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论文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论文未成年人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生理和心理上都都不够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升高给社会敲响了警钟。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论文篇一《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不良心理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有人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同样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要想更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还应在法律保障的提前下,在净化各方面环境的同时,充分认识青少年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及其危害。
以矫治和消除不良心理为重点,从“心”抓起,防患于未然,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条主线。
一、不良心理和青少年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在犯罪心理学中,环境、心理和行为活动作为三大变量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客观世界是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就是社会上消极因素在一些人不良消极心理因素中能动的反映,着眼于整个社会加以预控尤为必要,但未成年人个体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如反常的人际关系,过高的物质需求,畸形的需要结构,轻浮的生活态度,错误的思想意识,愤世嫉俗,偏执倾向,精神空虚,心理不平衡,承挫能力低等又决定了他们对不良刺激内容的选择和消化,如不及时矫治和消除,其直接恶果必然导致各种违法犯罪的发生。
犯罪是不良心理的结果及外化,未成年人犯罪不是偶然的,哪怕是激情型犯罪也不例外。
二、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及其危害1、家庭结构残缺,缺乏父爱和母爱导致的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理。
青少年在结构不整或畸形的家庭中,生活心理压力过重,对家庭易产生离心力,极易受坏人引诱而误入岐途。
如四川成都12岁女孩小丽因幼时被亲生父母送人,养父母待她很好,她也很活泼可爱,而随着养母的病逝,养父再娶后,小丽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总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开始不服管教,常离家出走,浪迹社会并交往了一些不良青年,盗窃犯罪,而她自己却不以为然。
试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及预防措施
试析未成年人犯罪旳心理特点及防止措施(狄胜德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春130024)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关注旳一种普遍问题。
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旳社会时期,未成年人作为祖国旳花朵,他们不愁吃穿、衣食无忧,本该专心学习。
然而却为何有如此多旳犯罪问题呢?面对这些已经发生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我们应当采用什么措施来防止更多旳未成年人去犯罪呢?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点探讨与总结。
一、未成年人犯罪旳基本状况及重要特点(一)基本状况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旳总体形势展现出如下特点:(l)急剧上升旳犯罪态势。
据有关记录,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青少年罪案占所有涉案人员旳比重一直在70%以上,约为23年前旳3倍。
(2)不停恶化旳犯罪性质:一是暴力犯罪上升,其中侵财性犯罪尤为突出。
二是预谋犯罪上升。
这首先反应出未成年人,在作案过程中,手段凶狠、残忍,另首先又展现出明显旳成人化和智能化特点。
(3)团伙化旳犯罪方式。
据有关资料,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一人或结伴作案旳只占20%,其他均为团伙作案。
此类犯罪能量大,范围广,得逞率高,社会破坏力强。
(4)偶发性旳犯罪动机和低龄化倾向旳犯罪构造。
(二)重要特点未成年人作为社会旳一种特殊群体,在犯罪特点上也展现出与其他全体所不一样旳地方,有其独特旳犯罪特点与规律,详细体现为:1.犯罪年龄偏低在此前,假如听说有十四五岁旳少年由于何问题杀了人,一般人也许都会感到非常旳吃惊。
然而,在目前由于未成年人成熟期旳提前,犯罪旳年龄也是越来越小,展现出明显旳低龄化。
一项山东省某监狱旳调查显示:在押188名未成年独生子女犯旳初次犯罪年龄分别为:14周岁旳22名,历周岁旳61名,16周岁旳72名,门周岁旳对名。
他们初次犯罪旳平均年龄为15.61周岁,比在押末成年非独生子女初次犯罪旳平均年龄低0.5l周岁,其中有8名在14周岁前就有违法劣迹行为。
可见,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旳低龄化,令人十分担扰。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第一篇: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犯罪类型也多种多样。
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将影响着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不断从犯罪心理角度研究分析犯罪动机,从发案特点寻求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对策,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新路子。
一、犯罪现状透视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存在以下四个特点:1、团伙犯罪增多。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团伙犯罪(如:结伙抢劫、结伙偷盗等),他们往往模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帮派活动的形式,结伙成帮、结帮成派,共同进行犯罪活动。
2、暴力犯罪突出。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偏轻,可塑性、模仿性都较强,犯罪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顾一切,不计后果,仅凭一时冲动陷入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纵火等暴力型犯罪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待到如梦初醒时,后悔晚矣!3、犯罪类型多样。
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涉足的类型也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伤害等传统型犯罪外,一些新类型案件(如:绑架勒索、抢劫汽车、吸毒贩毒等)也有所涉足。
4、犯罪年龄下降。
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犯罪占据了相当比例,犯罪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初犯年龄越来越小。
二、犯罪心理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好奇心理。
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是未成年人的天性。
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差,辨别良莠的能力弱,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容易随心所欲,误入歧途。
由于好奇心理引发的犯罪类型主要是:吸毒、色情暴力、网络等。
2、逆反心理。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时期,对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的一些不当做法不堪忍受,易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
容易诱发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长教育不当,表现为过于严格、过于溺爱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忍受不了;二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造成孩子因学习压力太大而进行反抗;三是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优等生的教育,而忽视差生的教育,容易使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中行为、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学,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涉及到诸多因素,如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一、社会因素1.社会贫富差距社会的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资源不均,造成了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得到优秀教育资源,失去了竞争优势,进而可能注定了他们的未来。
在不公正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理解到利用非法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这将导致这些孩子更愿意通过违法手段来获取财富。
也正因此,一些未成年人可能因为贪图欲望而涉足犯罪组织。
2.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矛盾与错位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矛盾与错位,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在当今社会,一些未成年人也许已受到了现代信息的大量淫奢,并始终相信资本社会中钱是万能的,这就使得某些未成年人有可能通过不法手段实现快速发财的目的。
此外,我们也无法忽略宣扬暴力、不道德和非法的文化在青少年中的盛行,这使得一些青少年对于玩“黑社会”这种文化十分向往,进而对于参与违法活动感到渴望。
3.社会信任危机社会信任危机,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关系日渐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导致他们往往采取靠自己的方式获取金钱和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犯罪越来越成为一种遵从于自我意志的行为。
二、家庭因素1.亲密关系单薄家庭亲密关系的单薄反映在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父母的离异以及缺乏父母的关爱。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可能导致孩子对未来感到绝望,进而选择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来表达对未来的抗议。
此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容易加剧,童年时代的不良家庭环境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到了成年后,这可能进一步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2.家庭结构问题未成年人犯罪还与家庭的结构问题有关。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不可忽视,深入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对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存在哪些问题?1.1 性格与环境因素青少年个性不成熟,不懂得防范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种对自我控制和自我宣泄的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犯罪。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或家庭中的不和谐与教育不到位可能加重年轻人犯罪的风险。
1.2 生活压力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大原因是生活压力。
现在社会对学生学习的优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学习方面要求逐年加强,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从中逃避的做法就是犯罪行为。
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异化的社会文化,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原因。
1.3 犯罪氛围的影响犯罪氛围的强大影响力不可小觑。
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如不良电影、网络游戏等,以及犯罪人员的“用力说服”和“暴力煽动”,都会影响年轻人对犯罪的认识。
二、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2.1 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和道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规范。
家庭成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习惯,让他们远离不良信息和犯罪思想。
2.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学校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应加强关注。
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作为根本目标。
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干预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政府部门还应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平衡、开放的心态和意识。
三、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如何?3.1 心理治疗的意义心理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方法之一,具有多方面的治疗功能。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问题,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都具有重大影响。
理解其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这一问题。
本文将就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尚未完全成年的情况下,从事违反法律的行为。
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方面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个体因素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具有一些特定的心理特征,如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和易受外界影响等。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和对后果的认识,容易受到同伴压力和环境的影响而参与犯罪活动。
其次,家庭环境也是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家庭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
一些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良、父母缺乏教养技能等因素与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家庭的温暖和平稳性可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而家庭的不良环境将导致他们易于追随不良行为的同伴和寻求刺激。
此外,社会因素也对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贫困、失业、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配等社会不公因素会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率。
此外,媒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过度暴力的电视节目和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可能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增加他们参与犯罪的倾向。
除了心理学因素外,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也非常重要。
社会学角度关注的是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首先,社会结构因素是社会学角度研究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内容。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性别等因素。
例如,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从事犯罪行为,这与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缺乏机会和资源的关联有关。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1. 引言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和犯罪动机。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2.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点2.1. 认知发展水平未成年人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能力较差。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
2.2. 情绪波动未成年人情绪波动较大,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在遭受挫折或不满时,他们可能无法有效控制情绪,进而采取极端行为。
2.3. 社交环境未成年人易受社交环境的影响。
不良的社交圈子可能导致他们研究不良行为,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4.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关爱和管教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
3. 未成年人犯罪动机3.1. 好奇心理未成年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可能因尝试新鲜感而走上犯罪道路。
3.2. 报复心理未成年人可能在遭受不公待遇时,产生报复心理,进而采取犯罪行为。
3.3. 金钱欲望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未成年人可能为追求物质享受而走上犯罪道路。
3.4. 自我价值缺失未成年人可能在缺乏自我价值认同的情况下,通过犯罪来寻求关注和认可。
4. 预防对策4.1. 教育引导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2. 家庭教育家庭要为未成年人提供温馨、关爱的环境,加强家庭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3. 社会环境优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为他们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4.4. 法律制裁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
5. 结论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复杂,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和犯罪动机,采取有效对策,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本文为您提供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详细解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与心理分析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与心理分析研究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同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心理因素等都可能会影响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本文将重点探讨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
一、犯罪行为的普遍性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并不是个案,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和犯罪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中,少年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等犯罪行为最为常见。
二、心理因素分析1.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在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中,自我认同常常表现出认知上的紊乱和接受程度上的低下。
未成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往往易感受来自周围环境的观念和诱惑,从而放弃自己本质的价值取向,走向犯罪。
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而家庭是未成年人最重要的社会交往圈,也是未成年人人际关系的主要来源。
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影响很大。
家庭中的父母离异、家庭矛盾、家庭暴力等状况,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心理的不稳定,从而诱发犯罪。
3.意志力意志力指个体实现自我意愿的能力。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常常缺乏意志力。
由于年龄和生理的不成熟,未成年人常常容易受到诱惑和引导,往往能够轻松被罪犯组织利用而犯罪。
4.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体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行为的能力。
未成年人由于自身的年龄和生理的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通常较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或者朋友的影响,冲动地做出犯罪行为。
三、预防措施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可能采取的预防措施如下:1.强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心理成长的主要途径。
家长应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孩子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从小开始引导孩子正确的行为价值观,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和教育。
2.提高法律意识未成年人应该正确理解和认识法律的规定和法律的规范,从而逐步提高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和社会公共秩序。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犯罪的直接损失,对受害者的影响,对未成年人自身的伤害,甚至对社会治理的破坏。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问题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是塑造一个孩子性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不好可能会导致孩子成长中出现偏差。
目前的家庭普遍存在着缺少亲子关系、家风不正、缺乏家庭教育等问题,使得未成年人缺少了从家庭中寻得舒适感和情感交流的能力,而失去对家庭的依赖感和主人翁意识。
这使得孩子们容易被引诱到犯罪行为中去。
2. 信息沟通不畅社会治安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未成年人对社会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心理。
此时,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组织就应该投入更多的心力来与孩子们沟通,让孩子们对社会和环境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不过现实却是相反的,家长忙于工作,学校教育质量不高,鲜有对未成年人如何应对犯罪问题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教育,这使得与孩子们的交流逐渐减少和缺乏。
3. 社会影响社会文化影响是孩子们成长教育环境尤其是成长的道德规范、社会行为习惯和文化背景等问题的影响。
如果孩子们的家庭和学校等教育机构本身没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和文化认同,就会导致孩子们对社会与人的关系自行解释,偏离了常识和常规,从而导致犯罪心理的产生和行动的出现。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因此,家长应该从小将家庭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让孩子们在良好的家风下成长。
家长要时刻与孩子保持沟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让孩子们信任家长,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并且做出自己的判断。
同时,家长也应该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
2.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们重要的学习和成长场所,也是孩子们社会化的重要平台。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社会心理教育和性格养成教育,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未成年违法犯罪成因分析自身方面
未成年违法犯罪成因分析自身方面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复杂,其中包括个人、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因素。
从自身方面来分析,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可能包括:
1. 心理问题:有的未成年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和社交能力,产生自卑和无助的情绪,从而寻找刺激来缓解内心的不适。
这时候他们可能会选择违法犯罪作为一种刺激。
2. 学业压力:现代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学业压力很大,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升学压力过大而产生逃避情绪,而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可能被他们视为一种解压方式。
3. 家庭教育:一些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如缺乏父母的关心、管教不当、家庭冷漠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从而有可能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4. 社会影响:一些未成年人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如社会负面新闻、不良影视作品或同龄人的负面行为等,这些信息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引起不良的行为或思想。
总之,大部分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与他们个人和家庭的情况息息相关。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心理分析社会分析青少年犯罪预防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和特点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
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
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
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
犯罪年龄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
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一)、主观因素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
具体表现为: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1)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摘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当前各国刑事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着眼 ,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定义入手 ,探讨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现状、特征及对策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当前各国刑事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
未成年人认知水平低、分辨能力差、自控力弱、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在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 ,对于是非的判断 ,成年人有时无所适从 ,未成年人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 ,研究当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一、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界定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等关于未成年人及其犯罪相关规定 ,结合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表现形式 ,笔者认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可以定义为:已满 14周岁未满 18周岁的自然人 ,非法故意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造成严重后果 ,依照刑事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 ,研究犯罪既要依据刑法的犯罪规定 ,又不能局限于刑法 ,研究对象从年龄上讲可以包括不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
因此犯罪学意义上“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指不满 18周岁的人实施的 ,非法故意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的的行为。
即未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使用暴力危害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虽不承担刑事责任但仍然是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
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现状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遍布世界各地 ,我国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同样堪忧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年龄也呈低龄化趋势 ,人们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问题反映日渐强烈。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都有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发生。
有些犯罪行为不仅严重地伤害了受害人的利益,也对青少年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此,许多学者和心理学家都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本文将逐一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一、家庭教育不当青少年犯罪的第一个心理原因是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人生路。
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声吵架甚至打架,孩子很容易学到家庭暴力的解决方式。
如果父母从来不和孩子沟通,孩子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从而寻找其他不正当的渠道来获得注意力和满足感。
二、社会环境的压力青少年还面临来自社会环境的各种压力。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可能会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比如,有些青少年为了炫耀自己的勇气和胆识,故意出手斗殴;有些则因追求刺激和刺激而犯罪。
对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尤其是父母自己不做坏事,才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说服力。
三、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青少年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心理成熟程度也不高。
无论是外界的压力,还是内心的诱惑,都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做出犯罪行为。
因此,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其独立思考、理智思考和自我约束能力。
四、追求刺激感受青少年常常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感。
这种追求会导致他们轻视法律和道德,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
例如,一些青少年可能偷窃、打架,不经过理智思考就做出行为。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学校和社会对这类青少年的支持和帮助。
五、心理方面的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做出不正确的决策。
例如,一些青少年因经历创伤或家庭问题而表现出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些情绪很可能导致他们对生活和周围环境的不满和不理解,最终会使他们做出犯罪行为。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尽可能提高大众对心理问题的认识。
未成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干预措施-毕业论文
未成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干预措施-毕业
论文
引言
本文旨在探讨未成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未成年犯罪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于保障社会安全和保护未成
年人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未成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未成年犯罪的心理特征是引起其违法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
过心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许多未成年犯罪者在身份认同方面存
在问题,缺乏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认同感。
2. 情绪调控困难:未成年人常常难以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对压力和挫折缺乏应对策略。
3. 社会影响力:未成年人容易受到同伴压力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而选择参与犯罪行为。
未成年犯罪的心理干预措施
针对未成年犯罪的心理特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1. 心理辅导:为未成年罪犯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解决身份认同问题,增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感。
2. 情绪管理培训:通过情绪管理培训,帮助未成年犯罪者学会有效地处理情绪,增强压力和挫折的应对能力。
3. 社会支持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支持,以减少未成年犯罪者受到负面社会影响的可能性。
总结
本文通过心理分析,探讨了未成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这些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未成年犯罪者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积极社会参与,从而减少未成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是个体行为失范的表现,更是社会问题的反映。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探讨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并提出有效的预防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期望能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文章首先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进行概述,包括犯罪类型、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
接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机制,包括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等。
文章将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预防策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改进措施,以期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议题,它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动因。
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控制能力都还在发展阶段。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冲突和诱惑时,往往难以做出理智和正确的决策。
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偏离正常的轨道。
家庭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重要诱因。
家庭环境的不和谐、父母教育方式的失当、家庭功能的缺失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出现问题。
例如,父母的过度溺爱或忽视、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等都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他们犯罪的风险。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不良风气、文化糟粕、网络环境的混乱等都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
例如,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摘要:未成年人犯罪一直以来是社会关心的普遍问题,随着社会多样化发展,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日益增高趋势,我国于2020年12月也针对这一现状修改调整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不仅要从法律及社会视角考量,更应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从未成年人心理角度对其进行干预和矫正。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未成年人引导防控对策引言:本文浅析了未成年人的犯罪特征,阐述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及引导与防控,旨在讨论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这条刻不容缓的道路上能采取如何的相关措施。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及特征1、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1.1家庭教育的引导缺失未成年人犯罪往往跟他们的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辨别能力有限有关。
家庭作为孩子出生后第一个社会组成结构,承担了孩子对社会认知的窗口作用,未成年人的行为规范接受的最原始教育矫正便来自于家庭,尤其再迈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理从而产生一些冒险的行为,家庭则更需要关注其思想行为变化,关心和指导其心理发展方向。
1.2学校的教育关怀不足未成年人至具有学习能力时便参与到了学校之中进行学习,0至18岁里近三分之一年纪均在学校当中度过,因此学校对于未成年人性格塑造、心理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虽大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近两年来的校园霸凌犯罪案件比2018年日益下降但该现象仍然存在于学生们长期所处环境中,这就要求学校依然不可松懈,完善预防校园欺凌、性伤害、性骚扰等工作机制。
1.3社会舆论因素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各种平台百花绽放,造成了未成年人了解社会的信息扑面而来且未加严格管控。
在心智没有建设完全时期,一些网络的不良引导、错误示范都有可能使未成年人盲目跟风、走错方向。
2、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2.1、认知特征未成年人对于成年人有着模仿的天性,尤其处于青春期的群体,由于生理的的变化,开始对成人世界好奇且寻求摸索,渴望摆脱枷锁成就自我,但由于各种局限只能通过片面观察模仿,或从网络看到一些评论点击量高的视频,认为“义气比天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言论是自己达成自我成就感的门槛,易受到影响;但未成年人在自己认为的成就感获得道路上,又无法调节现实与预期的差别,容易出现心理落差,产生妄自菲薄的认知。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犯罪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心理问题,如家庭问题、自我认同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
因此,了解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辅导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并提供一些心理辅导方法,帮助青少年走出罪恶的泥潭。
一、家庭问题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家庭的稳定与健康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青少年犯罪者往往来自不幸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缺乏父母关爱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在心理上感到不稳定和不安全,进而寻求犯罪行为作为逃避现实的途径。
针对家庭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以采用家庭治疗的方法。
家庭治疗可以帮助青少年与家庭成员建立更加良好的沟通和关系,通过倾听和理解,消除家庭环境中的紧张和冲突,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与情感支持。
二、自我认同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个寻求自我认同的阶段,然而,一些青少年面临着自我认同问题,包括自尊心低、自我价值感缺失等。
这些问题可能使他们寻找犯罪行为来寻求注意和认同感。
在处理自我认同问题时,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来进行干预。
例如,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鼓励他们参与积极的活动,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心理辅导师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观念,培养良好的自尊心。
三、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一些犯罪者可能有焦虑、抑郁、自残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以不良的方式来应对情绪困扰,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以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来帮助青少年。
通过和青少年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供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缺乏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可能使他们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与治理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与治理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数量逐渐上升,让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越来越关注。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但是心理因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也是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和治理,对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审美观念的形成现代社会崇尚物欲和消费,人们渴望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
未成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经常被媒体灌输各种信息,对于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和求知欲的增强,往往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
未成年人犯罪中最多的是盗窃类行为,特别是针对财产的盗窃或抢夺罪,其罪犯通常是未成年人。
而在现代社会中,钱财看起来比其他东西更容易获取,这就是为什么未成年犯罪者往往会选择攫取不属于他们的财物。
二、学业成绩与自尊心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还可能与学业成绩与自尊心有关。
学生在校园内拥有一定的地位和尊重,但是在家庭中,他们的地位和权利常常有所削弱,因此未成年人在外面往往会试图通过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来让自己更有价值感和自尊心。
然而在创造了自己的“事业”之后,天真的小学生也许并不知道走上了一条越来越危险的道路。
三、自我评价与人际关系心理学家认为,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还与自我评价和人际关系有关。
出于各种原因,未成年人通常感到内心空虚、自卑、害怕、无力等。
而犯罪行为能让他们摆脱这些困惑和不安,赢得一些社会地位和认可。
因此,未成年人常常会在自我评价和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这也导致了他们更加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家庭教养与家庭环境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还与家庭教养与家庭环境有关。
如果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引导,他们就可能会进行一些不良行为。
父母的疏于管教以及家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容忍,会极大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展和治理。
如果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不良,他们很容易被引入犯罪的圈子,从而误入歧途。
所以说,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需要全方位地审视这个问题。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特征成因及防范对策
1.冲动性:很多未成年人在暴力行为中表现出冲动性,缺乏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些行为多半受到情绪波动和环境刺激的影响。
2.自卑感:许多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者存在着自卑感,缺乏自信和自尊,尽管暴力行为可以带来一时的掌控感和权威感。
3.社交隔离:一些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者往往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上表现出问题,缺乏适应能力,导致他们往往与正常社会生活格格不入。
1.家庭环境: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往往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暴力、虐待、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
2.学校环境:学校的暴力问题也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重要成因之一、恶性欺凌、校园暴力、师生关系破裂等问题可能促使一些学生走向暴力行为。
3.社会环境:一些特定的社会环境,例如贫困地区、犯罪高发地区,以及社会不公平现象等也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成因之一针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1.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能力。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关爱、理解和正确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2.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帮助,改善学校的学风氛围和教育环境,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3.社会教育:加强社会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水平。
社会应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法律法规: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处罚体系,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和教育改造,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5.社会关怀:加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和帮助,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和救助措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总之,对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我们应该从心理特征、成因和防范对策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减少和消除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高墙内春秋几度,墙外可盼,泪水染白发。
跌入激流,几番沉浮,不能自拔,狂风暴雨,摧折了未放的花。
高墙内春风吹拂,墙外可见,枯枝发新芽。
——歌曲《心声》这是一首颇让人震撼的表达少年犯心声的歌曲,其中表现的对高墙生涯的无奈和对新生的渴望令人痛惜与动容。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原本不识愁滋味的花季少年身陷囹圄,赔上青春与前程?直击未成年人犯罪文 /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德育高级讲师徐文鹤本刊记者何彩琰令人震惊的犯罪现场2006年2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警方通报了一起已侦破的杀人碎尸案:该区一名17岁少女被杀害并遭碎尸。
很快,警方侦破并抓获了5名犯罪嫌疑人。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5名犯罪嫌疑人年龄均在18岁左右,其中一人还是在校学生。
据犯罪嫌疑人阿洁交代,她认为被害人阿红在背地里讲她的坏话,并对此一直怀恨在心,曾对其实施报复未果。
2006年2月17日晚,阿洁伙同其他4名犯罪嫌疑人,将被害人阿红约到钱塘江边,对其实施殴打并推入钱塘江中,欲至阿红于死地而未遂。
事后,因害怕阿红报警,阿洁等人又将阿红强行带到犯罪嫌疑人小华家中,将阿红掐死。
为毁尸灭迹,5名犯罪嫌疑人将阿红的尸体肢解后,分别抛于钱塘江和蜀山街道的一处垃圾堆中。
一起命案,毁了6个孩子,也撕裂了6个家庭。
在这起性质恶劣的杀人碎尸案中,5名犯罪嫌疑人中年龄最小的不到16周岁,最大的也不到19周岁,而最初挑起事端的嫌疑人阿洁在半个多月前刚刚年满18周岁。
都是处于花季中的少男少女,十几岁的孩子为什么会杀人?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冷血少年?据了解,五名犯罪嫌疑人中,挑起事端的阿洁成长于单亲家庭,高二辍学后待业在家;小华,1988年出生,萧山某技校辍学后待业在家;小强,1987年出生,初中毕业,在某驾校学了一年后辍学,在小华家的小吃店做厨师,和小华是恋人关系;小静,1990年出生,父母离异,初中直辍学;小玲目前是高三学生。
案发当天,小华父亲在一楼做家务,听到楼上有大响动,也看到了几个孩子匆忙进出,但误以为孩子们在搬家,一直到民警找上门来,才掩面痛哭。
令人痛惜的相似事实案件一:浙江某县一学生,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平时都是外公照顾,一天,他向外公借钱不成,于是趁着没人溜入外公卧室想“拿”一点,没想到被外公发现,于是他就杀死了外公并将其碎尸,一切弄“妥当”之后,安然回学校继续上课。
案件二:浙江某市一男孩,是父母的非婚生子,平时都是年迈的爷爷照顾生活。
因盗窃被捕入狱,但出狱后仍旧习不改并再次入狱,年迈的爷爷在去监狱探望他的途中不幸去世。
监狱的警官说这个男孩在监狱的情绪一直很不稳定,觉得自己对不起爷爷。
案件三:15岁的小张家境优越,父母都是做服装生意的。
当他因为诈骗罪被公安机关逮捕时,他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儿子有吃有喝,从不缺钱,可是他为什么要到同学家去诈骗呢?儿子在监狱给妈妈写了一封信,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每天晚上,你跟爸爸两个人都在家讨论赚钱的事,吹嘘自己把衣服卖出了高价,把冒牌服装当名牌卖出去了,我听你们讲了这么多,觉得这事特别有吸引力,特别刺激……案件四:小王从湖南到浙江来打工,在老家的时候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可是因为家境贫困,初中没毕业就辍了学。
他只身来到浙江,找了好几份工作,都不合适。
好不容易找到一份稍微好点的,又拿不到工资。
在同伴的带领下,他拿着凶器向路人伸出了手……案件五:菲菲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有了钱后的父亲却抛弃了她们母女。
母亲为了菲菲上学四处打工,母女二人经常为生活的艰难抱头痛哭。
一天,菲菲看见一辆停着的摩托车车筐里有个皮包,她想包里一定有钱,有了钱就可以减轻母亲的负担,她看四处没人就第一次伸出了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令人揪心的犯罪数据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
从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收押未成年犯情况看,2004年收押人数比2003年增加了1.5倍,2005年在2004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0%。
根据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研究室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该所新收押的未成年犯呈现以下九大特点:一、暴力犯罪占75%以上。
主要是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强奸、聚众斗殴为主。
二、三人或三人以上团伙犯罪占75%左右。
三、在校生犯罪占犯罪总数的20%左右,犯罪未成年犯中辍学的未成年人和初中段学生成了犯罪的主体。
四、案件发生时,犯罪者与受害者都是同案、朋友等熟人占40%左右。
五、犯罪者来自单亲家庭的约占25%。
六、受同案、朋友影响、教唆去打架、敲诈、抢劫占案件总量的50%至60%。
七、犯罪手段更加残忍。
公然抢劫、强奸或者杀人、重伤害犯罪比例在逐年上升。
八、侵害财产和性的犯罪大幅增长。
九、犯罪未成年人普遍缺乏起码责任感、道德感。
平时玩世不恭、无所畏惧、寻衅滋事。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动机让这些还未成年的孩子选择了犯罪?他们的成长背景及家庭环境又是如何?他们在实施犯罪时及入狱后,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又有怎样的认识?近日,记者来到了某省未管所,走访了那里的几个未成年犯,试图了解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
令人惋惜的未成年犯们去浙江省未管所采访的那天风和日丽,天空格外蓝,不远处就是安静的民居,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服装在操场上训练。
要不是几米外的高墙电网在不断提醒着你这是监狱,你会很容易地认为这些孩子是正在军训的中学生。
印象中的囚犯都有着囚犯该有的“凶狠”模样,但在未管所,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张张清秀、稚嫩的脸庞,与印象中的“凶狠”完全挂不上钩。
而正是这些面带纯真的孩子,却犯下了法理难容的过失,在犯罪道路上一度“冲锋陷阵”。
接受我们采访的三个孩子,一个16岁,两个17岁,入所前都是高中生。
肖文,男,16岁。
2005年5月因抢劫罪被判入狱11年。
虽然在操场上见到了很多面目清秀的孩子,但见到肖文的那一刻还是让我们吃了一惊。
这个孩子长得异常干净和斯文,可以说完全是一张传统意义上好学生的乖巧面孔。
肖文是家中的长子,还有一个妹妹。
爸爸妈妈长年在外做生意,家境很富裕。
妈妈对他非常严格,但也只能靠电话遥控管教,平时生活都是靠外公外婆照顾。
“小时候成绩很好,就是有些贪玩。
”肖文说,“上了初中以后,外公外婆很会唠叨,我觉得很烦,不想听他们的。
”于是他开始逃学,并认识了社会上的一些朋友,和他们一起溜冰,玩网络游戏“传奇”,最严重的一次连续逃学7天,被学校严厉处分。
“身上的钱花完了就去抢,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这是抢劫,觉得这很好玩,坐坐霸王车顺便问他们要点钱,根本没意识到这是犯法的。
”肖文说这些的时候语气低沉。
被逮捕的时候,肖文总共抢劫了11次,同伙作案的全部被判了刑。
肖文谈吐流畅,表达能力很强。
记者问他是否责怪自己的父母对他疏于管教时,他沉默了很久,镇定地回答我们:“没有。
都是我自己不好,我现在也很后悔。
爸爸妈妈每个月都来看我,他们希望我好好改造。
”徐江,男,17岁。
2005年5月因猥亵妇女罪被判入狱2年。
徐江出生在杭州一个小康之家,母亲是一名会计。
亲生父亲在他9个月时去世,他对父亲基本上没什么印象,至于继父是什么时候到他家的他也不清楚,“那时候太小了,根本不记得。
”徐江说,“妈妈对我很严格,平时晚上不回家都会追查。
”2005年3月的某一天,一群学生殴打另一名女同学,徐江也被同学拉了去。
“他们把女同学衣服裤子都脱掉了打,我只是事先参与议论了几句,没想到也是犯罪。
”徐江说这些参与打架的学生都是他认识的,平时自己也经常打架什么的,也没有什么事,没想到这次这么严重。
整个采访过程中,他的情绪一直很激动,好多次都哽咽得说不出话。
“我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现在每天都后悔,我对不起我的妈妈。
”记者试图去了解一些他继父的情况,但他对此一直保持沉默,不愿提及。
汪伟,男,16岁。
2005年11月因抢劫罪被判入狱8年。
汪伟说他从小就不爱学习,是出了名的捣蛋鬼,老师也不管他,最好他不要去上课,出去打打篮球,免得影响其他同学。
汪伟的父母都在外省做生意,小时候是外公外婆照顾他生活,自从上中学后,就是一个人自己照顾自己。
他说爸爸妈妈从小就很宠爱他,要什么给什么,成绩不好也不责备,希望他将来也跟他们一样经商。
父母给了他足够的零用钱,他平时也就大手大脚地花,花完了也不向父母要,“跟朋友一起去抢,觉得那样特别刺激,很爽,像电视里的一样,特别酷。
”汪伟终于因为持刀抢劫而被逮捕。
他一直强调着自己不后悔做过的一切,但当我们问他被他伤害过的人的情况时,他的眼里闪出了泪花:“我伤害了别人,心里特别愧疚,应该受到惩罚。
”“你怨恨你的父母吗?”记者问他。
“不怨恨,他们赚钱也是为了我。
我挺想他们的,他们一年最多也就回来一次。
”汪伟说。
诚然,造成这些孩子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对众多案例的调查与分析后我们发现,缺乏家庭的监管与温暖是他们走上歧路的重要原因。
形形式式家庭问题引出的未成年人犯罪在对未成年人犯罪这样一个异常沉重的话题进行探讨时,我们也看到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法制教育的缺失、社会教育的漏洞百出都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频发的原因。
但剖析未成年人的犯罪,我们不难发现,家庭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存在的缺陷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一旦出现问题,家庭教育出现偏差,就会给孩子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严重的,就会让孩子走上歧路。
父母离异,子女受害。
社会变迁使得离异家庭逐年增多。
在未成年犯家庭情况统计中,离异家庭子女一般要占二十二至二十五个百分点。
离异容易使子女生活上抚养、照料不易落实,管理上容易失控。
萧山杀人碎尸案5名犯罪嫌疑人中3人来自离异家庭。
家长溺爱、粗暴,容易使子女走向反面。
溺爱容易使子女变得娇惯、任性、自私。
粗暴教育靠打骂来驯服子女,容易使子女用野蛮、暴烈甚至残忍的手段来对付同龄人。
这就是当今社会校园暴力在发展,惊人惨案断断续续、不断出现的重要家庭原因。
靠祖辈抚养的子女容易出事。
经商、办厂家庭子女不缺钱,缺的是有效的管理和科学的教育。
而仅仅靠文化水平基本处文盲、半文盲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又解决不了。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沿海富裕地区的农村。
子女长期失管、失教,放任自流。
这些孩子在社会上花钱如流水,学习不努力,经常结伙在社会上游荡、惹是生非,容易引发犯罪。
父母残疾或一方死亡的家庭,子女由于缺乏家长监护、教育,容易引发犯罪。
这些家庭事实上父母缺乏管理、教育能力。
一般情况下家庭生活又比较困难,子女生活、学习中困难又比较多。
子女学习、生活处于放任状态,容易在不良因素影响下走向犯罪。
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流动过程中,未成年人容易引发违法犯罪。
浙江的未成年人犯罪占总数55%的是外省来浙务工人员子女。
浙江本省又是相对封闭的山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犯罪比例较高。
这些孩子进城务工遇到的困难多、矛盾多,家庭保护基本落空,表现出适应性差,容易引发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