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1(1)
诗歌鉴赏(1)--形象+赏析
景
境
春寒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 治活动处于低潮。
(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①压挂在枝头的酒旗随风翻转,依傍着山丘的阴云送来了 一阵雨(1分) ②描绘了一幅春寒料峭、风雨交加的凄苦画面(1分)
答题步骤:
①描述自然特征。描述时结合诗句,突 出物的自然属性。 ②概括精神品质。如清高正直、傲然独 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韧顽强等,准确 体现物的象征内涵。
表(形)
里(神)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中的“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
①暮春时节,幽竹依旧苍翠幽美,“不改清阴”(1分) ②具有不屈世俗、坚贞不渝的品性节操(1分)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 括作答。(2分)
①凌寒开放, “幽香”袭人,“素艳”动人(1分) ②不畏严寒,傲然独立;清丽脱俗,素雅高洁(1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3分) ①拟人手法(1分) ②枝头的黄莺儿在这里久住,我们几乎相识,在这即将离 别的时刻,它频频向我啼叫了四五声。赋予黄莺儿以人 的情态,表达它对我的不舍(1分) ③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意(1分)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2)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 将“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3 分)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解析1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解析1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意思:________(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4.诗歌鉴赏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
(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古代诗歌鉴赏(1)
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 此篇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 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 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 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 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 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 本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 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 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 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 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 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惜。
二、按思想内容
9、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 10、咏怀述志诗。 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 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 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 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 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 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 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 《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 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 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 •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 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伤田家》
《送元二使安西》 “伤”为“哀”,“田家”(农户)为 “伤”的对象,据题意可知,这首诗的内容 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 是作者为田家的不公正生活遭遇而哀伤,情 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 感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是感伤诗。 “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 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
诗歌鉴赏1——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诗歌鉴赏鉴赏的步骤和方法(5看):诗歌题目往往能够揭示诗歌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情感等。
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王昌龄《从军行》、王维《山居秋暝》、李白《行路难》、王勃《送元二使安西》等◆作者所处的时代:比如唐朝盛世,诗歌多情感豪迈,格调高亢,气势喷张;宋代国力衰微,所以诗歌豪迈之气减弱,多见悲凉。
◆作者的主体风格: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描写生活,真实反映人民生活与追求。
如杜甫、陆游、陶渊明、白居易等浪漫主义:善于运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大胆抒发个人的理想和追求。
如屈原、李白、苏轼等◆作者的个人风格:●曹操:豪放磅礴,气势如虹《观沧海》●陶渊明:淡薄闲静,安贫乐道《归园田居》●王昌龄:悲壮豪迈《从军行》●王维:恬淡优美,别有禅意《山居秋暝》●李白:豪放飘逸,浪漫不羁《行路难》●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登高》●白居易:平易浅近《琵琶行》《钱塘湖春行》●李商隐:迷离凄美,意境朦胧《锦瑟》●苏轼:旷达雄健《赤壁怀古》《密州出猎》●辛弃疾:豪迈奔放,英雄意气《破阵子》●李清照:婉约清新《如梦令》●李煜:哀婉忧伤,意味深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注意:作者的个人风格并非一成不变,它往往跟随个人的生平遭遇、时代变迁等的变化发生变化。
●比如:李清照前有《如梦令》后有《声声慢》;杜甫前有《望岳》后有《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名句、诗眼揣摩诗歌的主旨,揣摩诗人的情感态度。
例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本首词的名句落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虽然前文出现“寂寞、愁、苦”等字眼,这是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
例2.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眼为“心远”。
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不必辨言。
诗歌鉴赏1
答: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都写了酒醒后的情景,突出了 孤独无依、凄凉难耐之感。
•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夏 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 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 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1)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假托—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 的离情别绪,清代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价此间:“语不深而情深,千古离别 之词,以此为最。”请问词的上阕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心情? 答:离别之前,女子郁闷难过,整天无心描眉梳妆,见到丈夫打点行装,她 更是无精打采,愁上心头。表现了女子对爱人强烈的不舍之情。然而,女子 在饯行时唯恐丈夫伤心,却是竭力控制情绪,强忍泪水,又表现了女子细心 和对丈夫的关心。(不舍之情,细心、关心) (2)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深,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最后两句构思奇特,作者运用了曲笔的手法,故作旷达。曲折含蓄地道 出了女主人公深挚哀婉的痛苦别情和不舍的依恋之情,分别是撕心裂肺的痛 苦,而爱人又不能不走,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 情形或许好受些,。这两句,把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写得感人肺腑。(答出表 达特点,答出“曲折含蓄”即可,未必要答出“曲笔”;具体分析)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词描绘了这样的画面;边塞将刁的枯草,积满山 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 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赢弱老兵……表达了戍边 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诗 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 “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答:“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 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 理状态。“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 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叠句重 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渲染了“愁绝”的气 氛。
诗歌鉴赏1
此题考查写景的时空顺序,是2015 年诗歌鉴赏的创新点。
• 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 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 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 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 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 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 析。(3分) • 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 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 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 味悠长。 •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 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 含蓄深长。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 • •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 白
•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 手法作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
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 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 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 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 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 • (事情1分,对“南来”的分析2分。意同即可。) •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 (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 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 (典故1分,答以“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 传书”的典故也可;分析2分。
安徽卷
• • • • • • •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 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 (4)列宿:众星。 •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寄外舅郭大夫【注】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释】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由朝请郎转任提点成都府路刑狱。
陈因家贫,无力赡私,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在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情真意切,通俗易懂,首联语调高昂,颔联沉抑,颈联呈淡淡的欢快,尾联归于平静起伏跌宕,尽真情之妙。
B.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联起来,说明消息终于传来。
C.“妻孥且旧居”是写妻子儿女仍在外舅家居住,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体现了诗人既迫切又犹疑、惊喜交加的心情。
D.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将诗人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2)有人对诗的尾联甚为称道,试从情感与主题方面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侯庙古柏李商隐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①。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②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③。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④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⑤。
【注释】①閟(bì)宫:深闭的祠庙。
②惠陵:这里指刘备的陵墓。
③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有“大树将军”之称。
召公:指召穆公,宣文王之政,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
④金刀:暗指刘家天下。
⑤昭融:光明,指帝王的鉴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点题,写武侯庙前的古柏,枝拱卫祠堂。
B.诗歌三四句写古柏枝繁叶茂,向东伸展到刘备惠陵。
C.诗中“海鹏风”用《逍遥游》典故,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
D.诗歌后四句盛赞武侯之才,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慨。
(2)诗的五、六句“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1-对写法
2、这首诗颔联与尾联是如何表现诗人 的思想情感的?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此处相思,彼处着墨
——诗歌鉴赏中的对写法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有一类诗 作抒写诗人的相思离别之苦和羁旅惆 怅之思,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 是落笔对方,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诗 人的苦恨离情,品读这类诗作,常常 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对写法
“对写法”
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 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 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 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 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 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 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 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诗的二三联是如何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 做简要赏析。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诗的二三联是如何抒发诗人 的思乡之情的?请做简要赏 析。 ——颔联用“遥隔”两字 表明了诗人离家遥远,不 能归家,透露出思乡之情; 颈联先用“泪尽”他想这 一典型细节,反映出诗人 思乡之情的强烈。然后从 对方落笔,假托家人遥望 “天际”的“归帆”盼望 着自己的归去,巧妙含蓄 的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4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 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 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 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 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 别,怎能不无限眷恋, 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 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 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 路送“我”远行,怀着 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 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悟古代文化,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前预习文章《古代诗歌鉴赏》。
2. 课中讲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诗人思想和创作风格。
3. 鉴赏李白的诗歌《将进酒》。
4. 学生诵读和欣赏几首古代诗歌,品味其中的文学形式、意境和思想感情。
5. 了解几位著名的古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阅读文章《古代诗歌鉴赏》。
2. 了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3. 学生诵读和欣赏李白的《将进酒》。
4. 分析《将进酒》的文学形式、意境和思想感情。
5. 学生分组进行古代诗歌朗诵比赛,比赛结束后,老师点评,鼓励学生积极表现。
6. 了解几位著名的古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7. 学生在课后自学和朗诵古代诗歌,并在下节课上展示自己的成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学生需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2. 学生需要学会评析李白的《将进酒》,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式:1. 讲授课堂教学2. 学生发言和互动3. 分组进行古代诗歌朗诵比赛四、教学反馈:1. 学生在上课时积极发言,参与学生组织的古代诗歌朗诵比赛。
2. 通过学生报告和展示,了解到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感悟和理解程度。
3. 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后考试和作业的统计和评分。
五、教学材料:1. 《古代诗歌鉴赏》一文2. 李白的《将进酒》3. 几首古代诗歌的文本4. 学生自学的古代诗歌文本六、教学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思想,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感悟了古代文化,培养了审美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高考诗歌鉴赏(1)——题材归类,把握情感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2.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 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3.托物言志类诗歌的答题模板 通过××(对所托物象特征进行分析),抒发(寄寓、揭示、 揭露)作者××的感情。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跟踪热身] (2018·四川自贡高三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 题。
桃花 罗 隐①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②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1)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2) 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 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 常用 渲染,以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 技法 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 情,融情于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答案 第一问:用了通感,衬托,虚实结合等手法;写出 了桃花的形态、芳香、艳丽。写出了它超出一般的景物,以景 喻己,叙说自己的零落凄凉,透视出无限的忧伤,诗人自喻才 高,却数次落地,颇有怀才不遇之叹。
第二问:以乐景衬哀情,为诗人的情感表达作铺垫。一、 二两联着力表现桃花的红艳、芬芳,与后两联桃花无人欣赏、 迟疑怅望、风雨时至的孤独、凄凉形成鲜明对照,为作者以桃 花自喻,抒写空有才华、无人赏识的感伤之情做铺垫。
语文诗歌鉴赏1
善于捕捉眼前细微的景物入诗, 使诗富有生机,给人以新鲜感。 如“欲立蜻蜓不自由”一句,很 形象地描绘了蜻蜓想停立在蒲草 叶上,但微风把蒲叶吹得不住地 摇晃,蜻蜓停下又飞起的情况。
道潜这诗纯是写景,缩放很自由, 小到蜻蜓欲停在草叶尖上,大到 满眼无尽的荷花,由这一大一小 两组特写,构成了“五月临平山 下州市 东北。
② 蒲:一种生长在水边的草。猎猎: 此指风吹动蒲叶发出的声音。
③ 汀洲:水边平地。此即指水面。
风儿吹动着蒲草轻柔的细叶, 发出沙沙的声响;蜻蜓飞来 了,瞅着摆动的蒲叶,怎么 也停不稳当。五月里我走在 临平山下,这满塘盛开的荷 花,送上了阵阵清香。
这首小诗写五月行走在临平山 下所见。风儿习习,蒲叶沙沙, 蜻蜓欲停未停,满塘荷花盛开; 诗人向人们展示的景观犹如一 幅花虫小品,充满了自然的情 趣。
临平①道中 道潜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注:①临平:山名,在今浙江杭州市。
道潜(1043—1106) 北宋诗僧。本姓何,字参寥,赐号妙总大师。 於潜(今属浙江临安)浮村人。自幼出家。 与苏轼诸人交好,轼谪居黄州时,他曾专程 前去探望。元祐中,住杭州智果禅院。因写 诗语涉讥刺,被勒令还俗。后得昭雪,复削 发为僧。著有《参寥子诗集》。[1]
(1)简析“弄”字在首句中的表达效果 (4分)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 者什么情感?(4分)
(1)弄,动词,摆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 细腻地描写了蒲草随风摆动的美妙姿态,突出表现了 蒲草轻柔的体态。[解释1分,“拟人”,1分;“随 风摆动”,1分;“轻柔体态”,1分。] (2)本诗描写了蒲草在风中轻柔摆动,蜻蜓在蒲叶 上时停时去,荷花开满水面的夏日江南水乡秀丽清新 之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闲适(或:喜悦)以及对热 爱大自然的情感。[4分。景物及其特点,各1分;情 感,2分。]
201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1:诗歌的形象破解
高考古代诗歌破解第一节诗歌的形象破解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注】①胡逸老,生平不详,致虚庵为其书房。
②籯:筐笼一类的盛物竹器。
这首诗表现了庵主胡逸老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表现了胡逸老品格清高,为人不慕荣利,有仁爱之心、山水之趣的性格特点。
首联赞美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
颔联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
颈联正面写致虚庵,让读者体会庵主高雅的人格、宽广的胸襟;诗人在敬慕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高雅情怀。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唐]张潮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诗通过“欲语低头笑”等神态描写勾画出一位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采莲姑娘。
张诗通过“并著莲舟”“不畏风”等动作描写写出了一群互助、团结、勇敢的采莲姑娘。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园[清]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兰,新目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本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
诗歌鉴赏之语言课件1(1)
高考专题辅导
古代诗歌鉴赏之二
鉴赏语言
高 考 专 题 辅 导 古 代 诗 齐己《早梅》 歌 鉴 赏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 之 鉴 赏 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 语 言 “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是 “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高 考 专 题 辅 导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之 鉴 赏 语 言
5、定语后臵。
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
月”。
“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 现被分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 而不可能是“月”。
又如《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 (《登高》杜甫)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高 考 专 题 辅 导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之 鉴 赏 语 言
例3:“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
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高 考 专 题 辅 导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之 鉴 赏 语 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诗词鉴赏中,四 要注意语序
1.主语后臵。 崔颢《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 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高 考 专 题 辅 导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之 鉴 赏 语 言
2.宾语前臵 辛弃疾《贺新郎》词:
高 考 专 题 辅 导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之 鉴 赏 语 言
古代诗歌鉴赏1
古代诗歌鉴赏1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唐诗三百首·诗歌鉴赏(一)含答案
2014-2015学年度高二级《唐诗三百首》练习二宿王昌龄隐居①(唐)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②群。
【注】①王昌龄未出仕前,隐居在石门山。
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当时王昌龄外出做官,并不在此。
②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1.颈联两个动词“宿”、“滋”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
(4分)2.诗歌尾联是什么意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为后世所传诵的佳句,“送”与“滴”字用得尤妙,请简要赏析。
(3分)4.诗中诗人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3分)宿业师①山房待丁大②不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③期宿来,孤琴候萝径④。
【注释】①业师:僧人。
②丁大:丁凤。
“大”,指其排行第一。
③之子:这个人,指丁大。
④萝径:藤萝悬垂的小路。
5.前六句是如何表现时间的变化的?请赏析其中第二联的妙处。
6.“孤琴”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7.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
“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8.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9.试分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表达情感的特点。
(2分)10.作者采用民歌的特殊手法,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试结合全诗分析“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运用了哪两种民歌手法。
诗歌鉴赏一
(09年全国卷Ⅱ)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 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 (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 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 意?
感情一定要具体,但切忌空洞,要答得具体。 24
【解析】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 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 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 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 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 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 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 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 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 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 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 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 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 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
25
绝句二首(其一)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 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1、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 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选取意象,展开描绘画面) 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2、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概括氛围) 3、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点明感情要具体)
诗歌鉴赏1——读懂诗歌教案
诗歌鉴赏1——读懂诗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章“诗歌鉴赏”部分,主要内容为第一章“读懂诗歌”。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诗歌的语言特点,以及如何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学会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要素。
3.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解读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诗歌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过程细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分享感受,引入课题。
2. 讲解:介绍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细节:教师通过PPT展示诗歌的发展历程,结合实例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 实践:引导学生阅读一首诗歌,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过程细节:教师选取一首经典诗歌,指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读诗歌的方法。
4. 例题讲解:针对一首诗歌,进行详细解读。
过程细节:教师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从题目、作者、背景、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分析一首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细节:教师选取一首适合练习的诗歌,指导学生按照解读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形成与发展2. 诗歌的语言特点3. 诗歌解读方法语言分析形象分析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阐述其意境与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诗歌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田育英高中
吴松道中 晃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审题目一: 题目营开一造头:了两怎句开营样描头造的写两了氛了句怎围怎描样?样写的的了氛景怎围色样??的景色?
题目二: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 意象的作用?
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 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 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其次,意象或意象的 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答诗歌意境题?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案例四: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冬之时,吴淞江边下 雨时的景色,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
案例五:早晨小路上下起了萧萧雨水,落叶四处飘零的 景色。
氛围:凄凉、孤寂、无依无靠的氛围。
案例六:描写了早晨下着秋雨,家乡的树开始落叶。 营造了一种萧瑟的气氛。
第二题案例
案例一:①孤舟象征了诗人自已飘泊在外无依无靠。 ②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案例分析
案例一:开头两句描写一幅烟雨朦胧的江南,落叶纷飞,天气转 凉所以大渐南飞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孤寂、冷清的冷色调的氛围。 案例二:描写了一幅清新自然、宁静乐观的画面,将雨中 的小路以及江边的落叶形象的勾勒在一起。给全诗营造出 一种寂静悲凉的气氛。
案例三:描写了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江中的叶子随风漂 荡,大雁叫声急促的一种景色。营造了一种欢快而又紧张 的氛围。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 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孤寂、 思乡之情。
见
案例二:与前面的人、物匆忙回程的现象形成对 比,突出自己的孤独。
案例三:它在全文中,是全诗的中心词。“孤舟” 一词是诗人的情感出发点。文章其他的意象“大 雁”“落叶”“鱼”“等都是为了衬托”孤舟“无 枝可依、无人可靠的悲凉之感。
案例四:①渲染了一种子孤独寂寞的气氛。
②奠定了全文的凄凉的感情基调。
案例五:“孤舟“这一意象指的是在无边无际的江
面上,只有诗人自已划着小舟赶路。其作用是突出了 诗人自已的那种孤独以及自己内心的那种郁闷之情。
思考交流讨论
问:刚才上述案例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
思考
结合这两道题,请思考一下,这两道题主要 考查的是诗歌哪方面的内容?
意境
思考
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 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象的 完美结合情调和境界。
(时间,地点)用四字短语表示,如:幽深僻远、清 幽明净 、
幽静平和;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冷(凄)清、 萧瑟凄凉、
凄苦悲凉;恬静优美 、恬淡闲适、瑰丽情新、安谧 美好、
清新自然、迷离渺远等。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或这首诗的竟境是什么?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深秋季节,江南水乡 秋雨霏霏、落叶纷飞、大雁啼叫、鱼儿惊 跳、孤舟飘荡、桥霜月冷凄清冷峻的画面。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
萧萧雨
落叶
问
孤舟
霜 月 “孤舟”这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枫桥
大雁
鸟
鱼
内容上:表层指的是一条小船;深层:融情 于景,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孤寂、思乡之情。
结构上: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 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
第二步:描摹出主要景物,展现图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