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考研热的冷思考论文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大学生选择考研究生这条路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这种"考研热"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大学生们追求进步的精神和求知的欲望。
在面对考研热时,我们也需要保持理性思考。
考研不是逃避就业的唯一选择。
尽管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是考研不是唯一的职业规划路径。
我们应该明确,考研并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唯一途径。
在就业市场上,能力和实践经验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就业是一个综合性强的问题,我们不应该仅仅通过考研来逃避就业挑战,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提升自己。
考研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考研不是一时冲动,而应该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做出的选择。
我们应该在大学期间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所在,并根据自己的目标来规划考研。
考研不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学历,更应该是为了培养我们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规划,才能在考研过程中更有动力和方向。
考研需要量力而行。
考研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
我们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要盲目自信也不要盲从他人。
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
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选择了自己难以胜任的专业,让自己后悔。
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和能力,以及考研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做出明智的决策。
考研不应成为缺乏自信的表现。
许多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考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实力和潜力。
考研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在大学期间我们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同样宝贵。
无论选择考研与否,我们都应该坚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并为之努力奋斗。
在考研热中,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思考。
考研是一种为了未来发展和个人兴趣而作出的选择,它需要我们量力而行、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做出适合自己的决策,并为之全力以赴。
如何看待现在的考研热 [考研热背后的冷思考]
如何看待现在的考研热 [考研热背后的冷思考] 近年来,“考研热”逐渐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自20xx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首次超过百万以来,考研大军逐步壮大,20xx年120万,20xx年127.5万,在经历了20xx、20xx、20xx的三年下降之后,从20xx年起,考研人数强势反弹,20xx年140万,20xx年151万,20xx年更是达到史无前历的165.6万,考研人数历史记录不断被刷新。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虽然“考研热”高烧不退,硕士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却年年下降,数据显示,从20xx年起,一直到20xx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而且20xx年和20xx年,硕士生的就业率连续两年均不及本科生。
图表1 97-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与招生情况表97-08年考研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比例统计年份报名人数(万)录取人数(万)报录比例20xx120393.0:120xx128.236.43.5:120xx127.1240.283.2:120xx117.23.6:1 20xx 94.5 332.9:1 20xx 79.7 272.9:1 20xx 62.4 19.53.2:1 20xx 4611.05 4.2:1 2000 39.2 8.5 4.6:1 1999 31.9 6.5 4.9:1 1998 27.4 5.8199724.25.14.7:1此一现象的原因不妨从两方面来找,一是考生自身心态方面。
职业发展不明朗,对自身的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规划,单纯为回避就业压力、提高文凭或是满足虚荣心等而考研,结果两三年研究生读下来,走出校门却发现外面的世界已换了新天地。
在择业时,没有本科毕业生年龄优势和闯劲,又缺少博士毕业生的高学历和社会经验,昔日的天之骄子最终沦落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夹心层”。
看着昔日的同窗经过两三年的打拼已略有小成,看着同出校门的本科小弟们生龙活虎地在一个个待遇“低得不能忍受”的招聘摊位杀进杀出,不禁感叹,“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自2015年以来,中国的普通高校考研人数已经达到了每年280万。
这一数字的增长导致了许多人们担心中国普通高校学生都在繁忙的学业和考研之间感到过劳和失望。
正如许多人所感受到的那样,考研热肯定会给普通高校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以帮助那些正在为考研奋斗的学生。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考研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无论你是谁,都没有任何保障可以让你通过考研。
即使你是学霸和科研机构的顶尖研究者,你也需要为考研做好准备。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考研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并且它需要你拥有优异的知识水平和不屈不挠的决心。
其次,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为什么我们想要考研。
如果您确信您有自己的特殊原因,那么考研可能是很值得的。
这些原因可能包括对未来的职业计划、学术统计和学习深度的热爱等。
但是,如果您没有强烈的理由选择考研,那么请不要因为“大家都在考研”而跟风。
第三,我们需要理性地制定考研计划,并清晰地分析自身实力。
我们不能盲目地考研,而不顾及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
考研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时间规划、适合的考试科目以及适合的学习深度。
不管怎样,请理智考虑这些问题,否则您可能会失去更多的机会。
最后,我们需要学会认真对待自己的健康和心理健康。
太多的考研者在为考研而疲惫不堪,极易崩溃。
虽然这种情况确实很普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在考研的同时学会如何照顾自己。
建议您远离过度的压力和消极情绪,关注您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以使您能够在自己的考试中最好地取得成功。
总之,我们应该对于“考研热”进行理性的思考。
虽然考研本身没有错,但我们需要理性地考虑我们自己的情况、制定考研计划,并专注于自己的健康和心理状态。
通过这些不同的方法,我们可能会在考研的道路上更加成功,更加幸福。
对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和正确导向
对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和正确导向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施行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多数大学掀起了一股考研的热潮。
广大在校大学生们对考研趋之若鹜,这使得原本单纯的研究生考试变得功利化,盲目化。
“考研热”一时成为当代大学生真实的写照。
树立正确的考研观,理性对待考研,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考研者的心理进行剖析,探究其考研动机,着重论述考研中的“盲从”因子,合理导向和教育。
以建立科学、合理、合情的考研价值体系。
关键词:考研热金融危机盲从心理功利化理性考研正文:研究生作为本科教育的延续,它一方面增加了你的学历,同时又提高了你个人的社会价值。
鉴于这两点考虑,现在苦考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随着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考研似乎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最爱,愈来愈多的大学生们纷纷加入到考研大军,一时间考研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
我们都知道当一种想象成为社会普遍追捧的价值取向,并日趋过热时,也意味着它即将要走向另一种反动。
考研作为一种更深层次的教育,确实增加了你的就业机会,你的社会认可度,你的成功的筹码,你的自信度,延缓了你的就业周期。
但是它不是唯一的途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它。
当代大学生对考研的认识过于乐观,功利,忽视了自身特质,盲从心理严重。
一考研者动机分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我的梦就是考研,多么单纯的表白啊。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做每件事情之前,都有一个心理预期,即“动机“。
考研也不例外,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都有自己目的。
那么我们就走进这些考研者的心里,来真切的聆听他们的考研动因。
下面我就以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7级行政管理专业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来分析考研者的动机07级行政管理专业总人数为126人,考研人数84人,其中43人是为了规避就业风险,增加就业机会,延缓就业,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减轻就业压力。
19人认为考研是自己人生规划中的一步,是自己的能力的一种证明,是自己的梦想,是获取更高的学历的直接途径。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考研热”的冷思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史无前例地达到290万人,淘汰率飙升至75%,报录比再次刷新了纪录。
在今年的考研报名人数构成中,往届生占比上升较快,逐渐接近半数,成为考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重返考研战场,通常是希望“回炉再造”之后重新选择人生方向。
急剧升温的考研热背后,社会压力和个人需求交织,提升学历、增加就业砝码、逃避成长焦虑….…各不相同的目的中,有人脱离苦海成功上岸,有人折戟沉沙铩羽而归。
一场考试,如此酿就百态人生,令人唏嘘。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范文:“考研热”的冷思考一场考试,如此酿就百态人生,令人唏嘘。
日前,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发布了近四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数据分析报告。
与数据相互印证的是,近年来,本科一个宿舍多名同学考上研究生等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考研热”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现象。
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当前,教育与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国家已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
对于我国来说,研究生报名人数的逐年增加,顺应了国家创新发展和以高素质人才构建新竞争优势的需要。
专硕趋热,是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致力于成长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具体体现。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
在看到“考研热”积极成因的同时,也要对“热”现象进行必要的“冷”思考。
考研的原因各不相同,大多还是为了自我增值,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很多学子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相对清晰的规划,既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自身的特点。
不过,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有延缓就业时间的逃避心态,有追逐热门专业的盲目跟风,等等。
虽然只是少数现象,但也提醒我们,需要在考研问题上对学生加强指导,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更合理地认识自身、更科学地规划未来。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1. 引言1.1 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现状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就业形势的不确定性,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现象逐渐在各大学校园中蔓延开来。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报考研究生,希望通过深造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学术水平,以此来增加就业竞争力。
这种“考研热”现象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即认为通过考研可以改善自己的就业前景和未来发展。
许多大学生认为只有通过考研才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因此把考研当成是一条“必经之路”。
一些大学生也被身边同学或家人的影响,觉得考研是一种“潮流”,因此跟风报考,而非真正出于自己的兴趣和规划。
这种盲目跟风的现象也加剧了“考研热”的蔓延。
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现状主要源于就业压力和社会认知的影响,导致许多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来改善自己的未来。
仅仅跟风报考研究生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更需要理性看待考研,量力而行。
1.2 为何普通高校大学生会存在“考研热”现象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现状已经越来越普遍,许多大学生都将考研作为自己未来的选择之一。
那么,为何普通高校大学生会存在“考研热”现象呢?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的压力也在增加。
许多大学生认为通过考研可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
考研成为了他们提升自身素质、开辟职业道路的一种途径。
许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不够明确,不确定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行业。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考研可以延长学业时间,同时也能为将来的职业选择提供更多可能性。
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是导致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的原因之一。
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考研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社会也存在一定的“升学热”氛围,这些因素都会促使大学生选择考研作为自己的出路。
普通高校大学生存在“考研热”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现实生活中,考研确实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考研,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来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对考研热的看法
对考研热的看法自1994年开始,考研热就已经席卷了全国的大学生群体。
如今,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减弱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那么,对于这个持续了近30年的考研热,我个人的看法如下:首先,考研热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因为考研本身的价值,更多的是来自于我国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的缺陷。
我们的教育体制过于重视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于是许多人为了逃离这种单一、枯燥的教育模式,选择研究生阶段来补救自己的不足。
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时排斥非985、211高校学历的大学生,而通过考研进入著名高校,成为了许多人进入获得更高薪酬的行业的必经之路。
其次,对于考研热,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指责它,而是应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从出题者、考生、到用人单位,三方面共同构成了考研热的生态系统。
最重要的是出题者,他们所设计的考题,往往反映了社会和教育体制的一些问题。
如果大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与他们未来需要掌握的技能不符,那么出题人就会不得不从记忆性、应试性的方面出题,从而导致考研押题、猎奇等现象的出现。
我们应该积极探讨如何改善出题人的工作方式,如何让考生在考试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优势。
最后,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考研只是一种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去考研。
对于那些确实有兴趣和能力去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来说,考研是一种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成长机会和职业发展机会的途径。
但对于那些并不感兴趣或并没有选择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来说,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不应该把考研当成唯一的标准或救命稻草,而是应该给予他们进入职场的更多机会和平台,并且扩大一些非研究生的教育培训等资源,从根本上缓解社会和教育体制的压力。
综上所述,考研热的存在,反映了我们社会和教育体制的种种缺陷和呼声。
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不应该轻率地把考研当成一种必须要选择的道路,而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做出自己的选择,同时也不应该把考研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等混为一谈,在把自己的脚步独立缓慢地有意义地走好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多元化竞争能力,为自己赢得更加自由、多样化的生命方式。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学历、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考研热”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的主流选择。
大学生为什么要考研?考研又有哪些风险与优势?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对“考研热”进行理性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考研热”的现象。
在某些大学生中,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成为一种“从众心理”。
许多人认为,考研可以提高自身的硬实力,取得更高的学历,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
然而,这种想法是一种误解。
虽然研究生学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很多技能型岗位和职位并不需要研究生学历,而是更看重实际能力和经验。
其次,我们应该明确“考研热”可能带来的风险。
首先是时间压力。
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需要长时间的备考和培训,对于大部分在校学生而言这会对专业学习和课程学习造成一定的干扰。
其次是经济压力。
研究生学费较高,加上生活费等等,给家庭经济带来一定压力。
在考研时,考生还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准备复习材料、辅导教材、考试费、住宿和交通等等,生活和学习是需要协调的。
最后是风险管理。
由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竞争激烈,根据自身的能力、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潜力选择适合的专业十分重要。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考研热”可能带来的优势。
首先是职业前途。
目前,研究生学历对于一些行业和职位的需求较高,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可以拓展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其次是知识扩充。
进入研究生阶段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学科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是个人成长。
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学术素养,仅凭一般的课程考试就难以通过。
准备考研,需要学习和分析各种文献、阅读逻辑、学术研究等,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应该持有理性的态度,考虑到目标和财务支持等因素,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学习计划。
如果选择考研,则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并积极备考,有计划地分配学习时间。
对考研热的看法
对考研热的看法
近年来,考研热在中国高校中蔚然成风,许多学生都热衷于
考研,他们认为考研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好的未来。
从一个角度来看,考研热是可以理解的。
考研可以让学生获
得更高的学历,从而提高就业机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考
研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为他们的未
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考研热也有其弊端。
首先,考研
是一项艰苦的考试,学生们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很
多学生在考研过程中会感到压力很大,甚至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考研热会导致学生忽视其他学习,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这些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经历。
总之,考研热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学生们应该理性地看待
考研,在考研的同时,要注重自身的健康,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课
余时间,多参加课外活动,丰富自己的经历,为未来打下坚实的
基础。
内卷时代下“考研热”的冷思考
内卷时代下“考研热”的冷思考一、当代内卷和“考研热”社会现状作为当下较为热门的网络词汇,“内卷”多用来形容学生表明自己被迫努力的状态。
伴随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进程,内卷焦虑已成为现代人的社会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
内卷现象日渐普遍,周围人都在为有限的资源而竞争,导致自己不得不陷入一种“被迫竞争”的状态。
在大学中这种现象也尤为普遍,且尤其体现在“考研热”上。
2020-2022年考研人数分别为341万、377万、457万,考研人数每年都创历史新高。
据我们的小组调查显示,有近75.66%的人认为身边内卷程度严重,46.63%的人承认自己属于被迫参与内卷,其中有75.47%的大学生表示会考研,由此可见大学生内卷现象已尤为严重。
高校扩招,考生蜂拥,热度只增不减,逐渐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迹象。
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面对高就业压力等等原因不少大学生便选择了考研。
大学生对考研如此热衷,其原因究竟是什么?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读研,这一现象是好还是坏,又该如何进行调整,对“考研热”进行“冷思考”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二、为何“考研热”持续升温?“分数线提高、考研人数可观”——我们的小组调查数据显示了逐年考研的直观感受,与历年考研国家线相比,分数线普遍都大幅提高,考研人数居高不下。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457万人,较2021年增长80万人,增幅超21%,是近十余年增幅最大的一年。
但是为何“考研热”居高不退、持续升温?经过我们小组前期对于各类高效考研情况的调查分析,对于为何“考研热”会持续升温给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学生为解决就业难问题所作的选择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导致我国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本科生就业相对来讲也越来越难。
根据我们的小组调查结果显示,针对社会上的“考研热”现象的根本原因,在调查的534人中,有79.21%大学生认为是用人单位的需求,有91.57%大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
研究生发表热”冷思考
“研究生发表热”冷思考的研究生教育作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正流行着一种怪现象,热的狂潮在研究生当中疯狂肆虐。
面对这样一股诡异的浪潮,我们必须以一种冷静睿智的思维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研究生发表热的三种表征ﻭ1热衷写作,热衷ﻭ当前,我国的研究生似乎很乐意埋头苦创,对其探根究底,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能通过数量上的优势,达到提高命中率的目的.而在这个动机的导引之下,写作往往缩水。
创作时间通常会被缩短,质量要求也被降低,符合口味一时被奉作头条,几乎等同于生产品。
而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迅速,又为写作成品的分流提供了便利。
网络技术和电子邮件使成千上万的作品能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和相当低的经济支出下准确无误地流到各个编辑部.2 热衷交际,热衷联系写作完成并不代表结束,只有文章由手写体真正变作铅印,发表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而这一步恰恰是关键所在。
的研究生千千万,所做文章不计其数,从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样一来,研究生就开始急于网罗关系,竭力运用自己的人脉。
ﻭ3热衷金钱,热衷交易ﻭ当人际关系的力量无法奏效时,金钱就被推上了第一线。
发篇文章,允诺一定额度的金钱,而期刊级别越高,同等条件之下金钱的数额就越多.研究生为了发表文章用金钱编辑部,并乐此不疲;另一方面,有些编辑部为获取金钱又用占有版面的权力引诱研究生。
如此之下,这场金钱的交易便欣欣向荣.研究生发表热的三重原因ﻭ1 表层原因:制度规约,不得不为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针对研究生的管理条例当中,都对研究生发表状况有着严格的规定。
根据这些条例,研究生的发表成果如果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就必须承担延迟毕业或是无法毕业的后果。
在这种规定之下,研究生们迫于压力也不得不绞尽脑汁寻求各种的机会与途径。
而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使发表迅速一股热潮。
2深层原因:主体确认,意欲而为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在身份上基本处于一种尴尬的状况:他们的年龄段大多在24-30岁左右,此时他们应该在各方面都已成长为的个体。
关于考研热的冷思考
关于考研热的冷思考一、日益升温的考研热会不会导致又一次“黑色7月”?考研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仅从其直接影响观之,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二,与素质教育相冲突。
由于研究生录取时,一般是按照分数的高低依次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本科教育中仍存在的应试教育弊端,与素质教育相悖。
事实上,考研生中普遍存在着与考研有关的课程就多投入一点,与此无关的课程则敷衍了事的现象。
为挤上这辆高峰车,考场作弊现象也频报媒体。
在2001年的考研中,仅湖南省教育考试院便处分了83人(注:《湖南83人考研作弊》,《长江日报》,2001年3月22日,第4版。
)。
其三,对已毕业的本科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些家境较好或毕业时未找到理想单位的已毕业离校的学生,如同高考复读一般,在家专事复习,以备来年再战,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用在重复的记忆上。
以上海为例,“今年申请‘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已从去年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考研究生、出国留学是‘不就业’族的两大出路。
有的毕业生就是当年研究生考不上,但矢志不移,填一张‘拒绝就业表’,所有档案材料让学校帮他退回老家去,人还留在上海继续为明年考研究生而奋斗,”(注:《部分大学生毕业不就业》,《长江日报》,2001年5月10日,第3版。
)还有一些已参加工作的学生到了单位后,觉得一切并非如自己在学校所想象的那样美好,其中有的学生本来社会适应能力就比较差,有的本来就是为了以此为考研的跳板或栖息地,于是工作不投入,专心擂功课的现象已成了一些用人单位的新景观。
可以预见,上述趋势演化下去,伴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逐年推进和大众化的临近,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考研的竞争将更趋白热化,据《长江日报》消息,武汉市的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2001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已达应届本科毕业生的60%以上。
可以说,又一次“黑色7月”的降临绝非危言耸听。
但愿我们不要像高考一般,等到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了再来谈扩招、素质教育及其它矫枉措施。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我国的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现象日益普遍,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考研,而不是直接就业。
这背后存在一些原因和动力,但我们需要理性思考这种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考研热”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我们需要理解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
一方面,考研可以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知识水平,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考研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竞争优势。
以目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选择考研也是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和竞争力。
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考研并不是所有人的最佳选择。
考研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对于那些并不适合学术研究或对未来职业规划不明确的学生来说,考研可能只是一种盲目跟风的选择,并不能真正实现他们的发展目标。
考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存在一定的压力,导致一些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
在对待“考研热”现象时,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
学生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线,不要盲目跟风选择考研。
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加理性地进行决策。
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不仅仅局限于考研,例如职业技能培训、实习经验等对于就业和职业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对于那些选择考研的学生来说,他们也应该保持理性思考的态度。
他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动力,确保自己真正有充足的热情和动力去投入考研学习。
他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好学习准备,提前了解和规划,增加自己的备考效率。
他们还应该对考研结果保持理性的态度,不要把考研结果作为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唯一评价标准,要有心理准备面对各种可能的结果。
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考研热”现象,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的态度。
无论选择考研还是直接就业,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动力,并为之努力奋斗。
我们应该鼓励并支持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于考研热的冷思考.
关于考研热的冷思考:冰断【内容提要】近年来的考研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正面来说,这种趋势不仅有利于研究生人才的选拔,而且对本科生的学习也是一种促进。
然而,在其背后也有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日益升温的考研热会不会导致又一次“黑色7月”?据《中教育统计年鉴》资料,1997年硕士研究生的报考数为24.2万人,1999年为31.9万人,2000年则急剧增加到39.2万人。
若与1991年的8.7万人相比,净增3.5倍之多。
那么录取数是多少呢?1997年为4.93万人,1998年为5.82万人,1999年为6.89万人,2000年为9.53万人,报录比分别是4.81,4.78,4.44,4.11,也就是说,尽管我国的研究生录取数逐年上升,2000年上升幅度最大,高达12.85万,比上年增长39.32%,但录取率则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的录取率更是下降到近5年来的最低点,录取率仅为20%略强。
这与逐年上升的高考录取率呈相反态势。
2000年的高考录取率便已达到应届高中毕业生的73.2%(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信息处:《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指标及简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第7页。
)。
换言之,从某种意义上说,考研竞争之激烈绝不亚于高考。
考研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仅从其直接影响观之,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影响大三、大四的正教学和毕业设计、毕论文的完成。
由于考研竞争的激烈,相当比例的本科生自大三上学期便开始实施考研计划。
或租房子以自成一统,埋头苦干(我校附近三个村庄的空房近几年来每到下半年便全部租完);或摒弃一切课外活动(包括必要的体育活动)和人际交往,整天沉溺于考研的相关功课。
我图书馆的几间阅览室在去年下半年的一段时间里,五点钟以前座位就占完了。
经笔者了解,全都是准备考研又无力租房或无房可租的同学。
该图书馆出于对学生健康的关心,不得不把开门的时间推迟到6点钟。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
随着社会竞争逐渐加剧,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开始向考研方向发展。
考研对于
他们来说不仅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然而,在追求所
谓“升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思考。
首先,考研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最佳选择。
我们应该先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再考虑是否需要考研。
与其盲目跟风,不如先多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考虑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深造。
其次,考研并不是能够保证未来就业和成功的必要条件。
虽然考研是提升竞争力的有
效途径,但是它并不等同于成功,也不是未来就业的铁证。
我们不能将自己的全部希望寄
托在考研上,还需要注重培养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
再次,考研追求“升学”并不等同于人生的全部。
升学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我们不
能因为升学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人生需要平衡发展,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应
该注重生活、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培养。
最后,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考研态度。
考研既不是避免就业压力的避风港,也不是证
明自己的“价值”的唯一途径。
我们应该坚持理性思考,树立自信心态,注重实际能力的
培养,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之,考研是人生中的一段旅程,我们需要在旅途中坚持理性思考,根据自己的实际
情况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仅凭考研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是不够的,我们
还需要注重其他方面的成长和发展,以全面的视角去看待美好的人生。
考研热中的冷思考基于个人视角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考研热中的冷思考基于个人视角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一、本文概述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升与就业市场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长,“考研热”现象日益凸显。
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学位,以此作为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拓宽职业发展路径的重要手段。
在这股热潮之下,对于个体而言,是否投入宝贵的青春时光及相当的经济成本去追求硕士研究生教育,其决策背后需要更为冷静而深入的成本收益分析。
本文旨在从个人视角出发,针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这一投资行为进行全面探讨。
我们将梳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近年来考研大军激增背后的深层动因结合具体案例和数据,系统地剖析投身于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项直接成本(如学费、生活费等)与间接成本(如机会成本、心理压力等)再者,将深入研究硕士研究生教育带给个体的潜在收益,包括知识技能的提升、职场竞争优势的确立、未来收入预期的变化等方面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价模型,力求量化评估个人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上的投资回报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决策建议。
《考研热中的冷思考——基于个人视角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旨在引导读者在面对考研抉择时,能够更加理性地权衡利弊得失,从而做出符合自身长期发展规划的最佳决策。
二、考研热的背景与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国政府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这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也使得考研热持续升温。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在就业市场上,本科学历已无法满足部分企业和行业的招聘需求,研究生学历逐渐成为就业的“敲门砖”。
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许多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的分析与思考一、本文概述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就业市场的日益竞争激烈,大学生“考研热”现象持续升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也体现了教育体制和社会就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的背后原因,探讨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文章将从考研热的现状、成因、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这一现象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并为相关决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二、考研热现象的背景与原因近年来,大学生“考研热”现象持续升温,背后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考研成为许多大学生提升自身竞争力、寻求更好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许多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拔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
因此,考研成为了大学生获取更高学历、提升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
家庭教育观念和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大学生的考研热产生了影响。
许多家长认为考研是子女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希望通过考研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未来。
同时,社会对高学历的认可和推崇,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对考研的热情。
然而,考研热的背后也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考研过程中过于追求高分和名校,忽视了自身兴趣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另一方面,考研竞争压力巨大,许多大学生在备考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对考研热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考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大学生“考研热”现象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在推动考研热的我们也需要关注其背后的问题和挑战,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考研,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
三、考研热现象的影响考研热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学生的学业选择上,也体现在他们的职业发展、社会观念以及学术环境等多个方面。
研学热的冷思考作文
研学热的冷思考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研学之旅的小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研学吗?就像我们平时去公园玩耍,但不同的是,研学是带着学习的目标去旅行。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近年来,考研热在普通高校大学生中越发火热起来。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尤其是一些名校本科生。
虽然考研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自己学术水平和职业素养的途径,但我们需要理性思考考研热的背后原因。
考研热与就业压力密不可分。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许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本科学历已经逐渐失去了一些独特的竞争力。
考研被许多学生看作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捷径。
通过考研,他们可以获得更高的学历,更好的学术背景,增加就业的机会。
考研热也与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有关。
在中国社会,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研究生,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很多大学生在考研的选择上受到了家长的影响,他们会听从家长的建议,选择参加考研,以满足家庭和社会的期望。
尽管考研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也需要理性思考考研热的背后隐藏的一些问题。
考研并不是每个学生的最佳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
对于一些对学术研究和理论深度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可能并不是一件明智的选择。
他们可能在其他领域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考研并非是绝对能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方法。
虽然研究生学历对一些特定的职业或行业可能有一定的加分作用,但不是所有的职位都对学历有着明确的要求。
许多企业雇主更加看重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而非学历。
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不能在考试中获得很好的成绩,可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机会。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我们不能过分追求研究生学历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赋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和压力所左右。
在考虑是否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时,我们应该充分权衡利弊,理性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风。
考研热的背后既有合理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应该理性思考,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目标选择是否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
考研热时评文800字
考研热时评文800字教育部官网发布消息显示,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1日至23日举行,报考人数达到341万人。
这一人数较2019年的290万人增长17.6%,创历史新高。
如果用一个字描述2020年的考研形势,非“热”莫属。
然而,如何正确看待研考报考“热”,笔者认为应该保持冷静、积极、客观。
考研报考人数增加并不意味着考研难度一定增加。
表面上看,报考人数多了,竞争更加激烈了,但实质上考研能否成功,还受到报考院校、学科专业、地域分布以及考生自身能力、国家招生计划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对考生而言,要坚定考研的初心、信心和决心,积极调整心态、树立自信、冷静应考,抓住最后的时间全力备战,争取更好的成绩。
要学会调节紧张焦虑的情绪,正确评估自己的水平,按照自己既定的复习规划,不急不躁,稳扎稳打。
要相信,回顾自己从一开始复习到现在准备上场的备考里程,该掌握的知识点,该复习的科目都心中有数了,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你会发现自己一直都在进步。
考研只是人生发展道路中的一种选择,有选择就有竞争,面对竞争,提高能力比提升学历层次更为重要。
竞争是体现人生精彩的亮丽音符,在人生前进道路上,考研只是其中的一次“小考”,而赢得人生考场上的“大考”,才会奏响人生精彩的美丽华章。
倘若今日不在教育场域竞争,他日也会在职场生涯、生活道路、终身学习等各个领域面对新的较量。
一些考生可能并未想清楚自己加入考研大军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而只是追求学历提升或单纯改变“出身”,进而盲目跟风考研。
考研的目的和动机究竟是什么,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值得每名大学生结合自身的未来长远职业规划和职业兴趣冷静地认真思考。
进一步讲,入学考试只是考研的第一步,后面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
考研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于那些通过初试的考生,后续还需要经历复试、调剂等多个环节。
每年都有大量“上线”但未被填报志愿录取的考生,还要面临着要不要调剂,如何选择调剂院校、专业,选择学术学位还是专业学位,是要重新考研还是走向职场等一系列选择,这些同样需要广大考生去冷静思考、积极应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考研热的冷思考论文有关考研热的冷思考一、日益升温的考研热会不会导致又一次“黑色7月”?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资料,1997年硕士研究生的报考数为24.2万人,1999年为31.9万人,2000年则急剧增加到39.2万人。
若与1991年的8.7万人相比,净增3.5倍之多。
那么录取数是多少呢?1997年为4.93万人,1998年为5.82万人,1999年为6.89万人,2000年为9.53万人,报录比分别是4.81,4.78,4.44,4.11,也就是说,尽管我国的研究生录取数逐年上升,2000年上升幅度最大,高达12.85万,比上年增长39.32%,但录取率则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的录取率更是下降到近5年来的最低点,录取率仅为20%略强。
这与逐年上升的高考录取率呈相反态势。
2000年的高考录取率便已达到应届高中毕业生的73.2%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信息处:《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指标及简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第7页。
换言之,从某种意义上说,考研竞争之激烈绝不亚于高考。
考研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仅从其直接影响观之,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影响大三、大四的正常教学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完成。
由于考研竞争的激烈,相当比例的本科生自大三上学期便开始实施考研计划。
或租房子以自成一统,埋头苦干我校附近三个村庄的空房近几年来每到下半年便全部租完;或摒弃一切课外活动包括必要的体育活动和人际交往,整天沉溺于考研的相关功课。
我校图书馆的几间阅览室在去年下半年的一段时间里,五点钟以前座位就占完了。
经笔者了解,全都是准备考研又无力租房或无房可租的同学。
该图书馆出于对学生健康的关心,不得不把开门的时间推迟到6点钟。
此外,考研生还要忙于打听、了解和联系招研的学校、专业和导师,因此大三、大四的正常学习必然会受到冲击。
不仅如此,这种影响的范围还有向前推移的趋势。
从我今年行将高考的女儿及其同学中,笔者了解到不少本校子弟中的高分者纷纷放弃报考外校的打算,拟报考本校。
原因是到时候考研免得租房子。
其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其二,与素质教育相冲突。
由于研究生录取时,一般是按照分数的高低依次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本科教育中仍存在的应试教育弊端,与素质教育相悖。
事实上,考研生中普遍存在着与考研有关的课程就多投入一点,与此无关的课程则敷衍了事的现象。
为挤上这辆高峰车,考场作弊现象也频报媒体。
在2001年的考研中,仅湖南省教育考试院便处分了83人注:《湖南83人考研作弊》,《长江日报》,2001年3月22日,第4版。
其三,对已毕业的本科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些家境较好或毕业时未找到理想单位的已毕业离校的学生,如同高考复读一般,在家专事复习,以备来年再战,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用在重复的记忆上。
以上海为例,“今年申请‘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已从去年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考研究生、出国留学是‘不就业’族的两大出路。
有的毕业生就是当年研究生考不上,但矢志不移,填一张‘拒绝就业表’,所有档案材料让学校帮他退回老家去,人还留在上海继续为明年考研究生而奋斗,”注:《部分大学生毕业不就业》,《长江日报》,2001年5月10日,第3版。
还有一些已参加工作的学生到了单位后,觉得一切并非如自己在学校所想象的那样美好,其中有的学生本来社会适应能力就比较差,有的本来就是为了以此为考研的跳板或栖息地,于是工作不投入,专心擂功课的现象已成了一些用人单位的新景观。
可以预见,上述趋势演化下去,伴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逐年推进和大众化的临近,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考研的竞争将更趋白热化,据《长江日报》消息,武汉市的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2001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已达应届本科毕业生的60%以上。
可以说,又一次“黑色7月”的降临绝非危言耸听。
但愿我们不要像高考一般,等到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了再来谈扩招、素质教育及其它矫枉措施。
二、突出的供需矛盾与冷门扩招或许有人会问,既然考研如此的火爆,为满足人们的读研需求,能否大幅度的提高研究生的录取率,以缓解这种竞争的激烈呢?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既不可能,又无必要。
所谓不可能,不仅是因为培养研究生需要一定的师资及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生的招生量受教育经费和学校条件的限制,而且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说,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也是有限的。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犹如金字塔,在这座金字塔上,博士后、博士、硕士由上往下依次处于塔的上端。
因此其数量也有一定限度,并依次递减。
如果过度,势必会造成人才使用难以人尽其才的状况,使社会人力资源配置失当。
事实上,目前各单位的用人已有重心上移的现象。
一位在某政府部门从事计算机操作的计算机专业硕士这样自我解嘲地告诉我:“我这工作职高生都可以来干,也就是说,我的个人价值不过一个职高生。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说,不同学科的发展应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不同时代对不同学科的需求是不同的。
如20世纪末是信息的时代,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研究生教育乃时代使然。
进入21世纪后,人类将面临生物科技、纳米科技大行其道的时代,研究生招生必然向这些方面倾斜。
与此同时,对于一些非应用性学科、传统学科等如今偏冷的学科、专业而言,其研究生需求显然是相当有限的,有的冷门专业甚至呈萎缩乃至消亡的趋势。
概而言之,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有一个此消彼长、呈逐步发展的态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招生量。
由此不由使人为时下出现的冷门专业的扩招多几分担心。
由于考研热的一边倒,其需求信号早已失灵,一些本科生为了提高考研的成功系数,放弃自己感兴趣但竞争激烈的专业,改报趋冷的专业,有的干脆不管文理工管医农,只图能上就行。
一些学校利用时下人们考研的热情,或出于保硕士点、博士点的考虑,或为了提高本校、本学院、本系的研究生比例,不顾社会需求,盲目扩招,这些做法显然都有悖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市场法则。
三、本硕博连续是成才的最佳模式吗?导致考研热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就业的需要。
随着大学生群体的日益扩大,社会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重心逐步上移,导致昔日的天之骄子本科生们如今要想谋到一个理想的职业开始困难起来,而研究生找工作则相对容易;二是研究生的社会地位较本科生高得多,且待遇远较本科生优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本科生的日益“掉价”和研究生的日益“升值”将成为一种趋势,有关“大学生如同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高中生,硕士生如同那时的本科生”的说法早已在社会上流行;三是人们心目中普遍视“本科—硕士—博士”连读即本科毕业后考硕,获硕士学位后考博为最为理想的成才模式,现在又加了个博士后。
由于前两种原因的显而易见,笔者在此着重就第三种认识进行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
能接受研究生教育,在某个领域接受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对个人的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同时,能接受研究生教育,不仅是一种荣誉,一种进入社会精英群体的通道,更是跃入了一个新的更高更宽的发展平台。
这一通道相对于其它途径如从政、经商、自办科技实体等来说是稳定而无风险的。
这便是人们普遍视“本科—硕士—博士”连读为最理想的成才模式之原因所在。
然而,这种所谓最为理想的成才模式亦有不理想的一面。
首先,成才之路因人而异,并非每一个本科生都适合于这种成才模式。
人是富于个性化的高级动物,且各有所长。
有的人善于抽象思维,有的人则形象思维能力强,有的人生性淡薄,甘坐冷板凳从事理论研究,有的人则具有天生的发明才能,三两天便鼓捣出一个什么产品来。
陈景润在数学基础研究领域灿如星斗,可是他却做不好一个中学教师。
从某种意义上说,考研对于那些富有创造力的本科生来说,绝非最佳选择。
人的创造动机不外乎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两个方面。
可以说,个人兴趣和满足社会需要是一切发明的强大的内驱力。
众所周知,大发明家爱迪生遇事爱琢磨,喜欢寻根究底;此外,他的创造动机总是来源于社会需要,他十分注意了解社会和普通老百姓的需要,并从中寻找创造的灵感。
正是从个人的兴趣出发,结合社会的需要,成就了只有小学学历的爱迪生。
或许有人会说,爱迪生所处的年代是在信息远比现在封闭的19世纪,现在可是信息社会,网络时代。
此话不假。
但当今广为学子们所尊崇的盖茨、戴尔、杨致远雅虎创始人等IT名人的成功,不也是或因个人爱好或因社会需求而并非因导师的指点而得到吗?就学历来说,盖茨仅为大学二年级辍学者。
其次,由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研究生培养计划人为的因素多,市场的因素少,近十几年来,虽然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研究生教育仍处于“卖方市场”这种状况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加之各高校为了扩大研究生的比例,导致不少研究生专业仍停留在有什么人就开什么课,后起硕士点或博士点照此照搬的水平上,而没有从市场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上考虑,或考虑的成分较少。
由于这一原因,导致一些专业培养的研究生脱离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
也由于“卖方市场”地位的牢固,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缺乏应有的竞争,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到影响。
其三,尽管我国研究生教育已加大了产学研结合的比重,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好。
众所周知,尽管科教兴国早已列为国策,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依然相当严重地存在着,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至大量的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成果鉴定会也往往成了“追悼会”,我国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在科研上重学术成就,轻实际需求,重理论突破,轻生产工艺的现象依然存在,概而言之,高等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老问题并没有解决好。
在这种科研文化氛围中的研究生培养,必然要受其影响。
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尽管学位拿到了,但动手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仍旧较差。
其四,现时的研究生学习在相当程度上是“为学位而学”。
而不是为真正意义上的“成才”而学。
由于现行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机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对导师的依附关系,从而使研究生的创造力受到抑制,往往抹杀自己最感兴趣、甚至最具创见但又与导师意见相悖的见解。
有的研究生从选题到开题、答辩,几乎都由导师手把手地“指导”;有的学生其相当的精力要用在与导师、评委的人际关系上。
这显然不利于个人的自然发展。
综上所述,本硕博连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并不一定是成才的最佳模式,应视个人、学校、导师的情况而定。
即便在当今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的背景下,学历也绝非与成才成正比关系。
据有关资料,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昔日最为人向往的本硕博连读之路早已为比尔·盖茨之路所取代,即自己创业,充分的发挥个人的长处,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如果说美国的国情不同,照搬不妥,那我国现今的所谓“知本家”中,亦是以“大专生为主,理工居多”注:姜其平、王俊秀、刘韧:《知本家风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第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