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读后感
简析《童心说》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文艺研究简析《童心说》思想内涵及其影响许莉萍湖北民族学院摘要:本文从阳明之学和佛学两个角度追根溯源,浅析了李贽“童心说”的思想渊源,力求挖掘出李贽核心观念的学术渊源,并从“童心说”对人生境界的影响和文章创作的美学价值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出发,管窥“童心说”美学价值的现代意义,在更深层次上探求李贽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真心;自由;佛性;禅宗;生命意识一、“童心说”的思想渊源(一)“良知说”对“童心说”的影响明清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影响,程朱理学成为儒教社会正统思想。
原本高扬道德理想主义的程朱之学,由于与现实利益的牵绊,也失去了原意,沦为谋取功名利禄的工具。
儒家道德之功利虚伪的风气积久成弊,自私自利之假道学充斥着社会,王阳明对朱学的流弊有着清醒地认识,遂予以严厉的批判。
而李贽从嘉靖三十五年至嘉靖四十五年,先后经历了天灾人祸,自此功名利禄于他已是浮云,在李逢阳、徐用检的诱掖下,开始接触并学习阳明之学,所以王阳明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对李贽产生了思想震荡。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良知”学说,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①王阳明认为良知即是发自内心的善,比如看到父亲就很自然想要孝顺他,看到孩子落井,就下意识去伸手救援。
这就是人最自然的本性。
所以,他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②人的良知就是人的本体,是每个人心中固有的,也是所谓的天理。
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的本体,但是作为最高道德的“善”却常常被外界的物欲所蒙蔽,所以要想保持“良知”的本真,就需要去除外界的物欲。
李贽在童心说写道“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③童心最初就是没有善恶的一张白纸,不过“道理闻见”愈多,就会被改变,失去童心,那些僵化变味的“理”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童心”,从而导致那些固有的童心渐渐丧失自我,开始说假话,写虚伪的文章,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而李贽相信“天下至文”一定是拥有“童心”的人方能写出。
李贺《童心说》读后感
李贺《童心说》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李贺写的《童心说》,嗯,真是有意思哩!里面说呀,童心是最最纯真、最最快乐的东西。
李贺哥哥说,孩子们心里没有坏心思,总是那么单纯,像小小的鸟儿一样飞来飞去,什么都不怕。
唉,我觉得他说得对呀!我就是这样的小孩子呢!
我记得有一天,我在花园里玩,看到一只小蝴蝶飞过,我就追着跑,“扑通扑通”地跑,觉得自己像蝴蝶一样轻飘飘的,好开心啊!可是大人们说,不能乱跑,要小心摔倒,可我就是觉得,开心就好呀。
读了李贺哥哥的《童心说》后,我觉得其实我们孩子的心里,最重要的就是那份无忧无虑的快乐。
嗯,我还想像故事里的小动物们一样,去森林里探险,跟小鸟、小狗一起玩,笑嘻嘻的。
李贺哥哥的话让我明白了,我们的童心就是最特别的礼物,不能让它被烦恼和坏事给破坏了哦!我以后要好好珍惜我的童心,做一个快乐的小孩子!
—— 1 —1 —。
李挚《童心说》读后感
李挚《童心说》读后感《李挚〈童心说〉读后感》篇一《李挚〈童心说〉读后感》读完李挚的《童心说》,我就像在思想的海洋里经历了一场狂风巨浪,被各种思绪冲击得晕头转向,内心五味杂陈,有惊叹,有困惑,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共鸣。
这《童心说》里强调的“童心”,就像一颗被尘世污垢层层包裹的明珠,李挚试图把它擦拭干净,让其光芒重现。
他说童心就是真心,是最初的本心。
我就在想,这本心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怎么就渐渐没了呢?就像小时候我们看到一只蝴蝶,会满心欢喜地追着它跑,眼睛里闪烁着纯粹的快乐光芒,可长大后,我们更多的是匆匆赶路,对周围的美好视而不见。
是不是因为我们被太多的规矩、世俗的观念给束缚住了手脚,就像被无数根绳子捆绑着,动弹不得,那颗原本鲜活的童心也被勒得奄奄一息了呢?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对什么都充满好奇。
有一次在田野里,看到一只小田鼠从洞里探出头来,我兴奋得大叫,趴在地上目不转睛地观察它,心里琢磨着它的小窝是不是像童话里的城堡一样神奇。
那时候的我,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只凭着一颗好奇心去探索世界。
可现在呢,再看到类似的场景,可能只是匆匆瞥一眼,然后就继续忙自己的事儿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已经失去了童心呢?我觉得好像是,但又有点不甘心承认。
李挚批判那些失去童心后的假人假事,就像揭开了社会的一层遮羞布,让那些虚伪的东西无所遁形。
他说那些人说话做事都是言不由衷,就像戴着面具的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着别人写好的剧本,而不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就想,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还真不少见。
比如在一些社交场合,人们互相寒暄,说一些场面话,即使心里不认同,脸上还是堆满笑容。
这是不是一种无奈呢?毕竟社会是个大染缸,想要独善其身好像有点难。
但这样真的好吗?我们是不是应该像李挚倡导的那样,努力找回童心,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呢?可这又谈何容易,一旦摘下这面具,会不会被社会所不容呢?我心里直犯嘀咕。
从整体上来说,《童心说》像是一声呐喊,试图唤醒那些在尘世中迷失的灵魂。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
李贽这人可真大胆,在那个时候就提出“童心”这么个概念。
啥是童心呢?在我看来,就像是我们小时候那种最纯粹、最本真的心思。
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看啥就是啥,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
就像小时候看动画片,一眼就能分出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没那么多复杂的所谓“背后故事”去分析。
他说那些失去童心的人就变得假模假式的了。
这可太对了!你看现在有些人啊,说话做事都得先想想是不是符合这个规矩、那个套路,是不是能给自己长面子或者带来好处。
就好比去参加个聚会,明明不喜欢那些无聊的寒暄,还得堆着笑说些言不由衷的话。
这可不就是丢了童心嘛。
李贽批评那些儒家经典的教条如果把人的童心给弄没了,那可就糟了。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读书学习,本来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事理,结果有些人读着读着就成了书呆子,只知道按照书上写的来,一点自己的想法都没有了。
这就好像是把一颗鲜活的心,套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枷锁,最后变得死气沉沉的。
不过李贽这篇文章也给我一种希望的感觉呢。
他强调童心,就像是在呼唤大家把心底最真实的那部分找回来。
咱们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虽然不能完全像个孩子一样天真无邪地活着,但也不能把自己的童心丢得一干二净啊。
比如说,我们可以像孩子一样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看到美丽的风景就尽情地去感受,而不是只想着拍照发朋友圈求点赞;遇到不公平的事儿,也能像孩子一样勇敢地说出来,而不是因为各种顾虑就默默忍受。
李贺《童心说》读后感
李贺《童心说》读后感
今天老师发了一篇文章叫《童心说》,是李贺写的,我读完心里咯噔了一下,哇,这不就是说的咱小孩嘛!李贺叔叔说呀,童心特别重要,像一块干干净净的白纸,啥都能画,啥都能写,想啥是啥。
我就觉得,嘿嘿,我的脑袋也像那白纸,天天想着玩新花样儿!
有一次我偷偷拿妈妈的花露水加上水彩笔,兑出了一瓶"魔法水",一洒在院子的土里,咕噜噜冒泡泡,真像变魔术似的。
后来妈妈说那是水进了泥巴里冒气泡,可我觉得是我的童心儿给它变的魔法呢!
还有,李贺叔叔还说,人长大了可能就丢了童心,我听了搓搓脑袋,暗暗发誓:“我才不要丢呢!哼,童心可是我的宝贝儿。
”不管以后变成啥样,我都想天天有新鲜点子,就像现在这样,蹦蹦跳跳,乐呵呵的!
咦,说着说着,我要赶紧去画画啦,我要画个有童心的未来!嘻嘻,这篇《童心说》,真有意思!
—— 1 —1 —。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浅析李贽的《童心说》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童心说》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童心说》的开头,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
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而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
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却真心”。
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
“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
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
他在《随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
然而具体到文学上,落在文本上,则又产生另一种效果和困惑。
这里面有说与不说的难堪,真假之辨的尴尬,还有话语的矛盾与陷阱。
童心说读后感
童心说读后感童心说,是一本富有温情和智慧的书籍。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文将从书中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和对童心的思考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童心说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让人忍俊不禁。
作者通过一系列孩子们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纯真、热情和善良的一面。
例如,在书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儿的梦想,她希望能够成为一位舞蹈家,她每天坚持练习舞蹈,尽管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她从未放弃。
最终,她的执着和努力得到了认可,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鼓舞着读者,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梦想并努力去追求,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童心说的主题思想深入人心,引发人们对于童心的思考。
童心是指成年人心中仍然保留的孩童气质和纯真善良的心灵状态。
通过书中的各种故事,作者呼吁人们不要忘记童心,不要被现实的压力和种种复杂的关系所束缚。
童心让人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热情,保持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
我们应该向孩子们学习,保持一颗愉快、善良和纯真的心。
此外,童心说还引发了我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很多关于孩子成长和教育的故事,让我对现代教育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童心说通过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学习,更是培养健康心态和人格发展的过程。
我们应该从孩子们身上学习,学会用心去观察,充分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和鼓励。
同时,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保持童心的同时,也能够成为独立思考和有创造力的人。
综上所述,童心说是一本令人回味的书籍。
通过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我对于童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阅读这本书让我懂得了童心的重要性,并感受到了童心的力量和力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汲取到正能量,保持童心,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童心说》读后感
[《童心说》读后感]
《童心说》读后感
什么是童心,在作者看来实质上就是真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干扰时一颗还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童心说》读后感。
作者坚持认为只有保持真心做出来的文章,干出来的事情才会是真实的,而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保有童心。
而现在的大众却应为过多感性或理性因素的牵绊,做出的事情都是带有虚假的成分,读后感《《童心说》读后感》。
作者通过写此文,来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对于现在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圣人的话,我们没必要刻意遵循,他们的话是在保有童心的情况下在特定时间特定情况下所说,我们要学习的是这种纯洁无邪的心灵,自由解放的个性,而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
童心读后感500字
童心读后感500字
《童心》是一本温馨的童话,讲述了一个快乐又平凡的故事。
小男孩——安纳托尔,拥有一颗纯真和热情的童心。
他所处的环境十分困难,他虽然只有微薄的衣食住行,但他却可以从中获得一种自由的乐趣。
他有很多关于冒险的梦想,乐于在拥有的的日子里不断去发现新的东西,比如他会把水果放在椅子上,把瓷砖变成“墙上的美术班”,甚至可以在空旷的草坪里弹起
吉他。
安纳托尔的童心让他的生活总是富有精彩,他也是一位一天比一天更加坚强的孩子,有了他正面的心态,生活中的任何困难他都可以勇往直前,化解到底。
本书中故事令人获得了感动,书中勾勒出了安纳托尔被爱包围、小小的勇气可以改变一切
的细节描写,这使得人着迷,也让人们懂得了坚强和信任的重要性。
小男孩安纳托尔正是凭借一颗童心和坚韧不拔的品格在自己的生活上跃入了一个不同的层次。
书中描绘出来的这样一种由爱心组成的世界,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的理解童心的神奇之处。
读完《童心》,令我深受感动,从中我明白了童心的重要性,尤其是面对困难时,要将童心维持在纯真的状态,用它来激励自己去勇往直前,战胜困难,实现理想。
这本书启发了我:即使面对最困难的处境,依旧勇往直前,去乐于探索,去拥抱美丽的未来,去尝试新的事物。
凭借自己的童心,世界和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生活也会充满希望。
童心说的主要观点
童心说的主要观点童心说是一本由戴明思撰写的书籍,主要探讨了童心的概念以及童心在成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本书中提到了童心的不同方面,包括对于创造力、好奇心、幸福感、自信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详细阐述童心说的主要观点。
童心是指一种天性中的纯真、单纯和开放的心态。
童心说认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历过童心的时期,这是一个拥有无限想象力、对世界充满好奇和乐趣、自信并乐于探索的时期。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影响,许多人逐渐失去了童心,他们变得越来越理智、成熟和现实,逐渐忽视了内心那份纯真和自由的心态。
童心说认为,童心与创造力密不可分。
童心时期的孩子充满了想象力,他们能够从一个简单的物品或场景中发现无限的可能性,创造出新奇的游戏和故事。
然而,成长后的人们往往受限于逻辑和现实的思维方式,不再能够触发自己的创造潜力。
童心说主张成人们应该重拾童心,重新学会思考象孩子一样,超越常规的思维模式,发掘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意。
童心说还探讨了童心对于好奇心的影响。
童心时期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心,他们喜欢探索和发现新鲜事物。
然而,在成年后,许多人对于周围的世界变得麻木和冷漠,不再关心和好奇自己的环境。
童心说认为好奇心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它能够使人们保持对世界的求知欲,并开启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之旅。
因此,童心说主张成人们应该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并保持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童心说还提到了童心对于幸福感的影响。
童心时期的孩子往往能够从简单的事物中获得快乐,他们不需要过多的物质享受。
然而,当人们长大后,他们往往过度追求物质和社会地位,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和真正的幸福感。
童心说主张人们应该重新认识到幸福感不仅仅取决于外部条件,而更多地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
只有重新拥抱童心,我们才能够重新发现真正的幸福感。
童心说还强调了童心对于自信心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童心时期的孩子往往充满自信和开朗,他们乐于与人沟通和交流,并不怕失败和挫折。
童心说
《童心说》读书笔记“童心”即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李贽《童心说》从童心生发,正面强烈地批判道学、程朱义理、圣经贤传等封建权威对人的束缚。
综观李贽一生及其所著立说,其思想、学说一半唯物、一半唯心,其唯心受王阳明心学影响颇大,而这种追求心理“自然自在”的心学与当时官方承认的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正好相对立。
现在看来,朱熹理学虽为官方所承认,但其仍有许多不合理不完美之处。
心学与之相对立,却也并不是完全合理完美。
它也有自己的不到之处。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其《万历十五年》中有这样的描述:“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
”“他们期盼的自由,只是优秀分子或杰出的大政治家不受习俗限制的自由。
”从今天的眼光看来,李贽《童心说》中的思想认识仍有过于偏激不可取之处。
他不满于道学这些思想文化及其教育,认为这些理论使人童心丧失殆尽,专门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使社会充斥假的风气。
这种把一家学说批判得体无完肤,把社会黑暗根源归结到一家学说的观点太过偏激。
程朱理学固有不可取之处,但在其学术发展初期,它也是进步的,只是在其被立为官学、取得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后才开始僵化衰落。
朱熹的观点中是有对圣经贤传的歪解扭曲,但李贽的批判抨击也有对程朱理学的歪解扭曲。
抛开这种激烈的“愤青”思想,在《童心说》中,我们也看到了李贽对好书好文的看法以及他的读书观。
他认为有真心的文章是好文章,好的文章不分时代文体,都是我们要看要读的对象。
这种提倡抒写真性情的文学主张对后世文学启蒙有相当的影响。
他还认为读书不应受到限制,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所懂的知识也日益发展丰富,这就要求要多读泛读。
这种要求广读诸书、博采众长的读书为文的主张也体现出其主张自由解放的思想。
《童心说》是李贽表达对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程朱理学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一种抗争,体现了李贽反对权威和僵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以及自由发展的人本主义。
《童心》读后感
《童心》读后感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内心仿佛被一阵温暖的微风吹过,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用最朴实的文字,勾勒出了一颗最纯粹的童心。
书中所描述的孩子们的世界,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那些事儿。
记得那时候,我家住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小区里有一棵巨大的老槐树。
每到春天,槐树就会开出一串串洁白的花,那花香啊,能飘得老远老远。
我和小伙伴们总是眼巴巴地盼着槐花开,因为一开花,我们就有好玩的啦。
我们会找来长长的竹竿,绑上一个铁丝圈,然后再把铁丝圈弯成一个钩子的形状。
这就是我们自制的“摘花神器”。
当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就开始行动啦。
一个小伙伴举着竹竿,小心翼翼地伸向那些开得最茂盛的槐花。
其他小伙伴则在下面,仰着头,眼睛紧紧地盯着竹竿,嘴里不停地喊着:“左边一点,再左边一点,哎呀,过了过了,右边右边!”举竹竿的小伙伴被我们指挥得晕头转向,但还是努力地去够那些花。
终于,当第一串槐花被摘下来的时候,我们都兴奋地欢呼起来。
大家一拥而上,把那串槐花抢到手,然后轻轻地摘下一朵,放进嘴里。
那甜甜的味道瞬间在嘴里散开,感觉整个春天都被我们吃进了肚子里。
我们还会把槐花带回家,让妈妈给我们做槐花饼。
妈妈总是笑着答应我们,然后把槐花洗干净,和上面粉,打上鸡蛋,在锅里煎成一个个金黄的饼。
那饼的香味,能把整个楼道都填满。
除了摘槐花,我们还会在小区的空地上玩各种游戏。
跳皮筋、踢毽子、打弹珠……每一个游戏都能让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跳皮筋的时候,我们分成两组,一组撑皮筋,一组跳。
那皮筋从脚踝一点点升高,一直到头顶。
小伙伴们一个接一个地跳,动作轻盈灵活。
偶尔有谁不小心没跳过去,就会引来一阵善意的笑声,然后乖乖地去撑皮筋。
踢毽子就更有趣啦。
大家都拼命地想把毽子踢得多一点,高一点。
毽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就像一只彩色的小鸟。
有时候,毽子会飞到屋顶上,我们就得想办法把它弄下来。
有个小伙伴会搬来几块砖头摞起来,然后小心翼翼地站上去,伸长了胳膊去够毽子。
初二作文《读童心说》1200字(共14页PPT)
初二作文《读童心说》
欲念 在
与邪恶之间显然不至于划
上等号,但人显然也不是生而性静的
动物。那么可不可以说被传承了
初二作文《读童心说》
假使持有同样人生态度的人真
有那么多,为何在他们之间还存在尔
虞我诈而不愿互诉心声?如此证
明,这些人只是在极力掩饰自己
本性 的
,以寻求一种毫无意义的
共性。这种共性于是成了不成文
的法律,为主流社会甚至是
中下层社会所共同恪守——这是
什么?
关键词:假使,持有,同样,人生
态度,那么,为何,他们,之间,存在, 尔虞我诈,互诉,心声,如此,证明,这 些,只是,极力,掩饰,自己,本性,寻 求,一种,毫无意义,共性,这种,共性, 于是,不成文,法律,主流,社会,甚至, 中下层,社会,共同,恪守,什么。
初二作文
读童心说
1200字
篇名:童心说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
社 作者 李贽 出版时间:2005年6月 页
码:P198-199 原文摘录:
关键词:篇名,童心,出版社,北
京大学出版社,作者,李贽,出版,时 间,2005,页码,P198,199,原文,摘录。
初二作文《读童心说》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初二作文《读童心说》
也许它依旧存在于人类的基因,
但读书却使人类建立了功利
性的生存目标,物欲也随之
水涨船高。
文章 读完
,我们不禁要感叹:
“赤子之心,莽莽尘中,何处觅之?”
童心说读后感
童心说读后感导语:童心说读后感(一)当今之社会,乃物欲横流、浮夸弄假之社会。
人人追名逐利,道德沦丧,自文革以来,形式每况愈下。
而今又现小悦悦之事,可见一斑。
数十路人围观在外,相互踟蹰,竟无一人向前救护,不解乎?愤愤乎?此诚不必也,前有众企业置三聚氰胺于奶中,又有某餐饮煮食以地沟油,为自身之私利,而拿国人之性命如同儿戏,只能如孔子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何以国人混沌如斯,就吾观之,其因极简,盖失“童心”尔。
何谓童心,李贽之《童心说》中一语道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古往今来,童心乃至真至美之品格尔。
遇事率性而为,返璞归真,以真实之本我示于人,人人不欺,真性情也。
然恒持童心之人少之甚少,世人总喜以虚伪之假面为一己之私奔走,久之,童心必丧。
以小悦悦为例,何以围观路人无一前去抢救,其真无人伦之禽兽乎?非也非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何况大人乎?路过之人或多或少有想前去帮助之意愿,然怕事后惹上干系,又有先人名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鉴,故背起本心,漠视而过。
若能按“童心”行事,则必当义不容辞,挽小女孩之性命于危难之中,何以有此人间悲剧哉?故言童心丧矣。
人人皆能辨善恶,然何以到关键抉择之时,却往往做出背德反离童心之事?就吾观之,此乃现今社会教育病变所致。
吾堂堂中华,自古以德治国,然五千年之优秀传统却于十年动荡间被摧残殆尽,而今妄图重建却也步步维艰,只感慨毁之易,复之难。
故而今从头迈步,则更需学校教育,塑人之品德,护人人之童心。
教育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自小学到大学,期间十二年光阴,怎能怠慢。
而观今之学校,完善品格为后,提高成绩为先,不以童心纯真为重,只顾一时私利,却美其名曰培养综合人才,诚乃误国误民。
其久也,假大空闻见日以益多,只知以成绩高即可,而童心失;其长也,不闻不问窗外事,言假言,文假文,事假事,无所不假,而童心失;以致以本为本,无自己独立思索之能力,而童心失。
以吾校为例,名曰欲以培养国之杰者已获诺贝尔科学奖,然变之科学岂是死之教授,何况才人不比工厂产品,以模形克隆之即可产生。
《童心说》读后感(精选)
《童心说》读后感(精选)童心的丧失,因为人启蒙时期耳闻目睹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后这些感性知识和后天得到的理性道理一经入住人心后,就慢慢丧失了。
知道了什么是好事,就千方百计的去做、去说;知道了什么是坏事,就挖空心思遮盖掩饰。
那是不是人人都这样呢?不是,李贽说古代的圣贤们就能在这方面做到得真理而不失其童心。
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和想当然,你怎么知道他们就守住了童心,你又不是他,就好像船没动、帆没动、人心自己在动一样,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就是先圣两个字而已,并不是具体到哪一个人。
但这些并不重要,李贽想说的童心丧失,不是指这些,这个指月之指的寓意在前方,在我看来,他更是在讨论人欲望得到满足、有所归属的论题。
一个人的欲望是从时候开始的,其实生下来就有了,食欲也是欲望之一啊!谁小时候嘴贴到妈妈的***房上不是自动开始吮吸的,抛却这些衣、食、注行基本生存方面不说,当然也不需要说,这些也要说就没完没了了,而且是基本所需不能算。
的确人的欲望是后天来的,上海人有句话说:“不怕天火烧,就怕摔一跤。
”因为家里面本就没什么可烧的,全部的家当就在这身衣服上体现着呢!还有的说,别人买个房子并不生气,但是邻居家添置一件家具那就气炸了肺了。
我想李贽的要批评的欲望就是这些和这些的延伸,一种苍白的攀比、一种无能的虚伪以及这些所到来时已经造成的伤害和后期预计的伤害。
前段时间我看一了部H片,演的是100个美女舞厅狂欢的。
在里面,摄像能拍到的人欢呼雀跃不知该如何表现一番,而在背后的那些姑娘,她们的脸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迷茫与彷徨,其实只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在背后刺痛着她们,而在摄像前的呢?这种刺痛是被欲望环绕着,暂时还不会感受,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她们都害怕导演的一声“咔”。
不光是因为害怕出名不了,而更害怕那声“咔”之后的“无限空旷”。
那些被欲望吞噬的人,活在别人的世界里面,或者是别人设计好的世界里面,没有自我,这些在李贽那里是叫做假。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
《童心百说》读书报告——孙海燕
一点童心犹未灭, 半丝白发尚且无。 —林语堂
愿我们到了视茫茫、 发苍苍,齿牙动摇 的那一天,依然童 心未泯 !
谢谢!
我理解的“童心”
• 《现代汉语词典》:小孩子天真纯朴的心; 像小孩子那样天真纯朴的心。 • 宋·陆游《园中作》诗:“花前自笑童心在, 更伴群儿竹马嬉。” • 王开岭《向儿童学习》:“人的童心宛如一 粒花粉……” • 明·李贽《童心说》:“夫童心者,绝假纯 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沈复《童趣》Leabharlann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 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 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 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 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 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 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 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 鞭数十,驱之别院。
丰子恺一辈子研究孩子,他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 不会拐弯。艺术家的眼光如同孩子,但需要有一点弯曲 孩子眼里直射的光芒能穿透一切,包括铜墙铁壁。什么 也瞒不住孩子的眼睛。安徒生笔下的孩子眼睛最明亮, 唯有他,能看穿又敢道破皇帝的新衣乃是无,乃是空, 乃是骗子的把戏。王公、贵族、学者、论客、将军、官 僚,眼睛都瞎了,装瞎也是瞎。孩子在瞎子国里穿行, 孩子在撒谎国里穿行,像太阳似的照着瞒和骗。一旦发 现瞒与骗,孩子的眼睛鼓得圆滚滚,然后发呆,然后迷 惘,然后惊叫,然后呐喊。我们要给孩子的眼睛以最深 刻的信任。(敢于说真话)
《童心说》读书笔记
《童心说》读书报告一、作者和社会背景介绍李贽(1527—1602),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号卓吾,又号宏甫、温陵居士等,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二十六岁中举,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授河南辉县教谕,历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
1577年(万历五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三年后弃官,寓居湖北黄安耿定理家。
不久移居麻城龙湖芝佛院,著书讲学。
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受马经纶请,赴北通州。
次年,被加上“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下狱,自刎而死。
他是明代中叶的重要思想家、文学家,他以“异端”自命,认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他的散文见解精辟,犀利泼辣。
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温陵集》等。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程朱理学本来有丰富、深刻之处,朱熹的理性主义精神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当程朱理学立为官学,取得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后,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
而李贽一直抨击程朱理学、批判重农抑商、倡导功利价值、追求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并和曾经的好友耿定向,产生了巨大的学术思想分歧,继而发生论战。
这段学术论战也是晚明思想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为学界所熟知。
该《童心说》正是创作于该论战时期。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5年)丙戌八月中秋之前,耿定向写了一封信给周思久,即《与周柳塘》,其中谈到,李贽“以妄乱真、教坏毒世”,是“纵情任欲”的人。
周思久把该信转给李贽一阅。
李贽大为恼火,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具有论战性的理论文章《童心说》,是为回答耿定向“以妄乱真”的指责而写的。
[3]二、著作内容与主题思想李贽在该文中主要阐述了“童心”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赤子之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
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心说读后感童心说读后感(一)当今之社会,乃物欲横流、浮夸弄假之社会。
人人追名逐利,道德沦丧,自文革以来,形式每况愈下。
而今又现小悦悦之事,可见一斑。
数十路人围观在外,相互踟蹰,竟无一人向前救护,不解乎?愤愤乎?此诚不必也,前有众企业置三聚氰胺于奶中,又有某餐饮煮食以地沟油,为自身之私利,而拿国人之性命如同儿戏,只能如孔子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何以国人混沌如斯,就吾观之,其因极简,盖失“童心”尔。
何谓童心,李贽之《童心说》中一语道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古往今来,童心乃至真至美之品格尔。
遇事率性而为,返璞归真,以真实之本我示于人,人人不欺,真性情也。
然恒持童心之人少之甚少,世人总喜以虚伪之假面为一己之私奔走,久之,童心必丧。
以小悦悦为例,何以围观路人无一前去抢救,其真无人伦之禽兽乎?非也非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何况大人乎?路过之人或多或少有想前去帮助之意愿,然怕事后惹上干系,又有先人名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鉴,故背起本心,漠视而过。
若能按“童心”行事,则必当义不容辞,挽小女孩之性命于危难之中,何以有此人间悲剧哉?故言童心丧矣。
人人皆能辨善恶,然何以到关键抉择之时,却往往做出背德反离童心之事?就吾观之,此乃现今社会教育病变所致。
吾堂堂中华,自古以德治国,然五千年之优秀传统却于十年动荡间被摧残殆尽,而今妄图重建却也步步维艰,只感慨毁之易,复之难。
故而今从头迈步,则更需学校教育,塑人之品德,护人人之童心。
教育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自小学到大学,期间十二年光阴,怎能怠慢。
而观今之学校,完善品格为后,提高成绩为先,不以童心纯真为重,只顾一时私利,却美其名曰培养综合人才,诚乃误国误民。
其久也,假大空闻见日以益多,只知以成绩高即可,而童心失;其长也,不闻不问窗外事,言假言,文假文,事假事,无所不假,而童心失;以致以本为本,无自己独立思索之能力,而童心失。
以吾校为例,名曰欲以培养国之杰者已获诺贝尔科学奖,然变之科学岂是死之教授,何况才人不比工厂产品,以模形克隆之即可产生。
期间选拨却以成绩高低为准,不论其是否欲献毕生之精力从事科研。
其无爱之之童心,遑论欲在其中登峰造极哉?呜呼哀哉,清人龚自珍曾作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拘一格之人才恒有之,然受社会污浊思想之荼毒,或独善其身不愿合流,或放弃所持为个人之私利奔波。
所以者何?龙洞山农谓之“以童心既障,而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现今之世,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熙熙攘攘即为利,令人悲叹。
然吾等虽无力改过去,却仍有望创未来,希冀能以先人之思想为根本,存童心、做真人,复我浩浩中华!童心说读后感(二)我们走在“不当教书匠,要当教育家”的教育改革年代,操练着琴棋书画,摆弄着DV电脑,表演着谈唱说跳,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只为一个目标--为浇灌一代新苗茁壮成长而努力不懈!是的,教育需要勇于表现,敢于突破的你;教育渴望推陈出新,富有创新的我;教育呼唤多才多艺,锋芒显露的他;教育还召唤胸襟博大,有情有爱的她……带着一份激情,拖着疲惫的身躯,我静静地拜读了李贽《童心说》。
“童心说”是李贽文艺思想的核心,“童心说”的进步性在于道出了一切作品发端于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这条客观规律,富有幻想的自由奔放的浪漫主义色彩与不平和的情调,带有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新特质,具有个性解放的鲜明特点,具有强烈的唯物主义色彩,它把人的思想从道学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启了一代新思潮和文学的新风尚,无论在理论上或创作上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向。
李贽在《童心说》里反复强调着童心,“是童心者,绝假存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无论古今,“童心”都是人最美好最真实的情感,凡事率性而为,展现着人“质本洁”的一面。
可惜一直保有童心的人终究太少,世人总爱躲在虚伪的面具后熙熙攘攘,点缀着无根的繁华。
有趣的是,李贽并没有直接鞭挞程朱理学,而先由文章说起,又文及人,最后切中要害:既然“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既然要不拘一格做文章,既然六经、《语》、《孟》非圣人之童心而发,那么那些假道学还有什么存在和学习的理由呢?嬉笑怒骂并不强烈,却让人在痛快中体味到作者童心之余豁然开朗,不禁然会心一笑。
这篇《童心说》正是李贽童心所发的“古今至文”虽然经历了似水流年的轮回,依旧是“如花美眷”。
我不清楚李贽写《童心说》是在入狱前还是入狱后。
总之,我相信一个坚定的民主者不会因为狱中的摧残而消磨盛气。
虽然卫道士猖獗、假道学横行,真正的拥有童心的智者其理想却会永放光辉。
世界总会在绝境中给我们一份惊喜。
正如卫道士眼皮底下出现了《牡丹亭》、《水浒传》这类“诲淫诲盗”的书,物欲横流中也会有一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呼唤。
怀着奇文共赏的心情读着《童心说》,深深感动于李贽的至诚,就像曾经感动于钱钟书、白先勇的“童心未泯”。
于是,我也以童心来抒发对这篇《童心说》的感受。
愿我这支拙笔能延续那种冷硬背后的姹紫嫣红,纵使和似水流年的轮回相距甚远,当凝眸往昔时,也不负自己的那一份赤诚与童心。
幽梦遇屈子,“清”“醒”谁共遣?中华民族是个历尽苦难的民族,可是,被异族蹂躏,尚可宽慰;可悲的是被自己的文化折磨而停滞不前。
“万能”的统治者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对民众进行思想控制。
大多方法居然还很奏效,连最为苛刻的程朱理学竟纵跨南宋明清三代直到今天影响依然残存。
我不得不惊叹数百年前中国民众的承受力了,同时也越来越敬佩李贽们无与伦比的勇气。
民主者们透过八股文和文字狱编织的幽暗帷幕,制造了隐隐约约的光亮,尽管不知这微弱的光能和黑幕抗争多久,但只要这光亮持续着,必然会给后继者们以信心和进取的源泉。
如今的现实可能要令李贽们失望了,中国貌似走向了民主主义道路,历史渊源却已植根太深,进步的每一步都伴随着鲜血斑斑。
那份四百年前呼唤的“童心”在今天“犹抱琵琶半遮面”,虚假的面具似乎比一份赤子情怀更符合流俗的需要。
写文章无病呻吟者如过江之鲫,社会交往中两面三刀者更是不在少数。
“童心”已被物质深埋(尽管我不愿承认),“皆醉”、“皆浊”人多势众,“独醒”、“独清”孤掌难鸣。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永远保持年轻心境,懂得把童年还给孩子,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成长的教师。
儿童的天真、率性是最宝贵的。
童心没有伪善,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
孩子的笑最天真、最自然和最灿烂。
孩子的天真是人生不可能再得的财富,是至真至美的人性花朵,也是人类未来的最纯、最净的温床。
童心是童年生活最真实的镜子,天真无邪,纯洁无瑕,未受污染。
只有童心,敞开胸怀接受;只有童心,才能满怀兴趣探索;只有童心,才能袒露内心世界;只有童心,才能毫无掩饰的外露。
育人的关键是育心。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身要保持年轻的心境。
父母要像回到童年时代一样,努力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长,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
父母应尽可能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按照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并适当地加以引导,真正做到“把童年还给孩子”。
童心说读后感(三)这篇《童心说》的作者是李贽,我对他不太了解,倒看似他是一位道家人物或者是个愤世嫉俗的人。
为什么说他是愤世嫉俗的人,因为他好像对当时的儒学很不满意,对做学问、从政的人也很不满意。
在他看来人性本应该是天真的,就是因为人们后来受环境、自身领悟力等的影响而变质了,这些倒是和庄子有点相像。
但是道家讲究出世,很低调的,除非是实在看不下去才会出来说几句,这个人还真不好定位。
不管这些了,还是按照他要讨论的核心思想“童心为什么会丧失”来说说。
童心的丧失,因为人启蒙时期耳闻目睹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后这些感性知识和后天得到的理性道理一经入住人心后,就慢慢丧失了。
知道了什么是好事,就千方百计的去做、去说;知道了什么是坏事,就挖空心思遮盖掩饰。
那是不是人人都这样呢?不是,李贽说古代的圣贤们就能在这方面做到得真理而不失其童心。
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和想当然,你怎么知道他们就守住了童心,你又不是他,就好像船没动、帆没动、人心自己在动一样,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就是先圣两个字而已,并不是具体到哪一个人。
但这些并不重要,李贽想说的童心丧失,不是指这些,这个指月之指的寓意在前方,在我看来,他更是在讨论人欲望得到满足、有所归属的论题。
一个人的欲望是从时候开始的,其实生下来就有了,食欲也是欲望之一啊!谁小时候嘴贴到妈妈的**上不是自动开始吮吸的,抛却这些衣、食、住、行基本生存方面不说,当然也不需要说,这些也要说就没完没了了,而且是基本所需不能算。
的确人的欲望是后天来的,上海人有句话说:“不怕天火烧,就怕摔一跤。
”因为家里面本就没什么可烧的,全部的家当就在这身衣服上体现着呢!还有的说,别人买个房子并不生气,但是邻居家添置一件家具那就气炸了肺了。
我想李贽的要批评的欲望就是这些和这些的延伸,一种苍白的攀比、一种无能的虚伪以及这些所到来时已经造成的伤害和后期预计的伤害。
前段时间我看一了部H片,演的是100个美女舞厅狂欢的。
在里面,摄像能拍到的人欢呼雀跃不知该如何表现一番,而在背后的那些姑娘,她们的脸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迷茫与彷徨,其实只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在背后刺痛着她们,而在摄像前的呢?这种刺痛是被欲望环绕着,暂时还不会感受,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她们都害怕导演的一声“咔”。
不光是因为害怕出名不了,而更害怕那声“咔”之后的“无限空旷”。
那些被欲望吞噬的人,活在别人的世界里面,或者是别人设计好的世界里面,没有自我,这些在李贽那里是叫做假。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
其实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就像每个人都毛病一样,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欲望满足而又不“失真”,鉴别自己的欲望,适当的压制或去除,让自己有所释放,在这方面我觉得一个网友说的很好:“欲望只有在最然的满足的时候,才不会腐化人性”。
应当警惕着让它最自然,不能让步,一旦开了先例就无穷无尽。
作为一个古代的文人,李贽对先圣们也是很推崇的。
说《论语》这些书里面不是对官员的溢美之辞,就是阿谀奉承的话,要不就是先圣门徒广收,弟子悟性不好,不是断章取义就是把就事论事的话奉为经典。
李贽好像对先圣很是“了解”,不说什么溢美之辞如何如何,直接把账算到他们徒弟那里,猛烈批评这些人误人子弟,还用老师的这些言论为自己的虚伪做挡箭牌。
他深恶痛绝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其实,李贽是不认同儒学的,因为领悟力是有高下之分,但是对做笔记的人,老师说出的话不会记的一人一个样,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到李贽对作文章的态度是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反复去引用什么经典里面的言论,用他的话说:“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甚么《六经》,更说甚么《语》《孟》乎?”这和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面的观点相似,曹丕说文章的主导是“气”,李贽说写文章要写内心的感受和自己的领悟,这一点我个人很认同,因为文章是对事情看法,而世界上的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适当的引用是能让文章更有说服力,也能更优美,但是动辄就来,只能让人觉得啰啰嗦嗦博而不专,使尽浑身解数也不能说明一个简单的问题,这实在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