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的高中语文教案
最新《幽径悲剧》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能够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3)能够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小说中的象征意义;(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热爱与思考;(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和人文关怀;(3)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3)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解读;(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幽径悲剧》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3)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幽径悲剧》,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思考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幽径悲剧》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幽径悲剧》,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学生结合预习资料,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究小说中的象征意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2. 请分析《幽径悲剧》中的象征意义,并谈谈你对这些象征意义的认识;3. 请从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小结三个方面,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通用10篇)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幽径悲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2、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4、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课时安排】三课时【预习安排】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字词,做到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查找有关季羡林的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
一.导入老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今天我们将通过《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
二.介绍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生介绍之后老师补充。
中学毕业后,他和80多个高中同学北上京城考大学。
结果,只有3个人考中,而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
入学之后,学业出色,成为当时清华佼佼者,为清华“四剑客”之一。
季老学识渊博,学富五年,精通六七种语言,致力于研究“东方学”,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学识了得,是当代中国的一位文化巨匠,深受世人的钦佩和敬仰。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
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作者整理了7篇《幽径悲剧》教学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的教案篇一《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特征。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情怀。
(2)感受生命的美好与悲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幽径悲剧》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
(2)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2)教师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展示学习收获,分享心得体会。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 请谈谈你对《幽径悲剧》主题思想的理解。
3. 选取一个你喜欢的文学形象,结合文本分析其性格特点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改进和提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二、教学重难点【教育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PPT展示五、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
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
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1.作家作品简介: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PPT展示: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范例引导)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6篇)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6篇)幽径悲剧的教案篇一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半学期了,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历程,深受新课改的冼礼,在教材钻研、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领域都有着较大的收获。
教师明显表现出关注学生,重视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其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民主平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过程,重视引导求异思维,鼓励算法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等贯彻新理念的教学行为;一致希望能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不费劲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学生经过两个月的学习生活,多数同学已表现出对数学的一定兴趣,并已逐渐适应,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已逐渐懂得倾听他人发言,与同学合作交流等。
一、在教材探研方面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都发生重大变化,突出了知识的形式的探究过程,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相互交流的机会,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它以实现儿童的发展为宗旨,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想、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1.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领略教材图例的含义,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新教材的例题、"做一做"中,都有一些漂亮的插图,这些插图对我们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把握好这些插图的内容,领略插图的含义,根据插图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如:在"比一比"中的"做一做"里有5幅插图,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些插图开展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分组活动。
在比长短中,我开展"谁的胳膊长"的趣味比赛活动,先分小组比出谁是小组中胳膊最长的同学,再组与组比较,比出谁是全班胳膊最长的同学。
这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小组里合作学习,使生与生之间有交流、讨论,在交互的教学活动中学会了新知,教师真正站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的位置。
《幽径悲剧》的高中语文教案
最新《幽径悲剧》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欣赏课文中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人生悲剧的思考和人文关怀。
(3)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和正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写作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3)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悲剧的思考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相关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比较:(1)选取相关文章进行比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和理解课文。
5. 写作练习:(2)批改并给予反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幽径悲剧》,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长期进步:关注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步,包括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幽径的图片和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幽径悲剧》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能够把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3)能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搜集,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通过写作、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作者、创作年代、作品类型等。
2. 作品情节梳理:主要情节、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等。
3. 作品主题分析:对人性的探讨、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等。
4. 作品艺术特色鉴赏:修辞手法、文学风格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作品主题的探讨和鉴赏。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复杂人物性格和心理描写。
(2)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作品背景、情节、主题等进行讲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深入探讨人物心理和作品主题。
五、教学进程1. 第一课时:作品背景介绍,情节梳理,初步感受作品魅力。
2.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主题,探讨作品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3. 第三课时:欣赏作品艺术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 第五课时:布置课后作业,进行写作训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写作内容的充实、表达的准确性等。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独到性、合作态度等。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分析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 通过讨论和写作,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隐喻和象征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3. 文学鉴赏:讨论课文的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隐喻和象征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4. 文学鉴赏:讨论课文的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课文解析:通过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文学鉴赏:通过写作和讨论,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幽径悲剧》的原文。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
3. 作业纸:用于学生写作和做练习。
4. 讨论指南: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思考。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作品,如《瓦尔登湖》、《自然》等,让学生比较不同作家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自然环境,从而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难点:1. 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学生可能对隐喻和象征手法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讲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2. 课文深层含义的解读:学生可能对课文的深层含义难以理解,需要通过深入的讨论和讲解帮助他们把握。
八、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幽径悲剧》的原文。
2. 相关阅读材料:其他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作品。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幽径悲剧》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能够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幽径悲剧》。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人生悲剧的反思。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幽径悲剧》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 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学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作品欣赏:分析作品情节,解读主题思想。
3. 修辞手法解析: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作品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幽径悲剧》相关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评论的文章。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讲解作品中的关键内容。
八、教学过程1. 课文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生平介绍,为学生提供作品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作品阅读:指导学生独立阅读《幽径悲剧》,鼓励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
3. 主题探讨: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如自然与人生的关系,悲剧的成因等。
4. 修辞分析:详细解析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作品的表达力。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幽径悲剧》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能够把握作品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3)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人性的关爱,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幽径悲剧》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品味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讨论,取长补短。
3. 情感教学: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五、教学内容1. 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了解《幽径悲剧》的创作背景。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社会意义。
3. 品味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加以运用。
4.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进行批判性阅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6. 情感体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幽径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幽径悲剧》,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写作练习:以《幽径悲剧》为素材,让学生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能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和哲理。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幽径悲剧》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字词句,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提高分析能力。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美感和哲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6.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情节,巩固记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学习和成长。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内容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以及学生对相关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学生对作者观点的把握。
2. 学生对课文中的环保主题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幽径悲剧》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的背景介绍和课文的相关解读。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课文作者的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2. 阅读理解:(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 批判性思维:(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表达与创造:(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
(2)学生进行写作展示,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等。
2023幽径悲剧教案三篇
2023幽径悲剧教案三篇幽径悲剧教案篇1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领略古藤之美、古藤之悲。
2.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1.学习本课,首先要阅读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反衬突出”;体会__恰当的详略安排。
2.还要注意学习__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的写法。
通过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分析拟人手法的作用。
3.最后通过阅读课文和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__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的主题。
【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
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季羡林论人生》、《病榻杂记》等。
一.注音:潋滟()愚氓()鲁殿灵光()毛骨悚然()怯懦()虬干(摇曳()抖擞()万斛()蜿蜒()猬集()荆棘()诛伐()二.解释词义:1.凄清:形容凄凉冷清。
2.萧索:萧条冷落。
3.愚氓:愚民,愚昧之人。
氓,民、百姓。
4.足征:就是“足以征明”意思。
5.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6.诛伐:在这里是“砍伐”的意思。
7.疾趋:快走。
8.焉知:哪里知道。
9.奈何:怎么办。
10.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11.司空见惯:由于经常见就不觉得希奇了。
12.等闲视之:把它当作平常的事物来看待。
13.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着显得更有趣味,更有意思。
14.盘曲而上:弯曲缠绕着向上。
15.鲁殿灵光:汉代鲁恭王建有灵光殿,屡经战乱而岿然独存。
后用来称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16.毛骨悚然: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吃惊和恐惧的样子。
《幽径悲剧》优秀教案3篇
《幽径悲剧》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标题的评论,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2、圈点批注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3、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2、介绍课堂环节:走近名人,成为名人我当评论家我当文学欣赏家我来寄语二、我当评论家你觉得课文的标题《幽径悲剧》好吗?如果你觉得好,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个更合适的标题,请你写下来,也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评论家标准1、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声音响亮。
2、能对作者的观点和同学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我当文学欣赏家1、出示要求:(1)选择文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处,并圈点勾划加批注。
(2)结合你的批注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打动了你。
阅读一篇文章,可以边读边勾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这就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关键字词__有感想处2、教师出示范例。
3、学生批注后交流。
四、我来寄语1、观看短片2、结合课文和短片谈感受。
3、请你对悲剧的制造者们说一句哲理性的话。
五、作业:(任选一题完成)1、请爱护你身边的小生灵,如果发现有人伤害他们,请及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2、现在,我们常州市正在创建全国园林城市。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幽径悲剧》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能够欣赏并评价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风格。
(3)能够运用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通过研究小说中的描写和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培养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重点:1. 小说《幽径悲剧》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 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运用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幽径悲剧》。
2. 相关参考资料:关于《幽径悲剧》的介绍和分析。
3. 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幽径悲剧》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引导进入学习状态。
2. 阅读与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
(2)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的理解。
(3)教师引导并总结讨论结果。
3. 分析与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风格。
(2)学生通过朗读和模仿,欣赏并评价小说的文学美。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幽径悲剧》相关的情节或人物,要求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并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
(2)学生表达对小说和写作的感悟和看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的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新能力。
2024最新-幽径悲剧教案优秀9篇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文是编辑帮家人们找到的幽径悲剧教案优秀9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品读语言四法】1、推敲字词法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
作家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
我们在开始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的字词,特别是一篇和一句之间。
2、品味修辞法修辞方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
把握修辞方法的内容、用法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气氛、作者的情感倾向、文体等来体会其表达作用,有助于披文入情。
3、填补空白法文学语言常常要留下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能展开联想和想像,品味语言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丰富作品的内容,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情感。
阅读古典诗歌,尤其要透过其有尽之言品其无尽之意,再现诗歌的独特意境。
4、比较揣摩法我们知道写作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不同的表达方式又常常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
那么,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把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辨其高下优劣,品其不同情趣。
总之,文学鉴赏时,能够从语言入手,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品读,敲开文学的大门,感受文学殿堂的真善美。
【季羡林散文】季羡林散文共分六部分,收集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品。
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季羡林散文是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这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能够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小说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幽径悲剧》,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小说的主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自然环境表达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幽径悲剧》文本。
2. 相关参考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幽径悲剧》。
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思考,引入新课。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幽径悲剧》,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小说的主旨。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作品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课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5. 情感体验: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场景。
全班讨论,交流表演心得,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把握小说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教师也应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作业布置1. 根据课后心得体会,写一篇关于《幽径悲剧》的短文,内容可以包括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对作者观点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感悟。
2. 收集有关环保的资料,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分享。
八、课后辅导对于在课堂上没有完全理解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后提供辅导。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古藤的美和悲,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思想感情与决心。
2.培养学生欣赏美、保护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反复阅读文本,抓住“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核心,在赏析古藤的美,感受古藤的悲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悲剧原因,体会作者的情感,确立维护真善美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幽径悲剧的真正原因的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师: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学大师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来感受美的毁灭带给人们的心灵的震撼。
二、整体感知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悲剧。
明确:北大校园里燕园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无端被毁的悲剧。
三、赏藤萝之美1、引导学生赏析藤萝之美师: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文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就有一双慧眼,他在燕园的幽径中,发现了一个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幽径中的一株古藤萝。
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美。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
)(1)外在形象美(明确: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衬托花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从形、声、色、味不同角度描写。
)(2)内在品质美师:我们感受到了古藤萝的外在形象美,不过,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是不够的,还应关注它的内心,关注它的性情、品质。
藤萝的外形是美丽的,那么内在呢?(A.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
B.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
C.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分析:友好(和睦相处)、善良、奉献美丽。
(3)饱经沧桑美、生命活力美师:藤萝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是美的化身。
它的美仅仅就这些吗?请同学们再将这些语句放在一起读一读,联系起来想一想。
《幽径悲剧》的教案(3篇)
《幽径悲剧》的教案(3篇)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
2.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拟人手法的作用。
3.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1.谋篇布局的特点。
2.重点词语的含义,拟人手法的作用。
3.作者的思想感情,幽径“悲剧”的内涵,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一、导入:人物有悲有喜,故事有悲有喜,一条小路还会有什么样的悲剧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从中去感受这些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形式:找几位学生分别读文章画出下列词语并听准读音。
蜿蜒懦者萧条浩劫诛伐惆怅渺小虬干毛骨悚然愚氓摇曳绽开万斛潋滟三、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结构。
Q: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A:1—6节。
引导学生认识“幽径”的还突出体现在“藤萝”上。
Q: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A:7—16节。
Q: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A:11—16节。
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并内容,各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藤萝悲剧。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幽径的?作者是怎样写幽径美景的?1、两个方面:一是写幽径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二是写幽径四季的美景。
2、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是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
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充满了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最后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意在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条”之感。
总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Q:幽经之美,美在何处?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定的历史时期,愚昧的人们不放过任何展示美的事物, 这种行为 深深刺伤了作者爱美、维美的心灵。他对美的热爱,对愚氓的痛恨化 作浓浓的悲伤,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着 重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正确对 待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具体做法是通过对文中语句的品评、 挖掘, 联系时代生活,让他们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行,明白善 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善待自己。
主要运用了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的。
描写:1、描写了今年春天我所见到的吓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看 到这种景象后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我走过这一条幽径时的景象。(极力渲染了我悲哀至极的 心情)
议论: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
“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六”,孤立无
Q:阅读第7段后思考,本文用了很大的篇幅写幽径之美,以及其 它名园中的藤萝,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写幽径,是为了衬托幽径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 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
藤萝也显得“最有特色”。所有这些,都是侧面烘托。
Q:题目为“幽径悲剧”,可文章实际是在写幽径的悲剧吗?请你根 据课文的内容把课文题目“幽径悲剧”中的“幽径”换掉,你觉得换 成哪个词语好?为什么?
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并内容,各拟一个尽 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幽径藤萝之美。
第二部分(11—16)藤萝悲剧。
四、研读课文
第一部分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幽径的?作者是怎样写幽径美景
的?
1、两个方面:一是写幽径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二是写幽径四 季的美景。
最后作者表示,我制造的这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且将“永 远永远地背下去”。表明了我将永远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 责任,表现了我矢志不移的决心。
四、品味语言。(课后练习二中的三道题目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 十年洗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燕园 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即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 托和安慰。
2、从“山上” “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是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 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接天莲叶 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充满了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最后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意在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条” 之感。
总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明确:“藤萝”。因为从全文的主要内容来看“悲剧”的主角是幽径 中地位不同寻常的“藤萝”。
3、作者最后指出,经过十年浩劫,只剩下了这棵藤萝了,它成了
“我在悲愤、惆怅之余”的“惟一的一点安慰”。这说明这棵藤萝在 我的心灵深处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也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 笔。
三、学习第三部分。
1、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助,“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等等,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 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2、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而伤心的原因。
文中连用了四个“偏偏”,说明像我一样能够为古藤而伤心的人, 也是偶然的。所以作者的用意是,告诉人们,社会对于“愚氓”毁灭 美丽的现象还没有引起起码的重视,呼吁社会爱美护美意识的提高。
三、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结构。
Q: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 径”呢?
A:1—6节。
引导学生认识“幽径”的还突出体现在“藤萝”上。
Q: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
A:7—16节。
Q: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
A:11—16节。
第二课时
、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
二、继续学习,欣赏第二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Q:写藤萝之美,既有正面描写,又有对藤萝的侧面烘托,请找出 正面描写的文字,反复朗读,看看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它既无棚……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从“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 等几方面来写的。
正面描写:“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 红”之色、“袭入耳内”的蜜蜂声。(有形有声有色)
侧面烘托:(1)从形、色、味方面进行衬托,最有特色;(2)从命 运方面进行衬托,成了燕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
Q: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 到了这美?
――“在所有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 的是一株古藤萝”,“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 的还是幽径这一棵”,“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 在,顾而乐之了”,“每到春天,……不足为外人道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物有悲有喜,故事有悲有喜,一条小路还会有什么样的悲剧呢? 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从中去感受这些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形式:找几位学生分别读文章
画出下列词语并听准读音。
蜿蜒懦者 萧条浩劫 诛伐惆怅 渺小
虬干毛骨悚然 愚氓摇曳绽开万斛 潋滟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
2.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拟人手法的作用。
3.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矢志不移地 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
1.谋篇布局的特点。
2.重点词语的含义,拟人手法的作用。
3.作者的思想感情,幽径“悲剧”的内涵,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 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Q:幽经之美,美在何处?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 用心体会。
——美在四时,美在湖山。
Q: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 到了这美?
――“人们仿佛是在绿雾中穿行”,“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真能 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 到冬天的萧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