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的文论思想
李贽反对专制,追求平等、张扬个性的政治思想
![李贽反对专制,追求平等、张扬个性的政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8f5423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5.png)
李贽反对专制,追求平等、张扬个性的政治思想无论是在中晚明心学派思想家群体中,还是在泰州学派平民儒者中,李贽都因其提出反对专制、追求平等和张扬个性的政治思想而显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李贽(1527-----1602年),字卓吾、笃吾,号温陵居士,又号宏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商贾出身,四世祖曾与色目人联姻,父、祖俱奉伊斯兰教。
李贽少时通习《五经》,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考中举人,历任县教谕、南京国子博士等职。
四十五年(1506年)赴京师任礼部司务,位微俸薄,但安之若素,一心访学求道。
是年始习阳明心学,潜心道妙。
后师事王艮之子王襞,得泰州学派真传。
万历五年(1577年)调任云南姚安知府,寻因厌恶仕宦生活而携家赴湖北黄安耿定理家,教授其子弟。
万历十二年(1584年)定理卒后,将家眷送归泉州,只身一人居麻城龙潭湖上芝佛院,专心治学近二十年。
晚年落发明志,甘以“异端”自居。
李贽具有鲜明叛逆精神的思想难以为正宗儒者和当政者见容,他的著作被统治者列为禁书。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其著作《藏书》刊行,益遭当权者忌恨。
给事中张问达参劾李贽,神宗诏令“严拿治罪”;三十年(1602年)春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被捕,三月十五日以剃刀自刭,卒狱中。
李贽著作甚丰,主要有《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焚书》六卷、《续焚书》五卷以及《史纲评要》、《四书评》、《李氏文集》等。
自孟子以来的儒家学者高扬“民本”论旨,并以之批判、抗衡现实的专制王权。
但其从来无意于否定王权专制制度,故而不仅从来没有提出过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反而在抨击暴君暴政的基础上设计以治权在君为一般法则的、理想化的“圣王之道”,而“民惟邦本”及重民爱民等则不过是体现了这种“圣王之道”而已。
所以,“苟无民,何以有君”(1)成为统治阶级的共同认识,历代王朝均将儒家“民本”论奉为统治思想,许多帝王发诏旨、著文章阐发“民本”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践,就连荒淫无道的暴君隋炀帝也大讲“民惟邦本”、“富民足君”。
明清李贽思想论文总结
![明清李贽思想论文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747fbe3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7.png)
明清李贽思想论文总结明清时期的李贽,字子厚,号扁鹊山人,是中国古代文化名城扬州的人,他的思想通过他的著作《歆夫堂集》被后人所知晓。
李贽的思想涵盖了诗、词、歌、赋、文、赞、文、赞、文、赞,且大致可概括为养性、独立与才学、物我两忘等几个方面。
首先,李贽的思想强调了养性。
他认为人要养成一种恬淡宁静的心境,追求内悟与内心的平静。
他主张,人在修养上应该追求心灵的升华,追求与道相合的高山景色,即宁静、纯粹和自然之美。
同时,他也抨击了妄为和虚荣,认为人们应该远离世俗的浮躁,追求真善美,追求自在自得的境界。
他的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人们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追求内在的美好,而不是被尘世所累。
其次,李贽的思想强调了独立与才学。
他主张自我独立,独立自主地去做事情,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
他认为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应以无私无欲的心态对待,不依附于他人,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在才学方面,李贽认为人应该注重修养自己的学识,并以此来启发自己的灵感。
他主张人们要学习各种学问,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以便培养自己的才华。
他的这种思想提醒人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学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李贽的思想提倡了物我两忘。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物质的束缚,将与自然相融合,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
他谴责人们的功利心态,认为这样的心态会阻碍人们与自然的交流。
他主张人们要超越自我,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
他的这种思想反映了他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见解。
通过物我两忘,他认为人们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在,进而达到修养之境。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李贽思想涉及了养性、独立与才学、物我两忘等多个方面。
他的思想主张了内心的修养与提升,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美好和真善美。
他也强调了独立自主地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提倡人们培养自己的学识。
同时,他引导人们超越物质的束缚,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追求内心的自由。
李贽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李贽思想和文学观念
![李贽思想和文学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2c31e5900b1c59eef9c7b40a.png)
李贽思想和文学观念
(一)思想。
1.李贽思想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答邓石阳》)肯定人的生活欲望的合理性。
2.“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答耿中丞》)否定传统思想权威的偶像地位,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
(三)文学观念。
1.包含离经叛道的因素:《童心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所谓“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蔽障和干扰;“最初一念”,指人生固有的私欲,所谓“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李贽《德业儒臣后传》)
2.认为天下“至文”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情感和人生欲望。
3.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二.作品往往论点鲜明奇特,直写对生活的见解,抨击假道学的虚伪面目,直率辛辣,锋芒毕露,具挑战性,如《赞刘谐》《自赞》。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https://img.taocdn.com/s3/m/e2e54c27192e45361066f5cd.png)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摘要:李贽的文学思想对晚明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
其对“童心”即人的自然之性的提出,使晚明文学理论和创作出现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景象,对后世的思想文化领域影响重大,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李贽是中国十六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卓越的戏曲小说评论家。
他重视具有真实性的人情世俗的现实文学, 反对形式化,刻意化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理论“童心说”。
“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
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都出自于“童心”。
这里所说的“童心”,就是指真心,即人的自然本性:“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乎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①本文从“童心说”的理论渊源、思想内涵等方面来对李贽的思想进行分析, 以论证其对当前文学艺术创作和社会的启发及意义。
一、“童心说”的理论渊源李贽的“童心说”吸收了中国道家的传统和佛教禅学以及反对儒学教条的文化思想。
“童心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在《老子》中,有“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皆孩之”②以及“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③等句。
老子提倡“童心”、“赤子之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
庄子“法天贵真”的思想提出“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
”④李贽的“童心”, 主要强调“真”,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了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获得了既定的知识和约定俗成的认知,具有了“理性”,于是便歪曲了外在对象的形象, 他就失去了本真成了不真实的人。
李贽提出的“童心”,正是要打破当时的社会加于人性的枷锁。
李贽的“童心说”和禅宗思想也有密切关系。
李贽深通禅学,其一生, 深受佛禅思想影响。
禅宗以“悟”为参禅法门,它不需要分析、推理、判断,不需要认识事物所必需的逻辑程序,只要保持心灵的空灵澄澈,进行全身心的直觉体验,就能得到对宇宙的根本认识。
浅析李贽“发愤之所作”论
![浅析李贽“发愤之所作”论](https://img.taocdn.com/s3/m/4a497f0977232f60ddcca17c.png)
浅析李贽“发愤之所作”论作者:孙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4期摘要:“发愤之所作”一学说有其自身的发展体系,主要受司马迁“发愤著书”一说的影响。
它是指失去立德和立功的机会或是遭受到穷苦厄运之后的文人的发愤立言,对中国的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一条重要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李贽继承并发愤之所作,将其引入文学理论中,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发愤著书;李贽;《焚书·忠义水浒传序》作者简介:孙聪,女(1990-),辽宁省东港人,学士,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01一、“发愤之所作”论的历史渊源。
“发愤之所作”这一学说,最早可以追溯至《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
”这里的“愤”指的是一种心理情绪;此后,屈原在《九章·惜颂》中提到“惜颂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发愤著书”这一观念。
至汉代司马迁,则将其作为一种诗文创作的普遍规律来概括,较全面地提出这一思想。
司马迁这种著书“抒愤”观,对后代影响甚巨。
明代中叶,李贽继承并完善了“发愤之所作”这一学说,并在其作品《焚书·忠义水浒传序》中阐述了這一重要的理论。
二、“发愤之所作”论的原则。
“发愤之所作”主要是受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影响。
“发愤”一词首见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
”此处的“愤”指一种心理情绪。
它是指失去立德和立功机会或是遭受到穷苦厄运之后的文人发愤立言,对中国的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是重要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理论上对明清的诗文及小说潮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人墨客从不同角度丰富、发展了“发愤著书”这一思想。
1466年,李贽推广了“发愤之所作”一说,可以说是“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
李贽的诗歌理论
![李贽的诗歌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19c630c998fcc22bdd10da1.png)
李贽的诗歌理论万历以后,以李贽为首,掀起了文学解放思潮。
李贽的文学思想体系中,诗歌理论领域是“自然说”。
在中国古代“自然”最初是一个涵盖面非常之广的哲学概念,李贽的“自然”说完全涵盖本体论,创作论,风格论,既是对中国诗歌理论史上这一理论命题的传承,又从其历史高度和思想高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使得“自然”说这一传统的命题产生了突破,并且影响了后人的诗歌理论。
一、李贽的“自然”观及其突破明中叶以后,以李贽为旗手的文学解放思潮蔚然兴起。
“以自然为美”是李贽向传统宣战的一部利器,他的“自然”说在几个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范畴范围,表现出了迥然相异的特色。
1、自然观的内涵李贽认为“自然”的来源是“真”。
作为以表现情感为主的诗歌,只有表现真诚自然之情感的诗才是达到了“自然”之美之诗。
最早从本体论角度来分析以“真”为来源的自然观的是刘勰。
他强调感情的真实自然,反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然而和前人相比,李贽所谓的“真”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表现出了鲜明的叛逆色彩。
首先他之谓“真”,已非刘勰所谓之平常的真实、真诚,而是有着特定的含义,即他是以真来反礼教、反道学的。
“真”的对立面不仅是假,而且是“礼教”。
李贽发现束缚文艺的最大障碍正是所谓“礼义”。
“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读律肤说》,《焚书》卷三),这句话的实质就是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否定。
他在《四勿说》中借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作注解,辨析了礼与非礼的区别:“盖由中而出者谓之礼,从外而入者谓之非礼;从天降者谓之礼,从人得者谓之非礼;由不学、不虑、不思、不勉、不识、不知而至者谓之礼,由耳目闻见、心思测度、前言往行、仿佛比拟而至者谓之非礼。
”这样来划分礼与非礼的界线正好同儒家的思路相颠倒。
儒家的礼是外加的、人为的、违逆自然的。
如果肯定了发自内心、出于自然者是礼,那就等于取消了儒家之礼。
其次,李贽提倡之“真”是对真情的高扬。
《李贽的思想主张》课件
![《李贽的思想主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5d049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0.png)
文学创新
李贽的文学思想影响了明末清初的文 学革新运动,促进了小说、戏曲等文 学形式的发展。
后人的评价和争议
高度赞扬
李贽被后人誉为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等多重身份,其思想主张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 扬。
争议和批判
同时,李贽的思想主张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批判,主要集中在对其极端思想和反传统观 念的批评。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倡导平等和民主
主张人人平等
李贽认为人人都是生而平等的,无论贫富、贵贱、男女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他反对等级制 度和特权思想,主张建立平等的社会制度。
倡导民主政治
李贽认为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重要途径。他主张人民应该拥有选举权、参政权和监督权 ,通过民主的方式参与国家的管理和决策,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详细描述
李贽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能力和兴趣,社会应该鼓励和保护个人的 自由发展,而不是限制和压迫。他批判了传统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认为它们束 缚了人的个性。
批判传统观念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观
总结词
李贽对传统的伦理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认为这些观念限制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思考。
详细描述
李贽认为传统的伦理观念往往是基于权威和传统,而不是基于理性和事实。他主张人们应该摆脱这些观念的束缚 ,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同时,他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认为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主张文学创作者应该勇于尝试 新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不断突 破自我,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
05
李贽的影响和评价
对后世的影响
思想启蒙
学术研究
李贽的思想主张对后世的启蒙思想家 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思想解放的重 要推动力。
李贽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学者研究历史 、哲学、文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李贽的文论观点
![李贽的文论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609fa51f55270722192ef7a6.png)
二、提倡顺乎人的自然本性
• “童心说”强调“绝假纯真”,强调最初的“本心”,就 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封建道德规范和理学禁欲主义的 束缚,任凭个性、才情的自由发展;在文学创作上则须表 现真情实感,顺乎自然人性。《读律肤说》中云: • 盖声之来,发生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 乎?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 礼义可止也。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耳,又非于 情性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也。 • 这不仅是对“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儒家教条的批判,而 且也是对顺应人类情性的自然美的大力倡导。其追求个性 解放和创作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直接启发了明公安三袁, 清袁枚等人“独抒性灵”的理论。
这断烙着李贽异端思想印记的名言强调文学创作必须有长期蓄积饱满丰沛的情感内容和势不能遏不吐不快的心理动势而诉心中之不平浇自己之垒块则突出作家由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自身坎坷艰辛的人生遭遇而形成的愤懑郁积心中垒块怆痛不平之感其向外抒发的态势必然是狂放的发泄是猛烈的喷泻并且包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李贽的文论观点
《童心说》文本解释
•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 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 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 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 全不复有初矣。 • 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聪明的人不 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知足了。”童心,实质上是真心, 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 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 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 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 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李贽的思想主张和影响有哪些有什么意义
![李贽的思想主张和影响有哪些有什么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fe834c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d.png)
李贽的思想主张和影响有哪些有什么意义
李贽在当时对封建的男尊⼥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加痛斥批判,主张“⾰故⿍新”,反对思想禁锢。
让我国儒家思想,得到了正确的传播。
李贽在社会价值导向⽅⾯,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让明朝的思想⽂化的发展,⾛上了正道。
李贽的思想主张
第⼀.“穿⾐吃饭,即是⼈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
第⼆.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的个性,但他这⼀说法,没有根本否定儒家思想,⽽是取其精华。
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认为当时的官场腐败,是⼀⼤隐患。
第四.在诗⽂写作的风格⽅⾯,主张“真⼼”,反对当时盛⾏的摹古⽂风。
李贽最终为实现⾃⼰的理想⽽死去。
被抓⼊狱后,在⼈离开的空隙,他⽤剃⼑割破了⾃⼰的喉咙。
死时写道:“七⼗⽼翁何所求!”给⾃⼰的⼀⽣做了了断。
李贽的⽂学地位、影响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居,对封建的男尊⼥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加痛斥批判,主张“⾰故⿍新”,反对思想禁锢。
在⽂学⽅⾯,李贽提出“童⼼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见。
,头可断⾯⾝不可辱”,毫不畏缩。
李贽在诗⽂写作风格⽅⾯,也主张“真⼼”,反对当时风⾏的“摹古”⽂风,他的这⼀倾向,对晚明⽂学产⽣了重要影响。
李贽的文论思想
![李贽的文论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2f3d70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1.png)
李贽的⽂论思想第⼗七讲李贽的⽂论思想(提纲)⼀、李贽的⽂论思想1、李贽的⽣平与思想受左派王学的影响,提出“穿⾐吃饭即是⼈伦物理”,思想具有叛逆⾊彩和反抗精神,把伪道学作为攻击的⽬标,被时⼈⽬为“异端”。
李贽主要的⽂论思想(1)“童⼼说”:⽂学本质观《童⼼说》,“童⼼者,真⼼也”,“绝假纯真,最初⼀念之本⼼也”。
“童⼼”是李贽论⽂的基础,强调为⽂须有真情实感,不能⼈云亦云(2)“发愤⽽作”:⽂学创作观这是李贽批评⼩说《⽔浒传》时提出的观点。
另外,李贽标举“忠义”⼆字,揭⽰《⽔浒》的创作精神。
李贽从正⾯肯定了⽔浒⼈物的正义精神,也就⼤⼤提⾼了《⽔浒》的社会地位和⽂学价值。
然⽽,李贽的认识⾃然有他的局限性。
⾸先,他所认同的“忠义”英雄,是“⾝居⽔浒之中,⼼在朝廷之上”的宋江;⽽把鲁智深的“坐化六和”、燕青的“涕泣辞主”、李俊、童威、童猛的退隐江湖,看作是“⼩丈夫⾃完之计”,不算得是“忠义”之举。
其次,李贽把《⽔浒》看作是“君⾂必读”的教科书。
他说,“有国者”、“贤宰相”,“不可以不读,⼀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浒,⽽皆在于”“君侧”、“朝廷矣”。
(3)“化⼯”与“画⼯”:⽂学境界观李贽把⽂章的境界,分为“化⼯”与“画⼯”两种。
《杂说》:“《拜⽉》《西厢》,化⼯也;《琵琶》,画⼯也。
”什么是“画⼯”?就是作者殚精竭虑,所能达到的最⾼状态。
什么是“化⼯”呢?乃是天地造化之⼯。
李贽在此强调的“化⼯”之作,实质是指真情吐露之⽂。
1.⾦圣叹的⼩说理论思想(1)“以⽂运事”与“因⽂⽣事”:⼩说艺术与历史著述的区别⾦圣叹把《⽔浒》与《史记》⽐较后发现,“史记是以⽂运事”,“⽔浒是因⽂⽣事”。
“以⽂运事,是先有事⽣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篇⽂字来”;“因⽂⽣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补低都由我”。
就是说,历史必须尊重事实,⼩说则可以在事实基础上进⾏虚构和夸张。
另外,《史记》只是从事件出发,只能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斟酌损益;《⽔浒》则以性格塑造为中⼼,允许想象和虚构。
《李贽的思想主张》课件
![《李贽的思想主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d057a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e.png)
03
李贽思想的影响
对明末清初的思想界影响
挑战传统儒家思想
李贽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解读, 提出"童心说",强调个体独立思 考和真实情感的表达,对当时思
想界产生巨大冲击。
推动思想多元化
李贽的思想激发了其他学派的兴起 和发展,如阳明心学、实学等,促 进了思想界的多样性和活跃性。
对女性地位的关注
李贽提倡男女平等,批判当时社会 对女性的束缚和歧视,对后世女性 地位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字义疏证 》、《史通》等。
对后世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 誉为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
作品特点
以儒学经典为基础,注重义理阐发和 思想创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02
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
童心说
总结词
李贽认为人的本性是天真无邪的,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受世俗的污染。
详细描述
李贽认为,人的本性是天真无邪的,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和环境的污 染,人的本性逐渐被扭曲。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受世俗的 污染,追求真实、自然和自由的生活。
总结词
李贽的妇女观存在局限性,未能充分认 识到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VS
详细描述
李贽主张男女平等,反对传统的女性角色 定位。然而,他的妇女观仍存在局限性, 未能充分认识到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 价值,也未能提出具体措施来保障女性的 权益和地位。
05
李贽思想在当代的价值
对思想解放的启示
倡导独立思考
04
李贽思想的局限性
过于强调个人主义
总结词
李贽的思想主张中,过于强调个人主 义,忽视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这在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思想影响。
描写李贽的句子摘抄
![描写李贽的句子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e02378e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48.png)
李贽,字子厚,号南华真人,生于明朝末年。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李贽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才华闻名于世。
李贽的思想融汇了儒、道、佛三家之精华,提出了独特而富有智慧的理论体系。
他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并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和谐。
在文学方面,李贽是一位极富创造力和艺术才华的作家。
他以其独特而优美的笔触,描绘了大量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和形象。
李贽对政治也有着深入的思考。
他提出“君权神授”论,认为君主权力来自上天,并强调君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来统治国家。
李贽还是一位重视教育和修身养性的思想家。
他主张通过修养自己来达到心灵上的平衡,并倡导人们通过教育来提高自己。
李贽对于社会问题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天下为公”的理念,主张社会应该以公平、正义和和谐为基础来发展。
李贽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并成为后人研究和借鉴的对象。
李贽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奋斗不止。
李贽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华,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
李贽在思想、文学和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伟大而多才多艺的人物之一。
李贽的理论体系深入浅出,既有高深莫测之处,又能让普通人易于理解。
李贽对于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新颖而有见地的观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李贽在文学创作中注重形象描写,以其细腻入微、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赢得了读者们的赞赏。
李贽的政治理论有其独特之处,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而不仅仅依靠武力和权力。
李贽鼓励人们通过教育来提高自己,强调人的修养和素质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李贽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使他成为了一位深具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
李贽的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其深邃智慧和卓越才华至今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李贽虽然在生活中遭受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奋斗到底。
李贽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清高的品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和崇拜的人物。
李贽思想主张-精品文档
![李贽思想主张-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d992e3914791711cc7917bf.png)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分享
11
小结
儒家思想的演变脉络: 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儒学受到压抑——秦与汉初;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分享
12
李贽的思想主张
1、主要的思想主张 第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 张,挑战“天理”学说。 第二,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 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 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 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 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2
李贽的思想主张
师生探讨: 李贽反正统意识产生的原因。 祖父两辈都是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 思想的束缚较少; 生活在理学占思想统治地位的时代; 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分享
3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2 、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 思想; 3 、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 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 4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5 、上述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 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分享
4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 开清代考据学先河。 2、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 制; 3、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 下之人”,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注重实学,著作中囊括了各种关系国计 民生是实用学问。(代表作)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分享
9
如何理解明末清初的“思想启 蒙”?
总结李贽思想主张
![总结李贽思想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0f742a9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62.png)
总结李贽思想主张李贽(1527年-1602年),字陽明,明朝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阳明先生”,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历史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贽的思想主张主要包括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和“心即理”。
首先,李贽主张“知行合一”,强调知识与行为的统一。
他认为知识不仅仅是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行为,通过实际行动去体验和实践。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能够改变自己和影响他人。
他认为,只有将知识与行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其次,李贽提出“格物致知”,倡导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表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事物的真实面貌来探索和理解世界,而不是自我设限或使用偏见来形成观点。
通过观察事物的外部现象,可以触发人们内心的感觉和思考,从而扩大知识面、提高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贽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是因为他认为只有真实面对事物,才能得到真实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最后,李贽认为“心即理”,强调人的内心意识与外界的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他认为人的内心是思想和行为的源泉,而外界的事物则是刺激和启发人内心的来源。
他主张人们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和内心的修炼,可以达到心境的和谐和人生的完善。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炼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能够改变和引导外界的变化。
总结而言,李贽的思想主张强调了知识与行为的统一,通过真实地观察和研究事物的表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内心和外界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他的思想主张对于人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和“心即理”的实践,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社会和世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以及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李贽的思想在中国历史和哲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贽: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https://img.taocdn.com/s3/m/23f98f7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76.png)
李贽: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福建泉州晋江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宏父)、百泉居士、思斋居士。
其人品性高洁,有胆识,多惊世骇俗之言行,时人甚异之。
又长于论述,读史书常有卓见。
李贽一生著述颇丰,有《焚书》、《继焚书》、《续藏书》等,更有对诸作品如《水浒传》、《西厢记》之评点,其著书曾屡遭禁焚,然依旧风行于世。
其“童心说”理论,对晚明及晚明以后的思想界、文学界有巨大冲击,影响深远。
一中晚明的文学及思想状况有明一代,文坛上复古主义思想兴盛,文学创作和理论深受前后七子文学运动的影响。
程朱道学思想和科举取士制度普遍地影响着明代的政治与文化生活,左右着士人的思想与命运。
与此同时,作为对程朱道学派思想之一种反拨,陆王心学派思想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并极大地影响着中晚明士人们的思想。
明初科举考试范围较宽泛,尚涉《诗经》、《春秋》等书,及至永乐年间,考试内容则被限定为《四书》以内,以程朱道学为尊,同时明代政府在各地兴办学校,为八股制度储备人才,使得教育体制与科举考试相呼应。
科举考试内容既已限定,士人们作文便不再遵守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意愿,只是依循程朱思想写作。
既没有对经籍辨义释疑,也不带文学色彩进入创作,则失却学术研究之精神,文学创作也自然衰落。
在如此科举制度下培养出来的读书人,只能是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之辈。
嘉靖时何良俊对此做过抨击:“自程朱之说出,将圣人之言死死说定,学者但据此略加敷演,凑成八股,便取科第,而不知孔孟之书为何物矣。
”清代吴敬梓亦在《儒林外史》中对此批判为“一代文人有厄”。
八股取士与程朱道学的结合,在士人中造成造假风气,文坛则为拟古之风所蔽。
明初诗坛大家高启,诗歌创作即曾模拟汉魏、六朝、唐宋,至林鸿、高様等辈,强调格律、技巧,尊奉盛唐,建立评诗轨则,正式以盛唐相号召。
及至中期,复古思想盛行。
弘治、正德及嘉靖、隆庆四朝前后七子之文学运动,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刻意在诗文创作上蹈袭前人,谨守成法,不思创新,这种文学创作风气,因过分句拟字模,抹杀了诗人之真性情,致作品丧失了内在精神与艺术魅力。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李贽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李贽](https://img.taocdn.com/s3/m/b004400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5.png)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李贽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李贽字卓吾,一字笃吾,号温陵居士,龙湖叟等。
泉州晋江人。
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初任河南辉县教谕,后累官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居知府等。
五十五岁辞官隐居湖北黄安,凡三年。
五十八岁至七十六岁,十八年中大半时间在麻城著书讲学。
由于他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假道学,以“异端”自居,终于被封建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入狱,迫害致死。
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约三十种。
他的著作几次被禁毁。
李贽文艺思想的核心是“童心说”。
他写道:“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真心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心是最纯洁、真实的,文学就是要表现这种“绝假纯真”的人性。
所以,他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
最美的文艺作品都出自童心,也就是都表现纯真的人性。
这是人性论,也是*** 实论。
李贽从这种萌芽状态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出发,断然认为孔孟的学说“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是障碍童心,抑制人性的。
因为“既以闻见道理(指孔孟学说)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与童心说相一致,李贽反对倒退的文学复古主义,而提倡发展的文学观。
他写道:“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由此,他极力推崇戏曲小说,是小说戏曲评点的实际开创者之一。
李贽的小说评点往往着眼于人物个性化,意识到了典型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水浒》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都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种种人物故事的艺术概括,“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他称赞《水浒传》是“发愤之所作”。
他赞扬李逵、武松、鲁智深等起义者是“智人”、“勇人”、“仁人”“真男子”、“真丈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讲李贽的文论思想(提纲)
一、李贽的文论思想
1、李贽的生平与思想
受左派王学的影响,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思想具有叛逆色彩和反抗精神,把伪道学作为攻击的目标,被时人目为“异端”。
李贽主要的文论思想(1)“童心说”:文学本质观
《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心”是李贽论文的基础,强调为文须有真情实感,不能人云亦云
(2)“发愤而作”:文学创作观
这是李贽批评小说《水浒传》时提出的观点。
另外,李贽标举“忠义”二字,揭示《水浒》的创作精神。
李贽从正面肯定了水浒人物的正义精神,也就大大提高了《水浒》的社会地位和文学价值。
然而,李贽的认识自然有他的局限性。
首先,他所认同的“忠义”英雄,是“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的宋江;而把鲁智深的“坐化六和”、燕青的“涕泣辞主”、李俊、童威、童猛的退隐江湖,看作是“小丈夫自完之计”,不算得是“忠义”之举。
其次,李贽把《水浒》看作是“君臣必读”的教科书。
他说,“有国者”、“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朝廷矣”。
(3)“化工”与“画工”:文学境界观
李贽把文章的境界,分为“化工”与“画工”两种。
《杂说》:“《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
”
什么是“画工”?就是作者殚精竭虑,所能达到的最高状态。
什么是“化工”呢?乃是天地造化之工。
李贽在此强调的“化工”之作,实质是指真情吐露之文。
1.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思想
(1)“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小说艺术与历史著述的区别
金圣叹把《水浒》与《史记》比较后发现,“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就是说,历史必须尊重事实,小说则可以在事实基础上进行虚构和夸张。
另外,《史记》只是从事件出发,只能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斟酌损益;《水浒》则以性格塑造为中心,允许想象和虚构。
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浒》胜似《史记》”。
(2)“性情”“气质”与“形状”“声口”:典型形象的塑造
“他认为,《水浒》的价值,就在于塑造出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水浒》中的人物形象是概括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即是文学典型。
(3)一人一样语言:语言的性格化
三、王夫之、叶燮的诗论思想(叶不讲)
1、王夫之的生平与思想
2、王夫之的重要诗论思想
(1)“情景说”
诗歌意象是情和景的内在统一。
他说,“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
诗歌意象不是孤立的一“景”一“情”,犹如筵席上的一荤一素。
离开了“情”,景就是“虚景”;离开了“景”,情就是“虚情”。
王夫之强调,情与景是“内在”的统一,不是拼凑。
“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即意象)所适。
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
所以,“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否则,“如山家村筵席,一荤一素”(《唐诗评选》)。
王夫之还指出了诗歌意象的几种特殊类型:
一是“景中情”。
如“长安一片月”。
一是“情中景”。
如“诗成珠玉在挥毫”一是“人中景”。
如“抛书寻午枕,新暖梦依微”一是“景中人”。
如“落日更新妆,开帘对芳树”
由于,强调诗歌的本体是意象,意象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
故王夫之明确地把“诗”和“志”、“意”区别开来。
他说,“‘诗言志,歌永言’,非志即为诗,言即为歌也”,“诗之深远广大,与夫舍旧趋新也,俱不在意”。
“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风雅之道,言在而使人自动,则无不动者”。
所谓“兴”,就是诗歌借助意象,使读者“自动”;“自动”而“无不动者”。
(2)“现量说”
王把“现量”引进诗歌批评领域,用来说明诗歌意象的基本性质。
即诗歌意象必须从审美关照中直接产生。
“现量”就是“因情因景”、“寓目吟成”。
像“僧推月下门”这类句子,是强推狂敲,挖空心思搜寻来的,算不上“现量”,属于“比量”。
王夫之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这是诗歌创作的根本规律,谁也不能违背。
王夫之对“现量”有细致深入的阐释。
“‘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
”就是说,“现量”有三层含义:一是当前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不是过去的印象;一是瞬间直觉而获得的知识,不需要比较、推理等抽象思维活动的参与;一是真实的知识,是显现客观对象“实相”的知识。
王夫之的“现量”,非常接近克罗齐的“直觉”的观点。
克罗齐认为,“艺术即直觉”。
直觉的对象只是单纯的未肯否的意象。
艺术活动只是直觉,艺术品只是意象。
王夫之也认为,诗的本体是意象。
似乎还不如克罗齐那么绝对,用来指称一切艺术。
(二)叶燮的诗论思想
1、叶燮的重要诗论思想
“原诗”就是探究为诗之本。
“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
叶燮以为作诗之本,就被表现的客观事物来说,不离理、事、情三个因素;就诗人主观来说,无非才、胆、识、力四个因素。
两者相互作用,成起为诗。
(1)诗是理、事、情的融合
(2)诗是才、胆、识、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