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5c10bd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4.png)
⽔污染控制⼯程复习资料考试重点1.⽔循环包括:⾃然界⽔循环⽔的社会循环2.为了系统地排除和处置各种废⽔⽽建设的⼀整套⼯程设施称为排⽔系统3排⽔系统类型主要有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
4.概念:是将⽣活污⽔、⼯业废⽔和⾬⽔混合在同⼀套管渠内排除的系统。
可分为直排式合流制排⽔系统和截流式合流制排⽔系统。
5.概念:将⽣活污⽔、⼯业废⽔和⾬⽔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独⽴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
排除⽣活污⽔、城市污⽔或⼯业废⽔的系统称为污⽔排⽔系统,排除⾬⽔的系统称为⾬⽔排⽔系统。
分类:由于⾬⽔排除⽅式的不同,分流制排⽔系统⼜可分为完全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和半分流制三种。
6.排⽔系统是收集、输送、处理、利⽤及排放废⽔的全部⼯程设施。
管渠系统:收集和输送废⽔的⼯程设施。
污⽔⼚:改善⽔质和回收利⽤污⽔的⼯程设施。
出⽔⼝:废⽔排⼊⽔体的⼯程设施。
7.管渠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管道或渠道,渠道可分为暗渠和明渠。
管道和渠道的要求:①不漏⽔;②抗侵蚀;③内壁⾯整齐光滑;④有⾜够的强度。
8.管道:预制的圆形管⼦。
绝⼤部分为⾮⾦属材料制成。
混凝⼟管钢筋混凝⼟管陶⼟管⾦属管9.检查井⼜称窨井,主要是为了检查、清通和连接管道⽽设置的。
检查井通常设在管渠交汇、转弯、管径或坡度变化等处,相隔⼀定距离的直线管道上也设置检查井10. 当上下游管段出现较⼤的落差(⼤于1m)时,⼀般检查井不再适⽤,改⽤跌⽔井连接。
跌⽔井是设有消能设施的检查井,它可以克服⽔流跌落时产⽣的巨⼤冲击⼒,宜设在直线沟段上。
⽬前常⽤的有竖管式和阶梯式两种。
11.管道出⽔⼝⼀般设在岸边。
12.污⽔管道的出⽔⼝应尽可能淹没在⽔中,管顶标⾼⼀般在常⽔位以下,使污⽔和河⽔混合得较好,同时可以避免污⽔沿滩流泻,造成环境污染。
⾬⽔管道的出⽔⼝应露在⽔⾯以上,否则天晴时河⽔倒灌管道,造成死⽔。
13.管道⽔⼒学设计原则:①不溢流②不淤积③不冲刷管壁④要注意通风(h/D<1)14. Q—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m3/s;流量公式:Av Q=15. A—设计管段的过⽔断⾯⾯积,m2;流速公式:v—设计管段过⽔断⾯的平均流速,m/s;21321IRnv=R—⽔⼒半径(过⽔断⾯⾯积与湿周的⽐值),m;I—⽔⼒坡度(即⽔⾯坡度,也等于管底坡度i);n—管壁粗糙系数。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重点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745a84665ce050877321328.png)
第九章第一节污水的性质与污染指标•污水根据其来源一般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初期污染雨水及城镇污水.•污水的性质与污染指标.(包括物理类,化学类和生物类)•温度:氧在水中的饱和度随水温升高而减少,较高水温加速耗氧,可导致水体缺氧。
•色度:将有色污水用蒸馏水稀释后与蒸馏水在比色管中对比,一直稀释直到两个水样没有色差,稀释倍数即色度。
•嗅和味:水的异臭来源于还原性硫和氮的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氯气等.•固体物质: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悬浮固体(SS)。
•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要的氧量.生物氧化分解过程主要是:第一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水、氨;第二阶段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生化需氧量指的是第一阶段,以5天作为测定BOD的标准时间,记为BOD5。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要的氧化计量,需氧量越高说明有机污染物越多。
通常采用重铬酸钾法•总有机碳(TOC):包括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油类污染物:油类污染物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影响大气和水体的热交换。
油类污染物进入海洋后会改变海洋的反射率和减少进入海洋表层的日光辐射。
大面积油膜可以阻碍大气中的氧进入水体,从而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
•酚类污染物:酚类化合物有毒有害。
•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软性洗涤剂。
•有机酸碱:短链脂肪酸、甲酸乙酸乳酸的;人造橡胶、树脂等有机碱•有机农药和苯类化合物。
•PH:天然水一般接近中性,污水处理后PH要在6~9之间.•植物营养素:氮和磷。
•重金属:主要指汞镉铅铬镍.•无机非金属化合物:总砷、含硫化合物、氰化物•细菌总数:细菌总数不能说明污染物来源。
•大肠菌群:可以直接表明水被粪便污染的程度。
•病毒:略第二节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
•化学净化:氧化、分解、还原。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26d01f4b52acfc788ebc99a.png)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
水污染高手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
1、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的重要水质控制指标包括悬浮固体、BOD5、N、P、大肠杆菌等。
2、SS:悬浮固体;VSS:活性污泥中可挥发性固体;COD:化学需氧量;BOD:生物需氧量;TOC:总有机碳。
3、无机氮和无机磷是植物和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当其水体中的浓度分别超过0.2mg/L、 0.02mg/L 时,就会引起受纳水体的富营养化。
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的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
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
浓度必须到达本标准要求(采矿行业的尾矿坝出水口不得视为车间排放口);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到达本标准要求。
取样口分别在:第一类污染物: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取样;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单位总排放口取样。
第二类污染物分别在以下情况下执行第一、二、三级标准:
①排入GB3838Ⅲ类水域(划定的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和排入GB3097 中二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一级标准。
②排入GB 3838 中Ⅳ、Ⅴ类水域和排入GB3097 中三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二级标准。
③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三级标准。
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出水SS、COD、BOD、N、P 的第一二级排放标准分别是:单位:mg/L 排放标准级别SS COD BOD N P
5、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常规工艺流程图
:
给水工程中,常规地表水处理工艺流程:
原水→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消毒→用户。
水污染控制工程 重点复习资料
![水污染控制工程 重点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86dc358a6c30c2259019ecc.png)
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复习资料水污染控制工程(下) 复习重点一、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1( 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 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
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略)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HO所消耗的氧22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
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
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
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
TOC、TOD的耗氧过程与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完整版)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ff7282203d8ce2f0066239b.png)
一、名词解释1.水体自净:指污染物在水中,经过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基本恢复或完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2.4种沉淀类型:自由沉淀:在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独立完成沉淀过程,颗粒的物理性质,如形状、大小及相对密度等不发生变化,颗粒的沉淀轨迹呈直线。
絮凝沉淀: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互相聚集增大而加快沉淀,颗粒的质量、形状和沉速是变化的,沉淀轨迹呈曲线。
成层沉淀: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
压缩沉淀: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支承,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
3.污泥容积指数(SVI):指曝气池混合液沉淀30min后,每单位质量干泥形成的湿污泥的体积(ml/g)4.活性污泥:由细菌、菌胶团、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群体及吸附的污水中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的、有一定活力的、具有良好的净化污水功能的絮绒状污泥。
5.软化,除盐(分别去除什么,用什么方法)软化就是降低水中Ca2+、Mg2+的含量,以防止其在管道设备中结垢。
基本方法有:加热软化法、药剂软化法(石灰法、石灰—纯碱法与石灰—石膏法)。
除盐就是减少水中溶解盐类(阴阳离子)总量,方法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应用最广)。
6.BOD: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样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量(20℃,5天)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氨;第二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7.COD:用化学方法氧化分解废水水样中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折合成氧量(O2)(mg/L)8.水环境容量:指在满足水环境质量的要求下,水体容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9.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的质量,也称之为污泥浓度。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20534c2770bf78a6529545f.png)
第十章污水的物理处理第一节污水预处理一、格栅组成:格栅由一组(或多组)相平行的金属栅条与框架组成,倾斜安装在进水的渠道,或进水泵站集水井的进口处,以拦截污水中粗大的悬浮物及杂质。
作用:去除可能堵塞水泵机组及管道阀门的较粗大悬浮物,并保证后续处理设施能正常运行。
选用栅条间距的原则:不堵塞水泵和水处理厂、站的处理设备。
格栅的清渣方法:人工清除(与水平面倾角:45º~60º),设计面积应采用较大的安全系数,一般不小于进水渠道面积的2倍,以免清渣过于频繁。
机械清除(与水平面倾角:60º~70º)过水面积一般应不小于进水管渠的有效面积的1.2倍。
二、调节池(★)(一)调节池的作用1、水量调节1)线内调节:进水用重力流,出水用泵提升。
2)线外调节:q高,进池;q低,出池2、水质调节1)利用外加动力而进行的强制调节:设备较简单,效果较好,但运行费用高。
2)利用差流方式:基本没有运行费,但设备结构较复杂。
(二)调节池的形式结构1)方池:主要用来调节水量2)对角线调节池:只调节水质,不能调节水量,对角线开槽。
3)折流式调节池三、调节池的设计(★★)1、废水经过一定调节时间后平均浓度为:c = ∑q i c i t i / ∑q i t i2、调节池体积V = ∑q i t i 难点:∑t i的确定第二节沉淀的基础理论一、概述沉淀法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沉淀处理工艺的四种用法:1.沉砂池:用以去除污水中的无机易沉物。
2.初次沉淀池:较经济地去除,减轻后续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有机负荷。
3.二次沉淀池:用来分离生物处理工艺中产生的生物膜、活性污泥等,使处理后的水得以澄清。
4.污泥浓缩池:将来自初沉池及二沉池的污泥进一步浓缩,以减小体积,降低后续构筑物的尺寸及处理费用等。
沉淀可分成四种类型(★★)1.自由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 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a976f24482fb4daa58d4bd0.png)
名词•固体物质,mg/l p2–总固体——指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TS=DS+SS–溶解固形物(D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悬浮固体(SS)——滤渣脱水烘干后的固体–挥发性固体(VS)——将固体在600度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量–固定性固体(FS)——灼烧残渣•有机物–生化需氧量——水中有机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常用BOD5表示, mg/l–化学需氧量(COD/COD cr/COD Mn)——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mg/l–总需氧量(TOD)——有机物(C→CO2、H→H2O、N→NO、S→SO2)全部被氧化时的需氧量。
•油类污染物–石油类、动植物脂类,mg/l1)油类污染物有石油类和动植物油脂两种。
(工业含油污水大多为大多为或其组分,含动植物油的污水主要产生于人的生活过程和食品工业)具体危害参书P4(影响水生生物生长,降低水体资源价值,降低水体自净能力等•酚类污染物,mg/l酚类化合物是有毒有害污染物水体受酚类化合物污染后影响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抑制水中微生物的生长。
•植物营养元素(污水中的N、P,mg/l)污水中的氮、磷为植物营养元素,从农作物生长角度看,植物营养元素是宝贵的养分,但过多的氮。
磷进入天然水体会致富营养化。
水体中氮、磷含量的高低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具体污染演化参书P5PH值——主要指示水样的酸碱性。
<7 酸,>7碱。
一般要求处理后污水的PH在6~9之间PH发生变化,可杀死或抑制水体生物生长,妨碍水体自净,还可腐蚀船舶。
细菌总数(P6)——水中细菌总数反映了水体受细菌污染的程度,可作为评价水质清洁程度和考核水净化效果的指标,一般细菌总数越多,表示病原菌存在的可能性越大。
细菌总数不能说明污染来源,必须结合大肠菌群数来判断水道污染来源和安全程度。
•大肠菌群(P7)——大肠菌群的值可表明水样被粪便污染的程度,间接表明有肠道病菌存在的可能性。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材料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71b1fc49be1e650e52ea99b8.png)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材料第一、二章 (P1-17)1排水工程:为保证废水(包括雨水)能安全排放或再用而采取的整套工程设施。
2废水:使用后因丧失原有使用价值而废弃外排的水。
3化学需氧量: 用化学氧化剂K2Cr2O7氧化分解有机物时,用于消耗的氧化剂当量相等的氧量来间接表示需氧量的多少。
4生化需氧量:用生化过程中消耗的DO来间接表示需氧量的多少。
5高锰酸盐指数:用化学氧化剂KMnO4氧化分解有机物时,用于消耗的氧化剂当量相等的氧量来间接表示需氧量的多少。
6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1)向自然水体排放的各类废水。
(2)向自然水体直接倾倒的固体废弃物以及垃圾堆放场排除的渗出液和淋洗雨水。
(3)大气污染地区的酸雨以及其他淋洗降水。
(4)大气中有害的沉降物以及水溶性气体。
(5)淋洗植被后融入了化肥和农药的(降水)径流。
(6)船道中的船舶的漏油、废水及固体废弃物。
7固体污染物对水环境的主要危害及表征其的指标:危害:(1)造成输送废水沟渠管道和提升设备的堵塞、淤积和磨损。
(2)造成受纳水体的淤积和土壤空隙堵塞。
(3)造成水生动物呼吸困难。
(4)造成给水水源的浑浊。
(5)干扰废水处理和回收设备的工作。
表征固体污染物的指标:悬浮物(SS)。
8需氧污染物对水环境的主要危害及表征其的指标:危害:(1)直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2)间接消耗水中溶解氧。
指标: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盐指数9营养型污染物对水环境的主要危害及表征其的指标:危害:(1)促使藻类大量繁殖,在水面聚集成大片水华或赤潮。
(2)当藻类大量死亡时,水中BOD猛增,导致腐败恶化环境卫生,危害水产业。
指标:氨氮总磷总氮10废水调节与均和的作用及目的:(1)为处理设备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使其处于最有的稳定运行状态。
(2)减小设备容积和能耗(3)降低建设费用和运营成本11废水可生化性的判断:用BOD5/COD的比值来判断,其比值>0.3时,一般认为该废水具有可生化性。
水污染控制工程资料全
![水污染控制工程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bb32e26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10.png)
水污染控制工程资料全水污染控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一、填空、判断题、选择题概述:1、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为污染和自然污染。
而人为污染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
P12、BOD/COD比值可做为废水是否适宜生化法处理的一个衡量指标。
比值越大,越容易被生物氧化。
一般认为BOD/COD>0.3的废水适宜采用生化处理,而>0.5具有较好的可生化性。
P53、富营氧化污染:污水中除了大部分是含碳的有机物外,还包括氮、磷的化合物及其一些物质,他们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养料,称为植物营养素。
P54、放射性物质:放射性是指原子核衰变而释放射线的物质属性。
主要包括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质子束等。
P75、生物污染物质:生物污染物质主要指废水中的致病细菌、病虫卵和病毒。
P76、废水的处理方法按其作用原理划分为四类: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
7、现代废水处理,按处理程度划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
P8-98、污水的物理处理方法有:①筛滤截流法:格栅、筛网、滤池、微滤机、砂滤;②重力分离法: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与气浮池;③离心分离法:离心与旋流分离器。
物理处理法:9、格栅是有一组或多组平行的金属栅条与框架组成。
倾斜安装在进水渠道或进水泵站集水井的进出口。
格栅分为平面格栅和曲面格栅。
格栅的清渣方法有人工清渣和机械清渣两种。
P1910、沉砂池的作用是从污水中分离出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
沉砂在泵站和沉淀池之前。
11、重力沉砂池按水流形式分,平流式、竖流式、旋流式(曝气曝气池)和涡流式四种。
P2312、沉淀池按水流方向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三种。
P2913、含油废水主要来源石油采集、石油化工、钢铁、焦化、煤气发生站、机械加工等工业。
废水中的油类按其存在形式分为浮油、分散油、乳化油和溶解油四类。
浮油:油珠粒径较大。
一般大于10μm,易浮于水面形成油膜或油层,分离比较容易。
分散油:油珠粒径小于10—100μm,以微小油珠悬浮于水中,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后便可形成浮油,分离也比较容易。
水污染控制工程要点复习
![水污染控制工程要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b9a220886529647d272852a9.png)
第一章1.(解释)①排水系统:为了系统的排除和处置各种废水而建设的一整套工程设施称为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是收集、输送、处理、利用及排放废水的全部工程设施,其组成部分有 管渠系统、污水厂 、出水口 。
②排水系统的体制: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可以采用一套管渠系统或是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各自独立的管渠系统来排除,这种不同的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为排水体制。
2.排水系统主要有 合流制 和 分流制 两种系统。
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同一套管渠内排除的系统,有 直排式 和 截流式 合流制排水系统;分流制排水系统是将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两套或两套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又分为 完全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 和 半分流制 三种。
2.(补,论述)各种排水系统使用情况对比。
答:⑪直排式合流制→投资低,但污染严重,不宜采用。
⑫截流式合流制→在少雨地区较适用,多雨地区污染仍较重,可设调蓄池改善。
但总体优于直排式合流制。
⑬不完全分流制→无雨水系统,投资节省,适合地形适宜可顺利排泄雨水的发展中城镇分步投资。
⑭完全分流制→污水和雨水排水系统分开,环保效益好,投资高,且有初期雨水污染问题。
⑮半分流制(截流式分流制)→污水和雨水排水系统分开,且设雨水跳越井,无初期雨水污染,环保效益最好,目前尚无实例。
3.检查井:又称窨井,主要是为了检查、清通和链接管渠而设置的。
检查井通常设置在管渠交汇、转弯、管径或坡度改变以及跌水等处,相隔一定距离的直线管渠上也设置检查井。
检查井由 井基和井底、井身 、井盖和盖座 三部分组成。
4.跌水井:当上下游管段出现较大的落差(>2m 时),一般检查井不再适用,改用跌水井链接。
跌水井是设有消能设施的检查井,目前常用的构造有 竖流式 和 阶梯式 两种,竖流式跌水井适用于管径不大于400mm 的管道,大于400mm 的采用阶梯式。
5.溢流井:在合流管道与截流管道的交接处设置溢流井以完成截流(晴天)和溢流(雨天)的作用。
水污染控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资料
![水污染控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63c579f8762caaedd33d4cb.png)
选择题1、污水水质为:BOD5=350mg/L,COD=500mg/L,SS=100mg/L,pH=6-8,下面可以用于该种污水的处理工艺包括( ACD )A、SBR;B、UASB;C、MBBR;D、AB法2、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主要包括?( AC )A、UCT工艺;B、三段式工艺;C、 A2/O工艺;D、Phostrip工艺3、目前普遍承认的混凝主要机理包括( ACD )A、吸附架桥作用;B、Gt值理论;C、网捕作用;D、压缩双电层作用4、按照产生气泡的方法不同,气浮法可分为( ABC )A、电解气浮;B、分散空气气浮;C、溶解空气气浮;D、回流式溶气气浮5、综合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两者优点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包括( BC )A、SBR;B、好氧生物接触氧化法;C、MBBR;D、UASB1、活性污泥法中,曝气池的池型可以分为( ABCD )几种A.完全混合式B.封闭环流式C.序批式D.推流式2、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主要包括?( ABD )A.UCT工艺B.A2/O工艺C.An/O工艺D.SBR工艺3、混凝的机理至今仍未完全清楚,目前普遍承认的主要机理包括( BCD )A.中间反应器理论B.吸附架桥作用C.网捕作用D.压缩双电层作用4、用于比较机械曝气设备性能的主要指标有( AC )等。
A.氧传递速率B.氧利用率C.充氧能力D.供氧量5、活性污泥工艺的共同特点包括( ABCD )A.利用含微生物的絮状污泥(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去除水溶解性及颗粒态有机物B.沉淀下来的污泥作为浓缩污泥由沉淀池重新回流生物反应池;C.利用静置沉淀法去除工艺流程中的MLSS,产生含悬浮固体物低的出水;D.利用剩余污泥控制污泥停留时间,使其达到所需值.1.下列选项中,反应河流自净规律的是( B )。
A.莫诺特方程B.溶氧曲线C.斯托克司公式D.物料平衡公式2. 厌氧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氮、磷营养物质的比例一般为 ( B )A. BOD5:N:P=100:5:1B. BOD5:N:P=200:5:1C. BOD5:N:P=200:10:1D. BOD5:N:P=100:10:13. TOC是指 ( C )A. 有机物全部被氧化时的需氧量B. 生化需氧量C. 有机物全部被氧化的含碳量D. 化学需氧量4. 沉沙池中的沉淀通常属于( A )A. 自由沉淀B. 絮凝沉淀C. 成层沉淀D. 压缩沉淀5. 下列不属于活性污泥法基本要素的是( D )A. 微生物B. 有机物C. 溶解氧D. pH6. 沉淀池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和( A )A. 辐流式B. 斜流式C. 推流式D. 曝气式7. 由高分子物质吸附架桥作用而使微粒相互粘结的过程称为( B )A. 混凝B. 絮凝C. 凝聚D. 助凝8. 混凝工艺的反应阶段要求避免( D )A. 形成大的絮凝体B. 水流速度慢C. 低搅拌强度D. 高搅拌强度9. 竖流式沉淀池的水流形态是( B )A.从上向下B.从下向上C.中心进水、周边出水D.周边进水、中心出水10. 胶体的 电位指( B )A. 胶粒与滑动面之间的电位差B. 胶核与扩散层之间的电位差C. 胶粒与扩散层之间的电位差D. 滑动面与扩散层之间的电位差1. 筛网的去除效果,可相当于 ( A )A. 格栅的作用B. 初沉池的作用C. 沉沙池的作用D. 气浮池的作用2. 下列具有良好脱氮效果的工艺是( C )A. 推流式曝气池B. 完全混合曝气池C. 氧化沟D. UASB3. 氢氧化物沉淀法去除金属污染物时最重要的条件是( C )A. 药剂投加量B. 金属离子浓度C. 溶液pH值D. 其他物质的干扰4. 中和处理含硝酸的废水时,应选用下列何种滤料( D )A. 白云石B. 大理石C. 石灰石D. 三种都可以5. 消毒是指杀灭水中的( B )A. 全部微生物B. 致病微生物C. 病毒D. 细菌6. 通过脱水可将活性污泥含水率降至( A )A. 65~85%B. 75~85%C. 85~95%D. 97~98%7.下面属于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工艺的是( ABC )A.快速渗滤系统B.人工湿地C.地表漫流系统D.厌氧塘8.污水水质为:BOD5=300mg/L,COD=400mg/L,SS=150mg/L,pH=6-8,下面可以用于该种污水的二级处理工艺包括( ACD )A.氧化沟工艺B.UASBC.MBRD.AB法9.下面属于生物膜法水处理工艺的有( BCD )。
水污染控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
![水污染控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18c43d389eb172ded63b7be.png)
名词解释1、水污染:水体因人为因素使某种物质介入,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发生改变,造成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2、水质指标:表示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是否符合要求的具体衡量标准。
1.碱度:水接受质子的能力。
水中所有能与强酸作用的物质所接受H+的“物质的量”的总和(mmol/L)。
2.生化需氧量(BOD):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样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量。
3.化学需氧量(COD):用化学方法氧化分解废水水样中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折合成氧量(O2)(mg/L)。
4.总有机碳(TOC):950℃高温下以铂作催化剂,使水样气化燃烧,再测定气体中CO2含量,从而确定水样中碳元素总量[mg(C)/L]。
5.总需氧量(TOD):900~950℃高温下将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包括难分解的有机物及部分无机还原物质),燃烧氧化成稳定的氧化物时需氧量[mg(O)/L]。
6.水体自净: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化学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或完全恢复原状的现象。
7.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在规定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8.最缺氧点:随着有机污染物不断分解,耗氧速度降低,排放口下游的某点会出现耗氧速度与复氧速度相等,此时DO含量最低,此点为最缺氧点。
9.水质:水和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1、沉淀法: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2、沉淀分类: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压缩沉淀3、混凝:改变胶体颗粒性质,使它们能够彼此接近并附着,从而产生较大的絮体颗粒。
1)凝聚:是指胶体脱稳并聚集为微絮粒的过程。
2)絮凝:指微絮粒通过吸附卷带和桥连而生长为更大的絮体的过程4、混凝过程理论:溶液中加入大量的高价反离子电解质可有效压缩胶体离子的扩散层,使胶体之间的距离小于C0,引力大于斥力,胶体聚合,发生沉降。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上下册)(特选资料)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上下册)(特选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16e90a181c758f5f71f6702.png)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第一章排水系统概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容量2、排水体制二、填空1、污水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3类。
2、根据不同的要求,经处理后的污水其最后出路有:、、。
3、排水系统的体制一般分为:和两种类型。
三、简答题1、污水分为几类,其性质特征是什么?2、何为排水系统及排水体制?排水体制分几类,各类的优缺点,选择排水体制的原则是什么?3、排水系统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用途是什么?4、排水系统布置形式有哪几种?5、排水工程基建程序分为几个阶段?答案一、名词解释1、环境容量答:污水的最终处置或者是返回自然水体、土壤、大气;或者是经过人工处理,使其再生成为一种资源回到生产过程;或者采取隔离措施。
其中关于返回到自然界的处理,因自然环境具有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但具有一定界限,不能超过这种界限,否则会造成污染。
环境的这种容纳界限称环境容量。
2、排水体制答:在城市和工业企业中通常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
这些污水是采用一个管渠系统来排除,或是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系统来排除。
污水的这种不同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做排水系统的体制(简称排水体制)。
二、填空1、污水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3类。
2、根据不同的要求,经处理后的污水其最后出路有:排放水体、灌溉农田、重复使用。
3、排水系统的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
三、简答题1、污水分为几类,其性质特征是什么?答:按照来源的不同,污水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3类。
生活污水是属于污染的废水,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如蛋白质、动植物脂肪、碳水化合物、尿素和氨氮等,还含有肥皂和合成洗涤剂等,以及常在粪便中出现的病原微生物,如寄生虫卵和肠西传染病菌等。
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中所排出的废水,来自车间或矿场。
由于各种工厂的生产类别、工艺过程、使用的原材料以及用水成分的不同,使工业废水的水质变化很大。
降水即大气降水,包括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一般比较清洁,但其形成的径流量较大,则危害较大。
水污染控制工程施工考试复习资料
![水污染控制工程施工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a841f439b89680203d825c4.png)
选择题1、污水水质为:BOD=350mg/L,COD=500mg/L,SS=100mg/L,pH=6-8,下面可以用于该种污5水的处理工艺包括( ACD )A、SBR;B、UASB;C、MBBR;D、AB法2、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主要包括?( AC )工艺;D、Phostrip工艺B、三段式工艺;C、 A UCTA、工艺;3、目前普遍承认的混凝主要2/O机理包括( ACD )A、吸附架桥作用;B、Gt值理论;C、网捕作用;D、压缩双电层作用4、按照产生气泡的方法不同,气浮法可分为( ABC )A、电解气浮;B、分散空气气浮;C、溶解空气气浮;D、回流式溶气气浮5、综合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两者优点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包括( BC )A、SBR;B、好氧生物接触氧化法;C、MBBR;D、UASB1、活性污泥法中,曝气池的池型可以分为( ABCD )几种A.完全混合式B.封闭环流式C.序批式D.推流式2、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主要包括?( ABD )A.UCT工艺B.A2/O工艺C.An/O工艺D.SBR工艺3、混凝的机理至今仍未完全清楚,目前普遍承认的主要机理包括( BCD )A.中间反应器理论B.吸附架桥作用C.网捕作用D.压缩双电层作用4、用于比较机械曝气设备性能的主要指标有( AC )等。
A.氧传递速率B.氧利用率C.充氧能力D.供氧量5、活性污泥工艺的共同特点包括( ABCD )A.利用含微生物的絮状污泥(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去除水溶解性及颗粒态有机物;沉淀下来的污泥作为浓缩污泥由沉淀池重新回流生物反应池B.; ,产生含悬浮固体物低的出水利用静置沉淀法去除工艺流程中的MLSSC.. 利用剩余污泥控制污泥停留时间,使其达到所需值D.)。
1.下列选项中,反应河流自净规律的是( BD.物料平衡公式溶氧曲线 C.斯托克司公式 B.A.莫诺特方程 ( B ) 2. 厌氧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氮、磷营养物质的比例一般为:N:P=200:5:1 :N:P=100:5:1 B. BOD A. BOD55:N:P=100:10:1 :N:P=200:10:1 D. BODC. BOD55 ( C )是指3. TOC B. 生化需氧量有机物全部被氧化时的需氧量 A.D. 化学需氧量C. 有机物全部被氧化的含碳量)( A 4. 沉沙池中的沉淀通常属于压缩沉淀 C. 絮凝沉淀成层沉淀 D. B. A. 自由沉淀)下列不属于活性污泥法基本要素的是(5. D1A. 微生物B. 有机物C. 溶解氧D. pH6. 沉淀池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和( A )A. 辐流式B. 斜流式C. 推流式D. 曝气式7. 由高分子物质吸附架桥作用而使微粒相互粘结的过程称为( B )A. 混凝B. 絮凝C. 凝聚D. 助凝8. 混凝工艺的反应阶段要求避免( D )A. 形成大的絮凝体B. 水流速度慢C. 低搅拌强度D. 高搅拌强度9. 竖流式沉淀池的水流形态是( B )A.从上向下B.从下向上C.中心进水、周边出水D.周边进水、中心出水胶体的电位指( B ) 10.A. 胶粒与滑动面之间的电位差B. 胶核与扩散层之间的电位差C. 胶粒与扩散层之间的电位差D. 滑动面与扩散层之间的电位差1. 筛网的去除效果,可相当于 ( A )A. 格栅的作用B. 初沉池的作用C. 沉沙池的作用D. 气浮池的作用2. 下列具有良好脱氮效果的工艺是( C )A. 推流式曝气池B. 完全混合曝气池C. 氧化沟D. UASB3. 氢氧化物沉淀法去除金属污染物时最重要的条件是( C )A. 药剂投加量B. 金属离子浓度C. 溶液pH值D. 其他物质的干扰4. 中和处理含硝酸的废水时,应选用下列何种滤料( D )A. 白云石B. 大理石C. 石灰石D. 三种都可以5. 消毒是指杀灭水中的( B )A. 全部微生物B. 致病微生物C. 病毒D. 细菌6. 通过脱水可将活性污泥含水率降至( A )A. 65~85%B. 75~85%C. 85~95%D. 97~98%7.下面属于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工艺的是( ABC )A.快速渗滤系统B.人工湿地C.地表漫流系统D.厌氧塘8.污水水质为:BOD=300mg/L,COD=400mg/L,SS=150mg/L,pH=6-8,下面可以用于该种污5水的二级处理工艺包括( ACD )A.氧化沟工艺B.UASBC.MBRD.AB法9.下面属于生物膜法水处理工艺的有( BCD )。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资料综述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资料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504f8cbaef8941ea76e0531.png)
一、名词解释1、管道覆土厚度:管顶外壁至地面的距离。
2、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雨水,污水混合,共一条管线排出混合水。
水量不大时,混合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水量很大时,多余的混合水在溢流井处溢流到受纳水体,未溢流的混合水进入污水处理厂,这种排水系统称截流制排水系统。
3、厌氧生物处理:在没有游离氧和化合态氧存在的条件下,兼性细菌与厌氧细菌降解各稳定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方法。
4、污泥负荷:指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有机污染物量。
5、超临界水氧化方法:是利用水在超临界状态下的低介电常数度,低粘度,高扩散系数及与有机物各氧气等气体互溶的特性,使有机物和氧化剂在超临界水介质中发生快速氧化反应来彻底去除有机物的新型氧化技术。
6、污水再生利用:是指污水经处理达到回用水水质要求后,回用于工业,农业/城市杂用,景观娱乐,补充地表水和地下水等。
7、膜析法: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学位差作为推动力对水溶液中某些物质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的统称。
8、污水回用:也称再生利用,是指污水经处理达到回用水水质要求后,回用于工业、农业、城市杂用、景观娱乐、补充地表水和地表水等。
9、生物膜:以附着在惰性载体表面生长的,以微生物为主,包括微生物及其产生的胞外多聚物和吸附在微生物表面的无机及有机物等组成,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和生物降解性能的结构。
10.吸附: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固体表面上某些成分被富集的过程称为吸附。
11、物理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引力产生的吸附12、化学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由于化学键力发生了化学作用,使得化学性质改变。
13、径流系数:径流系数是地面径流量与降水量之比。
14、雨量参数:包括降雨量、强度、历时、频率和重现期等参数。
降雨量:是一段时间(日、月、年)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可用深度h(mm)表示。
降雨强度:又称雨率,只在某一降雨历时(如10min、20min、30min)内的平均降雨量。
水污染考试复习资料
![水污染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1f97473f46527d3240ce019.png)
水污染控制工程资料一、名词解释1.排水体制: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可以采用一套管渠系统或是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各自独立的管渠系统来排除,这种不同的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为排水系统体制。
2. 分流制排水系统: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
3. 合流制排水系统:把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在同一排水系统内汇集输送的系统。
4.完全分流制:既有污水排水系统又有雨水排水系统。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通过污水排水系统排至污水厂,经处理后排入水体。
雨水则通过雨水排水系统直接排入水体。
5.不完全分流制:只设有污水排水系统,没有完整的雨水排水系统,各种污水通过污水排水系统送至污水厂,经处理后排入水体;雨水则通过地面漫流进入不成系统的明渠或小河,然后进入较大的水体。
6.半分流制:既有污水排水系统又有雨水排水系统。
在雨水干管上设跳跃井,可截流初期雨水和街道地面冲洗废水进入污水管道。
7.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在早期建设的基础上,沿水体岸边增建一条截流干管,并在干管末端设置污水厂,同时,在截流干管与原干管相交处设置溢流井。
8.跳越井:用于半分流制排水系统,设在截流管道与雨水管道的交接处,小雨或初雨时全部雨水被截留,送至污水厂处理;大雨时增至一定量雨水时雨水直接排入水体。
9.跌水井: 设在排水管道的高程突然下落处的窨井。
在井中,上游水流从高处落向低处,然后流走,故称跌水井。
同普通窨井相比,跌水井需消除跌水的能量,这一能量的大小决定于水流的流量和跌落的高度。
10.溢流井:用以完成截流和溢流的作用。
11.最小设计坡度:同最小设计流速相应的坡度就是最小设计坡度。
12.设计降雨强度:在某一降雨历时内的平均降雨量。
13.阵雨历时:一场暴雨经历的整个时段。
14.降雨历时:阵雨历时中任一连续时段。
15.雨水径流量:流入管道的雨水。
16.雨水和污水比流量:每公顷居住区面积的生活污水平均流量。
17.最大设计充满度:在设计流量下,管渠中的水深h和管径D之比,即h/D称为充满度。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28bf134b52acfc789ebc984.png)
1 水污染的来源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面污染源2污水水质1)物理性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固体物质(TS--DS、SS--VS、FS)2)化学性指标:a有机物指标:生化需氧量(BOD):在水温为20℃的条件下,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mg/L)。
有机污染物的分解一般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碳氧化阶段(第一阶段生化需氧量)和硝化阶段(第二阶段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 : 在一定的严格条件下,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强氧化剂氧化所消耗的氧化剂量,用氧量(mg/L)表示。
总有机碳(TOC)与总需氧量(TOD)、油类污染物b无机性指标:植物营养元素、pH、重金属等3)生物性指标:细菌总数、大肠杆菌3水体自净:污染物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水体部分地或完全恢复原状的现象。
分类:物理自净:由于稀释、扩散、沉淀等作用。
化学自净:氧化还原、合成、吸附、凝聚、中和等。
生物自净:由于水生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降解作用。
4污水处理基本方法:按原理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
(1)物理法:筛滤法、过滤法、沉淀法、上浮法、气浮法。
(2)化学法:中和、混凝、电解、氧化还原法。
(3)物理化学法:吸附、离子交换法、吹脱和膜分离(4)生物法:a好氧生物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及其变形等;b厌氧生物法:厌氧接触法、厌氧生物滤池、厌氧生物转盘等(1)一级处理—预处理或前处理:去除效果:EBOD30%,ESS 50%功能:调节水质、水量、水温,有利于后续的生物处理。
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和油类。
去除大的颗粒状有机物,减轻后续生物处理的负担。
主要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物化法。
沉砂、沉淀、气浮、除油、中和、调节、加热或冷却等。
(2)二级处理—生物处理:去除效果:EBOD 85~90%,ESS90%功能:主要去除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保证出水达标排放;方法:——去除有机物的主体是微生物主要是各种形式的生物处理法好氧生物法:活性污泥法及其变形、生物膜法等;厌氧生物法:厌氧接触法、厌氧生物滤池、厌氧生物转盘等(3)三级处理—深度处理a 目的:去除二级处理出水中残存的SS、有机物;或脱色、杀菌;或脱氮、除磷——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高廷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一、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
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及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
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
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
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
TOC、TOD的耗氧过程及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
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及BOD不存在固定关系。
在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BOD及TOD或TOC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4.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是什么?答:水体自净从净化机制来看,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氧垂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
特点5.试论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标、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
答:环境容量是水环境质量标准指定的基本依据,而水环境质量标准则是排放标准指定的依据。
6.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哪几种?各标准的使用范围及相互关系是什么?答: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浓度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
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又可分为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
我国现有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基本上都是浓度标准。
国家标准按照污水排放去向,规定了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适用于排污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行业标准:根据部分行业排放废水的特点和治理技术发展水平,国家对部分行业制定了国家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省、直辖市等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管辖地水体污染空制需要,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仿治法》制定地方污水排放标准。
地方标准可以增加污染物控制指标,但不能减少;可以提高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但不能降低标准。
二、污水的物理处理1.试说明沉淀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并讨论各种类型的内在联系及区别,各适用在哪些场合?课后习题有答案2.设置沉砂池的目的是什么?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及平流式沉砂池有何区别?答:沉砂池的设置目的是去除污水中泥砂、煤渣等相对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沉砂池的工作原理是以重力分离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控制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或旋流速度,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颗粒则随水流带走。
平流式沉砂池是通过控制进入的污水流速,以重力分离无机颗粒;而曝气沉砂池是由于曝气作用,在池的横断面上产生旋转流动,整个池内水流产生螺旋状前进的流动形式,无机砂粒由于离心力作用而沉入集砂槽中。
3.水的沉淀法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试分析球形颗粒的静水自由沉降(或上浮)的基本规律,影响沉淀或上浮的因素有哪些?答:水的沉淀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密度比水大,在重力作用下,悬浮物下沉而实现悬浮物及废水分离。
F1、F2分别表示球形颗粒的重力和水对颗粒的浮力,则颗粒在水中的有效重量为(1)式中:d为球体颗粒的直径;ρs、ρ分别表示颗粒及水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
以F3表示水对颗粒沉淀的摩擦阻力,则(2)式中:A为颗粒在沉淀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对球形颗粒,A ;u为颗粒沉速;λ为阻力系数。
对于层流,结合式(1)和(2),在Re﹤1时,u式中:μ为水的黏度。
上式表明:(1)颗粒及水的密度差(ρs-ρ)愈大,沉速愈快,成正比关系。
当ρs﹥ρ时,颗粒下沉;当ρs﹤ρ时,颗粒上浮;当ρs=ρ时,颗粒既不上浮也不下沉;(2)颗粒直径愈大,沉速愈快,成正比的平方关系;(3)水的黏度愈小,沉速愈快,成反比关系。
因水的黏度及水温成反比,故提高水温有利于加速沉淀。
4.已知某小型污水处理站设计流量为Q=400m3/h,悬浮固体浓度ss=250mg/L。
设沉淀效率为55%。
根据试验性能曲线查得μ0=2.8m/h,污水的含水率为98%,试为该处理站设计竖流式初沉池。
5.已知某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平均流量为Q=20000m3/d,服务人口100000人,初沉污泥量按25g/(人·日),污泥含水率按97%计算,试为该处理站设计曝气沉砂池和平流式沉淀池。
6.加压溶气气浮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有哪几种基本流程及溶气方式?各有何特点?答案见课后习题7.微气泡及悬浮颗粒相黏附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影响因素?如何改善微气泡及颗粒的黏附性能?答:见1-6章内容概要。
8.气固比的定义是什么?如何确定适当的气固比?答:气固比(а)的定义是溶解空气量(A)及原水中悬浮固体含量(S)的比值,可用下式表示:气固比选用涉及原水水质、出水要求、设备、动力等因素,对于所处理的废水最好金国气浮试验来确定气固比,无试验资料时一般取0.005-0.06,废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不高时取下限,如选用0.005-0.006;但悬浮固体较高时,可选用上限,如气浮用语剩余污泥浓缩时气固比一般采用0.03-0.04。
9.在废水处理中,气浮法及沉淀法相比较,各有何缺点?答:10.某工业废水水量为1200 m3/d,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为800 mg/L,需要进行气浮法预处理,请为其设计平流式气浮池处理系统。
11.如何改进及提高沉淀或气浮分离效果?答:由式可知,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大悬浮颗粒的直径,减小流体的黏度等都能提高沉淀或气浮分离效果。
如:通过混凝处理增大颗粒粒径,提高水温以减小水的黏度。
另外,也可以减小气泡直径来提高气浮分离效果。
三、污水的生物处理基本概念1.简述好氧和厌氧生物处理有机污水的原理和使用条件。
答:污水生物处理是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个体微小、代谢营养类型多样、适应能力强的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污水进行净化的处理方法。
好氧生物处理是在水中存在溶解氧的条件下(即水中存在分子氧)。
利用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水中既无分子氧又无化合态氧存在的条件下,兼性细菌及厌氧细菌降解和稳定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方法。
2.某种污水在一连续进水和完全均匀混合的反应器进行处理,假设反应是不可逆的,且符合一级反应(v=kS A),反应速率常数k为0.5d-1,求解当反应池容积为20 m3、反应效率为98%时,该反应器能够处理的污水流量为多大?3.简述城镇污水生物脱氮过程的基本步骤。
答:污水生物脱氮过程氮的转化主要包括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
(1)氨化: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合物产生氨的过程称为氨化反应。
在氨化微生物作用下,有机氮化合物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分解、转化为氨态氮。
(2)硝化反应:在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的作用下,将氨态氮转化为亚硝酸盐(NO2-—)和硝酸盐(NO3-)。
(3)反硝化反应:在缺氧条件下,NO2-和NO3-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氮气。
4.简述生物除磷的原理。
四、活性污泥法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流程是什么?答: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废水一类好氧生物的处理方法。
活性污泥法处理流程包括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及剩余污泥排除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
图如书251废水经过预处理后,进入曝气池及池内的活性污泥混合成混合液,并在池内充分曝气,一方面使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废水及活性污泥充分接触;另一方面,通过曝气,向活性污泥供氧,保持好氧条件,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
废水中有机物在曝气池内被活性污泥吸附、吸收和氧化分解后,混合液进入二次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净化的废水排出。
大部分二沉池的沉淀污泥回流到曝气池进口,及进入曝气池的废水混合。
2.常用的活性污泥法曝气池的基本形式有哪些?答:曝气池实质上是一个反应器,它的池型及所需的水力特征及反应要求密切相关,主要分为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封闭环流式及续批式四大类。
3.活性污泥法有哪些主要运行方式?各运行方式有何特点?答:活性污泥法主要运行方式有:普通曝气法、渐减曝气法、阶段曝气法、吸附再生(接触稳定)法、吸附—生物降解工艺、延时曝气法、纯氧曝气法和间歇活性污泥法。
特点:普通曝气法:在曝气池内,废水有机物浓度和需氧量沿池长逐步下降,而供氧量沿池长均匀分布,可能出现前段供氧不足,后段供氧过剩的现象。
这种活性污泥法的优点在于因曝气时间长而处理效率高,一般BOD去除率为90%—95%,特别适用于处理要求高而水质比较稳定的废水;但它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
(其他在课后习题)4.解释污泥泥龄的概念,说明它在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答:污泥泥龄为在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平均停留时间。
污泥泥龄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设计、运行的重要参数,在理论上也有重要意义。
以污泥泥龄作为生物处理的控制参数,其重要性是明显的,因为通过控制污泥泥龄,可以控制微生物的比增长速率及系统中微生物的生理状态。
5.从气体传递的双膜理论,分析氧传递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影响氧传递速率的主要因素为气相中氧分压、液相中氧的浓度梯度、气液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水温、污水的性质、水流的紊乱程度等。
(1)废水水质:污水中含有各种杂质,对氧的传递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中主要是溶解性有机物,特别是某些表面活性物质,他们会在气液界面处集中,形成一层分子膜,增加氧传递的阻力,影响氧分子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