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名师精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5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案 选修5

高中地理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案 选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课标解读1.引导学生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

2.学会用地图阐述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

3.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重的大国国情,树立因地、因时的减灾区域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建设国家的热情。

4.掌握我国6个灾害带及每个灾害带的地域分布和每个灾害带的主要自然灾害种类。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中新网3月7日电据民政部网站消息,2012年2月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中国1 517.3万人次受灾,7人死亡(含失踪),0.9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1217.1千公顷;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0.3万间,一般损坏房屋3.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45.5亿元。

据悉,2月份中国自然灾害以干旱为主,低温冷冻、雪灾、地震、风雹、沙尘暴、滑坡、山体崩塌和森林火灾也均有发生,灾情较近年同期明显偏轻。

由材料可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多种多样且频繁发生,引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错误!⇒错误!⇒错误!⇓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明确中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

2.理解自然灾害种类多样的原因,掌握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表现和特征。

3.理解我国成灾人口多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掌握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区和农业灾情的地域分布。

4.掌握我国6个灾害带地域分布及主要自然灾1.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重点)害种类。

2.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及原因。

(重难点)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1.成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加上不稳定的季风环流。

2.灾害类型多样: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推荐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

推荐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

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情景导入先思考———————尽管2015年不是地震的“大年”,但截至12月24日中国仍发生了3级以上地震598次,平均每天1.66次。

其中,最多是新疆248次,其次西藏89次,第三是台湾地区68次。

思考探究:由图可知,我国地震分布有何特点?提示: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地震灾害1.特点我国是世界大陆地震多发区,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分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3.灾情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

我国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西部人烟稀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4.范围我国地震震源浅,烈度较高。

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他省区均遭受过6级以上地震的袭击。

5.灾情变化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的同时,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多发的原因(1)地形:山区面积广,山高沟深,地势陡峻。

(2)地质:地质构造复杂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

(3)气候:多连续性降雨、暴雨。

2.特点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

3.分布规律(1)时间分布:泥石流与降水集中期相对一致。

(2)空间分布: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

①滑坡发育重点区:太行山→秦岭→鄂西、四川、云南→藏东。

②重灾区: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尤其是西南地区。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四个地震多发区,南北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构造断裂带。

2.我国地震灾情(1)特点: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5

专题二:地质灾害之中国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特点2、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3、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

4、以某地质灾害为例,提出相应防御措施•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分析,归纳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某区域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并提出防御措施;联系实际生活,把握地质灾害避险小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利用图表信息,分析问题;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教学重点】1、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2、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教学难点】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属于地质灾害专题学习的第三课时,在前两节课中,学生学习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理,基本把握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危害,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并根据灾害的发生条件和原因,阐述灾害防御措施,聊聊日常生活避险。

【板书设计】专题二地质灾害二、中国地质灾害1、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地震:东部和西部板块交界处,西多东少滑坡、泥石流:地形阶梯交界处,中部季风气候区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分析2、防御措施工程措施: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修筑护坡、固坡工程;保护植被,改善地表条件;完善排水工程建设非工程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减少大型工程对山体的破坏等3、防灾避险小知识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高中地理2.2中国的地质灾害 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人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2.2中国的地质灾害 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人教版选修5

地质灾害【课标导航】1.通过图解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及致灾原理。

2.通过关注中央电视台的地质灾害预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3.通过实例、教学挂图、教学模型等,了解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危害,并通过分组讨论,进一步思考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4.通过观看灾害影片(例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滑坡与泥石流》等)或记录片片断,对多种灾害进行直观感受,形成印象。

5.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知识网络】1.地震(1)定义: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2)基本概念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定义: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最先提出的是里克特(3)震级分类标准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定义: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震级(4)烈度震源深度影响因素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5)分布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2.滑坡(1)定义: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岩体较破碎(2)形成条件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3)多发区山地丘陵区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4)影响因素:滑坡体的活动强度。

3.泥石流(1)定义: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地形陡峻(2)形成条件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教材详解】1. 地震的成因该图表达了构造地震的成因和相关的概念,读图是关键是做到图文结合,理解好图中出现的几个概念。

震源是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震源深度是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震中是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震中距是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等震线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在图中表示为以震源为中心的同心圆,纵波表示为源于震源的辐射线,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5(2021学年)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5(2021学年)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5的全部内容。

2.2中国的地质灾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3.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难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教具准备:有关挂图、图表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述法等 w。

w。

w.k.s。

5.u.c。

o.m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可以编辑修改。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借助这个阶梯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休闲的方式。

很多人已经不再如饥似渴地追逐一篇文档了,但只要你依然有着这样一份小小的坚持,你就会不断成长进步,当纷繁复杂的世界牵引着我们疲于向外追逐的时候,阅读一文或者做一道题却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自我。

用学习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建立我们的信仰,从而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抵御外部世界的袭扰。

The above is thewholecontent of this article, Gorky said: "the book is the ladder of human progress." I hope you can make progress with the helpof this ladder. Material life is extremely ri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rapidly, all of which gradually change the way of people's study and leisure. Many people are no longer eager to pursue a document, butaslong as you still have such a small persistence, you will continue to grow and progress. When the complex world leads us to chase out, reading an article or doing a problemmakes us calm down and return to ourselves.Withlearning, wecan activate our imagination and thinking, establish our belief, keepour pure spiritual world and resist the attack of theexternal world.。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教学设计: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教学设计: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含答案

《中国的地质灾害》教学设计师:(新课导入)同学们,2008年在我国汶川发生了里氏8。

0级地震,造成了接近7万人的死亡,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个亿,为什么汶川地震灾情如此严重呢?带着这个问题,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师:为什么汶川地震造成的灾情如此严重,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在这节课学习之后,你们会给我答案.师: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节课的新课标要求和学习目标(默读).师:基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内容可以归纳为四个特点:地震特点、分布特点、灾情特点、结构特点。

第一个问题地震特点,请同学阅读课本30页第一自然段,迅速找出我国地震的特点.特点是?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师:本节课的第二个特点,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地震的分布特点。

这个分布特点我会带领大家根据步骤来做题.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此类的题,心中应该有一框架,就是如何审题,审题一般有三步,审设问、审图例、审材料.第一步是审设问,这个题的设问是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此时脑海中应该有思路,就是应该回答具体分布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分布的多,哪个地方分布的少。

第二部是审图例,这个题的图例中的圆表示震级,圆圈越大表示震级越高,同时圆圈密度大表明地震多发。

第三部叫做审材料,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经线,是东经105度线,叫做南北地震带。

正是有了这条线,我们很容易把我国分成东西两部分,综合以上三条,我们不难得出,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是:(边讲解边板书)生:西多东少.师:刚才提到圆的密度大表示地震多发,因此我们据图得出我国四个地震多发区生: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师:分析这四个地区地震发生的成因?(展示全球六大板块)一般认为地震多发是因为位于板块交界处,具体来看,这是我国青藏地区,它地震多发的原因是?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师:这是我国台湾地区,我找一位同学来说,为什么它地震多发?生: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带(很好)师: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华北和新疆地区并不在大板块交界处,为什么地震还多发呢?这是因为在大板块内部,还存在很多小的板块,这两个地区就是在小板块的交界地带。

高中地理 2.2 中国的地质灾害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2.2 中国的地质灾害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5

2.2 中国的地质灾害 导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中国地震形成的原因、分布及造成的危害。

2. 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理解中国地震灾情的主要分布特点。

3. 理解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掌握时空分布特点。

4. 掌握中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理解多发区的自然和人文原因,了解造成的主要危害。

【重点难点】1. 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2.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知识链接】一、地震灾害1.特点:①________、频度高、②________、危害大。

2.分布⎩⎪⎨⎪⎧特征:③ 多④ 少 多发区:青藏、⑤ 、华北和⑥规律: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⑦ 的分布3.灾情1.成因⎩⎪⎨⎪⎧地形:⑭ 面积广,山高沟深,地势⑮ 地质:地质构造⑯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 气候:多⑰ 、暴雨1.①________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藏、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

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本就不够发达的⑤__________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该区的⑥________、⑦__________等交通干线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也相当严重。

【学习过程】一、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构造断裂活动强烈,多地震发生。

【拓展延伸】从地震灾害的分布来看,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接地带,地震活动频繁。

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和地震多发区【特别提示】华北地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是由于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西南地区多地震的原因是该区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的北东边界,地形陡峻,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新疆处于板块内部,断裂发育强烈,不同地震多发区处的板块位置是不同的。

精品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5

精品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5

【最新】2019年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同步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和特点。

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

一、地震灾害1.我国是世界①大陆地震多发区,地震范围广、频度②高、强度③大、危害大。

地震规模西部地区④大于东部地区,但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2.我国地震⑤西多⑥东少,主要有⑦青藏、新疆、华北和⑧台湾四个多发区。

3.地震灾情⑨东重⑩西轻。

原因是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西部人烟稀少,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东部严重,特别是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⑪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严重。

4.我国地震震源浅,烈度较高。

5.在因震死亡人数减少的同时,由于⑫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⑬加大,故灾害经济损失有⑭上升趋势。

1.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在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的地质地貌条件下,受⑮重力或⑯水力的作用,很容易形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2.从时间变化看,具有与⑰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3.从空间分布看,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山区,西南地区是重灾区。

在地域上具有广泛和⑱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2.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区域?答案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四周的山区、云贵高原。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1.⑲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⑳藏、滇是最为严重的省区。

2.多发原因(1)自然原因:构造活跃,地形复杂、地表不稳,水源充足、多暴雨。

(2)人为原因:开发山区、破坏植被,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

探究点一我国的地震灾害材料一中新社乌鲁木齐2012年1月6日电:位于地震带上的新疆2011年发生近4 500次地震,其中5.0级以上的地震8次,最大的一次地震是2011年11月初伊宁巩留6.0级地震。

高中地理 2.2《中国的地质灾害》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2.2《中国的地质灾害》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5

《中国的地质灾害》学案【教学重难点】重点: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难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基本知识】一、我国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和多发区多发区主要分布于地区,特别是高原、高原以及盆地的过渡地带,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二、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1)四个地震多发区:、、和。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思考: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带。

地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板块和板块的挤压碰撞。

(2)一个地震带: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1)灾情总体特征——重轻思考:唐山灾情严重的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有:①与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②与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主要有:③与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④与建筑物的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⑤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却有趋势。

思考: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3、地震灾情隐患严重我国地震的震源、烈度。

思考: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来源:学+科+网]
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

3.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

2学情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好奇心有,好胜心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充满恐慌,缺乏足够的灾害防御知识。

所以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地质灾害、正确对待灾害的发生、懂得如何防御灾害,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教学难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联系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我国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2.结合我国人口、城市分布,理解地震灾情的空间差异。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归纳的方法,根据图文材料归纳出我国地震的分布、成因及其灾情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地质灾害的危害,增强关心生存环境的责任感。

4.1.2学时重点
我国地震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4.1.3学时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地质灾害之
中国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特点
2、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
3、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

4、以某地质灾害为例,提出相应防御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分析,归纳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某区域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并提出防御措施;联系实际生活,把握地质灾害避险小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利用图表信息,分析问题;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教学重点】
1、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
的原因
2、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教学难点】
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地质灾害专题学习的第三课时,在前两节课中,学生学习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
成原理,基本把握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危害,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地质灾害分
布特点,并根据灾害的发生条件和原因,阐述灾害防御措施,聊聊日常生活避险。

,归纳我国地震灾害分布特点。

结合以上特征,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尤其是青藏和云
(板块交界,构造运动频繁,多
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地质灾害如何防御(提示:可从形成原因入手)归纳
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知识
【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53、P58,第14题,测评:P4,第24题
【板书设计】专题二地质灾害
二、中国地质灾害
1、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地震:东部和西部板块交界处,西多东少
滑坡、泥石流:地形阶梯交界处,中部季风气候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分析
2、防御措施
工程措施: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修筑护坡、固坡工程;保护植被,改善地表条件;完善排水工程建设非工程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减少大型工程对山体的破坏等
3、防灾避险小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