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分析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分析
对策建议
1、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在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应充分 考虑两者的协调性,避免出现政策目标冲突的情况。
对策建议
2、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的协调机制,确保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能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对策建议
3、完善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建设,提高货 币政策传导效率,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结果与讨论
此外,我们还发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 间存在差异。因此,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搭配,以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
结论
结论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现财政 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完善政策传导机制、建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等 措施,可以提高政策协同效应,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然而,不同地 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情况存在差异,因此政策制定者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扩张性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配合:这种搭配方式适合于经济严重衰退 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同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 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来进一步刺激总需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2、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货币政策配合:这种搭配方式适合于经济过热时, 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同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利 率和减少货币供应量来抑制总需求。
文献综述
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传导机制、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及政策工具的协同 作用等方面。然而,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相对较 少。此外,一些研究过于理论化,缺乏对现实情况的深入分析。
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分析
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分析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各国央行都在积极调整货币政策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然而,我们也不可忽视货币政策实施的时滞效应。
时滞效应在经济学中指的是政策实施后所需的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对于货币政策来说,时滞效应凸显了货币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挑战和复杂性。
首先,货币政策导致的市场反应滞后是时滞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或资金供给来实施货币政策时,市场并不会立即作出反应。
市场参与者需要时间来评估政策的影响以及对其决策的影响。
特别是短期交易者更多关注市场波动,而非政策改变所带来的长期影响。
因此,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主要体现在市场反应上。
其次,货币政策实施后经济变化的传导也存在时滞效应。
当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后,经济体并不会立即产生响应。
政策影响经济的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
例如,降低利率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不是即时的,而是逐渐显现。
投资项目需要一段时间来筹备和执行,而消费者也需要时间来评估利率变动对其收入和消费能力的影响。
因此,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也体现在宏观经济变化的传导上。
此外,货币政策实施的时滞效应还受到政策乘数效应的影响。
政策乘数效应是指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程度。
根据一般的经济学理论,政策乘数效应较高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相对较小。
然而,具体政策乘数如何运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货币政策的效果与经济体的特点和政策实施的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在实际的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不同因素对政策乘数的影响,以减小时滞效应。
对于货币政策制定者来说,时滞效应是一个挑战,因为政策制定者需要在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中做出调整。
为了应对时滞效应,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增强政策沟通和透明度。
政策制定者应及时向市场传递政策意图和目标,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
透明的政策沟通有助于市场参与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政策,有利于减小市场反应的时滞。
其次,制定灵活的政策框架。
货币政策需要根据经济形势和变化做出调整,因此政策框架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稿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
宽松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口 潘正彦
_一 J 政政 策和 货币政 策是 国家调控宏 观经济最 重要的两 大政
二 , j 策工具 ,在宏观经济 面临不利 的外部环境 和较大滑坡 风 险情 况下 ,国家决定实行积极 的财政政策和适度 宽松 的货 币政
策。财政政 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模 式是 由两者之 间的内在联系
所决定 的 ,积极 的财政政策与适度 宽松货 币政策是最 大力度的 政策 ,反 映了国 内外形势 的严峻。但是 ,财政政 策与货币政策 的实施效 果还是要依赖于宏 观经济 内在运动规律 和政策本身 的
20/ 09 4
■■
上海投资
特
稿
黼■ ;
j
_ -i函 - i -- i ~ i - i i i
政 策 实际 上 就是 选 择 “ 双松 ”政
( )财 政 货 币政 策 配合 的 策 。 即 财 政 增 支 减 税 ,和 降 低 二 模式选择
利 率 、扩 大信 贷 ,增加 货 币供应
对全 社会 投 资 的扩 张 效 应可 能事
从 两 大 政 策 协 调 配 合 的 一 量 。 显然 ,积 极 的 财政 政 策和 适
短 ,以 发挥 交 叉效 应 。实 际 上财
政 政 策 与货 币政 策 能 否顺 利 实施
目前 , 在 国 内 宏 观 经 济 面
实 ” ,财 政 投 资作 为 扩大 内需 的
一
临非 常 不利 的 外部 环 境 和较 大 滑
项 重要 举 措 ,直 接 能够 尽快 地
并取 得效 果 与两 者 协 调配 合 密切 坡风险情况下 ,国家决定实行积 相关 。 甚至 可 以说 ,两大 政 策协 极 的财政 政 策 和适 度 宽 松 的货 币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分析
产生的实际效应 并不 大。由于我 国利率 传 导机制效应缺失 ,通过金融市场利率 以及
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难 以有效 引导存贷款 利 率。另外银行放贷 、企业投资行 为的调 整 受到加息影 响而存在 时滞效应 ,在人 民币 升值的预期下 ,加息也更易吸 引国际游 资
l 20 07
安排 ,则货 币政 策无效 ;而采取浮动 汇率
制 度安 排 ,则货 币有 效。我 国长期 实行 汇 率稳定 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对 国际资本 流 动 实行较 为严格 控制和管理 ,随着经济全 球 化发展 和国 内金融 市场逐 步对外开放 ,
表 1 0 6 2 1 年外 汇储备 单位:亿美元 2 0 - 0 0
长扩 大 , 至 2 1 年 8月末 , 国外汇 占 截 01 我
款 总额达 2 2 4 . 5 6 56亿元 ( 见表 2) 。依据 货 币供应 量公式 MS Mb m, = + 货币供应量 同时取决于 基础货 币 Mb和 货币乘 数 m. 理论上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 以降低货 币乘数 ,控制货币供应量 的变化 ,但实际
整并没有对货币乘数产生 影响。货 币乘数
的 计 算 公 式 是 : k= (R c + 1 )/
我 货政 实效分 国币策 施应析
■ 陈 平 宋 慧琳 ( 昌大学科 学技 术学院 南昌 3 0t 南 3 ( 9) 2
◆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文 献标 识 码 :A 80
率 ,大 型 金 融 机 构 存 款 准 备 金 率 达 到
2 %,再创新 高。通常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1 使 商业银 行上缴的准备金增 多,减 少可 用
有连续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以至紧缩银行超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最近几年是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多的时期,尤其以货币政策的使用最为频繁。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变数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是把“双刃剑”,对其使用要特别谨慎。
而在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其政策效应。
文献表明,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有些缺失,分析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行为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存质量;危险因素;调查;对策目录摘要 (I)1. 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 ......................................................................................... I II2. 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行为经济学 ..................................................... I II2.1. 营养和心理因素.......................................................................................... I II2.2. 货币理论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中,对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化................................................................................................ I V2.2.1. 风险态度 ............................................................................................. I V2.2.2. 心理账户 ............................................................................................. I V2.2.3. 过于自信的心理 ................................................................................. I V2.2.4. 人们的后悔心理与奇幻思维以及准奇幻思维 (V)2.3. 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V)2.3.1. 货币政策有效性解释 (V)2.3.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解释 ......................................................... V I2.3.3. 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解释 ..................................................................... V I2.3.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力的解释 ......................................................... V I3. 行为经济学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V II3.1. 央行不能做到减少货币供应量 .................................................................. V II3.2. 随着加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呈递减趋势 .............. V II3.3. 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权改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会更低VII4. 评论总结 ............................................................................................................... V III5. 参考文献................................................................................................................. I X1.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
、
估计 过程 和结 果
( 数据的选取与说明。本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增长的度量指标 ; 一) 广义货币供应量和贷款余额 作为货币工具变量的指标. 样本区间为 19 年 3 96 季度到 20 年 o 季, 09 2 数据来源为中国发展经济数据库。 我 们对原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 , 并使用 x— l 方法进行季节调整 , 2 分别以 G P M 、R和 C 代表处理工过 D 、 2C H 的国内生产总值 、 广义货币供应量 、 贷款和通货膨胀率。
具有波动较大 的正 向响应 , 在第 1 季度大幅上升后 , 2 第 季度大幅下降, 随后第 3 季度达到最高值 , 然后效 应逐步减弱 , 在第 5 季后大体保持稳定。这说明在经济低迷时, 以增加贷款投放能够在短期时内快速地刺激
经济回升、 走出低谷 , 但同时也会导致经济 出现大起大落 , 不过在经济过热时运用信贷手段进行调控经济也
M 为中介 目标的货币政策对产出是 的效应的 2 2 M 的变动与其对 G P的冲击具有 同向的作用。保持 M D 2的
稳定增长将会有助于保持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C I M 变动的冲击具有持久的正向响应 , P对 2 在第 5 个季度 达到最高 , 然后缓慢 回落。这反映出物价变动的货 币因素仍然较显著 , 并且货币对物价产生的影响也具有较
我国货 币政策传导 效应 的实证 分析
马 秀远
( 中国人民银行蚌埠市中心支行 ,Fra bibliotek安徽蚌埠摘
23 0 ) 30 0
要 : 文利 用货 币政策工具变量和 国 内生产 总值 、 货膨胀建 立向量 自回归模型并通过脉 冲响应 函数 、 本 通 方差分
解方法分析货 币政策工具 变量的变动对 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的冲击效应及其对他 们波动 的贡献率。 究表明 , 国 研 我 货 币政策均能通过货 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影响通货膨胀和产出, 贷渠道的短期 产出效应则较为显著 , 币的长期产 出效 信 货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篇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广义货币供给贷款余额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
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
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
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
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
金融市场的政策效应分析
金融市场的政策效应分析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发展不仅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受制于政策的调控。
金融市场中的各种政策措施,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监管政策等,都具有政策效应,对市场和经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金融市场政策带来的效应。
一、货币政策带来的效应货币政策是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
货币政策的实施对金融市场和经济产生着明显的效应。
首先,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和企业融资成本产生直接影响。
若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将提高企业融资的便利性和廉价性,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
反之,收紧货币政策将提高利率和融资成本,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
其次,货币政策影响市场的流动性和风险情绪。
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市场资金充裕,流动性较高,投资者风险偏好增加,股市和债市等市场上涨的可能性较大。
而在紧缩货币政策下,市场资金紧缺,流动性下降,投资者偏好风险回避,市场可能出现下跌趋势。
最后,货币政策还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宽松货币政策会提高经济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引发通胀压力;相反,紧缩货币政策往往用于控制通胀,但也可能打击经济增长。
二、财政政策带来的效应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税收和支出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财政政策的实施同样对金融市场和经济产生着显著的效应。
首先,财政政策对市场利率和企业盈利能力产生间接影响。
通过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等手段,财政政策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投资和消费需求。
然而,财政政策如果过度刺激,可能导致通胀压力和财政赤字增加,进而影响市场信心和投资者预期。
其次,财政政策对不同产业和地区的影响有所不同。
财政政策中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往往会给不同行业和地区带来不同的效应。
例如,减税政策可能使得某些行业的盈利能力增加,推动其发展;而支出政策可能刺激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带动当地金融市场的繁荣。
最后,财政政策对市场预期和信心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实践及效应分析
国家 实施 日 嫩 前的通货膨胀率 ( ( 实施后的通货 率()% 期 1j )6 ) 2 ()
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 具体包括货币政策 目标不 明确 . 政
策 制 定 的依 据 、具 体 的政 策 操 作 以及 对 未来 经 济 的 预 测 都 严加 保 密 , 开 发 表 讲 话 用 词 也 是 模 棱 两 可 涩 公 晦 难懂 。在 这 种 社 会 公 众 和 中央 银 行 信 息 不 对 称 的情 况 下 .社会 公 众 难 以根 据 中央 银 行 的行 为 或 者 信 息来 形
我 国 中央 银 行 自 1 9 9 5年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中 国 人
货 币政 策 透 明度 之 所 以兴 起 不 仅 源 于 布 雷 顿 森 林
民银 行 法 》 实施 之后 也 正式 走 上 了提 高货 币透 明度 的 道 路 。9 8年 3月 开 始 .央 行 坚 持 每 月 与 各 商 业 银 行 19 召 开 经 济 金 融 形 势 分 析 会 . 报 全 国金 融情 况 . 根 据 通 并 宏 观 经 济 状 况 对 未 来 货 币 政 策走 向进 行 预 测 自 2 0 01
【 键 词 】 币政 策透 明度 关 货
透 明 度 实践
政 策 效应
【 中图分类号】8 1 【 F 2 . 文献标识码 】 【 0 A 文章编号 】o 6 2 2 (000 — 0 5 0 io — 0 5 1)9 0 5 — 4 2
一
、
引 言
策 透 明度 的提 高 确 实 给 一 些 国家 带来 了 显著 的 积极 效
成合理的预期 。 但是 , 2 自 0世纪 9 0年代初 , 西兰 、 新 英 国、瑞士等 国家货币政策透明度成 了继 中央银行 独立
分析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及其有效性
、
我 国传 导 机 制 非 有 效 性 的 表 现
在 目前 的汇率制度下 ,随着我 国外汇 储备 的不断增 多 , 央 行公 开市场对冲操作 的压力不断增大 。当出现 货币回笼的速度 抵 不上外汇 占款增加 的速 度时 , 自然会使货 币政 策违背政策决 策 者意 图 , 呈扩张效应。此压力在近两 年中表现尤为突出 。
2 国有 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的制约 、
1 央行 从 1 9 — 02年 7年 间 , 续 8次 降息 、 96 20 连
除 了个别年份 外 , 目的很 清楚 , 是通过 降息适 度放松 其 就 货币、 信贷 的供应 。但从执行结 果看 , 第 8次降息外 , 除 其他一 些年份 的货币 、 信贷 不仅 没有增长 反而 出现 了下 降 , 一些年 另 份 的表现则很 不规 则。
国当前货币政策调控 的现 实困惑是 : 中央银行调控 的政 策意 图 如何 有效 的传 导并实现货 币 、 贷 的预 期调控 目标 , 不是进 信 而
一
融危机后近六年的历史最低水平。 在信贷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之 前央 行未做 出前瞻性 的预调 , 而当 2 0 年信贷 出现逐步爬升 01
时 ,央 行 于 20 0 2年 年 初 又宣 布 第八 次 降 息 。尽 管如 此 , 从 2 0 - 0 2年 8月约 三年内 , 00 20 平均贷款 同比增长率仍为 1.%, 1 2 比 19 -19 9 8 99年二年间的平均贷款 同比增长率仍低 了 0 . 7个百 分 点。此期 间, 消费物价 指数 为 o %, . 通货紧缩的现象并未完全 6
势头仍不减 。迫 不得 已 , 央行在 2 0 03年 8月间宣布将存款 准备
金 率提 高一个 百分 点 。配上窗 口指导及 其他 有力 的行 政性措 施 ,03年第 四季 度货币 、信贷增长势头得到控 制。但从全年 20 看 ,0 3年仍 为亚洲金 融危机 后货币 、信贷 的同比增长率最高 20 的年份 , 而且 也出现 了多年未见 的贷款增长速度 高于货币增长 的现 象。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
国 际金 融 危 机 下 我 国 货 币政 策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作
用
( ) 一 当前执 行 的货 币政 策
1当前 的 货 币政 策 工具 .
从 20 0 8年 1 0月 3 日起 ,一 年 期 存 款 基 准 利率 由 现行 的 0
20 0 8正 38 %下 调 至 3 0 , 调 O2 .7 . % 下 6 .7个 百 分 点 ; 年 期 贷 款 基 一 准 利 率 由 现行 的 69 %下 调 至 66 % . 下 调 02 . 3 . 6 . 7个 百 分 1 0月 2 点 9日
收稿 日期 :0 9 0 — 7 2 0— 9 0
课题 组 组 长 : 衷新 如 理 得 出。
20 0 8正
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从 20 0 8年 1 1月 2 日起 .下 调 金 融 机构 一 年期 人 民币 存 7 20 0 8薤 贷 款 基 准 利 率 各 1 8个 百 分 点 ,其 他 期 限 档 次 存 贷 款 基 . O
一
调 整 内容
百 分点 。
从 20 0 8年 9月 1 6日起 . 调 一 年 期 人 民币 贷 款 基 准 利 率 下 9月 1 从 2 0 5日 0 8年 9月 2 5日起 。 款 类 金 融 机 构 人 民币 存 款 准 备 存
金 率下 调 1 百 分 点 。 个 从 2o o 8年 1 O月 9 日起 下 调 一 年 期 人 民 币 存 贷 款 基 准 利 20 0 8拒 率 各 02 .7个 百 分 点 。 准 备金 率 05个 百 分 点 。 . 1 0月 8日 从 2 0 0 8年 1 O月 1 日起下 调 存 款 类 金 融 机 构 人 民 币存 款 5
1 2月 2 日 0 8年 1 2 20 2月 2 日起 5 率 05个 百 分点 。 .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现行货币政策在对付通货紧缩、刺激有效需求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效果相对弱化。
究其原因有三: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
2006年,我国仍将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将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
[关键词]货币政策稳健有效性一.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回顾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货币政策的重新定位,《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表明今后货币政策基本目标是“稳定”而不再是“增长”。
从早期的“发展经济、稳定货币”过渡到“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直到今天的“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鲜明地体现了货币政策日益“中性化”的轨迹。
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不再承担“刺激”或“抑制”经济的任务,而只负责经济运行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规则导向”的货币政策。
二.充分认识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必要性近几年,在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过程中,货币政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具体提法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但基本思想却始终是配合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防范金融风险,以金融的稳定来确保经济的稳定。
可将其概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为什么不比照积极的财政政策,明确提出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呢?这是因为:(1)单靠增加货币总量解决不了近年来出现的物价负增长问题。
1997年后出现的物价负增长,根本原因是由于多年来严重重复建设,造成工业部门严重供过于求所酿成的;它是长期来经济结构失调的结果,而不是货币总量不足。
(2)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解决总量问题,货币政策具有优势,而解决结构问题;单纯依靠货币政策总量扩张无济于事。
(3)当前货币存量大量增加,而引起货币失控的一些潜在的因素还未完全消除。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生产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争先贷款,目前企业长期大量负债经营已经给金融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风险,企业和银行自我约束力还比较差。
金融危机背景下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下的适度 宽松货 币政策的效应 。 用 一 揽 子 货 币 政 策 工 具 实 施 适 度 宽 松 的 货 币 政 策 , 加 市 增
1 适 度 宽 松 货 币 政 策 的 含 义
场 货 币供 应 量 , 大 投 资 与 消 费 , 激我 国 经 济 的发 展 。 扩 刺
货 币政策则 主要 是指 中央银 行 运 用法 定 准 备 金率 、 贴 3 我 国 宽 松 货 币 政 策 的 效 应 现 率 、 率 、 贷 规 模 、 开 市 场 业 务 等 各 种 工 具 来 增 加 或 利 信 公 我 国 自实 施 适 度 宽 松 的 货 币 政 策 以 来 , 效 的 刺 激 了 有 减 少 货 币 供应 量 , 而 达 到 调 节 社 会 总 需 求 的 一 种 宏 观 经 我 国 经 济 的 发 展 , 过 也 不 能 忽 视 由 此 带 来 一 些 其 他 不 好 从 不 济 调 节 手 段 。 货 币 政 策 分 为 紧 的 和 松 的 货 币 政 策 , 的 货 的效 应 , 流 动 性 过 剩 、 货 膨 胀 等 问 题 。我 国 实 施 适 度 宽 紧 如 通 币政 策 一 般 是 通 过 货 币 政 策 工 具 减 少 货 币 供 应 量 , 的 货 松 货 币 政 策 效 应 具 体 分 析 如 下 : 松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当前我 国货 币政策 效果分析
口文 /李 叶 杜 丽颖
( 河北经贸大学研 究生学院 河北 ・ 石家庄 )
[ 提要] 本文以次贷危机为背景, 对我国 至通货膨胀。显然, 我们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并 国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将中国货币政策的信 货币政策与 H I C I P 及 P 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没有把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考虑在内。 息传导到中国实物经济。孙伯良、 于黄以此为
R = .7 7 2 08 2 ,
14 o .7 o
2 08 7 , 1 08 , W = = .6 0 F: 5 .8 D
该模型无论是其整体拟合效果还是显著 修正目前以货币总量为中介 目标的货 币政策
立场 , 当产 出缺 口为正 ( 和 通胀 缺 口超过 性水平都很好, 负) 参数估计值 M 在 t 0 统计量 5 操作框架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 但由于 目 前我国
( 低于) 标值时, 目 应提高( 降低) 实际利率。也 的检验水平上显著, 0的增加与居民消费价 还没有一个指标可以完美地取代货币供应量 M 即强调央行制定政策时应将利率水平保持中 格指数 (P) 在短期内, 我们还 C I显著正相关, 然而 C I M 、 2 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P 与 1M 性, 使之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 无明显相关关系。将模型 1 2进行对 比, 和 不 是 应当着眼于金融 体制的改 革来推动 货 币调 货币政策当局在设定货 用,其 目的在于形成一个稳定的利率环境, 避 难发现: 影响 C I P 的货币供给量主要是 M : O而 控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免利率波动与经济走势的背离扰乱经济运行。 影响 H I P 的因素主要为广义货币供给量 M 。 2 而且利率指标的相关性、 可测性和可控性都优 币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房地产市场对货 币
货币政策的微观效应分析研究
货币政策的微观效应分析研究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国家通过管理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等手段对经济秩序进行干预和调节的过程。
货币政策的微观效应是指货币政策对各行业、企业甚至个人的直接影响,包括利率、货币投放、信贷政策等方面。
首先,货币政策对于投资行业的影响非常重大。
利率水平是货币政策最为直接、最为深入的影响因素之一。
当货币政策收紧以后,银行的贷款利率会上升,这对于投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利空消息。
此时的投资人除非对未来的经济走势极为乐观,否则容易危及收益。
而货币政策宽松时,则对投资者来说利好消息居多,大量资金流向投资市场,影响市场行情。
其次,货币政策对于实体经济产业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货币政策的影响除了直接作用于金融市场以外,也会通过金融市场的协同作用波及到实体经济领域。
比如,货币政策调控信贷的发放量和规模,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和经营状况。
货币政策收紧时,企业融资条件变差,经营难度增大;货币政策宽松时,则企业融资条件好转,企业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资,从而改善经营状况。
最后,货币政策的微观效应也会对消费者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的宽松或紧缩会影响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速度,以及价格水平的变化,会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
例如,货币政策宽松时,通货膨胀压力会加大,物价会上涨,人民币购买力下降,这会对消费者的财务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的微观效应从理论上看是十分显著的。
货币政策的宽紧调节会直接影响到金融市场、实体经济和消费者领域,针对不同的市场行情,应当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加以合理把握。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货币政策的微观效应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行业结构、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等等,这也需要我们持续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掌握更多的经验和方法,以利于更为有效地实践货币政策。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摘要:货币政策主要包括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等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逐步市场化和国际化,影响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传递的因素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些问题日渐凸现。
近年来货币政策工具是如何使用,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本文在此对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及经济数据的反映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一、引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意义1929—1933年的大危机使西方经济学家认识到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催生了凯恩斯主义( keynesianism)的形成与发展。
该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的,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大萧条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由。
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
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
可见,凯恩斯偏爱财政政策,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然而,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又普遍出现了滞胀的经济现象,滞胀现在又使一批经济学家认识到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引发了对凯恩斯主义的挑战,古典主义因此而复活,以弗里德曼( friedman )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在继承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现在货币数量理论,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一常量,价格和工资也相对灵活,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效,但长期却是无效的,由此他们将滞胀归咎于政府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失误。
新古典经济学以自发均衡和理性预期假说为前提,论证了被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无效、预料之外的货币政策有效的结论。
紧接着出现的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政策无效性结论,它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
islm挤出效应
islm挤出效应摘要:1.ISLM模型简介2.挤出效应的概念和原理3.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4.挤出效应在我国的现实表现5.应对挤出效应的政策建议正文:一、ISLM模型简介ISLM模型(投资储蓄借贷模型)是研究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宏观经济模型。
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IS曲线和LM曲线。
IS曲线描述了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关系,而LM曲线则反映了货币市场供需与利率的关系。
当货币政策发生变化时,ISLM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实体经济和货币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挤出效应的概念和原理挤出效应是指货币政策变动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利率变动对投资需求和总需求的影响。
简单来说,当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利率下降,企业和个人投资的成本降低,投资需求增加,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使得实际利率下降,进而刺激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产生资产泡沫。
一旦泡沫破裂,经济可能会陷入衰退。
三、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直接影响利率水平和投资需求。
2.实体经济状况: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会影响企业和个人投资意愿。
3.金融市场发展程度: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决定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
4.投资者预期:投资者对经济和市场的预期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
四、挤出效应在我国的现实表现近年来,我国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挤出效应。
表现为:1.房地产市场波动:货币政策的宽松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房价上涨,加剧了居民部门杠杆风险。
2.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一些行业过度投资,而另一些行业资金短缺。
3.金融风险累积: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金融体系的风险累积,如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
五、应对挤出效应的政策建议1.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市场监管,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降低金融风险。
2.优化产业结构: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3.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兼顾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避免过度宽松导致挤出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根据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渠道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金融政策)调控的重点。
答: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界一般认为现行的货币政策传导主要有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个途径,其中货币渠道主要包括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以及汇率渠道,而信贷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
(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货币渠道传导有以下几个前提条件,首先金融市场是信息完全的,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传导的各个参与方都将获得完全的信息;其次,金融资产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银行贷款只是债券的一种,贷款和债券可以相互替代;再次,价格不需要做及时的调整来抵偿名义货币量的变化;最后,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直接影响名义货币量。
在这些前提条件下,货币渠道通过利率途径、汇率途径、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等进行传导。
1、利率途径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化来影响价格预期,从而影响通胀预期,再影响实际利率水平,进而影响总投资,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变化。
凯恩斯的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机制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支出↑→产出↑,货币供应量增加代表一种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既定的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函数)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市场利率的下降,在既定的资本边际效率下,更低的利率刺激投资支出的增加,投资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导致产出增加。
在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凯恩斯认为,利率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
利率是人们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而利率的高低则是由货币供给(货币数量)和货币需求两大因素共同决定的。
凯恩斯模型中影响消费和投资的是真实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因为真实利率比名义利率对开支影响更大,即使名义利率降低到零,货币扩张仍然可以通过提高预期价格水平,使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从而导致名义利率为零的条件下真实利率的下降来刺激开支,其传导过程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预期价格↑→预期通货膨胀率↑→利率↓→投资↑→产出↑。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渠道2、汇率途径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导致利率发生变化,进而改变汇率从而影响净出口,最终影响产出。
当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上升会导致国内利率下降,此时本币存款不如外币存款有吸引力,从而引起本币贬值,汇率(E)下跌,使得国内商品比国外商品在价格上更有竞争力,从而导致净出口(Nx)及经济产出的增加。
汇率传导途径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净出口↑→产出↑。
在汇率传导途径中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矛盾冲突、货币政策“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以及利率市场化程度过低,这些原因都大大的影响了汇率传导的有效性,使得汇率传导途径并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以托宾q理论为代表的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是用于解释货币政策如何通过作用于股票价值来影响经济的理论。
托宾定义的q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是指它的股票价值)除以其资本的重置成本所得到的值,托宾q理论的传导途径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利率↓→股票价格↑→托宾q↑→投资↑→产出↑,当货币供应量上升时,利率下降,股票价格上升,更高的股票价格导致更高的q,这样就会催生更高的投资支出,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托宾q将资本市场与实业经济联系起来,揭示了货币经由资本市场而作用于投资,该理论已成为政策研究与政策制定的重要工具。
虽然货币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之一,但货币渠道仍有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首先,货币渠道认为金融市场是信息完全的,这种假设非常不现实,因为其忽略了现实中由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以及金融市场的自身结构问题。
其次,货币渠道认为利率对总支出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明显影响,即使一个很小的货币政策冲击都会引起公开市场利率的微小变化,从而对总支出的各个组成要素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
但是关于利率对各个要素的影响,实证研究并没有发现他们之间存在明显效应。
再次。
货币渠道只强调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的一方,而忽视了资产的一方,认为货币供给变化的根源并不重要,不管货币总量的增加是银行发放贷款还是购买证券引起的,它对经济活动都将产生同样的影响,这显然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最后,利率的变化与消费支出的变化在时间上存在严重的不匹配,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消费支出往往发生在利率恢复到初始水平即利率效应结束之后才会对货币政策冲击作出反应。
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渠道难以从程度、时间和结构上解释货币政策变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二)信贷渠道传导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另一主要渠道,信贷渠道是在以下几个前提条件下提出的:首先,信用市场是信息不对称的。
也就是说交易的一方在交易中要作出准确决策时,对交易另一方的信息掌握是不充分的;其次,信贷渠道以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为前提,认为商业银行拥有储备、贷款和债券等资产,贷款和债券不能完全替代,强调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同样担当重要角色;最后,由于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的监控引起的代理成本,使得外部融资与从企业内部筹集资金的成本之间存在差额,称其为“外部融资额外费用”,从而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及投资水平,从而使信贷渠道成为货币政策有效的传导渠道。
在这些前提条件下,信贷渠道通过银行贷款途径和资产负债表途径进行传导。
1、银行贷款途径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银行贷款融资对于特定贷款人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人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们不像大企业一样具有其他可以替代的融资渠道,只能依赖银行贷款融资。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操作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头寸,减少银行可贷资金,从客观上限制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能力,贷款依赖型借款者由于贷款资金来源减少及贷款成本提高,支出水平必然下降,总需求减少。
银行贷款途径可以描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银行贷款↓→利率↑→投资需求↓→产出↓。
银行贷款渠道侧重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影响存贷机构的贷款供给能力,以及贷款依赖型私人部门的存在,通过银行信贷量的变动对总支出产生独立的影响。
2、资产负债表渠道借款者的外部融资额外费用取决于它的财务状况,借款者的净价值越大,它的外部融资额外费用就会越低。
同时借款者面临的信贷条件以及它们的资产负债表的实质性变化直接影响其投资和支出行为。
资产负债表途径可以描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利率↑→企业净价值↓→外部融资成本↑→投资需求↓→产出↓。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通过利率的上升使借款者有一些未到期偿还的短期利率或者浮动利率的债务而增加其利息支出,减少其净现金流量,从而使借款者的财务状况恶化,或者是由于利率的上升而伴随着资产价格的下降,导致借款者抵押资产价值的下降使借款者的资产负债状况恶化。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近年来,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不协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新的利率渠道和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原有的信贷渠道己开始阻塞或萎缩,致使国家所制定的货币政策难以向国民经济体系的各相关部门进行及时、顺畅、有效的传导。
从国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革方向来看,利率渠道及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应该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但从我国金融体系运行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实来看,信贷渠道仍然是当前国家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这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微观经济主体三个层面存在着多重障碍,使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随着传导路径的伸长而层层衰减,极大地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1.中央银行层面的传导障碍1998年以前,中央银行的机构设置为总行一省级分行一市(地)级分行一县级支行,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执行方面,受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的影响较大。
中央银行总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基层中央银行是货币政策的执行者,货币政策从总行向基层中央银行传导的过程中,传导效果逐步减弱。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机构改革以后,撤销了省级分行,按照地理区划(在一定程度上也考虑了经济区划)设立了九个大区分行,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原省级机构的地方化倾向基本消除。
因此,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内部传导效果的减弱,不是由于货币政策信号的衰减和失真,而是由于传导障碍导致了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层层削弱。
在利率管制状态下,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体系选择,成为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
(1)我国仍然是一个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包括存贷款利率在内的绝大多数利率由中央银行决定。
中央银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除考虑总体经济、金融形势和物价水平外,考虑较多的是如何通过利率改变存款人、贷款人和金融机构的收入分配格局,尤其在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中,对其进行政策倾斜和扶持。
利率下调的结果往往是企业财务负担减轻,而银行利差缩小,存款人的收入减少。
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水平,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商品价格己经全面放开,而资金价格还没有放开,如果不进行利率管制的体制改革,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
(2)作为数量调节的基础货币调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受到很大限制。
近年来,外汇占款和对政策性银行贷款大量增加,作为基础货币主要支持对象的商业银行资金需求不大。
中央银行主动拓宽基础货币供应渠道,增加了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这虽然暂时化解了部分金融风险,但也潜伏着新的金融风险。
基础货币需求与供应的矛盾,削弱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调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也有所减弱。
(3)作为结构调节的信贷政策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货币政策工具。
为了扩大内需,中央银行连续发布了支持中小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农业信贷、外贸信贷的指导意见,对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和业务创新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指导意见只是一种道义劝说,对商业银行约束和激励作用较弱。
另外,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银行支付手段相对落后、兼容性差、不方便等问题仍很突出,影响了资金的及时清算划拨和调度,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银行业务的需要,造成大商业银行各成系统、而中小金融机构结算困难。
2.商业银行层面的传导障碍货币政策要影响实质经济,必须通过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发放贷款,增加派生存款总量。
目前,货币政策在商业银行方面的传导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基础货币的扩张问题,也就是贷款增量递减问题。
(1)1997年以来,防范金融风险受到政府和银行的高度重视,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风险控制,系统内管理权限上收,遏制了基层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
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信贷决策权集中于地市级行或省级行贷款决策环节多,决策时间一长,基层信贷员贷款权限小而贷款责任重的问题。
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上收资金使用权:一是以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上收信贷资金。
部分商业银行以高利率的方式上收基层行的信贷资金;另有部分商业银行则明确规定了基层行的上存资金比例,上存资金比例层层加码,基层商业银行的资金头寸十分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