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基数

合集下载

《离散数学》 第六章 集合的基数

《离散数学》 第六章  集合的基数
6.2.1 可数集
定理6.2.5 可数个可数集的并集仍然是一可数集。
在上面元素的排列中,由左上端开始,其每一斜线上的每一元素
的两足码之和都相同,依次为2,3,4,…,各斜线上元素的个
数依次为1,2,3,4,…,故A的排列为: a11,a21,a12,a31,a22,a13,… 故S是可数的,定理得证。
(3)card X = card Y。
6.3 基数的比较
定理6.3.3 设X、Y为任意两个集合, 如果cardX ≼· cardY,cardY ≼· cardX, 则cardX=cardY。
例6.3.1
证明[0,1]和(0,1)有相同的基数。
解 根据定理6.3.3,我们只需构造两个单射函数:
f:(0,1) → [0,1],f(x)=x
6.2 可数集和不可数集
6.2.1 可数集
定理6.2.5
证明 为:
可数个可数集的并集仍然是一可数集。
设S1,S2 , S3,……是可数个可数集,分别表示 S1={a11,a12,a13,…,a1n,…} S2={a21,a22,a23,…,a2n,…} S3={a31,a32,a33,…,a3n,…} …………
6.1 基数的概念
定义 6.1.3 设 X 为任意集合,称 card X 为集合 X 的基数,并作 以下规定: ( 1 )对于任意的集合 X 和 Y ,规定 card X = card Y ,当且仅当 X≈Y; (2)对于任意有限集合X,规定与X等势的那个唯一的自然数n为X 的基数,记作 card X = n (3)对于自然数集合N,规定 card N = (读作阿列夫零) (4)对于开区间(0,1),规定 card(0,1)= (读作阿列夫)
⑵ 若X≈Y,则X≼· Y且Y≼· X。

第三章 基数(集合论讲义)

第三章 基数(集合论讲义)

4
证明:由定义直接得到。 事实上,任何两个集合的基数都可以进行比较。
定理 3.3 (Zermelo)设 A 和 B 是任意两个集合,则 | A |<| B | ,| A |=| B | ,| A |>| B |
三者中恰有一个成立。
选择公理 设集族 A = {Aα :α ∈ S}中的元素 Aα 都是非空集,则存在指标集 S 上的函数 f , 使得对任意α ∈ S ,都有 f (α ) ∈ Aα 。
i =1
则 A 中元素可如下排列:
a1,1, a1,2 , a2,1, a1,3 , a2,2 , a3,1, a1,4 , a2,3 , a3,2 , a4,1, , a1,n−1, a2,n−2 , , an−1,1,
2
所以 A 是可列集。
上述证明方法称为对角线法。
推论 2.1 有理数集 是可列集。
单地认为它们的规模相同。自然数集 和 的幂集 2 似应有所区别。最终的做法是,两个
集合规模是否相同取决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一映射。
定义 1.1 设 A , B 是任意两个集合,若存在一个双射 f : A → B ,则称 A 和 B 等势,或 称 A 和 B 的基数相同,记为 A ∼ B , A 的基数记为 | A | 。
由定理 2.1 知,ℵ0 是最小的无限基数,问:是否有最大的无限基数。下面的定理回答这个
问题。
定理 3.5 (Cantor)对于任何集合 A ,必有 | A |<| ρ( A) | 。
证明:首先来说明| A |≤| ρ( A) | 。为此作映射 f : A → ρ( A) x ⎯⎯f →{x}
显然,f 是单射。所以| A |≤| ρ( A) | 。再来说明 | A |≠| ρ( A) |。否则存在双射 g :A → ρ( A) 。 若 a ∈ g(a) ,则称 a 是 A 的“内部元素”;若 a ∉ g(a) ,则称 a 是 A 的“外部元素”。设 B 是由 A 的外部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即, B = {x : x ∉ g(x)} 。因 B ∈ ρ( A) ,故存在 b ∈ A , 使 得 g(b) = B 。 但 是 b ∈ g(b) 当 且 仅 当 b ∉ g(b) , 矛 盾 。 故 | A |≠| ρ( A) | 。 总 之 , | A |<| ρ( A) | 。

离散数学 实数集合与集合的基数

离散数学 实数集合与集合的基数

集合的等势
定义:
设A, B为两个集合, 如果存在A到B的双 射函数, 则称A和B等势, 记A≈B. 否则称A和B 不等势, 记(A≈B)或A≈B. 例: N偶=nnNn为偶数. N奇=nnNn为奇数. N2n=xx=2n nN. 则N≈ N偶, N≈ N奇, N≈N2n
x 0 x 1 x 1 2
n
,
n 1, 2 , 3 ,
x 取其他值
定理. (康托尔定理) (1) (N≈R) (2) 对任意的集合A, (A≈P(A)).
§3 有限集合与无限集合
定义:
集合A是有限集合, 当且仅当存在nN, 使nA. 否则, 称A为无限集. 定理1. 不存在与自己的真子集等势的自然数. 推论1. 不存在与自己的真子集等势的有限集合. 推论2. 任何与自己的真子集等势的集合是无限 集合. 推论3. 任何有限集合只与唯一的自然数等势.
定理.
集合A是无限可数集合A可写成如下 的式{a1, a2, …, an, …}.
定理 (1) 可数集合的任何子集是可数集. 证: 设A可数, BA, 则BA,即 card B card A 0. (2) 两个可数集的并集和笛卡尔积是可数集. 证: A={a11, a12, …, a1n, …}, B={a21, a22, …, a2n, …}, A∪B={a11, a12, a21, a13, a22,…} (3) 若K是无限集合, 则P(K)是不可数的.
例:
A={a, b, c}, B={{a}, {b}, {c}}. N偶={n | nN∧n为偶数}, N奇={n | nN∧n为奇数}
可数集合
定义1:
对集合K, 如果card K0, 则称K是可 数集合. 定义2: 如果集合K是有限的或与N等势, 则称 K是可数集合.

高三数学基数知识点汇总

高三数学基数知识点汇总

高三数学基数知识点汇总在高三数学学习中,基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涵盖了数学中的基本运算、集合论以及对不同类型数的分类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对高三数学中与基数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

★集合与基数★集合是数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是由确定的元素组成的。

基数是指集合中元素的个数,通常用符号“|A|”来表示。

对于有限集合而言,基数可以直接数出;对于无限集合,则需要一些特殊的方法来确定其基数。

1. 子集和真子集- 子集是指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都是另一个集合的元素。

如果集合A的所有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称A是B的子集,记作A⊆B。

- 真子集是指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都是另一个集合的元素,且两个集合不相等。

如果A是B的子集且A≠B,则称A是B的真子集,记作A⊂B。

2. 幂集- 幂集是指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所构成的集合。

对于一个有n个元素的集合A,其幂集的基数为2^n。

3. 基数运算- 并集是指两个或更多集合中所有元素的集合。

若A和B是两个集合,则它们的并集记作A∪B。

- 交集是指两个或更多集合中共有元素的集合。

若A和B是两个集合,则它们的交集记作A∩B。

- 差集是指从一个集合中减去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所得到的集合。

若A和B是两个集合,则它们的差集记作A-B。

★基数的分类★1. 自然数- 自然数是最基本的数学对象,即正整数,包括1、2、3、4、5……。

2. 整数- 整数是由自然数、0和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包括……、-3、-2、-1、0、1、2、3……3. 有理数- 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的数。

有理数包括正有理数、负有理数以及零,例如1/2、-3/4、0等。

4. 无理数- 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无法写成两个整数的比值。

如π、√2等。

5. 实数- 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集合,包括所有的有理数和无理数。

6. 虚数- 虚数是不能表示为实数的数,其平方为负数。

虚数以及实数的集合组成了复数。

★基数的性质★1. 基数的加法- 若集合A与集合B的基数分别为n和m,则A∪B的基数为n+m-|A∩B|,其中|A∩B|表示A与B的交集的基数。

第六章集合的基数

第六章集合的基数

2012-12-4
17
6.1 可数集和不可数集

1 设A和B是无限集,C是有限集. 下列集合是否一定 是无限集?
(1) A
B
(2) A B
(3) A C (4) A C
Ev , B Od , A B
解 (1) 不一定. 反例 A
(2) 不一定. 反例 (4) 一定是. 否则 ( A C ) C
2012-12-4
12
6.1 可数集和不可数集

例6.1.11 Q 是可数集 证作
f : Q Q ,
f (x) x
显然 f 是双射,于是 Q ~ Q 由 N ~ Q 知 N ~ Q , 故 Q 是可数集 又 Q Q { 0 } Q , 由定理6.1.4知 Q 是可数集
x1 , 当 x 为奇数时 2 f (x) x , 当 x 为偶数时 2
2012-12-4 2

6.1 可数集和不可数集

定义6.1.5若有 n N , 使 N n ~ A , 则称A是有限集, 且 称其基数为n , 记为 | A | n ;若A不是有限集, 则称 A为无限集
其中 0
x ij 9 ( i , j N ).
构造 y 0 . y 0 y1 y 2 如下
若 x ii 1 若 x ii 1
1, yi 2,
2012-12-4
14
6.1 可数集和不可数集
则 y [ 0 ,1 ], 但 y f ( N ). 这就说明了 f 不是满射,故不是双射 由 f 的任意性知N与[0,1]之间不存在双射,故[0,1]不 是可数无限集。
f 作:2 : [ 0 ,1 ] ( 0 ,1 ), 2 f2是单射,所以 | [ 0 ,1 ] | | ( 0 ,1 ) | f2 ( x ) x 1 4

《集合》公式汇总

《集合》公式汇总

《集合》公式汇总1. 并集公式:设 A 和 B 是两个集合,则它们的并集表示为 A ∪ B,其元素包括 A 和 B 中的所有元素。

公式为A ∪ B = {x | x ∈ A 或x ∈ B}。

2. 交集公式:设 A 和 B 是两个集合,则它们的交集表示为 A ∩ B,其元素同时属于 A 和 B。

公式为A ∩ B = {x | x ∈ A 且 x ∈ B}。

3. 差集公式:设 A 和 B 是两个集合,则 A 与 B 的差集表示为A B,其元素属于 A 但不属于 B。

公式为 AB = {x | x ∈ A 且 x ∉ B}。

4. 对称差集公式:设 A 和 B 是两个集合,则 A 与 B 的对称差集表示为A △ B,其元素属于 A 或 B 但不同时属于 A 和 B。

公式为A △ B = (A B) ∪ (B A)。

5. 德摩根定律:德摩根定律描述了集合运算中的补集和并集、交集之间的关系。

公式如下:(A ∪ B)^c = A^c ∩ B^c(A ∩ B)^c = A^c ∪ B^c6. 幂集公式:设 A 是一个集合,则 A 的幂集表示为 P(A),其元素是 A 的所有子集。

公式为 P(A) = {X | X ⊆ A}。

7. 卡特兰积公式:设 A 和 B 是两个集合,则它们的卡特兰积表示为A × B,其元素是由 A 和 B 中元素组成的有序对。

公式为 A × B = {(a, b) | a ∈ A 且b ∈ B}。

8. 集合的基数公式:设 A 是一个有限集合,则 A 的基数表示为|A|,即 A 中元素的个数。

公式为 |A| = n,其中 n 为 A 中元素的个数。

《集合》公式汇总1. 并集公式:设 A 和 B 是两个集合,则它们的并集表示为 A ∪ B,其元素包括 A 和 B 中的所有元素。

公式为A ∪ B = {x | x ∈ A 或x ∈ B}。

2. 交集公式:设 A 和 B 是两个集合,则它们的交集表示为 A ∩ B,其元素同时属于 A 和 B。

与集合有关的定理

与集合有关的定理

与集合有关的定理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由一些确定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在集合论中,有一些与集合有关的定理,它们是集合论研究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集合有关的定理,并解释其含义和应用。

一、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在集合论中,最基本的定理之一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对于两个集合A和B,如果A的所有元素都是B的元素,那么称集合A包含于集合B,记作A⊆B。

反之,如果B的所有元素都是A的元素,那么称集合B包含于集合A,记作B⊆A。

这个定理的应用很广泛,例如在证明两个集合相等时,就可以通过证明它们互相包含来实现。

二、交集与并集的性质交集与并集是集合论中的两个重要操作。

对于两个集合A和B,它们的交集是包含同时属于A和属于B的元素的集合,记作A∩B。

而它们的并集是包含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的集合,记作A∪B。

对于交集和并集,有以下性质:1. 交换律:A∩B = B∩A,A∪B = B∪A。

2. 结合律:(A∩B)∩C = A∩(B∩C),(A∪B)∪C = A∪(B∪C)。

3. 分配律:A∩(B∪C) = (A∩B)∪(A∩C),A∪(B∩C) = (A∪B)∩(A∪C)。

交集和并集的这些性质使得它们在集合论中有很多应用。

例如,在求解数学问题中,可以通过交集和并集的性质来简化计算过程,从而得到更简洁的结果。

三、集合的幂集集合的幂集是指包含该集合所有子集的集合。

对于一个集合A,它的幂集记作P(A)。

幂集的元素是集合A的所有可能的子集,包括空集和A本身。

例如,对于集合{1, 2},它的幂集是{{}, {1}, {2}, {1, 2}}。

幂集的元素个数为2的集合A的元素个数的次方。

幂集在集合论中有很多应用,例如在概率论中,可以通过幂集来表示样本空间,从而计算事件的概率。

此外,在离散数学中,幂集的性质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四、集合的补集与差集集合的补集是指与某个给定集合A不相交的全集中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的补集,用A'表示。

《集合的基数》

《集合的基数》

,则不可能大于 .若
中必有一元素不属于
th
th
定理 6:给定集合 ,有 th
th
th
th ;若
,则
的基数大于 的基数,则
或 th
th
证明:

th
th 或 th
th
推论: th
th
th
定理 7:给定集合 ,有 th
证明:易知任意一个集合 ,都有 th
又 th
th
th
th
推 论 : th
集合的基数
定义 1:集合中元素的数目称作集合的基数,集合 的基数记作 th
定 理 1 : 给 定 集 合 、 , 有 th
th
th
th
证明:令
tt t
h
h th
tt h th
h th
th
th
th
h
h
th
h th
h th
h ,则 h th th
th
定 理 2 : 给 定 个 集 合 , 有 th
th
证明:将
th
th th 或 th
th th
或 th
th 或 th
th
th
th
th
th
定理 8:给定集合 A B,若 th
th
证明:令 th
h th

h
h
h
hh
hh
h
h th
th
和 th 全不为 ,则 th
h,则 th 和 th
h
h
h
hh
th
全不为 h
看成一个集合,则 th
th
th
th

集合的基数

集合的基数

等势集合的实例(1)
(1)Z≈N。
f : Z N,
x0 2x f ( x) 2 x 1 x 0
则f是Z到N的双射函数。 从而证明了Z≈N。
等势集合的实例(2)
(2) N×N≈N。
双射函数
f : N N N,
f ( m, n )
(m n 1)(m n) m 2
自然数n和自然数集合N的定义
定义5 自然数 (1)一个自然数n是属于每一个归纳集的集合。
(2)自然数集N是所有归纳集的交集。
说明:根据定义9.5得到的自然数集 N 恰好由, +, ++, +++,…等集合构成。而这些集合正是构造性方法所定义的 全体自然数。 例如:自然数都是集合,集合的运算对自然数都适用。 2∪5={0,1}∪{0,1,2,3,4}={0,1,2,3,4}=5 3∩4={0,1,2}∩{0,1,2,3}={0,1,2}=3 4-2={0,1,2,3}-{0,1}={2,3} 2×3={0,1}×{0,1,2}={<0,0>,<0,1>,<0,2>,<1,0>,<1,1>,<1,2>}
构造一个[0,1]区间的小数b,使得b在N中不存在原像。
(2)任取函数f:AP(A),构造B∈P(A),使得B在A中不存在 原像。 或者使用反证法。
康托定理
(1)首先规定[0,1]中数的表示。 对任意的x∈[0,1],令x = 0.x1x2… , (0 ≤ xi ≤ 9)
注意:为了保证表示式的唯一性,如果遇到0.24999…,则将x 表示为0.25000…。
N ≤·N
N ≤·R A ≤·P(A)

n元素知识点总结

n元素知识点总结

n元素知识点总结一、概述n元素是指一种由n个不同元素组成的集合,其中n是一个自然数,也被称为集合的基数。

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n元素集合是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集合类型。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n元素集合,比如一群人、一家公司的员工、一辆车的零部件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角度出发,对n元素集合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

二、n元素集合的表示方式在数学中,我们通常用大写字母来表示集合,而用小写字母来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因此,一个包含n个元素的集合可以用如下方式来表示:A = {a1, a2, a3, ..., an}其中,A是集合的名称,a1, a2, a3, ..., an是集合中的n个元素。

需要注意的是,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也就是说,{a, b, c}和{c, b, a}表示的是同一个集合。

在计算机科学中,我们通常会用数组或列表来表示n元素集合。

比如,我们可以用以下的Python代码来表示一个包含n个元素的集合:A = [a1, a2, a3, ..., an]这种表示方式在计算机程序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各种操作。

三、n元素集合的运算n元素集合的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等操作。

这些运算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些运算的定义和性质。

1. 并集两个集合A和B的并集,表示为A ∪ B,定义为包含A和B中所有元素的集合。

即:A ∪B = {x | x ∈ A 或x ∈ B}比如,如果A = {1, 2, 3},B = {3, 4, 5},那么A ∪ B = {1, 2, 3, 4, 5}。

在计算机程序中,我们可以用以下的Python代码来求两个集合的并集:A = {1, 2, 3}B = {3, 4, 5}C = A | Bprint(C) # 输出:{1, 2, 3, 4, 5}2. 交集两个集合A和B的交集,表示为A ∩ B,定义为同时包含在A和B中的所有元素的集合。

集合的基数

集合的基数
间断点 x0对应着一个开区间 ( f (x0 − 0), f (x0 + 0)).
不同的间断点对应的这种开区间一定不相交. 由上一例题, 这样的开区间可数,
从而 f 的间断点可数. 为什么成立?
1 不可列集的存在性(区间[0,1]是不可列集)
[
][
][
]
证明0:假设[0,1]1/是3 可列集,则 [20/,31] 可以写成一1 个
注:A可列当且仅当 A可以写成无穷序列的形式{a1, a2, a3, …}
例:1)Z = {0,1,-1,2,-2,3,-3, …} 2)[0,1]中的有理数全体
={0,1,1/2,1/3,2/3,1/4,3/4,1/5,2/5, …}
无穷集的特性:
定理 1.5 每个无穷集必包含一个可列集. 证明: 设 A为无穷集, 则存在 a0 ∈ A, 而 A \{a0}非空, 因此存在a1 ∈ A \ {a0}, 且 A \{a0, a1} 非空. 重复以上
无穷序列的形式: {x1, x2, , xn , }
将[0,1]三等分,取其中一个不含点x1的闭区间,记为I1, 再将I1三等分,取其中一个不含点x2的闭区间,记为I 2 ,
这样继续下去得到一个闭区间套:
[0,1] ⊃ I1 ⊃ I2 ⊃ ⊃ In ⊃
|
In
|=
1 3n
,
xn

In
, (n
=
1,2,
an1 , an2 , an3 , , ank , 从而A* = {an1 , an2 , an3 ,
, ank , }是可列集。
可列集的性质(并集)
•有限集与可列集的并仍为可列集
•有限个可列集的并仍为可列集 •可列个可列集的并仍为可列集

集合的基数&数学归纳法

集合的基数&数学归纳法

11
02-4-002.jpg
12
集合的基数
Cantor Diagonalization(康托对角化论证 康托对角化论证) 康托对角化论证 Theorem: The set of real numbers between 0 and 1 is uncountable. Proof: 假设(0,1)是可数的,用反证法证明 假设(0,1)是可数的 是可数的,
16
数学归纳法
Mathematical Induction
个正奇数之和的公式是什么? 前n个正奇数之和的公式是什么? 个正奇数之和的公式是什么
17
数学归纳法
Mathematical Induction
A very special rule of inference! Definition: A set S is well ordered(良序的 if 良序的) 良序的 every subset has a least element. Note: [0, 1] is not well ordered since (0,1] does not have a least element.
集合的基数
集合的基数 对于有限集:集合中不同元素的个数. 对于有限集:集合中不同元素的个数.对于无限 集呢?是否所有无限集的基数都一样? 集呢?是否所有无限集的基数都一样? 为了比较两个集合的"大小" 为了比较两个集合的"大小",确定有限集和无 限集的概念,引进自然数集合. 限集的概念,引进自然数集合. 给定集合A, 的后继集合. 给定集合 ,A+=A∪{A},称A+是A的后继集合. ∪ , 是 的后继集合 利用后继集合的概念来定义自然数集合{0, , , 利用后继集合的概念来定义自然数集合 ,1,2, ……} ……

与实数集基数相等的例子

与实数集基数相等的例子

与实数集基数相等的例子与实数集基数相等的例子在数学中,集合的基数指的是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实数集是一个无限的集合,也称为连续集合,其基数为无穷。

本文将列举一些与实数集基数相等的例子,并对其进行详细讲解。

自然数集自然数集是最基本的数集,它包括了所有的正整数:1, 2, 3, 4, …。

自然数集的基数为无穷,因为它包含无穷个元素。

我们可以通过无限地往后数来证明其基数与实数集相等,因此自然数集与实数集具有相同的基数。

有理数集有理数集包括所有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的数,它们可以是整数、分数或小数。

有理数集的基数也是无穷。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分数或小数来表示有理数,以证明有理数集的基数与实数集相等。

代数数集代数数是可以通过代数方程的解得到的数,它们包括所有实数方程的解。

代数数集的基数也是无穷。

我们可以通过举一些代数方程的解来证明代数数集的基数与实数集相等,例如方程x^2 = 2的解就是代数数。

幂集幂集是指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的集合。

对于任意一个集合,其幂集的基数是2n,其中n是原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因为实数集是无穷的,所以其幂集的基数也是无穷。

因此,幂集与实数集具有相同的基数。

康托尔集康托尔集是一个奇特的子集,它包含了介于0和1之间的所有实数,并且不能被一一映射到自然数集或整数集。

康托尔集的基数与实数集相等,被称为不可数基数(uncountable cardinal),是比可数基数(如自然数集基数)更大的一类基数。

实数集本身最后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直接将实数集本身作为与实数集基数相等的例子。

实数集是一个无穷、连续的集合,包括所有的有理数和无理数。

由于实数集包含了所有可能的数,所以其基数与实数集相等。

以上是几个与实数集基数相等的例子,它们展示了实数集作为一个无穷集合的特性。

这些例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实数集的特性,也揭示了数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

当然,我还可以继续给你列举一些与实数集基数相等的例子。

以下是一些附加的例子:•二元数集:二元数集包括了所有形如 a + b√2的数,其中a和b都是有理数。

基数和系数

基数和系数

基数和系数
基数和系数是数学中的两个概念,经常在代数学和统计学中使用。

基数指的是集合中元素的个数,通常用符号 |A| 表示。

例如,
集合 A = {1, 2, 3, 4, 5} 的基数是 5。

系数则是代数式中的常数因子,通常用字母表示。

例如,对于代数式 2x^2 + 3x + 1,2 和 3 就是该式中的系数。

在统计学中,系数也可以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相关系数就是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程度的系数。

总的来说,基数和系数都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代数学和统计学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1 -。

基数的公式

基数的公式

基数的公式在咱们的数学世界里,基数可是个相当重要的概念。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钥匙,能打开好多知识的大门。

先来说说什么是基数。

简单讲,基数就是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比如说,一个班级里有 30 个学生,那这个班级学生这个集合的基数就是 30。

那基数的公式到底是啥呢?其实,在不同的数学情境中,基数的计算方式会有所不同。

就拿简单的有限集合来说,数清楚里面元素的个数,那就是基数啦。

可要是碰到无限集合,这事儿就稍微复杂点儿。

我想起之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小明,他在学习基数的时候,那可真是闹出了不少笑话。

刚开始接触这部分知识,小明总是晕头转向的。

有一次做作业,题目是让算出一个包含所有正奇数的集合的基数。

小明愣是盯着题目看了半天,最后写了个“无数个”。

我看到他的答案,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我把小明叫到身边,耐心地跟他解释:“小明啊,你想想,正奇数是不是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下去,虽然没有尽头,但是它和自然数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它的基数和自然数集合的基数是一样的,都是可数无穷大。

”小明眨眨眼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经过反复的讲解和练习,小明终于慢慢掌握了基数的概念和相关公式。

再比如说,对于一个有限集合A,如果用n(A) 表示集合A 的基数,那么通过直接列举元素的方法就能得出 n(A) 的值。

还有在概率统计中,也会用到基数的概念和公式。

比如计算某个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数量。

总之,基数的公式就像是数学世界里的工具,能帮助我们解决好多看似复杂的问题。

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多多练习,就能熟练掌握,让数学变得不再那么可怕。

就像小明后来跟我说的:“老师,原来搞清楚基数的公式,数学也没那么难嘛!”希望大家在学习基数公式的过程中,也能像小明一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最终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势集合的实例(6)
(6)对任何a, b∈R,a<b, [0,1]≈[a,b]。 双射函数f:[0,1]→[a,b],f(x)=(ba)x+a。
例2
例2 设A为任意集合,则P(A)≈{0,1}A。
证明
构造f:P(A)→{0,1}A, f(A)=A ,A∈P(A)。 其中A 是集合A 的特征函数。 (1)易证 f 是单射的。 (2)对于任意的 g∈{0,1}A, 那么有 g:A→{0,1}。令
设 f:N→[0,1]是从N到[0,1]的任何一个函数。f的所有函数值为:
f(0)=0.a1(1)a2(1)… f(1)=0.a1(2)a2(2)… … f(n1)=0.a1(n)a2(n)… …
令y的表示式为0.b1b2…,并且满足bi ≠ ai(i),i=1,2,…, 则y∈[0,1], 但y与上面列出的任何一个函数值都不相等。
0 1

1 2
1 2
1 22
1 23
21n 2n12


1 22

1 23 1 24 1 25


x0 1/ 2 1/ 22 x 1 双射函数 f : [0,1](0,1), f ( x) n 1 2 x 1/ 2 n , n 1, 2,... 1/ 2 其它x x
例如 x = 0.10110100…,则对应于x的函数tx是: n 0 1 2 3 4 5 6 7… tx(n) 1 0 1 1 0 1 0 0…
易见tx∈{0,1}N,且对于x,y∈[0,1),x≠y,必有tx ≠ ty, 即f(x) ≠ f(y)。 所以,f:[0,1)→{0,1}N是单射的。
说 明
根据这个定理可以知道N ≈ P(N)。 综合前面的结果,可知N ≈ {0,1}N 。 实际上,P(N),{0,1}N和R都是比N“更大”的集合。
优势
定义2 (1) 设A, B是集合,如果存在从A到B的单射函数,就称B优 势于A,记作A≤· B。 如果B不是优势于A, 则记作A≤· B。 (2)设A, B是集合,若A≤· B且A≈ B,则称B真优势于A,记 作A<· B。如果B不是真优势于A,则记作A≮· B。 例如:
构造一个[0,1]区间的小数b,使得b在N中不存在原像。
(2)任取函数f:AP(A),构造B∈P(A),使得B在A中不存在 原像。 或者使用反证法。
康托定理
(1)首先规定[0,1]中数的表示。 对任意的x∈[0,1],令x = 0.x1x2… , (0 ≤ xi ≤ 9)
注意:为了保证表示式的唯一性,如果遇到0.24999…,则将x 表示为0.25000…。
任何的实数区间(开区间、闭区间以及半开半闭的区间) 都与实数集合R等势。
问题:N和R是否等势?
康托定理
定理2 康托定理 (1)N ≈ R。
(2)对任意集合A都有A ≈ P(A)。
分析
(1)如果能证明N ≈ [0,1],就可以断定N ≈ R。 只需证明任何函数f:N→[0,1]都不是满射的。
(4)(0,1)≈R。 其中实数区间 (0,1)={x| x∈R∧0<x<1}。 令双射函数 f : (0,1) R,
2x 1 f ( x) tan 2
则 f 是(0,1)到R的双射函数。从而证明了(0,1)≈R 。
等势集合的实例(5)
(5)[0,1]≈(0,1)。 其中(0,1)和[0,1]分别为实数开区间和闭区间。
f : Z N,
x0 2x f ( x) 2 x 1 x 0
则f是Z到N的双射函数。 从而证明了Z≈N。
等势集合的实例(2)
(2) N×N≈N。
双射函数
f : N N N,
f ( m, n )
(m n 1)(m n) m 2
等势集合的实例(3)
(1) 设x[0,1),0.x1x2…是x的二进制表示。 为了使表示唯一,规定表示式中不允许出现连续无数个1。 例如 x=0.1010111,应按规定记为0.1011000。 对于x,如下定义f:[0,1)→{0,1}N,使得
f(x) = tx,且tx:N→{0,1}, tx(n) = xn+1,n = 0,1,2,…
复习
B={x| x∈A∧g(x)=1}
则BA,且B=g,即B∈P(A),使得f(B)=g。 所以 f 是满射的。 由等势定义得P(A)≈{0,1}A。
等势的性质
定理1 设A,B,C是任意集合, (1)A≈A。
(2)若A≈B,则B≈A。
(3)若A≈B,B≈C,则A≈C。
证明 (1) IA是从A到A的双射,因此A≈A。
(3)N≈Q。 把所有形式为p/q (p,q为整数且q>0) 的数排成一张表。 以0/1作为第一个数,按照箭头规定的顺序可以“数遍”表中 所有的数。计数过程中必须跳过第二次以及以后各次所遇到的 同一个有理数。
… -3/1 … … … -3/2 -3/3 -3/4
[16] [18]
-2/1 -2/2 -2/3 -2/4
[5]
-1/1 -1/2 -1/3 -1/4
[4]
0/1 0/2 0/3 0/4
[0]
1/1 1/2 1/3 1/4
[1]
2/1 2/2 2/3 2/4
[10]
3/1 … 3/2 … 3/3 … 3/4 …
[13] [12]
[11]
[17]
[3]
[2]
[6]
[7]
[8]
[9]
[15]
[14]
等势集合的实例(4)
后继
定义3 设a为集合,称a∪{a}为a的后继,记作a+,即 a+=a∪{a}。 例3 考虑空集的一系列后继。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g:{0,1}N→[0,1) 是单射的。
根据定理9.3,有{0,1}N≈[0,1)。
总结
N ≈ Z ≈ Q ≈ N×N R ≈ [a,b] ≈ (c,d) ≈ {0,1}N ≈ P(N) 其中[a,b],(c,d)代表任意的实数闭区间和开区间。 {0,1}A ≈ P(A)
N <·R
自然数n和自然数集合N的定义
定义5 自然数 (1)一个自然数n是属于每一个归纳集的集合。
(2)自然数集N是所有归纳集的交集。
说明:根据定义9.5得到的自然数集 N 恰好由, +, ++, +++,…等集合构成。而这些集合正是构造性方法所定义的 全体自然数。 例如:自然数都是集合,集合的运算对自然数都适用。 2∪5={0,1}∪{0,1,2,3,4}={0,1,2,3,4}=5 3∩4={0,1,2}∩{0,1,2,3}={0,1,2}=3 4-2={0,1,2,3}-{0,1}={2,3} 2×3={0,1}×{0,1,2}={<0,0>,<0,1>,<0,2>,<1,0>,<1,1>,<1,2>}
N ≤·N
N ≤·R A ≤·P(A)
N <·R
A <·P(A)
R ≮·N
N ≮·N R≤· N
优势的性质
定理3 设A, B, C是任意的集合,则 (1)A≤· A。 (2)若A ≤·B且B ≤·A,则A≈B。 (3)若A ≤·B且B ≤·C, 则A ≤·C 。 证明: (1)IA是A到A的单射,因此A≤· A。 (2)证明略。 (3)假设A ≤·B且B ≤·C,那么存在单射 f:A→B,g:B→C, 于是 fg:A→C也是单射的,因此A ≤·C 。
= { , +}
说 明
= {, +, ++ }
前边的集合都是后边集合的元素。 前边的集合都是后边集合的子集。
自然数的定义
利用后继的性质,可以考虑以构造性的方法用集合来给出自 然数的定义,即 0= 1=0+=+ ={}={0}
2=1+={}+ ={}∪{{}}={,{}}={0,1}
说 明
该定理为证明集合之间的等势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构造两个单射f:AB 和 g:BA函数容易集合等势。
例题
例题:证明[0,1]与(0,1)等势。
证明:构造两个单射函数
f: (0,1)→[0,1],f(x)=x g: [0,1]→(0,1),g(x)=x/2+1/4
证明 {0,1}N≈[0,1)
即f不是满射的。 所以,N ≈ R。
康托定理
假设A≈P(A),则必有函数 f : A→P(A)是双射函数。
如下构造集合B:
B={x| x∈A∧x f (x)} 可知 B∈P(A)。 于是存在唯一一个元素b∈A,使得 f(b)=B。 若b∈B,则由B的定义知,b f (b),即 bB,矛盾。
பைடு நூலகம்
若bB,则b f (b),于是由B的定义知, b∈B,矛盾。
康托定理
(2)设g:A→P(A)是从A到P(A)的任意函数, 如下构造集合B: B={x| x∈A∧xg(x)} 则B∈P(A)。 但是对任意x∈A,都有 x∈B xg(x) 所以,对任意的x∈A都有B≠g(x),即Bran g 即P(A) 中存在元素B,在A中找不到原像。 所以,g不是满射的。 所以, A ≈ P(A)。
(2) 假设A≈B ,存在 f : AB是双射, 那么 f1 : BA是从B到A的双射,所以B≈A。 (3) 假设A≈B,B≈C,存在 f :AB,g:BC是双射, 则fg : AC是从 A 到 C 的双射。 所以A≈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