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区别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ESD由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技术成熟,近年已逐渐成为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
内镜发现的病变很小或像香菇一样有茎(长蒂),可以很简单的应用圈套器套住蒂部切除,这叫息肉切除术。
有的病变长得很平像披萨一样,就必须先在病变下方注射生理盐水抬起病变,再用圈套器电切病变,这叫黏膜切除术(EMR)。
但对于超过2厘米的平坦病变,黏膜切除术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其结果是切除了较大病变但有病变的遗漏,肿瘤很快就会复发,切下来的病变破碎也不能进行准确的切片化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
ESD禁忌症: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病变抬举症阴性,不具备无痛内镜条件的医疗单位,对于一般状态差的患者,不主张ESD治疗。
并发症:出血:ESD出血分为术中出血和迟发型出血,前者指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黏膜下注射后,局部黏膜抬举欠佳将小血管切断所致,充分黏膜下注射及有意识地止血可预防出血的发生。
后者指治疗结束后至30天内发生的出血,多发生在术后2周以内。
穿孔:穿孔是ESD的常见并发症,进行消化道ESD时由于胃肠壁薄,肠腔存在弯曲部,操作空同小易发生穿孔,治疗时应密切观察镜下图像和患者的生命体征。
腹痛:腹痛是ESD术后典型症状,常为轻、中度,治疗主要为常规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2/d,共8周。
术后第1-3天禁食,继而进流质,在过渡至半流质及软食。
感染:一般表现为体温上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对症处理,及抗生素的使用。
ESD与EMR的比较:ESD优势:微创治疗。
既能保证肿瘤的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消化道。
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导读: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2cm的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一、ESD的优点ESD 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
与传统的EMR 相比,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对直径大于2cm 的病灶进行整块切除,避免分片切除,进而避免局部复发。
整块切除病灶后可以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以确定是否是治愈性切除。
不管表浅病灶大小、位置及是否存在纤维化,ESD 均可对其切除,但是上述优点是以穿孔、出血等风险增加及手术时间较长为代价的。
它具有以下优点:1、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优点;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5、在疗效评估上,也是非常乐观,据相关研究显示:•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100%。
•食管ESD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0%~100%和87.9%~97.4%;病变局限于上皮或黏膜固有层者以及病变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固有层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
•结直肠ESD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2.8%和75.5%。
总之,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
二、ESD的适应证1、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直径大于2 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2. 胃肠道早癌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适应证为无淋巴及血行浸润、转移,无论病灶位置及大小,均能应用ESD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先进的内镜手术技术,旨在治疗黏膜下病变。
此技术通过在黏膜下层创建气腔,然后利用内镜将病变组织剥离,从而达到治疗和切除病变的效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有许多优点,可以使患者避免传统开腹手术的切口和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适应症、操作技术以及术后护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适应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适用于下列多种疾病的治疗:1. 年龄较轻的早期胃肠恶性肿瘤,如早期胃癌和结直肠癌。
2. 黏膜下肿瘤,如平滑肌瘤和间质瘤。
3. 平滑肌肉内经黏膜下延伸的息肉。
4. 黏膜下囊肿、腺病样息肉和其他黏膜下良性病变。
对于这些疾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以达到切除病变组织、减少创伤以及保留器官完整性的目的。
二、操作技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一般采用内镜下腔内注气法进行。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患者需要进行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并采用气管插管进行人工通气。
同时,需要确保内镜设备及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2. 入路建立:在病变部位注入生理盐水,然后在黏膜下层创建一个气腔。
这一步骤需要内镜手术医生的熟练操作,确保气腔的形成和可视化。
3. 黏膜下剥离:通过内镜将黏膜下的病变组织进行剥离。
术中,医生需要准确判断黏膜下黏连的范围和程度,避免误伤周围组织。
剥离过程中,可以使用止血夹等器械辅助操作。
4. 出血控制:在剥离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出血。
医生需要采取措施控制出血,如局部注射血管收缩剂、使用凝血剂等。
5. 病变切除:剥离完成后,可以将病变组织通过内镜进行切除。
根据病理性质和病变范围,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切除,如剪切、电凝或者激光切割等。
三、术后护理术后护理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术后护理注意事项:1. 密切观察:术后患者需要进入监护室或病房,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排尿情况、伤口引流情况等,并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内镜下ESD手术
康复锻炼计划和随访安排
康复锻炼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 炼计划。初期可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拍 背等,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进行步行、慢跑等有氧运动。
随访安排
术后应定期进行随访,以了解患者的康复情 况和有无并发症。随访内容包括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等。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 育和指导,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患者体位与麻醉方式选择
患者体位
通常取左侧卧位,头部略抬高,双腿 屈曲以放松腹部肌肉。
麻醉方式
根据手术需求和患者情况,可选择局 部麻醉、全身麻醉或镇静麻醉。
病灶定位及标记方法
病灶定位
通过内镜检查,结合染色、放大等技术,准确判断病灶位置、大小和形态。
标记方法
使用电凝器、激光或特殊标记笔在病灶周围进行标记,以便手术时准确剥离。
内镜下ESD手术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 手术背景与目的 • 手术设备与器械准备 • 手术操作步骤详解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手术背景与目的
ESD手术简介
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 一种微创技术,通过内镜将病 变黏膜从黏膜下层完整剥离。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原因分析
出血
可能由于手术过程中损伤血管、术后止血不 彻底或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狭窄
可能由于手术创伤、瘢痕形成或术后感染等 原因造成消化道狭窄。
穿孔
多因手术操作不当、病灶周围组织薄弱或设 备故障等原因导致。
感染
术后可能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与手术创伤 、免疫力下降和细菌侵入有关。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护理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护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一种最新的胃肠道黏膜病变切除术,它通过内镜操作将黏膜层切除,保留了肌层和浆膜层,以达到胃肠道病变的治疗效果。
ESD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对于早期肿瘤的切除有很大的优势,术后恢复较快。
对于该术后护理,主要包括术后观察、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
首先,在ESD术后需要进行密切观察,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术后出血情况、呕吐与腹胀情况等。
对于术后出血,需要及时掌握出血量和出血部位,并给予积极处理。
对于呕吐与腹胀,需要给予抗胀气药物、促进消化药物等治疗。
其次,药物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和止血治疗。
术后一段时间内,患者需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方式,给予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的发生。
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可给予止血药物如凝血酶原复合物、血小板等。
饮食控制是术后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在术后早期,患者需通过静脉途径给予营养支持,逐渐过渡到液体饮食,再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最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在此过程中,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高温食物等,以免刺激创面,影响伤口愈合。
术后患者还需要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如重体力劳动、久坐等,以免影响术后黏膜愈合。
还需注意保持精神愉快,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加速术后恢复进程。
此外,术后患者还需进行术后复查,以观察术后恢复情况。
复查项目主要包括胃镜检查、病理学检查等,以及对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总之,ESD术后护理是一个全面综合的工作,在观察、药物治疗、饮食控制、生活方式调整和术后复查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合理的护理措施。
通过合理的护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随着对消化管表浅病变的病理实质和发展趋势认识的逐渐加深,针对这样的病变怎样进行准确诊断和彻底治疗已成为广大内镜和病理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
这其中如何完整地切除和获取病变组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 copi c M ucos al R esect i on ,EM R )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 c Subm ucos al D i ss ect i on ,ESD )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运而生的内镜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
1EM R 和ESD 的发展历史最初的EM R 得益于利用高频电发生器进行的结直肠息肉切除的启示。
1984年,在日本利用高频电和圈套器并采用大块活检的方法(St ri p B i ops y )施行了第一例黏膜切除(E M R )治疗[1]。
由于这种技术相对简单并能对取下的标本做出病理判断,尤其对切除是否完全可以做出准确的组织学评判,EM R 很快就在日本被推广应用于较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80年代以后,陆续有文献对不同改进后的EM R 进行了报道。
帽吸引式EM R (EM R -C 法)始于1992年[2],它的优势在于应用的内镜是单通道的,操作只需持镜者和一名助手;结扎式EM R (EM R -L 法)始于1997年[3],这种方法具有简单、安全、费用低的优点,而且操作所用的可以是普通的内镜,操作者也只有持镜者和一个助手共2人。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EM R 已经作为成熟的技术被广泛应用。
但是,对较大面积表浅病变的处理是E M R 面临的一个难题,分片切除技术(EPM R )不能完整切除病变,也不能得到完整的病理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100020)刘正新本,病变的残留和组织学诊断的困难成为EM R 技术的严重缺憾。
黏膜下剥离术(ESD )是利用普通或一些特殊用途的内镜,选择适宜的电刀,通过高频电的作用将消化管病变部位的黏膜一整片地从黏膜下层剥离下来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面积的表浅病变是ESD 的独特优势。
2020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2020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目前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新型微创方法,可达到与外科手术一样的效果,它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一、ESD的优点ESD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
与传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相比,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对直径大于2cm的病灶进行整块切除,避免分片切除,进而避免局部复发。
整块切除病灶后可以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以确定是否是治愈性切除。
不管表浅病灶大小、位置及是否存在纤维化,ESD均可对其切除,但是上述优点是以穿孔、出血等风险增加及手术时间较长为代价的。
它具有以下优点:1.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5.在疗效评估上非常乐观,据相关研究显示: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100%。
食管ESD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0%~100%和87.9%~97.4%;病变局限于上皮或黏膜固有层者以及病变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固有层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
结直肠ESD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2.8%和75.5%。
总之,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
二、ESD的适应证1.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直径大于2 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
2. 胃肠道早癌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适应证为淋巴结转移,无论病灶位置及大小如何,均能应用ESD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流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流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用于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微创手术技术。
以下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一般操作流程:
1. 术前准备,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心电图和胸部X光片等,以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患者需要空腹,通常需要至少8小时的禁食。
2. 局部麻醉,患者在手术前会接受局部麻醉,以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
3. 内镜检查,医生使用内窥镜检查患者的消化道,定位需要治疗的病变部位,并评估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4. 黏膜注射,医生通过内窥镜向病变部位注射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混合粘膜剥离液,以将黏膜隆起,便于手术操作。
5. 剥离切除,医生使用特制的刀具(如电刀、剥离刀等)沿着黏膜下层逐步剥离病变组织,直至完全切除。
6. 出血控制,在剥离切除过程中,医生需要及时控制出血,以确保手术安全。
7. 缝合止血,如果有必要,医生会在切除完病变组织后进行黏膜缝合或止血处理。
8. 病理检查,切除的组织标本会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边缘情况。
9. 术后观察,患者术后需要留院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没有并发症发生。
总的来说,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项复杂的微创手术技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进行操作,同时也需要患者配合术前术后的各项检查和治疗。
术后患者需要遵医嘱,定期复查,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课件
• 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密切配合,判断病变切除情况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7
• 1)针状刀 • 2)IT刀 • 3)Hook刀 • 4)Flex刀 • 5)TT刀 • 6)海博刀
相关器械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8
粘膜下注射液
• 根据美国消化内镜学会建议,理想的粘膜下注射液应具备以下特 点: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 而来的新技术, 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方法是 在内镜粘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黏 膜剥离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内镜下操作技术。通过ESD可完整地切 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肿瘤的效果。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15
• 创面处理:
• 对ESD术后人工溃疡创面上可见血管进行预防性止血处理 • 较大血管用钛夹夹闭,最后创面喷洒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凝胶。 • 对于局部剥离较深、肌层有断裂者,钛夹闭合裂隙是必要的。 • 术毕常规应用钛夹缝合大部分创面,可以减少穿孔、出血并发症,
缩短住院时间。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14
• 剥离:
• 用电刀于病灶下方对粘膜下层进行剥离。 • 根据病变不同部位和术者操作习惯,选择不同的剥离器械。 • 剥离的难易程度主要与病变大小、部位、是否合并溃疡、瘢痕形
成等有关。 • 可以利用透明帽推开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以便更好地显露剥离视
野。 • 随时监视并发症的出现,及时处理出血和穿孔。
位于直肠的类癌一般可以切除。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5
ESD禁忌症
• 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 • 病变抬举症阴性 • 不具备无痛内镜条件的医疗单位,对于一般状态差的患者,不主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ESD治疗
患者情况
一名50岁女性,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大小约 3cm,位于乙状结肠。
成功案例介绍及经验总结
手术过程
采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将肿瘤完整切除,术后无并发 症发生。
经验总结
对于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ESD可实现根治性切除,且并发 症发生率低。
挑战与困难分析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汇报人:XX
contents
目录
• ESD技术概述 • ESD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 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ESD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分析 • ESD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 ESD实践经验分享与讨论
01
ESD技术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一 种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主要用 于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的 切除。
技术难度高
ESD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内镜操作经验 和精湛的手术技巧。
并发症风险
ESD术后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需要严密监测和及时处理 。
适应症限制
ESD适用于早期消化道肿瘤和粘膜下肿瘤等病变,对于晚期肿瘤或 淋巴结转移患者不适用。
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技术创新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 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 加先进的内镜设备和手 术器械,提高ESD的手 术效率和安全性。
复发率
ESD术后复发率较低,与 传统外科手术相当。
生存率
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 ESD术后患者生存率与传 统外科手术相当。
并发症发, 且易于内镜下止血。
穿孔
ESD术后穿孔发生率略高于传统外 科手术,但多数可经内镜下修补。
感染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护理
05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ESD的术后护理
术后观察和病情评估
术后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的 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 呼吸等,以及有无出血、穿 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病情评估:定期进行内镜检 查,评估手术效果及粘膜愈 合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 常情况。
饮食和活动指导
术后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水量:适量饮水,保持口腔湿润 活动指导: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适当休息 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临床护理实践和研究进展
内镜下粘膜剥离 术ESD的护理实 践:包括术前准 备、术中配合、 术后护理等
护理研究的进展: 包括护理技术的 创新、护理方法 的改进、护理效 果的评估等
护理研究的挑战: 包括护理人员的 培训、护理技术 的推广、护理效 果的评价等
护理研究的未来 趋势:包括智能 化护理、个性化 护理、远程护理 等
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提供定制化的护理方案
跨学科合作: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提高护理的综合性和专业性
护理教育改革:加强护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护理伦理和法律问题:面对护理伦理和法律问题,需要加强教育和培 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伦理素养
护理资源分配:如何合理分配护理资源,提高护理服务的可及性和公 平性
随访内容:病情 变化、药物反应、 生活状况等
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内镜检查,及时发现并 治疗早期病变。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加强锻炼, 增强免疫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 和饮料。
接受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需遵 循医生指导,按时服药、定期回 诊复查。
07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适应症
食管病变:
1)Barrett食管 2)早期食管癌:局限在粘膜层和没有淋巴结转 移的粘膜下层早期食管癌 3)食管癌前病变:直径﹤2cm的病灶采用
EMR,直径﹥2cm的病灶推荐ESD治疗
4)食管良性肿瘤:包括息肉、平滑肌瘤、食管 乳头状瘤等
适应症
胃病变: 1)早期胃癌 ①肿瘤直径 ≤2cm,无合并 存在溃疡的未
对ESD术后人工溃疡创面上可见血管进行预防
性止血处理 较大血管用钛夹夹闭,最后创面喷洒粘膜保护 剂,如硫糖铝凝胶。 对于局部剥离较深、肌层有断裂者,钛夹闭合 裂隙是必要的。 术毕常规应用钛夹缝合大部分创面,可以减少 穿孔、出血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ESD术中并发症(出血)
胃ESD引起出血的概率高达7%,结肠
边缘切开:
延标记点或标记点外侧缘应用针形切开刀或
Hook刀切开病变周围部分粘膜。 一般先切开病变的远侧端,可使用翻转内镜的 方法。 切开过程中一旦发生出血,冲洗创面明确出血 点后应用IT刀或Hook刀直接电凝出血点。 穿孔的发生多与粘膜下注射不充分和切开刀放 置过深有关。
剥离:
结肠管状腺瘤ESD治疗
总结
ESD扩大了普通内镜下切除的适应症,成为治
疗胃肠道早期癌及癌前期病变的有效手段。通 过ESD可完整地切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肿 瘤的效果。 与外科手术相比, ESD创伤小,患者易耐受, 可以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形状和组织类型 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既能保证肿瘤的 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及其 功能,同一患者可接受多次ESD治疗,同时一 次也可以进行多部位治疗。
相关器械
1)针状刀 2)IT刀
3)Hook刀
EMR与ESD(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4.剥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电凝标记
抬举征
粘膜切开
剥离
并发症及处理
出血:(发生率10%-25%),根据医生操作的
熟练程度选择内镜下止血方法,局部电凝、 酒精注射、钛夹钳夹等,术后选择抑酸药物 预防出血。 穿孔:(发生率3.5%-6.1%),采用内镜下钛 夹封闭穿孔,约98.3%可获成功。对于小的 穿孔,建议内镜下修补治疗。
费用
根据病灶大小、手术方式及器械配件决定, 费用明显低于外科手术。
发生器、透明帽、注射针、ESD专用刀(ITD 刀、TT刀即三角刀、FLEX刀、HOOK刀即钩 状刀)、热活检钳、止血夹、网篮及五爪钳 3、常用药物:粘膜染色剂(复方碘溶液、 0.2﹪~0.4﹪靛胭脂)、甘油果糖、正肾素、 副肾素、NS、及去泡剂。 粘膜下注射剂的配制:100mlNS或甘油果 糖+5ml副肾素+1ml靛胭脂。 4、急救器械药品准备
EMR与ESD
王亚民
EMR即内镜下粘膜剥离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是对扁平隆起性病变(早 期胃肠癌、扁平腺瘤)和广基无蒂息肉经内镜下 措施(注射和吸引)使病变与其固有层分离,造 成一假蒂,然后圈套电切的技术。
EMR是 先于病变(<2cm)的粘膜下层注射适
谢谢!
EMR手术的优势
效果 利用此项技术可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减少 出血、穿孔并发症的发生,能够获得完整标 本作病理检查判断肿瘤良恶性。
疼痛
因胃肠道本身对于切割刺激并不敏感,所 以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并不会感到明显疼痛、 不适。如患者心理极度惧怕手术带来的不适, 还可以选择无痛内镜下施行手术治疗,无痛 麻醉状态下,患者不会感觉到任何不适。
内镜黏膜下剥离除术的基本操作要点
内镜黏膜下剥离除术的基本操作要点
1.选择适当的内镜:内镜黏膜下剥离除术需要使用具有较大的工作通道和较强的抓取能力的内镜,如腹腔镜内镜或直肠镜。
2. 正确定位:在进行手术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内镜检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深度及周围组织情况,以便在手术中准确定位。
3. 切开黏膜:使用切割钳或电切钳,从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处切开黏膜,形成一个类似于皮带的形状,以便后续操作。
4. 剥离肿瘤:使用内镜下工具,将肿瘤与黏膜分离,并将其完整地切除。
5. 控制出血:由于该手术涉及到黏膜下层的操作,可能会出现出血,需要及时进行止血处理。
6. 洗净切口:手术完成后,要用盐水彻底冲洗切口,确保无残留物。
7. 给予术后护理:术后需要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包括禁食、镇痛、观察出血等情况。
内镜黏膜下剥离除术是一项技术较为复杂的微创手术,需要术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治疗也越来越普及。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使得更多的消化道病变能够一次性地在内镜下大块完整切除。
它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等特点。
(一)适应证
ESD 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
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认为其适应证为只要无淋巴及血行浸
润、转移,不论病灶位置及大小,ESD匀能切除。
1.早期癌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黏膜下层.ESD切
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cm 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 治疗,一次完整地切除病变。
3.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
4.EMR术后残留或复发病变EMR术后残留或复发,采用传统的EMF或经圈套切除的方法整块切除病变有困难时选择ESD ESD可以自病灶下方的黏膜下层剥离病灶,包括术后瘢痕、术后残留治疗组织或溃疡等病灶,避免分块EMR造成的病变残留和复发。
(二)禁忌证
(1)抬举征阴性:即在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注射盐水后局部不能形成隆
起,提示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问已有粘连,即肿
瘤可能已浸润至肌层。
(2)严重的心肺疾患。
(3)心脏、大血管手术术后服用抗凝剂。
(4)血液病。
(5)凝血功能障碍者,在凝血功能没有得到纠正前,严禁ESD治疗。
(三)术前护理
1,患者准备
(1)术前完善检查,如血常规、生化、出凝血时间及血型检查、心电图等,如有异常,应予纠正后才能施行。
(2)了解患者病情,包括既往史及治疗情况,既往内镜及相关检查结果。
签署知情同意书,告知医疗风险。
(3)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尤其注意近期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和抗血
小板凝集药物,如有服用应停用7〜10日后方可行ESD
(4)评估患者,做好安慰及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
对于上
消化道的ESD术前15分钟给予口服祛泡剂,以消除胃内黏液气泡。
(5)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吸氧。
(6)术前常规禁食12h、禁水2h。
(7)术前用药:术前按需可给予山莨菪碱10mg肌内注射,以减少术中胃肠蠕动及痉挛。
2.器械及药品准备
(1)Olympus 公司GIF-H260J 胃镜、透明帽(D-201-11802)、注射针
(NM-200U/L-0423)、内镜切开刀(IT2 刀、Hook刀、Dual 刀)、圈套器(SD-210/220/240U/L)、热活检钳(FD-410LR/QR)、止血钛夹(HX-610-90/135)、异物钳(FG-8L-1 等)、喷洒管(PW-5L-1)等。
(2)德国ERBE公司VIO 200D电外科工作站,根据操作者的习惯及不同的内镜切开刀选择不同的电凝、电切模式。
(3)C O 2气泵的准备:术前检查CO气瓶是否有充足的CO,打开CO2 气泵时关闭空气泵,避免CO2 供气的同时供入空气。
(4)粘膜下注射液:甘油果糖或玻璃酸钠注射液2.5ml+ 甘油果糖
12.5ml 。
( 四) 术中配合
1.体位及准备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取下活动性义齿,如为上
消化道的ESD放置好牙垫。
2.染色食管的病变染色采用1.5%-3%勺复方碘溶液10-20ml ;胃
肠的病变根据需要可采用0.5%亚甲蓝溶液10-20ml 或用0.4%靛胭脂8-
10ml ,根据术者的个人习惯配制染色剂的浓度,经喷洒管待术者将
视野对准病变部位后配合护士匀速推注,将染色剂均匀地喷洒在病变表面,以便清楚地显示病变的大小及边界。
3.标记应用内镜切开刀或APC于病灶边缘5mn处电凝标记切除范围,食管和结肠粘膜层较薄,电凝功率宜小,以免伤及肌层。
4.黏膜下注射
每点注射大约7rnl ,可重复注射几次直到靶部位被足够隆起,以分离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确保安全。
由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费时较长,故其注
射液的选择多采用隆起保持时间长、止血效果好、组织损伤小的黏膜下注射溶液。
5.预切开待黏膜下抬举理想后用内镜切开刀在标记点外缘切开黏膜。
顺利预切开周围黏膜是ESD台疗成功的关键。
通过预切开的切口进入黏膜下层,然后沿标记外侧做环形切开。
6.剥离病变根据病变部位和术者操作习惯选择不同剥离器械,始终保持剥离层次在黏膜下层。
剥离中必须有意识预防出血。
7.创面处理应用电热止血钳或APC 电凝创面所有可见小血管预防术后出血,必要时止血夹夹闭血管。
切除完毕,将切除的病灶固定并查看病灶剥离完整情况,送病理科进一步检查。
退镜前观察患者腹部有无胀气,尽量把腔内气体抽出,减轻患者因肠胀气带来的痛苦。
8.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出血和穿孔是ESD勺主要并发症。
(1)准备好止血器械,比如热活检钳、钛夹等。
(2)密切观察手术视野是否清晰,有无出血。
一旦发生出血,首先判断是少量渗血还是血管损伤后的喷血、并牢记出血的具体部位
(3)安全、完整切除病灶后酌情用钛夹夹闭切口,防止出血或者迟发型出血的发生
(4)注意有无穿孔或潜在的穿孔
( 五) 术后护理
(1)监测生命体征。
(2)禁食、禁水,常规补液,使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物。
(3)观察排便、腹痛情况和腹部体征,颈部有无皮下气肿。
(4)术后复查胸片和腹部平片,了解有无纵隔气肿和膈下游离气体。
如无异常,术后48-72h 可以进食流食。
( 六)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优点
(1)可以对较大病变实现一次性切除。
(2)可以取得完整标本,有利于病理医师评价病变是否完整切除,局部淋巴结或脉管有无转移。
(3)病变残留、局部复发率相对较低。
(4)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脏器功能恢复迅速,可早期离床,经济实惠,其技术已被列为一种治疗早期胃癌的新手段。
( 七) 未来展望
随着早期消化道肿瘤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ESD专用器械的开发
和改良,ESD在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方面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