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

合集下载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在汉朝末年创立的。

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

内容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

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

一.道教四大名山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被称为“道教四大名山”。

龙虎山为中国道教发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传喻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

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

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

此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

武当山的道教信奉“玄天真武大帝”,据说“武当”二字即“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之意。

现存的36处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

武当山既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又有黄山之奇秀、雁荡之幽雅。

明代张三丰创建的武当派拳术闻名天下。

青城山公元143年,“天师”张道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

齐云山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又称白岳,与黄山比肩而立,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有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乾隆说“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年之内两上齐云山。

齐云山下的河流与小村浑不在意地分出了“阴阳”,点出了“鱼眼”,被张三丰看破玄机,成就了道教名山下,世界最宏丽壮观、形神兼备的天然太极图。

注:还有另外一说法:终南山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因王重阳在此修道而得名)二.道教三清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於大殿神像之中位。

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灵宝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国道教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也是一种丰富的奥秘。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道教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中国历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道教的历史渊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以猿猴、鹤、熊、鹿、虎五种动物为模仿对象的体育锻炼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就融入了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关的思想,如“神向天开”,以此开通脉络、通神明的力量,并将其逐渐发展成为以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为基础的宗教信仰。

道家的主要成员是老子和庄子,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吕祖、张仲景和黄帝。

古代中国的传统哲学中,道家哲学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哲学思想,它充分强调了生命的本质和核心,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中“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可以解释为指导所有自然和人类行为的规律和原则。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与宗教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道教的主要信仰和教义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要“顺应自然,从返本归真之道,实现身心和谐,达成永生不灭”。

因此,道教的信仰和教义包括了很多具体的做法和实践方法,如炼丹术、慈善、佛教兼容等,但其核心信仰主要包括道教三宝、道教修炼和道教教义。

1、道教三宝道教三宝是指道、符、金丹。

其中,又以道最为重要,而符是符合道的工具,金丹则是实证道法的实践手段。

道教强调无为,重视修炼个人的心灵,使其能够彻底和谐。

它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灵魂和身体合为一体,而不是单纯地从后者出发。

2、道教修炼道教认为,人体天赋的灵性和意识有助于人们领悟道、实践道。

在道教修炼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途径:首先是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平衡,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感知到宇宙天地的化身;其次是密切的结合和塑造个人的精神内核,这将涉及到身心训练,并重视意志和纯洁的思想。

3、道教教义道教教义是指体系化的教义和宗教哲学。

道教的教义围绕三个方向展开,分别是:一、生命哲学;二、宇宙智慧;三、道教胜于佛教。

第八讲 道教

第八讲 道教
第六讲 道教 29
似鹤如云一个身,不忧家国不忧贫。拟将 枕上日高卧,卖与世间荣贵人。帆力劈开 沧海浪,马蹄踏破乱山青。浮名浮利浓于 酒,醉得人心死不醒。(郑遨)
第六讲 道教
30
3、道教对民间习俗的影响
(1)中 国 人 对 於 神 明 的 态 度 是 两 重 的 一 方 面 是 对 之 敬 畏 , 平 时 不 敢 冲 撞 他 们 。 一 方 面 又 有 很 强 的 功 利 色 彩 , 求 神 是 为 了 请 神 保 佑 。 所 以 人 神 之 间 有 许 多 富 有 人 情 味 的 交 往 。 中 国 民 众 对 神 灵 的 崇 拜 形 式 体 现 著 这 一 特 点 。 比 较 常 见 的 有 :烧 香 ;还 愿;报 赛 。
第六讲 道教
3
一、道家渊源
道家学说:道家的宇 宙观、人生观、方法 论是道教宗教哲学的 理论基础,也是道教 修炼学说的指导思想。 老子还被奉为祖师。 《庄子》中有关真人、 神人、至人成为神仙 信仰的依据。
第六讲 道教
4
二、道教简史
1、东汉时期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2、南北朝是道教的改革时期 3、隋唐至明中叶为道教的兴盛和发展时期
第六讲 道教
5
1、东汉时期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
(1)太平道:为冀州巨鹿人张角所创。 此名直接来自《太平经》(道教最早的经 典),即“行太平之道”。经十余年教徒 发展到数十万人,遍布全国三分之二以上 地方。184年,发动黄巾大起义,失败后销 声匿迹。
第六讲 道教 6
1、东汉时期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第六讲 道教
8
2、南北朝是道教的改革时期

(2)北天师道:寇谦之(365—448), 吸收儒、道思想,克服了原始道教中的巫 术色彩和造反教义,抛弃旧道教的繁琐的 修行方法把原来的讲求符咒医病去灾变为 偏重斋醮科仪,从而使道教更接近于作为 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经他 改造后的北天师道在北魏首次取得了国教 的地位。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北宋陈抟将其内丹思想形象化於《无极图》中, 由无极出发,由得窍入手,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 炼神还虚,最後复归於无极。这是对道教内丹学的一 次重要的理论总结。
4、元时,道教形成正一派和全真派两大派别
正一派亦称正一道 是由天师道演变而成的,崇 拜鬼神、道术、画符、念咒。 1304年38代天师张与材被封为正 一教主。
6、 民国道教
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全真派的全 国性教会组织「中央道教会」。与此同 时,第六十二代张天师在上海筹建正一 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 会」,但未取得政府核准。在上海还成 立过地方性的道教组织「中国道教总 会」、「中华道教会」等。民国道教基 本上停滞不前,对社会的影响及发挥的 功能越来越弱。
据说紫微北极太 皇大帝协助玉皇 大帝执掌天经地 纬,日月星辰和 四时气候。
勾陈上宫南极 天皇大帝也是星宿 演变而来。称他协 助玉皇大帝执掌南 北极和天地人三才, 统御众星,并主持 人间兵革之事,在 一些拜告天地、祈 祷降雨的呈文中, 勾陈与玉皇、紫微 大帝同列榜首。
后土皇地祗(女神),她执掌地道,掌阴阳生育、万物之 美与大地山河之秀(故有人称之为“大地母亲”),与执掌天 道的玉皇大帝相配套。
女皇武则天,虽号称佞佛, 但也利用道教图谶为其登上 皇位制造根据,并拉拢利用 道士为其政治目的服务。武 则天在信仰上毫无疑问是笃 信佛教的,但对道教的神仙 长生也是有所追求的。到了 晚年更是如此。她曾令道士 为其章醮、投龙作功德,又 令道士炼药,供其服食。总 的看,武则天与道教的关系 较为复杂,既利用又抑制, 视政治上的需要而定。
(二)产生
1.五斗米道
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 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张陵是东汉顺帝 时沛国奉人,今江苏奉县人。126年到144 年,他客居四川,在鹤鸣山上(今四川大 邑县境内)修道,制作符书,以符水及中 草约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号 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所称的张天师, 这个称号是世袭的。五斗米的目的是“防 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装粮也。” 带有灾年互救的性质,即慈善之意,颇得 四川青城山老 人心。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道教的起源可追溯到约公元前2世纪。

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之一,对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核心理念、传承方式,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和核心理念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拥有独特而深奥的哲学思想。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道”,其含义丰富而多样,既可指代宇宙天地的本源,也可指代符合自然规律的正确行为方式。

在道教中,修道成仙是一种追求长寿、健康和超凡能力的修行方法,强调与自然相融合以达到心灵和肉体的升华。

二、道教的传承方式道教在中国的传承主要通过文化传统、经典典籍以及道教组织等方式进行。

道教经典包括《道德经》、《南华经》等,这些经典是道教信徒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指南。

道教组织如全真教、武当山等是道教传承的主要载体,通过传授修道方法和道教教义,传承并发扬道教文化。

三、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 对文化艺术的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思想和修道心得,成为古代文人雅士的重要创作素材。

道教音乐和舞蹈则融入了宗教仪式的神秘与庄重,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形式和内涵。

2. 对医学养生的影响:道教注重修养身心,倡导保持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

在古代,许多道教的修炼方法和养生术被纳入到中医理论中,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道教注重自然疗法和草药治疗,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对伦理道德的影响:道教鼓励奉行无为而治、仁爱之道,主张关心他人,懂得谦逊与宽容。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形成了儒家思想的补充与互补。

4. 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中起到了平衡和调和的作用。

在封建时代,道教对官僚制度、善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道士也成为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既担任宗教职责,又担负着社会公共事务。

中国传统文化(通选核心)道教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通选核心)道教文化

道教的第二 个思想来源 是战国秦汉 之际的黄老 之学 。
谶纬神学和 阴阳五行学 说也是道教 思想的第三 个来源 。
原始巫术和宗教是道教的第四个来源。 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也是道教的来源之一。
由于道教的形成是建立在广泛 吸收原始宗教、谶纬神学、阴阳五 行学说,以及道家和儒家的部分思 想内容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道教 的神学思想体系十分庞杂。经过长 期的酝酿,至东汉末年形成了以神 仙信仰为核心、以长生久视为人生 目的的道教,其形成的标志就是由 张角、张道陵分别创立的太平道和 五斗米道。
太平道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 《太平经》中崇尚均平的思想被该道所 借用,宣称“苍天(刘汉皇朝)已死, 黄天(农民理想的政权)当立”,以 “中黄太一”为至尊天神,通过为人治 病等方式宣传教义。“太平道”重视民 间疾苦,为动荡不安的民众提供了精神 支持,所以民众乐于信从。在太平道创 立后的10余年间,发展信徒数达10万, 遍及青、徐、幽等8州,后发动了声势 浩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皆着黄巾为 标帜”,故称“黄巾军”。起义失败后, 太平道的传播也湮没无闻。
道教十分的重视心性的修养,其主要方法 是修持守一法。
“一”就是生成宇宙和万物的“大道”, “守一”要求人们摆脱外物引诱和情欲纷 扰,心性纯一,使自己的德性与自然相契, 从而到达合于自然的“真人”道德境界。 所以道教伦理以纯真、本然、宁静、无为、 合乎自然为善,以智巧、文饰、追求欲望 满足等为恶。
内丹修炼术集静功服气导引辟谷房中等诸种养生说主张按照逆宇宙生成的方向进行修炼所谓归三为二归二为一归一于虚无即通过长期修炼可以炼精化气到炼气化神最终达到炼神还虚此即成仙得道的境界
第八章 中国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在中国长达 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是官方 提倡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正统思想,道教则带 有鲜明的民间宗教的色彩。与世界上其他宗 教不同的是,道教不是由教主所创立的宗教, 而是广泛吸纳中国古代巫术、方仙道、黄老 道等,由众多民间教团组织融合而成。道教 的成熟与佛教的传入中国几乎同时,而且几 乎同步地在中国发展,最终形成儒、道、佛 三者鼎足而立的局面。道与佛的区别之一为 前者本土,后者外来,道教始终植根于中国 社会。道与儒的区别之一为前者在野,后者 在朝,道教不似儒学具有鲜明的官方政治色 彩。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传统 科技文化、民俗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

道教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中国传统文化

解救数万黎民百姓(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虽然丘处机开出的这些“秘方”并非 成吉思汗真正所需,也没有完全得到他的 认可,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蒙古统 治者对汉人的残酷杀戮。康熙帝曾对此赞 道:“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 2、追求长生不老,肉体成仙(乐生、重生、贵生)。 • 道教是四大宗教中惟一乐生、重生、贵生的宗教, 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大地大,有生乃大”, 提出世间万事万物之中,人是最为尊贵的,生是最为快 乐的。所以,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成仙得道。而且道教 认为,只要诚心悟道,可以肉身成仙。为此,道教提出 了一整套修炼的方法,如内养、外养和房中术等,希望 通过修持,得道成“仙”,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 3、善恶报应和承负 4、泛神思想

灵官殿实图
纯阳殿
供奉吕洞宾 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 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唐河中 府永乐县人氏。 幼年已有仙道志,慕清虚恬 淡,不好华饰富荣。後赴长安应 举,於一酒肆中遇锺离祖师,被 以黄粱一梦感化,遂归道门,赐 号纯阳子。乃潜心修道,弘扬道 法。後於鄂州黄鹤楼白日飞升。 全真道尊为五祖之一。亦为传说 中八仙之一。
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 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 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 (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 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七、道教供奉的神像
道教的神仙世界,大致上可分“神” 和“仙”两大系列。 (一)神 “三清”、“四御”、“三元”、日 月五星、四方之神等等,另外还有许多流 行于民间的神也被道教供奉。
(二)仙
仙或神仙指神通广大、长生不死者。道家所 说的仙包括仙人和真人。 仙人:八仙、天妃娘娘(妈祖) 、九天玄女等。

文化研究知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文化研究知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文化研究知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其源头则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作为一种多元化的信仰体系,道教在中国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一、道教文化的历史背景道教发源于中国古代农村地区,开始是一种散乱的民间信仰。

周朝时期,国家宗教是儒家思想,但道教也开始逐渐成型。

道家思想体系主要由庄子、老子和列子等人创立。

到汉朝,道家思想逐渐演变为道教的宗教实践。

白帝山玄天上帝庙、蓝田山吕祖庙、龙虎山成昆道观都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这些道观的创立,为中国道教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在明清时代发展的最为盛行。

道教崇尚自然,注重修炼,开创了道家修炼、布施、拜神、卫星等众多流派和传统。

在这一时期,道教的影响力扩大,吸纳了许多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

二、道教文化的传承道教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道教教派和道教寺庙来完成的。

道教教派包括全真派、玄门派、太极派、丹阳派等等,每个派别都有其独特的道教文化底蕴。

道教寺庙则是道教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道教寺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白云观、武当山、青城山、龙华寺等等。

这些寺庙的代表性建筑、佛像、神庙等都充分展示了道教文化的价值。

此外,道教文化也通过文学、音乐、演艺等形式进行传承。

道教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反映了道教思想与文化,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道教音乐和舞蹈则是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道教文化的价值道教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在哲学思想和世俗道德方面的贡献。

道教哲学思想贯穿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强调个人修炼和达到心灵自由。

其中,“道”是其中最主要的思想,它代表着自然和宇宙万物的本质。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道家思想被视为“有无之间的学问”,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了独特的位置。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古代哲学、宗教和文学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道家文化的起源与传承、道家文学的特点与形式,以及道教对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道家文化的起源与传承道家文化是源于道家哲学的思想体系,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老庄思想。

老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通过返璞归真来追求真理和人的自由。

道家文化以《道德经》和《庄子》为代表作品,通过这些经典文献,道家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并对后来的文化和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道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

二、道家文学的特点与形式道家文学以唐宋时期为代表,这一时期是道家文化和文学的鼎盛时期。

道家文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

道家文学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和谐,追求自然本真的境界。

这种追求在道家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描写山水田园景色和咏史抒怀为主要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对自由、逍遥和无为而治的向往。

其次,强调意境的思索。

道家文学注重以抒怀情志和深思熟虑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并通过意境的构建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道家文学作品往往运用比兴手法,借用自然景物和动物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给人以深层次的思考和享受。

再次,注重形式与风格的独特性。

道家文学追求以简洁清新、超然高远的形式风格来展现思想,以达到温润如水的艺术效果。

在诗歌创作方面,道家文学倡导以五言古诗为主,以其音律和平仄的运用,赋予了诗歌以深邃的韵味和美感。

三、道教对文学的影响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文学与道教信仰相融合,互相交融的关系促使了道教文学的繁荣。

道教文学以神话、传说、道德教义等为题材,通过富有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手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道教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例如,道教发展早期的《神仙传》,以及明代陈维崧编纂的《太平广记》等,无一不展示了道教文学对后世文学作品的深远影响。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 In the northern darkness there is a fish and his name is K‘un. The K‘un is so huge I don‘t know how many thousand li he measures. He changes and becomes a bird whose name is P‘eng. The back of the P‘eng measures I don‘t know how many thousand li across and, when he rises up and flies off, his wings are like clouds all over the sky. When the sea begins to move, this bird sets off for the southern darkness, which is the Lake of Heaven.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 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 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 也。 •
• 自然(natural)
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
• 无争(Without struggle )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很多烦恼都是自己的认知水平造成的
• 率性(willfulness )sy Wandering逍遥游
Thanks for watching
庄子(Chuang Tzu )
•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 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 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 乱迁至宋国蒙(今安徽蒙城 县),是道家学说的主要 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 并称为“老庄”,他们的 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 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然文采更胜老子。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作品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作品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作品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教则是道家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之一。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与其它两大宗教佛教和儒教齐名,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还涵盖了很多哲学思想和文艺作品,这些文艺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本文将就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作品展开论述。

一、道教的道家文化道教作为道家文化的代表之一,强调追求自然和谐、返本归真的人生观。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和“无为”,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自然和谐:道教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道家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希望通过悟道超越尘世琐碎,与自然达到心灵的合一。

2.返本归真:道教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内在的修炼,追求人的本性和真实的自我。

这种追求真实、纯粹的态度,体现在道家文化中的诗歌、音乐和绘画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中。

3.放下世俗执着:在道教的道家文化中,人们常常被告诫放下世俗执着,超越名利欲望的追求。

这种释放身心的态度,在文艺作品中也有所体现,通过表达对物质欲望的超然态度,弘扬了一种高尚的道德观念。

二、道教文艺作品道教文艺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以下是几种典型的道教文艺作品:1.道教音乐:道教音乐在古代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乐曲以舒缓、悠远的旋律和吟唱形式为主,常常被用于庙会、道场仪式和宗教寺院中。

这些音乐作品以其神秘而庄严的氛围,为信徒提供了一种修行和超脱尘世的感觉。

2.道教文学:在道家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道教文学作品,如庄子的《庄子》、道德经等。

这些文学作品以寓言、诗歌、传说等形式,表达了道家哲学思想和道教修炼之道。

它们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道教绘画:道教绘画通常以仙山仙水、神仙仙境为主题,画面多以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和道教场景为表现对象。

道教绘画作品以其唯美、空灵的艺术风格,表达了对自然和宇宙的崇拜,体现了道家追求超越尘世的理想。

道教的信仰与文化内涵

道教的信仰与文化内涵

道教的信仰与文化内涵道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宗教形态,自汉代开始发展,历经千年而不衰。

其信仰内容以“道”为中心,认为追求自然、追求道、追求自我修炼是人类最高的目标。

道教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发展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

一、道教的信仰1.1 道教的产生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霍去病等玄学家,华严、天台等佛教思想也产生影响。

汉代末年,增加经籍的发现、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入,都为道教的产生带来了脉络和营养。

道教奠定了一种全新的,符号化的自我升华体系,建立了大量和本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神话和象征,构筑完备的道德义理的体系。

1.2 道教的中心思想“道”是道教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追求包容、平和,积极向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此基础上,追寻真道,意即真理、智慧、精神和自然之道。

道教也推崇修炼、内观,一心专注,如此可以得到身、心、精神的升华,达到与道德物的统一,进而达到自我升华的最高境界。

1.3 道教的宗教形态道教有着严密的组织架构和清晰的等级体系,它主要通过神仙、符咒、道教戒律等来剖析和实践信仰。

神仙是道教的重要概念,神仙被奉为神祇的代晓、道家教诲、道家戒律的标杆。

二、道教的文化内涵道教的信仰深厚,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历史的演变,道教的文化内涵被吸纳进中华文化中,构成了多种文化形态,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2.1 道家哲学道家哲学强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自我修炼、内观,一心专注地向内走,可以实现身心精神等个体要素的内在协调,达成应的各基于自然、以道德底色体系构成的天道哲学的共员,构还美满,也成为当今很多寻求内心平衡与和谐的人们信仰途径之一。

2.2 女神信仰道教中净土女神、玉皇大帝、玄天上帝等女神,这些女神鲜明而美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价值性,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女性美丽、智慧、仁爱等品质的化身,影响着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女性自我形象。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宗教文化之
一、 • 教之简介
•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 宗教,在汉朝末年创立的,内 容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 而老子则被形象的称为教主。
道教 文化 内容
• 道教建筑 • 道教服饰 • 道教法事 • 道教经典 • 道教传说
• ……
第三十三章
• • • • • • • •
死不强知自胜自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
•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为中国最 主要的道教圣地,分别是: 位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位 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位于 安徽黄山的齐云山;位于四 川都江堰的青城山。
1、注重开 发道教思想
2、注重挖掘道教 文
化旅游的地方特色
具体发 展措施
3、尝试开发道 教养生旅游
5、形成道教文化旅 游一体化的局面
而失行足胜人知人
不其者者者者者者
亡所有,强有明智
者者志 。力。,
寿久。

。,
道教来源
• 一、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 • 二、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 • 三、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 • 四、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 • 五、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发展历程
上古时代 殷商时代 战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武当山旅游特色
• 武当山最大的资源优势是道教 文化。其中道教古建筑、武当 武术是其核心。从发展的眼光 来看,能吸引世界各地大量游 客的当首推武当武术
• 除道教文化外,武当山处于南 北文化交汇处,朝为秦、暮为 楚,南北文化交融和荆楚文化 积淀在此非常突出,也是武当 山的一大文化内涵。
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
❖ 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 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 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 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及"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 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 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 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 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 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 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 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
早期太平道主张男女平等的观念。《太平经》认为,“女之就夫,比若男子之就官也,当得衣食也。”这就 是说,做妻子如同做官,应当享受“俸禄”。因此,一旦婚姻关系成立,夫妻就应当共同努力生产劳作,创造美 好生活。“女之就夫家,乃当相与并立同心治生,乃共传天地统,到死尚复骨肉同处,当相与并力,而因得衣食 之。”不仅如此,这种共同的协力劳作,还是巩固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夫人各衣食其力,则令妇人无两心, 则其意专作事,不复狐疑也。”(《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五)这种强调在共同劳动基础上的夫妻平等观念,能出 现在1900多年前的道教经典中,不能不令人叹服。不过,由于太平道的被镇压,道教逐渐发展为一个代表上层阶 级利益的宗教,对女性的态度也由尊重变为歧视。《道迹经》记载:凡生人道难,得为男子难,生中国难,生王 侯国师道士儒林家难,美容明才难,信道难,行道难,得道难。《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记载: 八难者,一者得生人道,二者去女为男,三者形体完全,四者得生中国,五者值有道君父,六者禀性慈仁,七者 值国土太平,八者与三宝相遇。八者备足,是大善因,有不备者,是名为难。以此诸苦,流浪不还,展转漂沉, 与道长隔。

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源流和内涵

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源流和内涵

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源流和内涵中国古代道教文化是指在古代中国形成的、以道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

它由道教文化的要素、道教史话、道教文学、道教思想等各方面组成。

道教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独特而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源流和内涵。

一、古代道教文化的发源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山水神教、五斗米教、黄老道教等。

其中,山水神教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种宗教形态,它崇拜的是自然界中的神灵。

五斗米教则是在东汉时期形成的一种教派,它的主张是“五斗米抛却,天下归心”。

这种宗教信仰的核心在于超越世俗,追求心灵上的净化和自由。

而黄老道则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强调“道不言谔,言谔则不道”。

这种思想意味着,道的本质超乎言语之外,不能被言语所捕捉,只能通过实践来领悟。

从这些教派中,道教文化逐渐形成。

道教文化的核心是“道”,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仅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古代道教文化的内涵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道教哲学思想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核心是道教哲学思想。

道教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强调修身养性,超越生死,最终实现神仙之境。

2.道教文学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文学成就非常丰富。

《道德经》、《庄子》、《列子》、《世说新语》等都是道教文化的重要作品。

这些作品中,既有生动的神话故事,又有深刻的哲学思考,更有灵动的艺术表现。

它们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3.道教艺术道教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多样,包括道教音乐、道教舞蹈、道教绘画等。

其中,道教绘画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艺术形式。

道教绘画在表现上神仙世界的形象、描绘上古神话和故事方面,是非常独特而精彩的。

4.道教民族文化中国古代道教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表现了中国民族的哲学思考和审美情趣,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博大和深邃。

道教文化简介

道教文化简介
道教渊源
▪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箍的宗教。 ▪ 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文化传统上,道
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一 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 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 道教继承了先秦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 和成果。
道教文化
▪ 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
பைடு நூலகம்
道家仙风
▪ 在历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为人们所耳 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学派和 道教哲学创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 园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他的《老子 五千言》,又称《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 开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蕴藏着极深的智 慧,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洞察,对人类 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极其深 刻的见解,在中国及世界影响深远。
▪ 葛洪:东晋著名道士,人称葛仙翁, 丹阳旬容人(今江苏境内)著有《抱朴子》 一书,共70篇,主要记载炼丹的方法。对 我国化学,医学,制药学有一定的贡献。

▪ 王重阳,金代著名道士,陕西咸阳人,是道教中 全真教的创始人,著有《明阳立教十五论》,是 道教养生学的倡导者。
▪ 张三丰:明代著名道士,武当派创始人,冀 川寥阳人(今河北)精通丹术,著有《全丹玄要》 三篇。《道藏辑要》中收录生人所编《张三丰先 生全集》对道教武术和道教音乐作出重要贡献。
▪ 徐福:秦时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 险家,琅砑人(今山东胶南,诸成一带),是道 家医学的创始人。
▪ 东方朔:西汉方士,字曼青,西汉时平厌次 (今山东陵县)人。著有《神异经》,《海内十 洲记》等书,精通道家命相学,医药学。人称 “仙人”。
▪ 张道陵:东汉人。他是中国本土宗教——道 教的实际创立者,东汉沛国丰人(今江丰县)是 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张天师。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南极长生大帝、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三官:天官、地官、水官。 明代说法:“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4)日月五星 (5)四方之神: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风鬼虎 从物, 虎的为 ’能百 成力兽 为,之 降常长 服常, 鬼跟它 物着的 的龙威 一一猛 对起和 最出传 佳动说 拍,中 档‘降 云服 从 龙
第三节 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形成和派别
(一)道教的形成 1、道教形成的三个时期:原始道教阶段
太平道(创始人张角) 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
理论化阶段 形成宗派阶段 2、中国两大道教系统:全真派、正一派 (二)道教的主要派别 1、早期道派:形成始于东晋,主要有天师派,上清派,灵宝派 楼观派。
2、南宋道教主要派系有:全真派、正一派。
2、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山西芮城永乐宫:为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吕洞宾诞生地。
4、江苏苏州玄妙观
(5)沈阳太清宫:我国东北地区最大道观,
(6) 武汉长春宫:是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修道之处。
(7)台北指南宫:台湾地区道教本山。
第 五 章
中 国 宗 教
第三节 道教文化
第三节 道教文化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
产生于东汉中叶,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之为神明; 《道德经》奉为根本经典。 道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形成和派别
(一)道教的形成 1、道教形成的三个时期:原始道教阶段 理论化阶段 形成宗派阶段
一它朱朱 样也为雀 ,有赤又 故从色可 又火,说 叫里像是 火重火凤 凤生,凰 凰的南或 。特方玄 性属鸟 ,火。 和, 西故 方名 的凤 不凰 死。 鸟

道教的道教文化和文学

道教的道教文化和文学

道教的道教文化和文学道教是中国古老的宗教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道教既包含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道教的道教文化和文学为主题,展开对其背景、特点及影响的探讨。

一、道教的文化背景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信仰与哲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涵盖了道家思想、民间信仰等多个方面。

道教的文化背景主要来源于其核心信仰——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至高无上、追求长生不老等。

这种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协调互通的文化模式。

二、道教文学的特点道教文学是道教信仰和道家思想的重要载体,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首先,道教文学以《道德经》为代表,强调以“无为而治”为核心理念,倡导宇宙观、人生观的转变;其次,道教文学具有神秘超脱的特点,其中包括许多神话传说、仙侠小说等,为读者提供了超越尘世的遐想空间;此外,道教文学还注重文字的艺术美感,以优美的辞章和音韵的呈现,吸引读者的注意。

三、道教文学的流派和代表作品道教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其中早期流派以《道德经》为代表,这是道教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被誉为道家思想的精华。

后来的流派则以小说、诗歌等形式表达道教思想和文化。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四、道教文学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道教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道教文学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和风格,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其次,道教文学不仅以宗教传统为基础,还融合了民间信仰、哲学思想等多种元素,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此外,道教文学反映了中国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激励了后世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五、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道教文学虽然起源于古代,但其思想和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它呼吁人们反思人生的意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道教文学强调“无为而治”,提醒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一颗平和宁静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此外,道教文学蕴含着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道教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道教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道教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道教,又称为道门或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中国,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影响,它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也极其丰富多彩。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远古中国的部落生活和宗教信仰,早在商代已经有了“神物敬拜”、“神灵鬼神”等信仰文化。

至战国时期,先秦诸子学派逐渐形成,都对宇宙和道的探究持有自己的理解。

其中道家学派提出“道德经”和“道家五经”等经典,奠定了道教的思想基础。

汉朝时期,道教逐渐发展起来,各流派相继兴盛,特别是东汉末年道教扎根民间,逐渐形成独立的宗教体系。

二、道教的历史隋唐时期,道教成为了社会上祭祀活动的主导,它给人们带来灵感、信仰、安慰与抚慰。

唐代笔记《肆志》记载:“自汉以来,道家之学盛行于天下。

仙人传授术法,称为真人,其所行之术人莫可知。

魏晋以来,道家之术稀漏,明正弘辟……阳真人尤为精通,其所授术不可尽数。

”唐朝是道教发展的高峰期,当时道教教义深入人心,道教的流派更加丰富多彩。

唐玄宗也曾亲自赐封李光地为大宗师,大力支持道教的发展。

唐代还产生了众多重要的道教文化名人,如著名的神仙张三丰、符箓高手赵州桥等等。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百姓的求学之路更加通达,而道教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道教强调“东方玄学”,并且注重注重灵气、藏书、谶纬方面的研究,鼓励修学,强调修身养性、天人合一等宗旨。

此时期的元旦、重阳、上巳等传统节日和祭祀仪式也都与道教密切相关。

三、道教的文化内涵道教是中国文化中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宗教信仰,它在文化内涵方面的特点也极其丰富多彩。

首先,道教主张“道法自然”,追求自然、纯粹、平衡与和谐的境界,它的修道主张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黄老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

其次,道教十分注重宇宙论和人类学,它强调天、地、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神仙、家族、社会、政权等因缘而生相互关系,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传统观念的文化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祀的方法大致为:画二神肖像张贴于门 上,用桃木雕刻二神像,挂于门上,用朱砂 笔在桃木板上写上二神尊名,挂在门上。后 来演变为对联。
桃符
最低级别的神——土地爷 (俗话说:别拿土地不当神仙)
四、道教的主要文化遗迹。
(一)经典 道教的经籍总集是《道藏》,《道德经》
也是道教的根本经典。 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 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符图、法术、斋仪、 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 此外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有关中国古代 科学技术的著作,如有关医药养生之书 ,内 外丹著作,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皆“道”所化, 其本皆“道”。
王母庆寿
王母即“西王母”,俗称“王母娘 娘”,是天上职位最高的一位女 性神仙,所有得道成仙的女子都 隶属于她。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日为王母圣诞, 是日群仙皆來为之庆寿,王母在 其所居瑤池蟠桃園,设蟠桃宴会, 酬谢群仙。
铁拐李
钟离权
蓝采和
何仙姑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1、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
道教认为“道”为万物之母,宇宙、阴阳、万
物都是由它化生的。
此“道”相当于哲学里所谓的“物质”、基
督教里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是一个
最高的、不容质疑的存在。
2、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
道教就是希望通过修炼能够得道成仙,能 够长生不死。道教不仅信仰神仙,还信仰鬼 神,因此从这种宗教信仰出发可以分为两 派—丹鼎派和符箓派。
“南天师道” ——陶弘景对“天师道”加以发挥 形成。
“北天师道”——北魏寇谦之在改革“五斗米道” 的基础上成立。
葛洪
3、唐宋:道教兴盛。
“正一道”:唐宋之后,形成以讲究符篆 为主的教派想,崇拜鬼神,注重符篆,以画 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宗旨。
“全真道”:反对符篆,排斥咒术,而倡 儒释道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性”的内修 真功。
太极拳
据说张三丰创太极拳,是因偶然间见蛇与 喜鹊之争斗,而触发灵感顿悟玄机,遂创武 当原式太极拳。 太极拳后经嗣相传授,据称 乃分张、陈、李、王、杜五大宗派。
太极拳又名长拳,亦名十三式。称长拳者, 是其似山峦无尽,绵绵不绝;又如江河波涛, 源源不息。
太极拳
太极十三式者,以其招式动作而定,即以 八卦、五行组合联贯形成十三招式;这其中 又应八卦方位分列为四正方、四斜方之连绵 动作,拳法以阴阳互动,相辅相成;金木水 火土,以五行相生相克,喻比人身内部心肝 脾肺肾,动静相依,阴阳相和,由此而生无 穷之变化。
丹鼎派
通过炼丹、吞吃仙丹而成仙。它又
分为两派:内丹和外丹。
(外丹是用外敷,内丹口服,修炼 )
炼丹
符箓派
符箓派是通过画符、念咒等方式来驱 使鬼神,治病、消灾等。是从古代巫术 发展而来的。
符箓
三、道教的神仙系统:
三清 :玉清 原始天尊(盘古)、
上清 灵宝天尊(又名太上道君 )
太清 道德天尊( 又名太上老君
道士是通称,实际上道教内部有比较详细 的划分。
道教的信徒
信士:是指没有经过特别的宗教认定仪式 的人;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众。 道士: 是指在经受皈依仪式以后,再经受传 度(正一教)或者冠巾(全真教)仪式,发放度牒 (道士证)的道教神职人员;
真人: 通常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 羽化登仙的道士。
医学养生
医学养生著作,如《养性延命录》《幻 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服气精义论》《枕中 方》《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 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等
外丹黄白术
如《太清金液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 诀》《修伏灵砂妙诀》《铅汞甲庚至宝集成》 《诸家神品丹法》《庚道集》等 。
教规教戒
如《太上老君戒经》《老君音诵戒经》《正 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赤松子中戒经》 《玄都律文》《洞玄灵宝上品成经》《灵宝 天尊说十戒经》《要修科仪戒律钞》《道门 十规》等;
三是生活卫生保健亦是道教日常养生的 重要内容。
长生、贵生、恶死是道教追求的主要目标, 因此祛病除灾一开始就成为道教传教的主 要手段,也是“得道成仙”的修炼内容。 因此,不少道士本身就是著名的医生或医 学家。最著名的道教炼丹家葛洪、陶弘景、 孙思邈就是著名的医学家,对推动古代医 学的发展曾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二)道教名山:
1、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
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道教其他名山:武当山(湖北),平
都山(四川),崂山(山东)。
(三)道教重要宫观。
1、北京白云观:为全真派第一大丛林。 2、成都青羊宫:成都最大古老道观。 3、武汉长春宫:是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邱处
道观管理人员
方丈:亦可称“住持,戒行精严,德高望 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 监院:亦称“当家”、“住持”。由常住 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 者。当监院大任者,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 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 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 知客:负责接待参访及迎送宾客
长生不死
道教的信徒们信奉秦汉流传的神仙说及不 死观念。他们深信凡人通过服食、导引、行 气、房中术等修炼方法能成为神仙,达到长 生不死,羽化飞升。
道教的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是避免各种伤生害身之事 。如道教讲 房中术,以节欲不伤害身体为要义。
二是摄养形神是道教日常起居养生中的主 要内容 ,即行气、按摩、养神、饮食、散步 。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斋醮科仪
道士可以结婚吗?
正一派(符箓烧炼 )道士按传统皆为不出家道 士,可以结婚生儿育女,过家庭生活;可以食荤; 除上殿诵经、作经忏法事之外,平时可以穿俗装, 不留胡须,发式随俗。俗称“火居道士“。 全真派(苦己利人)道士按最初规定皆为出家道 士,有四点基本要求:即第一,不结婚;第二,不 食荤;第三,平时也必须着道装;第四,束发面须。 基本上都住在宫观里。
中国道教文化
道家与道教
区别:
道家:先秦诸子之一,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 老子:“自然”、“无为”; 庄子:“逍遥
游”)
道 教:东汉以后创立和发展的宗教,以“道”为
最高原则,以产生不老为最高追求。
道教信徒为老君”、庄子为“南华真君”。
道教内容十分庞杂,从其主体内容来探 索其起源,大致在三种原始宗教意识的 基础上衍化而来: 一、道家学说 二、是鬼神崇拜 三、是神仙之说与方术 四、是黄老学说之神秘成份
机修道之处。
白云观
白云观
灵官殿(华山)
武汉长春观
武当金顶
张三丰:为武当派祖师
张三丰
生卒不详,据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 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 年(1417)。名通﹐字君实(一作“君 宝”)﹐号玄玄子,以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 遢。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一个新的道派—— 三丰派,掀起了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 波,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
第四,仿照朝廷官吏品秩,设立道官道职,最高 的是“金门羽客”,身带金牌,可直接出入禁闼。 第五,多次下令天下郡县搜访知道法、有道术的 道士,并给予优宠,以致当时一些道教首领的实 际地位已超越一般大臣之上。而且还下令道士、 女冠的序位在僧、尼之上。 第六,提倡学习道经,并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 士,尽力促使道、儒合一。 第七,编修道教历史,多次下令访求道经,于政 和三年(1113)编修成《万寿道藏》5 481卷,并 将全藏刊板,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吕洞宾
张国老
财 神
门神
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门 神是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 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 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 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 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最早的门神
最早的门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个“桃 人”。据说,他们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 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tu) 与郁垒的化身。
第三,规定全国各州都必须遵守道教的制 度,并对道教的各个代表人物和各地灵山 仙迹,都规定了崇礼醮祀制度。 第四,设置崇玄馆,规定道举制度,以 《老子》、《庄子》、《文子》、《列子》 开科取士,设置崇玄博士。
第五,规定《道德经》为诸经之首,亲自为 之作注释,并颁发全国。 第六,积极开展对道经的收集和传播。 第七,大力倡导斋醮和制作道教乐曲。 玄宗的崇道行为,使道教在盛唐时出现空前 的兴隆景象,成为道教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 潮,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狂热的奉道之风。 玄宗不仅自己亲受道教法篷,拜道士为师, 而且公主妃嫔、朝臣高宫中有不少都请度为 女冠或道士 。
一、中国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1、东汉:道教创立。
“天师道”——“三张”,即张鲁、张衡、 张陵。“三张”所传的“五斗米道”,教徒 必须交纳五斗米,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 符水咒语治病。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 又称“天师道”。
2、魏晋:道教发展。
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其代表作为 《抱朴子》,分内外二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神 变化、养生延年、禳邪祛祸,属道教;外篇言人间 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4.元明清 金元时期,王重阳创立了以道为主、兼容 儒释的“全真道”。从元代开始,道教正 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全真道 徒不结婚,素食,常住宫观清修,称出家 道士。正一道徒有家室,不住宫观,可以 饮酒食肉,以斋醮篆祈福禳禳灾为业,称 在家道士。 明代仍继续流传,清代日渐衰落。清代开 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 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 衰落。
道教的十善:一孝顺父母,二忠事君师, 三慈心万物,四忍性容非,五谏净蠲恶,六 损己救穷,七放生养物,种诸果林,八道边 舍井,种树立桥,九为人兴利除害,十读三 宝经律,恒奉香花供养之具。
道士
道教创立之后,从道修行的神职教徒称道 士。隋唐前后道士,习惯上男称道士、黄冠; 女称女冠、女真。较晚至今,则分别称男、 女道士为乾道和坤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