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
医学类-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教材教学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
常用穴位包括内关、心俞、膻中、 厥阴俞等,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 不同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推拿治疗
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胸部及相关穴 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 作用,缓解胸痹心痛症状。
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肥甘厚味 及辛辣之品。可适量食用具有活血 化瘀、通络止痛作用的食物,如山 楂、红糖、玫瑰花等。
药物使用指导
详细讲解患者所需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用量及可能的不良 反应,强调遵医嘱按时服药的重要性。
心理支持策略探讨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和症状的负面认知,减少焦虑和恐惧情绪, 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放松训练
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以缓解紧张和焦虑 情绪。
心理疏导
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详细描述了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如胸部闷痛、心悸、气短等,以及相应的诊断方法和标准。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应用前景展望
•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的优势: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 体化治疗等,能够满足患者多样化的治疗需求。
•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的挑战:虽然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诊断标准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不完善等。
02 中医对胸痹心痛认识
历代医家论述
《黄帝内经》
后世医家
首次提出“胸痹”病名,并对其病因 、病机、症状及针灸治疗原则进行了 初步探讨。
在《内经》、《金匮要略》基础上不断发挥 完善,如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血 瘀”理论及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
中医胸痹心痛病
程度和范围,对于判断胸痹心痛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也有重要意义
。
西医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价
药物治疗 西医治疗胸痹心痛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等,可以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介入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 支架植入术等,可以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冠心病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可以 重建冠状动脉血运,改善心肌供血。
注意事项
运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 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同时,要注意 运动时的环境温度,避免寒冷刺激诱 发心绞痛。
精神调养和起居规律建议
精神调养
胸痹心痛病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喜怒、忧思等不良情绪刺激。可通过听音乐、绘画、读书等方式调节 情志,保持心情愉悦。
起居规律建议
患者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诱发心绞痛。此 外,还应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阴冷的环境中,以免加重病情。
趋势四
随着全球对中医药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不断提高,中医治疗 胸痹心痛病将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趋势一
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理论体系将不断完善,形成更加系 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趋势三
中西医结合治疗胸痹心痛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 一,通过整合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更加综合、 全面的治疗方案。
趋势二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和应用,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病的 手段和方法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如针灸、推拿等非药物 治疗手段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03
现代医学视角下的胸痹心 痛病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胸痹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胸痹【定义】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心肌梗死与本病密切相关,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本病证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1.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
常伴有心悸、气短、汗出,甚则喘息不得卧。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心电图应作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必要时,可选用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治疗效果。
心脏冠脉造影检查是确诊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方法。
(二)鉴别诊断1.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2.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3.真心痛是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的危重急症。
【辨证论治】1.心血瘀阻临床表现: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r,1 .1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1.1.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
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自、自汗等。
临床以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的病机为多。
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
l.l.2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鉴别诊断I胃院痛:胃院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泛酸唆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
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亦表现为胃皖部疼痛,但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等症状,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1.2.2悬饮:悬饮之胸痛多表现为胸胁攻撑胀痛,持续不解,且疼痛随呼吸、咳唾、体位变化而加重,常伴有咯痰、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多有呼吸系统疾病史。
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呈发作性,持续时间短暂,可痛引左肩背和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变化时突然发作,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1 .2.3真心痛:真心痛之胸痛剧烈,甚则疼痛持续不解,休息或服用药物后不能缓解,常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欲绝或结代等危重症状。
中医胸痹心痛名词解释
中医胸痹心痛名词解释胸痹心痛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通常由心脏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疾病。
它是指在胸部出现一种沉重、压迫、刺痛或绞痛的不适感,伴随着心慌、气短、出汗等症状。
中医对胸痹心痛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将对胸痹心痛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
一、中医胸痹心痛的概念中医胸痹心痛是指人体内的气滞、血瘀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引发胸部痛感的病症。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主要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寒湿犯胃等原因,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胸部不适和心痛。
二、中医胸痹心痛的病因1. 情志内伤:中医认为,积怨、愤怒、忧思等强烈的情绪刺激会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胸痹心痛。
2. 饮食不节:中医认为,暴饮暴食、进食过多辛辣刺激食物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使气滞血瘀,从而导致胸痹心痛。
3. 寒湿犯胃:中医认为,饮食过寒、进食生冷食物、居住潮湿环境等原因会导致胃阳不足,从而引发胸痹心痛。
4. 脏腑病变:胸痹心痛也可能是肺、肝、胆、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结果。
三、中医胸痹心痛的症状特点中医认为,胸痹心痛的症状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1. 胸部疼痛:主要是一种胸口沉重、压迫感,有时伴随刺痛或绞痛。
2. 心慌气短:患者常感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紧迫感。
3. 出汗不适:胸痹心痛的患者往往出汗较多,出汗时伴有不适感。
4. (可以自行添加相关症状特点)四、中医胸痹心痛的辨证治疗中医对胸痹心痛采用辨证施治的方式,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1. 理气活血:中医常常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缓解气滞血瘀所引起的症状。
如采用艾灸、拔罐、按摩等疗法,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胸部疼痛。
2. 祛寒化湿:对于寒湿犯胃所引起的胸痹心痛,中医常采用温阳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如采用中药温阳化湿,改善胃脾功能,缓解胸部疼痛。
3. 调和情志:对于情志内伤所导致的胸痹心痛,中医常采用心理疏导、情志调节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情绪紧张,减轻胸部疼痛。
总之,中医胸痹心痛是一种以胸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病。
中医内科学——胸痹
程度:轻---胸闷、短气、隐痛;
中---明显胸痛;
述
重---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时间:阵发性、短暂、反复发作。
放射感 诱因
向左肩背、 劳累、 左上臂内 饱餐、 侧放射 受寒、
激动
文献摘要
★ 最早见于《内经》,《金匮要略》正式提
概
出“胸痹”的名称。
述 ★《 金 匮 要 略 ·胸 痹 心 痛 短 气 病 脉 证 治 》 :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 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胸痹不得卧, 心痛彻背”。治疗胸痹“宣痹通阳”。
范围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痛(心绞痛、
概
心肌梗死);
述 ★ 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
心肌炎、心肌病;
★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胃炎等。
胸痹
概病诊辨预结临 述因查证防语证
肺 整个胸部 转侧、呼吸时加 因
饮
重
症-咳 嗽咯痰
诊
查 要
病症鉴别
点
悬饮
脾胃系疾病——以
上腹胃脘部近心窝
处疼痛为主。
胃脘痛
真心痛
胸痹与胃脘痛
病变 疼痛部位 脏腑
发作特点
诱因 兼证
诊胸
左胸部, 闷痛;突发、历 受寒、饱 心系病
查 要
心 向左肩臂 时短暂;休息或 餐、激动、症-心
痹
内侧放射 用药后可缓解 劳累
★ 治 则: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 治 法:实证---活血化瘀,辛温散寒,泄浊豁痰;
虚证---益气通脉,滋阴益肾,益气温阳。
胸痹
辨
证 概病诊辨预结临
论 治
述因查证防语证
病要论调
备
机点治护
胸痹、真心痛(中医内科学)
(3)相关检查
1)心电图:是必备的常规检查。能反映心肌缺血, 特别是疼痛发作时及缓解后两者心电图的对比对 诊断有价值。根据ST段或/和T波的异常变化来判 断心肌缺血的部位及程度,同时根据相应导联所 出现病理性Q波及ST段抬高的表现,来确定心肌 梗死的部位。
明以前医家多将心痛与胃腕痛混为一谈,明代王 肯堂《证治准绳》首次对心痛与胃腕痛做了鉴别, 并强调用大剂的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活 血化瘀药物治疗瘀血心痛,开活血化瘀治疗心痛 之先河。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 心痛,至今沿用不衰。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 心肌梗死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其他如心包炎、 心肌病、心脏神经症等表现胸痹临床特征者,亦 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2)超声心动图:依据节段性心肌动力学异常改变, 也可间接判断心肌缺血部位及程度,同时可作为 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的鉴别诊断。可 检出室壁运动异常,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附壁 血栓、乳头肌功能不全所致二尖瓣反流、室间隔 穿孔和心包填塞等。
3)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观察心肌缺血发作时ST段 和T波改变,有助于诊断、观察药物治疗作用及有 无心律失常。
历史沿革
胸痹之名,源于《灵枢本脏》曰:“肺大则多饮,善 病胸痹。”
历代文献中尚有“厥心痛”“胸痹心痛”“心 痛”“真心痛”“卒心痛”“心痹”等病名。
其证候与胸痹基本相同,现大多统一称为“胸痹”。 《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表现均有记载。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列专篇论述。
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说:“胸痹之 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 小紧数,瓜萎蓬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 痛彻背者,瓜萎蓬白半夏汤主之。”且把病因病机归 纳为“阳微阴弦”,即胸阳不振,阴寒凝结,认为乃 本虚标实之证。
中医内科学-02-02胸痹心痛
10
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心肌 梗死以及心包炎等疾病,表现胸痹心痛临床特征者,可 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1
胸痹心痛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 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心脉痹阻为其 主要病机。
12
(一)病因
1.寒邪内侵塞邪侵袭,胸阳被遏,气滞血凝,发为本病。《素问·调经 论》日:“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 则脉不通。”《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 也。”素体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亦成胸痹心痛。如《医门法 律·中寒门》言:“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裁· 胸痹论治》亦认为:“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 也。”
2.饮食不节 恣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健,聚 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 痹心痛。如痰浊留恋日久,痰阻血瘀,亦成本病。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运失健,痰浊内生;郁怒伤肝,肝郁气滞, 甚则气郁化火。痰阻气滞,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如《杂病 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日:“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 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宋金元时代有关胸痹心痛的论述更多,治疗方法也颇为丰富。如《太平 圣惠方》将胸痹心痛并列,收集治疗本病的方剂甚丰,芳香、温通、辛 散之品,每与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药相互为用。
《圣济总录·胸痹门》有“胸痹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膺两乳问刺痛,甚 则引背胛,或彻背膂”的记载。
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提出用苏合香丸“治卒暴心痛”,丰富(二)病机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 、脾、肾等脏。心主血脉,心病失于推动,血行瘀滞; 肝病疏泄失职,气滞血瘀;脾虚失其健运,聚生痰湿 ,气血乏源;肾虚藏精失常,或肾阴亏损,或肾阳虚 衰,均可引致心脉痹阻而发胸痹心痛。病理性质为本 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阴伤、阳衰,并可 表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甚至阳衰阴竭、心阳外越 ;标实为瘀血、寒凝、痰浊、气滞,又可相互为病, 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一般胸痹心痛 发作期以标实为主,多为痰瘀互结;缓解期以气血阴 阳亏虚为主,心气虚常见。
胸痹心痛的名词解释
胸痹心痛的名词解释胸痹心痛,作为一个常见的症状,多用于中医学中描述心脏和胸部不适的感觉,既可以指代实际的生理疾病,也可以是一种心理上的困扰。
本文将通过对于胸痹心痛的名词解释,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
一、胸痹心痛的生理解释胸痹心痛作为一种生理症状,其表现为胸部不适、疼痛或压迫感。
具体症状表现可以因发生原因而异,包括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胸痹心痛通常出现在胸骨后部或心前区,并可向左肩、左臂甚至颈部放射。
痛感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心悸、出汗等不适感觉。
胸痹心痛的发生原因可以有多样的因素。
常见的原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这些病症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引发胸痹心痛。
除了器质性病变外,精神压力、情绪不稳定、慢性疲劳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胸痹心痛的发生。
二、胸痹心痛的心理解释心理因素在胸痹心痛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胸痹心痛有时并非源于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一系列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所导致。
当个体遇到挫折、困境或焦虑时,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包括肌肉紧张、血压升高以及心率加快等。
这些生理反应可能与心理压力有关,进而导致胸痹心痛的出现。
胸痹心痛的心理解释中,也存在一定的文化色彩。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胸痹心痛常被归因于“情志不舒”,即情绪不稳定或情绪波动导致的症状。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情绪与生理反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胸痹心痛也可以被视为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表现。
三、胸痹心痛的综合解释综合以上的生理和心理解释,胸痹心痛即为一种身心的互动反应。
无论是由于生理因素导致的心脏供血问题,还是因为心理压力引起的紧张反应,都可能导致胸痹心痛的出现。
了解这一现象的综合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胸痹心痛。
首先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适度的运动和健康的饮食,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同时,建立一个积极的心态,学会管理情绪和应对压力,对于缓解胸痹心痛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胸痹心痛是一种既常见又复杂的症状,综合考虑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助于我们对其有更深入的理解。
中医内科学-胸痹
辨证论治
❖ 本病的治疗原则及具体治疗方法 ❖ 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
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 顾同治。 ❖ 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 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 脉治法; ❖ 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肝、 脾、肾等脏之亏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 腑之偏衰,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 《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精品课件
概述
❖ 《金匮要略》对胸痹证治的认识 《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进行了专
门的论述,且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 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 证。在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白白 酒汤等九张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 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精品课件
辨证论治
❖ 痰浊闭阻证加减变化: ❖ 若痰浊郁而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清化痰
热而理气活血; ❖ 如痰热兼有郁火或阴虚火旺者,加海浮石、海蛤壳、
生地、麦冬、龟板、玉竹; ❖ 大便干结加桃仁、大黄。
精品课件
辨证论治
❖ 寒凝心脉证 主症: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 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 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 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细辛、薤白、瓜蒌、当归、芍药、 甘草、枳实、厚朴、大枣。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诊查要点
❖ 胸痹与悬饮的鉴别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当为胸闷痛,并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实用版)目录1.胸痹心痛的中医解释2.病案介绍3.病案分析4.治疗方案及效果5.结语正文【1.胸痹心痛的中医解释】胸痹心痛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紧缩感,甚至疼痛放射至肩背、手臂等部位。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多由气滞、血瘀、寒邪、痰湿等因素导致心脏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疼痛。
【2.病案介绍】患者,男性,45 岁。
主诉:反复发作胸痛、胸闷 1 年,加重 1 周。
患者 1 年前开始出现胸痛、胸闷症状,多在劳累、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或含服速效救心丸后可缓解。
近 1 周来,症状加重,发作频繁,每晚发作 1-2 次,疼痛剧烈,伴汗出,需含服速效救心丸方能缓解。
【3.病案分析】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舌脉象,诊断为胸痹心痛。
结合患者病程及症状,分析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心脉痹阻。
患者长期劳累,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血行瘀阻,心脉痹阻,不通则痛。
【4.治疗方案及效果】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桃仁 15g,红花 15g,当归 15g,生地黄 15g,川芎 10g,赤芍 10g,柴胡 10g,枳壳 10g,桔梗 10g,牛膝 15g,甘草 6g。
水煎服,每日 1 剂。
患者服药 7 剂后,症状明显缓解,胸痛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舌质紫暗,脉弦涩。
上方加减,继续服药 14 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舌质转红,脉弦。
后续随访 3 个月,症状未再发作。
【5.结语】本案例中,运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胸痹心痛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中医内科学_刘刚_第9章胸痹
三、诊断要点
病史: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 2. 病史 : 多见于中年以上 , 常因情志波动 ,
感受寒冷,暴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 感受寒冷,暴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3.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
(1)心电图 : 心肌缺血 , 运动试验阳性 。 心电图: 心肌缺血, 运动试验阳性。 心电图 (2)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有助诊断。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 冠脉造影有助诊断。
胸 痹
温州市中医院 呼吸科刘刚
一、概述
(一)定义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心脉痹阻,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心脉痹阻,以胸 心脉痹阻 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 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 得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得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 者则胸部满闷而痛;严重者心( 者则胸部满闷而痛;严重者心(胸) 痛彻背,背痛彻心( 痛彻背,背痛彻心(胸)。
(1)本虚:气虚、阳虚、气阴两虚。 本虚:气虚、阳虚、气阴两虚。 (2)标实:气滞、寒凝、痰浊、血瘀。 标实:气滞、寒凝、痰浊、血瘀。
二、病因病机
(二)病机
4.病机转化:可因实转虚,亦可因虚转实。 4.病机转化:可因实转虚,亦可因虚转实。 病机转化 5.预后 预后: 5.预后:
病因病机
二、病因病机
1.年老体虚 1.年老体虚
(1)肾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 (1)肾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 肾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 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 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 (2)肾阴亏虚不能濡养五脏之阴 心木火旺, 肾阴亏虚不能濡养五脏之阴, (2)肾阴亏虚不能濡养五脏之阴,心木火旺,致心 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 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
中医内科学——胸痹
特点
概 述
精品课件
文献摘要
概 ★ 最早见于《内经》,《金匮要略》正式提
出“胸痹”的名称。 ★《 金 匮 要 略 · 胸 痹 心 痛 短 气 病 脉 证 治 》 :
述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 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胸痹不得卧, 心痛彻背”。治疗胸痹“宣痹通阳”。
精品课件
范围
★
易耗伤阳气,又易感寒,产生阴寒之邪) 3、芳香温通药物辛散走窜,中病即止,防伤阳。
精品课件
注意益气
★病机化:痰浊痰与胸痹直接相关,且与易患因
临
素相关。
证 备 ★治疗:着重健运脾胃;祛痰加用健脾益气。
要 ★临床应用:温胆汤为基本方。根据痰浊与
气虚轻重加减。
★注意:补气之品用量不宜太大。
精品课件
治本以补肾为
精品课件
治疗原则
★标实当泻
辨
气滞当疏理气机、血瘀当活血化瘀、
证
论
寒凝当辛温通阳、痰浊当泄浊豁痰;
治
★本虚宜补
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不足及脏腑亏虚,
纠正阴阳气血、脏腑偏衰。
精品课件
证治分类
➢ 心血瘀阻证
辨
➢ 气滞心胸证
证
论
➢ 痰浊闭阻证
治
➢ 寒凝心脉证
➢ 气阴两虚证
➢ 心肾阴虚证
➢ 心肾阳虚证
精品课件
心血瘀阻证
述因查证防语证
病要论调
备
机点治护
要
精品课件
临证备要及前沿动态
★ 胸痹治疗应以通为补,通补结
临
合
证 备
★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要
★ 芳香温通药的应用
★ 注意益气化痰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胸痹心痛【定义】胸痹心痛指因胸阳不足,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
以胸闷及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脏痹病类疾病。
【诊断要点】1 膻中及左胸膺部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有闷痛,灼痛,绞痛,刺痛,隐痛等不同。
疼痛可涉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至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至中指或小指,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心悸气短,自汗,甚至喘息不得卧。
2 突然发作,时作时止,反复发作,轻者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用芳香温通药物可迅速缓解。
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绪波动,寒冷刺激,饱餐之后,劳累过度而诱发。
4 静息ECG,Holter,运动试验,冠脉造影可明确诊断,血脂,血糖,心肌酶谱测定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类病鉴别】1 真心痛:为胸痹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
猝然大痛,四肢不温,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疼痛可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能缓解。
2 胃脘痛:二者疼痛部位可相近,但胃脘痛多伴嗳气,呃逆,呕吐,泛酸,腹胀等胃系症状。
【辨证论治】1寒凝心脉症候:猝然胸痛如绞,形寒,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痛甚。
舌象:淡红,苔白。
脉象:沉紧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桂枝、红花、当归、芍药、通草、甘草、大枣、丹参、檀香。
针灸:主穴选厥阴腧、膻中,备穴选百会、涌泉、足三里,平补平泻。
中药穴位敷贴:心绞痛膏(肉桂、檀香、川芎)敷心腧、足三里、膻中。
耳针:心、小肠、皮质下、交感、肝。
2气滞心胸主症:心胸满闷,隐痛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舌象:苔薄或薄腻。
脉象: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香附、川芎、皮、白芍、郁金、元胡、丹参、甘草。
针灸:主穴选厥阴腧、膻中、关,备穴选百会、合谷、足三里,平补平泻。
中药穴位敷贴:心绞痛膏敷心腧、足三里、膻中。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规范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规范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胸痹心痛【定义】胸痹心痛指因胸阳不足,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
以胸闷及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诊断要点】1 膻中及左胸膺部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有闷痛,灼痛,绞痛,刺痛,隐痛等不同。
疼痛可涉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至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至中指或小指,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心悸气短,自汗,甚至喘息不得卧。
2 突然发作,时作时止,反复发作,轻者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用芳香温通药物可迅速缓解。
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绪波动,寒冷刺激,饱餐之后,劳累过度而诱发。
4 静息ECG,Holter,运动试验,冠脉造影可明确诊断,血脂,血糖,心肌酶谱测定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类病鉴别】1 真心痛:为胸痹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
猝然大痛,四肢不温,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疼痛可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能缓解。
2 胃脘痛:二者疼痛部位可相近,但胃脘痛多伴嗳气,呃逆,呕吐,泛酸,腹胀等胃系症状。
【辨证论治】1寒凝心脉症候:猝然胸痛如绞,形寒,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痛甚。
舌象:淡红,苔白。
脉象:沉紧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桂枝、红花、当归、芍药、通草、甘草、大枣、丹参、檀香。
针灸:主穴选厥阴腧、膻中,备穴选百会、涌泉、足三里,平补平泻。
中药穴位敷贴:心绞痛膏(肉桂、檀香、川芎)敷心腧、足三里、膻中。
耳针:心、小肠、皮质下、交感、肝。
2气滞心胸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陈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舌象:苔薄或薄腻。
脉象: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香附、川芎、陈皮、白芍、郁金、元胡、丹参、甘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心系病症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胸痹心痛 第三节 心衰 第四节 不寐
学习目的
掌握心系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寐等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等。
学习要点
心悸辨证要点,分证论治,惊悸与怔忡鉴别;胸痹心痛概念,治疗原则,分证论治,预防调护;心衰概念,与哮病鉴别,辨证要点,分证论治;不寐基本病机,
(二)病机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
肝、脾、肾等脏。心主血脉,心病失于推动,血行瘀 滞;肝病疏泄失职,气滞血瘀;脾虚失其健运,聚生 痰湿,气血乏源;肾虚藏精失常,或肾阴亏损,或肾 阳虚衰,均可引致心脉痹阻而发胸痹心痛。病理性质 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阴伤、阳衰, 并可表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甚至阳衰阴竭、心阳 外越;标实为瘀血、寒凝、痰浊、气滞,又可相互为 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一般胸痹 心痛发作期以标实为主,多为痰瘀互结;缓解期以气 血阴阳亏虚为主,心气虚常见。
宋金元时代有关胸痹心痛的论述更多,治疗方法也颇为丰富。如《太平 圣惠方》将胸痹心痛并列,收集治疗本病的方剂甚丰,芳香、温通、辛 散之品,每与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药相互为用。
《圣济总录·胸痹门》有“胸痹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膺两乳问刺痛, 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的记载。
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提出用苏合香丸“治卒暴心痛”,丰富了胸 痹心痛的治疗内容。
第二节 胸痹心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胸痹心痛的概念: 胸痹心痛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
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 畅,心前区、膺背肩胛间隐痛、绞痛,历时数秒至数 分钟,经休息或治疗后症状可迅速缓解,但多反复发 作;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持续不能缓解。
广义心脏电生理检查包括各种有创及无创检查技术,如无 创的体表心电图、运动心电图、监测、食道心电图(食道调搏 )、心电向量图、正交心电图、心室晚电位等,也包括心内心 电图。狭义心脏电生理检查是指在心动周期的某一时刻给予 心脏一个额外刺激,以观察心脏反应,这种方法叫心脏刺激 法。可分为无创性食道心脏刺激和有创性心内膜心脏刺激两 种方法。心脏刺激是心脏电生理学检查的重要方法,可以测 定心脏传导系统的生理功能,诱发和复制心律失常及揭示其 发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对于曾发生过 室性心动过速或者晕厥的病人,也建议做电生理检查,以根 据检查结果建议采用药物治疗或安装自动除颤起搏器(),预 防猝死。
分证论治。
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 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其经脉属心络小肠。心之 本脏病多因情志所伤、禀赋不足、年老体虚、久病失 养所致,证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心脉血液运行障碍和情 志思维活动异常。依据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 ,临床上将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寐等归属为心之心绞痛、心肌 梗死以及心包炎等疾病,表现胸痹心痛临床特征者, 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胸痹心痛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 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心脉痹阻为其 主要病机。
(一)病因
.寒邪内侵塞邪侵袭,胸阳被遏,气滞血凝,发为本病。《素问·调经 论》日:“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 凝则脉不通。”《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 心也。”素体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亦成胸痹心痛。如《医门 法律·中寒门》言:“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 裁·胸痹论治》亦认为:“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 结也。”
.饮食不节 恣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健,聚湿 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 心痛。如痰浊留恋日久,痰阻血瘀,亦成本病。
.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运失健,痰浊内生;郁怒伤肝,肝郁气滞, 甚则气郁化火。痰阻气滞,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如《杂病 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日:“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 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由于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故心 系病证常可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同时,其他脏腑 的病变,也可影响心的功能,临床上常相兼为病,如 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 、心肝血虚证等。
心系疾病实证的治疗,宜损其有余,兼用重镇安神。 心火亢盛者,宜清心安神;心脉痹阻者,宜化瘀通络 ;痰蒙心神者,宜涤痰开窍;痰火扰神者,宜泻火涤 痰。虚性病证,当补其不足,兼以养心安神。心气虚 、心阳虚者,宜益心气、温心阳;心血虚、心阴虚者 ,宜滋心阴,养心血;心阳暴脱者,回阳救逆。同时 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攻补兼施,脏腑兼顾。
据历代文献记载,胸痹心痛有广义、狭义之分,广 义者范围甚广,可涉及胃脘痛等多种疾病。本节专论 由心之病变引起之狭义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
胸痹心痛源流: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
《内经》对之已有明确论述。
汉代张仲景首先明确提出了“胸痹”病名,并设专篇讨论。将其病因病 机归纳为“阳微阴弦”。治疗方面,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白半 夏汤等十首方剂,以通阳宣痹为主,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劳逸失调劳倦伤脾,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无 以濡养心脉,拘急而痛。或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 动无力,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心痛。
.年迈体虚中老年人,肾气自半,精血渐衰。如肾 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 振,血脉失于温运,或阴寒痰饮乘于阳位,痹阻心脉 ,发为胸痹心痛;若肾阴亏虚,不能濡养五脏之阴, 心脉失于濡养,拘急而痛。
明清时期,对胸痹心痛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明代徐用诚《玉机微义 》中明确提出胸痹心痛既有实证,亦有虚证。王肯堂《证治准绳》用失 笑散及大剂桃仁、红花、降香等治疗死血心痛,清代陈念祖《时方歌括 》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王清任《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等,至今沿用不衰。
知识链接
心脏电生理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