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前沿专题听课报告2
《学科前沿学习报告》
《学科前沿学习报告》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力学101班xx学号:202x110121xx力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手段,当人类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在应用力学了。
这个世界小到分子大到宇宙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力,当今社会的尖端科技更是离不开力学。
我们从海洋流发电viv驱动的水动力学问题说起。
在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开发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是大势所趋。
海洋能是众多可再生能源中的一种,其能量蕴藏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如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等。
海洋波浪能是现今世界各国海洋能开发研究的热点与重点,英国、挪威、日本、美国等都在进行波浪能发电装置的试验与示范工作。
涡激振动(vortex-inducedvibration,简称viv)是工程中常见的重要现象。
在来流作用下,结构的尾迹中旋涡以一定频率交替脱落,产生周期振荡的升力,导致结构以一定的频率和振幅振动。
在一定流速下,旋涡脱落频率接近结构固有频率时,结构会发生共振造成破坏。
涡激共振的预报和抑制对工程结构稳定和安全有重要意义。
viv中结构与尾迹相互作用,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流动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结构的运动使尾迹流动性态与非振动结构的尾迹大不相同。
这种流场变化和流固耦合作用的复杂性及规律,目前主要依靠实验研究获得,而通过dns方法精细刻画这些过程则因为受计算量等的限制遇到很多困难,现有的大部分研究成果局限于中低re数情况,很难满足实际工程需求。
计算力学的发展与展望。
计算力学是计算机科学、计算数学与力学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力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力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解决自然科学和工程实践中力学问题的重要手段。
数值计算方法最早成员应为有限差分法有限差分法从数学的角度用差分代替微分,将力学中的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从而大大拓宽了力学学科的应用范围;有限元法的问世促进了计算力学的发展。
有限元法建立了计算模型、离散方法、数值求解和计算机程序实现的统一方法,通过变分原理将原问题的泛函转化成代数方程进行求解;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边界元法,对于分析某些工程实际问题,边界元法具有其突出的优点。
学科前沿知识讲座总结
学科前沿知识讲座总结第一篇:学科前沿知识讲座总结学科前沿知识讲座总结大学期间,尤其是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期间我聆听了十几次学科前沿知识讲座,有关于网络的、嵌入式的,也有关于创新的、管理的,还有关于IT公司的历史发展、研究领域以及优秀成果的。
在这些学科前沿知识讲座中,我受益颇丰,不仅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也在学习之路上找到了方向,更使我在以后的学业和职业发展道路上少走弯路。
每次听完讲座之后,我都感到学海无涯我辈需努力。
下面我着重谈谈我对其中几个印象比较深的讲座的感受。
第一个印象比较深的讲座是网络存储系统知识系统基础知识讲座,是由张冬老师主讲的。
那时候我还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对专业知识还没有太多的了解。
第一次在大学里听讲座,我想这对于我来说总是有用的。
果然,这次的讲座让我看到了网络的巨大力量,他居然能将那么多的信息简简单单的存储在那么小的一个叫做“硬盘”的东西上,然后通过网线互相传输给不同的人。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张冬老师讲了关于硬盘里的数据是如何被读取的,也是在那次讲座上我从一个对网络知识一无所知的人变成了一个对网络知识学习十分热忱的人。
我感受到了网络的巨大魅力,也确定了我将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第二个印象比较深的讲座是侯铁珊教授的关于次贷危机的讲座。
讲座是在图书馆的报告厅举行的,我记得当时人特别多,大家都很关注次贷危机这个话题。
另一方面,侯教授也是我们学校里比较有名的人物,他是我国经济学界著名专家。
侯教授从管理学的发展作为切入点,从思辨哲学革命的独特视角,通过大量鲜明生动的案例,历数国内外管理观念创新沿革,上溯中国五千年文化精粹,将中西方管理思维相互借鉴与融合,以宇宙学的广度、哲学的深度阐述原理、诠释真谛。
演讲风格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发人深思,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强烈共鸣。
侯教授这次的演讲意味深长,言语之间不时透着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期待,他期待我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让祖国真正繁荣昌盛。
第三个给我深刻印象的讲座是王众托院士的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的讲座。
最新整理学习《学科前沿专题》思想总结.docx
最新整理学习《学科前沿专题》思想总结学习《学科前沿专题》思想总结此次学科前沿课程学习,我认识到会计学专业有很多课题值得我们深入进行研究,但是在研究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一系列事项,以便顺利而又有效地进行学科建设与研究,接下来我就对在学科研究之后需要的论文写作方面要注意的情况做如下几点总结:1中文标题一般控制在20字以内,确有需要可以用副标题;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公式,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2框架结构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注意线索的完整性;忌大且空,不知所云,要注意全文的逻辑结构。
提纲中所列的每一部分标题,根据实际情况可作微调。
注意通过简短的标题提炼主要观点。
3数据图表等资料要全面,具有时效性。
把图表的标号理顺,应该有表头和出处,如果是引用,图表下面应该注明“转引自......”。
4最大限度避免一般知识性的描述,拒绝常识性的东西(包括意义、作用、特点等),力戒教科书化和空泛议论,突出论述深度。
注意使用规范的研究方法,避免使用演绎的方法。
你的观点、结论都应该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或实证分析基础之上。
5行文简洁、平实、不啰嗦,可要可不要的话坚决不要。
注意运用书面语,不要口语化。
不少人直接从网上借用一些新闻稿件的内容,请注意新闻式语言和论文语言的区别。
后者不带主观色彩,更平实,前者文学性xxx 更强。
6引用别人的观点甚至部分内容在所难免,但不要大段抄袭。
注意衔接好上下文和逻辑关系。
是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注明,否则会引起知识产权纠纷。
7如果能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是最理想的。
倘若这一点做不到,最起码要能自圆其说,文中不要有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和纰漏,前后观点要一致。
8论文结构:正文一开始要有“导言”、“引言”或者“问题的提出”。
这是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
一段好的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
包括背景和目的介绍(100-300字);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论文的构成(100-300字)。
学科前沿知识讲座总结
学科前沿知识讲座总结大学期间,尤其是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期间我聆听了十几次学科前沿知识讲座,有关于网络的、嵌入式的,也有关于创新的、管理的,还有关于IT公司的历史发展、研究领域以及优秀成果的。
在这些学科前沿知识讲座中,我受益颇丰,不仅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也在学习之路上找到了方向,更使我在以后的学业和职业发展道路上少走弯路。
每次听完讲座之后,我都感到学海无涯我辈需努力。
下面我着重谈谈我对其中几个印象比较深的讲座的感受。
第一个印象比较深的讲座是网络存储系统知识系统基础知识讲座,是由张冬老师主讲的。
那时候我还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对专业知识还没有太多的了解。
第一次在大学里听讲座,我想这对于我来说总是有用的。
果然,这次的讲座让我看到了网络的巨大力量,他居然能将那么多的信息简简单单的存储在那么小的一个叫做“硬盘”的东西上,然后通过网线互相传输给不同的人。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张冬老师讲了关于硬盘里的数据是如何被读取的,也是在那次讲座上我从一个对网络知识一无所知的人变成了一个对网络知识学习十分热忱的人。
我感受到了网络的巨大魅力,也确定了我将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第二个印象比较深的讲座是侯铁珊教授的关于次贷危机的讲座。
讲座是在图书馆的报告厅举行的,我记得当时人特别多,大家都很关注次贷危机这个话题。
另一方面,侯教授也是我们学校里比较有名的人物,他是我国经济学界著名专家。
侯教授从管理学的发展作为切入点,从思辨哲学革命的独特视角,通过大量鲜明生动的案例,历数国内外管理观念创新沿革,上溯中国五千年文化精粹,将中西方管理思维相互借鉴与融合,以宇宙学的广度、哲学的深度阐述原理、诠释真谛。
演讲风格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发人深思,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强烈共鸣。
侯教授这次的演讲意味深长,言语之间不时透着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期待,他期待我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让祖国真正繁荣昌盛。
第三个给我深刻印象的讲座是王众托院士的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的讲座。
2010年7月7日下午,我们在图书馆报告厅迎来了全国著名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专家王众托院士。
学科前沿系列讲座课程总结
学科前沿系列讲座课程总结学院:航空学院学号:**********学科前沿系列讲座总结本学期我们进行了四周的学科前沿系列讲座的课程学习。
在四周的时间里,我们在四位来自航空学院的教授的精心讲解和介绍下,了解了许多关于航空火控系统发展及趋势、航空电子系统及其综合化发展、飞机通信导航与雷达系统发展历程及趋势、结构健康监测与深度学习理论四个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先进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启发。
在第一次讲座中,张安教授给我们讲解了航空火力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新一代机载火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从中我们了解到,随着科技的进步,机载武器火控系统已成为现代作战飞机的主体控制系统,将继续向着高度综合化、智能化、模块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可实现远距指挥引导、超视距多目标、多机协同攻击、近距大机动格斗、对面精确打击和反隐身、反电子对抗的作战能力。
而我国的的机载火控雷达技术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上世纪末,我国已经先后开发完成了多种性能较先进的机载火控雷达系统,形成了国内装备和外贸出口两大系列十余个品种,机载雷达的规格覆盖从装备在歼-7G上的小口径脉冲多普勒雷达到第三代重型战斗机的大型多用途雷达系统;功能由可以为离轴发射的红外格斗弹引导目标到可制导中距离拦射导弹,再到可导引发射后不管的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和先进对地攻击弹药。
我军新型作战飞机装备的雷达系统已经由单纯的制空作战发展到了具备地形测绘、合成孔径、地形跟随等功能,具备较强对地、海目标作战能力的现代化多功能火控雷达系统。
以脉冲多普勒体制和平板缝阵天线为标志的新一代机载火控雷达系统,目前已经全面装备国产歼-8系列战斗机、"飞豹"战斗轰炸机、新型多用途战斗机和重型远程战斗机等。
我国现有机载雷达整体性能基本达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在部分技术性能方面已经接近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已经可以满足为我国第三代战斗机配套的需要。
在这次讲座之后,我才真正的了解到了火控技术发展的艰辛和它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学科前沿讲座报告
学科前沿讲座报告一、讲座基本信息。
讲座主题:[具体主题]讲座嘉宾:[嘉宾姓名及简介]讲座时间:[时间]讲座地点:[地点]二、讲座内容概述。
# (一)开场的震撼。
讲座一开始,嘉宾就像扔出一颗知识炸弹一样,直接抛出了一个超级前沿的概念,我当时就感觉自己像是个在知识海洋里划着小破船的人,突然看到了一艘超级宇宙战舰。
他说的是关于[前沿概念名称],这个概念我之前只是在一些科幻小说里模糊地见过类似的影子,没想到在现实的学科领域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了。
# (二)核心内容的趣味之旅。
1. 神奇的技术突破。
嘉宾详细介绍了在[学科名称]领域里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
就好比是在一个大家都以为是死胡同的地方,突然有人凿出了一条超级高速公路。
这个技术突破是关于[具体技术名称]的,它能[简单解释技术的作用]。
以前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就像一群无头苍蝇乱撞,现在可好了,有了这个技术,就像给这些苍蝇都装上了GPS导航系统,直接朝着目标飞去。
他还举了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说如果把[学科相关的事物]比作一个巨大的拼图,以前我们只有几块拼图碎片,怎么拼都拼不出个所以然来。
但是现在这个技术就像是突然给了我们一大半的拼图,虽然还没完全拼好,但已经能大概看出这个拼图的样子了,那就是一个超级酷炫的未来图景。
2. 跨学科的梦幻联动。
最让我脑洞大开的是这个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部分。
嘉宾说现在[学科名称]就像一个社交达人,到处和其他学科交朋友,而且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比如说和[其他学科名称]的结合,就像是巧克力和花生酱的搭配,本来各自就很美味,放在一起更是绝配。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以前我们看[学科相关的问题]可能就只能从一个很窄的角度去看,现在就像戴上了全景VR眼镜一样,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看到很多以前根本看不到的细节和可能性。
就像我们以前看一个魔术,只看到魔术师在台上挥挥手,东西就消失了,觉得特别神奇。
现在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就像是知道了魔术背后的所有秘密,不仅知道怎么变的,还能想出新的魔术花样。
学科前沿讲座心得2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科前沿讲座作业封面题目:学科前沿讲座心得姓名:班级:学号: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14年12月学科前沿讲座心得摘要: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理论、制造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模式的研究生学科。
该学科融合了各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使制造技术、制造系统和制造模式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目标很明确,就是将机械设备与自动化通过计算机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先进的制造技术,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FMC(柔性制造系统)等等,最终形成大规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使传统的机械加工得到质的飞跃。
具体在工业中的应用包括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
机电一体化是当今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
早期的自动化技术主要是借助凸轮、机械机构等实现的,这一时期的自动化实际上是机械自动化;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凸轮、机械机构逐渐被继电器、接触器、电磁开关等机构所取代,实现了电气自动化,机械机构大大简化,自动化水平大为提高;机电一体化则是生产实践对自动化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精密机械技术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以计算机为主要特征的自动化技术。
正文:以前去上的讲座课总是抱着些应付的心态,然而这次的不同,我很喜欢听我们的这些优秀教授们讲授专业前沿上的东西。
在每次短短的两小节课中我都被他们研究的这些东西深深吸引着。
虽然好多东西以我现在的水平还不能弄懂,但却让我看到我们专业的前景。
由于时间限制和我们有限的知识水平,老师们都从大处着眼,为我们大概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同时还简单向我们介绍这些研究将来的实际意义,以及和我们机电专业的联系。
其中朱真才教授,除了结合自身经历讲了关于申报科研项目的一些东西,对我们现阶段是很有帮助的;李威院长则从机械工程学科现状及发展作了详细的介绍,肖兴明副院长则以矿井提升机为例给我们讲了机械电控系统和效率;最后刘教授从自身英国伯明翰大学短期进修的经历进一步阐述了机械学科的国际前景。
学科前沿讲座
学科前沿系列讲座心得姓名:张舒学号:02104031第一课学科前沿讲座的第一课是由赵亦工教授为我们介绍的,十分有幸能参加赵教授为我们开展的讲座。
赵教授主要为我们介绍了智能图像识别与跟踪的相关知识,知识新颖,具有前瞻性,为我们开拓了视野,提供了新思路,受益匪浅。
图像识别所研究的问题,是如何用计算机代替为人自动去处理大量的物理信息,解决人类生理器官所不能识别的问题,从而从部分上代替人的脑力劳动。
图像识别的方法很多,可概括为三种:统计(或决策理论)法,结构(或句法)方法和神经网络法。
[1]对于一幅实际图像来说,目标和背景常常不是线性可分的,统计法是一种分类误差最小的方法。
它以数学上的决策理论为基础,根据这种理论建立统计学识别模型。
其基本模型是对研究的图像进行大量的统计分析,找出规律性认识,提出反映图像本质特点的特征进行识别。
如Bayes模型和马尔科夫(MRF)模型。
但是统计方法基本严格的数学模型,而忽略了图像中被识别对象的空间相互关系,即结构关系,所以当被识别物体的结构特征为主要特征时,用统计方法便会很难识别。
句法识别是对统计识别方法的补充,统计方法用数值来描述图像的特征,句法方法则是用符号来描述图像特征的。
它模仿了语言学中句法的层次结构,采用分层描述方法,把复杂图像分解为单层或多层的简单子图像,主要突出识别对象的结构信息。
模式识别是从统计方法发展起来的,而句法方法更扩大了模式识别的能力,使其不仅限于对象物的分类,而且用于景物的分析与物体结构的识别。
神经网络方法是指用神经网络的算法对图像进行识别的方法,神经网络系统是由大量简单的处理单元(神经元)广泛地互相连接而形成的复杂网络系统,它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许多基本特性,是人脑神经网络系统的简化,抽象和模拟。
句法方法侧重于模拟人的逻辑思维,而神经网络侧重于模拟和实现人的认知过程中的感知觉过程,形象思维,分布式记忆和自学自组织的过程,与符号处理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学科前沿讲座课程报告(修改版)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学科前沿讲座》课程论文学院: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班级:土木11-5班姓名:马昊学号:02110465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三日浅析高层建筑结构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11-5班马昊)摘要:我国内地高层建筑结构近年发展很快,表现为建筑高度不断增加、结构体系日趋复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占相当大的比例。
而我国大部分地区为抗震设防地区,必须考虑这些复杂体型的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这对我国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带来很大的挑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特点;现状;展望1我国高层建筑结构发展的特点1.1建筑高度不断增加解放以前,20~30年代,上海、广州陆续建造了一些高层建筑,代表性建筑如:1929年建成的22层的上海大厦,1931年建造的24层的上海国际饭店等;解放后,1959年建成了12层、474m 高的北京民族饭店,1968年建成了27层的广州宾馆,70年代建成了17层的北京饭店新楼以及114m高的广州白云宾馆;80年代开始到上世纪末,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兴建了100多栋高度超过150m的高层建筑。
代表性建筑为:1990年建成的208m高的北京京广中心,1992年建成的63层、200m高的广东国际大厦,1996年建成的325m高的深圳地王大厦,以及1998年落成的420m高的上海金茂大厦。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150m以上的高层建筑已超过200栋,这些高层、超高层建筑中,300m以上的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北方也有一批超高层建筑已经建成或正在设计建造中,如2007年北京建成了高度为330m的北京国贸三期,高度为337m的天津津塔预计2009年底结构封顶,其他如350m高的沈阳恒隆市府广场,383m高的大连裕景,333m高的天津嘉里中心办公楼等,正在设计建造中。
据国际高层建筑与城市协会2006年出版的世界上最高的101栋高层建筑统计,落成及在建的最高的101栋高层建筑中,我国大陆有20多栋,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总计33栋,美国也是33栋,数量相当,表明我国超高层建筑的数量居于世界前列。
学科前沿讲座报告
学科前沿讲座目录总页数:5一、学科前沿讲座背景 (1)二、气象探测专题讲座 (1)1、气象探测概述 (1)2、气象探测内容 (1)3、学习心得 (1)三、图像处理技术识别与应用专题讲座 (2)1、图像处理技术概述 (2)2、图像处理技术内容 (2)3、学习心得 (2)四、雷电探测技术专题讲座 (3)1、雷电探测概述 (3)2、雷电探测内容 (3)3、学习心得 (3)五、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专题讲座 (3)1、卫星遥感技术概述 (3)2、卫星遥感技术内容 (4)3、学习心得 (4)六、MATLAB在科研与学习中的应用专题讲座 (4)1、MATLAB概述 (4)2、MATLAB在科研与学习中的应用内容 (4)3、学习心得 (5)七、总结 (5)一、学科前沿讲座背景学科前沿讲座是由本校教师或教授通过报告会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知识或新的研究进展,以扩展学生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讲座特别是前沿讲座最重要的作用是,促使学生了解所在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
通过本校教师或教授与本科生进行近距离的学术交流和探讨,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一种方式。
二、气象探测专题讲座1、气象探测概述气象探测是指借助各种仪器与装备对大气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探测,气象探测是大气科学研究的基础,气象探测水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气科学的发展。
自我校建校以来气象探测一直是我校的主要优势,气象探测原理一直都被列入主要的专业核心课程。
2、气象探测内容讲座内容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a.气象观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求,气象观测的“三性”要求;b.云量、云状、云高的观测方法和技术;c.能见度、天气现象、地面状态的观测,气压观测的基本原理、规范、订正和气象应用;d.常用气压传感器的维护及故障诊断;e.降水和蒸发的观测规范、原理、方法及应用;雨量传感器和蒸发传感器的维护及故障诊断;f.自动气象观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自动气象站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自动气象站的维护及故障诊断等。
学科前沿讲座报告
学科前沿讲座报告在这学期的课程中,我有幸听到几位赫赫有名的教育学者给我们的学科前沿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对于这些课程,虽然说好多之前没有涉猎,但与我们所学科目密切相关。
我尤其对张淑宁老师的干扰与抗干扰技术感兴趣。
雷达干扰指扰敌或欺骗敌方雷达设备,使其效能降低或丧失的电子干扰。
可分为压制性干扰和欺骗性干扰,前者主要是在雷达显示器上形成强杂波背景或大量假目标回波,使雷达的探测能力降低;后者主要有角度、距离、速度和假目标欺骗等,以破坏雷达操纵员或雷达自动跟踪系统对目标的识别和跟踪。
雷达抗干扰的主要目标是在与敌方电子干扰对抗中保证己方雷达任务的顺利完成。
雷达抗干扰措施可分为两大类:(1)技术抗干扰措施;(2)战术抗干扰措施。
技术抗干扰措施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使干扰不进入或少进入雷达接收机中;另一类是当干扰进入接收机后,利用目标回波和干扰的各自特性,从干扰背景中提取目标信息。
雷达通过天线发射和接收目标信号,但同时可能接收到干扰信号,可以通过在天线上采取某些措施尽量减少干扰信号进入接收机。
如提高天线增益,可提高雷达接收信号的信干比;控制天线波束的覆盖与扫描区域可以减少雷达照射干扰机;采用窄波束天线不仅可以获得高的天线增益,还能增大雷达的自卫距离、提高能量密度,还可以减少地面反射的影响,减小多径的误差,提高跟踪精度。
从电波与天线理论可知:接收天线能很好地接收与其极化方式相同的电磁能量,若极化方式不同,则会引起很大衰减。
因此在设计天线时,采用变极化技术,使极化形式和目标信号匹配而与干扰信号失配,就能减少对干扰信号的接收。
另外还可采用旋转极化对消、视频极化对消技术等。
与发射机有关的抗干扰技术对付噪声干扰的最直接办法是增大雷达发射机功率,结合高增益天线可以使雷达获得更大的探测距离,但该方法对箔条、诱饵、转发器和欺骗式应答干扰等无效。
对此,更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复杂的、变化的、不同的发射信号,让电子支援和电子干扰承受最大的负担。
学科前沿讲座学习心得
学科前沿讲座学习心得1201100416 王海珊一、学有所感大学里开设的课程总是异彩纷呈,可以无限地满足我们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似乎无论我们对哪一方面感兴趣,总可以在琳琅满目的课程条目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然而,本学期我院开设的学科前沿讲座,却在众多的课程中独领风骚,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其专业性、尖端性,在学术领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户,使我们眼前一亮。
学科前沿是指某一学科中最能代表该学科发展趋势制约该学科当前发展的关键性科学问题、难题及相应的学说。
在短短八周的时间里,我们有幸参加学习了外国语学院英语方面8位最优秀的老师的讲座。
一周一位老师,一百三十五分钟,一个领域;三节课,一项前沿研究……无疑全是精华中的萃取,而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则更是一场知识盛宴,带给我们完全优于课本,来自时代尖端的知识风暴。
下面我将就自己这八周的所学,谈谈自己我简单的想法。
二、学有所得在这八次精彩纷呈的讲座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顾琦一老师关于语言习得的讲座了,其中关于婴儿语言能力的知识,更是让我耳目一新,记忆深刻。
婴儿有能力分辨人类能够发出的一切声音。
换言之,他们是有能力说任何语言的。
加拿大的研究者发现:小至四个月大的小孩就已经可以通过注视说话者的视觉线索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但这种能力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弱。
婴儿甚至拥有比成人更强的声音语言识别能力,他们可以区分电话中任意两种世界语言的声音。
在不用听到一个单词的情况下,一个四个月大的小孩就可以通过注视说话者面部动作的改变,轻而易举地意识到说话者使用了另外一种语言,例如嘴形、特殊的习惯,像因说话方式而异的头摆动的频率。
婴幼儿出生时具有天生的通过视觉来辨识语言的能力,但随着时间和年龄的增加,如果他们仅仅处于某一种语言环境中,这种能力将减弱。
如果他们反复听到的只是当地语言,那么,他们很快就学会辨认这种语言的声音。
小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将调整并适应对常用语言的理解,同时丧失理解和区别其他语言的能力。
学科前沿讲座课程总结与感悟
学科前沿讲座课程总结与感悟0 写在前⾯ 本⽂记录了两个⽉以来8场学科前沿技术讲座的课程总结与感悟。
学院请到了很多厉害的教授以及企业的专家和学者,讲座的⽅向多以⼤数据和⼈⼯智能为主,作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时刻保持对⾏业发展前沿领域的关注,我认为是⼗分必要的。
1 课程感悟 经过近两个⽉的讲座课程的学习,我对计算机科学的学术前沿内容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讲座的内容很充实,形式也⼗分丰富,讲座的主题也涵盖了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库原理、⼤数据、⼈⼯智能等等。
我认为,在本科三年级的这个阶段,在核⼼专业课基础知识-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向对象等-已经熟练掌握得⼗分牢固的前提下,应该把⽬光放得长远。
在邹欣⽼师的《构建之法》⼀书的前⾔中有所提到: 学校想培养什么样的学⽣,是世界⼀流,中国⼀流,还是本省⼆流?有什么样的期望,就要有什么样的课程设计。
作为北航的⼀名本科⽣,应该将成为国际⼀流⼈才作为⾃⼰的培养⽬标,⽽要成为这样的⼈才,就需要⽤国际⼀流的标准去要求⾃⼰。
所以,能够在这个本科⽣涯即将告⼀段落、即将步⼊社会的重要关键节点,学院为我们开设这样⼀门课程,并请到了李波⽼师、马殿富⽼师、邹欣⽼师、马帅⽼师等等为我们深⼊地剖析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前沿知识,是我在这⼀学期的⼀⼤幸运。
在众多精彩的讲座中,最吸引我的主题,⾮⼈⼯智能相关的话题莫属。
⼀⽅⾯,是今年来,⼈⼯智能浪潮来袭,使⼈⼯智能技术再⼀次到达顶峰,与⼈⼯智能有关的内容成为炙⼿可热的话题。
另⼀⽅⾯,也是我本⼈,对于⼈⼯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的热爱,让我对⽼师们精彩的演讲产⽣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若要在这短短五千字的报告中,⽤简洁凝练的语⾔,来表达我的感悟的话,那么我最想表达的内容,必定是我对于⼈⼯智能前沿技术的体会与⼼得。
⼈⼯智能在历史上曾经历三起三落,现在正是⼈⼯智能技术⾛上坡路的时期,这⼀点是不难解释的,那就是数据量的不断增长、数据硬件存储能⼒的扩增以及数据计算能⼒的提升与计算成本的降低,为机器学习的算法实现提供了⽆限可能。
学科前沿讲座的心得与体会
学科前沿讲座的心得与体会0911370137 俞白兮本学期共有五位赫赫有名的教育学者给我们进行了六次学科前沿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第一场报告人: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副院长章定国老师时间:2012年3月28日(星期三)晚上 19:00地点:第四教学楼 A507教室主办单位:理学院主要内容和心得:章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我校力学学科的概况,发展方向。
我国的力学一般分为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为工科。
力学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基础学科,理学成分较多;又是一门技术学科。
我校的力学方面有一级博士点,还是比较前沿的。
章老师又介绍了数力关系,数学和力学同时出现,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接着章老师说明了航空航天对力学的深刻影响并介绍了力学中的九大问题,其中包括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等等。
最后,老师介绍了力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研究方法。
力学研究方法遵循认识论的基本法则:实践——理论——实践。
力学家们根据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特别是定量观测的结果,根据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数据,或者根据为特定目的而设计的科学实验的结果,提炼出量与量之间的定性的或数量的关系。
为了使这种关系反映事物的本质,力学家要善于抓住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屏弃或暂时屏弃一些次要因素。
力学中把这种过程称为建立模型。
质点、质点系、刚体、弹性固体、粘性流体、连续介质等是各种不同的模型。
在模型的基础上可以运用已知的力学或物理学的规律,以及合适的数学工具,进行理论上的演绎工作,导出新的结论。
依据所得理论建立的模型是否合理,有待于新的观测、工程实践或者科学实验等加力学试验仪器以验证。
在理论演绎中,为了使理论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更广泛的适用性,往往采用一些无量纲参数如雷诺数、马赫数、泊松比等。
这些参数既反映物理本质,又是单纯的数字,不受尺寸、单位制、工程性质、实验装置类型的牵制。
力学研究工作方式是多样的:有些只是纯数学的推理,甚至着眼于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完善化;有些着重数值方法和近似计算;有些着重实验技术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山大学学科前沿专题听课报告专业:控制工程姓名:闫晓庚学号:S150********风电机组状态监测主讲人:苏连成1.风电发展现状中国的风电从零开始起步,目前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风电利用的前景依然广阔。
在风力发电上同样属于后起之秀的美国,目前的装机容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并且连续两年增速排名第一。
而我国只有40多个风电场,风力发电机1500多台,装机容量为260万千瓦,排名世界第6位,亚洲第2位,不及我们的邻居印度的一半,所有中国风电的全年供给还不足以支撑北京市一个月的用电量。
目前全世界的风电装机容量正在以每年25%以上的增速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致力于这一完全清洁能源的开发。
而且,令人振奋的是,截止到目前,我们所开发的风能仅仅占了可开发的总量的极小的一部分。
大自然对于善待她的人无疑是非常慷慨的。
据测算,以欧洲和中国为例,如果完全开发,仅这两个地区拥有的海岸风能,能满足区域内全部的电力需求。
所以,也许对于风能来说,现在的一切只不过是刚刚开始。
2.风电机组监测风力发电机组振动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在工程中应用的重大意义。
(l)提高机组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振动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能够及时、正确地对机组的各种异常状态或故障状态做出诊断,预防或消除故障,避免重大事故发生,保证风力发电机组安全,可靠地运行。
(2)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由于振动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能避免因突发性故障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延长机组使用寿命。
还能为制定有计划的维修提供依据,可在无风期安排维修,缩短维修时间,减少备件数,降低风力发电设备的维修费用,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3)监测方式方法振动,噪声,应力,油分析,红外算法:时域、频域3.发展前景21世纪是高效、洁净、安全、经济可持续利用能源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向此方向发展,都把能源的利用作为科研领域的关键允以关注。
而通过历史的筛选,及近年来全球新能源的发展动向,我们可以看出风能将成为能源开发的重要角色,而风电也将随之得到极大的发展。
中国新能源战略开始把大力发展风力发电设为重点。
按照国家规划,未来15年,全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至3000万千瓦。
以每千瓦装机容量设备投资7000元计算,未来风电设备市场将高达1400亿元至2100亿元。
复杂工业控制系统集成设计及应用主讲人:车海军这一节车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板形板厚控制系统集成设计及应用。
首先介绍了板带轧制设备,包括轧制设备、轧制材料以及材料形状。
其中,轧制材料包括黑色金属:普碳钢,高强钢(汽车安全带)、不锈钢、硅钢;有色金属:铝、铜等;稀有金属:钛、镍、锆、钒等。
材料形状包括:板带、型材、管、异型。
其次,介绍了传统轧机轧制自动化系统(中厚板、热连轧、冷轧),主要讲解了中厚板轧制工艺流程,热连轧工艺技术和冷轧工艺流程及其四个发展阶段。
带钢热连轧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功能。
1.厚度自动控制(AGC)2.位置自动控制(APC)3.宽度自动控制(AWC)4.速度自动控制(ASC)5.恒定微张力自动控制(ATC) 6.温度自动控制7.板形自动控制(AFC)。
还介绍了厚度自动控制专有功能,为获得好的厚度控制精度,AGC将提供以下控制功能:(1)厚度预控(2)厚度监控(3)流量厚度控制AGC(4)张力AGC(5)闭环增益分级调整(6)Smith预估AGC。
SIMATIC TDC是一个多处理器多任务的控制器,可在最小循环时间解决复杂的驱动、控制和技术任务,具有以下特点:a)取样间隔针对动态控制任务可以低到100μs;b)具有64位构架的CPU,能够实现最高的性能;c)由于使用VME 总线系统可在CPU之间实现极高的通讯性能;d)使用STEP 7工程组态工具实现了图形组态连续功能图(CFC)和顺序功能图SFC(顺序功能图)。
接下来介绍了钢铁行业可期的颠覆性技术(产品)及其相关的装备、控制技术让我们轧制设备及其控制有了更深一步理解。
最后展示了一些轧制案例:西门子质量控制系统、有色金属轧制、稀有金属轧制等的运行控制。
1、结合机理建模、数据建模、知识建模以及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模糊控制、遗传算法等智能(建模)技术,建立典型工艺过程的控制和优化模型,研究开发先进控制和过程优化。
2、从底层单回路控制发展到了高级复杂生产过程控制。
最后讲述了板形板厚控制系统集成设计目前仍需研究的问题。
1 运行指标预报模型;2 数据驱动的控制器设计方法;3 运行工况的故障预测、诊断与自愈控制;4 运行指标多目标优化决策;5 不同网络环境下的运行闭环反馈控制;6 运行控制的动静态性能分析。
生物控制与神经科学主讲人:梁振虎生物控制是运用控制论的一般原理,研究生物系统中的控制和信息的接收、传递、存贮、处理及反馈的一种理论。
神经接口:除自然感官通道之外,在神经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之间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神经信息交流与控制通道。
基于神经接口的动物行为控制的特点人为控制动物行为能实现动物体、电子机械设备、人三者的交互。
充分利用动物的本能;灵活、耗能小;隐蔽性好;学习更快,效果更持久;适宜批量生产制造。
生物控制在军事应用前景也很广泛,比如军事侦查、军事破坏、排雷、缉毒。
军事侦查。
利用神经接口控制动物携带各类侦察装置,按特定路线进行战术巡航,获取战场环境,军事设施及人员部署等信息;借助动物的一些特殊本能(嗅觉,听觉和视觉等),通过神经接口实现对各类军事目标进行空间定位、追踪和危险报警等。
军事破坏利用神经接口控制携带爆炸物的动物达到指定地点,对特定军事目标进行定点清除;利用神经接口技术,开发动物行为自动训练和控制系统,实现对动物复杂行为的自动控制。
国内外总体发展情况美国——DOD,DARPA重点支持,技术上处于领先。
欧洲和日本——有少量报道中国——刚刚起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至1950—1960年代,科学界希望运用多学科综合方法攻关脑的问题。
在此氛围下发生了一系列事件,标志着现代神经科学这门独立学科诞生。
总体上,现代神经科学包括3个主要分支,即细胞和分子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发育神经科学。
生物控制涉及许多学科基础。
有神经生物学(神经机制、神经生理、脑结构/功能);神经信息学(信息计算、计算数学、并行计算);医学(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康复等);微电子技术(芯片制造、通信技术);控制科学(先进的控制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化、远程操作);纳米技术(生物相容性技术、纳米制造微型化) 未来发展方向:(1)精确控制(2)军事、民用的不断深入(3)精神疾病的脑调控(替代精神类药物)(4)脑功能的增强(5)可植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脑机制的深入理解、神经计算的可靠性、快速性、生物相容性材料、大脑的计算模型、微型化/纳米技术。
总之生物控制还需要很长的道路要去实现。
智能预测控制技术在水泥行业中的应用主讲人:郝晓辰首先介绍了水泥生产过程控制流程,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诸如采用人工调节的控制方式,(如窑温控制)存在因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操作员是事后调节控制,(如窑温控制)操作员是观察到温度已经变化再进行调节,导致温度控制不稳定;生产中参数难达到最优配置,(如窑温控制)操作员在确保窑温较稳定下,很多情况是提高能耗来完成。
从中可以看出水泥生产效率和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过程中各个控制量的稳定控制和合理搭配。
然后具体介绍了智能预测控制技术中的APC核心技术APC核心技术包括1.神经网络技术:模仿生物神经元,通过在线数据收集进行自学习调整;2.模型辨识技术:采用实际现场数据建立高精度控制模型;3.软测量技术:解决部分变量(f-CaO)不能在线测量问题;4.智能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解决多变量相互作用、大时滞系统的有效控制方法。
而水泥熟料烧成系统的专家经验:是成功实施水泥熟料烧成智能控制系统的基石。
接着学习了对回转窑煅烧特性的研究对水泥回转窑煅烧特性的研究是采取理论分析和现场调研的方式,针对煅烧过程中窑温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国内水泥回转窑煅烧系统测点不足的现状,采用相关函数法对已有的控制量和被控量进行耦合性分析,得出用窑内NOx含量间接反映窑温,用窑内O2含量反映煤的燃烧状况的控制方案。
采用模型辨识研究的办法。
第一步:数据筛选;第二步:稳态模型辨识,辨识出控制对象的增益、非线性等稳态特性;第三步:动态ARX模型辨识,辨识出控制对象的响应速度、超调特性等动态特性;第四步:稳态模型、动态模型有机结合。
然后进行仿真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各种分析,稳态模型校验、动态模型校验、组合模型控制。
智能控制系统设计组态由智能控制系统控制器组态和智能专家系统操作员界面组成。
智能控制系统使用效果有许多实例。
1.窑头EP风机控制器2.高温风机控制器3.分解炉喂煤量控制器4.窑头喂煤量控制器5.煤耗最优控制器6.窑喂料控制器7.料仓PID控制器8.篦冷机篦速控制器。
最后进行了总结:实现了烧成系统的煤耗优化控制,试运行观察,降低一级筒出口温度20度以上,吨熟料煤耗减少3公斤以上。
实现了水泥熟料烧成系统生产过程中电耗优化的控制,通过试运行观察,高温风机转速降低30转以上。
实现了水泥生产过程中熟料煅烧的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控制。
提高了水泥熟料烧成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了操作员的工作量,实现了烧成系统的长期平稳运行。
机器人控制技术主讲人:温淑焕通过这次课程,了解到机器人的发展历史、机器人的种类,机器人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歌舞艺人,春秋时期,鲁班曾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三日不下”。
春秋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成功地创造出了“木牛流马”,并用其在崎岖山路中运送军粮,支援前方战争。
到了现代,随着电气时代的到来,机器人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
1960年美国“联合控制公司”根据Devol的专利技术,研制出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机器人,并成立了Unimation公司,开始定型生产名为Unimate的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的定义。
机器人问世已有几十年,机器人的定义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原因之一是机器人还在发展,新的机型,新的功能不断涌现。
同时由于机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
就像机器人一词最早诞生于科幻小说之中一样,人们对机器人充满了幻想。
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定义的模糊,才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人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机器人的定义也不断充实和创新。
下面给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定义。
按照从低级→高级的发展程度可分为三类机器人第一代机器人:即可编程、示教再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已进入商品化、实用化。
第二代机器人:装备有一定的传感装置,能获取作业环境、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能做出简单的推理,对动作进行反馈的机器人,通常称为低级智能机器人,由于信息处理系统的庞大与昂贵,第二代机器人目前只有少数可投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