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

合集下载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一、电气布管配线六步走第一步:电气识图“线路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识图顺序:看标题栏和图纸目录→看总说明→看系统图→看平面布置图→看安装接线头图→看安装大样图→看设备材料表第二步:布管作为穿线管有两类,一是钢管,二是PVC管。

在布管中要求横平竖直,转弯处有一定的转弯半径。

如果线路很长,中间要设计过度接线盒。

在布管中每隔1.5—2.5米要有一个固定装置。

管中穿线余留空间不得少于60%电气布管工艺流程:弹线定位→加工管弯→稳住盒箱→暗管敷设第四步:对线对线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两人对线法,高效的是单人对线法”第五步:导线连接(1)导线接头要紧密,牢固不能增加导线的电阻值。

(2)导线接头受力时的机械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的机械强度。

(3)导线接头包缠绝缘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绝缘强度,连接要牢固、紧密、包扎要良好。

二、电气配线原则低压电器配线原则手工布线时,应符合平直,整齐,紧贴敷设面,走线合理及接点不得松动便于检修等要求。

1、走线通道应尽可能少,同一通道中的沉底导线,按主.控电路分类集中,单层平行密排或成束,应紧贴敷设面。

2、同一平面的导线应高低一致或前后一致,不能交叉。

当必须交叉时,可水平架空跨越,但必须走线合理。

3、布线应横平竖直,变换走向应垂直90度。

4、上下触电若不在同一垂直线下,不应采用斜线连接。

5、导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应不压绝缘层。

不反圈及露铜不大于1mm。

并做到同一元件.同一回来的不同接点的导线间距离保持一致。

6、一个接线端子上的连接导线不得超过两根。

7、布线时,严禁损伤线芯和导线绝缘。

8、导线截面不同时,应将截面大的放在下层,截面小的放在下层。

9、如果线路简单可不套编码套管。

元器件的安装1、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2、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3、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4、必须按图安装(如果有图)5、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由左至右,由上至下6、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7、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规定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1、操作方便。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一、电气布管配线六步走第一步:电气识图“线路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识图顺序:看标题栏和图纸目录→看总说明→看系统图→看平面布置图→看安装接线头图→看安装大样图→看设备材料表第二步:布管作为穿线管有两类,一是钢管,二是PVC管。

在布管中要求横平竖直,转弯处有一定的转弯半径。

如果线路很长,中间要设计过度接线盒。

在布管中每隔1.5—2.5米要有一个固定装置。

管中穿线余留空间不得少于60%电气布管工艺流程:弹线定位→加工管弯→稳住盒箱→暗管敷设第四步:对线对线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两人对线法,高效的是单人对线法”第五步:导线连接(1)导线接头要紧密,牢固不能增加导线的电阻值。

(2)导线接头受力时的机械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的机械强度。

(3)导线接头包缠绝缘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绝缘强度,连接要牢固、紧密、包扎要良好。

二、电气配线原则低压电器配线原则手工布线时,应符合平直,整齐,紧贴敷设面,走线合理及接点不得松动便于检修等要求。

1、走线通道应尽可能少,同一通道中的沉底导线,按主.控电路分类集中,单层平行密排或成束,应紧贴敷设面。

2、同一平面的导线应高低一致或前后一致,不能交叉。

当必须交叉时,可水平架空跨越,但必须走线合理。

3、布线应横平竖直,变换走向应垂直90度。

4、上下触电若不在同一垂直线下,不应采用斜线连接。

5、导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应不压绝缘层。

不反圈及露铜不大于1mm。

并做到同一元件.同一回来的不同接点的导线间距离保持一致。

6、一个接线端子上的连接导线不得超过两根。

7、布线时,严禁损伤线芯和导线绝缘。

8、导线截面不同时,应将截面大的放在下层,截面小的放在下层。

9、如果线路简单可不套编码套管。

元器件的安装1、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2、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3、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4、必须按图安装(如果有图)5、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由左至右,由上至下6、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7、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规定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1、操作方便。

电气接配线要求规范及实用标准

电气接配线要求规范及实用标准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一、电气布管配线六步走第一步:电气识图“线路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识图顺序:看标题栏和图纸目录→看总说明→看系统图→看平面布置图→看安装接线头图→看安装大样图→看设备材料表第二步:布管作为穿线管有两类,一是钢管,二是PVC管。

在布管中要求横平竖直,转弯处有一定的转弯半径。

如果线路很长,中间要设计过度接线盒。

在布管中每隔1.5—2.5米要有一个固定装置。

管中穿线余留空间不得少于60%电气布管工艺流程:弹线定位→加工管弯→稳住盒箱→暗管敷设第四步:对线对线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两人对线法,高效的是单人对线法”第五步:导线连接(1)导线接头要紧密,牢固不能增加导线的电阻值。

(2)导线接头受力时的机械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的机械强度。

(3)导线接头包缠绝缘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绝缘强度,连接要牢固、紧密、包扎要良好。

二、电气配线原则低压电器配线原则手工布线时,应符合平直,整齐,紧贴敷设面,走线合理及接点不得松动便于检修等要求。

1、走线通道应尽可能少,同一通道中的沉底导线,按主.控电路分类集中,单层平行密排或成束,应紧贴敷设面。

2、同一平面的导线应高低一致或前后一致,不能交叉。

当必须交叉时,可水平架空跨越,但必须走线合理。

3、布线应横平竖直,变换走向应垂直90度。

4、上下触电若不在同一垂直线下,不应采用斜线连接。

5、导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应不压绝缘层。

不反圈及露铜不大于1mm。

并做到同一元件.同一回来的不同接点的导线间距离保持一致。

6、一个接线端子上的连接导线不得超过两根。

7、布线时,严禁损伤线芯和导线绝缘。

8、导线截面不同时,应将截面大的放在下层,截面小的放在下层。

9、如果线路简单可不套编码套管。

元器件的安装1、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2、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3、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4、必须按图安装(如果有图)5、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由左至右,由上至下6、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7、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规定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1、操作方便。

电气控制柜元件安装接线配线的规范、方法(图解)

电气控制柜元件安装接线配线的规范、方法(图解)

电气控制柜元件安装接线配线的规范(图解)以下是一个图文并茂的配电柜接线工艺规范教程1 元器件安装1.1 前提:所有元器件应按制造厂规定的安装条件进行安装。

适用条件需要的灭弧距离拆卸灭弧栅需要的空间等,对于手动开关的安装,必须保证开关的电弧对操作者不产生危险1.2 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1。

3 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1.4 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1。

5 必须按图安装(如果有图)1。

6 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由左至右,由上至下1.7 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1.8 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规定元件名称安装高度(m)指示仪表、指示灯0。

6-2.0电能计量仪表0.6—1。

8控制开关、按钮0.6—2。

0紧急操作件0.8-1.6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操作方便.元器件在操作时,不应受到空间的防碍,不应有触及带电体的可能。

维修容易。

能够较方便地更换元器件及维修连线。

各种电气元件和装置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应符合4。

4 条的规定。

保证一、二次线的安装距离。

1.9 组装所用紧固件及金属零部件均应有防护层,对螺钉过孔、边缘及表面的毛刺、尖锋应打磨平整后再涂敷导电膏。

1.10 对于螺栓的紧固应选择适当的工具,不得破坏紧固件的防护层,并注意相应的扭距。

1。

11 主回路上面的元器件,一般电抗器,变压器需要接地,断路器不需要接地,下图中为电抗器接地。

1。

12 对于发热元件(例如管形电阻、散热片等)的安装应考虑其散热情况,安装距离应符合元件规定。

额定功率为75W 及以上的管形电阻器应横装,不得垂直地面竖向安装。

下图为错误接法1.13 所有电器元件及附件,均应固定安装在支架或底板上,不得悬吊在电器及连线上。

1。

14 接线面每个元件的附近有标牌,标注应与图纸相符。

除元件本身附有供填写的标志牌外,标志牌不得固定在元件本体上.a) 端子的标识1。

15 标号应完整、清晰、牢固。

标号粘贴位置应明确、醒目b) 双重的标识1.16 安装于面板、门板上的元件、其标号应粘贴于面板及门板背面元件下方,如下方无位置时可贴于左方,但粘贴位置尽可能一致,c) 门上的器件1.17 保护接地连续性保护接地连续性利用有效接线来保证。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一、电气布管配线六步走第一步:电气识图“线路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识图顺序:看标题栏和图纸目录→看总说明→看系统图→看平面布置图→看安装接线头图→看安装大样图→看设备材料表第二步:布管作为穿线管有两类,一是钢管,二是PVC管。

在布管中要求横平竖直,转弯处有一定的转弯半径。

如果线路很长,中间要设计过度接线盒。

在布管中每隔1.5—2.5米要有一个固定装置。

管中穿线余留空间不得少于60%电气布管工艺流程:弹线定位→加工管弯→稳住盒箱→暗管敷设第四步:对线对线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两人对线法,高效的是单人对线法”第五步:导线连接(1)导线接头要紧密,牢固不能增加导线的电阻值。

(2)导线接头受力时的机械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的机械强度。

(3)导线接头包缠绝缘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绝缘强度,连接要牢固、紧密、包扎要良好。

二、电气配线原则低压电器配线原则手工布线时,应符合平直,整齐,紧贴敷设面,走线合理及接点不得松动便于检修等要求。

1、走线通道应尽可能少,同一通道中的沉底导线,按主.控电路分类集中,单层平行密排或成束,应紧贴敷设面。

2、同一平面的导线应高低一致或前后一致,不能交叉。

当必须交叉时,可水平架空跨越,但必须走线合理。

3、布线应横平竖直,变换走向应垂直90度。

4、上下触电若不在同一垂直线下,不应采用斜线连接。

5、导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应不压绝缘层。

不反圈及露铜不大于1mm。

并做到同一元件.同一回来的不同接点的导线间距离保持一致。

6、一个接线端子上的连接导线不得超过两根。

7、布线时,严禁损伤线芯和导线绝缘。

8、导线截面不同时,应将截面大的放在下层,截面小的放在下层。

9、如果线路简单可不套编码套管。

元器件的安装1、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2、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3、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4、必须按图安装(如果有图)5、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由左至右,由上至下6、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7、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规定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1、操作方便。

电气控制柜(箱)安装接线配线规范标准

电气控制柜(箱)安装接线配线规范标准

@电气控制柜(箱)安装接线配线规范.^2014年5月》。

电气控制柜(箱)安装接线配线规范1.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公司生产的各种低压电气控制柜(箱)、仪表盘及非标准电器产品的安装、接线、配线。

】2.目的规范电气控制柜(箱)的安装、接线、配线,提升产品品质。

3.参照标准IEC 60204-1:2000GBGBT】GBT;4.电控柜(箱)电器元辅件安装规范4.1.电控柜(箱)电器元器件安装规范:4.1.1按产品电气原理图进行安装;根据电气原理图和电气元件清单领取元器件等各类材料。

*4.1.2元器件和辅件的代用,须经技术部门同意,并办理代用手续后,方可用于装配。

4.1.3安装前仔细检查元器件是否完整无损,并经入厂检验合格,具有产品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的方可进行装配。

装配过程中如果发现元器件有问题,凡能修复的应及时修复,不能修复的应更换新的元器件。

4.1.4元器件安装和布置必须考虑到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维修容易,牢固可靠,对称一致,整齐美观。

4.1.5装配元器件时,安装件应轻拿轻放,避免震动磕碰变形油漆脱落,所有电镀件的镀层(包括元件本身的电镀件和紧固件)不得有起皮、脱落、发黑、发霉及生锈等现象;仪表板、元件板安装,应先衬橡胶条,后上仪表板、元件板;装配板件时允许用木锤轻轻敲打,不允许用铁器猛击。

一般大型器件应安装于条架或角钢上,小型器件应安装于座板或板条上。

所有元件应按照其制造厂的安装条件(包括使用条件所需的飞弧距离,拆卸灭弧装置需要的空间等)进行安装,对于手动操作开关的安装必须保证开关的电弧对操作者不产生危险。

所有电器件(除电阻外),应牢固的固定在滑架或支架上,不得悬吊在其它电器的端子或连接上。

—安装主回路元器件时,一般应保证上、下器件的B相接点对正,器件之间应有母线安装的足够距离,数量多的同一型号规格的元器件须安装一致。

4.2.紧固件和紧固方式:所需的紧固件(螺钉、螺母、垫圈等)应有相应的防锈保护层(镀锌、发蓝等),方可用于安装。

电气控制柜元件安装接线配线的规范、方法(图解)

电气控制柜元件安装接线配线的规范、方法(图解)

电气控制柜元件安装接线配线的规范(图解)以下是一个图文并茂的配电柜接线工艺规范教程1 元器件安装1.1 前提:所有元器件应按制造厂规定的安装条件进行安装。

适用条件需要的灭弧距离拆卸灭弧栅需要的空间等,对于手动开关的安装,必须保证开关的电弧对操作者不产生危险1.2 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1.3 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1.4 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1.5 必须按图安装(如果有图)1.6 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由左至右,由上至下1.7 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1.8 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规定元件名称安装高度(m)指示仪表、指示灯0.6-2.0电能计量仪表0.6-1.8控制开关、按钮0.6-2.0紧急操作件0.8-1.6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操作方便。

元器件在操作时,不应受到空间的防碍,不应有触及带电体的可能。

维修容易。

能够较方便地更换元器件及维修连线。

各种电气元件和装置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应符合4.4 条的规定。

保证一、二次线的安装距离。

1.9 组装所用紧固件及金属零部件均应有防护层,对螺钉过孔、边缘及表面的毛刺、尖锋应打磨平整后再涂敷导电膏。

1.10 对于螺栓的紧固应选择适当的工具,不得破坏紧固件的防护层,并注意相应的扭距。

1.11 主回路上面的元器件,一般电抗器,变压器需要接地,断路器不需要接地,下图中为电抗器接地。

1.12 对于发热元件(例如管形电阻、散热片等) 的安装应考虑其散热情况,安装距离应符合元件规定。

额定功率为75W 及以上的管形电阻器应横装,不得垂直地面竖向安装。

下图为错误接法1.13 所有电器元件及附件,均应固定安装在支架或底板上,不得悬吊在电器及连线上。

1.14 接线面每个元件的附近有标牌,标注应与图纸相符。

除元件本身附有供填写的标志牌外,标志牌不得固定在元件本体上。

a) 端子的标识1.15 标号应完整、清晰、牢固。

标号粘贴位置应明确、醒目b) 双重的标识1.16 安装于面板、门板上的元件、其标号应粘贴于面板及门板背面元件下方,如下方无位置时可贴于左方,但粘贴位置尽可能一致,c) 门上的器件1.17 保护接地连续性保护接地连续性利用有效接线来保证。

电气配线原则

电气配线原则

nbsp;3.4.1槽板配线宜敷设在干燥场所;槽板内、外应平整光滑、无扭曲变形;木槽板应涂绝缘漆和防火涂料;塑料槽板应经阻燃处理,并有阻燃标记;槽板应紧贴建筑物、构筑物的表面敷设,且平直整齐;多条槽板并列敷设时,应无明显缝隙;槽板底板固定点间距离应小于500mm;槽板盖板固定点间距离应小于300mm;底板距终端50mm 和盖板距终端30mm处均应固定;三线槽的槽板每个固定点均应采用双钉固定;槽板敷设时,底板接口与盖板接口应错开,其错开距离不应小于20mm;槽板的盖板在直线段上和90°转角处,应成45°斜口相接;分支处应成丁字三角叉接;盖板应无翘角,接口应严密整齐;敷设于木槽板内的导线,其额定电压不应低于500v;一条槽板内应敷设同一回路的导线;在宽槽内应敷设同一相导线;导线在槽板内不应设有接头,接头应置于接线盒或器具内;盖板不应挤伤导线的绝缘层;槽板与各种器具的底座连接时,导线应留有余量,底座应压住槽板端部;线槽配线线槽应平整、无扭曲变形,内壁应光滑、无毛刺;金属线槽应经防腐处理;塑料线槽必须经阻燃处理,外壁应有间距不大于1m的连续阻燃标记和制造厂标;线槽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线槽应敷设在干燥和不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线槽的连接应连续无间断;每节线槽的固定点不应少于两个;在转角、分支处和端部均应有固定点,并应紧贴墙面固定;线槽接口应平直、严密,槽盖应齐全、平整、无翘角;固定或连接线槽的螺钉或其他紧固件,紧固后其端部应与线槽内表面光滑相接;线槽的出线口应位置正确、光滑、无毛刺;线槽敷设应平直整齐;水平或垂直允许偏差为其长度的2‰,且全长允许偏差为20mm;并列安装时,槽盖应便于开启;线槽内导线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导线的规格和数量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包括绝缘层在内的导线总截面积不应大于线槽截面积的60%;在可拆卸盖板的线槽内,包括绝缘层在内的导线接头处所有导线截面积之和,不应大于线槽截面积的75%;在不易拆卸盖板的线槽内,导线的接头应置于线槽的接线盒内;金属线槽应可靠接地或接零,但不应作为设备的接地导体;钢索配线在潮湿、有腐蚀性介质及易积贮纤维灰尘的场所,应采用带塑料护套的钢索;配线时宜采用镀锌钢索,不应采用含油芯的钢索;钢索的单根钢丝直径应小于0.5mm,并不应有扭曲和断股;钢索的终端拉环应牢固可靠,并应承受钢索在全部负载下的拉力;钢索与终端拉环应采用心形环连接;固定用的线卡不应少于2个;钢索端头应采用镀锌铁丝扎紧;当钢索长度为50m及以下时,可在其一端装花篮螺栓;当钢索长度大于50m时,两端均应装设花篮螺栓;钢索中间固定点间距不应大于12m;中间固定点吊架与钢索连接处的吊钩深度不应小于20mm,并应设置防止钢索跳出的锁定装置;在钢索上敷设导线及安装灯具后,钢索的弛度不宜大于100mm;钢索应可靠接地;钢索配线的零件间和线间距离应符合表的规定;钢索配线的零件间和线间距离mm表配线类型支持件之间最大间距支持件与灯头盒之间最大距离线间最小距离-------------------------------------------------------------------------钢管 1500 200 -硬塑料管 1000 200 -塑料护套线 200 150 -瓷柱配线 1500 100 35塑料护套线敷设塑料护套线不应直接敷设在抹灰层、吊顶、护墙板、灰幔角落内;室外受阳光直射的场所,不应明配塑料护套线;塑料护套线与接地导体或不发热管道等的紧贴交叉处,应加套绝缘保护管;敷设在易受机械损伤场所的塑料护套线,应增设钢管保护;塑料护套线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其外径的3倍;弯曲处护套和线芯绝缘层应完整无损伤;塑料护套线进入接线盒箱或与设备、器具连接时,护套层应引入接线盒箱内或设备、器具内;沿建筑物、构筑物表面明配的塑料护套线应符合下列要求:应平直,并不应松弛、扭绞和曲折;应采用线卡固定,固定点间距应均匀,其距离宜为150~200mm;在终端、转弯和进入盒箱、设备或器具处,均应装设线卡固定导线,线卡距终端、转弯中点、盒箱、设备或器具边缘的距离宜为50~100mm;接头应设在盒箱或器具内,在多尘和潮湿场所应采用密闭式盒箱;盒箱的配件应齐全,并固定可靠;塑料护套线或加套塑料护层的绝缘导线在空心楼板板孔内敷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导线穿入前,应将板孔内积水、杂物清除干净;导线穿入时,不应损伤导线的护套层,并便于更换导线;导线接头应设在盒箱内;4 工程交接验收工程交接验收时,应对下列项目进行检查:各种规定的距离;各种支持件的固定;配管的弯曲半径,盒箱设置的位置;明配线路的允许偏差值;导线的连接和绝缘电阻;非带电金属部分的接地或接零;黑色金属附件防腐情况;施工中造成的孔、洞、沟、槽的修补情况;工程在交接验收时,应提交下列技术资料和文件:竣工图;设计变更的证明文件;安装技术记录包括隐蔽工程记录;各种试验记录;主要器材、设备的合格证;附录A电气线路与管道间最小距离A01配线工程施工中,电气线路与管道间最小距离应符合表A01的规定:电气线路与管道间小距离mm表A01管道名称配线方式穿管配线绝缘导线明配线裸导线配线-------------------------------------------------------------蒸汽管平行管道上 1000 1000 1500 管道下 500 500 1500 300 300 1500暖气管、热水管平行管道上 300 300 1500 管道下 200 200 1500 交叉 100 100 1500通风、给排水及压缩空气管平行 100 200 1500 交叉 50 100 1500注:①对蒸汽管道,当在管外包隔热层后,上下平行距离可减至200mm;②暖气管、热水管应设隔热层;③对裸导线,应在裸导线处加装保护网;附录B不同敷设方式导线线芯的最小截面B01配线工程施工中,不同敷设方式导线线芯的最小截面应符合表B01的规定:不同敷设方式导线线芯的最小截面表B01敷设方式线芯最小截面mm2 铜芯软线铜线铝线-------------------------------------------------------敷设在室内绝缘支持件上的裸导线 -敷设在绝缘支持件上的绝缘导线其支持点间距Lm L≤2室内 - 室外 -2<L≤6 - 6<L≤12 -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槽板内敷设的绝缘导线 -塑料护套线明敷 -。

电气控制柜元件安装接线配线的规范(图解)

电气控制柜元件安装接线配线的规范(图解)

电气操纵柜元件安装接线配线的标准〔图解〕1元器件安装1.1前提:所有元器件应按制造厂的安装条件进行安装。

适用条件需要的灭弧距离拆卸灭弧栅需要的空间等,关于手动开关的安装,必须保证开关的电弧对操作者不产生危险1.2组装前首先瞧明图纸及技术要求1.3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 1.4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1.5必须按图安装(要是有图〕1.6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由左至右,由上至下1.7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1.8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元件名称安装高度〔m〕指示仪表、指示灯0.6-2.0电能计量仪表0.6-1.8操纵开关、按钮0.6-2.0紧急操作件0.8-1.6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操作方便。

元器件在操作时,不应受到空间的防碍,不应有触及带电体的可能。

维修轻易。

能够较方便地更换元器件及维修连线。

各种电气元件和装置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应符合4.4条的。

保证一、二次线的安装距离。

1.9组装所用紧固件及金属零部件均应有防护层,对螺钉过孔、边缘及外表的毛刺、尖锋应打磨平坦后再涂敷导电膏。

1.10关于螺栓的紧固应选择适当的工具,不得破坏紧固件的防护层,并注重相应的扭距。

1.11主回路上面的元器件,一般电抗器,变压器需要接地,断路器不需要接地,以如下面图中为电抗器接地。

1.12关于发热元件(例如管形电阻、散热片等)的安装应考虑其散热情况,安装距离应符合元件。

额定功率为75W及以上的管形电阻器应横装,不得垂直地面竖向安装。

以如下面图为错误接法1.13所有电器元件及附件,均应固定安装在支架或底板上,不得悬吊在电器及连线上。

1.14接线面每个元件的四面有标牌,标注应与图纸相符。

除元件本身附有供填写的标志牌外,标志牌不得固定在元件本体上。

a)端子的标识1.15标号应完整、清楚、牢固。

标号粘贴位置应明确、醒目b)双重的标识1.16安装于面板、门板上的元件、其标号应粘贴于面板及门板反面元件下方,如下方无位置时可贴于左方,但粘贴位置尽可能一致,c)门上的器件1.17保卫接地连续性保卫接地连续性利用有效接线来保证。

电气工程配管配线标准

电气工程配管配线标准

管路穿带线工艺标准
• 穿带线 • 1 穿带线的目的是检查管路是否畅通,管路的走向及盒,箱
的位置是否符合设计及施工图的要求. • 2 穿带线的方法: • (1)带线一般均采用φ1.2~2.0mm的钢丝.先将钢丝的一端
弯成不封口的圆圈,再利用穿线器将带线穿入管路内,在管 路的两端均应留有10~15cm的余量. • (2)在管路转弯较多时,可以在敷设管路的同时将带线一并 穿好. • (3)穿带线受阻时,应用两根铁丝同时搅动,使两根钢丝的端 头互相钩绞在一起,然后将带线拉出. • (4)阻燃型塑料波纹管的管壁呈波纹状,带线的端头要弯成 圆形.
管内穿线工艺标准
• 管内穿线 • 1 钢管(电线管)在穿线前,应检查各个管口的护口是否整齐,如有遗漏和破损,均
应补齐和更换. • 2 当管路较长或转弯较多时,要在穿线的同时往管内吹人适量的滑石粉. • 3 两人穿线时,应配合协调,一拉一送. • 4 穿线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 (1)三相或单相的交流单芯电缆电线不得单独穿予钢管内. • (2)不同回路,不同电压和交流与直流的导线,不得穿人同一管内,同一交流回路
的电线必须穿同一金属导管内,且管内不得有接头. • (3)导线在变形缝处,补偿装置应活动自如.导线应留有—定的余度. • (4)敷设于垂直管路中的导线,当超过下列长度时,应在管口处长接线盒中加以
固定: • (a)截面积为50mm2及以下的导线为30m; • (b)截面积为70~95mm2的导线为20m; • (c)截面积在180~240mm2之间的导线为18m
导线与带线的绑扎方法
• 导线与带线的绑扎 • 1 当导线根数较少时,例如二至三根导线,可将导线前端的
绝缘层削去,然后将线芯直接插入带线的盘圈内并折回压实, 绑扎牢固.使绑扎处形成一个平滑的锥形过渡部位. • 2 当导线根较多或导线截面较大时,可将导线前端的绝缘层 削去,然后将线芯斜错排列在带线上,用绑线缠绕绑扎牢固. 令绑扎接头处形成一个平线及断线 • 1 放线: • (1)放线前应根据施工图对导线的规格,型号进行核对. • (2)放线时导线应置于放线架或放线车上. • 2 断线: • 剪断导线时,导线的预留长度应按以下四种情况考虑. • (1)接线盒,开关盒,插销盒及灯头盒内导线的预留长度应为

低压电器配线标准

低压电器配线标准

低压电器配线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1. 走线通道应尽可能少,同一通道中的沉底导线,按主、控电路分类会集,单层平行密排或成束,应紧贴敷设面。

2. 导线长度应尽或许短,可水平架空跨过,如两个元件线圈之间、连线主触头之间的连线等,在留有必定余量的状况下可不紧贴敷设面。

3. 同一平面的导线应凹凸一同或前后一同,不能交叉。

当有必要交叉时,可水平架空跨过,但有必要归于走线合理。

4. 布线应横平竖直,改换走向应笔直90度角;。

5. 手工布线时,应符合平直、整齐、紧贴敷设面、走线合理及接点不得松动便于检修等要求。

6. 导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应不压绝缘层。

不反圈及露铜不大于1mm。

并做到同一元件、同一回来的不同接点的导线间距离保持一致。

7. 一个接线端子上的连接导线不得超过两根。

8. 布线时,严禁损伤线芯和导线绝缘。

9. 导线截面不同时,应将截面大的放在下层,截面小的放在下层。

10. 如果线路简单可不套编码套管。

以上是低压电器配线标准的主要内容,供您参考,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新版电气配线一般规范标准[详].pdf

新版电气配线一般规范标准[详].pdf

粉尘)的影响。
如果软导线管靠近运动部件,则在所有运行情况下,其结构和支承装置均应能防止对软导线
管或电缆的损伤。软金属导线管不应用于快速和频繁的移动,除非是为此目的专门设计的。
备有标志电缆的预接引出线的器件 ( 位置开关、接近开关 ) 可不提供导线管的端接装置。
连接交流电路和直流电路的导线应允许安装在同一通道中而不考虑其电压情况,
或用和防护接触带电体同样的方法予以隔离。
通道、接线盒与分线盒
一般要求 可能与导线绝缘接触的锐棱、焊碴、毛刺、粗糙表面或螺纹,应从通道和接头附件
上清除。必要时应提供由阻燃、耐油绝缘材料构成的附加防护,以保护导线绝缘。通道应
提供 IP33 的最低防护等级。
易存积油或水分的分线盒、引线箱、电缆管道装置中应允许留有直径
不应借助软导线管或多芯电缆来支承,除非是为此目的专门设计的导线管或电缆。软导线管或软多
芯电缆应使且于少量或不经常运动的连接。也用于静止电动机,位置开关和其他外部安装器件的连
接。
机械的移动部件的连接
频繁移动的部件应采用适合于弯曲使用的导线连接。软电缆和软
导管的安装应避免过度弯曲和绷紧,尤其是在接头附件部位。
1.5
0.75
0.75
-
1
1
1.5
0.3
0.5
-
-
-
0.75
0.75
0.75
0.2
0.2
0.2
-
-
-
三芯或三芯以 上屏蔽线或无
屏蔽线
0.75 1
0.3 0.08 0.75 0.2 0.08
表 4 导线的分类
类别 1 2
说明 铜或铝圆截面硬线 , 一般至 16mm2 铜或铝最少股的绞芯线 , 一般大于 25mm2

电气控制柜元件安装接线配线的规范(图解)

电气控制柜元件安装接线配线的规范(图解)

电气控制柜元件安装接线配线的规范(图解)1 元器件安装1.1 前提:所有元器件应按制造厂规定的安装条件进行安装。

适用条件需要的灭弧距离拆卸灭弧栅需要的空间等,对于手动开关的安装,必须保证开关的电弧对操作者不产生危险1.2 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1.3 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1.4 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1.5 必须按图安装(如果有图)1.6 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由左至右,由上至下1.7 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1.8 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规定元件名称安装高度(m)指示仪表、指示灯0.6-2.0电能计量仪表0.6-1.8控制开关、按钮0.6-2.0紧急操作件0.8-1.6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操作方便。

元器件在操作时,不应受到空间的防碍,不应有触及带电体的可能。

维修容易。

能够较方便地更换元器件及维修连线。

各种电气元件和装置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应符合4.4 条的规定。

保证一、二次线的安装距离。

1.9 组装所用紧固件及金属零部件均应有防护层,对螺钉过孔、边缘及表面的毛刺、尖锋应打磨平整后再涂敷导电膏。

1.10 对于螺栓的紧固应选择适当的工具,不得破坏紧固件的防护层,并注意相应的扭距。

1.11 主回路上面的元器件,一般电抗器,变压器需要接地,断路器不需要接地,下图中为电抗器接地。

1.12 对于发热元件(例如管形电阻、散热片等) 的安装应考虑其散热情况,安装距离应符合元件规定。

额定功率为75W 及以上的管形电阻器应横装,不得垂直地面竖向安装。

下图为错误接法1.13 所有电器元件及附件,均应固定安装在支架或底板上,不得悬吊在电器及连线上。

1.14 接线面每个元件的附近有标牌,标注应与图纸相符。

除元件本身附有供填写的标志牌外,标志牌不得固定在元件本体上。

a) 端子的标识1.15 标号应完整、清晰、牢固。

标号粘贴位置应明确、醒目b) 双重的标识1.16 安装于面板、门板上的元件、其标号应粘贴于面板及门板背面元件下方,如下方无位置时可贴于左方,但粘贴位置尽可能一致,c) 门上的器件1.17 保护接地连续性保护接地连续性利用有效接线来保证。

[整理版]配电线路标准

[整理版]配电线路标准

配电线路规范第一节连接与线路1. 所有配线的连接,须防止意外松脱。

2. 接地线严格要求一端子仅配接一导线。

3. 专供焊接用的端子才可以焊接处理。

4 在端子台上的端子应提供与图面上相同的清楚标示。

5. 可挠性导管与电缆线的安装应可防止液体的侵入。

6. 配接到其它装置的导线的末端应提供合适的固定方法;不可焊接。

7. 配线的末端须防磨损、防拉。

8. 导线或端子应提供适合于周遭环境、清楚且永久性的标示。

9. 无论外部或内部配线都不可横越端子或端子台。

10. 导线或电缆线的配线整条线须完整,不可有接合或中间接点。

11. 电缆线末端应提供合适的支撑以防止作用在导线末端的机械应力。

12. 不同电压的电路导线应尽可能加以区隔。

13. 电气箱(柜)内外的电气走线必须做到动力线和控制线分离,做到动力线独立布线,变频器动力线不但要和控制线分离,还要采用屏蔽线,外套金属软管。

14. 所有电气设备或器件必须有可靠的接地。

屏蔽线必须接地,接地线端子采用OT端子15. 操纵板和控制板连接线的备用线不能低于总根数的10%,最少要保留2根线以上。

16. 电线末端采用与电线截面相符的冷压端子并用专用压钳压接。

17. 电线和接线端子上的线号标识必须电脑打印,而且线号标识必须与电气原理图上一致。

连接动力线时要使用OT接线端子,并且要有防松措施。

另外,连接到每个接线端子上的电线最多2根。

18. 采用的变频器驱动的电机要使用屏蔽电缆,如电缆还要移动,需采用屏蔽抗拉电缆。

动力机构上走线,需根据实际情况,安装桥架、异形管等走线装置,保证整体整齐、美观,进出线孔需增加护口(胶圈胶条等);各电气元件引线及分线盒出线需排列整齐、捋顺,不能交叉,动力机构上未穿保护软管的电线电缆,都需采用耐油型。

19. 电磁铁、行程开关等电气元件采用耐油护套线连接,护套不能剥离过多,内部芯线不能在电气元件外面。

20. 接近开关、编码器等电气元件,如自带线不够长时,需加接时,通过焊接加以连接,外套热塑管,最外层热塑管颜色尽可能与电缆护套颜色一致。

电气配线工艺规范

电气配线工艺规范

电气配线工艺规范一、接线工艺要求1.36V 电压以上/动力电源/马达回路,接线一律采用冷压线耳、冷压端子、配线。

2.控制回路/36V 以下电压,可以使用冷压线叉、线针、配线。

3.每个接线端子压接线不得大于两条以上,两条以上需要采用(背靠背)来接。

4.压接端子必须采用专用的压线钳 专用标准槽口、严禁使用非专用工具配线。

5.接地线端子使用冷压线耳配线,接地线连接必须牢固。

6.所有接线端子必须压接牢固。

7.10平方及以上的导线必须使用专业液压钳压接其端子、并根据线色选配相应颜色做绝缘热缩套管。

二、线号工艺要求1.根据线材平方来选用白色套管大小,线号要采用热印字机打码,号码套管必须长短一致(建议裁剪长度为20mm)禁止用笔书写。

2.配线时根据接线方向不同,对字码方向作如下规定。

12345123451234512345三、配线颜色工艺要求1.AC ~380V 三相五线制电线R---- 黄色S---- 绿色T---- 红色N---- 蓝色PE ---- 黄/绿双色2. AC~220V单相控制回路电线相线 ------ 红色零线 ------ 黑色3. DC直流回路电线+ --- 棕色- --- 蓝色4.接地线黄、绿双色接地线5.PLC I/O 线数字量、模拟量输入DI、AI -----绿、白、蓝数字量、模拟量输出DO、AO -----蓝、棕、黄高速计数输入输出HSC---- 根据产品颜色A、B、Z三相自定6.根据图纸标注导线截面积选取导线7.根据控制箱内元件布置图布置控制箱内部元器件要求整齐且有一定电气间隙,未经工程师同意禁止随意更改元器件位置。

元器件布置完成后应在靠近元器件处贴标识。

8.控制箱主电源进线用电缆线或专业电线,链接于控制箱电源进线端子四位端子排上,地线固定于接地螺丝上,要求用0型端子连接。

9.控制箱出线、箱内走线应走PVC线槽或配防水软管,控制线(24V电源线、PLC输入输出线、传感器线等)与动力线(马达电源线、刹车电源线、加热线等)分开配线槽及软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
一、电气布管配线六步走
第一步:电气识图
“线路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
识图顺序:看标题栏和图纸U录f看总说明一看系统图f看平面布置图一看安装接线头图一看安装大样图一看设备材料表
第二步:布管
作为穿线管有两类,一是钢管,二是PVC管。

在布管中要求横平竖直,转弯处有一定的转弯半径。

如果线路很长,中间要设计过度接线盒。

在布管中每隔一米要有一个固定装置。

管中穿线余留空间不得少于60%
电气布管工艺流程:弹线定位一加匸管弯一稳住盒箱一暗管敷设
第四步:对线
对线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两人对线法,高效的是单人对线法”
第五步:导线连接
(1)导线接头要紧密,牢固不能增加导线的电阻值。

(2)导线接头受力时的机械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的机械强度。

(3)导线接头包缠绝缘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绝缘强度,连接要牢固、紧密、包扎要良好。

二. 电气配线原则
低压电器配线原则
手工布线时,应符合平直,整齐,紧贴敷设面,走线合理及接点不得松动便于检修等要求。

1、走线通道应尽可能少,同一通道中的沉底导线,按主.控电路分类集中,单层平行密排或成束,应紧贴敷设面。

2、同一平面的导线应高低一致或前后一致,不能交义。

当必须交义时,可水平架空跨越,但必须走线合理。

3、布线应横平竖直,变换走向应垂直90度。

4、上下触电若不在同一垂直线下,不应釆用斜线连接。

5、导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应不压绝缘层。

不反圈及露铜不大于1mm。

并做到同一元件. 同一回来的不同接点的导线间距离保持一致。

6、一个接线端子上的连接导线不得超过两根。

7、布线时,严禁损伤线芯和导线绝缘。

8、导线截面不同时,应将截面大的放在下层,截面小的放在下层。

9、如果线路简单可不套编码套管。

元器件的安装
1、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
2、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
3、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
4、必须按图安装(如果有图)
5、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山左至右,由上至下
6、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
7、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规定
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
1、操作方便。

元器件在操作时,不应受到空间的防碍,不应有触及带电体的可能。

2、维修容易。

能够较方便地更换元器件及维修连线。

3、各种电气元件和装置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应符合条的规定。

4、保证一、二次线的安装距离。

8、组装所用紧固件及金属零部件均应有防护层,对螺钉过孔、边缘及表面的毛刺、尖锋应打磨平整后再涂敷导电膏。

9、对于螺栓的紧固应选择适当的工具,不得破坏紧固件的防护层,并注意相应的扭距。

10、主回路上面的元器件,一般电抗器,变压器需要接地,断路器不需要接地,下图中为电抗器接地。

11、对于发热元件(例如管形电阻、散热片等)的安装应考虑其散热情况,安装距离应符合元件规定。

额定功率为73W及以上的管形电阻器应横装,不得垂直地面竖向安装。

下图为错误接法
12、所有电器元件及附件,均应固定安装在支架或底板上,不得悬吊在电器及连线上。

13、接线面每个元件的附近有标牌,标注应与图纸相符。

除元件本身附有供填写的标志牌外,标志牌不得固定在元件本体上。

14、安装于面板、门板上的元件、其标号应粘贴于面板及门板背面元件下方,如下方无位置时可贴于左方,但粘贴位置尽可能一致,
15.保护接地连续性
C)门上的器件
6保护接地连续性
利用有效接线来保

②柜内任意两个金
属部件通过螺钉连
接时如有绝缘层均
应采用相应规格的
接地垫圈并注意将
垫圈齿面接触零部
件表面(红圈
处),或者破坏
绝缘层。

③门上的接地处(红圈处)要加“抓垫”,防止因为油漆的问题而接触不好,而且连接线尽量短。

二次回路的布线
1、基本要求:
①按图施工、连线正确。

②二次线的连接(包括螺栓连接、插接、焊接等)均应牢固可靠,线束应横平竖直,配置坚牢,层次分明,整齐美观。

同一合同的相同元件走线方式应一致。

2、二次线截面积要求: -单股导线不小于
-多股导线不小于 -弱电回路不小于 -电流回路不小于
-保护接地线不小于
3、所有连接导线中间不应有接头
4、每个电器元件的接点最多允许接2根线。

5、每个端子的接线点一般不宜接二根导线,特殊惜况时如果必须接两根导线,则连接必须可靠。

6、二次线应远离飞弧元件,并不得防碍电器的操作。

7、电流表与分流器的连线之间不得经过端子,其线长不得超过3米。

8、电流表与电流互感器之间的连线必须经过试验端子。

二次线不得从母线相间穿过
一次回路的布线
1、一次配线应尽量选用矩形铜母线,当用矩形母线难以加工时或电流小于等于100A可
选用绝缘导线。

接地铜母排的截面面积=电柜进线母排单相截面面积X1/2
2、接地母排与接地端子:
三、控制线路配线原则
1按元件明细表配齐电气元件,并进行检验。

2、安装控制箱(控制板的尺寸应根据电器的安排情况决定)。

3布线
(1)选用导线:要求如下
☆导线的类型:
硬线只能固定安装于不动部件之间,且导线的截面积不小于平方毫米。

在有可能振动的场合必须采用软线。

电源开关的负荷侧可采用裸导线,但直径必须是大于3毫米的圆导线,并应有预防直接接触的保护措施。

☆导线的绝缘:
导线必须绝缘良好,并具有抗化学腐蚀能力。

在特殊条件下工作的导线,必须同时满足使用条件的要求。

☆导线的截面积:
在必须能承受正常条件下流过的追打稳定电流的同时,还应考虑到线路允许我的电压降. 导线的机械强度与熔断器相配合。

拓展:
电力线路压降讣算:
公式:A U=I*R 其中I 为线路电流
P为功率KW
Cos 0为功率因数
P导体电阻率铜芯用
I=P/*U*Cos 0
U为电压KV
其中R为线路中的电阻R二P*L/S
L为导线长度S为电缆的横截面积
电压降rU=I*R<>
例如:在8oom外有30KW负荷,70mm2电缆看是否合适解:I=P/*U*Cos 0 =30/**= R二P>xL/S 二*800/70二Q
I*R二*二得:5%U=*380=19V rr AU=◊符合要求
(2)敷设方法:所有导线从一个端子到一个端子的走线必须是连续的,中间不得有接头。

有接头的地方应装设接线盒。

接线盒的位置应便于安装和检修,而且必须加盖,盒内导线必须足够长,以便于接线和拆线。

敷设时,对明敷导线必须做到平直•整齐•走线合理等要求。

(3)接线方法:所有导线的连接必须牢固,不得松动。

在任何情况下,连接器件必须与连接的导线截面积和材料性质相适应。

导线与端子接线,一般一个端子只接一根导线。

导线的除必须釆用焊接方式外,所有导线应当釆用冷压接线头。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四、导线连接的要求
1、接触电阻要与原值约等;机械强度不小于原有的80%;绝缘性好,耐腐蚀性好;接线紧密,」:艺美观。

2【乍i削导线绝缘层可用剥线钳或钢丝钳剥削导线的绝缘层,也可用电工刀剖削塑料硬线的绝缘。

3、帀电工刀剖削塑料硬线绝缘层时,电工刀刀口在需要剖削的导线上与导线成45度夹角。

导线连接的标准
1、紧固接线用力要适中,防止用力过大将螺栓螺母滑扣,发现已滑扣的螺栓螺母及时更换,严禁将就作业。

2、用螺丝刀紧固或松动螺丝时,必须用力使螺丝刀顶紧螺丝,然后再进行紧固或松动,防止螺丝刀与螺丝打滑,造成螺丝损伤不易拆装,尤其是挂箱内的常用空开。

3、发现难于拆卸的螺栓螺母,不要鲁莽行事,防止造成变形更难于拆卸,应给予适当敲打,或加螺丝松动剂、稀盐酸等稍后再进行拆卸。

4、不要用老虎钳紧固或松动螺栓螺母,以防造成损坏,用活口扳手时要调整好开口,防止将螺栓螺母损坏变形,造成不易拆装。

5、同一接线端子允许最多接两根相同类型及规格的导线。

6、导线接头或线鼻子互相连接时,中间严禁加装非铜制或导电性能不好的垫片。

7、导线接头连接时,要求接触面光滑且无氧化现象,接线鼻子或铜排相接时,可在接触表面清理干净后涂抹导电膏,然后再进行紧固。

8、接临时线时,单根导线软线的要求接线头对折一次,然后接到空开下口;单芯硬线要以“”接到空开下口。

9、30KW及以上电机接线,要求电机岀线和连接电机的电缆导线之间不允许跨接导电性能不好的垫片,如镀锌螺母、平垫、弹簧垫等。

10、使用绝缘胶带缠绕电缆或其他要保护绝缘的设备时,绝缘层要以压置1/2的比例从一端缠绕到另一端,且至少往返一来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