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教案
地理中图版2012新版七年级下册 《黄土高原》教案+2
地理中图版2012新版七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描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课本84页“黄土高原景观与地形图”,黄土高原是什么样的?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二、新课研究1.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然后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7.5 黄土高原1
师:那这么厚的黄土堆积在这里,会形成怎样的地貌景观呢?从地貌景观的观察中,我们看到黄土高原的地形是怎样的,自然植被多不多呢?
师:我们用拳头简单来区别塬、墚、峁。
3.地表特征:
师:从课件的图片中,我们发现黄土高原的地表情况是怎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回答。
生:地表植被很少,黄沙漫漫,有点荒芜。
师:从上述的自然环境特征中,我们可以得出,在自然条件下,黄土高原地区就很容易产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自古以来,也是人口集中的区域,有没有一些人类活动会加剧水土流失的发生呢?
课件播放图片和文字材料,进行讲解。
课件小结:
水土流失的成因
师: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那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严重影响呢?表层肥沃的土壤被冲刷走了,会产生什么后果?降水季节不均匀,会产生哪些自然灾害?
(二)讲解新课
一、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课件中插入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并播放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找到黄土高原的范围。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课件插入三张地图:黄土高原范围图、中国行政区(局部图)和中国地形图(局部图),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完成导学案的填空题。
课件讲解。
课外拓展:
师:大家知道黄土高原的黄土有多厚吗?这么厚的黄土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课题: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讲解的内容是我国的黄土高原,一个生态脆弱的区域。上学期学习我国的地形区时,学生对黄土高原有初步了解。
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治理的区域,《黄土高原》是我国区域地理的重点内容。通过读图读文字材料的方法,认识黄土高原的概况,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更重要的是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之间应如何做好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中图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黄土高原的特点3.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5. 环保意识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及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面积、分布特点等。
3. 分析黄土高原的特点:讲解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土壤等特征。
4. 探讨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历史过程,认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
5. 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水土流失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6. 培养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提出治理措施。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土高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环保意识。
8.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黄土高原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2. 黄土高原的资源利用与保护3. 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4. 黄土高原文化的特点5. 黄土高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经济发展及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具有独特的地貌、土壤和生态环境。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措施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当地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感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
2.掌握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五.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植被、气候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2.视频资料:播放有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
3.实地考察:学生参观当地类似的地貌区域,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黄土高原治理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实地考察地点:联系当地相关部门,确定实地考察地点。
3.案例资料:收集黄土高原治理的成功案例。
4.小组讨论话题:制定小组讨论的话题和评分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让学生了解其基本知识。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掌握黄土高原的特点,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黄土高原的了解可能仅限于表面,对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理解黄土高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案例,让学生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2.准备相关地图,帮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3.准备讨论话题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4.准备黄土高原地区的案例,用于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
七年级地理下册 黄土高原教案 中图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②在地形图上识别黄土高原的地形类型。
③了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的主要措施。
④了解黄土高原丰富的能源资源、主要的煤矿。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地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②了解黄土高原丰富的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能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最典型的三种景观:塬、墚、峁。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1.唱歌曲《黄土高坡》,猜想黄土高原的地形类型和人们的生活2.探索:看图《黄河水是怎样变黄的?》讨论:你有办法让黄河水变清吗?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1、黄土高原的范围:学生在书上找出后教师指导学生读图。
2、黄土高原的最典型的三种景观:塬、墚、峁。
学生看图片和文字介绍,分别让三个学生来介绍并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简图。
引导学生完成P84“实践”中对应的三个问题。
3、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引导学生看图P85,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①自然因素:地形破碎,坡陡沟深,黄土覆盖厚地质疏松,抗冲力差,植被稀少,降水少而暴雨集中。
②人为因素:不断开荒种地,过度放牧,采石开矿等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引导学生看书P84,找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地贫瘠,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整个黄土高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引导学生看图片,阅读归纳:如何才能让黄土高原披绿?要靠科学技术,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坚持退耕还林还草,积极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丰富产业结构,加强同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四、黄土高原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
1、指导读图P88,完成第1、2、3题。
2、黄土高原地下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五、小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一、课标分析根据中图版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本节需要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地貌景观等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实验法、读图法等多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本节作为区域地理分析的常用实例,在历年历版本的初高中教材中均有涉及。
在本书中,黄土高原作为第一个区域分析的实例,为后面几节的区域分析做好了铺垫。
同时本节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在历次考试中均占有重要位置。
三、学情分析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对城市、对省份的分析,本节是区域分析的第一节,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区域知识。
对于本节的具体知识,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有关水土流失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上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从容达到学习目的。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文字背诵通过率达到85%以上;在无教师指导前提下对给出的地图能够进行黄土高原的辨认以及黄土高原四至的判断。
2、对于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景观的名称及其特点识记率达到80%以上;达到能够自主分析相关地貌形成的原因的高级理解程度。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高自身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培养自身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3、通过实验分析法,模拟黄土高原三种地貌的形成机制,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2、黄土高原三种地貌景观及其分析。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2020-2021学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7章第5节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本区域的位置和范围;(2)认识本区域的主要地貌特征和学会区别三种地貌景观;(3)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的发展观【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文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内容,本节课讲述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的“沟谷纵横的黄土高原”主要讲述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并结合知识说明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及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危害。
【学情分析】1.学生知道了什么:通过之前的知识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认识一个地区的基本方法(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认识区域)。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部分学生能够查找资料(地图册)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等。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以及将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串联和梳理,以解决学生的瓶颈问题。
(1)预测多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把握不准确。
(2)其他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发展观,懂得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歌曲《黄土高坡》和黄土高原的景观图导入。
(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力)2.让学生回答看完图片后,对黄土高原的印象?学习目标展示,并给学生两分钟时间阅读书本P88—91。
新课教授活动一:位置与范围过程: 1.展示黄土高原地形图、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2.提问学生:通过刚刚阅读,你能归纳出黄土高原所在的位置和范围吗?归纳得出: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至古长城,、南至秦岭,大体位于我国北方地区。
跨省区: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南、青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根据地图说出答案,在一方面能让学生熟悉本区域地图,另一方面也是锻炼学生地图知识的查找与归纳的能力。
活动二:地貌特征1、黄土的来源过程:(1)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提出黄土高原因覆盖厚的黄土而出名引入知识。
中图版地理七下第7章第五节 《黄土高原》 教案
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3.了解黄土高原主要的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4.了解黄土高原主要的矿产资源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4.黄土高原主要的矿产资源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照片让学生对比流经黄土高原前后黄河水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P2 2.让学生在地图上观察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回忆:黄土高原属于北方地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
强调: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覆盖区。
P33.利用相关图片,分别介绍塬、墚、峁等黄土高原地貌,并引导学生总结黄土高原地貌的基本特征,强调:沟壑纵横、植被稀少。
由此引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P44.强调: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要使黄河的泥沙减少,关键是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P55.简述水土流失的危害。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多个角度提出防治措施,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P66.利用“黄土高原煤炭资源分布示意图”,说明黄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重点介绍“乌金三角”,强调山西省煤炭资源尤其丰富。
P77.结合图文资料,简述黄土高原煤炭资源的多种开发形式。
强调: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要加强对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P88.知识拓展:引导学生回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色民居,并结合图文资料,简单介绍其他黄土风情。
P92.随堂练习(点学生口答,教师进行点评)。
P103.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第7章认识我国的区域第五节黄土高原一.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1.位置2.范围二. 黄土高原的地貌1.地貌类型2.地貌特征三.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原因2.防治措施四.黄土高原的矿产资源1.种类2.分布3.开发。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中图版第一章: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掌握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
3. 理解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
3. 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如干旱、风蚀、水土流失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 组织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图片,讨论其特征。
3. 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
第二章: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演变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2. 掌握黄土高原的演变过程。
3. 理解黄土高原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如风蚀、水蚀等。
2. 黄土高原的演变过程,如黄土堆积、地貌变化等。
3.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如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或观看视频,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土高原的演变过程。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实例,了解黄土高原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 掌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3. 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2.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如人类活动、自然因素等。
3.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实例,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3. 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或观看视频,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第四章:黄土高原的开发与利用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认识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认知。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掌握。
3.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成因。
2.运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
2.教学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黄土高原地区的人类活动案例。
3.地图: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图。
4.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提问:“你们听说过黄土高原吗?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2.呈现(15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如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等。
同时,介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如植被稀少、土壤贫瘠等。
3.操练(15分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课标分析根据中图版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本节需要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地貌景观等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实验法、读图法等多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本节作为区域地理分析的常用实例,在历年历版本的初高中教材中均有涉及。
在本书中,黄土高原作为第一个区域分析的实例,为后面几节的区域分析做好了铺垫。
同时本节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在历次考试中均占有重要位置。
三、学情分析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对城市、对省份的分析,本节是区域分析的第一节,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区域知识。
对于本节的具体知识,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有关水土流失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上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从容达到学习目的。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文字背诵通过率达到85%以上;在无教师指导前提下对给出的地图能够进行黄土高原的辨认以及黄土高原四至的判断。
2、对于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景观的名称及其特点识记率达到80%以上;达到能够自主分析相关地貌形成的原因的高级理解程度。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高自身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培养自身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3、通过实验分析法,模拟黄土高原三种地貌的形成机制,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5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具有独特的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措施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当地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黄土高原地区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需要结合已有知识,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图表、讨论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问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
2.掌握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3.学会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4.提出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措施。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
2.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图片观察:通过观察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地貌特征。
2.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成因和影响。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黄土高原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黄土高原的图片、图表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课堂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呈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的图文资料。
讲解相关知识,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和地貌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问题的成因和影响。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总结黄土高原的特点和问题。
教师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措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4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关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教学设计。
教材通过介绍黄土高原的位置、地貌、土壤、气候等特点,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材还包括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中国的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等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来帮助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具体的治理措施和生态保护可能还不够清晰。
三. 教学目标1.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地貌、土壤、气候等特点,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2.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特征,能够识别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
3.了解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4.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2.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特征。
3.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4.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和生态保护。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地貌特征。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3.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和生态保护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资源:图片、视频等。
2.教学案例:关于黄土高原的案例资料。
3.小组讨论材料:治理措施和生态保护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位置、地貌、土壤、气候等特点,呈现黄土高原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中图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3. 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风土人情的研究兴趣,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3.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4. 黄土高原的防治措施5. 黄土高原地区风土人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2. 难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科学技术解释,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画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3. 开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讲述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分析其科学技术背景。
3. 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4. 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的风土人情,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治措施的理解程度。
2. 考察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风土人情的了解和描述能力。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合作意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黄土高原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和风土人情。
2. 邀请当地环保专家进行讲座,分享黄土高原治理经验和成果。
3. 开展黄土高原主题的绘画、摄影比赛,展示学生对黄土高原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黄土高原相关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案例材料。
3. 黄土高原地区风土人情的研究资料和文学作品。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黄土高原,这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文历史等方面,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一地区。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可能导致学生对其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黄土高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学会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热爱和关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
2.难点:黄土高原地区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黄土高原地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案例,分析其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分组,准备讨论和探究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和独特地貌,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让学生对这一地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的问题,如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4.巩固(5分钟)选取一些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4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一、课标分析根据中图版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本节需要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地貌景观等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实验法、读图法等多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本节作为区域地理分析的常用实例,在历年历版本的初高中教材中均有涉及。
在本书中,黄土高原作为第一个区域分析的实例,为后面几节的区域分析做好了铺垫。
同时本节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在历次考试中均占有重要位置。
三、学情分析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对城市、对省份的分析,本节是区域分析的第一节,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区域知识。
对于本节的具体知识,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有关水土流失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上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从容达到学习目的。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在无教师指导前提下对给出的地图能够进行黄土高原的辨认以及黄土高原四至的判断。
2、掌握好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景观的名称及其特点。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高自身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
培养自身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3、通过实验分析法,模拟黄土高原三种地貌的形成机制,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2、黄土高原三种地貌景观及其分析。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上三种地貌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读图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
七、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2、多媒体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黄土高原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行为:欣赏歌曲《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陪着我”。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黄土高原》说课稿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黄土高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他们对黄土高原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生态环境等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3.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教案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读图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唱《黄土高坡》,由黄土、窑洞等引入。
板书: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河、汾河、渭河、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再让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地理事物。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看图D把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课本插图D“黄土高原景观与地形图”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并把景观图与地形图连起来。
黄土高原总的地形特点是什么?——沟壑纵横。
2.黄土高原的来历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85页阅读,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与原因
首先让学生读图85页活动,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
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丰富的矿产资源
教学过程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1.看P86讨论,说说怎样治理黄土高原干旱和水土流失?
2.看图E、F,说出杨凌是怎样治理水土流失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通过讨论,的出结论:退耕还林,保护植被;发展科学,培育耐旱品种;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丰富产业结构,加强同外界的就经济合作。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1.画出黄土高原地图,找学生在图上填出以下矿产:大同、阳泉、平朔,神府、东胜——乌金三角。
2.看地图册,说说煤炭可以通过哪些铁路外运?特别指出“神州第一线”
3.看图I、J,想想,黄土高原的煤炭除了通过铁路,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外运?三种运输方式:原煤输出、发电输出、转化为煤气输出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1、2、3、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