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四纪地质概况

合集下载

第四纪地质概述

第四纪地质概述

表2-10 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
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
地质学家把人类开始出现以来迄今的地质 历史称为第四纪。第四纪也称为第四纪冰川期 。我们通常说的“冰河时代”,就是指这个时 期。
一些观点认为,第四纪是地球气候变动异 常剧烈的一个时期,也是人类进化发生的时期 ,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在此期间,地球气候 曾经发生过很多次冷暖回旋,寒冷的冰期和相 对温暖的间冰期(即两次冰期之间的时期)交 替出现。冰川反复扩张又退却,在极盛期间曾 覆盖地球30%的表面。因此,第四纪才被称为第四纪冰川时期。另外一些观点认为,在第四纪,气 候系统变得更加敏感,地球轨道形状、地轴方向和倾斜角周期性变化导致阳光照射发生变化时,气 候比远古年代更容易发生剧变。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第四纪的标准地层,但是一直没有实现。因为第四纪的沉积 物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同一时期,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和不同的地貌单元上,第四纪地质学及第四 纪地质学单元上,可以形成各不相同的地层。不同时期,在相似的自然环境中和同样的地貌单元上, 可以形成彼此相似的地层。因此,不能单纯依据岩石本身的性质来划分第四纪地层。目前主要的第 四纪地层划分方法有生物地层学方法、古气候地层学方法、古人类—考古学方法、地貌法、岩性法 和古地磁法,各方法的介绍如表2-10所示。
01
第四纪全球气候普遍变冷,出现冰期,是划分第四纪的标志 之一。气候变化是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的重要依据之一。
02
第四纪哺乳动物演化的阶段性是划分第四纪的主要依据。第 四纪植物群的演化是恢复第四纪气候的重要标志。
03
第四纪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的一部分。第四纪构造运动控 制着第四纪沉积。
第四纪是地质史上时间极短的一个纪,至今尚未终止。第四纪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没有一致 的看法。过去一般认为第四纪的年龄只有100万年左右。近年来由于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 的新发现,以及年代测定技术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它的年龄要更大,有的认为是170万~200万 年,也有人认为是247万年,还有人认为已经超过了300万年。

地质年代及第四纪地质概述

地质年代及第四纪地质概述

一、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
1、相对年代:指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和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确定 方法有:
(1)地层层序法:上新下老,最基本方法; (2)古生物法:标准化石: (3)切割律:侵入体晚于围岩。
沉积岩 岩浆岩
学习重点
相对年代 绝对年代 第四纪 第四纪沉积 物
2、绝对年代:指从地层形成到现在的实际年数。确定方法: ( 1 )同位素法
第四纪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
绝对年龄


距今时间 时间间隔
全新世Q4
1

四更
晚更新世Q3
9
纪新
中更新世Q2
63
Q世
早更新世Q1
127
欢迎使用工程地质学课件!
学习重点
相对年代 绝对年代 第四纪 第四纪沉积 物
地质年代及第四纪地质概述
—第四纪地质概述—
一、第四纪地质概况
1、第四纪特点: (1)人类的出现; (2)地壳运动强烈——新构造运动; (3)气候变化频繁,多次的大规模的冰川运动,冰期和间冰期; (4)与人类工程活动关系密切。 2、板块构造 (1)魏根纳的大陆漂移说。 (2)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欧亚板块。 (3)板块间的结合带是地壳活动频繁地带——地震带和火山带。
相对年代 绝对年代 第四纪
第四纪沉积 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欢迎使用工程地质学课件!
通过对全球各个地区地 层划分和对比以及对各种岩 石进行同位素年龄测定,按 年代先后进行系统性的编年。
学习重点
相对年代 绝对年代 第四纪 第四纪沉积 物
欢迎使用工程地质学课件!
地质年代及第四纪地质概述

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

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

地质年代是对地球历史的划分和时间尺度,用来描述地球上不同时期的地质特征和演化过程。

而第四纪地质则指的是地质年代中的最新时期,距今约250万年至今。

地球的地质年代划分主要基于化石的出现和消失、地层的沉积和变化、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球生物学等证据。

根据这些证据,地质学家将地球历史划分为了四个主要地质年代,即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和第四纪。

第四纪地质是指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地质时期,也是人类居住地球的时期。

第四纪的地质时间尺度大约从250万年前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个时期内,地球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第四纪地质时期,地球经历了一连串的冰期和间冰期的循环,这被称为冰期—间冰期循环。

这种循环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轴的轨道变化引起的。

在冰期中,冰层扩张到较低纬度的地区,而在间冰期中,冰层逐渐消融并向极地缩小。

这种冰期—间冰期循环对地球的气候和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纪地质时期还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如火山喷发、地震等。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岩浆和气体,形成了许多火山岛屿和火山构造,同时也造成了破坏性的灾害。

地震则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当地壳各个板块发生位移时,会引发能量释放,导致地震发生。

此外,第四纪地质时期还发生了广泛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地质地貌。

在冰期中,冰川的扩张会导致大量的冰碛物和冰川物质沉积。

这些冰碛物形成了冰碛平原、冰碛湖和冰碛丘等地貌。

而在间冰期中,由于冰层逐渐消融,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及其沉积作用变得更加活跃。

此外,随着海平面的变化,海岸线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许多较新的海岸地貌。

第四纪地质时期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聚居形成村落和城市,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生产活动,逐渐形成了现代社会。

此外,在第四纪地质时期,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地质年代和第四纪地质是研究地球历史和演化的重要领域。

第一章第四纪地质概况

第一章第四纪地质概况

第一章第四纪地质概况河北平原属华北地台的华北断拗带的一部分,是自中生代以来以下降为主,伴随短暂上升所形成的断陷盆地。

据构造、新生界地层与下第三系地层发育情况,划分出三级构造单元,自西向东包括冀中拗陷、沧州隆起、临清拗陷、内黄隆起、黄骅拗陷及呈宁隆起等,并以断裂为其控制边界。

新生界地层广布全区,一般厚度1000~3500米,厚者达5000米以上,薄者仅500~800米(参阅基底构造及第四系厚度示意图) 。

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厚度与展布方向,受构造、古气候与古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影响,其空间分布均有较大变化。

在山前平原是具有明显的多骱性沉积旋回的冲积洪积或冰川一一冰水堆积地区;中部与东部平原为多层交迭的冲积湖积地区,滨海平原则以冲积为主夹有海积层的地区。

此外,在沧州地区东部及永年一一肥乡一带见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以及地层中普遍见到多层古土壤与沉积间断的残积层。

第四系沉积厚度在拗陷区达500~600米,隆起区350~450米,近山麓地带150~300米左右。

第四纪以来出现数次冷暖交替的气候变化,对本区第四纪堆积物起着控制作用。

据前人资料,在太行山东麓有两次以上冰川活动,属山岳冰谷冰川类型。

据近年初步勘探结果,在固安一一保定一一柏乡一一临漳一线以西钻孔中,见有数层棕黄、红棕色含泥砾卵石及泥砾层,深部见有风化含泥砾砂;在此线以东的钻孔中偶尔见有磨光漂砾,似属冰川一一冰水停积物。

又据东部平原钻孔中孢粉资料,亦反映有数次寒冷或温凉与温暖气候的孢粉组合;重砂矿物中出现稳定矿物与非稳定矿物的含量与组合的交替变化,亦表明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的化学风化程度不一。

本区第四纪稳定地继承着第三纪以来的构造特点,处于持续下降为主的新构造运动巾。

但由于下降幅度不一,蓝伴随短暂相对的上升,拗陷区与隆起区沉积物特点也因此各异,拗陷区内堆积速度快,并处于还原环境为主,往往粒度较粗分选差,土色灰暗,湖沼相地层较发育;在隆起区堆积速度较慢,并处于氧化环境为主,土色发红,冲积相地层较发育。

第四纪地质学简介

第四纪地质学简介

1).残积物:基岩遭受风化作用后(包括物理、化 学与生物风化作用),残留原地的产物,一般未经 搬运。 包括棱角状的碎石,角砾、土壤等。 风化剖面一般由下至上分为基岩带、弱风化带、 中等风化带和强风化带。 特点是,沉积物裂隙多,不均匀,做建筑地基 时注意不均匀沉降和土坡稳定问题。
2).坡积物(坡积裙):在在片流和重力作用下, 由雨水与雪水冲刷搬运,在山坡与山脚下堆积起来 的风化产物。做地基时易产生不均匀沉降,或沿下 卧岩层面产生滑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淤积物 一般是由湖沼沉积而形成的堆积物,包 括湖相沉积物和沼泽沉积物。 湖相沉积物湖边沉积颗粒粗,向湖心逐渐变细; 沼泽沉积物,主要为粘土和淤泥,沼泽土主要由植 物残积物多年积累形成的泥炭组成,其含水量极高, 透水性低,压缩性大,不宜做永久性建筑的地基。
6冰碛物:是冰川搬运和堆积的物质。 一般分两大类: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搬运的物质,叫运动 冰碛;经冰川搬运融化后堆积下来的物质叫堆积冰碛。一般 所说的冰碛,即指堆积冰碛,其分选性,磨圆性差,棱角分 明,五成层性。
冰水沉积物:是冰川融水沉积物,由砾石和砂 粒组成,类似于河流沉积。其具有良好的分选性和 层理。
7风积物:经风的搬运而沉积下的物质,形成风成 砂和风成黄土等堆积物。分选性好,孔隙度高,工 程性能差。
8、混合成因沉积物。 残积坡积物、坡积洪积物、洪积冲积物等
地质时代
气候分期
全新世(Q4)
冰后期
玉木冰期 晚更新世(Q3) 里斯—玉木间冰期 里斯冰期 第四纪 民德—里斯间冰期 中更新世(Q2) 民德冰期 更新世
民德—群智间冰期 群智冰期 早更新世(Q1) 群智—多脑间冰期 多脑冰期
十 分 活 跃 的 地 壳 运 动

第四纪地质调查理论与方法

第四纪地质调查理论与方法

N2
Zancl ean
红粘土
Gauss
五 成因类型
小知识
关于地层代号及表达方
式:
全新统沉积物—Qh 单一成因的:如
残积层—Qhel 洪积层—Qhpl 风积层—Qheol 混合成因的:如 残坡积层—Qheld 冲洪积层—Qhalp 残坡积层—Qhel+dl 冲洪积层—Qhal+pl
第四纪主要成因类型
堆积(玉门砾石层Q1 )。中晚更新世时,我国西
部各盆地面积缩小或发生变迁。在山地区域,第四 纪期间发生过多次冰川作用,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冰
碛和冰水沉积(酒泉砾石层Q2 )。第四纪初期为 湖相堆积(河湖相沉积层Q3---Q4 ),晚期为风 积(风成沙丘Q4 )。
年龄 /Ma
符号 0
国际地质年 表
国际推荐的中国第四系
0.6
n土
19
0.8
0.78
1.0
Q1 QP1 下
(QP)
1.2
Calab
rian 1.4
1.6 1.8 2.0
泥河湾组 下 (Nihowan)
午城黄土 (Wucheng)
S24 Jaramill
o Olduvai Reunio
n
62 10 4
1.8

2.2
Piace
nzian 2.4
S33
2.6
2.6
扇顶 扇形 边缘相 河床 河漫 牛轭湖
化学 角砾 骨化石
湖积物
l
湖沼组
沼泽堆积物 fl
淡水 咸水湖积物
大类 成因组
冰川冻土 大 陆 沉
风力组 积 系 统
混合成因
成因类型 冰川堆积物 冰水堆积物 冰湖堆积物 融冻堆积物 风积物 风成黄土 残坡积物 坡冲积物 冲洪积物 冲湖积物

工程地质地质年代和第四纪地质综述

工程地质地质年代和第四纪地质综述

• 残积物成分与母岩岩性关系密切;
• 残积物的厚度往往与地形条件有关,在陡坡和山顶部位常被侵蚀 而厚度小;
22
• 残积物表部土壤层孔隙率大、压缩性高、强度低。
3.2 第四纪地质概述
第四纪地质概况
第四纪沉积物——坡积土
雨水或雪水将高处的风化碎屑物质洗刷而向下搬运, 或由本身的重力作用,堆积在平缓的斜坡或坡脚处,成 为坡积土。
洪积物在沟 口往往呈扇状分 布,扇顶在沟口, 向山前低平地带 展开,称为洪积 扇。
24
3.2 第四纪地质概述
第四纪地质概况
第四纪沉积物——洪积土
• 洪积土具有一定程度的分选和磨圆;
• 洪积土常具有较明显的层理以及夹层、透镜体等;
25
• 洪积土的厚度从扇顶向外逐渐变薄。
3.2 第四纪地质概述
第四纪地质概况
• 坡积土的成分与高处的岩石性质往往有关;
• 坡积土一般不具层理;
• 碎屑土一般呈棱角状或因经一段距离搬运而呈次棱角状;
• 坡积土可以具有一定分选性;
23
• 坡积土的厚度变化较大。在陡坡地段较薄,而在坡脚处较厚。
3.2 第四纪地质概述
第四纪地质概况
第四纪沉积物——洪积土
——大雨或融雪水将山区或高地的大量碎屑物沿冲 沟搬运到山前或山坡的低平地带堆积而成。
• 冰水沉积物具有一定程度分选和良好的层理。
• 季候泥(纹泥)具有细薄的水平层理,颜色深浅相同,颗粒粗细
31
不同。
3.2 第四纪地质概述
第四纪地质概况
第四纪沉积物——风积土 干旱地区,地面无植被保护,岩石风化碎屑物被风吹扬, 在风力减弱时发生沉积形成风积土。风积物中最常见的是风 成砂与黄土。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点汇总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要点: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古气候、生物、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认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拟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3.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研究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

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有必要对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进行研究。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农业生产、工业和民用建设等都在现代地表和第四纪地层上进行,农业区划、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厂矿和港口建筑、地下水勘探、砂矿勘测等都需要进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勘察工作。

4.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两者联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地貌工作者必需具有较充实的第四纪地质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对地貌发展的趋向进行预测性的研究, 研究第四纪地层时又往往借助于地貌学的方法。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地貌学是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又是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地质界认为地貌学是动力地质学或物理地质学的一部分;3.第四纪地质学是历史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把第四纪自然环境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地质学基础-第四纪地质

地质学基础-第四纪地质

一、第四纪分期据第四纪时期的气候特点、生物特征、人类文化等,将第四纪划分为更新世(Q p)和全新世(Qh)两个时期,相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和全新统。

更新世再分为早更新世(Q p1)、中更新世(Q p2)和晚更新世(Q p3)3个时期,其地层相应称为下更新统(Q p1)、中更新统(Q p2)和上更新统(Q p3)。

第四纪下限年龄采用高斯正极性时与松山反极性时的分界,即2.60MaB.P.。

早更新世与中更新世的分界置在松山反极性时与布容正极性时的分界,年龄为0.78MaB.P.。

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再三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

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的分界为0.13MaB.P.,相当MIS5(MIS为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阶段)的底界,晚更新世一般二分为早期和晚期。

全新世从0.01MaB.P.开始可三分为全新世早期(10~8.0kaB.P.,Qh1)、全新世中期(8.0~3.0kaB.P.,Qh2)和全新世晚期(3.0~0kaB.P.,Qh3)(表1-2-1)。

表1-2-1 新生代Array分期及其年龄二、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分类和命名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比较复杂,根据物质组成和形成动力特征可分为碎屑沉积物、化学或生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火山碎屑沉积物和人工堆积物。

碎屑沉积物是陆地上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沉积物,如在河谷、盆地、平原区都可见到,也是第四纪地质研究的重要对象。

每一类沉积物,还可进一步划分。

在化学或生物化学沉积物中,根据化学成分进行分类,有碳酸盐沉积物、硫酸盐沉积物、卤化物沉积物等;在生物沉积物中,根据含生物的类型进行划分,有珊瑚礁、牡蛎礁、贝壳滩(堤)等。

人工堆积按堆积物性质命名,如回填碎石、砂土等。

在碎屑沉积物中,根据碎屑颗粒的粒径可划分为砾、砂、粉砂和粘土4类;在每一类中,还可根据粒径做进一步的划分(表1-2-2)。

表1-2-2 碎屑颗粒度分级与 值分级关系表在第四纪沉积物研究中,首先是对沉积物命名,是砾石,是砂,还是粉砂,因此第四纪碎屑沉积物的命名需要确定一个原则。

第四纪地质(细则部分内容)

第四纪地质(细则部分内容)

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地质是1:5万平原深覆盖区区调的组成部分,这些调查既服务于经济建设,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区调工作要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就要开阔眼界拓展服务领域,重视上述方面的调查。

本《细则》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城市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要求进行编制的。

一第四纪野外记录描述内容(一)第四纪岩石命名及岩性描述粘土类描述内容:颜色、岩性名称、成份及含量(包括粒和砾径)、构造(包括层厚等)、结构、粘性、塑性、透水性、胶结性等。

1、粘土灰黄色……粘土,粘粒含量大于30%,块状构造,泥质结构。

干后坚硬,裂隙发育,手压不碎,铁锤打击成粉末。

湿土能搓成1mm左右细条,粘性和塑性大(好),不透水等。

2、亚粘土 (粉砂质粘土)灰黄色……亚粘土,粘粒含量5-30%,块状构造,粉砂泥质结构。

干后较硬,裂隙少,手压不易碎,手搌有少量砂感。

湿土能搓成球体或3mm左右细条,粘性和塑性较大(好),透水性极弱等。

3、亚砂土(含粘土质粉砂、粉土)灰黄色……亚砂土,粘粒含量小于5%,块状(层状等)构造,泥质粉砂结构,土质粗糙、松散、空隙发育。

干后无裂隙、结构松散、手压极易碎,砂感强,土块完整性极差。

不能搓成细条和球体,湿时也无粘聚力,过湿时成流动状态。

无粘性和塑性,透水性能好等。

4、淤泥质土主要有{粉砂质淤泥(淤泥质亚粘土)、淤泥质粉砂(淤泥质亚砂土、工程地质称淤泥质粉土)。

灰黑色……淤泥,块状(层状等)构造,泥质结构,岩性较软(稀)、水份大时不成形,水份含量较高,一般大于50%,水份特高时呈流动状态,具油脂光泽,手搌污手,有异味,粘性和塑性好,透水性弱等。

5、砂类颜色、成份、大小(粒径)、含量(各粒级含量)、构造、结构(砂质结构等),磨园度(滚园状、园状、次园状、次棱角状、棱角状)、分选性(分选性好、分选性中等、分选性差),胶结物成份、含量、胶结性(胶结松散、胶结紧密等)等。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第一章绪论一、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由来1. 第四纪地质学()定义:研究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

第四纪特点:(1)人类出现(2)大规模的冰川作用(3)活跃的地壳运动2. 地貌学()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二、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研究内容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古气候、生物、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1)认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拟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

(2)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三、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第四纪距今只2-3,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人类出现与发展、冰期出现、全球气候的冷暖交替、频繁强烈的地壳运动、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等等。

上述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发展与演化,因此第四纪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第四纪地质学19世纪从地质学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四、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之间的关系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

它们阐述地球最近代的历史。

地貌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剥蚀与堆积的关系,而目前地表形态大都形成于第四纪,第四纪地层正是近期地貌演变的天然记录,因此,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同时,也就形成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过程。

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区域调查、沉积物岩性、岩相分析、动力分析、地球物理方法、同位素测年、遥感遥测等新技术等,都是两者共同的研究方法。

地质年代及第四纪地质特征

地质年代及第四纪地质特征

23
作业 1、名词解释 残积层 坡积层 洪积层 相对地质年代
2、试说明残积层、坡积层及洪积层各自的工程地质特征。 试说明残积层、坡积层及洪积层各自的工程地质特征。
24
通过比较各地层的 沉积顺序、 沉积顺序、古生物 化石特征、地层接 化石特征、 触关系来确定其形 成的先后顺序。 成的先后顺序。
地层层序法
标准剖面法 层面构造法
整合接触
相对 地质 年代 确定 方法
沉积岩间 的接触 生物层序法 沉积岩与岩 浆岩之间的 接触关系
平行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 地层接触关系法
厚度从扇顶向外逐渐变薄 干旱、半干旱、(物理风化作用)碎屑多, 雨水集中——洪积物发育
19
4、冲积物 ——河流沉积物,分:河床冲积物、河漫滩 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河口三角洲 磨圆度、分选性较好,层理构造、韵律性 各种冲积物特征不同 冲积物工程性质
20
5、湖泊沉积物 湖浪、湖流 向湖心方向搬运 近岸带土承载力高,远岸差 湖泊淤塞后变沼泽
岩浆岩之间 注意 的接触关系 当不整合面与斜坡倾向一致时,如开挖地基, 当不整合面与斜坡倾向一致时,如开挖地基,经常会成为 断层接触关 斜坡滑移的边界条件,对工程建筑的安全极为不利。 斜坡滑移的边界条件,对工程建筑的安全极为不利。 系
9
7 正常层序法
通过比较各地层的 沉积顺序、 沉积顺序、古生物 化石特征、地层接 化石特征、 触关系来确定其形 成的先后顺序。 成的先后顺序。
5
(3)阅读地质图 )
地质图阅读方法
6
2、绝对地质年代和相对地质年代
主要用来确定不含化石的古老地层和岩浆岩的年龄。 主要用来确定不含化石的古老地层和岩浆岩的年龄。

第四纪

第四纪

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
3.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
(1)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
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第一章第四纪地质学的概念
第四纪:是新生 代最后的一个纪,距今2.6Ma以来。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 原因的一门学科。 如:气候变迁、生物演化、构造运动、海平面波动、冰川进退等。
第四纪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二)气候旋回(书P17)
二、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一)地貌的形态(P31) :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
地貌形态:地貌形态分为基本形态和形态组合
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
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联系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2.研究内容
(1)第四纪气候主要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标志、气候总的特征:全球气候降温背景下发生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波动(冰期与间冰期)。
(1)第四纪生物界:人类及其文化的发展;以现代哺乳动物占优势;以被子植物占统治地位;以真象、马的出现为特征。
(3)第四纪沉积物及其研究方法:基本特征与成因分析
(4)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方法:生物学法、气候学法、岩石学法、地貌学法、年代学法、历史考古法、多元标志法、综合分析对比法。
(5)第四纪年代学 :基本原理、测年范围、方法评价。
(6)地球表层的形貌研究:影响因素、年代、发展阶段。
(7)第四纪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定义、表现、研究方法。
第二章

3 地质年代第四纪地质概述

3  地质年代第四纪地质概述


中 生 代 晚 古 生 代 早 古 生 代 晚 中 早
白垩纪K 白垩纪 侏罗纪J 侏罗纪 三叠纪T 三叠纪 二叠纪P 二叠纪 石炭纪C 石炭纪 泥盆纪S 泥盆纪 志留纪D 志留纪 奥陶纪O 奥陶纪 寒武纪ε 寒武纪 震旦纪Z 震旦纪
燕山运动
印支运动 海西运动

古 生 代
加里东运 动
隐 生 宙
元 古 代
3 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
3.1 地质年代 3.2 第四纪地质概述
岩层的地质年代有两种: 岩层的地质年代有两种
绝对地质年代 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从形成到现在有多少年。 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从形成到现在有多少年。 同位素地质年代是表示岩石形成到现在的实际年龄, 同位素地质年代是表示岩石形成到现在的实际年龄, 即所谓的“绝对”年龄。 即所谓的“绝对”年龄。是根据岩石中所含的反射 性同位素和它的蜕变产物的相对含量来测定。 性同位素和它的蜕变产物的相对含量来测定。 相对地质年代 能说明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及其相对的新老关系, 能说明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及其相对的新老关系, 如哪些岩层是先形成的,是老的; 如哪些岩层是先形成的,是老的;哪些岩层是后形 成的,是新的,并不包含用“ 表示的时间概念。 成的,是新的,并不包含用“年”表示的时间概念。
3.1.1.1 相对年代
3. 切割律法(岩浆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切割律法(岩浆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沉积接触。先形成的岩浆岩遭受风化剥蚀, 沉积接触。先形成的岩浆岩遭受风化剥蚀,后在其上 又沉积新的岩层。在沉积接触面以下, 又沉积新的岩层。在沉积接触面以下,岩浆岩有古风 化现象,该面以上沉积岩无岩浆烘烤蚀变现象。 化现象,该面以上沉积岩无岩浆烘烤蚀变现象。 侵入接触。岩浆岩侵入于先形成的岩层中所形成。 侵入接触。岩浆岩侵入于先形成的岩层中所形成。岩 浆与围岩接触面附近有烧烤蚀变或热力变质现象, 浆与围岩接触面附近有烧烤蚀变或热力变质现象,后 侵入的岩浆中则常混入围岩的岩块,也称捕虏体。 侵入的岩浆中则常混入围岩的岩块,也称捕虏体。

第1章,第四纪地层划分

第1章,第四纪地层划分
1990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土的分类标准》 (GBJ145—90)中的粒组划分:
巨粒组 漂石(块石) >200mm
卵石(碎石)200 mm ~ 60mm 粗砾 60 mm ~ 20 mm 砾粒 细砾 20 mm ~2 mm 砂粒 2 mm ~ 0.075 mm
boulder
cobble
gravel
sand silt
残积物—— 冲 洪积物—— alpl 土 壤——
el pa
冲 湖积物—— all
残 坡积物—— eldl 坡 冲积物—— dlal
崩积物—— 坡积物——
col 地滑堆积物— del dl
泥石流堆积物——
sef gl
冲积物—— al 洪积物—— 湖积物—— 风积物——
冰碛物——
冰水堆积物——
fgl 滨岸堆积物—— mc
第1章 第四纪地层划分
1.0 第四纪沉积物
1.1 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和下限
1.2第四纪地层的划分 1.3 中国第四纪地层
第1章
1.0 第四纪沉积物 (Quacternary Sediment) 1.0.1 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
1)岩性松散 2)成因多样 3)岩性岩相变化快 4)厚度差异大 5)不同程度的风化 6)含化石及古文化遗存
砾性
砾径
砾态
风化程度
古流向
倾向玫瑰花图
砾向
粒态----平均圆度计算公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砾态包括:磨圆度、球度、扁平度
第1章 1.0第四纪沉积物 1.0.3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研究 1.0.3.1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标志
①岩性 ②沉积结构(组构) ③沉积构造
(1)沉积学标志 ①岩性 1)砾石(>2 mm )

03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

03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

19
元古界主要分布在华北及长江流域,还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及天山、昆仑山、 祁连山等地。
20
太古界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21
3.2 第四纪地质概述
1、第四纪地质概况 第四纪地壳有过强烈的活动,为了同第四纪以前的地壳运 动相区别,把第四纪以来发生的地壳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第四纪气候多变,曾多次出现大规模冰川。 第四纪大约200多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

因原始地形变化大,岩层风化程度不一,所以土层厚度、组成 成分、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在很小范围内变化很大,均匀性很 差。加上孔隙度较大,作为建筑物地基容易引起不均匀沉降。
34
35
(2)坡积物(土)



经雪水的细水片流缓慢洗刷、剥蚀, 及土粒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山坡逐渐移 动形成的堆积物。 它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脚下,其上 部与残积土相接。 坡积土底部的倾斜度决定于基岩边坡 的倾斜程度,而表面倾斜度则与生成时间有关,时间越长,搬运、沉积在 山坡下部的物质越厚,表面倾斜度就越小。 颗粒组成有沿斜坡由上而下、由粗变细的分选现象。 在垂直剖面上,下部与基岩接触处往往是碎石、角砾土,其中充填有粘性 土或砂土。上部较细,多为粘性土; 矿物成分与下部基岩无直接关系; 土质(成分、结构)上下不均一,结构疏松,压缩性高,且土层厚度变化大, 故对建筑物常有不均匀沉降问题; 由于其下部基岩面往往富水,工程中易产生沿下卧残积层或基岩面的滑动 等不稳定问题。
11
1
用于测定绝对地质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
12
2.地质年代表 以地球演化的阶段性为依据,配合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 定,对漫长的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的编年与划分,编制出一 个在全球范围内能普遍参照对比的年代表,即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的建立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为推进 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现代地质学必不可少的 重要基础。 (相对)地质年代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 宙--------------------宇 代----------------界 纪----------系 世-----统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

第一章晋城地区概况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节地理位置及概况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门户。

太焦、侯月铁路纵贯本境,晋焦高速、二广高速、晋阳高速、207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

晋城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

图1-1晋城市行政区划图晋城市下辖城区、泽州、高平市、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

总耕地面积为283.38万亩,人均耕地1.42亩。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09万人,占总人口的43.33%)。

2007年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为112.02万人,占总人口的50.38%;女性为1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49.62%,性别比为101.55。

全市人口中有22个民族。

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城区。

晋城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各地区小气候差异大。

全市可分为:温寒作物区,温凉儿物区,温和作物区,温暧作物区。

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委少雨多风,干旱时有发生;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季温和凉爽,阴雨天气多;冬季寒冷,雪雨稀少。

干旱、冰雹、暴雨、大风、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

为“长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393~2630小时之间,平均为2563小时。

年平均气温7.9-11.7°C,无霜期一般在185天左右。

年降水量在626-674亳米之间。

年降水日数为90-98天。

第三节矿产资源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

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

特别是煤、铁的储量十分可观,有“煤铁之乡”之美称。

煤炭资源以无烟煤为主,储量约占全国无烟煤储量的1/4以上,占山西省的1/2多。

平顶山地区地貌及第四系概况

平顶山地区地貌及第四系概况

平顶⼭地区地貌及第四系概况⽬录第⼀章:概况 (2)1.⾃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候条件 (3)1.4 ⼟、动植物资源 (3)1.5 矿产资源 (3)1.6 旅游资源 (3)2.地质概况 (4)2.1地层 (4)2.2构造 (7)第⼆章:地貌及第四纪地质 (9)1.地貌特征 (9)2.第四纪地层特征及其分布 (9)l) (10)2.1 下更新统鲁⼭组(Qplx) (11)2.2 下更新统下汤组(Qpl2.3 社旗组(Qps) (12)2m) (14)2.4 马塘组(Qp33.地貌旅游资源及其发展趋势 (15)4.第四纪地层中所含矿藏 (16)5.灾害地质特征及其⼯程效应 (16)5.1 主要地质灾害点 (17)5.2 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18)5.3 地质灾害引起的⼯程效应 (18)5.4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8)第三章:第四纪以来构造地貌演化 (19)第⼀章:平顶⼭地区概况1.⾃然地理1.1 地理位置平顶⼭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北纬33°08′~34°20′,东经112°14′~113°45′之间,以中⼼市区建在“⼭顶平坦如削”的平顶⼭下⽽得名。

全境东西长150公⾥,南北宽140公⾥,总⾯积8802平⽅公⾥。

东与漯河市的监颍、舞阳、郾城,驻马店地区的西平、泌阳县交界;西与洛阳市的汝阳、伊川县为邻;南与南阳地区的⽅城、南召县缘连;北与郑州市的登封县,许昌市的禹县、许昌县接壤。

中⼼市区位于北纬33°40′~33°49′,东经113°04′~113°26′,东西长40公⾥,南北宽17公⾥,⾯积421 5平⽅公⾥。

距省会郑州铁路⾥程218公⾥,公路⾥程135公⾥。

平顶⼭市辖⼆市(汝州市、舞钢市)四县(叶县、郏县、宝丰县、鲁⼭县)四区(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龙区)。

平顶⼭地区地理位置图1.2 地形地貌平顶⼭市处在伏⽜⼭、外⽅⼭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接地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四纪地质概况河北平原属华北地台的华北断拗带的一部分,是自中生代以来以下降为主,伴随短暂上升所形成的断陷盆地。

据构造、新生界地层与下第三系地层发育情况,划分出三级构造单元,自西向东包括冀中拗陷、沧州隆起、临清拗陷、内黄隆起、黄骅拗陷及呈宁隆起等,并以断裂为其控制边界。

新生界地层广布全区,一般厚度1000~3500米,厚者达5000米以上,薄者仅500~800米(参阅基底构造及第四系厚度示意图) 。

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厚度与展布方向,受构造、古气候与古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影响,其空间分布均有较大变化。

在山前平原是具有明显的多骱性沉积旋回的冲积洪积或冰川一一冰水堆积地区;中部与东部平原为多层交迭的冲积湖积地区,滨海平原则以冲积为主夹有海积层的地区。

此外,在沧州地区东部及永年一一肥乡一带见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以及地层中普遍见到多层古土壤与沉积间断的残积层。

第四系沉积厚度在拗陷区达500~600米,隆起区350~450米,近山麓地带150~300米左右。

第四纪以来出现数次冷暖交替的气候变化,对本区第四纪堆积物起着控制作用。

据前人资料,在太行山东麓有两次以上冰川活动,属山岳冰谷冰川类型。

据近年初步勘探结果,在固安一一保定一一柏乡一一临漳一线以西钻孔中,见有数层棕黄、红棕色含泥砾卵石及泥砾层,深部见有风化含泥砾砂;在此线以东的钻孔中偶尔见有磨光漂砾,似属冰川一一冰水停积物。

又据东部平原钻孔中孢粉资料,亦反映有数次寒冷或温凉与温暖气候的孢粉组合;重砂矿物中出现稳定矿物与非稳定矿物的含量与组合的交替变化,亦表明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的化学风化程度不一。

本区第四纪稳定地继承着第三纪以来的构造特点,处于持续下降为主的新构造运动巾。

但由于下降幅度不一,蓝伴随短暂相对的上升,拗陷区与隆起区沉积物特点也因此各异,拗陷区内堆积速度快,并处于还原环境为主,往往粒度较粗分选差,土色灰暗,湖沼相地层较发育;在隆起区堆积速度较慢,并处于氧化环境为主,土色发红,冲积相地层较发育。

在构造单元边界由于不均匀沉降运动,常发生断裂与火山活动,致使堆积物厚度与成因类型发生骤然变化。

第四纪以来,受到风化剥蚀和流水切割所造成的古地理环境,也影响着第四纪堆积物厚度与成因类型。

在山前平原不同时期冲积扇(或冰水扇),以中更新世时期规模最大,其后日趋缩小,扇前与扇间洼地则逐步扩大;中、东部平原接受来自太行山及古黄河的大量碎屑物质,发育了呈条带状作北东向分布的堆积,土层中见有淤泥层及含石膏晶休;在滨海平原上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发育有四层海相层。

由于不同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差异,下更新世时期主要发育湖相堆积物,其后逐渐演变成不同类型的冲积物。

本区第四系地层划分,以沉积岩石地层学方法为基础,气候地层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古生物及部分绝对年龄资料综合划分,由新至老划分为四个地层组。

全新统(Q4):是一套以冲积为主,夹湖沼、海相沉积的堆积物,由灰黄、灰黑色含淤泥质亚砂土、亚粘土夹细砂、粉砂组成,结构巯松。

在献县一一河间一一文安以东一1O一广布两层海相层,中、东部平原广布l~2层较稳定的淤泥层。

全新统地层厚度一般为20~50米,其底板在山前地区位于地表下第一沉积旋回第一亚旋回的粗粒相底部,在中、东部平原地区位于第二淤泥质土层底部;在海相层分布区位于第二海相层底部。

据近年来大量孢粉组合及碳14绝对年酶资料,可进一步划分为。

岐口组(Qtq)、高湾组(Q4g)及杨家寺组(Q4y),分别相当于上,申、下全新统。

上更新统(欧庄组Q3o)。

是一套冲积洪积一一冲积一一冲积湖积的堆积物,由黄至棕黄色含粉土质较高的亚砂土、亚粘土夹砾石、卵石层组成。

可见较弱淋溶淀积现象,土中可溶盐含量甚高,以发育有黄土状结构的亚粘士、亚砂土夹层以及砂层未风化为其特征,与全新统地层基本连续沉积,构成地表下第一沉积旋回。

从中部平原至滨海平原本组的中下段夹薄层状(单层厚度小于三米)棕红色细密粘土,含有较丰富的陆相淡水与半咸水的软体、微体动物化石及其遗体,多未泥化或钙化。

在盐山一一沧县一一大城一一文安以东,于本组上中段较普遍见有两层海相地层,局部有火山岩层。

本组底板深度一般100~150米。

中更新统(杨柳青组Q2y):为一套冲洪积一一冲积湖积的堆积物,自上而下是棕黄、黄棕至红棕色,由亚粘土夹砂、’砾石层组成,砂层厚度大,粒度粗而富集,土层中见有明显的风化长石斑点,并发育有多层淋溶一一淀积层。

本组自成一个沉积旋回,软体与微体动物化石种属与数量减少,孢粉稀少。

本组底板一般深200~300米。

下更新统(固安组Q1g):是一套冲积湖积物,山前平原可能有冰川一一冰水堆积物。

本组自成一个沉积旋回,上段为红棕、棕红或黄绿色,下段为棕红、红褐混灰绿、锈黄色之厚层粘土、亚粘土夹砂层。

在山前平原于本组底部见有明显风化含泥砂砾或泥砾层。

在中部至东部平原本组上段见有代表较温暖气侯,下段见有温凉气候的孢粉组合。

本组底板一般埋深350~500米。

本区第四系下覆地层普遍为第三系上一一中新统明化镇组,可见厚度100~250米,是一套紫红、棕红色夹兰灰重粘土或泥岩夹砂层,见有灰绿、锈黄、浅紫色砂岩或半固结砂层。

出现了含第三纪热带一一亚热带孑遗分子占10~20%的孢粉组合,以及稳定矿物占优势的重矿物组合,角闪石消失,绿帘石含量显著减少,说明当时为氧化地球化学环境,与第四系地层有显著区别。

此外石家庄及其以南太行山东麓边缘断续出现隐伏于第四系或新生界地层之下的古生代灰岩,局部埋藏很浅,仅十余米或数十米,一般埋深100~300米。

一11一240米之间。

地下水淡水富水性;随深度具有逐渐变弱的趋势。

但是,由于本区第三含水组共同的特点是含水层较富集,砂层颗粒较粗,因而自上向下地下水富水性变化特征存在从较弱或中等一较强或强一较弱或弱的规律。

地下水水位动态:在地下水未被大量开采情况下,第一、二含水组淡水水位均随降水量大小作有规律的变化;第三含水组地下水位动态出现逐年斜坡状或阶梯状下降趋势;第四含水组一般很少开采,据近一、二年内观测资料也呈现缓慢斜坡状下降。

但总的特点仍是第三含水组地下水位高于第一、二:含水组的水位。

在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地区,第一、二含水组的水位动态仍然与降水有密切相关。

不过其特点是第二含水组下降幅度大于第一含水组,第三含水组大于第二含水组,在地下水区域下降漏斗中心区,第一含水组地下水位低于第一、二含水组水位。

由于人工大量开采,含水组之间存在互相串通现象,其中由于水位随深度而递减,越流补给现象不可忽视。

根据上述水位动态特征和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本区第一、二含水组及冲积扇顶部的第三含水组基本属于降水渗入补给一一开采(浅层咸水区为渗入一一蒸发型)型,其余地区第三含水组则属于迳流型或渗入迳流一一开采型,第四含水组则为缓慢迳流型。

在垂向上,补给条件随深度增大而逐渐减弱。

二、分组水文地质特征根据前述原则进行了水文地质分组,第一含水组大致相当于全新统,第二含水组相当于上更新统,第三含水组相当于中更新统,第四含水组相当于下更新统(富水性统计不包括咸水体部分)。

在第四纪不同地质历史阶段,由于气候、古地理环境、新构造运动、沉积物成因类型及沉积相的变化,反映了含水层在不同深度的分布形态、发育程度(包括粒度、厚度及组织结构)的差异,蓝导致水动力、水化学、富水性,水动态等水文地质要素的相应变化。

在地层层序划分的基础上,现将各含水组的主要水文地质特征列于后表。

三、有咸水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咸水区面积约36000平方公里,其范围与黑龙港地区大致相似。

根据水质结构特征,大致可分为浅层淡水、咸水及深层淡水。

(一)浅层淡水咸水体上覆的浅层淡水,按其成因可分为河道带及洼地型。

前者之形成系由于流经咸水体之上的古河道或现代河系在长期迳流过程中,沉积了渗透性较强的砂层或亚砂土、裂隙粘土,并易于接受大气降水之垂直渗入补给,从而促使地下水积极交替作用,逐步淡化其影响范围内的浅层咸水,因而古河道或现代河系越发育,分布越密集,不同历史时期交互沉积的物质越多,则所形成的浅层淡水越厚,分布范同越广。

后者由于地形低洼,易于积蓄大气降水及洪沥水,从而逐渐淡化表层咸水,这种浅层淡水体多属岛状或碟状等形态,其特点是浅层淡水皆较薄。

浅层淡水底界面深度大于10米者计约18600平方公里,其中10~30米分布最广,达11400平方公里,约占整个浅层淡水的60%,30~50米者面积约4400平方公里,50~70米一14—的面积约2800平方公里。

河道带型浅层淡水除西部地区有呈北西或东西向分布外,多作北东向分布,含水地层岩性由细砂、粉砂、裂隙粘土及亚砂土组成,含水层厚度一般10--,20米,地下水富水性按井管口径300~400毫米计,水位下降8~4米情况下,单井单位出水量5~10吨/时·米,分布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2.5~5吨/时·米为6000余平方公里;小于2.5吨/时·米为10518平方公里。

(参阅有咸水区浅层淡水富水性分区示意图)根据浅层淡水的形成条件划分三个水文地质区,详见后表。

(二)咸水本区咸水体主要赋存于第一、二含水组,在滨海一带和古宁晋泊、古永年洼、魏县南部及临西、馆陶一带第三含水组上段。

根据沉积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大致可分以下三种;1、扇前或扇间洼地型咸水:分布于永年洼、大陆泽、宁晋泊、千顷洼、白洋淀、文安洼一带,咸水砂层总厚度一般小于lO米,多者10~20米,以细砂为主,矿化度8~10克/升,水化学类型为硫酸盐重碳酸盐钠镁水或硫酸盐钠镁水及硫酸盐重碳酸盐氯化物钠镁水。

咸水体厚度一般不到40~50米,属单层结构,但在宁晋泊及永年洼咸水体埋藏深度大,为双层结构。

下层咸水界面超过200米,但矿化度比上层咸水低,一般2~5克/升左:右。

这一类型咸水的形成,系由于山前的洪积冲积过渡为冲积一一湖沼沉积(地层中伴有石膏、芒硝等化学沉积),含水层粒度急速变细,厚度变薄,径流减弱,地下水交替作用缓慢,在干旱气候条件作用下促使盐分逐渐聚积的结果。

在宁普以南地区,含水层急剧变相,使得咸水与淡水在水平方向呈陡然接触关系。

2、河道带型咸水:广泛分布于黑龙港地区,咸水体呈楔形体由西向东顷斜,咸水厚度由20~30米至100~120米,以中、细砂为主,砂层累计厚度从10~20米至东部平原达30~50米,水化学类型以硫酸盐氯化物钠镁水和氯化物硫酸盐钠镁水为主,矿化度一般2~5克/升,部分5~10克/升。

此类型成水之形成主要由于干旱气候条件下大陆盐化的结果。

8、受海浸影响的混合型成水:主要分布在远东地区,咸水体厚度~150--300米以上,水化学类型以氯化物钠型水为主,矿化嚏达10克/升以上,最高超过35克/升。

含水层以细粉砂为主,厚度10~一20米至30~50米,主要受晚更新世海浸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