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镜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在PICU建立小儿气管镜室
的可行性报告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PICU
2016年5月
项目名称:小儿气管镜室
项目目的:开展小儿电子支气管镜诊疗术
项目性质:新建
承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ICU
项目负责人:王怀立,PICU主任
项目地址:11号楼4楼PICU第5单元病房内。
目录
1. 指导思想 (4)
2. 气管镜简介 (5)
2.1气管镜简史 (5)
2.2气管镜诊疗术承担的任务 (6)
2.3适应症与禁忌症 (8)
3. 目前现状 (11)
3.1国内现状 (11)
3.2省内现状 (11)
3.3我院情况 (12)
4. 人才建设 (14)
5. 设备要求 (15)
6. 场地改造 (17)
7. 组织管理 (18)
8. 制度保障 (19)
9. 发展规划 (48)
10. 成本效益分析 (51)
一、指导思想
我院作为国内知名、省内龙头医院,承担着全省和周边省份的医疗服务工作。我院儿科的综合实力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慕名来诊的病人越来越多,如重症肺炎、难治性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异物、大面积肺不张、肺实变、支气管狭窄、先天性气道发育畸形等,我们原有的手段已经解决不了这些危重疑难问题。电子支气管镜是解决以上疾病的重要武器,可以快速明确诊断,并介入治疗,提高诊治水平,减少并发症。在2013年全国三甲医院复审标准中明确规定,“地(市、州、盟)级及以上行政区域均应设有PICU,三甲医院中PICU 需具备开展儿科三级以上气管镜检查的能力,并采取一票否决制”。2016年发布的“中国儿童重症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的建议”中说明,在PICU应开展的技术中必须具备常规开展支气管内窥镜的能力。但迫于多种原因我们至今尚未正规开展,只此一项,就与国内知名医院已有很大差距。
我们在PICU筹备建立小儿气管镜室是以“成就示范创新的科技强院”的为指导思想,填补我院儿科呼吸内镜空白,提高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攻克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呼吸系统疑难性疾病,提升我院在小儿呼吸介入领域的学术地位及影响力,促进微创及介入医学的发展,更好地为儿童的健康服务。
二、气管镜简介
2.1 气管镜简史
1897年,有“支气管镜之父”之称的德国科学家柯连·古斯塔夫(Gustav Killian)用食管镜从一名青年男性的气道内取出骨性异物,开创了硬质内窥镜插入气管和支气管并进行操作的先河。以后逐渐认识到使用内镜能直视病变部位、大小、形状,对于气管、支气管、肺及食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都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1964年日本胸外科医生池田茂人基于传统硬质支气管镜的局限性开始研制可曲式支气管镜。1967年,日本Asahi-Pentax公司制成了历史上第一台纤维支气管镜,被誉为支气管镜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随着电子和光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到80年代该公司又推出了电子支气管镜。至此,硬质支气管镜、纤维支气管镜、电子支气管镜等呼吸内镜各具特色,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优势互补,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及危重症的常规诊断与治疗手段。
然而我国支气管镜特别是儿科支气管镜落后于成人约15年,上世纪90年代才由北京儿童医院刘玺诚教授开展并逐步探索,但由于儿童气道远较成人狭窄,很多介入方法的设备和器械往往是为成人设计的,若在儿科应用操作风险过大,且儿科疾病谱与成人的差异较大,感染、先天发育畸形、意外伤害多见,肿瘤少见;儿童处于快速发育期,随生长发育气道也不断生长,置入性材料的选择要求更精准。加上家长的期望值非常高,极易产生医疗纠纷,这给儿科呼吸内镜工作的普及与推广技术带来很大障碍。
自2005年全国儿科支气管镜协作组成立以来,诸多儿科同道在参考了成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与不断改进,儿科支气管镜医学迅速发展。特别是2010年广州支气管镜会议以来,更是“创新不断”“发展迅猛”“遍地开花”,并于2009年发表了“儿科支气管镜术指南”,2013年制定了“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3年版)”,使这项技术更加规范、便于推广。
2.2 气管镜诊疗术承担的任务
一、电子支气管镜诊断技术
1.1 形态学检查。电子支气管镜柔软而又可弯曲,在气管中可以任意调整它的前进方向,能进入应支气管镜不能达到的左右上叶。近年来,由于外径1.3mm超细纤维支气管镜的问世,已可通过普通纤维支气管镜的活检孔道插入到更深,到段、亚段支气管以下的小支气管(5-11级),直接检查小气道区域的情况,取得了对慢性炎症、哮喘、粉尘肺等小气道病变的宝贵资料。光导纤维还使看到的影像更加清晰,通过它可清楚的查看粘膜是否正常,管腔是否变形,管壁的运动状态,有无赘生物、异物、出血点、窦道以及分泌物等。通过摄影和录像还可将观察到的情况展示和记录,供临床医师上网会诊、教学和科研应用。
1.2 防污染病原学检查技术。传统的咽拭子或痰培养的方法对下呼吸道病原菌诊断并不可靠。下呼吸道病原菌与上呼吸道并不一致。由于下呼吸道咳出的分泌物可被口咽寄生菌污染,因此要取得下呼吸道真正的病原学资料,就必须解决污染问题。应用支气管镜可直接进
入肺段、亚肺段吸取分泌物进行培养,当分泌物较少时,可进行肺段的支气管肺泡灌洗(BAL),获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菌学检查。这种方法尽管能取得下呼吸道的标本,但由于支气管镜在经鼻、咽、喉腔而进入下呼吸道后,其插入部分在上呼吸道做分泌物清除时污染更重。1979年,Finferley等首先应用防污染毛刷(PSB)取样,这种毛刷有双重套管组成,通过活检孔道插入到局部刷取标本进行培养,防污染效果好。
1.3 活检技术
1.3.1 组织活检。电子支气管镜获取病理标本有几种方式:毛刷活检、活检钳活检和针吸活检。其中毛刷活检和针吸活检多用于细胞学检查,活检钳则用于细胞学检查。目前儿科临床活检钳应用最多。在病变或粘膜表面钳取标本时,应先将张开的牙片在其表面加压后再钳取,否则很容易滑脱。若病变位于肺边缘,难以在直视下进行活检,可在X线透视下或经定位导航系统进行活检。资料证明,肺活检对肿瘤的诊断阳性率能达到80%,对弥漫性肺疾病诊断阳性率可达79%。
1.3.2 支气管肺泡灌吸活检。自1974年Reynolds等创立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AL)以来,为研究肺疾病开辟了新的研究手段和检查方法。目前已经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预后评估和临床治疗,如肺部感染、结节病、呼吸窘迫综合征、过敏性肺炎、肺气肿、哮喘、肺泡蛋白沉积症、尘肺、肺癌、特发性肺纤维化、淋巴细胞浸润性疾病、组织细胞增多症以及免疫受损的机会性感染,有“液体肺活检”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