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
(整理)《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
回望历史,发现社会——《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一.导语:真理的预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一方面,时代在飞速发展,人类正在创造着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另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问题却一次次地颠覆了我们对和平世界的认知——此起彼伏的社会动荡,残酷严峻的金融危机,纷争不断的国际形势,还有民不聊生的第三世界……如果这些纷繁复杂的表象令人困惑,那么,卡尔·波兰尼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清晰的线索,使我们从一个客观、全面、实证的角度,重新理解这些社会现象。
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全书探讨并分析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文明的“大转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19世纪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旧工业文明的衰落和20世纪以保护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新工业文明的建立。
本书的主题极具前瞻性,因为直至今日,对不同意识形态的比较与探索还在激烈地进行;作者的见解又极具创造性——他在将近一个世纪以前就提醒人们,如果盲目地深信“自由市场”的经济理论,我们的社会很可能落入一场巨大的灾难。
现在,许多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印证了这位思想巨人的预见。
因此,对这一部经典著作的回顾也就尤为必要,它带给我们的思路和启示,或许将会帮助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二.主题与中心:“建立在乌托邦之上的错误”全书主题即“发现社会”,作者认为,社会是比经济和市场更为广阔、也更为核心的关注对象。
作者的核心论点可以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19世纪文明的解体,是因为社会为了使自己不被自发调节的市场的作为所毁灭而采取的那些措施”1。
基于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展开了实证的论述,具体回答了为什么自由市场是一个乌托邦,经济与社会的嵌入式关系,劳动力、土地和货币为什么不能成为商品、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产生了如此强大的破坏性张力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规范性建议与展望。
《大转型》读书笔记(精品5篇)
《大转型》读书笔记(精品5篇)《大转型》读书笔记篇1《大转型:中国的开放与世界的转型》读书报告今天我读了《大转型:中国的开放与世界的转型》,这这本书给人很深的印象,作者弗格森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虽然只有61页,但是字字珠玑。
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当前和未来几十年全球格局的独特视角,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弗格森在书中写道:“中国的大转型不仅将重塑中国本身,而且将重塑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与中国竞争或与中国合作的国家。
”这让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模式和政策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弗格森在书中提到了中国的发展模式,即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和技术,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种发展模式也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也为发达国家带来了竞争压力。
弗格森在书中还提到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竞争关系。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日益密切。
然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也在加剧。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其他国家也希望在中国的崛起中分得一杯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创新和改革,我们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我也认为,我们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大转型》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大转型》读书笔记篇2《大转型: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读书报告在深入阅读陈恒教授的《大转型:我们如何走到今天》之后,我深感其观点独特,论证严谨,内容丰富。
这本书以宏观的历史视角,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影响,使我更全面地理解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首先,陈恒教授对于社会转型的定义和阐述非常吸引我。
他提出了“大转型”的概念,认为社会转型并非单纯的制度变迁,而是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的深刻转变。
大转型感悟
站在兔毛的顶端——以方法论眼光读《大转型》感悟乔斯坦·贾德在他的《苏菲的世界》中说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兔毛深处,哲学家的使命就是努力站在兔毛的顶端去发现真正的世界。
而每个研究人类社会科学的学者同样需要有哲学家的思维,站在“兔毛”的顶端:用最宏观、最系统、最全面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
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历史学家,都一定要把握住所有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因素,才能真正把握人类社会本质,解释清楚人类社会中的问题。
这就是我从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中所得到的感悟。
在本书的前言中,信息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道“波兰尼强调了自由劳动力市场、自由贸易和自发调节的货币机制这三个信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波兰尼把市场看做一个更为广阔的经济的一部分,并且把这个广阔的经济看做一个还要广阔的社会的一部分”……弗雷德布洛克所做导言中也说到“波兰尼反复说一种脱嵌的、完全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是一项乌托邦建构;是一种不可能存在的结构”……不难看出,之所以斯蒂格利茨说“波兰尼所提出的问题和视野并没有丧失它的卓越性”,源于他分析问题的广度。
我认为其广度体现在三个方面:将经济研究与历史社会研究相联系;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待经济变迁;从多方讨论市场制度。
首先波兰尼将经济研究与历史社会研究紧密联系,而不是孤立地单纯研究经济问题。
波兰尼在第四章中提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中具有一种互通有无、互相交易的秉性。
这种所谓的个体交换的秉性,导致地方市场和劳动分工的必然出现,由此形成远程贸易和地域分工。
因此,在自由放任的前提下,市场经济将能够自发形成,并自主运转和成长,不需要政府的干预。
而波兰尼的看法是,在我们的时代之前,没有任何哪怕只是在原则上由市场控制的经济曾经存在过,通过交换来获取利益和利润这样一种动机,此前从未在人类经济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从而波兰尼批判亚当斯密“对早期人类经济心理的假设是错误的”,波兰尼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人类的行为动机并不在于维护占有物质财物的个人利益;而在于维护他的社会地位,他的社会权利,他的社会资产。
大转型读后感(5篇材料)
大转型读后感(5篇材料)第一篇:大转型读后感关于政府适当干预的思考波兰尼《大转型》读后感新自由主义经济一直倡导自由市场,强调“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但是无论是从19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带来的灾难,还是20世界和21世界的两次大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都不难发现,完全放任的市场总是会有失灵的时候。
波兰尼在《大转型》中有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自由主义市场的失败,他也一再的强调,完全“脱嵌”的市场经济是乌托邦式的。
波兰尼详细论述了英国的“圈地”运动,他赞赏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对于“圈地”运动的干涉主义,认为“反圈地立法虽然没能完全阻止圈地运动,但也并不是完全无效的”,人们不该忽视它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地方市场和邻里市场的叙述,我们看到,国家的干预才真正是国内市场的根源。
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原因:1、社会保障问题经济法则来源于自然法则(羊与狗的例子),自然选择认为必须有贫困的人存在,只有贫困的存在,才会有为了不挨饿而努力工作的人。
同时,经济学认为,财富的增长必然伴随着贫困的发生。
为了缓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解决贫困问题,政府的几乎强制的再分配能极大的减少贫困的发生,防止社会的崩溃。
2、劳动力、土地、货币的虚构商品性从根本上来说,劳动力只是人的技能的一种体现;土地只是自然的一种形态;货币本身可能并没有价值,他们都不属于商品。
然后劳动力、土地、货币(资本)却是现代经济最重要的元素。
把他们当作商品,使得市场经济系统完全凌驾与社会系统之上,换句话说,使得人们完全以逐利而存在,失去了个人的价值,最终导致社会的消失。
3、金本位制度的缺陷早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金本位制度就发生过严重的危机。
金本位制度的缺陷拿到现代来看,就是各国货币币值的不稳定状况。
货币币值的不稳定会严重损害全球化的贸易,尤其是会对经济实力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造成重创。
因此,需要有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本国的货币不受打击。
4、市场自发调控的苛刻条件经济学对完全市场的假设条件太过苛刻,完全竞争、信息对称、稀缺性,在现实世界中这些都很难实现,所以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常常会使得经济陷入危机。
大转型观后感
关于政府适当干预的思考波兰尼《大转型》读后感新自由主义经济一直倡导自由市场,强调“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但是无论是从19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带来的灾难,还是20世界和21世界的两次大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都不难发现,完全放任的市场总是会有失灵的时候。
波兰尼在《大转型》中有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自由主义市场的失败,他也一再的强调,完全“脱嵌”的市场经济是乌托邦式的。
波兰尼详细论述了英国的“圈地”运动,他赞赏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对于“圈地”运动的干涉主义,认为“反圈地立法虽然没能完全阻止圈地运动,但也并不是完全无效的”,人们不该忽视它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地方市场和邻里市场的叙述,我们看到,国家的干预才真正是国内市场的根源。
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原因:1、社会保障问题经济法则来源于自然法则(羊与狗的例子),自然选择认为必须有贫困的人存在,只有贫困的存在,才会有为了不挨饿而努力工作的人。
同时,经济学认为,财富的增长必然伴随着贫困的发生。
为了缓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解决贫困问题,政府的几乎强制的再分配能极大的减少贫困的发生,防止社会的崩溃。
2、劳动力、土地、货币的虚构商品性从根本上来说,劳动力只是人的技能的一种体现;土地只是自然的一种形态;货币本身可能并没有价值,他们都不属于商品。
然后劳动力、土地、货币(资本)却是现代经济最重要的元素。
把他们当作商品,使得市场经济系统完全凌驾与社会系统之上,换句话说,使得人们完全以逐利而存在,失去了个人的价值,最终导致社会的消失。
3、金本位制度的缺陷早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金本位制度就发生过严重的危机。
金本位制度的缺陷拿到现代来看,就是各国货币币值的不稳定状况。
货币币值的不稳定会严重损害全球化的贸易,尤其是会对经济实力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造成重创。
因此,需要有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本国的货币不受打击。
4、市场自发调控的苛刻条件经济学对完全市场的假设条件太过苛刻,完全竞争、信息对称、稀缺性,在现实世界中这些都很难实现,所以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常常会使得经济陷入危机。
大转型 卡尔波兰尼
大转型卡尔波兰尼读书笔记《大转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一贯的“整体性”的观察方法,即将经济看做是镶嵌于社会之中的一个部门,经济秩序只不过是社会秩序的一种功能,前者寓于后者之中。
而现代市场经济正是试图使经济成为独立的部门,让经济制度为整个社会制订运转法则。
在这个意义上,波兰尼不但拒斥了经济自由主义者将交换(经济动机)定义为人类行为动机基础的一系列观念,同时对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简单的“经济决定论”进行了反驳,因为这二者虽然壁垒分明,但实际上共享了一个前提:经济是一个独立的部门。
在波兰尼的眼里,将经济目的作为人、社会奋斗的目标本身,事实上构成了“异化”。
这种“异化”正是市场经济模式的最大特点,市场经济不被当作通往更为基本的目的——比如人类幸福——的手段,其本身倒成目的。
在波兰尼的观点中,前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之间是存在着很大的断裂的,这样的断裂也就是所谓的“大转型”,即经济从“镶嵌”在社会之中的一个部门“脱嵌”出来。
但波兰尼接着论证到这种“脱嵌”是不可能成功的。
劳动力、土地和货币是市场经济体系得以形成的三个关键性要素,如果不将这三个要素组织进行自由市场“交换”中,市场经济秩序就不可能形成。
虽然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最终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货币市场”,但“劳动力、土地、和货币显然都不是商品;这样一个基本假定,即任何在市场上买卖的东西都必须是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的,对他们而言是不成立的。
换言之,根据商品的经验定义,它们不是商品。
”因此,波兰尼称这三种所谓的商品为“虚构商品”。
问题是,如果要将这些“虚构商品”真正放置在市场上,令其处于“待购”状态的话,事实上等于把人类所处的环境和人类自身推向市场,人类社会成经济体系的附属品。
这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也理应置于正义人类的批判之下。
在市场经济力图扩张并将越来越多的要素囊括进市场体系的同时,人类社会兴起了“社会保护运动”。
矛盾的是,惟有通过通过一系列国家制度的强制手段,自由市场才得以形成,且自由市场状态的维持也需要更多的管制和疏导;但社会保护运动却完全是自发的,只要市场的扩张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这股运动就会自发地迸发出来。
理解卡尔 波兰尼的《大转型》社会与市场的博弈
社会与市场的博弈理论及其历史——理解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摘要】本文从社会与经济二者博弈的视角,系统介绍了卡尔·波兰尼对于社会与经济二者关系的论述,探讨了波兰尼的“嵌入”理论、“双重运动”理论以及国家的作用等理论,从而为社会与经济的博弈关系奠定理论基础;文中根据劳动力、货币、自然的商品化过程将历史上社会与经济二者博弈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阐述了其博弈过程,并指出其博弈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最后根据博弈历史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且总结了对于自由主义思想的应该持有的理性态度。
【关键词】社会与市场《大转型》自由主义博弈历史一、引言及文献综述(一)引言卡尔·波兰尼被公认为是杰出的经济史家,在他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s,以下简称《大转型》)中,开创性的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分析的历史的视角,也为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提供了一个渠道。
时至今日,阅读这本具有著作仍然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当代资本主义新问题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波兰尼的思想广泛而且深入,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
虽然其理论却较少地被各个学科的正统和主流派别所提及和研读,同时其作为社会主义者的身份似乎也从未得到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正式承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大转型》这门书中,波兰尼开创性的将市场的分析视角扩展到“市场与社会”两者之间关系的框架里面(以前的理论为纯粹的经济学市场理论或者社会学方面的思想理论),并且发掘二者之间的互动规律。
作为人类社会两个有着截然不同运动机理的事物——社会与市场共存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由于市场天然的扩张性特点,市场的强大活力必然导致其侵入到社会的边界,而这种入侵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与市场对立的社会对此将采取什么样的应对?二者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曾经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目前为止经历过几次大的博弈?二战以后社会与经济的博弈情况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构成了本文的论题——“社会与市场的博弈”。
《巨变(大转型)》读书报告
《巨变》读书报告《巨变》是一部公认的伟大著作,又译为《大转型》,该书的副标题译为“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
一、作者生平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1886-1964),生于奥匈帝国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是匈牙利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是20世纪公认的最彻底、最有辨识力的经济史学家。
当法西斯主义兴起时,他离开了出生的匈牙利,成为英国公民。
著有《法西斯主义的本质》、《巨变》和《达荷美和奴隶贸易》等。
1924-1933年,在维也纳期间,受马赫思想的影响并作为马赫研究协会的一员,波兰尼撰写了大量关于科学、医学、人类疾苦及共产主义道德的手稿。
1941年至1943年,波兰尼在美国完成本书,并于1944年出版。
波兰尼晚年致力于创办经济学和政治学比较研究的《共生》杂志,深入研究文化差异,寻求改善人类生活状况并实现世界和平的途径。
1964年4月23日《共生》第一期出版之夜,卡尔·波兰尼与世长辞。
其重要贡献是——对经济史做了精到而具有广泛影响的研究。
— 1 —二、本书的基本思想在本书中,波兰尼主要关注的是——造成19世纪西方文明衰败的起因。
波兰尼通过对社会“双重运动”的探究式解说,考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民族国家内部社会福利的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或者说是自由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也就是从这个过程冲突的角度来解释自律性市场社会的建立及其衰败。
三、本书的内容概要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国际体系、二是市场经济的兴衰、三是进行中的转变。
第一部分可谓是写作背景,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欧洲大陆经历了“百年和平”却突然崩溃衰败、落入世界大战和经济萧条的深渊。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又分为市场经济的“兴”和“衰”两个层次,也即自由经济制度和社会的自我保护的“双重运动”,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各国政府在面对金融危机时所采取的种种政策,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种“双重运动”的痕迹,波兰尼正是从这种“双重运动”来借以解释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
2 卡尔 波兰尼 《大转型》
• 根据商品的定义,即任何在市场上买卖的东西都必须是为 了出售而生产出的。劳动力是人类活动的另外一个名称, 土地是自然的一个名称,而非人类创造,货币是购买力的 象征。它们都不是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因此,这三种要 素不是商品。 • 这三种要素的商品形象是虚构的,是虚拟商品。那虚拟商 品是如何 • 实现的? 卡尔· 波兰尼认为只有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权力干预, 才能实现劳动力、土地和货币的虚拟化。当国家由自由意 识形态主导,并强力提升市场在社会中的地位,将劳动力、 土地和货币合法地推入市场,使它们能被自由买卖并受到 市场的支配,这就形成了市场社会。 • 市场社会拒绝原有体系中社会对人的保护,迫使人们出卖 劳动,减少对土地买卖与货币使用的管制。
• 是什么因素造就了19世纪的“和平百年”?又是 什么因素在20世纪一开始就摧毁了西方世界的和 平?与卡尔同时代的理论家,大多从那些有损于 “和平百年”之制度基础的种种潜在因素中去寻 找答案。 • 卡尔则完全相反,他坚信“和平”与“战争”有 着必然的历史联系。在他看来,“百年和平”并 不是因为19世纪不存在冲突的原因,而是因为19 世纪的西方文明出现了一种对和平的热切兴趣: 贸易在这个世纪里史无前例地与和平连接在一起。
大转型的问题意识
• 《大转型》是针对将西方文明缺陷表现得淋漓尽 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写的。战争期间,盟国的 喉舌将所有祸根归咎于“专制国家”和“军国主 义”,流行于民间的理论更是局限于就祸端谈祸 端。 • 犹太人卡尔也是纳粹的受害者。然而,在理论思 考中,他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超然和冷峻气质。
• 对于卡尔来说,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 与19世纪西方文明的“百年和平”构成鲜明的反 差。19世纪出现西方文明编年史中没有先例的现 象,这就是1815年至1914年之间的“百年和平”。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
读书随笔—波兰尼的《大转型》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奥匈帝国。
他终其一生致力于寻找一种人道主义的新社会:一个欣欣向荣、但经济标准和价值并非至高无上的社会,一个公有共享且不是马克思集体主义的社会。
波兰尼努力破译他所处时代问题的答案,首先因为他是一个艰难时世的见证者。
他目睹了金本位制的崩溃、充分就业的瓦解、法西斯独裁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惨剧、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五年计划,以及自由放任主义的损害和凯恩斯预算干涉主义的胜利。
经历了众多的灾难,热情而富于使命感的波拉尼转向历史和比较的证据以确认社会脱节的经济原因。
波兰尼揭示了市场资本主义并非仅凭演化力量就可以实现。
其实,市场资本主义的起源是由于国家权力的占有者一方出于有意的努力和战略利益的考虑,创造出了最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各种制度及管理上的安排,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劳动力的市场化。
因而,资本主义以及作为其必要条件的劳动力的商品化都是一种政治上的建构。
在波兰尼眼中,“市场是政府一方有意的、并且常常是暴力介入的结果。
这个政府出于非经济的目的把市场组织强加于社会之上。
”波兰尼根据人类学研究成果指出,市场虽然是调节经济生活的一个非常古老的制度,但是在现代社会之前,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中心,甚至很少成为重要的制度。
19世纪之前的人类经济活动史表明,除了体现市场功能的交换之外,人类经济活动方式还有互惠、再分配以及家庭,后三者甚至是主导性的。
在此,波兰尼的矛头直指亚当·斯密开启的古典经济学。
正是亚当·斯密这样的思想家提出,社会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的存在,或者,像他所说的那样,社会劳动分工依赖于人类“以此物换彼物的倾向”。
这句话后来产生了经济人的概念。
而实际上,亚当·斯密关于早期人类之经济心理的见解,与卢梭关于原始人之政治心理的观点一样,都是错误的。
劳动分工,作为一个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现象,源自于性别、地理和个人禀赋这些事实上的固有差异;而所谓的人类天生倾向于交换的说法,几乎完全是虚假之言。
警惕自由市场体制的乌托邦《大转型》读后感
笔者 出生 于上世纪 8 0 年代初 , 从 高中开始我就知道 市场体 制有助于经济发展这个道理 。 9 0年代 中期上大学 以后 , 我又知道
了制度和产权 的重要性 。 但是我一直抱有一些疑惑 : 自由市场加 上产权制度 , 真 的就是解决 人类经济和社会 问题 的万能 良药吗 ? 事情应该不会那么简单吧 ? 后来读到卡尔 ・ 波兰尼的《 大转型》 一 书, 笔者 忽觉 豁然 开朗。《 大转型》 一书提供 了一个迥然不同的视 角, 阅读 此书 的过程犹 如单 调而沉 闷的阁楼 瞬间打开 了一扇窗 , 窗外 风景 无限 。市场 经济 确实 不是 万能 的 ,市场 原教 旨主义 ( ma r k e t f u n d a me n t a l i s m) 和纯粹 的计 划经济一 样 , 是走 向另一 个 极端的乌托邦思想 。 必须承认 , 《 大转型》这 一本 书读 起来很吃力 : 一是语 言晦 涩、 句式 复杂 , 二是 里面隐含 了很 多的历史背景知识 。然 而波兰 尼被称作“ 2 O世纪公认的最彻底 、 最有 辨识 力的经济史学家” , 我 于是坚持把这本 书看 了两遍 , 不算细嚼慢 咽 , 也算是 囫囵吞枣了
பைடு நூலகம்
伟
笔者对《 大转 型》 一书 的关键论 点有 如下的个人理解 : ( 1 ) 市 场体制 或 自由交换并不是人类历史 上一 直存 在的经济活动 的社 会组织方 式 , 也没有 理由认为它将永远存在 。( 2 ) 工业革命 以及 机器化大生产 , 对 自由市场体制 的建立提 出了客 观的要求 。( 3 ) 自由市场体制的建立其实并不是 自发的 ,而是在政府的刻意推 动下 才完 成的 ;恰恰是社会对 于 自由市 场体制负面作用的保护 行为常常是 自发 的。( 4 ) 自由市场体制充分发挥效力 的重要前提 是货币 、 人、 自然资源统 统变成 商品 ; 在此过程 中 自由市场 体制 超越 了仅仅作为经济活动组织方式 的功能 ,并渗透到人类社会 的各个方 面。( 5 ) 这种广泛的渗透造 成了人类社会 中的多种 紧张 关系 ,并促使社会 自 发 的形成一些 保护机制以抵制 自由市场体 制对 整个 社会 机体的侵蚀 , 这包括 中央银行体制 、 对劳动者 的保 护等等。( 6 ) 历史上的“ 反动力量 ” 在社会 变革 的过程 中可 以起到 些 正面作用 , 它们 可以减缓剧烈变革发生 的激烈程度 , 从而保 护一 些有 价值 的社会组织免遭摧残 。 波兰尼认 为 , 自由市场体 制 中将货 币转变 为商品 ( 资本 ) 正 是理解市场体制如何侵蚀社会 机体 的一个关键点 。在早期 的人 类社 会中 ,货币 的作用就是一般等 价物 。在进入机器大生产之 后, 货 币变成 了商品和资本 , 而银行 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随意 创造 或紧缩货币 。这种脱离实体经 济活动的资本现象对 自由市 场体制本身 的运行造 成 了伤 害 ,其突 出的表现就 是 1 9 世 纪末 期、 2 0 世纪早期频频发生 的经济危机 。 而经济危机对人类社会的 负面冲击 不仅 仅是 经济上 的, 更是社会 和文化层 面的。 作为对 自由市场体制 中这种疯 狂行 为的保护性反应 ,国家 内部出现了中央银行体制 、 国际上则出现了金本位体制 。 这两种 体制 , 前者减轻 了经济危机的 冲击性 , 后 者成为了 国际政治和经 济均衡状态的一个重要支柱 。但 是到了 2 0 世纪后半期 以后 , 波 兰尼所说 的这种 自由市场体制 内部 的风险似乎又有 了其他 的表 现形式 。例 如 , 1 9 9 7年的亚洲金融危 机是 由国际流动 资本引爆 的, 2 0 0 8 年 的次贷危机背后是美 国中央银行长期的低利率 政策。 我们可 以争辩说 1 9 9 7年 亚洲金融 危机 的根 源还是危 机国家本 身的经济结构不健康 ,但是 国际流动资本以货币危机 的方式对 这种不健康 的经济体进行 纠正 ,必 然会 给其经济和社会带来不 必要的冲击和伤害 。况且 ,这 些危机国家本身的经济结构不健 康, 背后 的根本原 因仍然是过度放任的 自由市场体制 。
波兰尼大转型读后感
波兰尼大转型读后感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想着这会不会是那种让人看了就犯困的学术大作。
可真正读进去,发现波兰尼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老爷爷,虽然讲的是严肃的经济社会转型,但总能让我在字里行间找到不少惊喜。
波兰尼首先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他对市场的看法。
咱们平常老觉得市场就像一个万能的魔法盒子,只要把东西放进去,啥资源分配啊、社会发展啊都能自动搞定。
但波兰尼可不这么认为,他直接给我来了个灵魂撞击,告诉我市场其实是嵌入在社会里的,就像蛋糕里的葡萄干,不是独立存在的。
市场的发展得依赖社会的各种规则、文化和人际关系啥的。
这就好比说,市场是个演员,社会就是舞台和整个剧组,没有这个大环境,市场这个演员根本演不起来。
我以前可从来没这么想过,老是盲目地觉得市场自己就能主宰一切呢。
书里讲到工业革命那一段的时候,我感觉就像看一部超级大片。
波兰尼描绘了当时社会被市场拖着走的那种狼狈样子。
工业化像一头横冲直撞的怪兽,把传统的社会秩序搅得乱七八糟。
以前那种温情脉脉的乡村生活、小手工业者的小确幸,一下子被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浪潮打得七零八落。
人们突然发现自己得按照市场的节奏生活,啥都要被定价,连劳动力都成了商品。
这让我不禁想到,现在我们有时候也会被经济的浪潮裹挟,比如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地工作,感觉自己就像一颗螺丝钉,被市场这个大机器驱使着,好像都快忘了生活本身还有很多其他美好的东西。
还有那个“脱嵌”的概念,真的是很新奇。
波兰尼说市场从社会中脱嵌,这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想要挣脱家庭的束缚,自己出去闯荡江湖。
但这孩子不知道的是,没有家庭的支持,他在外面肯定会碰得鼻青脸肿。
市场脱嵌后带来了一堆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啦,社会矛盾激化啦,就像电影里反派登场后的那种混乱局面。
波兰尼也不是个只抱怨问题的人,他在书里也给我们传递了一种希望,那就是社会的自我保护机制。
这就好比身体受到病菌侵害的时候,免疫系统会启动一样。
社会在面临市场过度扩张带来的危机时,也会有各种力量站出来保护自己,比如工人运动啊,社会福利政策的出现啊。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从创作背景、本书结构、中心观点、主要论据和解决措施这五个方面,系统地介绍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的主要内容。
最后再附上个人的一些疑问。
(一)创作背景《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初版于1944年,或许是历史的巧合,1944年也是哈耶克初版《通往奴役之路》的年份。
而这两本书及其作者则分属两大对立阵营的经典代表:前者质疑市场的自发调节,认为国家的干预必不可缺;后者则主张完全自由的市场自发调节,反对国家的干预。
本书也正是源于这样的论辩之中,波兰尼跨越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从历史的维度和辩证的视角出发,为我们呈现了他的经典论辩。
《大转型》的持久性价值在于:它是迄今为止对自由市场主义最强有力的批判;它极有预见性地对全球化采取的审慎态度;它从历史出发进行批判和分析;它采取复杂入微的辩证立场。
(二)本书结构本书主要包括“国际组织”、“市场经济的兴衰”和“进行中的转变”这三个部分。
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聚焦于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条、法西斯在欧洲大陆的星期、美国的新经济政策以及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等事件的社会环境。
并提出问题:欧洲社会如何从繁荣和平走向崩溃战争?第二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波兰尼回答了上述问题。
他从经济史出发,认为这是由于英国的市场自由主义理论扩展成为不言自明的全人类经济守则。
然而,市场经济与社会关系之间存在张力,为了保护社会关系免受市场侵害,市场主义无法如理想状态那般运转。
波兰尼认为,上述问题“乃是以市场自由主义为基础组织全球经济这种企图的直接后果”。
(三)中心观点本书通过深入翔实的经济史分析,提出三个中心观点:1.自发调节的市场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2.它们的缺陷和后果影响重大,政府干预成为必须;3.市场经济的后果是否严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迁的速度。
波兰尼强调自发调节经济的一种特殊缺陷,即忽视了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复杂纠葛关系,未意识到经济变革对社会资本的瓦解、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社会整合的影响。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后感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后感《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波兰尼于1944年出版的著作。
这本书以历史的角度探讨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这本书的读后感是深刻而又复杂的,下面是我的个人体验和理解。
波兰尼在书中提出了他的“双轨制”理论,即国家和市场在现代资本主义中发挥着不同但互补的作用。
国家主要负责维持社会稳定和公正,保护人民权益,而市场则是生产和分配资源的机制。
国家和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基础。
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离不开国家的干预。
波兰尼认为,市场机制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市场机制逐渐失去了控制力。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国家开始干预市场,通过立法和规制等手段来调整市场。
这种干预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标志性特征。
波兰尼还关注了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民主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阶层通过政治参与争取自己的利益,这种政治参与最终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形成。
在作者对现代经济制度的探讨中,他指出了市场经济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其的反思和探讨。
在作者看来,市场经济对于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社会不平等、生态危机、文化价值的淡化等。
这些问题并非市场经济自身的问题,而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反思和解决。
波兰尼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析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资本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迁。
他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综合分析也启示了我对于世界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深刻地理解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仅是市场力量的作用,而是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波兰尼的理论框架下,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市场和政府的看法,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比我想象中的复杂得多。
经典阅读之三: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谋、逆行以及外交破坏,共同的军事行动变得极少。然而欧洲协同体却在不经常
地、不强烈地使用武力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和平,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这个独特的组织,尤其是在 19 世纪的后 30 年和 20 世纪的前 30
年对世界政治和经济组织间起到了纽带作用,欧洲协同体只是间或性发货作用时,
国际金融则是最富有弹性的持久性机构发挥作用。全面和平得以维持在于国际金
经典阅读之三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英】卡尔·波兰尼/著 冯钢、刘阳/译
汇报人:夏 会 琴 梁伟 刘嘉溯 朱火云
指导老师:高 和 荣 教授 报告时间:2013 年 04 月 01 日
目录
第一篇 国际组织
第一章 百年和平——夏会琴(2)
第二章 保守的 20 年代,革命的 30 年代——夏会琴(5)
作者认为 1900 年以来世界经济体系解体是 1914 年政治紧张和战争爆发的 真正原因。战争和战后条约通过排除德国的竞争,只是在表面上削弱了这种压力, 然而却加剧了紧张产生的根源,从而极大地增进了实现和平的政治、经济障碍。
从政治上看,战后签订的条约隐藏着一个致命的矛盾。通过对战败国的单方 面永久裁军,实际上已经预先阻止了一切势力均衡体系重建的可能性,因为武力 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解决这种严重的和平问题的唯一可行办法是恢复 势均体系,—张爱敏(14)
第二卷 自我保护的社会
第十一章 人、自然与生产组织——胡翰潮(15)
第十二章 自由主义信条的诞生——胡翰潮(16)
第十三章 自由主义信条的诞生(续):阶级利益与社会变迁——胡
翰潮(18)
I
第十四章 市场与人——刘嘉溯(19) 第十五章 市场与自然——刘嘉溯(20) 第十六章 市场与生产组织——刘嘉溯(21) 第十七章 自我调节的削弱——徐建伟(23) 第十八章 破坏性张力——徐建伟(24) 第三篇 进行中的转变 第十九章 大从政府与市场经济——朱火云(27) 第二十章 社会变迁中的历史——朱火云(28) 第二十一章 复杂社会里的自由——朱火云(29)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
波兰尼:《巨变——现代政治、经济的起源》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 1886-1964)生于维也纳,一个匈牙利犹太中产阶级家庭,十几岁时随家迁回布达佩斯,1906年入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法律。
1908年波兰尼被选举为新成立的布达佩斯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团体“伽利略学圈”的首任主席,此后他一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1914年,参与组建了了“国家公民激进党”。
一战爆发后,他参军上前线,1917年带伤回到布达佩斯。
1919年,他离开匈牙利前往维也纳,开始他长期的流亡生活。
在维也纳期间,他参与编辑中欧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杂志《奥地利国民经济》。
1933年希特勒上台,波兰尼又被迫流亡去了英国,成为工人教育协会的讲师。
1941-1943年间,他得到一笔研究资金,在美国福蒙特州伯灵顿学院完成了《大转型》,这本书1944年首先在美国出版。
二战结束之后,波兰尼到美国,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经济史的副教授。
退休后,波兰尼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与妻子一起颐养天年,1964年逝世。
本书写作背景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全球经济的转折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文明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19世纪的以自由市场经济为纲领的旧工业文明的垮台和20世纪以保护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新工业文明的建立。
波兰尼亲身经历这个变革,并认为对这场变革,尤其是经济和政治秩序的变革,影响最重要的四个因素是:一、政治权利的平衡;二、国际金本位制度;三、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四、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这本书则主要针对第三点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而写。
其中一核心观点是,现代国家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说白了,也就是政治结构和经济制度往往会相互作用。
在18-19世纪时期,工业革命引发经济变革,即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形成。
而经济变革要求政治结构调整,于是出现了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主体,因为后者能够保障前者快速的发展。
但是,当前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社会结构失调、阶层差距扩大,这时候后者为维护稳定反过来限制前者。
大转型读书报告
六、伪商品(虚拟的商品)
(一) • 市场机制假定,任何在市场上买卖的东西 都必须是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的,而作为 市场不可或缺要素的劳动力、土地与货币, 这一假定显然不成立,它们显然不是商品。
(二)
• “劳动力仅仅是与生俱来的人类活动的另外 一个名称而已,就其本身而言,它不是为 了出售,而是出于完全不同的原因而存在 的,并且这种活动也不能分离与生活的其 他部分而被转移或储存;土地不过是自然 的另一个名称,它并非人类的创造;最后 实际的货币,仅仅是购买力的象征,一般 而言,根本就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经过 银行或国家金融机制形成的。三者之中没 有一个是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的。劳动力、 土地和货币的商品形象完全是虚构的。”
(二)关于再分配原则
• 再分配似乎是历史上更常见的经济行为原 则,从原始的狩猎部族,到广袤的大帝国, 只要存在政治权威,存在辐辏型的制度模 式,再分配原则就会发挥基础性或支配性 的作用。 (辐辏型的制度模式:将社会资 源集中于中央(权力的最高层),然后由 中央(权力的最高层)进行集体性的资源 分配。(简单理解))
1. • 交换或交易原则是一个从属原则,是从属 于互惠原则与再分配原则的,互惠原则与 再分配原则是主导性的原则。 • 波兰尼通过证伪“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 换、互相交易的秉性”来证实“所谓的经 济动机是源自社会生活的背景”。
2.
• (我们认为)原始的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 动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在后期的社会生 活中形成的,经济活动带来的社会效益比 起本身的意义更被原始的人们重视。交易 被看作是一种仪式,收到礼仪习俗的控制, 且各种制度对于个体的交换行为是加以控 制的,市场的存在是一各种仪式和礼节即 社会性的力量作为代价的。
读书报告之:
大转型: 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大转型观点总结
观点二:自我调节的市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乌托邦”。
在波兰尼看来,“自发调节的市场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从来没有存在过真正自由、自我调节的市场体系”。
按照波兰尼的理解,自发调节的市场是“一种由市场价格引导并且仅由市场价格引导的经济”,但“西欧国内市场实际上由国家干预所创造的”。
他认为,管制与国家干预是自由市场兴起的前提条件。
“实际上,管制与市场是一起成长的。
自发调节的市场是闻所未闻的;自发调节这个观念的出现本身就是对当时的发展潮流的完全背离。
”他还认为:“自由放任绝不是自然产生的;若仅凭事物自然发展,自由市场永远不会形成。
……自由放任本身也是由国家强制推行的。
……通往自由市场之路的打开和保持畅通,有赖于持续的、由中央组织调控的干预主义的巨大增长。
”观点四:市场社会的终结不是指市场本身的消逝,而是指市场不再是自发调节的,劳动力、土地和货币将实现去商品化。
波兰尼的主要批判对象是19 世纪盛行的自由市场经济,亦即他定义的市场社会。
他以模仿马克思的口吻写道:“在旧世界的废墟之中,新世界的基石正在浮现……”这里的旧世界是自我调节的市场所支配的社会,新世界则是他所期待的新社会。
波兰尼说:“在各国国内,我们已经在见证一种发展,经济制度不再为整个社会制定法则,社会相对于经济体系的首要性得到了保证。
……市场体系将不再是自发调节的了,即使是在原则上也不再如此,因为它已不再包含劳动力、土地和货币。
”同时,他还指出:“市场社会的终结,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意味着市场本身的消逝。
这些市场继续以各种方式存在,以保证消费者的自由、指示需求的变动、影响生产者的收入,并作为会计核算的工具;但完全不再是一个经济自发调节的机制了。
”实际上,波兰尼期待的新社会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市场不再由自发调节的机制所支配,利润与经济激励不再是主要动机;二是市场本身仍然存在;三是劳动力、土地和货币实现去商品化。
他认为,很多人担心“把工业文明转移到一个新的、非市场的基础上,这太过于艰难,以至于无法设想”,但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观点三:自我调节的市场触发了社会保护的反向运动,由此形成了自由市场与社会保护之间的双向运动或双重运动。
(整理)《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
回望历史,发现社会——《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一.导语:真理的预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一方面,时代在飞速发展,人类正在创造着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另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问题却一次次地颠覆了我们对和平世界的认知——此起彼伏的社会动荡,残酷严峻的金融危机,纷争不断的国际形势,还有民不聊生的第三世界……如果这些纷繁复杂的表象令人困惑,那么,卡尔·波兰尼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清晰的线索,使我们从一个客观、全面、实证的角度,重新理解这些社会现象。
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全书探讨并分析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文明的“大转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19世纪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旧工业文明的衰落和20世纪以保护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新工业文明的建立。
本书的主题极具前瞻性,因为直至今日,对不同意识形态的比较与探索还在激烈地进行;作者的见解又极具创造性——他在将近一个世纪以前就提醒人们,如果盲目地深信“自由市场”的经济理论,我们的社会很可能落入一场巨大的灾难。
现在,许多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印证了这位思想巨人的预见。
因此,对这一部经典著作的回顾也就尤为必要,它带给我们的思路和启示,或许将会帮助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二.主题与中心:“建立在乌托邦之上的错误”全书主题即“发现社会”,作者认为,社会是比经济和市场更为广阔、也更为核心的关注对象。
作者的核心论点可以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19世纪文明的解体,是因为社会为了使自己不被自发调节的市场的作为所毁灭而采取的那些措施”1。
基于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展开了实证的论述,具体回答了为什么自由市场是一个乌托邦,经济与社会的嵌入式关系,劳动力、土地和货币为什么不能成为商品、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产生了如此强大的破坏性张力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规范性建议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随笔—波兰尼的《大转型》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奥匈帝国。
他终其一生致力于寻找一种人道主义的新社会:一个欣欣向荣、但经济标准和价值并非至高无上的社会,一个公有共享且不是马克思集体
主义的社会。
波兰尼努力破译他所处时代问题的答案,首先因为他是一个艰难时世的见证者。
他目睹了金本位制的崩溃、充分就业的瓦解、法西斯独裁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惨剧、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五年计划,以及自由放任主义的损害和凯恩斯预算干涉主义的胜利。
经历了众多的灾难,热情而富于使命感的波拉尼转向历史和比较的证据以确认社会
脱节的经济原因。
波兰尼揭示了市场资本主义并非仅凭演化力量就可以实现。
其实,市场资本主义的起源是由于国家权力的占有者一方出于有意的努力和战略利益的考虑,创造出了最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各种制度及管理上的安排,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劳动力的市场化。
因而,资本主义以及作为其必要条件的劳动力的商品化都是一种政治上的建构。
在波兰尼眼中,“市场是政府一方有意的、并且常常是暴力介入的结果。
这个
政府出于非经济的目的把市场组织强加于社会之上。
”波兰尼根据人类学研究成果指出,市场虽然是调节经济生活的一个非常古老的制度,但是在现代社会之前,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中心,甚至很少成为重要的制度。
19世纪之前的人类经济活动史表明,除了体现市场功能的交换之外,人类经济活动方式还有互惠、再分配以及家庭,
后三者甚至是主导性的。
在此,波兰尼的矛头直指亚当·斯密开启的古典经济学。
正是亚当·斯密这样的思想家提出,社会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的存在,或者,像他所说的那样,社会劳动分工依赖于人类“以此物换彼物的倾向”。
这句话后来产生了经济人的概念。
而实际上,亚当·斯密关于早期人类之经济心理的见解,与卢梭关于原始人之政治心理的观点一样,都是错误的。
劳动分工,作为一个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现象,源自于性别、地理和个人禀赋这些事实上的固有差异;而所谓的人类天生倾向于交换的说法,几乎完全是虚假之言。
波兰尼认为,在传统社会里,利润的想法是受到禁止的;临机应变和讨价还价行为会被谴责;慷慨的赠予是一种美德;所谓的以物易物、实物交换和对换的自然倾向是不会出现的。
经济制度实际上仅仅是社会组织的一个职能而已。
“尽管19世纪的学术界主旋律如此执着,但通过交换获益和得到利润从未在人类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自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市场制度相当普遍,但其对于经济生活来说不过是偶尔发挥作用。
”
波兰尼用翔实的史实批判了市场神话和市场乌托邦,他所做的就是澄清社会意识和文化中古典经济学造成的经济人假象,恢复人的本性,论证人们在本质上并不逐利,而是相互需要。
而国家和市场恰恰摧毁了人们原有的满足相互需要的制度。
经济变得凌驾于其他领域之上,社会中的所有行为和活动都服膺于经济的价值与市场的操纵,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间关系错位。
这是19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根本性变革,波兰尼将其命名为“大转型”。
“在十九世纪社会,经济活动被抽离并输入到一个独特的经济动机之中,这确实是一个奇特的转折。
除非社会某种程度上服从于它的需求,这样的一个制度是无法运作的。
”在前资本主义阶段,经济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用波兰尼的话说是一种“嵌入式”(embedded)经济。
19世纪以来,这个有机结构被打破了,经济离开社会,成为“脱离式”(disembedded)经济,牺牲了人们共同珍视的家庭、生态、
健康、和谐和团结。
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经验显示了市场的可怕后果,这也是社会迅速地求助于一种“保护性反向运动”的原因,因为它可以钝化市场的自我毁灭机制。
于是才有了救济贫穷的“生存权”、限定工作时间和条件的工厂法、制止污染的法律、给工会发言权的法律。
国家插手减少
失业,它向投机商人的横财征税,并支持艺术和科学。
“因此,19世纪的社会史,是一个双重运动的结果:一方面,与真实商品相关的市场体制在扩张,另一方面,与传统商品相关的市场体制却在受到制约。
尽管市场一方面在全球到处延伸扩张,所涉及到的商品之数量增长到了不可思议的规模,而在另一方面,一个措施和政策网络却被集合成为各种强有力的制度,以便阻挠与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相关的市场行动。
尽管在金本位制保护之下的世界商品、资本和货币市场给市场机制注入了无比强大的动力,但同时却出现了一个旨在对抗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的有害作用的深层次运动。
社会保护自身以躲避自我调节的市场体系所固有的危险,是这一时代历史的最具包容性的特征。
”
波兰尼所谓的“大转型”指的是一种所谓的“自发调节的市场”(self -regulated market)。
这种类型的市场一旦形成,它就会通过改变人类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程。
它就要按照自己逻辑来改造世界,打破所有传统的界限,把一切都置放在金钱的客观性上。
这样一来,也就根本颠倒了市场与社会的真实关系,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进入所谓“市场社会”。
原先是市场“嵌入于”社会中,市场的原则即价格机制仅仅在经济的领域内才发挥作用,而这种所谓的自发调节的市场将要把市场原则却通行于整个社会,在经济以外的那些领域,如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都毫无例外地发挥作用。
按照波兰尼的分析,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要使劳动力、土地和货币这三种本来不是商品的东西被当作商品来买卖,这个过程被波兰
尼称之为“虚拟商品化”。
这三者的商品化对人、自然和生产组织构成威胁——人本身成为商品的结果,不仅是人从亲属、社团,朋友,街坊这样的社会关系中被剥夺出来,更在文化上被剥夺从而被机器主宰。
土地成为商品,则是把人和土地相分离,从而破坏了人之居住的自然环境,并使失地的小农成为流离失所的乡村贫民。
货币成为商品使生产组织的商业运行产生了巨大的风险。
其中最困难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转变,是把作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的“劳动”变成可以到处流动、随时买卖的“商品”。
由此不难想象这会对传统的社会共同体
造成多么巨大的破坏。
但是在波兰尼看来,社会在如此严峻的挑战面前,不可能束手无策。
正是因为自由市场的原则粉碎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对社会整体的利益构成了挑战,所以“社会保护运动”在根本上是来自社会内部的各个团体与阶级不自觉地联合起来对抗这种危机。
从“大转型”开始的第一天起,一个相反的社会的自我保护运动一刻没有停止过。
于是,波兰尼的“大转型”理论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辩证法”原则。
这种原则不仅表现在“自我调节市场”的运动和扩展,与其对立面即“社会的自我保护”运动是共生共存的。
市场越是发展,社会就越是试图保护自己。
自我调节市场的扩展和社会自我保护机制的共存与矛盾运动,构成波兰尼特别关注的社会“双向运动”。
更重要的是,
波兰尼在他描述的这种社会“双向运动”的过程中,赋予了往往被视为消极、退让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社会保护运动”以正面建构的价值。
因此,“波兰尼命题”表现为他重新定义了“大转型”:所谓“大转型”不仅仅指的是“自我调节市场”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改变,同时也意味着社会针对经济的市场化而自发产生了旨在自我保护的“反向运动”,以此来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发起反击。
在这种反向运动的作用下,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这才是真正的“大转型”。
基于这样的描述,可以发现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是在一系列社会保护运动中得以形成的。
当社会各个领域都兴起了自发的自我保护运动时,民族国家适时地改变了自己的角色,将自己从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的推动者和维护者,变成了市场经济的限制者和规范者。
它把社会自发的“反向运动”组织起来,加以正规化和制度化——工人改善劳动条件的要求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工人的劳动和生计渐渐有了保障,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大大减弱了。
由于美洲土地大开发造成的农产品大量增加,各国也认识到了农产品全球自由贸易对本国农业的巨大威胁,都纷纷建立起森严的农产品贸易壁垒,土地的虚拟商品属性也减弱了。
最后,尽管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建立起了国际金融体系,但各国都越来越重视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抵御货币价值波动的功能,货币的商品化属性也下降了……民族国家好像将市场经济纳入了一个可以被社会接受的框架之中,后者再也不能像它刚诞生时那样肆
无忌惮了。
尽管波兰尼不断地强调,当一个社会无法忍受自发调节市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时(譬如1920年代的美国),保护性的反向运动必然会发生。
但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这一双向运动并非一直能保持钟摆式的平衡,反而可能导致一种无法避免的“僵局”。
波兰尼在对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兴起的分析中就承认,当两种运动都无法解决危机时,张力就会不断增强,直到法西斯主义获得了攫取权力的能量,并与自由放任和民
主公正同时决裂。
我们现在再来看美国目前由于华尔街的资本过于贪婪而导致的金融危机以及美国和世界各国政府在面对这场金融危机所纷纷采取的政策,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波兰尼所描述的“大转型”中的社会双向
运动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