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2015至2016学年度第2学期)

课程名称:中外德育思想史比较专题研究课程编号:213315

学生姓名:王雪婷

学号:151311102

年级:硕马院1501

任课教师: 陈岩

提交日期:2016年6 月21日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

开课---结课:第3 周---第10 周

评阅日期:年月日

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制

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王雪婷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10030)

摘要:孟子和杜威的德育思想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方法论体系,可以说,德育的具体方法是二者德育思想的核心和重心,本文以孟子和杜威的德育方法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方面重点探析了二者德育方法的相同点和区别,并简单分析了其对我国当代德育工作方法的启示。

关键词:孟子;杜威;德育方法;启示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德育思想是孟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一生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德育方法论体系。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其中,德育方法是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重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中指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在我国当前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积极借鉴我国传统德育方法的同时,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德育方法,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相同点

杜威生活的年代比孟子晚了将近2000年,虽然面临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时代条件,但二人的德育方法仍然有很多相近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孟子的“引而不发”与杜威的“探究、商量、讨论”

“引而不发”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别人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像射箭那样,只做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样子而并不真正把剑射出去,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恰到好处的中道上站立去指导别人,学习的人也才能紧紧跟随他。把这句话引申到德育方法中来,就叫做启发诱导法,即要求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先给教育对象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教育对象独立思考,然后在关键时机进行引导,并帮助其形成自己的逻辑观点体系。

19世纪后期的美国沿袭的是殖民时期的旧教育,再加上当时的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教育者大多依靠传统的强制性的灌输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仅仅把现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强加给人们,达不到相应的教育效果。杜威非常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他认为,人在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道德疑难杂症, 解决这些疑难杂症不能靠灌输, 而要靠学生的智能, 通过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来解决,教育者的任务是激发教育对象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索新的见解。[1]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和杜威都主张德育活动不是简单的说教,更不是粗暴的灌输,教育者不但要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弱化自己的权威地位,通过问题进行启发诱导,采用民主的方式得出答案。

(二)孟子的“实践磨练”与杜威的“从做中学”

《孟子·告子下》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孟子主张成大事者必定要先经历一番磨难,所以,要想成功就必须首先经受住艰苦环境的磨练,比如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工作实践等,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孟子·尽心上》中又说:“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行。”可见在孟子的德育思想中实践的重要性。

传统德育的特征是“从听中学”,杜威打破了这一教育模式,主张“从做中学”,简单来说,“从做中学”就是从社会现实生活中学习经验,他还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及“知就是行,行即是知,知行统一”的主张,这些都是在说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而更应该成为社会生活的缩影,为教育对象提供活动和实践的场所。[3] 因此,无论是孟子的“磨练意志法”还是杜威的“从做中学”都肯定了实践对于德育的重要作用,德育知识和经验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同时又应该回到实践中学习和锻炼。(三)孟子的“内省”与杜威的“反省”

《孟子·离娄上》中说道:“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就是“内省”的方法,即要求受教育者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不断地反省自己和要求自己,孟子十分重视“自反”、“自省”,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养成的重要步骤和必经过程。

“杜威指出把道德区分为礼俗道德和反省道德是很必要的,……后者则求助于良心、理性和自律。杜威认为做出这种区分将使人们将道德关注的中心转移到新的领域—理智”。[4]可见,杜威认为“反省道德法”在德育的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进一步说,孟子的“内省”与杜威的“反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仍是非常相似的,都主张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勇于改正自己所犯的错误,来促使自身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

(四)孟子的“环境熏陶法”与杜威的“渗透式教育法”

《孟子·尽心上》中说:“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是在说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孟子·告子上》中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是在说外部社会环境的重要作用。关于渗透式教育法,杜威认为,德育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营造一定的氛围,通过相应的载体传达德育的内容。由此可见,孟子和杜威都非常重视环境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区别

虽然孟子和杜威的德育方法有很多的相似性,但是,他们毕竟生活的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受一定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生活状况的影响,其德育方法也存在着不同,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析二者德育方法的区别。

(一)孟子的“重知识”与杜威的“重经验”

孟子生活在我国战国时期,当时的经济上是小农经济、自己自足的生产方式,政治上是封建制的君子专制制度,文化上一部分是带有维护封建统治者阶级意义的封建文化。而杜威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物质和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与杜威相比,孟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所谓的“教育改革”,孟子的德育方法大多也是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德育方法而形成的,孟子更多关注的是知识性的传递,比如儒家的四书、五经、六艺等等,代代相传,一直是我国古代的教材教法。虽然孟子和杜威都强调知行的统一,但是孟子的“知”主要是指“知识”,而杜威的“知”则主要指的是“经验”。杜威认为,“道德的过程也是一个经验由坏变好的过程”,是“经验的不断成长和发展”,这里的“经验”,在杜威看来,主要是指“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表现”,即要求受教育者必须为适应环境而不断增加原有的经验,提高对环境的认识和对自身道德的理解。

(二)孟子的“重学生学”与杜威的“重教师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