,也为课堂的成功找到了最好注脚。
这是一堂名副其实的小学语文精品课,王老师以他独特的视角,精确的解读,巧妙的设计,生动的课堂,带着孩子们息心读月,带着老师们尽情品月,那份萦绕在心头的余味久久不愿散去。
《望月》是一片700多字的散文,在王老师的眼里,它是由三个部分组成: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这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教学上也是以这三个层次来进行的,可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在教学方法上,读和写始终贯穿其中,以“读”来品味作者的用情,用“读”来体会字词间的韵味,最后,落在“写”上,听写形式更加灵活,由积累到运用,使本堂课达到了一个最高潮,我不由得感叹这位大师底蕴之深厚!借用作者赵丽宏的那句话“我觉得这样解读也不错。
望月听课心得和反思
![望月听课心得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0767b4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00.png)
望月听课心得和反思望月听课心得和反思对于《望月》这种充满诗意的情景交融的课文,我一直都有很多疑惑:那些优美的景色学生能感受得到吗?一个小学生怎么可能如此入情入境地体会文本所传达的内容?如果这样我们在教学此类文章我们应教什么?怎么教呢?听了王xx老师的《望月》让我豁然开朗。
一、降低难度,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这节课王老师从开始就降低难度,首先出示课文的三个内容: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让学生找找文中相关的内容。
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接着教师指导批注,并说明这种读书的方法教整体读。
教师用一段渲染性的语言述说“江中月”这段文字,让学生谈谈此时感受。
这点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小学生毕竟生活阅历少,情感不够深刻,教师的渲染气氛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少不了配乐朗诵。
另外一个降低难度的.地方就是让学生找找带有江字的词语,然后教师读带有江字的词,学生读其余部分,再反过来师生接读,让学生再次深入体会江月已然融为一体,再也不能分割的美景,那是一种静谧,悠远之美。
二、妙解文本,抓住学生探究心里这节课最妙的地方便是对“诗中月”的解读。
教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借着月亮在诉说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你能不能从诗中找出一个合适的动词来表达诗人望月时那种心情呢?对于学生来说小小的诗句,从中找到动词,学生很有信心找到,果然学生找的很顺利,只是在最后一句上出现了难点,当然对于难点,教师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的。
随着师生的逐个剖析,教师随机出示:呼月,问月,疑月,近月,对月,思月。
这样的解读文本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之妙。
这也让我眼前一亮,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太深刻,太精妙了,太令人佩服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这样地融入文本啊!三、回归语用,给予学生运用的空间就像王老师所提出的观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性,实践性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在教学中,王老师找准时机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熏陶,如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出示了写作大家朱自清,贾平凹等人对望月的语段。
执教《望月》教学反思2020
![执教《望月》教学反思2020](https://img.taocdn.com/s3/m/c954c97a6137ee06eef91812.png)
执教《望月》教学反思2020下面我就结合我所执教的《望月》一课,谈一下自己的教学反思:1.灵活运用教材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充分把握文本特点,教学则事半功倍。
《望月》是一篇极为优美的散文,许多语句如果分行写,就成了诗。
如何把握住这形散而神聚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这诗意的美?我就以“月”为切入点,让学生读后说看到月会联想到什么,产生对月的情感,激发对月的向往,也强调了本文就是围绕月来写,帮助学生遵循作者的思路理出课文的线索:“我”与小外甥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聊月、想月,使学生在对课文的深入学习中,更容易品读出作者围绕“月”所描写的“眼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2.多种形式朗读,深刻感悟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中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默读、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读的过程中把内心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不同形式,不同层次,深入情境,发挥想象,领悟不同的“月”,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熏陶。
3.重视写作方法的渗透学习语文,不仅要透过语言文字中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要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中两次出现了省略号,体会这省略号的用法,是难得的学习写法的素材,因此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关注。
舅甥俩对诗时出现第一个省略号,“我久久凝视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是第二次出现省略号。
我让学生对比两个省略号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意犹未尽、言简意赅的内涵。
4.在文本基础上适当拓展注重语文素养培养,树立大语文观,巧妙地进行拓展,体现“语文即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
在学习舅甥对诗部分,学生个人自读、同桌分角色读、指名表演读、师生对诗、分男女生对诗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出这些都是描写月的诗句。
《望月》教后反思三篇
![《望月》教后反思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4b5dc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8.png)
《望月》教后反思三篇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
一是遵循的思路。
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争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绽开了梦想的翅膀。
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
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
如其次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索: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三是遵循学生熟悉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
“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舒适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
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急而生动的。
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镇静而骄傲的。
小外甥表达“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好玩的。
“我”的心情由骄傲变为“佩服”了。
“我”一人梦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
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忙学生体会了的思想感情。
3、急躁地引导品读体会。
在教学中急躁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感悟小外甥的“机智”。
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
在品读我“绽开梦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争论。
《望月》教后反思【二】匆忙忙忙之中,学校的教研课最终完毕。
四非常钟的时间不是很长,将自己设计的环节一一上下来,正好。
自己的状态不算很差,该说的过渡语都说到了,不该重复的话没有说。
学生的状态也还行,朗读月夜江面的那段话还很美,诵读古诗也很有感情,回答下列问题的同学每一次也比拟多。
课的流程很简洁,三局部:(一)复习导入,从轻轻柔柔地读好课题开头,到回忆文中望的三个月“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到再次通过朗读走进月夜下的如诗如画的江面美景。
(二)学习新课,感悟“诗中月”“心中月”。
诗中月时感悟诗人写诗时的不同心境,不怜悯感,一起吟诵月亮的古诗句。
《望月》教后反思
![《望月》教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5b6c4d3915f804d2a16c175.png)
《望月》教后反思《望月》教后反思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深切体会到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光荣使命。
作为一名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在这个优秀的学校里,我深感自己的职责重大。
透过进一步的学习,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透过这次教学督导及反思,我更加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与差距。
为了更进一步地搞好本职工作,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一、做得比较好的方面1、依法执教。
本人从教以来,一向都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守国家宪法与法律,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_ 《望月》教后反思2《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在具体的教学《望月》中,采取了三条措施:1, 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入境始觉亲".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 "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我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含是很丰富的,是通过描写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细细品读语言,领悟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同时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读者对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我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辨析每次对背诗句的"同","异",理解小外甥出"对"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这里的引导还不到位,如学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样:聪明好学,爱幻想.那么,"我"的形象就高大了,*的含义也就更大了.《望月》教后反思31、重感悟、抓实效《语文课程标准》中很强调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重感悟。
《思考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
![《思考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2438c34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e1.png)
《思考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思考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导言经过对王崧舟老师的精彩评课的研究与思考,我对教学评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通过仔细观察和总结,我意识到教学评课不仅是一次思想碰撞的过程,更是一次反思自身教学的机会。
在此文档中,我将分享我对王崧舟老师评课的心得体会。
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王崧舟老师在评课中展示了独具慧眼的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
不仅对教学内容有着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深入解剖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他的教学观点和分析过程让我深受启发。
通过听他的评课,我意识到教学评课需要立足于专业知识,不仅要熟悉授课内容,还要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这样才能有更准确的判断和深入的分析。
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在王崧舟老师的评课中,我深刻感受到他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追求。
他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了他们的研究动力。
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会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尝试创新,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潜能。
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王崧舟老师在评课中强调了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开放、自由的研究环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他提出的“启示式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意识到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
在我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成为研究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高效的课堂管理与组织在王崧舟老师的评课中,我感受到了他高效的课堂管理与组织能力。
他善于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有效分配学生活动的时间。
他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
这让我认识到课堂管理和组织是促进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只有良好的课堂管理和组织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王崧舟老师评课的倾听与思考,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评课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望月》反思让语文课堂流淌着诗意
![《望月》反思让语文课堂流淌着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359cd0efb90d6c85ed3ac669.png)
《望月》反思让语文课堂流淌着诗意
让小学教师范文吧课件流淌着诗意--《望月》反思
理科就应是一首诗,语文的活力是写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是深邃,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
诗意的语文课堂是大自然的,它连着
生活的塞里西,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梦幻的,它让人遐想联翩,诗意的
课堂是创造性的,它给以教师以力量。
因此,语文课堂需将开发学员
须要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为重点,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
生自由阅读的时空和发表独特独具见解的最佳时机,注重让学员大胆
质疑。
另外,还需养成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积极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研读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鼓励自主创新。
我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也让努力自己的课堂流淌着诗意,迸发出创新火花。
在执教《望月》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锻炼:
你能展开比拟的翅膀,说说你眼中的月亮是星星什么呢?学生稍作思
考后,便纷纷举手作答:有的说:“在我眼中,月亮宛如一位文静害
羞的小女孩捂着秀丽的。
”有的说:“在我眼中,月亮如同慈祥的妈妈,哼着摇篮曲,哄着孩子安然入睡。
”有的说:“在我眼中,月亮
像一面镜子,它用自己的镜面照出魂魄的悲欢离合。
”有的说:“在
我眼中,月亮是一封信,只要到了每年的中秋之夜,它就会告诉一些
出远门的人今天是中秋节了”师生的发言越来越精彩,语言个性化色
彩浓,富有诗意和灵性,学生创新的泉水汩汩流淌。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后感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4d183e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8.png)
评课,让语文锦上添花——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后感王崧舟,语文教坛上一棵苍翠、挺拔的“不老松”,引领我们这些后辈们瞻仰、学习,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受他带给我们的“诗意语文”,以及他的“诗意人生”。
近期,读了他的《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对评课、对课堂、对语文,让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与热爱,热爱王老师诗意的语言文字,热爱王老师独特的评课视角,热爱王老师一颗怀揣着诗意与虔诚的语文心。
“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
评课,首先要用“眼”看,没有仔细观察课堂的方方面面,如何做到细致深入的评课呢?可同样是用“眼”看,为何不一样的人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呢?我想这个“眼”看的不仅是课堂,看的是“课”背后的精彩,“读书不仅要会看表面的文字,更要看文字背后的东西”,评课亦是如此,此背后的乃是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文学功底等一些隐性且重要的内涵。
王老师在评课中,引用了大量文学作品语言、名家名言、课标专业术语,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让人惊叹其对文字的敏感与熟练。
对于现在后辈的我们而言,之所以不会深入浅出、纵向横向的去看课、评课,甚至是上课,是不是正是缺少了这份举足轻重的“内涵”地“看”。
在王老师眼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课,看的不仅仅只是这一堂课,或执教者,看的,评的,是自己。
“心中有佛,看人如佛,心中有魔,看人如魔”,评课也是如此,评课者的心中对课堂、对语文、对教育、对学生、对课标等理解与定位是什么,那么评的就是什么,简而言之,“所评之课不过是观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
让自己会评课取决于自己对课堂、对语文、对教育、对学生、对课标的一份执着于热爱,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这样一份的信念,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悟。
评课是一面“镜子”,那么评课不仅要让执教者有收获,也要自己有进步,“评课者要通过评课,问问自己,从中悟到了什么?”“我遇到了这种情况,我会怎么做?”只有将自己设身处地的置身于课堂中进行换位思考、移情体验,同时不断地将自身的经历和专业经验融入到对课堂情境的理解与感悟中,这样的的“推己及人,由人后己”,才是评课最终的“双赢”!王老师在书中写到,评课不仅仅是“眼”看,更要用“心”看,用“耳”听。
王崧舟课堂观后感
![王崧舟课堂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b69112e7375a417866f8f66.png)
听毕王崧舟老师的这堂课,我可谓热血激昂,感触良多。
因以写文以表。
震撼——一开始,我就被王崧舟老师的声音吸引了,再看到他的字,又深深地折服了。
王老师对这篇课文的整体架构的非常宏伟,他不是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这样顺着文章的顺序讲解的,而是高出文本进行了整体性的、具有独到性的梳理,再向我们娓娓道来。
从小学到高中我所上的语文课里,也有许多让我记忆深刻的,但是王老师的这堂课又格外不同我觉得,他是在以他的人格魅力在讲课的。
在他将文本大胆地剪切、调整和提炼后,他怎样再次把它们融合起来的呢?是的,是以他的人格魅力。
我很希望自己是当时教室里的一名学生,可以受到这样诗意的、人文的熏陶。
于是,又给我带来——沉醉感。
沉醉——老师设计的问题让我叹为观止。
一串又一串的排比句,不断地重复,一次又一次地敲击着学生的心。
老师首先带领我们走进那纯美的月夜,最后多媒体给出所有的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就如同一首诗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学们就如同轻轻牵着老师的手,走入了一片月光流水的魅力所在,自然而然,清新无觉。
仿佛遨游天地之间,沉醉其中了。
这里运用多媒体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想象的画面和多媒体展示的画面融合,更加深刻。
景物之美已经渲染到了极致,这时“笔锋一转”,引入阿炳双目失明,无法再见到如此美好景色,这不可谓不打动人心。
再用多媒体播放《二泉映月》,有了之前完善的铺垫,学生们自然都沉入在乐曲中了。
之后的课堂,更如行云流水,一切皆在掌控之中。
我对王老师,由衷地敬佩。
敬佩——在听课之前我们看了《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看完后感觉文章很浅显,没有什么很打动我的地方。
而王老师的课上完了以后,却让我重新审视了这篇文章,很受触动。
作为一个现在还是学生,将来可能走向教师岗位的人,我感受到了教师教学的重要性,以及老师应该以怎样一种认真的、执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
王老师这堂课如此得流畅自然,那么他在课堂之外所做的努力一定相当大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课文25《望月》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课文25《望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146e0faf45b307e87197af.png)
让“美”在课堂上诗意地绽放——《望月》教学反思苏州外国语学校小学语文教师白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5课《望月》是一篇经典散文,关于这一课的教学,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版本,其中不乏王崧舟、于永正……这些大师的精彩范例。
之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用《望月》来拍录像课,还是因为喜欢。
《望月》这篇文章写得太美了。
一、结构美望月,“望”就是全文的文眼。
望见月下江景,想到月中深情,喻及月之趣味,整篇文章条理清晰,层次井然,首尾呼应,形散神聚,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结构美。
作者赵丽宏先生,在夜深人静之际,悄悄地走到江轮的甲板上坐下来望月。
他的小外甥也被月亮叫醒了,无声无息地来到甲板上仰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
甥舅俩没有过多的交流,就是那么静静地赏月景,愉快地对月诗,绘声绘色地聊月亮像什么。
文字像月光一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浸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出现三个美妙的月亮: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跟着赏月景、诵月诗、喻月趣,看现在、思远古、想未来。
然而无论是望月、赏月、诵月,还是喻月,都是因为“爱月”。
爱月亮,爱自然,爱生活,把作者、小外甥,以及读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沉醉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二、语言美月光如水,清幽宁静;月色朦胧,如梦如幻。
悠悠千古,长存不变的月亮是永恒时空总的一个奇迹,那溶溶的月光常常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然而,作者想要把个体主观感受到的月色之美传递出来,那必须通过一条途径——美妙的语言。
赵丽宏的“江中月”,很美,美在多姿多彩。
月亮出来了,像一位慈爱的长者,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又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幻化成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江面上跳动;还像一个爱美的少年,用月光为江两岸的一切景物的轮廓镀上银色的花边。
在作者的眼里,月下江景如诗如画。
他用洗练传神的文字,打开了读者的想象之门。
抬头望天空:“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俯首观长江:“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放眼江两岸:“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5望月-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5望月-苏教版【小学学科网】](https://img.taocdn.com/s3/m/5cd5a37c02768e9951e738ed.png)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5望月苏教版这学期学校组织语文老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走进王崧舟老师,聆听他的这节《望月》。
王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听王老师的课,都是一种诗意的的课堂,总有一种感觉,如果自己是王老师的学生该多好啊,那一定是一种幸福。
上课开始时,王老师让学生齐读课题,接着提出了读的要求,“请你轻轻的读,请你柔柔地读,再柔一点。
”老师的语言,同样柔柔的、充满深情的,学生立刻进入了诗的情境中,多么巧妙的创设情境,让老师和同学一下子进入到了月的意境中。
在课堂上,老师紧紧围绕“月”展开教学,一篇很长的文章,在王老师的眼里变得短了,而短的有层次,有诗意。
三个不同层次的月““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既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文本解读的过程。
每一各层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我更是对王老师讲得第二个层次“诗中月”记忆犹新。
有了“江中月”的感悟,“诗中月”中,王老师让孩子读古诗,接着让学生画下每句诗中的动词。
第一句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让学生再次读,接着,问孩子:“你在呼谁?”学生答道:“白玉盘。
”“为什么呼做白玉盘呢?”“因为小时的孩子不知道月亮是什么,把月亮比喻成白玉盘。
”就这样,一环环相扣,学生又从诗中找到了问月,疑月、近月、对月、思月。
就这样,似乎不能放在一起的诗句,在王老师的巧妙设计中,却设计的恰到好处,不能不让人折服这份别具匠心。
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喜欢呢?王老师的课,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我们聆听着,沉醉着,仿佛经历了一种心灵的洗礼。
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认为如果在以下几个方面稍加注意,课堂效果会更好。
1、学会欣赏,引领评价。
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关注学情,适时调控,注意学生评价的导向性。
即评价时既要关注不足之处,更要用欣赏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发现闪光点。
2、抓住重点,留下悬念。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给人以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启发学生思考,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得意复得言——王崧舟老师《望月》一课赏析
![得意复得言——王崧舟老师《望月》一课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b35edc360cba1aa811dace.png)
【 析 : 波 三折 , 赏 一 奇峰 突起 。 在
集 的 资 料 , 别 出 心 裁 地 进 行 一 番 整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 让 我 们 带 着 这 样 的 出示 :这 些 我 在 写 的 时 候 根 本 没 有 课 的 尾 声 ,教 师 充 分 利 用 了 自 己搜 。 感受 , 起来 读一 读这 些诗 中月 。 一
生 : 月 。 疑
师 : 子 们 , 月 这 篇 文 章 已 经 孩 望
月 , 作 者 的 想 象 所 得 , 表 月 亮 的 有 了 四 种 读 法 , 许 还 有 第 六 种 、 是 代 也 第 未 来 之 美 , 的 有 童 话 的 味道 。 子 七 种 、 八 种 , 许 还 有 第 N种 。其 写 孩 第 也
一
代 写 轮 明 月 。 而 , 于 诗 人 心 情 的不 回忆 所 得 , 表 月 亮 的 过 去 之 美 , 然 由 的 有 诗 歌 的 味 道 ,最 后 写 的 是 心 中
生 : 月 。 呼
同 , 人— —师 : 人— — 有
听赵 丽宏 的 回答 吗? 生 : 。 想 叫做 — —
师 : 人— — 有
生 : 月 。 对
师 : 人— — 有 生 : 月 。 思
生 : 江 有水 千江 月 。 千
师 : 就 是另 一种 意 义上 的 “ 这 千
师 : 丽宏 微微 一笑 , 说— — 赵 他 想 到过 。( 下一 片愕 然 ) 底
们 , 是 你 们 的 重 大 发 现 , 们 说 , 实 ,所 有 的解 读 只 要 是 出 自你 的 内 这 你
赵 赵 丽 宏 写 望 月 这 篇 文 章 ,她 的 构 思 心 的 , 丽 宏 都 会 告 诉 你 — —
得意复得言——王崧舟《望月》一课赏析
![得意复得言——王崧舟《望月》一课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e145f3fab069dc5022019d.png)
师: 的, 好 谁再 读一 读?轻 轻地 、
柔 柔地 。
零
鹏
会老师所做的《 望月》 一课。 课毕, 全
场 听 课 教 师无 不折 服 于 课 的精 巧 设
计 , 为 妙不 可 言 。而 今 两相 对 照 , 认
诠 释 了“ 意 兼 得 ” 言 的理 想 境 界 吗 , 7
师 : 们 一起 , 轻地 、 柔 地 。 我 轻 柔 月 亮出来 了 ,安 详地 吐 洒着 它 的清 师 : 对 着 这样 的江 中 月 , 请 面 若 你 用一 个 词儿 来 形 容 的话 ,你 会 用
以入 情 , 文 以 入 境 , 文 来 悟 道 , 批 缘 缘 文来体 验 。 ”
在 《 月》 第 一 课 时 , 老 师 望 的 王
青 。” 教 晋莉 将 自己
勾“ 自信 、坚强 、 好 “ 工作 后 , 每 天早 我
长 , 边 工 资 收 入 太 低 ; 边 环 那 这
境不 好 , 那边 离 家太 远 … …在种 种 理 由 和 徘 徊 中失 去 了很 多 可
、
批 文 入情 入境 。 赏析 江 中月
禧
建 全
种应然 选择, 深以 然。 禁联 笔者 为 不
想到 就 在 同一 个 月 ,笔 者 有 幸聆 听 了 王崧 舟 老 师在福 州钱 塘 小学 为与
师 : 么 , 中月 在 哪儿 7 请 把 那 江 这一 段轻 轻地 、 柔柔 地读 一读 。
份 工 作 是 低 微 的 、不 值 得 去 做 的, 只要 脚 踏实 地 , 努 力 , 勤奋 端
盘 子 的服 务 员 同样 会 有 成 就 事
定 技 能 的职 校 生 因 此 成 为 就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刘福春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刘福春](https://img.taocdn.com/s3/m/1078becd4028915f804dc257.png)
听王崧舟讲《望月》有感怀柔区九渡河镇中心小学刘福春9月18日,我有幸在北京史家胡同小学聆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听王崧舟老师讲当代著名作家王丽宏笔下的散文《望月》一课,听着听着自己仿佛进入到了诗情画意之中,感叹散文原来也可以这样教。
上课起始,学生齐读课题,王老师就提出了读的要求,“柔柔地读,再柔一点”,老师的语言,同样柔柔的、充满深情的,学生立刻进入了诗的情境中,即使是我们听课的人,也不禁深受感染。
这是我听这堂课先入为主的感受。
讲授课文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就像一个先登上高山的人,为下面的孩子准备好了爬山的阶梯,孩子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攀上知识的顶峰。
既不是很费力,又需要自己的努力。
王老师事先设计好的题目就是那一步步阶梯,孩子每爬上一级,老师都不忘适时表扬鼓励:“多敏感的孩子!”“你将自己的感受交给了文化”等。
老师又用简练文字把本文的主要内容加以提炼——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然后让学生去课文中寻找各有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些内容。
学习目标明了,学生们的阅读有了目标,就有了明显的收获——很快就清楚了文章的脉络,为细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接着,抓重点段细细品读“江中月”片段,反复品味,要求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或默读思考,或大声朗读,或畅谈体会。
这还不够,再抓住关键词语,指名再读,师生接读,相机穿插着老师的示范朗读,读中理解,读中思考,读后谈体会。
随着朗读的推进,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逐步往纵深方向发展,逐步感悟“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一妙不可言的意境。
然后是对“诗中月”的欣赏和对“心中月”的理解。
抓住关键字来理解各位诗人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心情。
随着教师的巧妙点拨,学生们朗读诗句的韵味越来越有个性,并能通过朗读时语气、速度等来表达出自己对各位诗人心情的体会,表达出对机灵的小外甥的欣赏,最终抽取出“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一引申含义——每一位诗人赏月时的心情各不相同,写出的诗句也不尽相同。
老师的语言充满魅力,充满诗意。
听《望月》有感 : 王崧舟伸出另一只手
![听《望月》有感 : 王崧舟伸出另一只手](https://img.taocdn.com/s3/m/1e3d3fdeb90d6c85ed3ac619.png)
听《望月》有感:王崧舟伸出另一只手3月4日。
羞怯的春雷没有唤醒娇媚的春光,三月依然被冷雨淋得浑身湿透,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怀着对大师的钦慕,怀着对语文“新政”(新课标实施)的期待,考虑到河西不熟悉的听课地点,六点多便出门赶车,俨然一个追赶晨曦的人。
没有听过王崧舟老师的课,但读过许多他写的或有关写他的文章,应该说对他有了解,有认识,本人尤其称颂他的“具象”教法,认为这是对汉语教学的伟大贡献。
今天的听课,使我对王崧舟老师有了更真切更全面的认识。
王老师教学《望月》用了两课时,给我的感受主要有:一是读得深。
解读文本时善于抓住了文本最核心的内容。
在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的教学中,王老师不是停留在明白体会哪些看得见的月或摸得着的月,而是聚集在“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一终极指向,让学生在江中月品味千江月水千江月风景,在诗中月中体验千江有水千江月妙处,在心中月中感受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神奇,将理解的内容提升到文化生命的精神境界。
二是抓得准。
老师用“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这种简练文字把本文的主要内容加以提炼,然后让学生去课文中寻找各有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些内容,学生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在头脑中构建了本文的框架,为细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在品读“江中月”文段时,王老师紧紧抓住“江”与“月”相关的词句,体会江月水乳交融的境界。
在品读“诗中月”文段时,王老师紧紧抓住与诗人有关的动词来引导学生体会明白“不同的人望月有不同的感受”这个道理。
这种提纲挈领、抓住精要的“牵牛鼻子”功夫才真正让课堂变得高效。
三是品得细。
如在品读重点段“江中月”片段时,可以说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品味,要求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或默读思考,或大声朗读,或畅谈体会。
在此基础上,再抓住关键词语,指名再读,师生接读,相机穿插着老师的示范朗读,读中理解,读中思考,读后谈体会。
随着朗读的推进,在学生们对文本逐步理解后将他们引入感悟“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一妙不可言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课反思观王崧舟老师《望月》一课有
感
3月10日,在河南工业大学聆听了王崧舟先生的《望月》一课的教学。
听王老师上课,是一种享受,涓涓细流在课堂中流淌着。
你可以感觉到心灵的澄澈,语言的纯净,甚至可以触摸到文本的灵魂。
你可以和作者一起思考这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你可以思考,这月亮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一、千江有水千江月
“千江有水千江月”是主线。
王老师在开课时就带领学生梳理了全文的脉络: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学生循着老师的提示,很快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这一部分没有迂回曲折,而是直奔重点,将文本迅速理清。
散文不易理清头绪,而王老师利用“月”出现的不同场景巧妙的将文本教学化成了三个板块。
看似平常,却揭示了文章的文路,使人感到由景及思,触景生情之螺旋递进之势。
(一)江中月---未成曲调先有情
“江中月”起平势。
提问江中月在课文的哪个部分?接着,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段江中月,注意,轻轻地读,柔柔地读,读出你对这段文字的感觉来。
在指名朗读时,一直要求学生用柔柔的语气来
读。
并用一个词来说说感觉,这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和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训练,同时又不着痕迹,浅淡自然。
接着,话锋一转,“既然这段文字写的是江中月,那么它一定跟江有关,对吧?请大家找一找,在这段文字当中,出现了哪些带江的词语?”
借用带“江”的词语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进行朗读指导和体会江中水月交融的美景,揭示“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道理。
可谓一举数得,学生读到深处,一气呵成。
加之王老师的深情激荡,柔美的古曲相称,情境之美,文字之美,音乐之美,相得益彰。
(二)诗中月----大珠小珠落玉盘
诗中月有如此多的诗句,怎么上?王老师抓得很巧妙。
从诗中找到动词。
在提炼动词的时候,体会不同的人对待月亮的不同感受,既完成了对单句诗的朗读和体会,又完成了所有诗句的比较和认识。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极富匠心,错落有致的动词挑选中,诗句的朗诵自然随心,就像是大大小小的珍珠坠落玉盘,在课堂中发出声声脆响。
王老师的总结极为简洁和精彩:
“师:大家看,有人因为童趣而——生:“呼月”
师:有人因为困惑而——生:“问月”
师:有人因为思乡而——生:“疑月”
师:有人以为欣喜而——生:“近月”
师:有人因为忧愁而——生:“对月”
师:有人因为还念而——生:“思月”。
“千江有水千江月。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诗中月,我一句,大家一句。
我们来感受感受诗人望月的不同感受,来体会体会这另一种意义上的“千江有水千江月”。
第二层次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也就水到渠成了。
原以为揭示这样的哲理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实在太难,而王老师的设计却简单而干净。
直击诗句中的灵魂,在朗读、对读、诵读中,诗句印于孩子的心中。
老师和孩子们的朗读真实地再现了赵丽宏和小外甥对读诗句的情景,那份情趣也恰到好处的呈现出来。
(三)“心中月”----一樽还酹江月
心中月是什么?成人心中和儿童心中迥然不同。
如何呈现。
王老师采用了极简的手法。
把这段话读成一句话。
读成一句简单的概括。
谁能将小外甥讲的这些话读成一句话。
“我给你起个头,月亮像——生:眼睛,天的眼睛。
”只抓文眼,其余的皆放下。
放得大胆,放得合理,放得巧妙。
前面已像是国画泼墨般的重彩描绘,这里就好像是国画中的留白艺术。
越是简洁,形象越是突出出来。
课堂的节奏感在这里显现的淋漓尽致,如歌的行板后,是简洁明快的音符。
(四)文本的个性与解读
“孩子们,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就像咱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人说,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有的是作者的想象所得。
有的是作者的观察所得,而有的是作者的回忆所得。
”
“也有人说这望月所得的这三个月亮,有的代表过去月亮之美,有的代表现在的月亮之美,还有的代表未来的月亮之美。
你能不能根
据刚才的理解试着来做一做第三小题。
”“还有的说啊,这望月所得的这三个月亮;有的有散文的味道;有的有童话的味道,还有的有诗歌的味道,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阅读试着来做一做第四题。
”三个排比句式的问题练习使学生循着老师的指引,一步步接近文本的本真。
不是教师的指引,学生何曾会想到这样的解读。
虽然,显得有些标签化,可一般教师还制作不出这样的标签,解读不到这样的层次。
(五)质疑----文似看山不喜平
老师抛出一个疑问:“于是,有人就去问作家赵丽宏,他说:“哎呀,你太厉害了,你怎么就写得那样的精巧,那样的美妙,我想请问一下,您是怎么想的?”孩子们,你们想知道作家赵丽宏的回答吗?”只见赵丽宏微微一笑,他说:(课件呈现,教师读)“这些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
”你有困惑,为什么?这个设计无异于一记重锤,敲醒了学生沉睡的心灵。
学生开始思考,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对于文章的思考尽管只是萌芽,萌芽也是高贵的。
当老师揭示后半部分的时候,“不过这样解读也不错!因为,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
”现在什么感受?第三层次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印在学生心底的还有一颗种子,那就是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解读,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尊重自己的心灵。
观课至此,感叹王老师课堂的精巧构思,环环相扣。
心思缜密,又符合学生的认知。
这新月的世界就是这样纯净、干净、皎洁。
这节课王老师带着学生从作品本体转向了欣赏主体和创作。
第一板块“望月只是月”。
学生在优美的曲调中聆听范读听写词语是一种创造。
美的意境和工具的落实居然就这样融为一体。
梳理写作顺序。
体会观察顺序。
合二为一。
又是踏雪无痕般的设计。
美文欣赏,品词品句,每个片段一个抓手,目标明确,学生读悟皆好。
“写话片段适时出现,写作素材正是刚才品析过的素材。
由积累到运用,自然天成。
学生写得精彩,用得自如。
接着第二板块出现“望月不是月。
”体味散文形散神聚,景事交融的写作方法,妙。
而最后,王老师将总结全文,理清思路,背诵积累完全融合在一起。
达到了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