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的产生及参数;雷电冲击击穿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防雷检测考试知识点综合汇总

防雷检测考试知识点综合汇总

防雷检测考试知识点综合汇总雷电的产生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

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

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

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

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放电过程中,由于闪电通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闪电过程初始击穿:注流先导:梯(级)式先导:平均传播速度3.0105m/s;梯式先导通道的直径,变化范围为1-10m。

连接先导:回击:平均传播速度5107m/s左右,回击通道的直径平均为几cm,其变化范围为0.1-23cm;箭式先导:平均值为2.0106m/s,箭式先导通道直径变化范围亦为1-10m左右。

雷电的分类根据闪电出现位置、形状、声音和危害分类按闪电空间位置分为晴天放电,雷云闪电。

雷云闪电又分为云内闪电,云际闪电,云地闪电。

按闪电性质分为正地闪,负地闪。

按形状分为线状闪电,带状闪电,片状闪电,链珠状闪电,球状闪电。

相对建筑物分为直击雷,侧击雷,雷电感应。

闪电活动的特征参数1、时间参数雷暴小时、雷暴日、雷暴季节、雷暴年。

雷暴日:指发生雷暴的日子,即在一天内,只要听到雷声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就是一个雷暴日,而不论该天雷暴发生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表征不同地区雷暴活动频繁程度。

雷暴日的统计通常分月雷暴日、季雷暴日和年雷暴日等。

平均雷暴日:平均月雷暴日、平均季雷暴日和平均年雷暴日。

平均年雷暴日:指年雷暴日的多年平均结果,单位:天/年或日/年。

反映一个地区雷暴活动日的多年平均情况,更接近实际。

在雷暴气候统计和雷击灾害评估和雷电防护中常被使用。

2、空间参数落雷密度:总闪电密度和地闪密度。

总闪电密度:一年中单位地表面积上空所出现的各类闪电数多年平均值。

总的闪电密度为地闪、云闪密度之和。

雷电的基础知识

雷电的基础知识

雷电的基础知识在带有不同电荷雷云之间,或在雷云及由其感应而生的不同电荷之间发生击穿放电,即为雷电。

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特殊的、极为壮观的声、光、电现象—伴随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恐怖而雄伟壮观的自然现象。

一、雷电的成因及其特性参数⑴、雷云和雷电①雷云:能发生闪电的云为雷云。

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均与闪电有关,其中积雨云则最为重要。

②闪电:积雨云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以及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的同时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

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发生放电,即“闪电”。

闪电的形状:枝状、球状、片状、带状。

闪电的形式有云天闪电、云间闪电、云地闪电。

⑵、雷电的成因①雷电:带有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上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异性电荷,随着电场强度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闪流,两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

②闪电:带负电荷的雷云在大地表面会感应出正电荷,这样雷云与大地间形成一个大的电容器,当电场强度超过大气被击穿的强度时,就发生了雷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即常说的闪电,或者说是雷击。

③雷云放电过程:雷云——雷电先导——迎雷先导——主放电阶段——余辉放电⑶、雷电的特性参数①雷电日(T):一年中发生雷电放电的天数,(衡量雷电活动频繁的程度)。

②雷电流:雷击电流大致呈单极性的脉冲波。

主要可采用三个参数来表示,即雷电流的幅值、波头时间和半幅值时间。

③雷电过电压:主要决定于雷电流陡度和雷电流通道的阻抗,它的大小可按下式来计算:U=IR+L(式中:I—雷电流幅值kA;i—随时间变化的雷电流kA;R—接地电阻Ω;L—雷电流通道的电感H)。

二、雷电的种类主要分为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入侵、雷球、雷击电磁脉冲。

⑴、直击雷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构架、动植物上,因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造成建筑物等损坏以及人员的伤亡。

⑵、感应雷也称为雷电感应或感应过电压。

雷电参数及防雷措施

雷电参数及防雷措施

2.电流极对地面电位分布的影响
3.电极呈直线布置
测得接地电阻
半球形接地电极的接地电阻
要减小测量误差,应尽量增大电流极、电压极与 接地电极间的距离
无间隙
无续流
优点
耐重复动 作能力強 通流容量 大
易于制成 直流系统 用避雷器
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电气参数
1.标称放电电流
1kA 1.5k A 2.5k A
冲击波形为8/20µs的放 电电流峰值
20kA
10kA
5kA
2.残压 放电电流通过避雷器时在端子间的 最大电压值(kV 峰值)
残压
• 标称放电电流下的残压 • 陡波电流下的残压 • 操作冲击电流下的残压
1~5km的高度主要是负电荷的云
q 4.1.2 雷电放电
雷电放电的三个段 先导放电
• 云、地间电场强度达到空气的击 穿场强时(约10-30kV/cm),空气 发生电离,产生一个向地面发展 的等离子通道
• 下行先导到达地面、或与地面上 的突出物上产生的迎面先导相遇, 产生雷云与大地的放电通道 • 主放电结束后,云中剩余电荷沿 主放电通道释放
优点 伏-秒特性平坦,不产生截波 防止截波: 与间隙串联一个电阻R
防止截波
电阻的作用:
阻尼振荡
阀片的伏安特性
单个平板型放电间隙的结构
标准放电间隙组
4、氧化锌避雷器
u ci
α
非线性系数
ZnO : α 0.01 ~ 0.04
Si C : α 0.2 ~ 0.5
适用于大批 量生产、造 价低、经济 性好
第四章 雷电参数及防雷设施

雷电及其危害 雷电参数 防雷保护装置

避雷器与电子设备防雷保护器件 接地装置

防雷部分培训---

防雷部分培训---

1
防雷基础知识
雷电的危害形式
(1)电效应 雷电放电时,能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足 以烧毁电力系统的发电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和线路,引起绝缘 击穿而发生短路,导致可燃、易燃、易爆物品着火和爆炸。 (2)热效应 当几十至上千安的强大雷电流通过导体时,在极短的时间内 将转换成大量的热能。雷击点的发热能量可熔化50~200 mm3的钢, 故在雷电通道中产生的高温,往往会酿成火灾。 (3)机械效应 由于雷电的热效应,还将使雷电通道中木材纤维缝隙和其他结 构中间缝隙里的空气剧烈膨胀,同时使水分及其他物质分解为气体, 因而,在被雷击物体内部出现强大的机械压力,致使被击物体遭受 严重破坏或造成爆炸。
建、构筑 工业第 工业第 工业第 物的类别 一类 二类 三类 最大距离 18米 24米 30米
民用 第一 类 24米
民用 第二 类 ——
3)接地线:电气设备、杆塔的接地端子与接地体或 零线连接用的正常情况下不载流的金属导体
接地装置是防雷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地装 置向大地泄放雷电流、限制防雷装置对地电压不致过高。 防雷接地装置与一般接地装置的要求大体相同,但 其所用材料的最小尺寸应大于其它接地装置的最小尺寸。 圆钢最小直径为10毫米;扁钢厚度为4毫米,最小截面 为100平方毫米;角钢的厚度最小为4毫米;钢管最小 壁厚为3.5毫米。 注:除独立避雷针外,防雷接地装置可以和其它接地 装置共用,但应满足防雷的要求和接地电阻的要求。为 了防止跨步电压伤人,防直击雷接地装置与建筑物和 构筑物入口、出口、人行道的距离不应小于3米。当因 条件所限小于3米时,应采取接地体局部深埋或隔以沥 青绝缘层或敷设地下均压条等安全措施。
建筑防雷设计要求:
1)宜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 带)应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 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二类采用10*10或者12*8网 格,三类采用20*20或者24*16网格)的网格。避雷针应与避雷带相互 连接。 2)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当仅利用建 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 下线的平均间距满足二类引下线间距不大于18米;三类引下线间距不 大25米。 3)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4)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信息系统等接地共用同一接 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 地中的距离应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要求,且不小于3m。 5)在共用接地装置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的情况下,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 敷设成环形接地体。 6)接地电阻R≤1Ω,建筑周边设置散流筋,接地电阻不够时做环形接地 或人工接地。

防雷安全培训讲义

防雷安全培训讲义

防雷安全培训讲义一、雷电基本知识雷电是天空中的云团在静电感应作用下,产生电荷并聚集形成雷云,当云层对地面产生电压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使空气电离而导电,形成放电通道,出现闪电和雷鸣现象。

雷电具有极高的能量和电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设施、设备和人身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二、雷电危害识别雷电危害主要包括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三种形式。

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设备和人体等,造成直接损害;感应雷是指雷电放电时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导致设备过热、损坏;雷电波侵入则是指雷电沿输电线路侵入,导致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

三、防雷设施与设备防雷设施主要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用于接引雷电并将其引入地下;防雷设备主要包括浪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等,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泄放浪涌电流,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

四、防雷安全措施1. 安装防雷设施:建筑物应安装避雷针、避雷带等防雷设施,并与地下连接线良好连接。

2. 设备接地:电气设备应进行接地处理,以避免雷电击中设备时产生过电压和过电流。

3. 安装电涌保护器:电子设备应安装浪涌保护器,以限制瞬态过电压和泄放浪涌电流。

4. 防雷宣传教育:加强防雷宣传教育,提高员工防雷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 建立防雷安全制度:建立健全防雷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维护防雷设施及设备。

五、应急处置与救援在遭遇雷电天气时,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 及时关闭电子设备和家用电器,切断电源和信号线路。

2. 避免在空旷地区停留,尽量寻找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躲避。

3. 不要在树下、金属物体附近停留,避免使用金属雨伞等物品。

4. 如果在行驶过程中遇到雷电天气,应关闭车窗、收音机天线,避免接打手机。

5. 在雷电天气结束后,应尽快离开躲雨的建筑物,以防积水带电伤人。

同时,需要了解基本的救援常识,如心肺复苏术(CPR)等,以便在遭遇意外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

六、防雷安全法规与标准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防雷安全法规和标准。

防雷常识1

防雷常识1

四、防雷十招
招数七:不宜在旷野高举物体
在近雷暴天气条件下,不仅高打雨伞容易遭雷击,就是高举羽毛球拍 、高尔夫球棍、铁锹、锄头等物体都会带来雷击的危险。在旷野高打雨伞 等物体容易诱发雷击的原因主要是:人体本身就已经是一定范围内的突出 物体,容易成为雷击的目标,再高举雨伞等物体,则使人体的有效高度增 加,使雷击具有更明确的选择性。然而,下雨天又是在旷野中,打雨伞挡 雨是人之常情。但是必须记住如果当看见闪电后立即听到雷声,说明正处 在近雷暴的环境中,应该停止行走,低打雨伞并两脚并拢立即下蹲。即使 没有雨伞,也不宜飞跑狂奔,待到雷声逐渐远去,才可迅速寻找安全的场 所避雨。
四、防雷十招
招数五:不宜进入棚屋、岗亭等没有防雷装置的 低矮建(构)筑物。
因避雨躲进就近低矮的草棚、小屋、岗亭而遭雷击身亡大约占每年雷
击伤亡总数的30%左右。由于这些低矮的建筑物没有防雷装置且大都处在 旷野中,是开阔地面上较高的突出物,容易成为尖端放电的对象而吸引闪
电先导,遭受雷击的概率也就特别高。
一、雷电常识
2、雷电的破坏
雷电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云层间或云和大地之间以及云 和空气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25~30kV/cm)时,所 发生的猛烈放电现象。通常雷击有三种形式,直击雷、感 应雷、球形雷。直击雷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 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感应雷是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 带电迅速消失,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出现局部 高电压,或在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 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而发生闪击现 象的二次雷。球形雷是球状闪电的现象。
二、防雷方式
4、避雷网防雷电
避雷网分明网和暗网。明网防雷电是将金属线制成的网,架在建( 构)筑物顶部空间,用截面积足够大的金属物与大地连接的防雷电。暗 网是利用建(构)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网进行雷电防护。只要 每层楼的楼板内的钢筋与梁、柱、墙内的钢筋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并与 层台和地桩有良好的电气连接,形成可靠的暗网,则这种方法要比其他 防护设施更为有效。无论是明网还是暗网,网格越密,防雷的可靠性越 好。

雷电灾害防范讲座

雷电灾害防范讲座

雷电灾害防范讲座
一、雷电灾害概述
1.1 雷电灾害的定义
雷电灾害是指由雷电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雷击、雷电感应和雷电波等,其危害性极大,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1.2 雷电灾害的特点
雷电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

据统计,每年全球约有100多人死于雷电灾害,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二、雷电灾害防范知识
2.1 雷电发生原理
雷电是一种大规模的电放电现象,主要由于大气中的水滴、冰晶等粒子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形成带电粒子。

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雷电放电,产生巨大的能量。

2.2 雷电灾害防范措施
1. 提高防范意识:了解雷电灾害的危害性,增强防范意识,遵循安全规定,避免在雷电天气冒险行动。

2. 避免户外活动:雷电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特别是高地、开阔地带和水面附近,避免成为雷击目标。

3. 安全室内避险:在雷电天气,应尽快进入室内避险,关闭门窗,避免接触金属物体,减少雷电波危害。

4. 正确使用电器:雷电天气应避免使用电器,如必须使用,应确保接地,避免电器损坏和触电事故。

5. 安装防雷设施:建筑物的防雷设施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降低雷电灾害风险。

6. 宣传教育:加强雷电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三、总结
雷电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通过加强雷电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可以有效降低雷电灾害的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各位能够认真研究和掌握雷电灾害防范知识,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

雷电的常见种类、侵袭途径及防雷知识和措施

雷电的常见种类、侵袭途径及防雷知识和措施

雷电的常见种类、侵袭途径及防雷知识和措施三种雷害最常见雷电分直击雷、感应雷和球形雷,最常见的是直击雷和感应雷。

直击雷,顾名思义就是直接打击到物体上的雷电;感应雷即通过雷击目标旁边的金属物等导电体感应,间接打击到物体上;球形雷则像火球一样,会飘进室内。

大厦一般要安装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主要预防直击雷和感应雷,所采用的材料一定要精密。

预防球形雷主要方法是关闭门窗,防止球形雷飘进室内;如果球形雷意外飘进室内,千万不要跑动,因为球形雷一般跟随气流飘动。

如果在野外遇到球形雷,也不要跑动,可拾起身边的石块使劲向外扔去,将球形雷引开,以免误伤人群。

据专家介绍,家用电器都是低压产品,一般都安装了不同类型的避雷针,采取了相应的防雷措施。

在野外,千万不要高举雨伞等。

人乘坐在车内一般不会遭遇雷电袭击,因为汽车是一个封闭的金属体,具有很好的防雷电功能,一些油车后面拖着一条铁链,也是一种防雷设备。

专家提醒,驾车遭遇打雷时务必不要将头手伸向车外。

雷电侵袭的主要途径一、直接雷击的侵袭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或暴露在空间的各种设备、各种架空金属线缆(如电力电缆、通信线路、网络布线等)。

它可能在数微秒之内产生数万伏乃至数拾万伏的高压,产生火花放电,形成巨大的热能和机械能量,摧毁建筑物、设备,危及人身安全。

二、雷电波侵入雷电虽然未直接击中建筑物或设备,但击中与本建筑物或设备相连的金属管、线,通过传导的方式经电阻性耦合将雷电波引入建筑物内,损害与之相连接的用电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等设备乃至危害人身安全。

三、雷击电磁脉冲干扰雷击发生时,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诱发强大的雷击电磁脉冲,经感性耦合、容性耦合或电磁辐射产生脉冲过电压和过电流损坏有关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采用微电子技术的、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监控、通信等网络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建筑物中。

而微电子设备的高度集成化,低工作电平和小工作电流的特点,又带来绝缘强度低,耐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差等致命弱点。

防雷击防触电的常识(一)

防雷击防触电的常识(一)

防雷击防触电的常识(一)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大规模静电放电现象,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其破坏作用是综合的,包括电性质、热性质和机械性质的破坏。

可以在瞬间击伤击毙人畜;毁坏发电机、电力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绝缘,引起短路导致火灾或爆炸事故。

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转换成大量的热能,造成易燃物品的燃烧或造成金属熔化飞溅而引起火灾。

地球上任何时候都有雷电在活动。

一、防雷击1、雷电的形成和种类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多形成在积雨云中,积雨云随着温度和气流的变化会不停地运动,运动中摩擦生电,就形成了带电荷的云层。

某些云层带有正电荷,另一些云层带有负电荷。

另外,由于静电感应常使云层下面的建筑、树木等有异性电荷。

随着电荷的积累,雷云的电压逐渐升高,当带有不同电荷的雷云与大地凸出物相互接近到一定温度时,其间的电场超过25~30KV/cm,将发生激烈的放电,同时出现强烈的闪光。

由于放电时温度高达2000℃,空气受热急剧膨胀,随之发生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闪电与雷鸣。

雷电的大小和多少以及活动情况,与各个地区的地形、气象条件及所处的纬度有关。

一般山地雷电比平原多,沿海地区比大陆腹地要多,建筑物越高,遭雷击的机会越多。

雷电可分四种:(1)直击雷直击雷是云层与地面凸出物之间的放电形成的。

(2)球形雷球形雷是一种球形、发红光或极亮白光的火球,运动速度大约为2m/s。

球形雷能从门、窗、烟囱等通道侵入室内,极其危险。

(3)雷电感应,也称感应雷雷电感应分为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两种。

静电感应是由于雷云接近地面,在地面凸出物顶部感应出大量异性电荷所致。

电磁感应是由于雷击后,巨大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大磁场所致。

(4)雷电侵入波雷电冲击波是由于雷击而在架空线路上或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线或管道迅速传播的雷电波。

其传播速度为3&times108m/s。

雷电可毁坏电气设备的绝缘,使高压窜入低压,造成严重的触电事故。

例如,雷雨天,室内电气设备突然爆炸起火或损坏,人在屋内使用电器或打电话时突然遭电击身亡都属于这类事故。

防雷基础知识

防雷基础知识

防雷基础知识防雷知识1.基础知识雷电是⼀种常见的⾃然现象,在世界上每天约形成44000个雷暴中⼼,发⽣800万次雷闪放电,平均每秒放电100次左右,可见雷电活动是相当频繁的。

通常,雷云形成之后,雷云对⼤地哪⼀点放电,虽然因素复杂多变,但客观上仍存在⼀定的规律。

通常雷击点选择在地⾯电场强度最⼤的地⽅,也就是在地⾯电荷最集中的地⽅,从那⾥升起迎⾯先导。

地⾯上导电良好和地形特别突出的地⽅,⽐附近其它地⽅密集了更多的电荷,那⾥的电场强度也就越⼤,成为遭受雷击的⽬标。

在地⾯上特别突出的地⽅,离雷云最近,其尖端电场强度最⼤。

例如旷野中孤⽴的⼤树、⾼塔或单独的房屋、⼩丘顶部、房屋群中最⾼的建筑物的尖顶、屋脊、烟囱、避雷针、避雷线等,都是最容易遭受雷击的地⽅。

雷击会严重损害建筑物、电⽓设备和电⼦设备。

数⼗乃⾄⼀、⼆百千安的雷电冲击电流,具有巨⼤的电磁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雷电冲击电流流过被击物体形成幅值很⾼的冲击电压波,使电⽓设备绝缘破坏;冲击电流的电动⼒作⽤,使被击物体炸裂;冲击电流使导线等⾦属物体温度突然升⾼,以致熔断毁坏。

其中以第⼀种情况的破坏性最⼤,也是我们主要关注的问题。

由于雷击作为⼀种强⼤⾃然⼒的爆发,⽬前的⼈类是⽆法制⽌的。

⼈们⼒所能及的主要是设法去预防和限制它的破坏性。

这就要求装设防雷保护装置,采⽤防雷保护措施。

1.1雷电特性和危害1.1.1雷云带电的原因雷电放电是由带电荷的雷云引起的。

雷云带电原因的解释很多,但还没有获得⽐较满意的⼀致认识。

⼀般认为雷云是在有利的⼤⽓和⼤地条件下,由强⼤的潮湿的热⽓流不断上升进⼊稀薄的⼤⽓层冷凝的结果。

强烈的上升⽓流穿过云层,⽔滴被撞分裂带电。

轻微的⽔沫带负电,被风吹得较⾼,形成⼤块得带负电的雷云;⼤滴⽔珠带正电,凝聚成⾬下降,或悬浮在云中,形成⼀些局部带正电的区域。

实测表明,在5~10km的⾼度主要是正电荷的云层,在1~5km的⾼度主要是负电荷的云层,但在云层的底部也有⼀块不⼤区域的正电荷聚集。

防雷专业基础知识

防雷专业基础知识

防雷专业基础知识内容提要:●雷电基础知识(形成、效应、主要参数)●建筑物防雷防雷系统,建筑物分级(有关参数),滚球半径,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冲击接地电阻,各类建筑物的防雷措施(防直击雷、防雷电感应、防雷电波侵入、等电位连接的要求、防闪络措施、屏蔽、电涌保护)●电涌保护(电源、信号SPD的器件分类, 特性,使用)●防雷有关器件知识●接地电阻的计算及测量1.雷电基础知识1.1雷电的形成空中的尘埃、云滴、冰晶等物质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一些复杂过程,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荷。

一部分带电荷的云层对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迅猛的放电,这种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光并伴随有巨大的声音,这就是“雷”(即闪电)。

1.2雷电的主要参数●有统计,云层对地面的闪电次数为每秒钟100次(全球范围),还有一种说法任一时刻全球表面(包括云间和云对地)连续发生1000个雷暴。

●雷云对地放电的电流蜂值从几千安到数百千安。

大多数为几十千安,超过100千安的约有10% 。

●雷电流击中物体产生的瞬时单位能量可达到几百万到上千万焦耳/欧姆。

瞬时的功率非常之大。

●直击雷的电压的可达几百万伏甚至几千万伏。

●雷电流的持续时间只有几十到几百微秒。

1.3雷电的危害当人类社会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后,雷灾表现出现的新特点:●受灾面大大扩大,从电力、建筑这两个传统领域扩展到几乎所有行业,如航天航空、国防、邮电通信、计算机、电子工业、石油化工、金融证券等;●雷灾的主要对象已集中在微电子器件设备上,防雷工程已从防直击雷、感应雷进入防雷电电磁脉冲(LEMP)。

●雷灾的经济损失和危害程度大大增加了,全球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达三四千人,财产损失近50—100亿元人民币。

1.4雷电的活动规律1.4.1随机性:雷电发生的地点、时间、强度都是随机的,不能准确预报。

因此一般是按统计规律去研究雷击。

雷电学原理复习大纲

雷电学原理复习大纲
8.回击间的过程:
一、连续电流:地闪的连续电流过程是雷暴云中局地荷电中心在闪击之后沿闪电通道
对地的持续放电过程,它可引起慢而大幅度的地面电场变化,且云下的闪电通道持续发光。
二、J过程:J过程是在回击之间发生在云内的过程。它以相对稳定的电场变化为特征,
持续时间为几十毫秒。J过程不伴随有云地之间通道亮度的突然增加。分离机制,假定云中电荷不是来自于水成物的起电和重力沉降,而是晴天空间电荷,地面的电晕和来自云顶的宇宙射线提供的,正、负电荷在垂直气流的作用下被分离,形成了正的偶极性电荷结构。
第七章雷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1.按照闪电的起始位置和传输位置,闪电分为那些类型?
闪电发生位置:云闪:云内闪电;云际闪电;云空闪电,地闪:正地闪;负地闪.
2.什么是电离率?电离率与什么有关?各种电离源对大气的电离特点?
电离率:描述电离源对大气电离的能力,定义为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内大气分子被
电离源电离为正负离子对的数目
大气的电离率取决于电离源的强度和大气的密度
各种电离源特点:
(1)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发出的放射线: 射线是地壳中各射线中主要电离源。地壳中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各种射线强度在穿越大气时随高度迅速减小,对大气电离率也随之减小。对大气的电离主要局限于离地面1km高度的大气层中。(2)大气中的电离源: 射线是大气中放射性物质发射的射线的主要电离源。由于大气中放射性物质含量随高度减小,所以它对大气的电离率随高度也迅速减小。对大气电离主要局限于5km高度以下的大气。
晴天大气电导率随高度的分布,与晴天大气轻离子浓度和大气轻离子迁移率随高度的分布有关,其总效果是晴天大气电导率随高度单凋递增。
4.大气体电荷密度的定义?
定量描述大气体电荷的状况,单位:C/ .

防雷接地安全基础知识专项培训

防雷接地安全基础知识专项培训

防雷接地安全基础知识专项培训(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防雷接地安全基础知识专项培训一、雷电的危害分类:一是雷直接击在建筑物上发生热效应作用和电动力作用;二是雷电的二次作用,即雷电流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

二、雷电的具体危害表现如下:1.雷电流高压效应会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如此巨大的电压瞬间冲击电气设备,足以击穿绝缘使设备发生短路,导致燃烧、爆炸等直接灾害。

2.雷电流高热效应会放出几十至上千安的强大电流,并产生大量热能,在雷击点的热量会很高,可导致金属熔化,引发火灾和爆炸。

3.雷电流机械效应主要表现为被雷击物体发生爆炸、扭曲、崩溃、撕裂等现象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4.雷电流静电感应可使被击物导体感生出与雷电性质相反的大量电荷,当雷电消失来不及流散时,即会产生很高电压发生放电现象从而导致火灾。

5.雷电流电磁感应会在雷击点周围产生强大的交变电磁场,其感生出的电流可引起变电器局部过热而导致火灾。

6.雷电波的侵入和防雷装置上的高电压对建筑物的反击作用也会引起配电装置或电气线路断路而燃烧导致火灾。

三、防雷系统主要有两种,直击防雷保护和雷电电磁脉冲防护。

四、安装防雷设施的具体措施 1.直击雷防护远离避雷针数十米甚至上百米处与来自雷云的下行先导接闪,从而扩大了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针高4m、7m时保护半径分别为60m、76m(滚球半径45m计)。

2.电源系统的防雷当建筑物遭受雷击或在建筑物近旁发生雷击时,强大的脉冲电流会在周围空间产生交变磁场(以雷电中心的范围内都可产生危险的过电压),处于磁场中的导体因此而感应出高电压,沿线路产生的过电压窜入设备,造成设备损坏。

(1)配电室。

低压进线柜设置电涌保护器。

其作用是防止直击雷和较强的雷电电磁脉冲雷击。

经过这级保护,使雷击电流绝大部分泄地。

(2)办公楼。

总配电箱设置电涌保护器1组,为办公楼电源一级防护。

简述雷电是怎么形成的

简述雷电是怎么形成的

简述雷电是怎么形成的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

今天店铺给大家分享关于雷电是怎么形成的,欢迎阅读。

一、雷电的产生原因1、简述原因: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大气或云块在气流作用下产生异性电荷的积累使某处空气被击穿,电荷中和产生强烈的声、光、电并发的一种物理现象,通常是指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云层与云层之间、云层内部的放电现象。

这个放电的过程会产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大的声响,即人们常说的“电闪雷鸣”。

2、简述原因的分析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关于雷电产生原因的基础内容:雷电是由于天空与地面的强烈中和反应,但对于实质成因并不了解。

现在我们将结合高中所学的知识以及网站提供的资料,对雷电的产生原因进行更全面的分析与理解:雷电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放电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

在夏天的午后或傍晚,地面的热空气携带大量的水汽不断地上升到高空,形成大范围的积雨云。

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积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着大量的正电荷或负电荷,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从而形成雷雨云。

而地面因受到近地面雷雨云的静电感应,也会带上与云底相反符号的电荷,两者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电容器。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地面看成零电势面,积雨云与地面的高度差比较大,根据公式:U=Ed,积雨云与地面间的电场强度与距离都很大,所以它们间的电势差很大,即电压很大。

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

闪电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

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当云层里的电荷越积越多,使电场强度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把空气击穿,打开一条狭窄的通道强行放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击穿电压分散性也较大。
思考作业
6-3、2-10
5、地面落雷密度和输电线路落雷次数
地面落雷密度γ指每个雷电日每平方公里的地面上 的平均落雷次数(单位:次/平方公里•雷电日)
我国标准对Td=40的地区,取
输电线路年平均遭受雷击的次数
N10 h100T 单位:次/100公里•年
1000
运行经验表明:土壤电阻率 较周围土地小得多
的场地、山谷间的小河旁、迎风的山坡等,地面 落雷密度远大于平均值,称为易击区。变电站或 线路选址时应考虑避开这些地区。
定义: 在多次施加某一波形和峰值一定的冲击电压时, 间隙被击穿概率为50%时的击穿电压。
实际中,施加10次电压中有4-6次击穿了,这一电压即可 认为是50%冲击击穿电压。
特点: 与电场均匀度有关
(1)在均匀和稍不均匀场中,击穿电压分散 性小。冲击系数
U 50 1
U0
(2)在极不均匀电场中,由于放电时延较长,其冲击系数
➢ 短气隙中(1cm以下),特别是电场均匀时,tf<<ts,放 电时延主要取决于ts。为减小ts: ❖ 可提高外施电场使气隙中出现有效电子的概率增加 ❖ 可采用人工光源照射,使阴极释放出更多的电子
➢ 较长气隙时,放电时延主要决定于tf,且电场越不均匀, tf越大。
冲击放电特点: 具有放电时延;Ub>U0
1、完成气隙击穿的三个必备条件:
➢ 足够大的电场强度或足够高的电压。 ➢ 在气隙中存在能引起电子崩并导致流注和主放电的有效 电子。 ➢ 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让放电得以逐步发展并完成击穿。
完成击穿所需放电时间很短(微秒级):
➢直流电压、工频交流等持续作用的电压,满足上述三个条 件不成问题; ➢ 当所加电压为变化速度很快、作用时间很短的冲击电压时, 因有效作用时间短,放电时间就变成一个重要因素。
熔断或通过电动力引起机械损坏。幻灯片25
一、雷电放电过程及其特点
1、雷电放电的机理:冻结起电、水滴分裂起电
水滴分裂起电理论:大水滴分裂成水珠和细微的水沫,出 现电荷分离现象,大水珠带正电,小水沫带负电,细微水
沫被上升气流带往高空,形 成大片带负电的雷云。
雷云中的 电荷分布
雷云接近地面时,地面感应出异性电荷。由于雷云中电荷分 布不均匀,地面高低不平,其间电场强度分布很不均匀。当 强度达到25~30kV/cm时,发生由雷云向大地发展的跳跃 式“先导放电”,先导通道接近大地时,发生大地向雷云发 展的极明亮的“主放电”,再向上发展到云端即结束;云中 残余电荷经主放电通道继续流向大地,称为“余光放电”。
6、雷电通道的波阻抗
雷电通道长度数千米,半径仅为数厘米,类似于一 条分布参数线路,具有某一等值波阻抗,称为雷道 波阻抗。 主放电过程可看作是一个电流波沿着波阻抗为Z0 的雷道投射到雷击点的波过程。
我国有关规程建议取
7、雷电的极性
负极性雷击均占75~90%,对设备绝缘危害较大, 防雷计算中一般均按负极性考虑。
在防雷计算中,按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计算波形
iI0(et et)
iI(1co ts )2
4、雷暴日及雷暴小时
为评价某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度,常用该地区多年统 计所得到的平均出现雷暴日或雷暴小时来估计。
➢ 在一天内或一小时内只要听到一次雷声就作为一 个雷电日Td或一个雷电小时Th
➢ 由于不同年份的雷电日数变化很大,所以均采用 多年平均值——年平均雷暴日
单元一 雷过电压及防雷设备认知
情境一 雷过电压的产生和雷电参数 雷电冲击下气体的击穿
雷电是自然中最宏伟壮观的现象也是最 普遍的现象之一,它对人类的生活环境、 工作条件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 对雷电的研究和防护意义重大。
早在18世纪初,富兰克林等物理学家已 经揭示了闪电就是电的本质,随着物理 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雷电这一自然 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先导阶段:方向向下、电流小、速度慢 (150km/s);
❖ 主放电阶段:方向向上、大电流(几百KA)、高 陡度(C的10%~50%)、短时间(50~100µs);
❖ 余光放电:电流不大、持续长(0.03~0.15s)。
3、特点:
高幅值、高陡度、短时间,大多数雷击是负极性。
二、雷电参数
1、雷电流的幅值
2、雷电流的波前时间、陡度及波长
雷电流的波前时间T1处于1~4μs的范围内,平均 为2.6μs。波长T2处于20~100μs的范围内,多数 为40μs左右。 我国防雷设计采用2.6/40μs的波形;在绝缘的冲击 高压试验中,标准雷电冲击电压的波形定为 1.2/50μs。
雷电流波前的平均陡度为
3、雷电流的计算波形
(三)伏秒特性
当击穿过程中加在间隙上的电压随时间变化时,击穿电压 指间隙上的最高电压。
对持续电压来说,电压变化比放电发展的速度慢得多,电 压达到静态击穿电压后,可认为电压基本不变,所以击穿 电压就等于静态击穿电压。
对雷电冲击电压来说,电压变化 速度极快,在电压达到静态击穿 电压后的放电时延内,电压变化 较大,击穿电压高于静态击穿电 压;且击穿电压随时间而变。
1、伏秒特性及 伏秒特性曲线
冲击击穿特性最好用电压和时间两个参量来表示,这种在 “电压-时间”坐标平面上形成的曲线,通常称为伏秒特性 曲线,它表示对某一冲击电压波形,该气隙的冲击击穿电压 与击穿时间的关系。
它可全面反映间隙在冲击电压下的击穿特性。
2、伏秒特性曲线的测定
➢ 保持冲击电压波形不变,逐级 升高电压使气隙发生击穿,记录 击穿电压波形,读取击穿电压值 U与击穿时间t。 ➢ 当电压不很高时击穿一般发生 在波尾;当电压较高时,击穿百 分比将达100%,放电时延大大 缩短,击穿一般发生在波前。 ➢ 当击穿发生在波前时,U与t均 取击穿时的值;当击穿发生在波 尾时,U取波峰值,t取击穿时间 值。
4、伏秒特性的应用
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
要求 ①曲线尽量相似 ②力求平坦 ➢ 因此在避雷器等保护装置中,放电间隙宜采用均匀电场,
确保在各种电压下保护装置伏秒特性低于被保护设备。
(四)雷电冲பைடு நூலகம்50%击穿电压
伏秒特性虽能全面反映间隙在冲击电压下的击穿特性, 但求取繁琐。
在工程实际中常采用50%冲击击穿电压(U50%)来表征 气隙的基本冲击击穿特性。
雷电放电实质上是一种超长气隙的火花放电,它所 产生的雷电流高达数十、甚至数百千安,从而会引 起巨大的电磁效应、机械效应和热效应。
从电力工程的角度来看,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两个方 面是:
➢ 雷电放电在电力系统中引起很高的雷电过电压, 它是造成电力系统绝缘故障和停电事故的主要原因 之一。幻灯片24
➢ 产生巨大电流,使被击物体炸毁、燃烧、使导体
实际的伏秒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是以上、下包络线为界 的带状区域。
3、伏秒特性与电场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延伸,一切气隙 的伏秒特性都趋于平坦,但 特性曲线变平的时间却与气 隙的电场形式有较大关系:
电场越均匀,“V-S”越平。
➢ 极不均匀电场:平均击穿场 强低,放电时延长,曲线上翘;
➢ 均匀、稍不均匀电场:无弱场强区,平均击穿场强高, 放电时延短, 曲线平坦。
三、雷电冲击电压下气体的击穿
(一)冲击波形及特点
冲击波: ①雷电冲击 ②操作冲击
标准雷电波:
IEC和国标规定: T1=1.2μs±30% T2=50μs±20% 一般写为±1.20/50
标准雷电冲击电压波
特点:高幅值、高陡度、短时间 T1——视在波前时间 T2——视在半峰值时间
(二)冲击放电特点
2、放电时间的组成:
总放电时间 tb=t0+ts+tf t1=ts+tf 称为放电时延
t0-气隙在持续电压下的击穿 电压为U0,为所加电压从0上 升到U0的时间;
ts-从电压达到U0瞬时起到气隙中出现第一个有效电子为 止的时间称为统计时延。
tf-出现有效电子后,引起碰撞游离,形成电子崩,发展到 流注和主放电,最后完成气隙击穿需要的时间,称为放电 形成时延。
通常定义雷电流为雷击于低阻接地电阻(≤30Ω) 的物体时流过雷击点的电流。
我国标准推荐,一般地区,雷电流幅值超过I的概
率可按下式计算
lg P I 88
除陕南以为的西北地区、内蒙古等雷电活动较弱, 雷电流幅值较小,P可表示为: lg P I
44
我国一般地区,按经验公式可得到,雷电流幅值超 过20kA的概率约为59%,超过50kA的概率约为27 %,超过88kA的概率为10%。
➢ 雷暴日与该地区所在纬度、当地气象条件、地形 地貌有关
雷州半岛和海南岛,雷电活动强烈,平均达100~133日; 北回归线以南在80日以上(但台湾只有30日);长江以 北大部在20~40日;西北多数在20日以下,但西藏高达 50~80日。京、沪、宁、汉、成都、呼约为40日;沈、 津、济、郑大约为30日;穗、昆、南宁为70~8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