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拯救资料
观点韩水法:论康德批判的形而上学
观点韩水法:论康德批判的形而上学康德的批判哲学对形而上学作出了全新的诠证。
通过这个诠证,康德表明,未来科学的形而上学如果可能,那么它的关切已经从存在本身(物自身)转向经验现象条件的批判。
所谓近代哲学的转向只有到康德的批判哲学才能真正完成,因为它彻底放弃了古希腊传统形而上学的关切,将形而上学与认识论整合为一体,使形而上学受到人类认识的约束。
在这个基础上,康德诠证,道德法则也需要一种形而上学来提供先天的原则,而这样一种形而上学就是道德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仍然是批判的,它不仅是通过纯粹实践理性的批判而达到的,并且也受着这个批判的限制,同时也受到纯粹理性批判的限制。
批判的形而上学的肯定作用在康德哲学内仅限于其哲学的两大领域,即自然和自由,换言之,批判的形而上学只有在康德的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有其根据并得到证明。
这一思想前后一致地贯彻在从《纯粹理性批判》到《判断力批判》的整个康德哲学之中。
向来的康德研究虽然重视形而上学问题的研究,但是基本上局限于理论哲学的范围,对道德形而上学的研究也独立于理论哲学,而从宏观的角度将康德批判的形而上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并且肯定其积极的现代意义,则尚付之阙如。
正像康德哲学中的其他基本概念一样,批判的形而上学也有多层意义,遑论科学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学原本就生效于两个不同的领域。
而这里之所以说“多层”,乃是旨在表明批判的形而上学的这些不同意义属于同一个基本学说的不同层面,因而是内在一致的。
于是,本篇论文的任务就是首先分析康德批判的形而上学学说的几个层面,其次检视和梳理它们在康德哲学里面与科学和道德、与批判哲学和先验唯心主义的关系,最后,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之上,诠证批判的形而上学的内在一致的基本意义,并进而探讨这种形而上学所开启的现代意义。
一康德将自己所要建立的形而上学称为科学的(学术的)形而上学;而与之相对照的,康德所要取代的形而上学乃是一种独断的因而是非批判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根源在于理性。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第一章:引言1.1 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中,康德首先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进行了介绍。
道德形而上学是探讨道德原则及其基础的哲学学科,旨在寻求道德规范的根源和依据。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强调了道德规律的纯粹性和普遍性。
1.2 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在引言部分,康德还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
他指出,道德形而上学是评价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的重要工具,是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的指导原则。
通过道德形而上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逻辑,拓展道德观念的深度和广度。
1.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我深有感触。
道德形而上学作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人类道德观念的发展和提升道德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道德形而上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内在逻辑,从而引导我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周全和合理的选择。
第二章: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在第二章中,康德深入探讨了道德规范的普遍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超越了个体的情感和欲望,具有普遍适用性。
这种普遍性不仅适用于特定的个体和情境,也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
道德规范的普遍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规范的重要特点,也是其在道德形而上学中的核心地位。
2.2 道德规范的纯粹性除了普遍性,康德还着重讨论了道德规范的纯粹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应当摆脱任何形式的感性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保持其纯粹性。
只有纯粹的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才能在实践中指导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
2.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我深有共鸣。
这种普遍性和纯粹性不仅为道德规范赋予了力量和影响力,也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需要强调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纯粹性,以引导人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明智和合理的选择。
第三章:总结与回顾3.1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解通过对《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重要性以及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康德《道德形⽽上学原理》第⼀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在世界之中,⼀般地,甚⾄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个⽆条件善的东西。
理解、明智、判断⼒等,或者说那些精神上的才能勇敢、果断、忍耐等,或者说那些性格上的素质,毫⽆疑问,从很多⽅⾯看是善的并且令⼈称羡。
然⽽,它们也可能是极⼤的恶,⾮常有害,如若那使⽤这些⾃然禀赋,其固有属性称为品质(Charakter)的意志不是善良的话。
这个道理对幸运所致的东西同样适⽤。
财富、权⼒、名誉甚⾄健康和全部⽣活美好、境遇如意,也就是那名为幸福的东西,就使⼈⾃满,并由此经常使⼈傲慢,如若没有⼀个善良意志去正确指导它们对⼼灵的影响,使⾏动原则和普遍⽬的相符合的话。
⼤家都知道,⼀个有理性⽽⽆偏见的观察者,看到⼀个纯粹善良意志丝毫没有的⼈却总是⽓运亨通,并不会感到快慰。
这样看来,善良意志甚⾄是值不值得幸福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有⼀些特性是善良意志所需要的,并有助于它发挥作⽤,然⽽并不因此⽽具有内在的、⽆条件的价值,⽽必须以⼀个善良意志为前提,它限制⼈们对这些特性往往不合理的称颂,更不容许把它们看作完全是善的。
苦乐适度,不骄不躁,深思熟虑等,不仅从各⽅⾯看是善的,甚⾄似乎构成了⼈的内在价值的⼀部分;它们虽然被古⼈⽆保留地称颂,然⽽远不能被说成是⽆条件地善的。
因为,假如不以善良意志为出发点,这些特性就可能变成最⼤的恶。
⼀个恶棍的沉着会使他更加危险,并且在⼈们眼⾥,⽐起没有这⼀特性更为可憎。
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标⽽善,⽽仅是由于意愿⽽善,它是⾃在的善。
并且,就它⾃⾝来看,它⾃为地就是⽆⽐⾼贵。
任何为了满⾜⼀种爱好⽽产⽣的东西,甚⾄所有爱好的总和,都不能望其项背。
如果由于⽣不逢时,或者由于⽆情⾃然的苛待,这样的意志完全丧失了实现其意图的能⼒。
如果他竭尽⾃⼰最⼤的⼒量,仍然还是⼀⽆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当然不是个单纯的愿望,⽽是⽤尽了⼀切⼒所能及的办法),它仍然如⼀颗宝⽯⼀样,⾃⾝就发射着耀⽬的光芒,⾃⾝之内就具有价值。
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
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内容摘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篇序言对形而上学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在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序言中,康德试图恢复形而上学对知识的统治权,即他试图创造出不同于其前的形而上学以达到将所有的知识加以统一化的目的;在1789年的第二个版本中,形而上学则以康德称之为具体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出现。
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所写的两个不同序言暗含了一种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表达着近现代哲学学科化的特征,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将形而上学视为所有知识基础的传统,其结果是以研究形而上学为任务的哲学逐渐丧失了传统特征,越来越成为近代意义上的一般性学科。
【关键词】形而上学;理性;科学;学科化。
【作者简介】徐博,河南大学武术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西方哲学、美学原理等研究。
梁艳芳,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艺术学理论研究。
对具有思想性的着作来说,单纯地从序言去寻找其思路似乎是有问题的,但当作者完成了自身的作品,怀着对已完成作品某种审视而自豪的心态写下序言的时候,那些以研究这些作品为己任的学者们也不应漠视序言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自满与审慎,因为序言常常另类地重复着了作者思想的精髓。
《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批判哲学的奠基之作,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最为重要的经典性作品,在康德所处的时代分别曾于1781年、1787年以及1790年三次出版发行,有意思的是在基本结构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康德却于1787年的版本中将1781年版本中所写的序言删除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按照常理,作品的序言不论其版本有何差别都是应该保留在作品之中的,但康德这位以严谨与理性着称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有这种有违常识的做法呢?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两个版本的序言,邓晓芒先生在其所翻译的《康德三大批判精粹》的译者序中曾进行了简单的说明,他认为:“第一版序主要阐明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形而上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浅议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与重塑
浅议康德对形而上学的理性批判【摘要】形而上学是西方古代哲学的精华内容,但是形而上学的命运却多灾多难。
近代以来,形而上学存在的合法性,自黑格尔以后反形而上学的呼声一再高涨。
康德曾经预言如此,给出他的理由:“这是因为在这个领域,实在说来,人们还不掌握确实可靠的衡量标准用以区别什么是真知灼见,什么是无稽之谈。
”那么,康德是怎样对待形而上学的呢?在今天重新审视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过严厉批判又力图拯救形而上学的康德的思想,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迪。
【关键词】形而上学康德理性批判【正文】一、什么是形而上学从词源上看,“形而上学”原本是公元前一世纪安德罗尼柯为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所取的名字,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亦即论述事物的本性或本质以及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这类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编排在关于有形物体的学说即物理学之后,并以此定名。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因探讨了存在着的存在物及其本原问题而被看作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
所以,此后形而上学就成为专门术语,专指超越具体事物、在具体事物之上的关于存在的最一般根据的学问。
在这里,“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和直到17世纪才拼造出来的“本体论”一词,是同义的。
由于本体论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核心,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西方古典哲学家把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代名词使用。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传到中国以后,曾译作《玄学》,意在表明其内容与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
译作《形而上学》,是根据《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一语而来。
在西方哲学的理解中,“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
形而上学知识的原理(不仅包括公理,也包括基本概念),因而一定不是来自经验的,因为它必须不是形而下的(物理学的)知识,而是形而上的知识,也就是经验以外的知识……所以它是先天的知识,或者说是出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的知识。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重建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重建作者:高新文黄逸超来源:《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06期摘要:康德批判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以来的形而上学独断论,完成了知识与形而上学的划界。
在其道德哲学中,为保证道德的纯洁性,康德努力寻求并建立形而上的基础。
在分析了康德形而上学重建的思路基础上,论证了道德哲学中善良意志、绝对命令等基本概念的含义,简要阐述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历史影响及价值。
关键词:形而上学;善良意志;绝对命令;义务中图分类号: B5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6378(2015)06-0145-06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5.06.026康德认为,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形而上学是不科学的,人的认识能力在理性高度面临着二律背反的窘境。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批判考察,完成了知识与形而上学的划界,限定了人的认识能力,避免了人的过分狂妄。
然而意义不限于此,更重要的是,它为道德提供了一个形而上学基础。
在康德以前,以沙浦慈伯利、休谟为代表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流行,社会道德面临一种虚无的价值真空。
“有两样东西,我愈经常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敬仰和敬畏,在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法则”[1]13。
康德限定了人的认识能力,使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
这样,道德的根基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知识是有限的,人仅可能追求幸福。
康德意识到,只有形而上学才能保证道德的纯洁性,只有重建形而上学才能避免人流俗于功利。
一、形而上学与知识的划界考察康德形而上学的重建,首先要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形而上学”这一理念要有充分的理解。
公元一世纪,罗德岛的安德罗尼科编定了亚里士多德在不同时期写的有关于宇宙本体理论的论文、讲稿和笔记,取名为《形而上学》又名为《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认为形而上学是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呀!这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东西哦。
你想想看,我们每天都在做各种选择,小到吃什么饭,大到怎么对待别人。
这中间就有道德的影子呀!康德说,道德不是随随便便的,它有自己的一套规则。
就好比我们走路,得有个方向吧,不能瞎走一气。
道德就是我们行为的指南针呢!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比如说,诚实就是个很重要的道德准则。
你总不能到处撒谎吧?那多不靠谱呀!就像盖房子,根基不牢,房子能稳吗?我们和别人相处,要是没了诚实,那关系不就跟纸糊的一样,一戳就破啦。
再想想,善良也是吧?看到别人有困难,咱能帮就帮一把呀,这多好。
这就像是给别人的心里照进一束光,能温暖人家的心呢。
那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到底厉害在哪呢?它不是光说表面的东西,而是深入到本质。
它告诉我们,道德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而是本身就应该去做的。
这就像你喜欢一个人,不是因为他能给你带来什么,而是单纯地喜欢呀。
咱平时做事,是不是有时候会犹豫,这个对不对呀?这时候康德的理论就能帮咱啦!它就像个智慧的老师,在旁边给咱指点迷津。
你说,要是大家都按照这个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来做事,这世界得变得多美好呀!没有欺骗,没有伤害,到处都充满了爱和温暖。
这难道不好吗?反正我觉得挺好的。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做起呀,做个有道德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
就像一颗火种,慢慢点燃更多的火焰。
大家可别小瞧了自己的力量哦!一个人的改变也许微不足道,但很多人的改变加起来,那可就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啦!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而变得更美好吧!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尝试去努力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目标而加油吗?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论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重建
论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重建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物理学之后,是西方人在编写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他的有关终极本原问题的著作排在其物理学著作之后而得名;中国译者在翻译时借鉴了古代哲学经典《易传系辞上》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概念,将其译为形而上学。
无论是物理学之后还是形而上学,二者的寓意都是指对世界本原的哲学探索,亦即哲学的本体论问题的探索,因此,形而上学探讨的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一度曾成为哲学的核心,甚至成为哲学的代名词。
到了近代,随着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发展,人们开始怀疑知识的客观性,批判形而上学,进而掀起了反形而上学的狂潮。
然而,随着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对本体论问题的探讨逐渐陷入了独断论和怀疑主义当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混乱。
一从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提万物源于水的水本原说开始,西方哲学有关探讨宇宙永恒普遍本质的形而上学问题就有了自己的历史。
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形而上学问题的性质,对形而上学进行了科学界定。
他指出:如果有一种不动的实体,则研究它的那门科学就必须是在先的,必须是第一哲学,并且因为它是第一的,就成为一般的。
亚里士多德把研究一个永恒不动的实体,即独立于人的超自然的第一推动者和至善的最高目的神的科学称为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
第一推动者作为最高的认识对象,它是至真的,把握了它便可以获得绝对知识或真理;至善作为最终的价值目标,把握它便可以具有最圆满的道德或成为有德性的人。
这样,形而上学就是探讨如何形成世界普遍永恒本质的真理性认识和如何实现至善的学问。
但是亚里士多德及其之前的哲学家在探讨形而上学问题的时候,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被动的,认识对象是设定的,主体是通过反思来把握和理解对象的,他们没有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角度来把握认识对象,此时人类的自我意识尚未独立。
最新-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 精品
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口徐博1梁艳芳21河南大学武术文化研究所,河南开封457001;2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内容摘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篇序言对形而上学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在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序言中,康德试图恢复形而上学对知识的统治权,即他试图创造出不同于其前的形而上学以达到将所有的知识加以统一化的目的;在1789年的第二个版本中,形而上学则以康德称之为具体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出现。
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所写的两个不同序言暗含了一种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表达着近现代哲学学科化的特征,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将形而上学视为所有知识基础的传统,其结果是以研究形而上学为任务的哲学逐渐丧失了传统特征,越来越成为近代意义上的一般性学科。
【关键词】形而上学;理性;科学;学科化。
【作者简介】徐博,河南大学武术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西方哲学、美学原理等研究。
梁艳芳,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艺术学理论研究。
对具有思想性的著作来说,单纯地从序言去寻找其思路似乎是有问题的,但当作者完成了自身的作品,怀着对已完成作品某种审视而自豪的心态写下序言的时候,那些以研究这些作品为己任的学者们也不应漠视序言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自满与审慎,因为序言常常另类地重复着了作者思想的精髓。
《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批判哲学的奠基之作,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最为重要的经典性作品,在康德所处的时代分别曾于1781年、1787年以及1790年三次出版发行,有意思的是在基本结构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康德却于1787年的版本中将1781年版本中所写的序言删除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按照常理,作品的序言不论其版本有何差别都是应该保留在作品之中的,但康德这位以严谨与理性著称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有这种有违常识的做法呢?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两个版本的序言,邓晓芒先生在其所翻译的《康德三大批判精粹》的译者序中曾进行了简单的说明,他认为第一版序主要阐明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形而上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1. 引言1.1 介绍康德先验哲学康德先验哲学是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创立的一种哲学体系。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passively 接受外界信息,而且还具有主动构建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受到先验概念和范畴的限制,这些先验概念和范畴使得我们能够对经验世界进行理解和把握。
康德强调了理性和经验之间的关系,认为理性的作用在于为经验提供结构和秩序。
在康德先验哲学中,人类的认识活动被视为一种主观活动,而不是客观的观察。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认识能力又不受外界条件的完全控制。
康德强调了人类的认识能力的主观性和主动性。
康德先验哲学是一种关注人类认识活动的哲学体系,强调人类的认识能力受到先验概念和范畴的限制,同时强调了理性和经验之间的关系。
康德先验哲学为我们理解世界和认识自身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1.2 探讨拯救现象法的概念与意义拯救现象法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其核心概念是通过对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而揭示其中的真相和本质。
在康德先验哲学中,拯救现象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拯救现象法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逃离表面现象的束缚,深入探究事物背后的本质。
通过拯救现象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有助于我们建立更为完整和准确的世界观,提高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拯救现象法还能够激发我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通过对现象的拯救,我们可以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和智慧。
这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拯救现象法”与康德先验哲学的关联拯救现象法与康德先验哲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是在康德先验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
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口徐博1梁艳芳2(1河南大学武术文化研究所,河南开封457001;2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内容摘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篇序言对形而上学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在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序言中,康德试图恢复形而上学对知识的统治权,即他试图创造出不同于其前的形而上学以达到将所有的知识加以统一化的目的;在1789年的第二个版本中,形而上学则以康德称之为具体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出现。
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所写的两个不同序言暗含了一种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表达着近现代哲学学科化的特征,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将形而上学视为所有知识基础的传统,其结果是以研究形而上学为任务的哲学逐渐丧失了传统特征,越来越成为近代意义上的一般性学科。
【关键词】形而上学;理性;科学;学科化。
【作者简介】徐博,河南大学武术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西方哲学、美学原理等研究。
梁艳芳,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艺术学理论研究。
对具有思想性的著作来说,单纯地从序言去寻找其思路似乎是有问题的,但当作者完成了自身的作品,怀着对已完成作品某种审视而自豪的心态写下序言的时候,那些以研究这些作品为己任的学者们也不应漠视序言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自满与审慎,因为序言常常另类地重复着了作者思想的精髓。
《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批判哲学的奠基之作,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最为重要的经典性作品,在康德所处的时代分别曾于1781年、1787年以及1790年三次出版发行,有意思的是在基本结构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康德却于1787年的版本中将1781年版本中所写的序言删除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按照常理,作品的序言不论其版本有何差别都是应该保留在作品之中的,但康德这位以严谨与理性著称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有这种有违常识的做法呢?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两个版本的序言,邓晓芒先生在其所翻译的《康德三大批判精粹》的译者序中曾进行了简单的说明,他认为:“第一版序主要阐明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形而上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科学的自然形而上学的建构
判, 要么是纯粹理性的体系( 科学 ) , 其在系统 的联系中研究出 自 纯粹理} 生 的全部的( 既真实又虚假 ) 哲学认
基 金项 目 :教 育部 文科 重点研 究基 地 重 大项 目“ 康德 道 义论 重大理 论 与 实践 问题 研 究 ” ( 1 3 J J D7 2 0 0 0 7 ) ; 湖 南省研
它是从先天的概念来考虑一切所是( 而不是应是 ) , 这时其被划分为如下的类型。” ⑦
首先 , 他指出: “ 较狭义 的所 谓形 而 上学 由先 验哲 学 和纯粹 理性 的 自然学 组成 。前者 只 考察 知性 , 以及
在与一般对象相关 的一切概念和原理的系统中的理性本身, 而不假定客体会被给予出来 ( 本体论 ) ; 后者考 察 自然 , 即被给予的对象的整体 ( 不论它们是被给予感官 , 还是被给予另一种类的直观 , 如果我们愿意这样 的话 ) , 因而就是 自然学( 虽然只是合理的 ) ” ⑧ 。 其次 , 他把纯粹理性的 自然学又划分为内在的和超验的两个 部分 ; “ 前者是在 自然认识能够被( 具体地 ) 应用于经验这个范围内针对着 自然界 的, 后者针对着经验对象 的一种联结 , 这种联结超越于一切经验之上” ⑨ 。最后 , 康德又把内在的 自然学划分为以外感官对象的总和
义上的形而上学 , 而将后者也列为形而上学的一部分 , 这是康德对西方形而上学的一大贡献。
康德还指出 ,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 , 甚至可以把“ 批判哲学” 本身也视为形而上学 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声
称: “ 纯粹理性 的哲学这时要 么是在一切纯粹先天认识⑤ 方面研究理性能力的一种入门 ( 预习 ) ,也 叫做批
的宇 宙 学和合 理 的神 学 划定 为科 学的 自然形 而上 学的 组成 部 分 ; 其 次, 他 从 三 个 方 面对 传 统 的 自然形 而上 学 的组 成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救赎与重新建构之我见
[ 词] 形而上学; 关键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
[ 中图分类号] B 1.1 [ 5 6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7 57 (060 — 04 0 1 — 6420 )3 0 1 — 4 0
形而上学到底该向何处去?2 0 2 年前康德对 问却前进得如此步履蹒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怪 此进行了深深 的思索并为形而上学的发展与完善 象 !同时, 他的追随者们都已经东零西散 , 自 而 信 作出了毕生 的努力 ,2 2 0年后他的贡献在整个哲 有足够能力在其他科学上发挥才能的人谁也不愿 学界得到了印证。许多关怀形而上学的哲学家们 意拿着 自己的名誉 在这上 面冒风险, 而一些不学 正沿着 他 的足迹 为形 而上 学 的发 展 开 始重新 的探 无术 的人 更 是 大 言 不 惭 地 做 出那 种 灭 绝 性 的 评
索。
一
论 。现实 的悲 哀 与沉 寂 不 得 不使 康 德 又 一 次 愤
、
康德 为什 么要 拯救 形而 上 学
怒, 他以其沉重 的斥责在竭力的维护形 而上学应
康德老人有着浓厚而深 首先 , 浓重而深刻 的形而上学 的情怀一 康 有 的合法性席 位。可见 , 他 德研究的“ 终极关 怀” 问题 , 1 自 9世纪中叶以来 , 刻 的形 而上 学 情 怀 , 对 形 而上 学 的关 爱 溢 于 言 他要拯救形而上学的决心矢志不移 。也许正 维特根斯坦依据其语言图像理论而认为形而上学 表 , 的问题和命题都是无意义 的, 随后逻辑实证主义 是这样一种充满正义的情愫激励老人不管拯救之 者从 经验 主义 的 可证 实 原 则 出发 提 出 了 “ 斥形 途 何其 艰难 也要矢 志不 逾 地走下 去的情 感原 因 。 拒 其次, 形而上学产生于人类理性 , 是人类理性 而上学” 的口号 , 再其后蒯 因以他的“ 本体论承诺” 我们的理性 , 像生了自己真爱的 理论仍然坚持否定哲学具有陈述存在 的意义。到 的必然地宿命 。“ 子女一样 , 生育 了形而上学 , 而形而上学的产生 , 了 2 纪 中叶“ 0世 拒斥 ” 而 上 学 已经成 为 了一 种 形 不应该是看作偶然 , 批判的时尚, 至形而上学的合理性 与合法性 已 同世界上其他任何东西一样 , 甚 经成为哲学家们无法解 决的疑问。2 0年前 , 2 康 而应该看作是为了重大 目的而明智的组织出来的 ” j 康德认为 , 形而上学 德曾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如果形而上学 个原始萌 芽。 在这里 , “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拯救资料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拯救提要:形而上学是传统哲学的核心,但是形而上学的命运却多灾多难。
在当代,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已经成为哲学家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反形而上学的浪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形而上学向何处去?在今天重新审视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过严厉批判又力图拯救形而上学的康德的思想,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迪。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拯救:康德为什么要拯救形而上学?在康德眼里何为形而上学?康德怎样拯救形而上学?康德拯救形而上学的结果如何?引子220年前,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写了一个简写本:《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在该书的“导言”里他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如果形而上学是科学,“为什么它不能象其他科学一样得到普遍、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科学,为什么它竟能继续不断地以科学自封,并且使人类理智寄以无限希望而始终没有能够得到满足?……其他一切科学都不停在发展,而偏偏自命为智慧的化身、人人都来求教的这门学问却老是原地踏步不前,这似乎有些不近情理。
同时,它的追随者们已经东零西散,自信有足够能力在其他科学上发挥才能的人谁也不愿意拿自己名誉在这上面冒风险。
而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却大言不惭地做出一种决定性的评论……。
”(⑴P.P.3-4)220年过去了,这样的情况有多大改观呢?形而上学不但没有能够成为科学,而且连存在的合法性都成了问题,自黑格尔以后反形而上学的呼声一再高涨。
愿意在形而上学上面“冒风险”和花时间的有才能的人越来越少,“不学无术”又“大言不惭”地对形而上学指手划脚、作出“决定性评论”的人却越来越多。
康德在不经意间竟成了伟大的预言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康德本人给出了答案:“这是因为在这个领域,实在说来,人们还不掌握确实可靠的衡量标准用以区别什么是真知灼见,什么是无稽之谈。
”(⑴P.4)那么,康德是怎样对待形而上学的呢?一个能够如此尖锐地提出问题并且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的人必有他的独特之处。
让我们来追寻康德的思想轨迹吧。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内容提要本文系统地评述了康德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并分析了其意义和影响。
作者认为,以莱布尼兹—沃尔夫学派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把上帝、灵魂和宇宙作为认知的对象,凭借理性的抽象思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被奉为“科学之科学”。
康德从先验唯心论的立场,阐明了上帝、心灵和宇宙乃是经验领域之外的对象,揭露了理性抽象思辩的自身矛盾,论证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之不可能,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神圣地位,揭开了形而上学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康德在论述中提出了先验辩证法、理性的界限、理念的规范作用,可知的与不可知的原则区别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对于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本体论幻相逻辑先验辩证法二律背反理性的理念思辩形而上学***德国民主派诗人海涅,曾经把康德与罗伯斯比尔相比论,说他们两人都是“刽子手”。
罗伯斯比尔把法国国王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而康德则把上帝送上了断头台。
“上帝”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最高本体,是哲学本体论的核心问题,信仰“上帝存在”,是西方人千百年来“安身立命”之道,因此,摧毁了“上帝”,也就摧毁了西方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由此而产生的“破坏性的”或“革命性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西方社会历史的影响亦是深远的。
一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源远流长,从哲学在古代希腊产生之时,最初就是探究世界的本源问题,即哲学中的本体论,此为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
自此以后,形而上学,一直是哲学家们热切争论和关心的重大课题,直到康德哲学问世,形而上学的命运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我们把康德之前的西方形而上学,称之为“传统的”或“思辩的”形而上学。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系统化;尤其是经过近代理性派哲学家的制作,则具备了更为严格的形式的理论形态。
按照德国理性派哲学家沃尔夫的做法,形而上学的原理和论题,可分门别类排列为:“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以及“理性神学”。
康德的法权论形而上学之大意
康德的法权论的形而上学之大意侯健一、康德之谜康德(1724-1804)出生在东普鲁士的偏远小城柯尼斯堡(今天俄罗斯境内)的一个工匠家庭。
1740年,他进入柯尼斯堡大学学习。
大学毕业后,康德当了大约8年时间的家庭教师,1755年成为柯尼斯堡大学的讲师,1770年被任命为哲学教授。
他写过很多著作,其中关于法律思想方面的主要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学》(1797年)一书的第一部分《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又译为“法权论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
康德的法哲学思想属于美国法理学家庞德所说的哲理法学。
哲理法学是对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人的哲学体系中所包含的法律思想的通称。
相比古典自然法学派,哲理法学派的法律思想具有浓厚的哲理性。
古典自然法学家一般使用清晰、明澈的概念和术语来表达法律思想,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但是这种思辨色彩并不浓厚。
康德和黑格尔的法律思想是他们的哲学思想的一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浓厚的思辨色彩。
这种法律思想比较晦涩。
康德与黑格尔有重要区别。
康德将法归结为形式性的伦理概念、绝对命令的准则,他划分了正当与善,主张个人价值高于共同体价值。
黑格尔将法解释为客观精神、自由意志的体现,主张个人只有在国家中才能实现他的价值。
他们虽然都将自由作为法的中心问题,但在国家、法与个人的关系上,康德的法学具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色彩,黑格尔的法学则具有国家主义、绝对主义特征。
康德的个人生活平淡无奇。
他一生没有离开过柯尼斯堡,也没有领导或参与过什么重要的政治或社会运动。
康德是思想史上一个著名的光棍,和一个男仆生活在一起。
他的生活极有规律,他每天4点半踱出家门,在一条小道上来回走8趟,邻居可以根据他的散步时间来对表。
这就是一个谜:康德的生活范围如此狭隘,他何以创造出反映时代要求和进步趋向、意义深刻的思想体系的?他是如何超越柯尼斯堡这个小城的限制的?第一,康德具有天才的思辨能力,而他又主要研究的是思辨哲学。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康德一生有四个问题,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
他的《纯粹理性批判》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人只能够知道现象,不可能知道本体,世界自我和上帝都不可知。
本体不可知,那然后呢?这就有了第二个问题,知道了本体不可知,那人应该做什么。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就是探讨这个问题。
不管我是否知道本体,我终究是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与人互动,有各种可能,有选择的自由,也要为这种自由负责。
我应该做什么?道德形而上学要探讨宇宙万物的本体,有两条路线。
一是从世界出发,找出背后无形的永不变化的本体,自然的背后是形而上学。
康德发现,这条传统上大家在走的路,不通。
所以他要走另一条路,从人出发,变成人的道德背后就是形而上学。
康德说,人的知识有两种。
一种是感官知识,由感性、想象、知性到狭义的理性,从这个路线只能掌握现象。
另一种知识是道德知识。
当我们说,你应该说真话,凡是有应该这两个字的,就是道德知识。
你应该说真话,这是来自经验么,显然不是,现实是很多人撒谎啊。
换句话说,即使很多人撒谎,你应该说真话这句话依然是真的,这句是先验的真的。
即使现实经验与这个不相符,你依然认为这句话是真的,这个真,是在经验之前。
康德认为,哲学家的任务,就是从道德知识中,分辨出先验因素,并说明根源。
找到道德方面的先验综合命题。
实践理性康德前面说纯粹理性,现在说实践理性,并不是说有两个理性,而是说,理性有两种途径去触及他的对象。
第一种途径是认知,从外在的对象,产生某种理性的知识。
第二种途径是实践,通过你的行动,让对象成为实在。
比如我采取个行动,做一件事情,就让行动的结果,成了具体的存在。
不过,这个实践是针对道德而言,一个道德行为的结果成为某种具体的存在,而不是生产制作。
不是说生产了一块手表,手表成了具体存在,不是指这个。
人的道德康德说,只有一种东西可以没有任何限制的被称作善的,那就是善的意志。
所有的一切,像天赋智商性感等等,都可以为邪恶的目的而服务,只有善意不可能。
康德:西方形而上学的摧毁与重建
康德:西方形而上学的摧毁与重建我们的认识从感觉经验开始,通过知性范畴的综合统一而形成了知识。
然而人类理性并不就此而满足,它还要使知识成为体系,追求知识的完满性,这就要靠理性的作用。
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空间与时间,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理性的先天形式则是“理念”。
知性是判断的功能,理性则是推理的功能。
康德曾经通过形式逻辑的判断表来确定先验逻辑的范畴表,现在他以同样的方式通过形式逻辑的推理形式来确定理性的理念。
我们将三种推理形式――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推至极端,就得到了理性的三个理念,这就是灵魂、世界和上帝,它们分别代表着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世界之全体的统一性。
与感性(接受性)和知性(综合性)不同,理性的作用是“调整性”的,它与经验无关而只与知识相关,其作用只是引导知识进一步完善,将知识调整成为体系,而理性调整知识的工具就是理念。
所以,理念的统一性只是“理想的统一性”而不是“现实的统一性”,它们只是调整知识的工具而不是知识的对象。
然而,由于人类理性具有穷根究底的本性,它认识了经验还不够,非要去追问经验背后的根据是什么,并且认为只要我们穷尽了经验所及的现象就能够认识现象之整体背后的根据,这就使它错误地把理念之“理想的统一性”当作了“现实的统一性”,从而陷入了“先验幻相”。
在康德看来,虽然每个表象都是经验,但是表象之全体却不是经验,而且我们只有一种认识工具,那就是只能在经验中使用的知性范畴。
因此,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的时候,它就不可避免地迫使范畴作超验的使用,由于我们对此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知识。
形而上学家的错误就在于此。
当一个天真幼稚的孩子站在开阔地带的时候,他放眼望去,在地平线之极处,天与地似乎是交融在一起的,于是他就以为只要走到那里便可以一步登天。
殊不知他每向前走一步,地平线就会向后退一步,因而永远也不可能走到地平线的尽头。
形而上学家们也是如此,他们幼稚地以为只要我们认识了所有的现象,就可以由此而通达现象背后的东西,他们不知道,在我们与事物之间永远隔着一道经验的帷幕,而认识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超越经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拯救提要:形而上学是传统哲学的核心,但是形而上学的命运却多灾多难。
在当代,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已经成为哲学家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反形而上学的浪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形而上学向何处去?在今天重新审视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过严厉批判又力图拯救形而上学的康德的思想,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迪。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拯救:康德为什么要拯救形而上学?在康德眼里何为形而上学?康德怎样拯救形而上学?康德拯救形而上学的结果如何?引子220年前,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写了一个简写本:《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在该书的“导言”里他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如果形而上学是科学,“为什么它不能象其他科学一样得到普遍、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科学,为什么它竟能继续不断地以科学自封,并且使人类理智寄以无限希望而始终没有能够得到满足?……其他一切科学都不停在发展,而偏偏自命为智慧的化身、人人都来求教的这门学问却老是原地踏步不前,这似乎有些不近情理。
同时,它的追随者们已经东零西散,自信有足够能力在其他科学上发挥才能的人谁也不愿意拿自己名誉在这上面冒风险。
而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却大言不惭地做出一种决定性的评论……。
”(⑴P.P.3-4)220年过去了,这样的情况有多大改观呢?形而上学不但没有能够成为科学,而且连存在的合法性都成了问题,自黑格尔以后反形而上学的呼声一再高涨。
愿意在形而上学上面“冒风险”和花时间的有才能的人越来越少,“不学无术”又“大言不惭”地对形而上学指手划脚、作出“决定性评论”的人却越来越多。
康德在不经意间竟成了伟大的预言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康德本人给出了答案:“这是因为在这个领域,实在说来,人们还不掌握确实可靠的衡量标准用以区别什么是真知灼见,什么是无稽之谈。
”(⑴P.4)那么,康德是怎样对待形而上学的呢?一个能够如此尖锐地提出问题并且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的人必有他的独特之处。
让我们来追寻康德的思想轨迹吧。
一康德为什么要拯救形而上学?谈康德的形而上学,我们先要谈谈“形而上学”这一概念。
公元1世纪,罗德岛的安德罗尼科在编完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后,另编了一卷,取名《形而上学》(直译是《在物理学之后》)。
亚里士多德在这一卷中研究的是高于或先于物理对象的事物,为我们直观上相信的一切事物给出理由。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作法直接始于他的“拯救现象”方法,即从现象出发,然后提出假说以说明现象的缘由,进一步说就是要为现象界寻找最终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把这一类的研究称为“第一哲学”或“智慧”,即关于终极原因和原则的学科,有时他又称为“作为存在的存在”(又译为“作为是的是”⑵)的学科。
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的心中,这一类的研究就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部分。
在这种研究中,内容是很丰富的。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范畴问题,实体问题,原因问题,本原和原则问题,宇宙的起源和运动问题,神的问题,等等。
后来德国哲学家沃尔夫把形而上学概括为四个部门:存在论(旧译“本体论”,关于存在或是的一般理论),理性心理学(关于灵魂的理论),理性宇宙论(关于世界的理论)和理性神学(关于上帝的理论)。
这一概括得到后来哲学界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认同,成为哲学界的常用语。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大概是最重视形而上学并对其进行过认真反思的第一人。
尽管人们通常认为,黑格尔建立了西方哲学史最大的形而上学体系,黑格尔也认为形而上学最重要—他曾说过形而上学是哲学庙堂里的神,但是黑格尔没有像康德那样系统地反思过形而上学,或许他认为像康德那样的讨论实在迂腐。
康德则不然:他对形而上学的关爱溢于言表,他对形而上学误入歧途痛心疾首,他要拯救形而上学的决心矢志不渝。
康德不但对形而上学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对旧形而上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而且着手重建形而上学,他所有哲学的主题都是形而上学!(⑶)康德曾这样表白:“我受命运的指使而爱上了形而上学,尽管它很少对我有所帮助。
”(⑹P.78)康德把对形而上学的研究看作是他一生无法逃避的命运。
康德要拯救形而上学的理由首先是他认为形而上学太重要了,他甚至认为形而上学就是纯粹哲学本身:“形而上学却是本来的、真正的哲学!”(⑺P.23)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按照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对哲学进行这样的分类:纯粹理性实践运用的(道德的)形而上学纯粹理性的纯粹理性思辨运用的(自然的)哲学批判经验的康德不讨论经验性的哲学问题(这不是纯哲学),只讨论纯粹理性的哲学问题;在后者的讨论中,一是对纯粹理性进行批判,他又叫做“形而上学导论”或“入门”,二是讨论形而上学本身,其中又分为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和思辨运用,即道德形而上学和自然(思辨)形而上学。
可见,在康德眼里,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哲学!在另外一个地方,康德指出,形而上学比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更重要,“对这两种科学之需要进行研究,不是为了它们本身,而是为了另外一种科学—形而上学。
”(⑴P.103)这就等于告诉我们,《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和“先验分析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康德的知识论部分只不过是拯救形而上学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其次,形而上学产生于人类理性,是人类理性的宿命。
“我们的理性,象生了自己的珍爱的子女一样,生了形而上学;而形而上学的产生,同世界上其他任何东西一样,不应该看做是出于偶然,而应该看做是为了重大目的而明智地组织出来的一个原始萌芽。
”(⑴P.142)。
在这里,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产生于理性,而且是必然地为了某种重大的目的而产生的。
“形而上学,作为理性的一种自然倾向来说,是实在的”(⑴P.160)。
人类必须要有形而上学,因为人类有理性,形而上学是能思想的人难以摆脱的命运。
“人类精神一劳永逸地放弃形而上学研究,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办法,这种办法是不能采取的。
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不仅如此,每人,尤其是每个善于思考的人,都要有形而上学,而且由于缺少一个公认的标准,每人都要随心所欲地塑造他自己类型的形而上学。
”(⑴P.163)康德为人类的形而上学情结下了最后断言。
康德老人是对的吗?形而上学虽然如此重要,但是在康德时代形而上学遭到遗弃,已经没有多少人对她感兴趣了。
“曾经有一个时候,形而上学被称为一切科学的女王,并且,如果把愿望当作实际的话,那么她由于其对象的突出的重要性,倒是值得这一称号。
今天,时代的时髦风气导致她明显地遭到完全的鄙视,这位受到驱赶和遗弃的老妇像赫卡柏一样抱怨:不久前我还是万人之上,以我众多的女婿和孩子而当上国王—到如今我失去了祖国,孤苦伶仃被流放他乡。
”(⑷P.P.38-39)曾经被称为一切科学女王的形而上学,到如今已风光在再,变成了一个被人鄙视、驱赶和遗弃的老妇。
从“女王”到“弃妇”,还有比这更令人感怀的变迁吗?康德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了深深的同情!形而上学落得如此下场,那是“时髦风气”使然。
形而上学在“时髦风气”的影响下,变成一个“无休止的争吵的战场”。
“形而上学的统治在独断论者的管辖下是专制的。
不过,由于这种立法还带有古代野蛮的痕迹,所以它就因为内战而一步步沦为了完全的无政府状态,而怀疑论者类似于游牧民族,他们憎恨一切地面的牢固建筑,便时时来拆散市民的联盟。
”(⑷P.39)康德在这里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形而上学最初采取了独断论的形态,但是由于独断论的内在矛盾,最终必然陷入无政府状态,而怀疑论就是其最终结局。
所以,貌似对立的独断论和怀疑论这两种“时髦风气”不过是同一过程的两端而已。
要拯救形而上学,就必须改变“时髦风气”!二康德眼中的形而上学是什么?上面我们谈了康德要拯救形而上学的理由和决心,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康德要拯救什么样的形而上学?换言之,康德眼中的形而上学是什么?我们先从康德对形而上学的分类来看,“狭义的形而上学”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分类大致相同:“形而上学,就其狭义而言,由先验哲学和纯粹理性的自然学组成。
前者只在一个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与一般对象有关而不考虑可能被给予的对象——的系统中研究知性和理性(Ontologia,存在论);后者研究自然,即研究所予对象(或者是给予感官的,或者如果我们愿意说是给予其它种类的直观的)的总和,因此是自然学—虽然只是理性的。
”(⑸P.662)康德还从知识的来源及由此产生的种类之不同,即用先验的“正位论”进一步对“自然形而上学”即“狭义的形而上学”进行了分类:先验哲学(存在论,旧译“本体论)外感官(物理学)形而上学内在的(自然的)内感官(心理学)纯粹理性的自然学内部联系(宇宙论)超验的外部联系(神学)“因此,形而上学的整个体系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1.存在论(本体论),2.理性自然学,3.理性宇宙论,4.理性神学。
第二部分,即由纯粹理性发展而来的自然学说,包括两个分支:理性自然学和理性心理学。
”(⑸P662-3)这里的“自然形而上学”也就是“思辨形而上学”,即由纯粹理性的理论运用所产生的形而上学,它与由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所产生的道德形而上学相对。
于是我们看到,康德所说的“形而上学”分为两种:“广义的形而上学”和“狭义的形而上学”,前者包括“道德形而上学”和“自然形而上学”;后者就指“自然形而上学或思辨形而上学”,也就是传统形而上学所指的范围,只是康德增加了“理性物理学”(自然哲学)的内容。
这一增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表明康德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想对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作出形而上学(哲学)的说明(这一部分内容写进了《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中),把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真正结合起来,改变传统形而上学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造成用形而上学代替自然科学或两个领域全然不相干的难堪局面。
再从形而上学的含义(⑻)来看。
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的基本含义是“先天的”或“先验的”。
他从知识论(或认识论)的角度来界定形而上学,在知识论中他主要从知识的来源和性质来规定形而上学。
这样一来,形而上学就是关于一切先天知识的原理、范围和界限的学问。
康德说,“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
形而上学知识的原理(不仅包括公理、也包括基本概念)因而一定不是来自经验的,因而必须不是形而下的(物理学的)知识,而是形而上的知识,也就是经验以外的知识。
……所以它是先天的知识,或者是出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的知识。
”(⑴P.P.17-18)这是从知识的来源来说的。
从知识的形式来说,康德认为形而上学知识只应包括“先天判断”,这是由其来源的特点所决定的。
但是,从知识的内容来说,或者是仅仅解释性的即对知识的内容没有增加,或者是扩展性的即对已有的知识有所增加。
前者可称为分析判断,后者可称为综合判断。
康德根据先天与后天、分析与综合的四种组合,认定先天综合判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能扩展我们的认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