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根据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渠道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金融政策)调控的重点。

答: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界一般认为现行的货币政策传导主要有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个途径,其中货币渠道主要包括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以及汇率渠道,而信贷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

(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货币渠道传导有以下几个前提条件,首先金融市场是信息完全的,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传导的各个参与方都将获得完全的信息;其次,金融资产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银行贷款只是债券的一种,贷款和债券可以相互替代;再次,价格不需要做及时的调整来抵偿名义货币量的变化;最后,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直接影响名义货币量。

在这些前提条件下,货币渠道通过利率途径、汇率途径、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等进行传导。

1、利率途径

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化来影响价格预期,从而影响通胀预期,再影响实际利率水平,进而影响总投资,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变化。凯恩斯的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机制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支出↑→产出↑,货币供应量增加代表一种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既定的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函数)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市场利率的下降,在既定的资本边际效率下,更低的利率刺激投资支出的增加,投资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导致产出增加。在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凯恩斯认为,利率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利率是人们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而利率的高低则是由货币供给(货币数量)和货币需求两大因素共同决定的。凯恩斯模型中影响消费和投资的是真实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因为真实利率比名义利率对开支影响更大,即使名义利率降低到零,货币扩张仍然可以通过提高预期价格水平,使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从而导致名义利率为零的条件下真实利率的下降来刺激开支,其传导过程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预期价格↑→预期通货膨胀率↑→利率↓→投资↑→产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渠道

2、汇率途径

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导致利率发生变化,进而改变汇率从而影响净出口,最终影响产出。当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上升会导致国内利率下降,此时本币存款不如外币存款有吸引力,从而引起本币贬值,汇率(E)下跌,使得国内商品比国外商品在价格上更有竞争力,从而导致净出口(Nx)及经济产出的增加。汇率传导途径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净出口↑→产出↑。在汇率传导途径中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矛盾冲突、货币政策“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以及利率市场化程度过低,这些原因都大大的影响了汇率传导的有效性,使得汇率传导途径并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

以托宾q理论为代表的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是用于解释货币政策如何通过作用于股票价值来影响经济的理论。托宾定义的q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是指它的股票价值)除以其资本的重置成本所得到的值,托宾q理论的传导途径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利率↓→股票价格↑→托宾q↑→投资↑→产出↑,当货币供应量上升时,利率下降,股票价格上升,更高的股票价格导致更高的q,这样就会催生更高的投资支出,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托宾q将资本市场与实业经济联系起来,揭示了货币经由资本市场而作用于投资,该理论已成为政策研究与政策制定的重要工具。

虽然货币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之一,但货币渠道仍有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首先,货币渠道认为金融市场是信息完全的,这种假设非常不现实,因为其忽略了现实中由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以及金融市场的自身结构问题。其次,货币渠道认为利率对总支出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明显影响,即使一个很小的货币政策冲击都会引起公开市场利率的微小变化,从而对总支出的各个组成要素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但是关于利率对各个要素的影响,实证研究并没有发现他们之间存在明显效应。再次。货币渠道只强调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的一方,而忽视了资产的一方,认为货币供给变化的根源并不重要,不管货币总量的增加是银行发放贷款还是购买证券引起的,它对经济活动都将产生同样的影响,这显然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最后,利率的变化与消费支出的变化在时间上存在严重的不匹配,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消费支出往往发生在利率恢复到初始水平即利率效应结束之后才会对货币政策冲击作出反应。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渠道难以从程度、时间和结构上解释货币政策变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二)信贷渠道传导

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另一主要渠道,信贷渠道是在以下几个前提条件下提出的:首先,信用市场是信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交易的一方在交易中要作出准确决策时,对交易另一方的信息掌握是不充分的;其次,信贷渠道以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为前提,认为商业银行拥有储备、贷款和债券等资产,贷款和债券不能完全替代,强调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同样担当重要角色;最后,由于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的监控引起的代理成本,使得外部融资与从企业内部筹集资金的成本之间存在差额,称其为“外部融资额外费用”,从而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及投资水平,从而使信贷渠道成为货币政策有效的传导渠道。

在这些前提条件下,信贷渠道通过银行贷款途径和资产负债表途径进行传导。

1、银行贷款途径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银行贷款融资对于特定贷款人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人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们不像大企业一样具有其他可以替代的融资渠道,只能依赖银行贷款融资。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操作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头寸,减少银行可贷资金,从客观上限制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能力,贷款依赖型借款者由于贷款资金来源减少及贷款成本提高,支出水平必然下降,总需求减少。银行贷款途径可以描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银行贷款↓→利率↑→投资需求↓→产出↓。银行贷款渠道侧重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影响存贷机构的贷款供给能力,以及贷款依赖型私人部门的存在,通过银行信贷量的变动对总支出产生独立的影响。

2、资产负债表渠道

借款者的外部融资额外费用取决于它的财务状况,借款者的净价值越大,它的外部融资额外费用就会越低。同时借款者面临的信贷条件以及它们的资产负债表的实质性变化直接影响其投资和支出行为。资产负债表途径可以描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利率↑→企业净价值↓→外部融资成本↑→投资需求↓→产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通过利率的上升使借款者有一些未到期偿还的短期利率或者浮动利率的债务而增加其利息支出,减少其净现金流量,从而使借款者的财务状况恶化,或者是由于利率的上升而伴随着资产价格的下降,导致借款者抵押资产价值的下降使借款者的资产负债状况恶化。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