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 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 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 “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 篇章。
下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正
心
★
平
天
★
下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正
心 ★
诚
意
★
平
天
★
下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正
心 ★
诚
意 ★
致
知
★
平
天
★
下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正
心 ★
诚
意 ★
致
知 ★
格
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 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 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 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 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国
天
下
内修
明明德
止于至善
亲民
外治
★
★
★
★
格
致
诚
正
物
知
意
心
★
★
★
★
修
齐
治
平
身
家
国
天
下
止于至善
内修
明明德
亲民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
★
★
★
格
致
诚
正
物
知
意
心
★
★
★
★
修
齐
治
平
身
家
国
天
下
止于至善
内修
明明德
亲民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
★
★
★
格
致
诚
正
物
知
意
心
达则兼善天下
★
★
★
★
修
齐
治
平
身
家
国
天
下
第二段分析: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 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 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 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 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
亲民 他人
译文:
第一段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
近道矣。
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定:目标、志向。 得:收获,指达到至善的境界。 本末: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 指枝末、枝节。
译文:
止
止 定
止 定 静
【读解】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 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 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 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 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 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
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
正 心 是 修 身 的 前 提
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
正
心
是
愤怒恐惧好恶忧患不能使本心严正
修
恭肃,是修身之大忌。
身
的
前
提
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
正
心
是
愤怒恐惧好恶忧患不能使本心严正
修
恭肃,是修身之大忌。
身
的
前
提
内心不在正位,则视而不见,听而 不闻,食而不味。
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
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什么愤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 什么恐惧,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喜好,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忧虑,那么就不能够端 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却听不到声音,虽然在吃食物,却辨 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注释】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端正。 诚:使……真诚。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
★ 平 天 下
★
平
天
★
下
治
国
★
平
天
★
下
治
国 ★
齐
家
★
平
天
★
下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平
天
★
修
齐
治
平
身
家
国
天
下
明明德
止于至善 亲民
★
★
★
★
格
致
诚
正
物
知
意
心
★
★
★
★
修
齐
治
平
身
家
国
天
下
内容分析:
☆八目:
☆八目:
☆八目:
☆八目:
☆八目:
明明德
止于至善 亲民
★
★
★
★
格
致
诚
正
物
知
意
心
★
★
★
★
修
齐
治
平
身
家
国
天
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内修
明明德
止于至善 亲民
★
★
★
★
格
致
诚
正
物
知
意
心
★
★
★
★
修
齐
治
平
身
家
【注释】 庶人 壹是 本 末 厚 薄 未之有也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 本 末 厚 薄 未之有也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 末 厚 薄 未之有也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根本。 末 厚 薄 未之有也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 薄 未之有也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 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 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修身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 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注释】
之:对于。 辟:偏颇,偏向。 贱恶:轻视、讨厌 哀矜:同情,怜悯。 敖,骄傲。惰:怠慢。 硕:大,茂盛。
译文:
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
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
修 身 是 齐 家 的 前 提
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
修
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
身
不能齐家。
是
齐
家
的
前
提
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
【读解】
《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通过“慎独”而谈“诚意”,选本章,意在强调“慎独”,而 且是从内 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
慎独
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止 定 静 安
止 定 静 安 虑
止 定 静 安
虑 得
止
最
定
高
境
界
静
安
虑 得
止
最
定
高
境
界
目
静
标
,
志
向
安
虑 得
止
最
定
高
境
界
目
静
标
,
志
向
静
安
心
虑 得
止
最
定
高
境
界
目
静
标
,
志
向
静
安
心
安 处
虑 得
止
最
定
高
境
界
目
静
标
,
志
向
静
安
心
安
虑
处
思
得
虑
止
最
定
高
境
界
目
静
标
,
志
向
静
安
心
安 处
虑
思
得
虑
收获
止
本
最
★ 格 物
★
★
格
致
物
知
★
★
★
格
致
诚
物
知
意
★
★
★
★
格
致
诚
正
物
知
意
心
★
★
★
★
格
致
诚
正
物
知
意
心
★ 修 身
★
★
★
★
格
致
诚
正
物
知
意
心
★
★
修
齐
身
家
★
★
★
★
格
致
诚
正
物
知
意
心
★
★
★
修
齐
治
身
家
国
★
★
★
★
格
致
诚
正
物
知
意
心
★
★
★
★
修
齐
治
平
身
家
国
天
下
★
★
★
★
格
致
诚
正
物
知
意
心
★
★
★
★
修
齐
治
平
身
家
国
天
下
亲民
★
★
★
★
格
致
诚
正
物
知
意
心
★
★
★
★
修
齐
治
平
身
家
国
天
下
明明德
亲民
★
★
★
★
格
致
诚
正
物
知
意
心
★
★
★
★
修
齐
治
平
身
家
国
天
下
明明德
亲民
★
★
★
★
格
致
诚
正
物
知
意
心
★
★
★
★
修
齐
治
平
身
家
国
天
下
明明德
止于至善 亲民
★
★
★
★
格
致
诚
正
物
知
意
心
★
★
★
★
修
齐
治
平
身
家
国
天
下
明明德
止于至善 亲民
★
★
★
★
格
致
诚
正
物
知
意
心
★
★
★
★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 书集注》。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 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 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慎独
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正面论述)
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 (反面论述)
第三段分析: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 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 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定
高
境
界
目
静
标
,
志
向
静
安
心
安 处
虑
思
得
虑
收获
止
本
最
定
高
境
界
目
静
标
,
志
向
静
安
心
安
虑
处
思
得
末
虑
收获
止
本
最
定
高
境
界
目
静
标
,
志
向
静
安
心
安
虑
处
思
得
末
虑
收获
止
本
最
定
高
境
界
目
静
标
,
志
向
静
安
心
安
虑
处
思
得
末
虑
收获
止
本
最
定
高
境
界
目
静
标
,
志
向
静
安
心
安
虑
处
思
得
末
虑
道 收获
第一段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
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 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生要明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3.《中庸》中的有些概念比较难以理解,学生要通过分析、讨论,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
《中庸》中的学习过程论,对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应当领会这个学习过程论的 合理性。
《大学》节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一、单元简介
修:修身,即加强自身修养 齐:齐家,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治国,即治理国家 平:平天下,即使天下太平
二、单元目标
1.《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当对其中的思想有基本的了解,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重视。 薄 未之有也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重视。 薄:轻视。 未之有也: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重视。 薄:轻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不能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 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 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 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 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修
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
身
不能齐家。
是
齐
家
的
前
提
修身则是非善恶分明能齐家。
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
修
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
正
心
是
愤怒恐惧好恶忧患不能使本心严正
修
恭肃,是修身之大忌。
身
的
前
提
反面论述
内心不在正位,则视而不见,听而 不闻,食而不味。
第四段分析: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 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 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 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 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 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 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 “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道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第一段1: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
慎独
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
慎独
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正面论述)
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明明德
大学之道
明明德
亲民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明明德 自己
亲民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明明德 自己
亲民 他人
大学之道
明明德 自己
止于至善 共同
【注释】 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毋:不要。 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 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 谦(qiè):通“慊”,满足。 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闲居:即独处。 厌然:掩盖的样子。 掩:遮掩,掩盖。 著:显示。 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