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人教版)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任务三:8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伤痕文学当道,文风压抑、充满小资小调,但是贾平凹的散文却与众不同。我们可以由其文看出他有着哪些不一样的情怀。
环节一:品味意象,感受不同的风格与情感
环节二:品味语言
2课时
专题三:散文群文对比
1.阅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理清文章脉络。
2.抓住文中意象,品味情与理的关系。
3.品味文章语言,体味语言的深刻意蕴。
环节一:梳理脉络,鉴赏意象
环节二:品味情与理
环节三:鉴赏语言
3课时
专题四:戏剧研读交流
1.梳理情节脉络,分析人物形象,一:品味意象,感受诗歌不同的风格与情感
任务一:把握主要意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梳理抒情脉络。
任务二:由意象选取的不同,感受不同的诗风。
环节二:品味语言
任务一:分析诗歌的语言给情感的表达哪些助力?
任务二:与中国传统诗歌相比较,这两首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分别有哪些继承或突破?能否看到我们学过的普希金、惠特曼的西方诗歌的影子?
环节四:鉴赏《阿Q正传》《边城》语言艺术特色
任务一:比较两篇小说,作者在对主要人物的刻画手法上有何不同?
任务二:摘录你欣赏的语句,进行语言的积累。对比两篇小说的语言风格。
任务三:对比《阿Q正传》,钩连已学的《百合花》《香雪》《荷花淀》,再次明确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任务四:同样是乡土小说,读《阿Q正传》和《边城》的感受完全不同,请大家课下参考相关资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学评论。
2《秦腔》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秦腔》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7.2《秦腔》教学设计课题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7.2《秦腔》课型新授课核心素养通过情景创设,嵌入拍摄宣传片的任务,请学生完成宣传片拍摄提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悟地域文化的魅力。
学科德育秦腔《八件衣》体现“惩恶扬善”的教育理念,秦腔的传承体现了文化自信,男女同台体现了自由平等。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强调传统文化的渗透,强调要更重视“思维发展与提升”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两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相融相通。
《秦腔》是贾平凹先生一篇有着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散文,选编在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选入的篇目大多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色彩,并蕴含作者对当时的时代精神或文化传统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应该将其与“文化”和“传承精神”放在一起解读,让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同时,去体会贾平凹对地域文化的思考。
只有如此,方能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方能体会贾平凹散文的创作追求。
《秦腔》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
《秦腔》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过程及其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贾平凹曾说:“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这是最能体现作者乡土情结的一句话。
“天籁”说明秦腔在作者和秦人看来是世间最美好的声音﹔而“地籁”和“人籁”说明了这最美好的声音与这片广袤的秦地,以及豪爽真诚的秦人密不可分,这抔养育了自己的黄土大地,生活在这块大地上的人民,以及融入骨髓血脉的秦腔等等,他们的很多特性给贾平凹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即使长大成人扎根城市,贾平凹依然常常想起这内心深处的烙印,这烙印铸就了作者那浓浓的乡土情结,而《秦腔》就是这乡土情结的一个缩影。
学情分析我们广南地区戏曲氛围不浓厚,学生对戏曲接触极少,兴趣不高。
4.《窦娥冤(节选)》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窦娥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的第二单元——戏剧单元,本课《窦娥冤》(节选)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悲剧作品,看看这些悲剧故事毁灭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并以悲悯的情怀看待悲剧人物的命运,认识良知的不朽价值,感受悲剧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体验。
本文是金末元初剧作家关汉卿的悲剧代表戏曲,课文节选该戏文的第三折,通过记叙民间一个最普通的青年妇女窦娥的赶赴刑场受刑的遭遇,展现她不屈服于命运的反抗精神,深刻地揭露并控诉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愤怒地鞭挞了无心正法、草菅人命的封建统治者,热情歌颂了被压迫、被迫害的底层百姓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性格。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对戏剧语言较为陌生,所以我在第一课时已帮助学生疏通了大意,让他们掌握了基本的戏剧常识,补充了其他章节的内容。
在本课时里,我将着重品鉴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分析戏剧矛盾冲突,探究她悲剧命运的根源。
在这一点上,我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小组积极合作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去表达观点和看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主导,实现课堂的高效进展。
在重难点突破上,要注意引导,层层发问,促进学生思维的延伸和发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重要曲词,体会戏曲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独特的语言特色;2.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悟悲剧的美学价值;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窦娥形象的现实意义,探究主题,学习窦娥坚持正义、永不屈服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重点:戏剧冲突的探究;人物形象的鉴赏和归纳;感受悲剧的美学价值。
【教学难点】难点:戏剧冲突、悲剧命运的现实意义的探究。
【教学方法】讲读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学案、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课时安排】《窦娥冤》安排三课时,本课是第二课时(探究讨论课)【教学过程】一、不被打败——名言导入同学们,《老人与海》里桑迪亚哥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师问:那毁灭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肉体。
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掌握本单元所涉及的文言文知识,包括词语、语法、句式等。
2.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修辞技巧等。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翻译文言文。
4. 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学习习惯,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课文:《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出师表》、《词五首》。
2. 文言文基础知识:重点词语、特殊句式、文言文语法等。
3. 作文训练:以“我看历史人物”为主题,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安排第二单元的教学时间为4周,每周安排2课时。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第1周1. 课文《荆轲刺秦王》- 了解作者荆轲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 掌握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2. 文言文基础知识-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第2周1.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 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
- 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
2. 作文训练- 讲解作文要求,引导学生选题和构思。
- 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草稿的撰写。
第3周1. 课文《出师表》- 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 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他的政治理想。
- 继续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
2. 作文修改与展示- 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提出修改意见。
- 选取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评价。
第4周1. 课文《词五首》- 欣赏并分析词的音乐性和艺术特色。
- 理解词人的情感表达和时代背景。
- 进行词的翻译和创作练习。
2. 作文讲评与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和总结。
- 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文言文知识、课文内容和作文技巧。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法:通过翻译练习和作文创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说课++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七、 说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对比阅读 (三)学习任务:纵向对比品艺术,横向对比品内涵。 1、学习活动三:精读《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结合 助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为学校完成作品集做好作品成文做好准,认真朗读课文,按要求完成下表信息,
为举办追忆先辈苦难故事宣讲会做好准备工作。
篇目
人物群类及 身份
主要事件
形象特点
作者对此类人 作者写这些人物
的情感
群类的目的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七、 说教学过程
2、教学流程
(1)回顾课前导学作业,明确情境任务。 (2)朗读经典段落,感受文字力量。 (3)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一,师生交流分享 (4)教师点评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整合梳理,比较相同点。
苦难与新生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整体设计说课
说课目录
一、说课标 二、说教材 三、说学情 四、说素养目标 五、说学法 六、说教学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八、说教学反思
一、 说课标
本任务群旨在阅读和研讨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 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 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和革命人格;学习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 涌现的英雄模范事迹,感受其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体 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辛勤劳动、不断创造的高 尚品质;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 赏能力;陶冶性情,坚定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建议课件(共78张PPT)
本任务群研习中国现当代 代表性作家作品,包括反 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的作品,旨在 大体了解现当代作家作品 概貌,培养阅读现当代文 学作品的兴趣,以正确的 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
,把握中国现当代文 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 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价值取 向。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 单元教 学建议 课件(共 78张PP T)
等不同角度,组织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专 基调与思想内涵。设计有
题内容。其中,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 品要占一定比例。 (2)要有足够的课时保证学生独立自主阅读, 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化体验的阅读活动。如创
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 兴趣,引导学生广泛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 秀文学作品。
激发 品的 阅读 的优
学习任务群10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学习任务群11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1. 学习目标与内容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 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 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 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 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 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 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 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 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 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 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 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 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 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 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 单元教 学建议 课件(共 78张PP T)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例说 课件(40张PPT)
• 鲁迅创作《阿Q正传》,就是要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 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为疗救病态的 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
(2)《边城》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以20世纪30年的边地小城茶峒为背景,描绘了 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以及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悲 凉。
(一)对任务1“感时忧国”的讨论
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 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你是否赞同这 种概括?联系自己读过的现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本单元作品, 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与同学交流。
1.教参中对讨论“感时忧国”任务的解读
• 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 和人民悲欢上。
• 同样是关注国家命运,现代作家所面临的国破家亡的威胁要比历史上的朝代更 迭更加严重。对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对外抵御列强的入侵,思想上要 破除旧制度、旧礼教的束缚,建构文化的新秩序,等等。现代作家面临形势的 复杂,所要做出的牺牲之巨大,都远远超出了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 因而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也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突出,这种精神不是个 别作家的个别表现,而是整个现代文坛的精神基调。
• 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作为封建专制的叛逆者,他对旧家庭的反抗, 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 作家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
《边城(节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边城(节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文本分析】本文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本文的内容是:写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竞渡,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巧遇二老并心仪于他,上年端午翠翠和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祖父拿天保试探翠翠,最后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渡河,撩拨翠翠情思的故事,表现边城的风俗美和人情美。
本文的特点是:1.叙事散文化:运用顺叙、补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手法,表现情节的回环往复之美;人物语言生活化,表现亲切素淡之美。
2.环境典型,边城是一个相对闭塞的世外桃源,是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聚集地。
3.人物独特,翠翠是一个爱与美的化身。
4.主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善良淳朴与人心的隔膜。
【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用恬静冲淡的风格,散文般的笔调,平静舒缓的情节,亲切素淡的语言描绘边城风光,反映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写法。
高一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小说的三要素以及小说散文化风格已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古朴乡村中的风俗美和人情美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目标阐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翠翠、祖父等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效果;(2)能解释节日古朴的风俗美和善良淳朴的人情美;(3)能阐述本文小说散文化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1)能在理解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感受文中深厚的祖孙情与懵懂的爱情;(2)能体会作者对边城人民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显现和赞美。
(二)教学重点能解释节日古朴的风俗美和善良淳朴的人情美。
(三)教学难点能阐述本文小说散文化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多种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走进“边城”之境同学们,沈从文大家都不陌生,他在《爱与美》中说:“一个人过于爱有生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8 《茶馆》(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8 《茶馆》(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茶馆》(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剧本情节,体会“大茶馆,小社会”的独特巧妙构思,了解“卷轴式”的结构特点;2.鉴赏本剧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意蕴丰富的潜台词。
教学重点品味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分析矛盾冲突,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
一、献丑作诗,故事导入有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
老舍说:“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
”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
“大雨洗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
”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句。
寥寥20字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
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
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
洗星海即冼星海,人民音乐家。
高长虹是现代名人。
万籁天是戏剧、电影工作者。
冰莹即谢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
成舍我曾任重庆《新蜀报》总编辑。
碧野是当代作家。
林风眠是画家。
这就是老舍高超的语言驾御力。
二、品读课文,结构特色曹禺曾称赞《茶馆》第一幕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对于这“罕见”,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写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剧手法,还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对事件与情节的选择。
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说说理由。
观点一:作者“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罕见”。
课文中的茶馆是个三教九流的聚会处,可容纳各色人物。
老舍认为“戏是人带出来的”“写戏主要是写人,而不是只写哪件事儿”。
因此《茶馆》采用了“以人带事”的创作手法,在有限的篇幅里呈现了茶馆老板、民族资本家、太监、教士、农民、打手等各色人物70余人。
众多的人物被放在不同的时代风貌中,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同时,又与时代发生关系。
在横向层面,通过对人物群像的刻画和比对,以及对这些人物在茶馆中活动的横断面的截取与组合,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铺展开来。
【高中语文】专题03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颁奖词示例
最富乡情奖:溪边的碾坊、水车,河上的方头渡船,攀渡的缆绳, 河岸的白塔、青崖、村姑(翠翠)、黄狗,山上的雾霭峰峦、翠竹 丛林、鸟语花香,沈从文用一幅幅明媚秀丽的山光水色图构画了最 富湘西边地乡情特色的牧歌田园。
2. 撰写展览结语。(1 课时) 布展工作接近尾声,我们的现当代文学之旅也即将接近尾声。请你结合你所设计的展览内容,为你的展览 撰写结束语,把握现当代文学所蕴含的深沉意蕴,梳理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概括 20 世纪现当代文学的 发展状况。
3. 撰写展览前言。 展览前言将放在展览入口处,用来介绍展览主要内容并吸引参观者。请根 据教材上的单元导语和你对现当代文学的理解,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讨论以 下两个问题,并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撰写展览前言(300 字左右)。 (1)中学生为什么要了解、学习现当代文学? (2)你认为现当代文学最吸引中学生的部分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呈现能引 发他们的参观兴趣?
任务设计
1. 推荐作品。(2 课时) 现在同学们设计的前两个板块已经完成,而“文学策展之旅”也即将全部完成。展览的第三板块“文学颁奖”,需要设 置至少 1 个现当代文学特色奖项,每个奖项至少有 3 篇(部)文学作品入围,入围作品需选自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 本单元至少有 1 篇作品入围。请你自设奖项,确定入围作品及获奖作品,并撰写颁奖词,说明获奖理由。以下奖项设 置仅供参考:
百年文学展风华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二单元专题学习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 浏览 7 篇课文,写出各篇课文的内容提要,摘录作品中的精彩语言并撰写赏析点评, 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撰写一篇 1000 字左右的短文,概括“五四”以来文学语言趋向自 由化的表达方式。 2. 能整体把握“五四”以来的诗歌、散文、小说、话剧等新的文学形式的体裁及语言特 点,感受作家们在不同体裁形式上的探索,选择感兴趣的文体赏析语言。 3. 学会根据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读书方法,如浏览、 跳读、略读、精读等。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学习设计设计依据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时代的镜像,共收入七篇现当代文学史公认的经典作品,涵盖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种文体,从不同文体呈现了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多方面成就,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从课程内容来看,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
教材所选作品第一组是小说,乡土小说的名作。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乡土小说的开拓者,他注重对国民性劣根性的批判,而与鲁迅的启蒙和批判不一样,沈从文以散文化的方式表现中国乡村传统中纯朴的人性与诗意的生活,《边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无论是批判还是赞美都流露出对乡土社会与普通民众的深切关怀。
第二组是新诗。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了新诗的散文化,在自由、舒放中融入了人物刻画和故事叙述,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则是中国新诗中格律诗的代表,在自由的白话语体中建立起新的格律,比如相对整饬的诗行和韵律。
无论是自由诗还是格律诗,都有助于了解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流派。
第三组是散文。
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贾平凹的《秦腔》刚一发表便广受好评,都是不同时代的代表性作品。
前者通过平实细致的描写,表现了一个山村的风貌,在朴素而流畅的文字中蕴含着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后者则通过描写秦腔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展现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厚重的文化意味。
可以从美育视角下进行散文教学,去感悟自然风物蕴含的哲思美与三秦大地的风俗人情美。
第四组是戏剧。
中国现代话剧成就巨大,出现了许多代表性作家,而老舍无疑是成就最高者之一,《茶馆》更是新中国话剧的经典。
它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以卷轴画式的结构,刻画了茶馆中各色人物生活的变化,展示了清末到民国灭亡前夕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古代诗词欣赏教学目标: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特点。
2. 能够准确理解和分析古代诗词作品,领悟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北宋晚期的文学与诗词、宋词的发展与特点、文人诗社及其影响等内容。
重点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悯农》、《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播放秋天的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情感和记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听读诗词:播放诗词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诗词的韵律和美感。
3. 讲解诗词:解读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意义,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5. 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以秋天为题材创作一首短诗,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第二课时:《悯农》1. 导入:通过展示农民劳作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农民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2. 听读诗词:播放诗词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诗词的节奏和情感。
3. 讲解诗词:解读诗词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对农民劳动的赞美和悲悯。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描写手法、形象塑造和意义,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5. 朗诵活动:分组进行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来表达对农民的敬意和关怀。
第三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1. 导入:通过播放纪录片《赤壁之战》的片段,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 听读诗词:播放诗词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诗词的音调和意境。
3. 讲解诗词:解读诗词中的典故、形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对历史的追忆和对英雄的赞颂。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对比和意义,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第二单元《心怀悲悯与坚守良知》说课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三、教学思路设计 (群文阅读)
品读 文本
探究悲 剧根源
情感 体验
演
品研
悲剧就 是把有 价值的 东西毁 灭给人 看
表达 写作
1、教学以“品——研—— 演——评写”四个环节组织 实施群文阅读。读,就是要 品读文本,研读并探究悲剧 根源。然后通过演出、评写 来加深情感体验。
2、以鲁迅说的“悲剧就是把 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为主线,并以“命”为切入点 探究悲剧的根源及悲剧的意 义来实现对文本的品和研。
五、具体教学过程
品
根本
教 学
研
四
环
演
核心
节
评、写
提高
学习任务一 品读剧本(课下完成)
● 教师两做到:督促、助读资料发放 ● 一:督促学生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利用自习课和课余自行品读三篇文章,也可对
原著做拓展性阅读。 ● 二、教师给学生提供前置性研读资料,让学生对三个悲剧故事的时代背景、故事
梗概以及基本的戏剧知识有所了解。另外还会给学生设置前置性研读问题引导学 生带着问题去赏析作品,品读戏剧(参看附注1) ● 要求:①了解剧本基本知识。
教学反思
●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文本,鉴赏品读时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激励学生从 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戏剧文本,体验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形成对戏剧人 物的独特见解。并重视指导学生尝试片断表演,根据戏剧舞台艺术的特点, 选取经典片断,指导学生将内在的领悟与外在的表演相融合,促使阅读与 表演的结合,体会戏剧特有的艺术魅力,锻炼了学生对本文进行再创作的 能力。
②将剧本读准、读通、读懂。 ③从整体上了解剧情,理清人物关系,画出人物关系图。在小组交流。
《窦娥冤》 《雷雨》 《哈姆莱特》
●核心目标——鉴赏戏剧冲突, 探究悲剧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设计依据
一、教学(学习)任务
从单元“学习任务群”学习的角度而言,具体学习任务设计如下:
1.阅读剧本,画出剧中人物关系示意图,能在200字以内概括剧情。
2.比较阅读三部具有代表性的戏剧,初步认识传统戏曲、现代话剧和西方古典戏剧,深化对戏剧这一体裁的认识,了解悲剧作品的基本特征。
3.研读剧本,欣赏戏剧组织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
4.编排演出,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本单元是一个戏剧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
单元课文节选自三部戏剧名作:《窦娥冤》是中国传统戏曲(元杂剧)的代表作品;《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名作;《哈姆莱特》则是西方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剧作。
三篇课文节选的部分都是三部剧作中展示矛盾、表达形象、深化主题的关键部分,并以注释的方式对剧情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三部剧作都是悲剧,有着深厚的思想、情感意蕴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而又分别呈现出不同时代、地域的风格特点,能够启发学生更好地认识戏剧这一体裁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一般规律。
本单元学习任务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一是分享阅读本单元
1.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下列合作探究任务单。
2.分享阅读体验。
每个小组先展示分享共同任务部分;然后交流讨论自选任务内容。
可以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⑵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古今中外同类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
2.自选任务设计意图:引
释文本中事实、材料与观点、推断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推论的合理性,揭示其可能存在的矛盾、模糊或故意混淆之处等;依据多个信息来
格、揭示作品主题的片段,可以多层次深入理解剧本的丰富意蕴。
第2课时
集体讨论,形成演出本。
演出本又叫“台本”,是经过处理、补
充适当内容后作为演出依据的剧本。
1.补充细节时要特别注意那些意蕴丰富、充分表现人物性格和
内心活动的关键台词或关键动作,悉心体会戏剧情境和人物性格,
揣摩最合适的语气、语调,设计最适宜的表演方式。
例如,《雷雨》
中“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和“我是你的——你
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两句台词,蕴含着强烈而又复杂的情绪,要考
虑怎样说才最合适。
2.原剧本对于舞台布置、服装设计、灯光安排等方面,往往并没
有详细的规定,也需要在演出本中加以补充。
通过小组讨论,仔细
推敲,初步形成演出本。
形成演
出本的
过程,
有助于
培养学
生的文
学性阅
读能
力,能
更好地
品味剧
一、教学(学习)任务
1.通过自主阅读,练习速读,了解戏剧基本情节及人物关系,培养直觉
思维。
2.组成阅读小组,细读文本,探究戏剧是如何组织冲突、构思情节、塑
造人物。
3.组织戏剧编排、组织演出等活动,体会戏剧语言的性格化和动作性,
深入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创造性思维。
4.在体验角色、把握悲剧意蕴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激发心中的良知
与悲悯情怀。
5.通过拓展阅读,用诵读方式,体会中国传统戏剧的独特魅力,拓展思
维的广度。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目标”以及将要阅读的文本属性,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国高考
养”“关键能力”等的有关表述设计本学习任务。
二、教学(学习)重(难)点
1.细读文本,探究戏剧是如何组织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
2.组织戏剧编排、组织演出等活动,体会戏剧语言的性格化和动作性,
深入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创造性思维。
3.在体验角色、把握悲剧意蕴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激发心中的良知
与悲悯情怀。
主要依据同“学习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直觉思维和粗浅阅读训
的,目的是巩固之前的学习成果。
三、教法和学法
1.阅读引导法。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首先要先于学生阅读本单元所涉及文本的内容(课本仅是节选,教师要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了解学习要求和任务,同时,还需要阅读一定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以扩展自己的阅读视野、知识视野、思维视野,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和写作的相关活动。
2. 活动设计法。
本单元是剧本单元,通过组织演出的形式是达成任务目标的最好手段,演出前的探究、排演,演出后的反思、总结,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并与学生一起来完成。
3.自主阅读、创作法。
强调学生阅读以及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批判的个性化。
4.团队合作法。
充分发挥读书小组的团队作用,重视小组成员内部的品味、发现、体验、分享和探究活动。
《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学习要求”的有关要求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
系》关于“教学”部分的相关阐述。
四、教学(学习)课时数
共安排8个课时,共三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第1—2课时,快速阅读,大致了解戏剧的情节及人物关系。
细读文本,深入探究“悲剧”形成的原因。
环节二:第3—7课时,编排演出,从《雷雨》选段和《哈姆莱特》选段中任选其一,组织演出并进行反思总结。
环节三:第8课时,拓展阅读,体会中国传统戏剧的独特魅力。
落实立足文本,以“学习任务群”学习的学习方式,紧扣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和方法,根据现行教学课时数的安排,开展系列教学(学习)活动。
五、教学总体设想
此份教学(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基于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接受水平、教材文本及三大“提示语”(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课程标准》中关于核心素养和评价要求的表述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中关于学科核心能力和问题情境设计的表述、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自身的长处或优势等五个方面的要求。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戏剧作品,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品,但均属于悲剧。
这个“学习任务群”文本最突出的特点是可表演性非常强,主题也比较集中——都可以探究人物的悲剧命运。
此份设计以此为切入点,本着由浅入深的阅读探究规律,按初读文本——深入分析——编排演出——拓展阅读综合了《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的要求,
1.快速阅读(每分钟不少于700字)课文文本,列出主要情节,写清矛盾冲突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2.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你认为这些悲剧故事毁灭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简单谈,旨在引导学生思考)
雨》选段和《哈姆莱特》选段中任选其一,组织演出。
(5课时)本(1
课时)。
中的地方;《哈姆莱特》选段中“生存还是毁灭”这
段独白,集中揭示了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
)
2)揣摩剧中情节,并借此理解剧中人物,注意台词
揭示的人物心理,尤其注意潜台词。
(如:周朴园对
待萍前后的态度是怎样的?他对侍萍的怀念有几分真
情?)
3)剧情发生的特定环境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社会
历史背景?你认为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剧本分析人物性格,编写人物小传,透彻分
析角色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人物性
格特
征、语
言行
为,探
究人物
悲情命
运及形
成的原
因(包
括性格
及社会
因素
等),形
成对社
会人生
更深刻
的理
解。
2.集体
讨论,
组内推
敲,形
成演出
本。
(1
课时)
经过处理、补充适当内容后作为演出依据的剧本叫“演出
本”也叫“台本”。
1)要特别注意那些能充分表现人物性格及内心活动
的台词及动作,揣摩语气语调、表情动作等。
如《雷雨》
选段中“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
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反映出侍萍想认儿子
又不敢认的矛盾而复杂的心理,要考虑以怎样的语气语
调才能更好地表达。
(由导演组及角色扮演组成员具体
负责)
2)原剧本对于舞台布置、服装设计、灯光安排等方面,
往往并没有详细的规定,需要在演出本中加以补充。
(由
舞台布置组、服装设计组等小组成员具体负责)
3.进行1)排演时,演员要让自己融入规定情境中,注意舞台
“演”出人物的性格和相互关系(即角色交流)。
注意理解这些登场人物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始终处在互动之中,从而让戏“活”起来。
2)排演时,注意细节问题。
比如当哈姆莱特大段独白的时候,奥菲利娅究竟应该如何表演。
注:正式演出时,全班同学进行打分评选出“最佳表演组”及“戏剧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