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窑炉及陶瓷烧成

合集下载

《中国工艺美术史》网络课 第一节 1、2章

《中国工艺美术史》网络课 第一节 1、2章

《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节课前小说明:两门课程知识点较庞杂,,任务大,网络授课需要大家精神集中,学会快速浏览所讲内容,书本也尽量跟上。

讲课中不好找的章节段落都标注了页码。

课程安排:中、外工史共七次课。

考虑到中工史较外工史内容更多,更庞杂,所以先讲中工史。

教材以尚刚老师的为准。

课程特点:以书本为基础,并将历年真题融进课本,力求全面覆盖知识考查点。

学习工艺美术史的友情提示:1 知识点多而零碎,尤其是中国工艺美术史,需要大家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更好的跟上讲课节奏,更好的理解所讲内容。

在前期全面复习阶段,中工史上课没有讲到的内容也要细读,而外工史有些内容可以略读。

这个阶段可能略显枯燥,但这是“金字塔”的广而厚的基础,这一部分决定了“金字塔”的高度。

2 课后复习时,时刻拿“体系”、“比较”两个概念来检验自己学习结果。

比如:中国工艺美术史:可用下面两种方法:纵向比较:按朝代分为十章,复习完一章后,就合上书本想想,本章(本时代)的重点工艺美术门类是什么?原始社会的陶器,夏商周德青铜器,隋唐的丝绸……本章又有哪些知识点?合上书本自己能说出来。

横向比较:每一个工艺美术门类,比如陶器,瓷器,青铜器,漆器、铜镜、丝绸……最早哪个时间开始,哪个时间发展为高峰,哪个时间被其他工艺美术品种替代或者什么时间走向衰落……这个阶段可能是个痛苦的过程,而这是通往“塔顶”的必经之路,完成这一步,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3 复习备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要避免学习计划定的过高(完成不了有挫折感)或过低(计划很易完成,就容易盲目乐观)。

另一方面,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也最难的就是,保持一个良好积极的心态。

不骄不躁、脚踏实地的完成每一次复习任务。

有句话说的好:最笨的方法也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良好的心态将伴随每一次复习备考,这是顺利达到“塔尖”的必要条件。

我们打开书本的目录部分,我们先来看下书本结构特点:我们发现,每一章的第一节都是绪言部分,最后一节是结语部分。

陶艺高温电窑的使用方法

陶艺高温电窑的使用方法

高温电窑使用方法电窑是目前应用最普遍也是最环保的陶瓷烧制设备,因其操作简便、安全性能高,所以深受广大陶艺爱好者喜爱。

下面和大家介绍的是高温电窑(标配款)的使用方法。

电窑外部结构(标配)电窑内部机构(五面发热)一、入窑(装窑):装窑示意图标准装窑示范1、清除炉内异物2、作品不得接触炉丝(以免造成炉丝损坏)3、作品层叠方式要稳固,摆放方式如图4、釉烧时,作品底部釉料要擦拭干净,釉料切忌接触其他作品、棚板、热电偶和炉壁二、烧窑烧制瓷器基本分为四个程序:水分排除(点火时的窑温-300℃),氧化分解(300℃-950℃),玻化成瓷(950℃-1240℃以上),保温冷却(冷却至300℃,可打开窑门约10公分)。

详细烧制曲线如下(智能电窑出厂前,曲线已设置并测试完成):烧制阶段升温曲线所需时间(分钟)10-150℃502151℃-500℃603501℃-600℃304601℃-960℃1005961℃-1150℃9061151℃-1210℃10071211℃-1240℃6081240℃巩固691240℃0电窑升温曲线1、除湿准备:(1)300度之前为作品除湿阶段(2)启动后将窑门打开5cm左右,手轮须扣住铰链,以保证安全(3)将顶上排气盖打开2、烧成开始注意事项:检查换气是否充分、窑炉周边是否有易燃物、地线是否连接、除湿准备是否完成3、除湿结束:观察温控仪,当温度升至300度后,锁紧窑门盖好排气盖4、烧成中(进行换气)炉内高温,请勿接触窑炉,严禁中途打开窑门5、烧成结束:(1)温控仪SV窗口显示“stop”“-121”,烧成结束(2)在烧成曲线结束后将自然冷却(3)炉内温度降至100度时,才可打开窑门三、出窑:1、当温度显示为100度时,关闭电源(断路器)2、约30分钟后,可旋开手轮3、开窑取作品时建议佩戴高温手套4、取作品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手臂不可靠近炉丝以防灼伤。

制作历史课本中的一样器物的过程

制作历史课本中的一样器物的过程

制作历史课本中的一样器物的过程制作历史课本中的一样器物的过程「篇一」第二章陶艺制作的准备阶段第一节陶艺制作的工具及设备教学目标1.结合对陶瓷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努力以创作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2.重点学习与陶艺创作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感受陶艺创作的特点和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泥板成型、泥条成型、拉坯成型的几种基本技法。

运用基本技法创作一件作品。

教学难点了解陶艺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认识陶艺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准备陶艺创作的工具。

教学过程:1、制陶工具1.1手感的意义阐释“手”的人文含义,让学生建立对手的自信。

1.2制坯的工具工具是手的延伸,陶艺不应当被“工具化”,而是作为手的辅助,最大限度的利用。

1.2.1拉坯车和轮盘 1.2.2拉坯和利坯用具1.2.3各种雕塑刀(又俗称桠扒)对于陶艺来说工具的制作是因地制宜、是开放性的。

2、基本设备2.1燃气窑炉 2.2陶艺操作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尽管手是最好的工具,但做陶时的一些常备工具也必不可少。

工具运用得当,能取得一些特殊的交果。

下面就陶艺创作所需的一些设备与工具介绍一下。

有条件的可以去订制或陶艺工具专卖店购买。

首先要一张陶艺桌。

桌面厚度1寸以上,宽60cm,长240cm,高75cm为宜。

然后还需电动拉坯机、修坯工具、泥板制作工具、釉下彩绘工具、釉上彩绘工具等。

第一节基本工具和设备第二节成形技法1.1怎样认识形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陶容器是以空为用,以形为体的。

埏埴又叫抟埴,就是把陶土团成器形,所以圆形是陶器的基本形,认识形从圆开始。

一个简洁的没有多余附加形的圆陶的美是必须要领悟的。

在圆形上增加各种附件,形成变化1.2器形的凸凹产生阴阳和虚实变化,不管是陶塑还是器皿,形的抽象把握是陶艺造型的基础。

1.3对陶瓷作品进行形式美的分析,以把握它的审美特点。

2、陶艺成型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徒手成型方法,启发他们举一反三。

陶艺 陶瓷烧成课件

陶艺 陶瓷烧成课件

(2).龙窑——一般都是依山坡而建,坡的大 小缓急直接影响烧成时间和产量。
一般窑头坡度大,易上火,窑尾坡度小,易 存火,低的一端为火膛,高的一端有排烟 口。
龙窑的只要特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维持 火焰和还原时间长。使用的材料为松柴。
在我国南方比较多见。(如浙江龙泉、福建 德化、在景德镇的湖田也多出发现了龙 窑。)
一次烧成和二次烧成
一次烧成:是指经过成型、干燥或施釉后的 生坯,在烧成窑内一次烧成陶瓷产品的工艺 路线。 二次烧成:是指经过成型干燥的生坯,先在 素烧窑内进行第一次烧成(素烧)后的产品, 经拣选,施釉等工序后,再进行第二次烧成 (釉烧)的工艺路线。
设置烧制曲线
釉下烧成曲线
釉上烧成曲线
(三)升温曲线
使之变成“形如覆瓮”的蛋型, 所以也叫瓮形 窑或蛋形窑,景德镇人把这各独具地方特色, 独具技术优势的属于平焰式的窑叫镇窑。
电窑认识
以此款八边形顶 开盖窑炉为例。
此款窑为顶开 盖,小且轻便。 0.07立方、6kw、 220v、接线为4m ㎡以上的全铜 线。
窑炉结构
采用五层不同结构层完美结合。 最里层为高温砖,然后以高保温耐火棉保
150~500℃:坯体可快速升温,比较安全,失去结合 水,碳酸盐、黑云母的分解,气体很容易溢出。
500~700℃:较松散,石英在573℃有突变,膨胀系数 较大。
700~900℃:可快速加热坯体,比较安全,碳化物燃 烧成气体,并排出,坯体气孔增多,可不限制加热速 度,因为坯体很薄,可渗透性强。
• 900~1100℃:在烧成收缩很严重之前要减小制品间 的温差,在900度是升温较慢,盐酸盐分解许多气泡 在釉面玻化之前必须排出,快速升温会导致石膏混入 坯体或已干燥的可溶性盐类集中到一起,坯体炸裂。

陶瓷新思维之陶瓷烧成

陶瓷新思维之陶瓷烧成

新晶相的形成。
故事三详解
• 这是故事的高潮 • 是烧成最关键的部分 • 故事的主角终于现身,它姓莫 • 不叫莫言,叫莫来石
2019/12/28让我们一下吧(好像看不懂?)2019/12/28
揭开莫来石的神秘面纱
• 高温时黏土和石英都能溶解于长石之中 。
• 液相中Al2O3和SiO2相互作用,生成了莫 • 来石,其化学结构为:
还原焰烧成
含铁量较多的用还 原焰烧成。
Clic烧k t成o e制di度t title style
气氛制度
(还原焰烧成)
加热蒸发期 (室温~300℃)
无特殊要求
氧化分解期
(300~950 ℃)
中火保温
(950~1020 ℃)
玻化成瓷期 高温保温期
氧化气氛 强氧化气氛
使有机物、碳 酸盐氧化分解 完全
强还原气氛 弱还原气氛
玻化 成瓷期
冷却 冷却带
冷却
烧成的故事
• 故事的“演员” • 1.水(配角) • 2.杂质矿物(配角) • 3.有害矿物(铁和钛)(配角) • 4.坯体中主要原料的物理化学变化(主
角) • 5.神秘人(主角)
2019/12/28
烧成的故事
入窑残余水分的排除(吸附水) 水分蒸发期 (室温~300℃)
陶瓷企业培训
主讲:吴洋 突破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
在快乐中寻找知识
2019/12/28
2019/12/28
一、今天我们学什么
• 任务一、烧成过程 • 烧成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故事?
• 任务二、学会专业名词,我有多么“专 业”
• 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众说纷纭, • 氧化焰、还原焰、中性焰晕头转向。
2019/12/28

窑炉及陶瓷烧成

窑炉及陶瓷烧成
葫芦形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的,在景 德镇元代民窑中大量使用,在御窑(官窑)遗址中也曾 被发现过。清《南窑笔记》载:葫芦形窑“窑如卧地葫 芦”。窑因其形状而得名。
葫芦窑是景德镇人在元代把马蹄窑和龙窑的特点 结合起来,产生的新窑体。
葫芦窑综合了马蹄窑半倒焰的技术和龙窑窑体结 构的长处,形成了南北优势并存的产物。
第一讲
窑炉及陶瓷烧成
李萍 2013年5月
陶瓷是火的艺术。 烧成(烧结)是在热工设备中进行的。 这里热工设备指的是陶瓷生产窑炉及其附属设备。 烧结陶瓷的窑炉类型很多,同一种制品可在不同 类型的窑内烧成,同一种窑也可烧结不同的制品。
第一节 窑炉的发展历程——古代窑炉
1. 最原始烧陶的方法是不用窑的 垒坯露天烧:在地面上挖一浅坑或在地面铺上小 石头块,上面放上陶坯后,用干枝柴草围住周围 顶部,外面涂抹较稠的黄土泥,上留通风小孔, 地面点火烧制。
窑内容量大约在200-240m3左右,整个窑由多个室串联组成, 每个窑室有大有小,窑头与窑尾小,越接近中间越大,每个窑 室的隔墙下有通火孔,窑室的每个后顶上有排气口,同时每边 各开一个窑门,窑长因各地不同而异。
8. 明末景德镇创造发明了烧制温度达1300℃以上 的景德镇窑。
窑身如半个瓮俯覆,又似半个蛋形覆置,也象一个前 高后低的隧道。 景德镇窑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在葫芦窑基础上演化而 成的。其特点是把葫芦窑两室之间的折腰取消,使之 变成“形如覆瓮”的蛋型,所以也叫瓮形窑或蛋形窑, 景德镇人把这个独具地方特色,独具技术优势的属于
梭式窑
梭式窑是一种现代化的间歇窑,其结构与 隧道窑的烧成带相近,由窑室和窑车两大部 分组成,坯件码放在窑车棚架上,推进窑室 内进行烧制,在烧成冷却后将窑车和制品拉 出窑室外卸车,窑车的运动犹如织布机上的 梭子,故称为梭式窑。

陶瓷制品焙烧过程模拟(一)理解隧道窑的烧结工艺

陶瓷制品焙烧过程模拟(一)理解隧道窑的烧结工艺

本栏编辑:冯凯陶瓷制品焙烧过程模拟理解隧道窑的烧结工艺(一)摘要:介绍了借助数学模型分析隧道窑陶瓷制品烧制过程。

以屋面瓦为例,模拟了水平堆叠屋面瓦的烧制过程。

研究了能源平衡,设计、操作和参数设置对烧成曲线的影响。

基于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在第二部分标题为“到2050年二氧化碳零大气排放生产路线图”一文,将介绍进一步发展该概念隧道窑工艺。

中图分类号:TU5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945(2020)010-047-051简介建筑陶瓷制品如黏土铺路砖、饰面砖、空心砖和屋面瓦的生产是一个高能耗的生产过程。

在烧结制品生产工业实践中,通常以天然气作为燃料,每公斤烧结制品干燥和焙烧过程平均消耗约2300kg 热量。

在此过程中,烧结制品的初始含水量(混合水)的蒸发决定了理论上最小能耗需求(见图1)。

如果假定坯体质量含水量平均为20%,烧结制品的干燥过程最低能耗为625kJ/kg ,烧结过程不需要外加热能补充[1],则干燥和焙烧过程热效率仅为约30%。

因此,焙烧过程中的节能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德国政府制定的气候保护计划[2],要求到2050年实现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达到气候中和的目标,未来将对重黏土产业增加更大减排压力,在研讨生产过程使用CO2排放达到气候中和目标的燃料之前,主要目标是挖掘节能潜力。

一种解决方案是开发固-固逆流热交换装置[3,4]。

从窑的一侧将一部分产品送入窑中,而从另一侧将另一部分产品沿相反方向送入窑中,因此,一侧产品的预热带紧邻另一侧产品的冷却带。

风机使空气在两侧产品之间循环并传递热量。

在焙烧带,高速燃烧器引入能量并使气体循环。

以实心砖为例,孟先生的文章[5]表明燃烧仅需要约500kJ/kg 的化石燃料能源。

由于没有冷却空气或燃烧气体离开窑炉并导致热量损失,因此可以实现这种低能耗。

但是,这种炉的缺点是需要新的窑炉结构。

由于当前建筑陶瓷市场的饱和,投资意愿较低。

中国古代陶瓷器第一章绪论

中国古代陶瓷器第一章绪论

中国古代陶瓷器第一章绪论“陶瓷”一般为陶器、炻器和瓷器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的制品的统称。

陶瓷是用铝硅酸盐矿物或某些氧化物等为主要原料,依照人的意图通过特定的化学工艺在高温下以一定温度和气氛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工艺烧结制品。

陶瓷按用途:可分为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和工业陶瓷。

陶瓷按原料和烧制工艺:可分为粗陶器、精陶器、炻器、瓷器和特种陶瓷。

早在一万多年以前,人们就发明了陶器,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二千多年前的东汉晚期,我国劳动人民就掌握了制作瓷器的技术。

中国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精湛的制作技艺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世界上都是很少见的。

中国陶瓷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和人类物质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中国陶瓷的历史中国陶瓷具有长达万年连续不断的历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它的发展过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科学技术和艺术内涵。

从陶器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将技术和艺术相结合。

各异的造型、多变的装饰、纷呈的彩绘和不断改进的工艺就在人类利用水、火的作用而将泥土转变成的陶器上充分表现了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魅力。

至今尚令人惊叹不已。

随着印纹硬陶、原始瓷、青釉瓷、白釉瓷、彩绘瓷和雕塑瓷依次在技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并进入科学技术王国,艺术亦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力,在这些永远留存于天地间的基材上创造了许多不朽的杰作,同样使它们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陶瓷的创造和成就李家治先生用五个里程碑概括它们的发展进程以及用三大技术突破总结它们的主要成就。

世界东方的一片广阔富饶的大地上生活着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的先民们。

他们在生活和生产的斗争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融科学技术和艺术于一体的陶瓷的烧制成功和不断发展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最早出现陶器的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更是世界上最早烧制成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以及先后发明青釉瓷和白釉瓷的国家;也是创造丰富多彩的颜色釉瓷、彩绘瓷和雕塑陶瓷而享誉全世界的国家。

基于氢能利用的节能陶瓷干燥窑及烧成窑炉装备开发与应用方案(一)

基于氢能利用的节能陶瓷干燥窑及烧成窑炉装备开发与应用方案(一)

基于氢能利用的节能陶瓷干燥窑及烧成窑炉装备开发与应用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再生的能源,其在产业结构改革和能源转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建筑陶瓷、卫生洁具、汽车配件等产业中,传统的干燥窑和烧成窑炉装备能耗较高,排放的CO2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因此,开发基于氢能利用的节能陶瓷干燥窑及烧成窑炉装备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原理1. 氢气制备通过水电解、天然气重整、生物质气化等方法制备氢气。

本方案中,将采用水电解法制备氢气,该方法制备的氢气纯度高,无碳排放。

2. 氢气储存与传输将制备好的氢气储存于高压储氢罐中,通过管道将氢气输送至干燥窑和烧成窑炉装备。

在传输过程中,需保证氢气的密封性和安全性。

3. 氢气应用在干燥窑中,利用氢气燃烧产生的热量对陶瓷制品进行干燥。

在烧成窑炉装备中,利用氢气作为燃料,通过燃烧产生的高温对陶瓷制品进行烧成。

在此过程中,需对燃烧产生的尾气进行处理,以保证排放达标。

三、实施计划步骤1. 装备设计根据陶瓷制品的生产工艺要求,设计节能陶瓷干燥窑及烧成窑炉装备。

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氢气的特性,保证装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装备制造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按照设计要求制造节能陶瓷干燥窑及烧成窑炉装备。

在制造过程中,对装备的性能进行检测和验证,确保装备满足生产要求。

3. 装备安装与调试将制造好的装备运输至生产现场,进行安装和调试。

在安装和调试过程中,对装备的性能进行检测和优化,确保装备能够正常运行。

4. 工艺与技术选择根据陶瓷制品的生产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艺和技术。

在利用氢气进行干燥和烧成的过程中,需对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精确控制,以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建筑陶瓷、卫生洁具、汽车配件等产业的干燥窑和烧成窑炉装备。

这些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热能,通过利用氢能进行干燥和烧成,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和减少碳排放,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陶瓷窑炉及设计 第一章隧道窑 第二节隧道窑的工作系统和结构(1)

陶瓷窑炉及设计 第一章隧道窑 第二节隧道窑的工作系统和结构(1)
超过75mm(图(b)),也可用覆盖大板砖法; 孔宽大于450mm时,用砌拱的办法。
墙体上孔洞砌筑方法 (a)宽度小于250的孔洞砌筑方法;(b)宽度小于450的孔洞砌筑方法
SUST
陶瓷窑炉与设计----第一章 隧道窑 圆形墙错缝与直形墙错缝方法相同,圆形墙应按中心线砌筑
圆形墙的错缝砌法
SUST
陶瓷窑炉与设计----第一章 隧道窑
砌体检查方法 (a)水平度检查方法,(b)倾斜度检查方法,(c)垂直度检查方法
SUST
陶瓷窑炉与设计----第一章 隧道窑
在砌筑工作中有停歇时,不允许留垂直的缺口,应按图留 成阶梯或退台状。
墙体阶梯形退台砌筑方法
SUST
陶瓷窑炉与设计----第一章 隧道窑
炉墙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砖砌筑:
每一种砌体必须单独砌筑,犹如一堵单墙。 内外墙互相咬砌的砌筑层


焙烧卫生陶瓷明焰隧道窑 焙烧卫生陶瓷隔焰隧道窑 焙烧釉面砖素烧明焰隧道窑 焙烧釉面砖釉烧明焰隧道窑
焙烧锦砖明焰隧道窑
各带长度比例% 预热带 烧成带 冷却带 32~34 18~20 46~48 34~38 20~22 44~46 36~44 16~22 32~40 30~32 15~20 46~50 40~50 17~20 32~40
SUST
陶瓷窑炉与设计----第一章 隧道窑
窑顶用材料: 内衬耐火砖 中间隔热砖, 粉状或粒状 隔热材料之上,用一些粉状或粒状的材料填平上部, 硅藻土、粒状高炉矿渣,废碎耐火砖等 红砖 外表的整齐和便于人行走,上面平铺一层红砖。
SUST
陶瓷窑炉与设计----第一章 隧道窑 窑内温度在1300℃以下:
陶瓷窑炉与设计----第一章 隧道窑-结构

《陶瓷的烧成》PPT课件

《陶瓷的烧成》PPT课件

600-750 ℃
•瓷石
450-700 ℃
•粘土矿物排除构造水也与升温速度有关。随着升温速度的加快残
留构造水的排除向高温推移,甚至要到1000 ℃以上才能完成。
一、坯体在烧制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2、氧化分解与晶型转变期〔300~950 ℃ 〕
•〔2〕碳酸盐的分解 •CaCO3→CaO+CO2 ↑
850~1000 ℃
一、坯体在烧制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2、氧化分解与晶型转变期〔300~950 ℃ 〕 〔1〕粘土构造矿物水的排除 •粘土矿物因其类型、结晶完整程度和颗粒 度的不同,排除构造水的温度也有所差异。
•高岭土
450-650 ℃
•珍珠陶土
500-700 ℃
•蒙脱石
500-750 ℃
•伊利石
400-650 ℃
•叶蜡石
一、坯体在烧制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4〕石英溶解、莫来石重结晶和坯体烧结 在1200 ℃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石英的溶解度迅速增大。 石英含量降低,从而熔体的成分不断变化。这种高硅质熔体将 细小针状莫来石溶解,高温时粒状和片状莫来石也受到强烈的 侵蚀。假设铁含量较高,碱性氧化物与那么低价铁、石英等将 形成更多的低共熔物,使坯体中液相量大为增加。
一、坯体在烧制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3、玻化成瓷期〔950 ℃ ~烧成温度〕 〔3〕形成大量液相和莫来石晶相
长石约在1170 ℃开场分解,析出白榴 石并生成液相。在高岭土和长石组成的二 组分混合物中,约在1000 ℃莫来石开场形 成。
首先是在高岭土的残骸上,由于比较活 泼的钾、钠离子的侵入形成少量溶质而促 使莫来石的生成。另一方面,由于K2O与 Na2O含量降低,长石熔体组成向莫来石 区析出方向变化,导致长石熔体中形成细 小的针状莫来石。这两种莫来石有明显的 区别,由高岭石分解物形成的粒状或鳞片 状莫来石成为一次莫来石;由长石熔体形

陶瓷的烧成详细分析

陶瓷的烧成详细分析
温度制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制品烧成时,经历了 由常温加热到高温,再由高温冷却到常温的 过程。随着温度的变化,制品产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如脱水、 氧化、还原、分解、化合、熔融、再结晶等)。在这个过程中,制品 性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最终达到所需的性能指标。
我们通常所说的烧成温度,是指制品在烧成过程中所经受的最高 温度。对于具有一定原来组成、颗粒组成的坯体,都有一个对应于所 需烧结程度的煅烧阶段,此温度即为该陶瓷制品的烧成温度。
A
6
陶瓷的烧成制度
陶瓷制品生产历史久远,产品种类繁多,原料来源广泛,窑炉类 型多样,生产地区分布各地,这些因素决定了陶瓷生产工艺过程的多 样性,包括用不同的烧成制度及烧成方法。
成功的烧成过程必须在合理的烧成制度下进行。对于普通陶瓷来 讲,烧成制度包括温度制度、气氛制度、和压力制度。在主要由气体 进行传热的窑炉中(如常用的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的窑炉,不包括 电炉)压力制度是保证温度制度及气氛制度实现的条件。
坯体在塑性状态时,上述应力受到液相缓冲可能减小或消失。但 当存在较大重力负荷,或因坯体烧成收缩不一致时,坯体就会变形而 成废品,坯体温度愈高,其中液相粘度愈低,就越容易变形。由于烧 成温度不够高或过高,保温时间不足或过长,会导致产品生烧或过烧。 生烧表现为坯体烧结不够,坯体内物理化学变化不充分;过烧则表现 为坯体烧结过分,或发生不希望出现的变化,并常伴随有变形。
A
2
陶瓷的烧成过程及烧成制度
陶瓷的烧成过程
烧成过程实质上是若干过程的综合,一般来说,它包括下列五个过程: 1 物料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2 物料的运动过程 3 气体流动过程 4 燃料燃烧的过程 5 传热过程 后四个过程是窑炉为了实现坯体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建立外在条件(温 度、气氛)的需要。广义来说,烧成有熔制(液态)、煅烧(散料) 以及烧制(成型制品)。狭义来说,烧成就是指成型制品的烧制。

高中美术人教版必修艺术欣赏 陶瓷工艺—泥与火的艺术-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人教版必修艺术欣赏  陶瓷工艺—泥与火的艺术-教学设计

一件特殊的瓷器,它融汇了历朝历代名贵釉彩,构思之惊奇,技艺之精湛,让世人为之慨叹,更被赞誉为“瓷母”。

相信很多人都有见过,因为当时在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一经推出就引起极大轰动。

让我们先一起通过短片回顾一下。

播放视频:国家宝藏介绍故宫珍藏各种釉彩大瓶(瓷母)的短片国家宝藏《各种釉彩大瓶》各种釉彩大瓶釉彩介绍教师讲述:各种釉彩大瓶,原名是清乾隆青花五彩斗彩金彩珐琅彩红釉粉青釉霁蓝釉松石绿釉窑变釉仿官釉仿哥釉仿汝釉酱色釉三羊开泰博古九鼎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蟠螭纹蝙蝠纹花卉纹如意纹万字纹灵芝纹螭耳大瓶。

念读这个名字我们就能强烈感受到工艺的复杂和难度。

正如短片中所言,“瓷母”代表了整个中国陶瓷史中技术上的集大成者和真正意义上的巅峰之作。

那么为什么说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陶瓷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探寻瓷器发展的足迹,解读陶瓷工艺的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当前最热门的视频网络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于陶瓷的学习兴趣,知晓陶瓷工艺的历史文化价值。

引导学生反思我国优秀传统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增强文化自信。

(一)第一章节国之瑰宝——继承与创新【学习任务1】思考:为什么说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教师讲述:中国瓷器的烧造早于西方一千多年。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欧洲开辟了新贸易航线,中国的瓷器在欧洲大受欢迎,比黄金还要珍贵。

我们可以发现,在当时西方宗教油画作品中,这种蓝白相间的青花瓷被赋予为神的用品。

那么中国瓷器诞生于何时?如何发展与创新?又有哪些登峰造极之作呢?教师讲述:早在商代,我国就烧制出了原始青瓷。

通过图片可以看出,经过烧制技术革新与突破,温度升高让泥质发生了瓷化。

同时,陶瓷作为创作载体,也折射出了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从未停下脚步。

接下来我们将回望历史,一起感受下我国瓷器发展的辉煌。

瓷器的诞生教师讲述:在唐代,中国瓷器的烧造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即以浙江为代表的南方地区烧造青釉瓷器,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则以烧造白瓷为主。

气窑烧制工艺

气窑烧制工艺

气窑烧制工艺《气窑烧制工艺》1. 气窑烧制工艺的历史1.1 古老起源其实啊,气窑烧制工艺的历史那可真是相当悠久了。

从人类开始使用火的时候起,就有了烧制东西的概念。

就像原始人发现把泥土捏成一定形状,然后放到火里烧,就会变得坚硬,这可以说是烧制工艺最早的雏形了。

不过那时候的烧制,和现在的气窑烧制工艺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啦。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烧制工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

在古代,窑炉主要是依靠柴草来提供热量,这种烧制方式虽然很原始,但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就好比我们现在做饭,最早是用柴火烧饭,虽然很有烟火气,但效率不高。

后来啊,人们慢慢发现了其他能源,气窑烧制工艺也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1.2 发展历程在工业革命之后呢,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

气窑烧制工艺也搭上了这趟发展的快车。

一开始,气窑的出现只是一个小尝试,它还不够完善。

但是呢,随着人们对温度控制、烧制效果等要求的不断提高,气窑烧制工艺就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慢慢地成熟起来了。

比如说,在陶瓷烧制领域,以前用柴窑烧制,烧制的时间很长,而且烧制出来的产品质量不够稳定。

气窑出现后,就像是给陶瓷烧制带来了一个精准的助手。

它能够更稳定地提供热量,让陶瓷的烧制过程更加可控。

从一些古老的陶瓷窑厂的转变就可以看出来,很多窑厂逐渐放弃柴窑,开始采用气窑,这就是气窑烧制工艺发展的一个缩影。

2. 气窑烧制工艺的制作过程2.1 准备工作气窑烧制之前啊,就像我们要做一顿大餐之前的准备一样。

首先得把要烧制的东西准备好,比如说如果是烧制陶瓷,那就得把陶泥捏成各种形状,放在窑具上。

窑具就像是陶瓷的小床,能让它们舒舒服服地躺在里面接受烧制。

然后就是检查气窑本身啦。

要确保气窑的密封性良好,这就好比我们住的房子,要是到处漏风,那肯定不行啊。

检查管道是否通畅,就像检查我们家里的水管一样,如果管道堵塞了,气就不能顺利地进入窑内,烧制也就没办法正常进行了。

2.2 装窑装窑可是个技术活呢。

得合理地安排要烧制的物品在窑内的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阶段是坯体烧成的关键阶段之一。坯体中所含有机物、
碳酸盐以及铁质化合物等大都在此阶段进行氧化或分解,反 应进程将随升温速度及窑内气氛而异,此外,还有晶型转变、
第一节 窑炉的发展历程——现代窑炉 现代窑炉种类
(1)按使用的燃料,分为: 柴窑、煤窑、油窑、气窑、电窑。 (2)按窑的外形,分为: 推板窑、馒头窑、马蹄窑、龙窑、葫芦窑、圆窑、 方窑、轮窑、环形隧道窑、梭子窑。 (3)按火焰特点,分为:直焰窑、倒焰窑、横焰窑。 (4)按生产工况,分为: 间歇式窑、连续式窑(轮窑、环形隧道窑)、半连 续窑(龙窑、德化阶级窑)。 (5)按窑炉用途,分为:素烧窑、釉烧窑、烤花窑。
马蹄窑(与葫芦窑)是景德 镇湖田窑系遗址的两种特殊 的瓷窑,在明代生产芒口瓷。 其形状方中带圆,下部大, 上部小,很象马蹄下部的蹄 甲。 马蹄窑建造简单,投资少, 窑炉较小,利于产品更新换 代,有灵活多变、适应市场 的优点。
景德镇湖田窑遗址,1977年清理。 该窑为半倒焰式窑,长2.95米、 宽2.5米-2.7米,坡度12.5°,东 壁与后壁残高2.3米,有烟道6个, 后烟室1个。该窑可烧瓷碗2000只 左右
梭式窑
梭式窑是一种现代化的间歇窑,其结构与 隧道窑的烧成带相近,由窑室和窑车两大部
分组成,坯件码放在窑车棚架上,推进窑室
内进行烧制,在烧成冷却后将窑车和制品拉
出窑室外卸车,窑车的运动犹如织布机上的
梭子,故称为梭式窑。
梭式窑窑室工作条件相当 恶劣,它要从室温迅速升 至1000多度,在高温下保 持一段时间,然后再急速 冷却到600~700℃,随后 冷却至室温。窑炉要经受 高温以及在高温下炉尘, 炉气,坯体与釉料的低熔 挥发物的侵蚀作用,还要 经受频繁的急速加热与冷 却的热胀冷缩作用。
1. 低温阶段(室温~300℃)
坯体在此阶段主要是排除干燥时未能排除的残留水分,
不发生化学变化。随着水分排除固体颗粒逐渐靠拢,坯 体产生少量收缩,气孔率均有所增加。 制品在低温阶段加热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坯体的入 窑水分、厚薄及装烧方法等因素。当入窑水分大于3% 时,应严格控制升温速度。
2. 氧化分解阶段(300~950℃)
7. 到了明代初期,出现了德化的阶级窑。 阶级窑实际上是从龙窑发展来的,依山坡建立,不 同的是靠着的斜坡筑成了阶级式。
烧成方法:当烧完第一室后,接着烧第二室,一室冷却, 当一室冷却的同时,热气体散热通过其它各室,做预热 使用。当第二室烧时,预热的空气又通过其它各室。 节省原料,而且温度可达1300℃以上。
阶级窑的优点是:利用废气预热,就地取材,利用地形,
窑内容量大约在200-240m3左右,整个窑由多室串联组成, 每个窑室有大有小,窑头与窑尾小,越接近中间越大,每个窑 室的隔墙下有通火孔,窑室的每个后顶上有排气口,同时每边 各开一个窑门,窑长因各地不同而异。
8. 明末景德镇创造发明了烧制温度达1300℃以上 的景德镇窑。 窑身如半个瓮俯覆,又似半个蛋形覆置,也象一个前 高后低的隧道。
河北的磁州窑、定窑;河南的钧窑、 博山窑;陕西的耀州窑都属这种窑。
4. 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龙窑。
龙窑是一种横焰式窑。 在我国南方比较多见。如广东石湾、浙江龙泉、福建 的建阳、德化、宣兴等。在景德镇湖田,也多处发现 龙窑遗址。
龙窑一般都是依山坡建成,坡的大小缓急直接影响烧 成时间和产量。 一般是窑头坡度大、易上火,窑尾坡度小、易存火, 低的一端为火膛,高的一端有排烟口。
小结
原始陶器:无窑烧制:垒坯露天烧,温度800℃左右 仰韶文化时期: “竖穴式窑”或“横穴式窑”,温度900 ℃左右 在商周时期:北方出现馒头窑 战国时期:龙窑,温度1300 ℃左右 秦汉时期: 出现马蹄窑 元代: 出现了葫芦窑 明代初期:出现阶级窑,温度可达1300℃以上 明末:景德镇发明了烧制温度达1300℃以上的景德镇窑
6. 到了元代,出现了葫芦窑。
葫芦形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的,在景 德镇元代民窑中大量使用,在御窑(官窑)遗址中也曾 被发现过。清《南窑笔记》载:葫芦形窑“窑如卧地葫 芦”。窑因其形状而得名。
葫芦窑是景德镇人在元代把马蹄窑和龙窑的特点 结合起来,产生的新窑体。
葫芦窑综合了马蹄窑半倒焰的技术和龙窑窑体结 构的长处,形成了南北优势并存的产物。
当今最常用的窑炉设备是隧道窑、辊道窑和梭式窑。
隧道窑
隧道窑一般是一条长的直线形隧道,其两侧及顶 部有固定的墙壁及拱顶,底部铺设的轨道上运行着窑 车。燃烧设备设在隧道窑的中部两侧。在台车上放置 装入陶瓷制品的匣钵,连续地由预热带的入口慢慢推
入,而载有烧成品的台车,由冷却带的出口渐次被推
出来。
燃料隧道窑包括:窑体、 窑车与窑具、燃烧系统、 排烟系统、冷却系统、 测控系统以及附属设备。
景德镇窑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在葫芦窑基础上演化而 成的。其特点是把葫芦窑两室之间的折腰取消,使之 变成“形如覆瓮”的蛋型,所以也叫瓮形窑或蛋形窑, 景德镇人把这个独具地方特色,独具技术优势的属于 平焰式的窑叫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外形前大后小,前 面只有一个火口,窑的尾部 是排除废气的烟囱,窑内火 焰朝着横向走,所以又称为 横焰式窑,或平焰式窑。全 长15~20米,窑底前端略低, 倾斜度3°左右。窑头有火 箱,火焰经窑体至窑尾,废 气由蛋形截面的烟囱排出。 容积大,约150~200立方米。 窑墙与护墙之间填以砂土作 隔热层,热利用率较好。
3. 在商周时期,北方就出现了类似馒头的圆窑。
河南的钧瓷就出之于馒头窑。 所谓馒头窑,指窑内的空间和外形似馒头,这 种窑在我国北方比较多见。
馒头窑窑内容积有大有小,大的有90~200m3左右,
窑后有一烟囱,窑前设门,下面有通风坑道,可存灰。
馒头窑靠夹墙竖烟道产生的抽力来控制窑内气氛,烧
制温度可达1300℃左右,也用来烧还原焰。
☺ 窑和窑具都耐久,5~7年修理一次;
☺ 一次性投资较大,烧制制度不宜随意变动,灵活性较差。
辊道窑
辊道窑是一种不用窑车的隧道窑,突出
特点是用许多平行排列的转动的辊子组成的
辊道来代替窑车作为烧制坯件的运载工具。
坯体可直接放在辊道上,也可放在热垫板上,
传动系统使辊子转动,被烧制的坯件沿通道
向前移动,经预热带和烧成带,再经冷却带
注:红陶--氧化气氛;灰陶和黑陶--还原气氛,
温度都不超过1000℃。
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窑规模都很小,窑内面积有限,
只能装少量的件数。
3. 在商周时期,北方就出现了类似馒头的圆窑。 河南的钧瓷就出之于馒头窑。 4. 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馒头窑和龙窑。 (1)所谓馒头窑,指窑内的空间和外形似 馒头,这种窑在我国北方比较多见。
器更加洁白。
3. 中性焰
进入窑内的氧气刚好使煤气中一氧化碳和氢 气完全燃烧,这种火焰称中性焰。
4. 素烧 干燥后的坯胎,用低温690~1020℃烧成, 称为素烧。目的是增加坯体强度。 5. 釉烧 经素烧后的坯胎,再上釉,经900~1000℃ 以上烧成,使釉子全部熔融,成为釉烧。
二、 素烧 素烧的方法依坯胎的种类而定。 素烧的温度在800~900℃之间。
在烧制时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自由流入火焰
中的燃烧。也就是说,进入窑内的氧气量远远大
于使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及氢气完全燃烧所需的氧
气量。这种性质的火焰,称为氧化焰。
2. 还原焰
除去燃烧时所必须的氧气量,绝对不让多 余的氧气进入。即进入窑内的氧气不能使煤气中 一氧化碳和氢气完全燃烧,这种火焰称还原焰。
其作用是使三价的铁还原成二价的铁,使瓷
烧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烘烤期。即先用弱热温烘,在点燃了火
种时,先不要将窑门完全关闭,要留有小缝,因为 坯体在入窑时,仍留有一些水分,这样有利于水气 的蒸发排除。
第二阶段:燃烧期。坯体内所含结晶水大约在
300~400℃以上完全挥发;但温度烧至 550~600℃时,便是坯体中石英膨胀期,注意温 度上升的不能太快。
冷却后出窑。
辊道窑包括:窑体、燃烧系 统、排烟系统、冷却系统、 传动系统及测控系统六部分。
辊道窑的特点:
温度均匀,窑内温差较许多窑炉小; 适于快速烧成—釉面砖35~50分钟;日用瓷12小时; 卫生洁具8~10小时;瓷质砖50~100分钟; 节约燃料; 不必用窑车、匣钵,有的仅用耐火垫板或不用垫板; 有利于实现烧成工序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便于上下工 序衔接,提高生产效率; 操作简便,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减少占 地面积和投资少等优点。
第一讲
窑炉及陶瓷烧成
李萍 2013年5月
陶瓷是火的艺术。 烧成(烧结)是在热工设备中进行的。 这里热工设备指的是陶瓷生产窑炉及其附属设备。 烧结陶瓷的窑炉类型很多,同一种制品可在不同 类型的窑内烧成,同一种窑也可烧结不同的制品。
第一节 窑炉的发展历程——古代窑炉
1. 最原始烧陶的方法是不用窑的 垒坯露天烧:在地面上挖一浅坑或在地面铺上小 石头块,上面放上陶坯后,用干枝柴草围住周围 顶部,外面涂抹较稠的黄土泥,上留通风小孔, 地面点火烧制。 温度只能达到800℃左右。
龙窑的长度最大可达100m左右,内宽2-3m左 右,内高2.5-3m左右。
使用的燃料为松柴,后来逐渐改为烧煤粉。
龙窑的主要特点: 升温快、降温也快,维持火焰和还原气氛时间长。 玳瑁等,大多出于龙窑。
宋代著名的影青、油滴、兔毫以及吉州窑的鹧鸪斑、
5. 秦汉时期:火膛和容积不断增大,出现了马蹄窑。
高温釉烧至1250~1350℃。
釉烧温度是依据瓷质和釉的种类而定的,一般而言: 陶器800~900 ℃; 炻器1200~1300 ℃; 软质瓷器1200~1300 ℃;
硬质瓷器1350~1400 ℃。
四、烧成的物理化学变化
瓷器的烧成主要经历四个阶段:
低温阶段 氧化分解阶段
高温阶段 冷却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