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人性论"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的德育启示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孟子的人性论中,他认为人性本善,这种理念对于当代的德育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孟子的人性论可以看出,他认为人之始性善。
在《孟子》中有这样的一句名言:“吾善未失,民之善也。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才会变得不善。
这种观点为现代德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要相信每个人的善良天性,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
孟子的人性论提出了“教化”观念,即通过教育来引导人的天性。
孟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来修复自己的善性,使自己达到更高境界。
这和现代德育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即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修养和素质,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孟子还提出了"爱人"的观点,他认为,爱人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也是修养性情的根本。
他说:“爱人者,人恒爱之。
故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善人者,人恒善之;信人者,人恒信之。
”这种观点对当代德育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即要教育学生珍爱他人,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互助精神,使他们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
孟子的人性论对于当代的德育教育具有很高的启示价值。
通过对孟子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挖掘,可以为当代德育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孟子的思想,将其融入到现代德育教育中,指导我们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本文旨在探讨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使人德行高尚、道德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
而杜威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者之一,对道德教育方法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杜威认为,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心理。
他提出了“服务学习”理念,即让学生通过对社区和公益事业的服务,体验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心理,进而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和价值观。
他强调,通过服务学习可以使学生不仅关注自己的个人目标,更应该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社会的利益。
其次,杜威在道德教育中提出了“经验主义教育法”,即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道德教育不应该只是口头上的教育,更要将其转化为行为准则和实践。
在杜威看来,学生们需要有机会去当好公民、好朋友和好家庭成员,这将是道德品质的培养的最终目标。
最后,杜威提出了“民主教育法”,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民主精神。
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关注他人的需求、利益,并在学习中培养坚定的价值观和决策能力。
二、杜威道德教育方法的当代启示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需要更多地考虑到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心理的培养。
在网络社会兴起的今天,道德教育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从而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
同时,实践和体验是现代社会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虚拟社会中,学生更需要通过实践去了解真正的社会。
通过服务社区和公益事业等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对社会的贡献,培养具体实践中所需要的道德品质。
此外,民主教育法的启示也非常珍贵。
当今社会为大家提供更多选择和决策的机会,因此在道德教育中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决策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坚定的价值观和民主精神。
三、结语综上所述,杜威道德教育方法让我们看到了道德教育的另一种层次和可能。
孟子的德育思想和德育方法
孟子德育思想和德育方法:孟子的道德教育理论是以自然之善理论为基础的。
在与告子,的辩论中,告子主张人性是男人和女人的自然本能,不存在善与恶的问题。
孟子和对驳斥了忽视人与动物本质区别的观点,认为动物“不同于我”,人性是人的本质。
"仁、义、礼、智不是我的,也是我的."人们认为“四心”是天赋的,是道德的萌芽,是区分人与兽的标准。
因此,孟子从其他角度提出了他的人性观,认为道德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根据对的“小人”和“穷人”的情况,他认为首先,人性中只有善良的萌芽。
“慈悲之心,仁的终结;羞耻和邪恶的心,正义的终结;顺从的心,仪式的结束;是非之心,智慧的终结。
”如果“四个目的”不扩大,就不能发展成良好的道德。
其次,人的唯物主义本性会影响人的善良。
“嘴是为了味道,眼睛是为了颜色,耳朵是为了声音,鼻子是为了气味,四肢是为了舒适,还有性。
”如果人们有这些天性和爱好,他们可能会被物质欲望所诱惑,他们的善良自然会受到侵犯。
同时,客观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影响人的善良。
因此,孟子认为,人们要想获得真正的善,成为有道德的人,就必须努力拓展内心的善,防范物质欲望的诱惑,防范不利环境的影响,接受他人的劝诫和教育。
第二,论道德教育的作用:提出的把放在首位的主张出现在身上。
他说:“道是治政的,它受刑罚的惩罚,而人是无耻的;有德有礼,是可耻的,也是体面的。
”。
虽然依靠惩罚可以使老白害怕而不犯法,但这不能使他们感到羞耻。
只有通过德教,普通人才能真正满足社会规范的要求。
孟子继承并充分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仁不如仁,善不如教。
”善治,人们害怕它,良好的教育,人们热爱它。
良好的治理赢得人民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赢得人民的心。
”孟子一方面主张人性本善,同时又强调人只有仁、义、礼、智四个目的。
事实上,人和动物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
要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人们必须接受“教育”。
他认为道德教育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是“寻求心灵的安宁”。
根据孟子,的说法,人类的善良是上天赋予的。
杜威学校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杜威学校德育思想及其启示摘要: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他的学校德育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
杜威从对社会和道德、智力和性格与义务和兴趣二元对立的超越出发,提出了对学校德育的目的、内容和过程的独特看法,体现了学校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的三位一体,在今天仍然发人深省。
关键词:杜威学校德育道德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他的学校德育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他对作为学校工作专门领域的直接德育提出了质疑,并论述了德育的新思路。
此外,《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第26章是专门的道德论,但是事实上,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全书中处处都有体现。
杜威关于教育的定义、教法和教材等观点的阐述,为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结合其著作,我认为杜威所提倡的民主主义社会的教育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道德的教育,其对学校德育的深入洞察,是对传统意义上的二元论的超越,在今天仍发人深省。
一、道德教育的目的——对社会和道德二元论的超越(一)作为同一经验的两个方面的社会和道德杜威首先指出,我们对于道德常常有这样的误解,“一方面,给道德一种感情用事的伪善倾向,不顾实行社会所需要的事情的有效能力;另一方面,又过分强调习惯和传统,把道德限于一些明确规定的行为”。
①现实中我们对于道德的理解过于狭隘,要么是过分强调了习惯和传统,把道德限于对一些规范纪律的顺从,结果是经常出现各种规范和偏好对道德的僭越;要么就是不顾有无行使道德行为的能力就夸大了道德情感的作用。
但我们的道德远远不是这么简单的,首先,道德不是孤立存在的,道德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道德弥散于生活之中,包含在我们的行为中,这些行为或者由行为倾向的变化带来的爱好和愿望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和别人的交往,进而对我们的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用来解决和处理社会生活中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种种矛盾;其次,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都有其无法推卸的社会职务和相应的责任,凭着单纯的道德冲动和热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孟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德育启示
二、 德育 目的论——“ 明人伦”
“ 人伦 明于上 , 小人亲于下。” ( 《 滕 文公 上》 ) 孟子 在此第一次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 “ 明人伦 ” , 即说 明了教 育就 是 以培 养 “ 明人 伦 ” 的人 才来为国家政治服务的。所谓“ 明人伦” , 就是“ 教以 人伦” , 即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指父子有亲, 君臣 有义 , 夫 妇有别 , 长 幼有序 , 朋 友 有信 。后世也 称 为 “ 五伦 ” 。目的在 于维 护上 下尊卑的社会秩 序和道德 观 念。孟子尤为重视“ 五伦 ” 中孝和悌这两种关系 , 并 以此为核心 。 形成“ 五常” , 即仁 、 义、 礼、 智、 信 。孟子 认为。 在这种 道德规 范体 系下 , 教 育应 把培养 孝 、 悌
放在 首位 , 从 孝亲到 忠君 , 最 终实现 “ 明人 伦” , 从 家 庭扩 充到社会 , 表达了家 国一体 的伦理构架 , 从 而建 立起 完善 的全社会人伦 关系。人们 熟知 的“ 老吾老 以 及人 之老 ,幼 吾幼 以及人之 幼” ( 《 孟子 ・ 梁惠王 上》 ) 就是最 为典型 的表现 。这样 , 孟子在强调 自身道德修 养的同时 , 把 它与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紧 密联 系起来 , 这一 思想后 在《 大学 》 一 书 中给予 明确指 出 , 从而 成
为了无数仁人 志士努力追 求的理想人 格表征 , 永久 滋养着 民族精神 , 铸成 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 德育原则论——“ 学者保存和扩充原有的善端。他认为“ 舜, 人也 , 我亦人
也” ( 《 孟子 ・ 告子下》 ) 。圣人 能为圣人就在 于把人原 有 的菩端进 行了扩充发扬 ,如果我们凡 人也把原有 的善端进行扩充的话 , 也 能成 为圣人 。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的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人性论”对当代德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认为每个人天生具备善良的品质和道德观念。
他强调道德的培养和修养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来开发和培养人性中的善良特质。
这一观点对当代德育具有以下启示:孟子的“人性本善”观念强调人的本质具有道德天性,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善良的人。
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他们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孟子认为善恶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这意味着德育的关键在于教育的引导和培养。
德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
孟子提出了“教育无事大于孝”的观点,他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道德观念。
这对于当代德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和家庭教育的薄弱,使得孝道的教育面临一定的挑战。
德育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和理解孝道的意义,并通过教育的方式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他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需要后天的培养和修身养性。
这意味着德育工作者不能简单地依靠人的天性,而要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来引导学生。
德育工作者应该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
孟子的“人性论”对于当代德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人的本性善良,善恶的区别在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这让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同时也强调了德育工作者的重要性,他们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早期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
他在教育领域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民主教育之父”。
杜威提倡了跟随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教学,注重实践性的学习和社会体验、协作学习,强调学习对个人与社会的价值。
道德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认为道德教育是培养个体社会性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我总结出的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
一、道德教育要从个体中开始杜威认为,个体中内在的道德感是道德行为的根源,在我们教育孩子时,应该从个体的道德感入手,以促进个体的道德成长。
教育的任务并非是使学生变成道德家,而是让学生发展自己的道德能力,变成自己合理而有力的支持者。
启示:在教育中,要关注学生身上积极的道德品质和内在的道德感,以促进他们健康和全面的成长。
二、道德教育应该同实践相结合杜威认为,道德行为的学习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自己思考实践行动的可行性和可能的后果,因而可以通过实践来培养自己的道德能力。
启示:道德教育不应局限于道德知识或道德规范的传授,而应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行为体验、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来学习道德。
三、道德教育应该关注社区和合作杜威认为,社区是一个重要的道德练习场所。
在社区里,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人合作和互动,获得与他人相处的经验,并从中发展自己的道德品质。
合作对于道德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带来彼此间的相互依存,从而产生互助、共同负责和主动作为的道德品质。
启示:将社区和合作作为道德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社区和合作中获取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
四、道德教育要以民主教育为基础杜威认为,民主教育是培养道德人格和社会性的重要途径。
在民主教育中,个体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贡献建设性的想法,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出协作精神、责任意识和尊重他人的道德品质。
总之,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培养个体社会性和道德品质的路线,那就是:从个体中入手,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关注社区和合作,以民主教育为基础。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教育领域,杜威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情境性。
本文将从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出发,结合我国教育现状,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概述1. 道德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有爱心的人。
他强调道德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培养其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2. 道德教育的目的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他主张道德教育应该关注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培养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3. 道德教育的方法杜威强调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实践性的,主张通过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使个体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实践道德。
三、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1. 重视道德教育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应重视道德教育,将其纳入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
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2. 注重个体发展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应注重个体发展。
关注个体在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方面的需求,使个体在道德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
3. 强化实践性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使个体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实践道德。
这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应强化实践性,让个体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感悟道德。
4. 关注道德情感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培养其道德情感。
这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需求,激发其道德情感,使其在道德教育中产生共鸣。
四、结语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深入挖掘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内涵,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推动道德教育改革,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人性论”,对当代德育也有重要的启示。
下面我将介绍孟子的人性论以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字数为1000字。
孟子的人性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良知,具备对善行和公德的直观感知能力。
他将人性比喻为“心”,并认为人的心本来就是善的。
只是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惑,人们才会对善行产生迷失和困惑。
在孟子看来,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回归本性的重要手段。
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并培养自己的良知,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他主张培养仁爱之心,通过仁爱之心来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
人们应该关心他人,才能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社会秩序。
孟子的人性论对当代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的人性论表明每个人都具备善良的本性和道德能力。
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并且具备表达自己的道德情感和行为的能力。
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意味着他们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的可能性,不论他们目前的表现如何。
孟子的人性论也强调了教育在培养和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回归本性,发现和培养自己的良知。
所以,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善良之处,并努力发展和实践这种善良。
德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引导他们去思考和探索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感知和判断能力。
孟子的人性论还告诉我们,德育教育应该注重人际关系的培养。
孟子认为通过仁爱之心来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这需要每个人都关心并尊重他人。
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和体谅他人,培养他们的谦虚、宽容和合作精神。
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贡献。
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德育工作的启示
工程管理与技术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1期224㊀㊀作者简介:王宇辉(1996-),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8级硕士.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德育工作的启示王宇辉(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000)摘㊀要:孟子一生中总结出许多教育理论,这些思想虽然历经久远但仍然能够为当今的教育教学带来重要的启示,德育工作者应该结合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的教育思想,为当今德育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关键词:孟子;教育思想;德育工作;启示中图分类号:D 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20.21.118㊀㊀孟子首创教育 一词,承袭儒学以 居仁由义 明人伦 为要义的德育教化思想,极大丰富和拓展了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1㊀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1㊀性善论产生的时代背景远古时期天神地位至高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西周时期天神的地位日渐衰落,人们逐渐降低了对神的依赖;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经济瓦解,封建地主经济逐渐兴起,阶级矛盾日益加剧,人们由对神的依赖转向了对人性的探讨.于是,人性问题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焦点问题,孟子的性善论观点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1.2㊀性善论观点的提出孔子 性相近,习相远也 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相似的,只是由于后天习惯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这是有关人性问题的最早的论述,孟子的性善论则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公都子曾向孟子反映三种人性论,(1)人性纯属自然之性,无所谓善恶;(2)人有善恶双重属性,可以为善,也可为恶,由教育和环境决定其善恶;(3)人有固定化了的善恶二种自然属性,教育和环境都不起作用.孟子认为应该把人与动物之性区别开来,指出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可见,孟子认为只有把握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才能真正开始研究人性的问题.孟子提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的人性论观点.由此可以看出孟子认为人具有先验的善性,如果有人是不善良的或者是作恶的,不能归因于先天的本质,而是他违背了自己的本性.1.3㊀孟子性善论的内容孟子认为人的善性是先验的,但并不是说人生来就具有完美无缺的道德,孟子曾说: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认为发挥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指出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认为任何东西得到滋养都会生长,如果没有得到滋养便会灭亡.孟子通过 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的典故来证实其性善论.孟子在探讨人性为什么是善的时候,把原因归为先验的,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当今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引导和鼓励人们向善行善,提高了国民素质.2㊀孟子的教育思想2.1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孟子说: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反映出孟子看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类的恶是良知的丢失,道德的沦丧是后天的影响.孟子还说: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学校的作用在于使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虽然这种认识带有局限性,但仍然具有进步意义.2.2㊀教育的原则和方法2.2.1㊀博学反约㊁身教为先孟子说: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主张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进行归纳总结㊁融会贯通,形成言简意赅的结论,学生才容易消化吸收,达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便是 由博反约 , 博学 是手段, 反约 才是最终的目的.孟子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无论学生问孟子多么复杂的问题,孟子都能够言简意赅的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困惑也迎刃而解.孔子曾出㊁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孟子对其推陈出新,主张: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以及 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矣. 可见,孟子肯定行为的示范作用,他曾说: 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㊁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在这一点上也反映出孟子注重榜样作用的教学观点.2.2.2㊀引而不发㊁自求自得孟子提出: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自得需要发挥 思 和 专心致志 的作用,孟子继承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的思想,进一步提出: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以及 羿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肯定了学习过程中反思探求㊁专心致志的作用.孟子曾说: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意思是教人学射箭要拉开弓而不放,摆着跃跃欲试的姿势,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体会,从而达到启发诱导的作用.2.2.3㊀教亦多术㊁因材施教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1期225㊀孔子有过: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以及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的论述,这些都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孟子认为: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意思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可见,孟子认为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2.2.4㊀有教无类㊁循循善诱孟子主张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在«孟子 离娄章句下»中孟子谈道: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主张无论是品德修养好的人还是品德修养不好的人都是平等的,主张优秀的人以身作则去教育其他的人.孟子提出: 西子蒙不洁,则人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可见孟子主张教师不能够放弃任何学生,每个学生在接受恰当的教育之后都能够成长.孟子曾说: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源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也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强调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孟子还通过 揠苗助长 这一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强调教学过程的规律性.3㊀孟子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启示3.1㊀注重对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孟子在«万章上»中歌颂伊尹: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的责任感和 自任以天下之重 的高度政治自觉,主张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与人民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生活水平和物质世界的追求,学生也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基于这样的背景,我国德育工作应该重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2㊀重视挫折教育孟子有一个著名的论述: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必须经历困难,才会有更加顽强的毅力,珍视自己的生命和眼前的生活.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年轻人自残甚至轻生的现象,这在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德育工作并没有重视挫折教育,教师应该体会挫折教育的重要作用,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及时有效的为学生排忧解难,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挫折,帮助学生将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因素转化成学生成长和发展道路上的宝贵的积极因素.3.3㊀教育者要乐于为师孟子曾说: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当今社会职场压力增大,很多人并不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大部人在择业问题上都是为了就业而就业,所以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人只有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才能够充满热情并为之无私奉献.所以在成为德育工作者之前教师应该审视自己的择业动机,如果决定了就应该在工作中积极向上㊁热情洋溢,认识到教师职业与个人价值的联系.3.4㊀加强自我教育一种道德能否真正掌握社会,主要在于它最终是否转化为社会成员自觉的道德修养.孟子自求自得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在当今的德育工作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只有通过自身的体会和反思得到的东西才会印象更加深刻.当前的德育工作者应该更加注重让学生从内心认同自己所传授的道德理想,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接受老师的教育,也要学会自我教育,也就是说任何外界施加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内部的消化㊁吸收和认同才能够发挥作用.所以,德育工作者要遵循教育过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5㊀注重形成教育合力孟子自幼受益于孟母的 三迁之教,这一言传身教深刻影响孟子的环境教育思想.在«离娄上»中孟子讲述了楚国人学习齐语的例子,这个故事形象的说明了环境对人教育的影响.马克思说过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德育是一个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学校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将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统一起来,形成学校㊁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品德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德育工作者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组织好德育过程中相关活动.同时,德育工作者以及家长都要在各自的领域发挥榜样作用,时刻管理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3.6㊀重视差别教育孟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向我们反映出道德教育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作为德育工作者不能对所有的受教育者都 一刀切 一锅煮 ,这样的教育方法很难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德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和分析每一位受教育者的特点和不同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德育目标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但当今社会的学生具有追求个性的倾向,所以应该在重视普遍性的基础上关注特殊性,实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4㊀结论总之,孟子的思想虽然带有一定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的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和发展,推陈出新,结合新情况和新问题,赋予孟子德育思想新的价值和意义.参考文献[1]刘媛.孟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 ].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9,(05).[2]谢祥皓.孟子思想研究[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299.[3]孟子.孟子[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232.[4]罗国杰.伦理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56.[5]吴信英.孟子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 ].教育评论,2017,(10):161G164.[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74.。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也是著名的实用主义者。
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实际的教育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今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杜威对道德教育的关注体现在他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上。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成为具有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自主人。
而这种自主人必然是有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人。
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使他们成为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公民。
这种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根本指导。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的整体性。
在他看来,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当中,而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课程或者单独的教育活动。
他认为,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应该学会如何判断是非、如何承担责任、如何尊重他人等道德品质。
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不断强调学生的道德责任和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培养和提升道德素质。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注重了实践性。
他认为,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煽动上,而要落实到实际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当中。
只有通过实际的行动和实践的体验,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并内化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从实际行动中学习和体验道德。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了民主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民主精神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因为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够自由地表达观点、参与决策,并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
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注重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从实际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和感悟道德。
通过对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这要求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杜威是20世纪美国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他对教育的道德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了很多启示。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方面的探讨。
在杜威看来,道德教育应该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格,还要培养他们的道德理性和行为。
杜威强调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化的教育。
他认为,道德教育不是一种抽象的知识,而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道德教育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而不是单独的一门学科或课程。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课程安排,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格,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培养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生活化的教育。
他反对抽象的道德规范和教条式的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教师还应该通过各种情境设计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实践道德行为,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
杜威强调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是体验式的教育。
他认为,道德教育不是只有口头的说教和灌输,而是要通过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实践来培养他们的道德品格和行为。
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感悟道德,体验道德,学会道德。
在当今社会,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规范逐渐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和约束力,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我们需要借鉴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不断完善和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推动道德教育朝着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向发展。
我们应该以社会为课堂,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去。
教师可以通过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道德,体验道德,学会道德。
孟子“性善论”影响下的现代德育反思
孟子“性善论”影响下的现代德育反思【摘要】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思想对现代德育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现代德育需要借鉴孟子“性善论”的基本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和价值观。
将性善与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
通过以德育为重的教育理念,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力,倡导以德育为主导的教育工作。
推进现代德育工作,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走向社会的光明和正义。
孟子“性善论”对现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倡导学校和家庭教育以德育为重,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现代德育,启示,借鉴,教育,积极向上,品德,价值观,社会,推进,重要性,教育理念,全面发展.1. 引言1.1 孟子“性善论”影响下的现代德育反思“性善”是孟子的重要思想之一,他认为人性本善,天生具有道德原则。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德育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教育问题,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素质的提升。
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我们在德育工作中更多的启示和借鉴方法。
孟子认为,因是性善,所以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和发展人的天性,使其达到内在和外在的完善。
现代德育也应该秉持这一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以及价值观念的塑造。
只有通过德育,才能使学生在道德方面有所提升,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在现代社会,如何推进德育工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结合孟子的思想,倡导以德育为重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德和价值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对现代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教育引导,才能使人们真正实现自我完善,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要以德育为中心,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2. 正文2.1 孟子“性善论”的基本思想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他的重要思想之一。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仁爱的本性,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堕落。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人性论”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孟子
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但所有人都具备良心和道德感,只要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就
能发挥出善良的本性,做出正确的行为。
孟子的“人性论”在德育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孟子强调了人的道德感和良心,并认为这是人性的本质。
这意味着,在德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良心,
使其在日常行为中能够坚守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成长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
这意味着,在学生的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道德规范,积极培养学生的
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品格。
再次,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成长需要有正确的环境和条件。
这意味着,在学生的德育
过程中,必须创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得到
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成长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守法守纪、勤奋向上的拔尖人才。
总之,孟子的“人性论”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为当代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良心,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道德规范,创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通过实践和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道德行为,从而
使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论杜威的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论杜威的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杜威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学家之一,他的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学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具体而言,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启示:1. 重视经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经验,让他们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这启示我们,在中学德育中,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具有尽可能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2. 强调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这启示我们,在中学德育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多样性,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3. 强调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协作。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注重社会性学习,即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这启示我们,在中学德育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个体,需要与他人协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4. 强调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
杜威认为,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这启示我们,在中学德育中,需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开展自我改进的行动,推动自己的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启示,对于我国中学德育的实践,我们应该注重体验教育、个性发展、社会性学习、自我评价这些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并促进德育的全面发展。
孟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孟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孟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孟子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第二代宗师。
孟子以其独特的德育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与启示。
本文旨在研究孟子的德育思想,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与意义。
一、孟子的德育思想概述孟子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并具备天赋的良知,而德育则是使人的良知得以发展和提升的途径。
他主张人的本性善良,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并认为人应该遵循良知的指引,并通过不断修身养性,进而使自己成为君子,以此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二、德行的培养与修养孟子提出了“四端”和“四、德”理论,强调了德行的培养与修养。
他认为,四端即人性中的四种真实感情,包括恕、近、廉、恭。
而四德则是在四端基础上塑造出的品德行为,分别是仁、义、礼、智。
孟子主张通过积极修身养性,不断培养四端和提高四德,以此来实现个人的道德境界。
三、教育的重要性与方法孟子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性、德行和智慧的基础。
他主张通过“教育之道”,即通过文化的传承、道德价值观的灌输和正面的示范来引导人的德行发展。
同时,孟子也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强调了儒家教育中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辅相成,以及君臣、父子、夫妻和朋友四种关系的道德规范。
四、孟子德育思想的现代启示孟子的德育思想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首先,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表明每个人都具备潜在的善良本性,这对于当代社会对于人性的价值观和人的发展潜力的认识有一定启示。
其次,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这与现代社会中普及教育的观念相一致,进一步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此外,孟子提出的德行培养的方法,如注重修身养性、强调道德的灌输和正面的示范等,对于当代教育者和父母在培养下一代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结论:孟子的德育思想以其独特的内涵和现实价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与启示。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人性论”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孟子认为,“天下之人皆以有恒产为贵,以无恒产为贱。
是以贵者趋而归之,贱者逐而远之”。
由此可见,孟子的“人性论”偏向于经济方面。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孟子在财富问题上的思考与德育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孟子看来,人的本性是“良善”的。
“无故而杀人,非人也;无故而攻人,非人也;无故而违本性,非人也。
”也就是说,人本性是善的,不应该去做恶事。
如果一个人有了不良的行为,那这种行为是外在环境或者是教育的错。
当然,这样的观点在现代被认为是有争议的,但是,孟子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德育启示,即:教育是塑造人的个性和行为的关键。
孟子在强调人性本善的同时,也认为教育有利于优化人性中的“良善”特质。
孟子的思想认为,教育需要关注个体生命的发展和人的自由选择。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发展自己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他们依此可以实现对自己的目标和信仰的忠诚。
孟子认为,的确有些人因为环境和财富的原因比其他人更幸运。
但是,这并不会使贫穷人失去自己的人性。
相反,教育可以发掘出每个人的潜力和优点,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当然,孟子的思想仅代表了他的时代。
现在,我们有更好的方法来理解人的本性和教育的角色。
但是,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肯定了孟子的思想并将其引入现代德育理念。
在现代,我们意识到教育应该尊重个体的差异,借助各种方法来培育学生的品德和思维,使他们成为更加自信、满足和有能力的人。
总之,孟子的人性论对于现代德育有着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良善的本性,而教育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掘和实现我们的人性特质——启发自己和他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达到塑造一个更加人性化和富有同理心的社会的效果。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善的倾向。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一种良善的天性。
这意味着无论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他们的内心都有着修养和美德的种子。
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意味着应该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内在品质和潜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道德修养。
不要轻易给人贴上“坏人”的标签,而是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改变的可能性。
孟子的“人性本善”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发展自己的善良品性。
孟子提出了“教化”、“熏染”等教育方法,强调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人们,使其善良的天性得以发挥出来。
在当代的德育工作中,也需要重视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才能让每个人的优秀品性得以发展,最终造福他人和社会。
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提醒我们,即使每个人天生善良,但也需要受到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道德规范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道德风尚的塑造和社会文化的引导至关重要。
学校、家庭、社会等都应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和行为规范,让每个人都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正面的熏陶和影响。
只有这样,每个人的善良天性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社会风气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除了以上的启示,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还给当代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些行动方向和方法。
德育工作者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
只有自身品德高尚,才能对学生的道德有所教化和影响。
德育工作者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的内在天性得到充分发展。
德育工作者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道德品格的培养。
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成效,让学生成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社会栋梁之才。
孟子与班杜拉德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孟子与班杜拉德育思想的比较研究摘要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与教育家,他的德育理论构成了我国德育理论的基石。
班杜拉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的社会学系理论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处于关键时期,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古代教育家的德育理论。
另一方面,对于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外来优秀文化,我们也应当积极汲取。
本文通过比较孟子与班杜拉德育理论,提出了我国当前德育应当注意的问题,以期对实践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孟子班杜拉德育思想一、孟子的德育思想及方法(一)孟子的德育思想同传统的东方哲学与西方智慧的区别相似,虽然其德育思想有其正确性,并且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德育的重要思想渊源。
但是,孟子的德育思想更多的是一种缺乏逻辑推理但高度概括的哲学思想,其思想并没有按照现代的科学方法和逻辑推理得以验证。
因此,也就无法用现代的方法来评价其德育思想的正确性。
(二)孟子的德育方法孟子的德育方法是在其德育思想的指导之下形成的,同时,他的某些方法与孔子的与方法相一致,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德育的主流观点。
1.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孟子主张的因材施教的方法核心主张在于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教育。
其背后的逻辑很容易理解。
虽然人的能力是大致相同的,但是个人与人类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既然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那么个人在人群中便会出现相对优势,无论从社会还是个人的角度,利用相对优势都是一种有益的行为。
因此,因材施教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
2.循序渐进的德育方法孟子主张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
放在当前的教育领域,此种主张十分容易理解。
但研究人的思想,应当放在当时的环境之中,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如同现代科学学科的教育相似,应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否则如果直接将自身完整的理论进行灌输,则无法达到使人完全理解的程度。
这是孟子对于人类认知规律的总结。
从此可见,提高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不能够直接灌输成熟的理论,应当由浅入深,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方法来实现学生自主的思考与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2015至2016学年度第2学期)课程名称:中外德育思想史比较专题研究课程编号:213315学生姓名:王雪婷学号:151311102年级:硕马院1501任课教师: 陈岩提交日期:2016年6 月21日成绩:__________________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开课---结课:第3 周---第10 周评阅日期:年月日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制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王雪婷(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10030)摘要:孟子和杜威的德育思想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方法论体系,可以说,德育的具体方法是二者德育思想的核心和重心,本文以孟子和杜威的德育方法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方面重点探析了二者德育方法的相同点和区别,并简单分析了其对我国当代德育工作方法的启示。
关键词:孟子;杜威;德育方法;启示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德育思想是孟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一生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德育方法论体系。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其中,德育方法是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重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中指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
”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在我国当前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积极借鉴我国传统德育方法的同时,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德育方法,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相同点杜威生活的年代比孟子晚了将近2000年,虽然面临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时代条件,但二人的德育方法仍然有很多相近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孟子的“引而不发”与杜威的“探究、商量、讨论”“引而不发”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别人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像射箭那样,只做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样子而并不真正把剑射出去,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恰到好处的中道上站立去指导别人,学习的人也才能紧紧跟随他。
把这句话引申到德育方法中来,就叫做启发诱导法,即要求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先给教育对象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教育对象独立思考,然后在关键时机进行引导,并帮助其形成自己的逻辑观点体系。
19世纪后期的美国沿袭的是殖民时期的旧教育,再加上当时的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教育者大多依靠传统的强制性的灌输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仅仅把现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强加给人们,达不到相应的教育效果。
杜威非常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他认为,人在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道德疑难杂症, 解决这些疑难杂症不能靠灌输, 而要靠学生的智能, 通过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来解决,教育者的任务是激发教育对象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索新的见解。
[1]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和杜威都主张德育活动不是简单的说教,更不是粗暴的灌输,教育者不但要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弱化自己的权威地位,通过问题进行启发诱导,采用民主的方式得出答案。
(二)孟子的“实践磨练”与杜威的“从做中学”《孟子·告子下》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主张成大事者必定要先经历一番磨难,所以,要想成功就必须首先经受住艰苦环境的磨练,比如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工作实践等,增强自己的意志力。
《孟子·尽心上》中又说:“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行。
”可见在孟子的德育思想中实践的重要性。
传统德育的特征是“从听中学”,杜威打破了这一教育模式,主张“从做中学”,简单来说,“从做中学”就是从社会现实生活中学习经验,他还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及“知就是行,行即是知,知行统一”的主张,这些都是在说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而更应该成为社会生活的缩影,为教育对象提供活动和实践的场所。
[3] 因此,无论是孟子的“磨练意志法”还是杜威的“从做中学”都肯定了实践对于德育的重要作用,德育知识和经验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同时又应该回到实践中学习和锻炼。
(三)孟子的“内省”与杜威的“反省”《孟子·离娄上》中说道:“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就是“内省”的方法,即要求受教育者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不断地反省自己和要求自己,孟子十分重视“自反”、“自省”,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养成的重要步骤和必经过程。
“杜威指出把道德区分为礼俗道德和反省道德是很必要的,……后者则求助于良心、理性和自律。
杜威认为做出这种区分将使人们将道德关注的中心转移到新的领域—理智”。
[4]可见,杜威认为“反省道德法”在德育的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进一步说,孟子的“内省”与杜威的“反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仍是非常相似的,都主张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勇于改正自己所犯的错误,来促使自身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
(四)孟子的“环境熏陶法”与杜威的“渗透式教育法”《孟子·尽心上》中说:“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是在说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
《孟子·告子上》中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是在说外部社会环境的重要作用。
关于渗透式教育法,杜威认为,德育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营造一定的氛围,通过相应的载体传达德育的内容。
由此可见,孟子和杜威都非常重视环境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区别虽然孟子和杜威的德育方法有很多的相似性,但是,他们毕竟生活的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受一定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生活状况的影响,其德育方法也存在着不同,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析二者德育方法的区别。
(一)孟子的“重知识”与杜威的“重经验”孟子生活在我国战国时期,当时的经济上是小农经济、自己自足的生产方式,政治上是封建制的君子专制制度,文化上一部分是带有维护封建统治者阶级意义的封建文化。
而杜威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物质和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
与杜威相比,孟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所谓的“教育改革”,孟子的德育方法大多也是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德育方法而形成的,孟子更多关注的是知识性的传递,比如儒家的四书、五经、六艺等等,代代相传,一直是我国古代的教材教法。
虽然孟子和杜威都强调知行的统一,但是孟子的“知”主要是指“知识”,而杜威的“知”则主要指的是“经验”。
杜威认为,“道德的过程也是一个经验由坏变好的过程”,是“经验的不断成长和发展”,这里的“经验”,在杜威看来,主要是指“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表现”,即要求受教育者必须为适应环境而不断增加原有的经验,提高对环境的认识和对自身道德的理解。
(二)孟子的“重学生学”与杜威的“重教师教”“重学生学”说的是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即教育对象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改造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孟子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自学能力。
在孟子的德育方法体系中,有一系列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比如存心养性、克欲克己、持志养气、扩充善端、反求诸己、由博返约、意志锻炼、改过迁善等等。
我们说孟子的“重学生学”,并不是说孟子仅仅强调教育对象的自我学习,而是说与“教师教”的一系列德育方法来比,孟子更加倡导一种“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德育方法。
同理,我们说杜威的“重教师教”,也不是说杜威仅仅提出了一些教师教授的方法,这是不准确的,如上所述,杜威也提出了“反思”的德育方法,而是说,与孟子德育方法中“自我反省”占据主导地位相比,杜威更强调“教师教”的方法。
杜威主张将学校集体的道德训练、学习过程中的道德养成、各学科的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统一起来,形成一种间接的德育模式,杜威将这种间接的德育模式称为“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而这三个方面都需要教育者掌握人性化的德育方法。
三、对我国当代德育工作方法的启示虽然孟子的德育思想已走过近两千年,杜威的德育思想已走过了一百多年,但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养分和价值,我们一定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现阶段,我国德育的教育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道德说教和灌输的阶段上,这种方法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严重脱离,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道德是关乎于社会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来源于生活,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做到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德育教材中,要建立实践体验式的情景教育模式,让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中感悟善恶美丑。
教育者还要积极构建适于让受教育者学习的场景,触动受教育者的深层次感悟,从而引发其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正向变化,使受教育者发生由道德认知失调到道德认知协调的过程,促进其身心的全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孔子学院时说:“民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德育都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高尚的道德是一个人立身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的德育工作,批判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德育思想方法,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德育思想方法,以促进我国道德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1]杜威.五大讲演(上)———教育哲学[M].晨报社,1920.[2]崔华前.孟子思想中蕴涵的德育方法[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2):100-103.[3]黄永旺.浅析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4]李志强.科学精神的再启蒙—杜威道德理论中的理智方法及其对道德教育的意义[J].学习与探索,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