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合集下载

浅谈对革命与改良的认识

浅谈对革命与改良的认识

浅谈对革命与改良的认识革命与改良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在外受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在内还忍受这地主阶级的压迫。

而且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也在冲击着中国。

这样中国就面临了两条道路:第一条,通过革命彻底改变政权;第二条,通过改良缓解现状。

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显然走改良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但是改良这部棋还是要走的。

首先,改良具有谈判的性质,并没有谁要推翻谁的意思。

这样在大家共同协商达成一致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血淋淋的事件。

因此,一般人都会首先想到改良这条途径:谁都想通过不流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可是,当时的中国通过改良是不可能成功的。

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维新变法,都有其局限性。

先拿洋务运动来说,它的封建性和自身管理的腐朽性首先制约了其发展,而更致命的是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洋务运动进行时,清政府已经和外国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

而洋务运动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戒”,西方列强是不可能让中国富起来的。

对于资产阶级性质政治改良运动的维新运动同样是不可能成功的。

维新派本身除了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外,还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

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既然改良行不通,那么就要寻找其他道路——革命。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增大,以及中国内部反动派的严重压迫逼着中国进行革命。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

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因此,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非常巨大。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在中国近代史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个政治派别,他们的争端与论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他们的矛盾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不要推翻清政府改良派否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存在,因而也就否认推翻清政府的必要。

康有为狂热地歌颂清朝统治者的“功德”,称颂康熙的“薄税”不仅为“中国数千年所无,亦为地球万国古今所未有。

”梁启超则声称攻击革命派推翻清王朝为“复仇主义”,要杀尽满人等。

他进一步推论:“复仇则必出于暴动革命,暴动革命则必继以不完全的共和,不完全的共和则必至于亡国。

”革命派针对上述谬论,进行了批驳,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推翻清王朝的必要性。

他们指出:秦始皇时,中国虽已废除封建,置郡县,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未废除,一直延续至近代。

他们强调指出要“救亡”,就必须推翻清朝统治。

(二)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改良派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开明专制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改良派的立场。

康有为则继续鼓吹其“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相演的庸俗进化论,即封建专制必须经过君主立宪,而后方可进入民主共和。

革命派指出,梁氏所言实际上是“朕即国家”的翻版,而人民在这样国家之中只是统治的客体而已。

革命派坚持资产阶级民权学说,批判上述观点,并认为中国不仅应该而且完全可能推翻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孙中山指出:民主共和乃历史发展之大势所趋,“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三)要不要实行民生主义改良派攻击革命派关于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的主张,他们认为中国不同于欧美国家,不存在贫富悬殊现象,不必进行社会革命,实行土地国有必将阻碍社会生产事业的发展。

革命派则发表大量文章,充分论证了社会革命的必要性。

他们认为中国虽不像欧美贫富悬隔,但贫富依然存在,“贫富已悬隔固不可不革命,贫富将悬隔亦不可不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康氏及其伙伴代表中国的统治者满清朝廷第条找出了第三条的道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主义的自上而下的变政的道路民族觉醒戊戌变法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具有重大意义?意义?政治改革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思想启蒙大力传播西方先进的学说宣传进步批判封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昙花一现变法不足一百天就失败了又称百日维新?原因?代表中国资产阶级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社会基础相对狭窄会基础相对狭窄?只能把实行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加上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的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半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也是行不通的教训半中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向革命的道路辛亥革命1911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近代中国一直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同宰割之下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危机先进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只能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潮中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 改良与革命
石工九班:巩法成
框架
背景
1
2
改良与革命
3
总结
背景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 年时间里,代表着中国的近代历史
➢ 中国近代史是用血和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
——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 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 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
昙花一现
变法不足一百天就失败了,又称百日维新
▪原因 ▪代表中国资产阶级,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社
会基础相对狭窄 ▪只能把实行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因为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并且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它依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在近代中国,革命和改良是两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

首先,革命和改良都是为了回应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革命和改良都是为了寻找解决这些危机的途径而提出的。

革命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而改良则主张在不改变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逐渐完善现有制度,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民素质。

虽然革命和改良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其次,革命和改良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革命虽然采取了暴力手段,但它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新的政治体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革命,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而改良则在保持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逐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改良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革命和改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局限性。

革命虽然能够迅速推翻旧有的政治制度,但它在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风险。

革命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和社会动荡,也容易导致民族分裂和社会分裂。

同时,革命的成果往往容易被掌握实权的人所篡夺,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公正。

而改良虽然能够稳步推进现代化进程,但它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受到既得利益集团和传统观念的阻力,进展缓慢且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此外,改良也往往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虽然它们在手段、目标和结果上存在着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简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就是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了历史舞台。

如何正确的评价革命与改良,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对于革命与改良的得失,必须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

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中国的近代化道路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但是这条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逐步探索中的选择。

革命以改良的失败而兴起。

革命又以“五四运动”前后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资产阶级一直是历史舞台的主角,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无产阶级成了历史舞台主角,中国共产党成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都经历了艰辛的过程,都有一致的目标: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关键词:革命改革旧民族主义新民族主义中国共产党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几近亡国。

近代史是用血与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百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的事件,它们如实的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自主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他们分别是一林则徐、魏源等为主要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以奕 、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

正是一位位仁人志士的不断探索为我们后人遗留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捍卫了民族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中国至今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在各位仁人志士的民族解放和振兴道路的选择中,又以改良和革命两条道路最突出,也是最值得令人讨论的。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仍是不彻底 的胜利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 最大的感受。但是,袁世凯很快就窃夺了辛 亥革命的果实,政权都操纵在袁世凯和北洋 军阀手中
▪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 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 有完成
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 程碑!
▪一个王朝终结了,一个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 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灭亡了,一个共和制 的国家在亚洲诞生了!
▪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 放,自此之后“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 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
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也行不通的
北洋舰队被日本打得全军覆没, 洋务派三十余 年的“ 富强” 设想也被打得粉碎
酝酿已久的维新变法思潮便形成一股富有朝 气的政治力量出海领航
戊戌变法(1898年)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 一九三三年刊出的一篇论文 中指到 :康氏及其伙伴代 表中国的统治者—满清朝廷 找出了第三条的道路—
昙花一现
变法不足一百天就失败了,又称百日维新
▪原因 ▪代表中国资产阶级,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社
会基础相对狭窄 ▪只能把实行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
绪皇帝身上 ▪加上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
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的第一次表演, 竟失败的这么快
这不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 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 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主义的自上而下的变 政的道路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及其启示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及其启示一.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概括):①外来原因即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西方实现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要求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推动西方列强向世界急剧扩张。

中国成为其扩张的目标之一。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开始救亡图存的探索。

②内部矛盾即中国社会原有的农民与地主阶级,资产和地主阶级,无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随着外来资本的入侵逐渐激化。

中国志士仁人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大革命,便是中国人开展的救亡图存探索。

二.两次改良和两次革命:1.洋务运动:开展原因: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洋务派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其具有封建性。

........P49。

但无论如何,其历史价值是值得肯定的:洋务运动使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倾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社会风气得到改变。

2.维新运动:开展人: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的原因: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维新运动发布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的新政令和新措施,但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

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的这种改革方案,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强烈反对,光绪皇帝所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中央和地方守旧官僚们的抵制,大多未能付诸实施。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命与改良简述近代中国的⾰命与改良摘要:⾰命与改良就好像历史的两⼤车轮,推动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前进。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命只是近代中国⼈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都是不容抹煞的。

⾰命是“⽤暴⼒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产关系发⽣⽭盾⽽到⼀定的时机就要⽡解的上层建筑。

”改良则是以渐进的、较为缓和的⽃争⽅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

它们既相互依存,⼜相互对⽴,⼆者交叉的出现。

关键词: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现代化、孙中⼭⾰命1895年4⽉,甲午战争战败,⽇本逼迫中国在⽇本马关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但还是对清政府触动并不⼤,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逐渐⾼涨起来。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时局更加危急。

1898年6⽉,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颁发了⼀系列在政治、经济及社会⽣活⽅⾯推⾏新政的谕旨。

维新派企图通过⾃上⽽下的变法维新,逐步在中国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君主⽴宪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社会制度的运动,⽽且是近百年来⼀系列改造和变⾰社会的伟⼤开端。

戊戌维新同以往⾃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运动。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切爱国的中国⼈、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发的时刻做出⾃⼰的抉择,投⼊改造中国的运动。

尽管在19世纪末中国民族新⼯业尚很薄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刻不容缓的时代紧迫感却敦促着这个阶级的代表⼈物尽早地袍笏登场,演出维新、变⾰、图存的壮烈场⾯。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外交、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侵略与破坏,中国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劫财富。

这些自称“西方文明传播者”的侵略者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充分地暴露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践踏文明的野蛮本性。

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革命与改良的直接原因。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进而引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守旧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以求探索真正救亡图存的道路。

农民阶级以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为代表,虽然失败了,但是却给以帝国主义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农民阶级采取暴力革命的办法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落后性,最终无法领导中国革命的成功。

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其引进外资、兴办近代企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新式学堂、建立新式海陆军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思想的解放。

地主阶级洋务派采用了较为温和的改良的办法,然而洋务派以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为最终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迫切的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思想,百日维新虽然只仅仅经历了不到一百天的时间就失败了,但是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人民思想得到解放,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

论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

论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

论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对于中国近代历史,认为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不仅是中国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百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封建制度下的国家从古代到现代的过渡,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各种制度的探索与创新。

而在这些试探的前行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就是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的问题。

关于中国改良与革命,我认为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都是当时社会客观实在的要求,都是当时历史的产物,因为当时的国家面临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否则后果就是像印度一样的沦为殖民地被残忍的压迫和剥削。

而除了忍受之外的措施就只有改良和革命两条路,不管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改革者和革命者在争取民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的上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采取的手段不同而已,这当然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事者的对国情的认识程度受教育程度有关系,也正因为这样这两种不同的尝试才会呈现不同的结果。

第二,我要强调的是我是一个正宗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坚信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对立一样,资产阶级代替封建制度也是历史之必然。

它是不能用如果来假设的,历史不同于理工学科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的不可逆性和不可假设性,历史不是由无数个如果组成的。

我们不能假设改良或者革命过程中,某一阶段是这样或者那样,因为假设本身就是对史实的一种不忠。

面对当时的国情,改变确实是当时的历史要求但是采取什么方式并不是历史的必然,先辈们所做的只是尽自己做大的努力去尝试和探索,我相信这两种方式都是有可能成功的,而这两种方式唯一的判定就是结果如何,无疑革命者是被历史大潮选中的一方。

第三,改良和革命只是两种不同的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同时而发起的从上而下的改变,而后者则是被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自由而发起的自下而上的改变;前者的优点在于方式和缓尽量不流血,而后者则更注重改变的彻底性。

观察中国近代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改良和革命在百年历史中是交替出现的,这并不是一种无意义的循环而是阶梯式的进步。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作者:贺加贝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5期摘要: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属于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

所以,称其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丝毫不为过,因为近代时期的历史发展已不再是过去王朝更迭的翻版。

而也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革命与改良相互交织且相互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与改良这一深刻主题,至今依旧是史学界不断讨论思考的对象。

基于此,本文将以革命与改良的简述为切入点,进而围绕着其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革命;改良中国近代史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意一个时期,这是因为,往日王朝更迭式的历史发展,已经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近代国家的成型。

基于这样的历史路口,革命同改良便成为了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重要路径。

实际上,革命与改良之间的界限并非明显,两者之间有交集的存在。

而区分两者间不同的关键,便在于性质层面而非手段。

所以,若要谈及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首先要做的便是明确革命与改良之间的区别。

而后在以此为基础,洞悉历史的深邃之处。

一、革命与改良的简述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在西方国家的武力胁迫下被迫打开了国门。

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内部民生艰难外部四方扰攘。

以至于,李鸿章亦称此“未有之变局”面对这样情况,清王朝无奈之下只得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亦即后世所提及的“洋务运动”但在甲午之战结束后,天朝上国的迷梦则再次被现实所粉碎。

而在甲午之战失败后,人们则开始探索新的图强之路[1]。

在甲午之战结束后,“戊戌变法”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其代表人物则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但因这场改革触及到了制度层面,所以仅维持了百日便土崩瓦解。

这之后不久,中国爆发了庚子国难,以至于京师沦陷皇室西遁。

自这之后,清王朝则打算以君主立宪的方式推动改良,可在1911年公布的内阁成员中,13个成员中皇族占据了7个。

至此,清朝的改良运动全部以失败而告终,取而代之的则是革命道路。

由此可见,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路程之中,改良在最开始的时候属于一个首选。

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是用血和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其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就是关于改良和革命的典型代表事例,首先我讲介绍改良与革命的定义。

接下来我简短地阐述一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跟大家分析一下两者的异同。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1)相同点①历史背景:都发生在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近代中国史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史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社会客观地本能地同时存在两种需要、两种发展趋向,即“激进”与“改良”,它们是交织在一起,是可以统一的。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社会,古代的东西与近代的东西杂混蜕变,本来就不好清理。

思想文化范畴的理念与政治范畴的理念并用于救国斗争,越发显得头绪多多。

用“激进”与“改良”来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思想派别或人物,情况就大为复杂了。

梁启超在改良与革命之间反复,已经隐约感悟到上述的两种需要;但他更偏重于改良,对两种历史需要的理解有失偏颇。

民初他主张在共和制下实行开明专制,无意间,已经找到了中国近代史两种需要的统一方式:先革命,在先进国体的外壳下,进行改良,实行符合社会历史条件的制度。

在改良与革命的两难之间,梁启超已隐约参悟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雷颐指出,“辛亥革命”这些年来几乎成为“激进”的代名词,其实,被尊为“辛亥之父”的孙中山并非一开始就想“干革命”的,起初也是想方设法、最后通过王韬上书李鸿章,想走“改良”路线的。

只是在“改良”被拒之后,他才立志走上“革命”一途的。

有人对清政府的“新政”“立宪”被辛亥革命“打断”而深感遗撼。

不经革命的大动荡大破坏而收革命之实效,当然是值得追求的理想状态,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更是无可指责。

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激进”思想,但在承平年代开明社会,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想于民众之影响者几希,更掀不起能动荡社会的大风大浪,只能是屈居一隅的少数人信念,不足为意。

然而,一旦社会腐朽不堪,而统治者又拒绝改革以疏不满以缓危机,民众忍无可忍最后抱定与汝偕亡之心,则蛰伏已久的激进思想便如狂飙突起,成为席卷一切的巨浪大潮。

此时此刻,惟最激进者最有吸引力,暴力肯定不断升级,愈演愈烈,最终火焱昆岗,玉石俱焚。

我们搞历史的总是养成一个习惯,从事实中看它是怎么样造成的,或者说我们对一个巨大的社会运动,也可能很不喜欢它,也可能是从价值上否定它,但是这么巨大的社会运动来了,那么多人走进去,那么多人支持它,恐怕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为什么那么多人支持它,造成这个社会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得仅从主观上说这个过激,那过激,我们对巨大的社会运动和历史思潮,我们就是要分析它是怎么产生的。

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2、影响:

一方面,它们针对当时社会的严重弊端和民族 危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与民 族的利益,对国计民生具有积极作用,迈出了 向西方国家探寻真理的步伐,充当了中国近代 社会思想启蒙的先驱,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 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它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清 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依然有着明显的阶级和 时代的局限。

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 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 对外提倡学习西技、制度,以抵抗侵略, 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 用的社会思潮。先后出现了以改良为主 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这些旧民主主义 革命。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 (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 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 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 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 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 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 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 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 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 础。
论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记录中国历史变迁
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概述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一、改良

1、背景 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中国发动了一 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 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鸦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 建社会危机四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 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 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 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 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 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 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 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 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 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 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的状况。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尤其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而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分别成为这两方面的代表。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虽然由于他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最终导致变法失败,但他却朦胧地意识到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两项历史任务,这是其积极的意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他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命的指导思想,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目标、纲领和斗争方式。

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能彻底地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而且缺乏坚决的反帝精神,其胜利果实最终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攫取了,终不免失败的命运。

如此看来,究竟谁才能拯救中国,改良还是革命?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

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虽然近代历史上改良派指出了革命的一系列弊端,但是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更赞成革命。

一,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与瓜分,使中国血流成河、亡国灭种。

而我认为,革命,本就是通过天下大乱,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革命本身就要引起下层社会暴乱,动员一切受压迫的下层社会群众去推翻剥削反动的阶级统治,就现代的观点来看,这叫做建立良好的群众革命基础。

至于革命会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血流成河、亡国灭种,我看不然。

革命的强硬手段和列强的镇压更能激起中国强大的民族反抗性和伟大的爱国热情。

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在经历了19世纪的苦难与动乱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波澜迭起的革命时代。

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先后被革命浪潮所掀翻,退出历史舞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出现稳定局面,由此走上了稳步开展的道路。

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回首百年,有人感慨,如果走代价较小的改进之路该有多好,遂有“辞别革命”之说,亦有提倡“回到康有为”“回到孔孟道统”等等说法。

然而,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

革命不是人为的任意选择一般而言,在社会轉型过程中,改进总是比革命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因此,选择改进、防止暴力对抗为一般常情。

然而,古今中外的历史说明,革命与改进的发生皆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不取决于个人或群体的良好愿望。

当社会矛盾锋利到改进缺乏以应对时,革命便不可防止地发生了。

当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之时,革命又绝非任何好事者所能煽动。

20世纪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开展,并成为一波波不可阻遏的洪流,并不是中国人有激进的偏好,也不是少数人煽动所致,而是由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所触发的。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陆沉,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外不能抵抗强敌,内不能维持民生,国家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历史是给了改进时机的。

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到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再到辛丑之耻后的清末新政,清朝统治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救运动,试图通过局部的改进来挽救将倾之大厦。

客观地说,清末十年的改进不能说毫无成就。

然而,清政府的改进和社会期待落差巨大。

清政府期望通过细枝末叶的改进,将无所不包的君权法制化,为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

1908年8月公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赋予了皇帝极大权力。

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出台,那么向社会公开了清廷皇族的集权之心,使人们对预备立宪的前途丧失信心。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在中国近代史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个政治派别,他们的争端与论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他们的矛盾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不要推翻清政府改良派否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存在,因而也就否认推翻清政府的必要。

康有为狂热地歌颂清朝统治者的“功德”,称颂康熙的“薄税”不仅为“中国数千年所无,亦为地球万国古今所未有。

”梁启超则声称攻击革命派推翻清王朝为“复仇主义”,要杀尽满人等。

他进一步推论:“复仇则必出于暴动革命,暴动革命则必继以不完全的共和,不完全的共和则必至于亡国。

”革命派针对上述谬论,进行了批驳,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推翻清王朝的必要性。

他们指出:秦始皇时,中国虽已废除封建,置郡县,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未废除,一直延续至近代。

他们强调指出要“救亡”,就必须推翻清朝统治。

(二)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改良派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开明专制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改良派的立场。

康有为则继续鼓吹其“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相演的庸俗进化论,即封建专制必须经过君主立宪,而后方可进入民主共和。

革命派指出,梁氏所言实际上是“朕即国家”的翻版,而人民在这样国家之中只是统治的客体而已。

革命派坚持资产阶级民权学说,批判上述观点,并认为中国不仅应该而且完全可能推翻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孙中山指出:民主共和乃历史发展之大势所趋,“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三)要不要实行民生主义改良派攻击革命派关于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的主张,他们认为中国不同于欧美国家,不存在贫富悬殊现象,不必进行社会革命,实行土地国有必将阻碍社会生产事业的发展。

革命派则发表大量文章,充分论证了社会革命的必要性。

他们认为中国虽不像欧美贫富悬隔,但贫富依然存在,“贫富已悬隔固不可不革命,贫富将悬隔亦不可不革命。

中国近代革命与改良的启示

中国近代革命与改良的启示

中国近代革命与改良的启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破坏我国主权完整,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名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但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太平天国运动便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在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下走上的反抗斗争的一次革命。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但在太平军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太平天国的领导集团的思想发生蜕化,在政治上争权夺利,在生活上穷奢极欲。

随后发生的天京事变更严重的消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了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风水岭。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来了,但它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的撼动的清政府已腐朽的统治根基,显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

然而在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撑,仅靠宗教与迷信思想是无法长期保持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的。

没有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政治纲领和有效的社会改良方案,及太平天国后期领导阶层自身堕落和腐败现象的滋长,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清政府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后,为了挽救自身的统治危机,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一批“洋务派”,他们继承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

他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即以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以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新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当时的中国带来新思想,是人们开阔了眼界。

但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则彻底宣告了洋务运动这场封建统治阶级的改良的失败。

洋务运动自身的封建性,使“洋务派”企图以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来维护和巩固本来已腐朽的统治根基,这就决定了洋务运动必然失败的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摘要:革命与改良就好像历史的两大车轮,推动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前进。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革命只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用都是不容抹煞的。

革命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

”改良则是以渐进的、较为缓和的斗争方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

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二者交叉的出现。

关键词: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现代化、孙中山革命1895年4月,甲午战争战败,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但还是对清政府触动并不大,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逐渐高涨起来。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时局更加危急。

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颁发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方面推行新政的谕旨。

维新派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逐步在中国推行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社会制度的运动,而且是近百年来一系列改造和变革社会的伟大开端。

戊戌维新同以往自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革运动。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做出自己的抉择,投入改造中国的运动。

尽管在19世纪末中国民族新工业尚很薄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刻不容缓的时代紧迫感却敦促着这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尽早地袍笏登场,演出维新、变革、图存的壮烈场面。

戊戌维新运动虽带有早熟、不够完满等等特点,它作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代替帝国主义及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来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确是破天荒的事,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上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戊戌变法不久便从顶峰跌入谷底,作为变法的主持人光绪帝被黜,变法策划人康有为流亡,沦为保皇派。

尽管康有为为中国选择了维新之路,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没有选择康有为。

改良派用自己的失败为革命准备了基础和前提。

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内反清情绪日益剧增,革命声势高涨,革命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时代的中心。

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象征是康有为,那么20世纪初则是孙中山的时代。

20世纪初,民族矛盾的激化促使大批知识分子由爱国走向革命,其中包括原来参加维新运动的章太炎、杨笃生等人也都投身到革命的旗帜下。

在这个潮流的影响下,相继产生了一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如华兴会、光复会等,并造就了一批有影响的领袖人物。

1905年8月成立的同盟会汇集了新团体和新人物的精华,形成了成熟的具有全国规模的领导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政党,其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正式公之于众,并扩大武装起义和开展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标志着革命的成熟而有了胜利的希望。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也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唱了挽歌。

袁世凯攫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逐渐把辛亥革命的成果抛到脑后,形成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局面。

军阀混战,政治失序,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中国近代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向下沉沦的局面,这时候到了谷底。

辛亥革命的最后的失败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革命党人没有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同盟会反满、反君主政体,却放过了主要敌人,因此在清帝退位后,就失去前进的目标。

他们不敢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正面斗争,幻想以妥协和退让来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同情与支持,结果革命却被外国资本主义所绞杀。

他们只关注建立“共和”政权,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结果让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其次,革命派没有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中国同盟会,从成立时起,思想上就缺乏统一信仰,组织上也不够巩固。

这样的政党,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

第三,辛亥革命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

他们利用会党、新军,却不发动广大农民,在革命的高潮时期,甚至镇压农民的反封建斗争。

因此,说到底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土地问题。

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帮助贫苦农民解决土地问题,才能调动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

党成立之后不久,就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列入党的行动纲领。

1927年8月党的“八七会议”,不仅决定武装斗争,而且决定同时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并对土地革命的若干政策作了规定。

然而,要彻底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必须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在这方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对党的土地革命路线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改良派与革命派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两对基本矛盾中派生出来的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

他们之间的分歧反映了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在改革方式和道路上的不同,但双方都在为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建立近化的制度、国家和社会,因而又具有一致性。

(1)改良派与革命派是在统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他们的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2)改良派与革命派同时以“救亡图存”为出发点,反帝是他们共同的旗帜,但对帝国主义都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3)改良派与革命派都取法与西方,向西方学习。

(4)改良派与革命派都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反封建是二者的奋斗目标。

但是,历史的潮流不容逆转,最终由于清政府的倒行逆施将改良派派推上了革命道路,使两大运动走向合流,并因此完成了结束清王朝的历史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