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第三次 形成性考核任务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三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3答案(第7---9章)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1.什么是产生式?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199答: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基本观点: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2 、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P206答:( 1 )科学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材内容( 3 )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4 )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5 )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6 )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 7 )教学中多应用比较的方法( 8 )灵活地运用变式进行教学( 9 )重视学习策略于学习方法教学3.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能力上有何不同之处?P222答:第一、与新手相比,专家解决自己专业领域内的问题对较为出色,在不熟悉的领域,专家通常并不比新手好。
第二、在解决问题时专家以较大意义单元即组块加工信息。
第三、专家的短时记忆在长时记忆比新手大。
第四、专家问题解决比新手快。
第五、问题解决过程中,专家比新手要用多的时间来表征问题。
第六、专家比新手在更深层上表征问题。
第七、专家比新手具有更好的自我监控能力。
4 .简要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P 225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问题表征,知识经验,认知策略,心理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
5 简述强化训练的形式。
P253答:外部强化可激发人的外来动机,影响人的行为。
运用外部强化影响人的形式有多种,依随于是否做出某个反应进行正强化或负强化被称之为强化训练,它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形式:奖赏训练;取消训练;惩罚训练;回避训练。
在运用上述强化训练的方式来激发动机时,人们经常根据实际情况将各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使用。
6.什么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256答:成就动机是指个体为达到某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
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 (3)
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一、引言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特点的学科。
通过对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本文档是一份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旨在检验对儿童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考核册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了相关的问题和任务,请按照提示完成相关内容。
二、认知能力部分1. 请简答以下问题:1.1 什么是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处理、接纳、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它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1.2 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有何特点?儿童的认知能力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幼儿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主要集中在感知、运动和操作的发展上。
在学龄前期,儿童开始逐渐拥有抽象思维和符号表征能力,他们能够生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在学龄期,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具备了批判性思考和抽象概念的能力。
2. 完成以下任务:请你根据以下情景描述来回答问题:情景一:小明正在教室里画画,突然有人常开了窗户,他感到一阵凉飕飕的风袭了过来。
2.1 试问小明此时所感知的感觉属于哪类感觉?小明此时感知的感觉属于触觉感觉。
2.2 请从认知角度解释小明为什么能感觉到突然的凉风?小明感觉到突然的凉风是因为他的感知系统接收到了外界的刺激,经过处理和加工,产生了相应的感觉经验。
情景二:小华正在玩一款拼图游戏,他试图将拼图的几个部分拼接在一起,但一直无法成功。
2.3 请问小华此时的认知过程中涉及到哪些心理活动?小华的认知过程中涉及到感知、思维、注意和问题解决等心理活动。
2.4 请从认知角度解释为什么小华无法成功完成拼图?小华无法成功完成拼图是因为他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还不够成熟,他可能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或者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三、情感特点部分1. 解释以下概念:1.1 情感情感是人类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基本体验,是人类对于外界刺激和内部感受的积极或消极反应。
《学前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3一、单项选择题1.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采取极端的态度,不是好的就是坏的,该阶段是()A. 前道德阶段B. 道德他律阶段C. 自律道德阶段D. 道德理想阶段2.在()阶段儿童的行为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标准加以评价.A.前道德阶段B.道德他律阶段C.自律道德阶段D.道德理想阶段3.道德两难故事法是谁研究时用的?()A.皮亚杰B.柯尔伯格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4.下面哪一阶段不是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提到的?()A. 他律道德水平B. 前习俗水平C. 习俗水平D. 后习俗水平5.判断是非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前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6.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后果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前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7.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前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8.无论是皮亚杰的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对道德成熟的影响。
A. 认知能力B. 智力C. 成熟D. 教养9.哪个阶段的儿童能对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意义()A.涂鸦期B.象征期C.联想期D.定形期10.下列哪类游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A.独自游戏B.平行游戏C.联合游戏D.合作游戏11.将结构性游戏作为最主要的游戏形式的儿童年龄是()。
A. 1岁B. 2-3岁C. 4岁D. 7岁12.角色游戏的出现主要在()?A.1岁B.2-3岁C.3-6岁D.7岁13.“江山移改,禀性难移”是指()具有不易改变的特性。
A.性格B.气质C.个性D.人格14.心理活动兴奋性高,不平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A.胆汁质B.多血汁C.粘液质D.抑郁质15.心理活动迟缓.内倾,情感发生较慢的是()A.胆汁质B.多血汁C.粘液质D.抑郁质二、判断对错题1.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很大,当他们情绪发作时,大人可暂不予理采。
小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小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答案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个4分)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4、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7、意义学习P72:指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8、陈述性知识P84:主要是指作为言语信息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9、原理学习P95: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境中适当地应用原理。
10、迁移P100: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
二、简答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P19行动研究的特点是:(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⑵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⑶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
(4)可变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2.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答: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任务
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任务一、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每小题1 分,共10 分)1. 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ABD )A. 家庭环境不良B. 社会文化不良C 、经济条件较差D. 学校教育失误2. 研究表明,在一份书面学习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 D )A. 开始部分B. 结尾部分C. 中间部分D.开始和结尾部分3. 下列项目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 复述便是死记硬背B. 做笔记、列提纲是一种认知策略C. 不同学科所要求的学习策略可能会不同D. 心境可以影响记忆效果4. 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ABC )。
A. 分散复习B. 集中复习C. 试图回忆5. 在下列精加工策略中,(BC )是有助于理解的策略。
A. 首字联词法B. 画线法C. 笔记法D. 列提纲法6. 教师表扬某一同学助人为乐的行为,其他同学也受到鼓励而学习这种助人为乐的行为,这一现象可以用(D )来解释。
A. 直接强化B. 固定强化C. 自我强化D. 替代强化7. 在学生失败以后,容易使学生对未来失去信心的归因方式是(C )归因。
A. 运气B. 努力C. 能力D. 任务难度8. 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成分是( D )A. 学生每学期的考试成绩B.获奖情况C. 教师评语D.学生作品9. 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主型教师行为表现的是( D )A. 重视集体的作用B.给学生的完全自由C. 教师决定一切D.鼓励学生发表意见1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 )。
A. 某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该学生是问题行为的学生B. 问题行为是直接指向他人和环境的不良行为C. 问题行为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因素D. 教师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共30分)1. 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6参考答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练习说明《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统设必修课,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考核说明的要求,课程考核采用100%形成性考核方式。
本课程形成性考核(以下简称形考)是依据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考核说明”以及文字教材《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第二版)》(郭德俊主编,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第2版)编制而成。
通过完成形考任务,学生能够了解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运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形考成绩采用百分制,总成绩达到60分(含60分)以上为及格,可获得本课程相应学分。
形成性考核任务列表每次形考任务按照百分制计分,每次形考任务卷面分数乘以对应的权重得出的为每次形考任务的实际分数,6次形考任务实际分数相加后得到的成绩为课程最后形考成绩,也即课程的最后成绩。
每次任务都要求认真完成,一旦发现雷同或抄袭现象,被抄袭者和抄袭者都作0分处理。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任务100分,占权重20%)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D)。
A.巴甫洛夫B.詹姆斯C.罗杰斯D.桑代克2.下列选项中,与注意品质的好坏无关的是(C)。
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起伏D.注意的转移3.当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守恒性和系统性特征时,他的思维处于(C)。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强调外界环境对学习起决定作用的学习理论有(BC)。
A.人本主义理论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D.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5.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
A.操作性条件反射B.经典性条件反射C.社会学习理论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6.下列选项中,强调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结构在学习中重要作用的观点有(AD)。
___问题(四川)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任务参考答案
___问题(四川)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任务参
考答案
1. 根据中国现行《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 失业是指在规定的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3.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问题,于1991年5月15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为残疾人权益的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据。
4. 我国规定男性劳动年龄人口为16~60周岁。
5. 提高残疾人群体素质的必由之路与解决残疾人就业等重大问题的前提是教育保障。
6. 由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劳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是结构性失业。
7. 青少年强索是指侵害人或以强凛弱、或以众欺寡,采取语言威胁或暴力手段,公开以借的名义或直接强行索要,向被害人敲诈钱财物的行为,被侵害人通常是在校的中小学生。
8. 达到法定入学年龄,没有在学校接受教育,又没有固定工作,在社会上游荡,无人管束的青少年人群称为闲散青少年。
9. 通过政府立法或者采取一些行政措施来预防青少年犯罪属于宏观预防。
10. 下列备选项中不属于影响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三个因
素是思想形成的源泉、行为互动对象和生存环境。
11.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此话指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不良社会化因
素之一是社会研究偏差。
解决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在于政府,具体执行在于社区,通过形成政府、社区、个人三者相结合的社会整合机制来解决失业问题。
社区可以采取组建劳动服务公司、改变失业管理措施、提供社会支持等措施,来促进就业和创造就业机会。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在小学儿童的教育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对于有效的教学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主题进行探讨,并针对《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中的问题提供答案。
一、儿童心理发展阶段1. 幼儿期(0-3岁):此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了解世界。
他们对外界事物具有好奇心,但还缺乏逻辑思维和概念形成能力。
2. 学龄前期(3-6岁):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语言能力,并开始进行逻辑思维的发展。
他们对象以及概念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但思维方式仍然较为自我中心。
3. 小学期(6-12岁):此阶段的儿童进入正式学习的阶段。
他们开始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并开发出更高级的逻辑思维能力。
儿童在这个阶段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尊心的建立和同伴关系的处理。
二、小学儿童心理问题解答1. 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尊心?答: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尊心,教师与家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表扬和奖励儿童的努力和成就,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肯定,从而增强自信心。
其次,提供适当的挑战和目标,帮助儿童发展他们的能力和自信心。
最后,倾听和尊重儿童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理解。
2. 如何帮助小学儿童处理同伴关系问题?答:同伴关系在小学儿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儿童处理同伴关系问题:鼓励儿童友善和包容,教育儿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提供解决冲突的技巧,例如倾听、沟通和妥协;组织合作活动,提供机会让儿童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3. 如何促进小学儿童的学习动力?答:促进小学儿童的学习动力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首先,教师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儿童的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给予儿童适当的奖励和认可,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另外,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儿童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
4. 如何帮助小学儿童应对考试压力?答:考试压力对小学儿童来说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第三次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第三次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1-6章综合练习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群体差异:指依据不同标准划定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
2.感觉运动统合:简称统感,是指人的大脑将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并且做出正确的反应决策,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成绩中和谐、有效地运作的过程。
3.多动症:专业术语叫注意障碍多动综合征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4.空间知觉:个体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5.森田疗法:即要求患儿对症状“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而不要压抑,采取不怕、不理和不对抗的态度,使症状逐渐从意识中淡化以至消失,对强迫症的质料有较好疗效。
6.儿童焦虑症:是在儿童时期无明显原因下发生的发作性紧张、莫名恐惧与不安,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
7.儿童恐怖症:一种神经症状性的情绪障碍,往往因为某种情境的出现或参与某项活动时产生高度的、持续的、不适宜的紧张、恐惧和回避反应。
8.儿童退缩:指儿童在人际交过程中,表现得过分胆怯、孤独,不敢去陌生环境,不愿意与小朋友玩等等。
过分恋物,躲避生人或人群,不合群,言语少,对新环境不适应,极为害怕,自卑胆小,自信心不强。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简述问题儿童和儿童发展问题两个概念的异同。
p4-5问题儿童是指生理、心理发展异常和品德行为上有严重缺陷的儿童。
这类儿童有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往往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不遵守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的社会规范,在处理事情、学习等方面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其症状表现为:(1)性格发展偏离或具有一定神经质表现和神经症行为;(2)带有恶意的甚至是反社会的行为。
儿童发展问题是指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
在研究内容上与问题儿童有相同之处,也包含了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但它是一个充满期望与发展期待的概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第三次 形成性考核任务
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任务一、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每小题1 分,共10 分)1. 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A. 家庭环境不良B. 社会文化不良C 、经济条件较差D. 学校教育失误2. 研究表明,在一份书面学习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A. 开始部分B. 结尾部分C. 中间部分D.开始和结尾部分3. 下列项目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 复述便是死记硬背B. 做笔记、列提纲是一种认知策略C. 不同学科所要求的学习策略可能会不同D. 心境可以影响记忆效果4. 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
A. 分散复习B. 集中复习C. 试图回忆5. 在下列精加工策略中,()是有助于理解的策略。
A. 首字联词法B. 画线法C. 笔记法D. 列提纲法6. 教师表扬某一同学助人为乐的行为,其他同学也受到鼓励而学习这种助人为乐的行为,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A. 直接强化B. 固定强化C. 自我强化D. 替代强化7. 在学生失败以后,容易使学生对未来失去信心的归因方式是()归因。
A. 运气B. 努力C. 能力D. 任务难度8. 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成分是()A. 学生每学期的考试成绩B.获奖情况C. 教师评语D.学生作品9. 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主型教师行为表现的是()A. 重视集体的作用B.给学生的完全自由C. 教师决定一切D.鼓励学生发表意见1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某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该学生是问题行为的学生B. 问题行为是直接指向他人和环境的不良行为C. 问题行为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因素D. 教师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共30分)1. 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2. 他律他律是指接受他人约束,接受他人的检查和监督.3.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描述了人类遗忘的规律,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任务一、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每小题1 分,共10 分)1. 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A. 家庭环境不良B. 社会文化不良C 、经济条件较差D. 学校教育失误2. 研究表明,在一份书面学习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A. 开始部分B. 结尾部分C. 中间部分D.开始和结尾部分3. 下列项目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 复述便是死记硬背B. 做笔记、列提纲是一种认知策略C. 不同学科所要求的学习策略可能会不同D. 心境可以影响记忆效果4. 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
A. 分散复习B. 集中复习C. 试图回忆5. 在下列精加工策略中,()是有助于理解的策略。
A. 首字联词法B. 画线法C. 笔记法D. 列提纲法6. 教师表扬某一同学助人为乐的行为,其他同学也受到鼓励而学习这种助人为乐的行为,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A. 直接强化B. 固定强化C. 自我强化D. 替代强化7. 在学生失败以后,容易使学生对未来失去信心的归因方式是()归因。
A. 运气B. 努力C. 能力D. 任务难度8. 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成分是()A. 学生每学期的考试成绩B.获奖情况C. 教师评语D.学生作品9. 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主型教师行为表现的是()A. 重视集体的作用B.给学生的完全自由C. 教师决定一切D.鼓励学生发表意见1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某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该学生是问题行为的学生B. 问题行为是直接指向他人和环境的不良行为C. 问题行为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因素D. 教师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共30分)1. 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2. 他律他律是指接受他人约束,接受他人的检查和监督.3.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描述了人类遗忘的规律,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据此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4. 个人效能感个人效能感是指学生在执行某一任务时对自己胜任能力的判断,它是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因素。
5. 个人效能感个人效能感是指学生在执行某一任务时对自己胜任能力的判断,它是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因素。
6.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做,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
8. 情绪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
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9.课堂中的学生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0.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简答题(每小题6 分,共30分)1. 简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其要点是:第一,道德发展与认识发展。
该理论认为:(1)道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2)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3)社会环境对品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
第二,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可研究品德的发展。
这种方法是虚构一些故事,用问答的方式讨论故事中人物行为的品德性质。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故事”。
第三,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
⑴前习俗水平。
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这一水平包括着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
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⑵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的,也可以说是为了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
它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
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
⑶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
达到这一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
它表现为个人的义务感、责任感。
它也可以分为两阶段: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
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
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
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超习俗水平的阶段。
2 .为了保证有效复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1)及时复习。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对复习效果具有很大影响,根据材料的性质、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选择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
(3)试图回忆。
(4)利用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5)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6)利用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提高复述效果。
3 .简述愉快教育的教学策略。
(1)按照愉快产生的四个核心要素(任务完成、清晰的目标、即时反馈、技能挑战)设计安排教学内容。
(2)明确挑战性任务。
(3)形成灵活的教学方式。
(4)强调掌握目标。
(5)专注于完成任务过程的评价。
4 .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
(1)言语信息的学习。
(2)智慧技能的学习。
(3)认知策略的学习。
(4)态度的学习。
(5)运动技能的学习。
5 .简述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1)老师的课堂运作能力。
(2)教师的移情。
(3)教师的期望。
(4)教师的焦虑。
四、论述题(每小题10 分,共30分)1. 从心理学技术的角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一)说服说服是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
说服就是在说服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其态度或行为习惯的支持性和非支持性的两方面证据,使其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合理,从而改变其原有不良品德,发展良好行为。
有效的说服技巧应注意以下几下方面:第一,关于提供单方证据和双方面证据。
第二,关于说服的理智因素和情感因素。
第三,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与说服者所提要求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品德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人在不同情境下体现角色身份的不同行为。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受训者养成某种角色行为习惯或获得某种经验。
角色扮演可使学生适应自己感到焦虑的事情,角色扮演也可使个体置于他人位置上,按他人的角色规范行事,角色扮演也是行为矫正的一种有效方法,角色扮演能否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取决于扮演者对自己在群体中所处地位的认知是否准确,对角色期待的把握是否得当;二是扮演者的角色技巧运用得如何。
(三)榜样学习榜样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自己的行为的一种社会学习方式,是使榜样的优良品质转化为学生自身品质的过程。
儿童模仿榜样存在着一般规律,如他们开始模仿周围亲近的人,随后模仿距离较远的人;先模仿父母、教师,而后模仿社会上的人;先模仿现实存在的人,而后模仿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等等。
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榜样时要注意:榜样的优点既胜过学生的优点,但又是可以学到的;榜样应该是公认的,具有权威性;榜样要有针对性,向榜样学习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等。
(四)奖励、惩罚1.奖励是运用物质的或精神的手段来激励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
利用奖励教育学生可以鼓励学生重复良好的行为,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
教师进行奖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学习上奖励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奖励学生的勤奋学习,认真细心和刻苦的学习态度;在品德上的奖励是奖励他怎样做一个利他的人和怎样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其次,奖励要注意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此外,还要注意奖励符合学生合理的需要,最后,奖励要注重教育性和权威性。
2.惩罚是对犯有错误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处置,是对个体施予心理上不愉快的反馈刺激,从而抑制或减低不良行为的重现。
正确使用惩罚,应注意以下几点:惩罚的实施越及时,效果越好;掌握好惩罚的强度,惩罚要兼顾公平,要注意惩罚的负作用。
(五)小组道德讨论小组道德讨论是美国教育家布莱特设计并实施的道德教育模式。
儿童通过对假设性两难道德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来自同伴的、高于自己一个道德阶段的道德推理,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推理。
小组道德讨论涉及三个要素。
第一是课程要素。
第二是班组要素。
第三是教师行为因素。
2. 试论述学习策略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基于学习策略学习的特点,托马斯和罗瓦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具体学习方法的有效学习原则:(1)特定性。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策略或改善其对学习不利的学习策略。
同时,还要考虑学习策略的层次,必须给学生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策略。
对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选择适合于他们的认知和元认知发展水平的学习策略。
(2)生成性。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这就是要求学习者进行高度的心理加工。
对小学生来说,“提问”、“向同伴讲授课的内容”都是有效的生成策略。
(3)有效的监控。
对策略执行结果的监控强调学生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二者之间的关系上,监控自己使用每种学习策略所导致的学习结果,以便确定所选策略的有效性。
经过这样的监控实践,学生就能够灵活把握何时、何地与如何使用何种策略。
(4)个人效能感是指学生在执行某一任务时对自己胜任能力的判断,它是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因素。
那些能有效使用策略的人相信只要自己使用某一策略就会对自己的成绩产生影响。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
3. 试论述维持课堂纪律的基本策略。
维持课堂学习秩序的最佳策略,是预防学生违纪行为的产生,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1)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
只要学生注意学习,把兴趣集中在学习上,他们就不会分心,不会发生其他的违纪活动。
(2)非言语线索的运用。
运用非言语线索,比如一个眼色或一个手势,既可控制不当行为的产生,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3)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
在课堂学习中,当某个学生出现不良行为迹象时,教师可以不加理会,而向他提出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
这样,他就会感到教师在注意他,而当他回答正确时,又获得了成就感,正当行为受到强化,实际上也就抑制住了他的不正当行为。
(4)赞扬其他学生。
有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不当行为,一般地说,教师不必去理会他,可以采取赞扬其他学生的策略,选择他邻座的同学或他最要好同学的行为表现加以赞扬,这样做可使行为不当的学生受到暗示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