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框架图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高二世界地理复习第1讲 世界陆地与海洋

2022-2023学年高二世界地理复习第1讲 世界陆地与海洋

1.消亡边界——板块与板块碰撞
岛弧 海 岸 山 脉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海沟
2.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裂谷的形成
海岭的形成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裂(生长边界)
碰 撞(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图示
影响
形成裂谷和海洋 海底:海岭
形成高大山脉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 海、大西洋等
分析: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该地区位于边境地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 多发地震灾害。地震本身及常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 类本身都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 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2020年全国Ⅱ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
理 位
半球位置
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等

相邻位置
如附近的国家或地区,特别是邻近的
热点地区
交通位置
如靠近主要的铁路、海峡、运河等
(三)海底地形
地质年龄较新
A.大陆架
B.大陆坡
C.海沟
E.海岭 D.海盆
3.
海沟 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形成的
(四)板块构造学说
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 块,板块移动而发生 彼此碰撞或张裂,形 成了基本的地表形态。

海岸线
哪里高,哪里低?或自什么方向倾斜? 地形崎岖?
曲折
多半岛、岛屿
平直
少半岛、岛屿
特殊地貌
喀斯特地貌发育;冰川地貌发育等。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一轮复习高考最新最全地理知识结构图(图片版)

一轮复习高考最新最全地理知识结构图(图片版)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
必修1 第二章大气环境
必修1 第三章地球水
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必修1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及其影响
区位原理框架
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总框架
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必修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必修3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地理分析方法思路案例
地理学科知识大框架。

区域定位和区位分析

区域定位和区位分析

二、区位问题考查的几种题型 题型1:评价区位是否合理。
题型2:判断影响布局的主导因素。
题型3:分析某类最佳区位的选择。
题型4:分析某一区域发展区位因素的有利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三、区位分析的注意事项——“六地”
1.全面地分析。如某地农业发 展区位的分析
2.辨证地分析。即从有利与不利方面分析。
3.有重点地分析.要抓住其主导性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如 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
5.特殊地理事物定位法:如小五台山(太行山)、太白山 (秦岭)、峨眉山(四川盆地边缘)等
典型例析
例1.经纬网、海陆分布、注记定位 (2007年年全国卷Ⅱ)读下图,回答下 面(1)~(2)题。
(1)图示地区主要属于 A.热带雨林气候 A.太阳辐射 B.洋流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2)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C.地形 D.大气环流
澳大利亚:大号经度,低中纬度 南北美洲:西经度的陆地为美洲,北回归线以北为北美、以南为 拉丁美洲。
(3)记一些点的经纬度作为定位的参考点。
如杭州(300N、1200E),秦皇岛(400N、1200E),开罗(300N、
300E),圣彼得堡(600N、300E),新奥尔良(300N、900W), 新加坡(00、1000E) 2.海陆位置定位法: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理事 物位于大陆东岸或西岸,有的被海洋包围。利用这一特性就可 以确定某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如某大陆西临印度洋,东临太
试题中的区域图选取的范围越来越小、比例尺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简略,
给考生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区域定位的基 本方法: 1.依据经纬度定位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1、将中国看作一个大的区域:在第3册主要学习:疆域和区划、人、将中国看作一个大的区域:在第册主要学习疆域和区划、册主要学习:口和民族、中国的自然地理部分(地形、气候、水文、自然资源) 口和民族、中国的自然地理部分(地形、气候、水文、自然资源) 在第四册学习:中国的人文地理部分:农业、工业、交通、在第四册学习:中国的人文地理部分:农业、工业、交通、商业和旅游业;中国的区域地理:中国四大分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旅游业;中国的区域地理:中国四大分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港澳台地区) 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港澳台地区)2、汲取教训,重视基础、建立知识框架,然后,通过适当练习提高、汲取教训重视基础建立知识框架,然后,重视基础、3、提高课堂效率,将自主时间高效利用、提高课堂效率,4、区域地理学习关键――――――对区域图定位、区域地理学习关键对区域图定位注重通过地图识记,将所学知识与地图紧密结合,注重通过地图识记,将所学知识与地图紧密结合,在记图时用联系的观点记忆1中国地理部分中国地理部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自学内容:自学内容:1、通过读图分析中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通过读图分析中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结合地图学习中国的四至点3、结合地图掌握中国濒临的海洋(四海一洋、领海、专属经济区、结合地图掌握中国濒临的海洋(四海一洋、领海、专属经济区、内海)在课本第5页画出渤海、黄海、东海、内海)在课本第5页画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分界线4、评价中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5、中国陆界和邻国(陆上相邻国家应为?)先结合课本描述识记,中国陆界和邻国(陆上相邻国家应为?)先结合课本描述识记,?)先结合课本描述识记然后做填充图册6、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三级行政区域的划分中国的行政区划: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熟练在地图上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划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熟练在地图上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划地图上掌握34 位置、轮廓、名称、省会、简称。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作业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作业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地理作业设计课题:《从世界看中国》《从世界看中国》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国自然单元重组单元二、单元分析(一) 课标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21 年版) 》的要求,本章内容属于“认识中国”中“中国地理”部分,属于“疆域与人口”的范畴,课标具体要求见表 1。

表 1 “疆域与人口”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绘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二) 教材分析1. 知识框架2.内在逻辑中国地理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在对世界地理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学习中国地理,要学好中国地理,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地理全貌,要充分认识和了解我国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和多民族的大家庭等地理基础知识。

形成对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分布的空间概念,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做好铺垫。

(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的地理要素学习中,对疆域,人口和民族概念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国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认知,在技能上,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绘图、析图、用图的方法。

在学习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难度较小,学生较感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依据课标,制定的本单元作业目标如下1. 通过对中国的地理位置范围,行政区划知识点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明确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2. 通过对中国人口的数量,人口增长与人口分布的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

3. 通过对中国民族特点和分布的介绍,培养学生各民族平等的观念,通过作业,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4. 通过单元作业,加强单元学习的整体性,构建单元内各课时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疆域,人口和民族角度分析一个地区。

中国地理——4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河流开发与治理)

中国地理——4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河流开发与治理)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煤南运的运输压力; 对促进缺乏能源的华东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有重 大意义。
武汉 湖口 鄱阳湖
湘 江
北岸:雅砻江(川)、岷江(川)、大渡河(川);嘉陵(渝); 汉江(鄂)。南岸:乌江(渝);湘、资、沅(湘);赣(赣)。
雅大 渡
砻河


岷陵 江
宜昌
湖口

乌沅
洞庭湖 鄱阳湖
资 湘赣
江 江 水 江江
上游:落差大,支流多,水能丰富; 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对干流起调节作用; 下游:江阔水深、江海相连、水流缓、航运便利。 宜昌
发展旅游业
河流整 治
水土流失
【探究活动二】
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 季通航。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 程的2/3,形成一个纵横广阔的水运网。如此优越的天然航 道,在世界大河中也是不多见的。所以,人们把长江誉为 “黄金水道”。 分析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
通天

玉树
金 沙

宜宾
荆江
江 宜昌 枝城
城陵矶
1、长江:我国第一大河 (2)源头、流经省区:
【基础知识】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东峰西南侧,向东流经11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长江干流与众多支流组成一个庞大的 水系,流域广阔。
青海
西藏
四川
重庆
云南
湖北
江 苏 安 徽
上海
时间——初冬和初春 措施——炸冰坝,阻止冰坝的形成
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
山东境内
蜿蜒于黄土高原上的黄河,泥沙量大,成为世界上含沙 量最大的河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课件第3章 中国地理第3节 中国的地形 (共64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课件第3章 中国地理第3节 中国的地形 (共64张PPT)

(一)中国的山脉走向
中国山脉走向可划分为五种类型:①东——西走向;②南——北 走向;③西北——东南走向;④东北——西南走向;⑤弧形山脉
(三)中国的主要山脉
①东——西走向(5)
阴山 秦岭
南岭
北列:天山——阴山 中列:昆仑山——秦岭 南列:南岭
(三)中国的主要山脉
山脉走向 山脉名称 地理事物的分界线
横断山
南侧 天山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北侧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五)中国的主要地形
山脉名称
太行山 武夷山 巫山 吕梁山 南岭 大别山 大巴山 祁连山 两侧行政区的名称 东侧 西侧
河北 福建 湖北 山西 江西 重庆
山西
陕西
南侧
广东 湖北
北侧
湖南 河南
四川
青海
陕西
甘肃
第2节 中国的地形
五、中国的地质灾害
天山 阴山
北侧是准噶尔盆地,南侧是塔里木 盆地 北侧是内蒙古高原,南侧是黄土高 原
东西走 昆仑山 北侧是塔里木盆地,南侧是青藏高 向 原 秦岭 北侧是黄土高原,南侧是四川盆地 ,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 南岭 北侧是江南丘陵,南侧是两广丘陵 ,湖南、江西和广东的省界
(三)中国的主要山脉
②南——北走向(2)
(四)中国的三大丘陵
中国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位于第三阶梯上
辽东丘陵 山东丘陵
东南丘陵
(四)中国的三大丘陵
辽东丘陵
(四)中国的三大丘陵
山东丘陵
(四)中国的三大丘陵
东南丘陵
(五)中国的主要地形
山脉名称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两侧地形区的名称 西侧 东侧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地域分异认识思路图解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驱动力
自然地带
外能 太阳 辐射
内能 岩浆 活动
地带性-
水 纬度地带性
显域性


外能内能 综合作用
自然 地带 性 水热 组合 规律
带 性
经度地带性
人类作用力?
高度地带性
三 维 地 带 性
非地带性隐域性
地质地貌分异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组 成要素及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与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 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元,是 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
主导因素原则通常选取能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指标 作为确定区域界限的主要根据。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西北干旱区
位置靠近欧亚大陆中心,在中国的第二阶梯上,东 南季风对其影响很小,加之有山脉横亘其上,因而气候 为干旱或半干旱。河流稀少,主要为内流区。相应的植 被为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只在较高山地才有山地森 林和高山草甸存在。土壤一般瘠薄,盐渍化常见。在广 大的盆地中,多有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存在,为风沙的重 要来源地。区内人类活动的影响虽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强 烈,但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风沙危害和草原退化 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区划对象:中国地表自然界 区划目的:为农、林、牧、水利事业(大农业)服务 区划基本原则:高级区划单位遵循地带性原则,体现为气候-土 壤-生物一致性,低级区划单位遵循非地带性原则,体现为地形和地 表物质的分异 区划方法:自上而下划分,主要采用主导标志和部门叠置方法 区划体系:多级序

《区域地理框架图》课件

《区域地理框架图》课件
区域地理框架图
《区域地理框架图》
《区域地理框架图》
《区域地理框架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区域地理框架图》
《区域地理框架图》
《区域地理框架图》
《区域地理框架图》
《区域地理框架图》
《区域地理框架图》
分区
《区域地理框架图》
东亚
《区域地理框架图》
东南亚
《区域地理框架图》
南亚
《区域地理框架图》
中亚
《区域地理框架图》
西亚
《区域地理框架图》
北非
《区域地理框架图》
南部非洲
《区域地理框架图》
澳大利亚
《区域地理框架图》
欧洲西部
《区域地理框架图》
《区域地理框架图》
俄罗斯
《区域地理框架图》
北美
拉美
《区域地理框架图》
《区域地理框架图》
中国
《区域地理框架图》
《区域地理框架图》
《区域地理框架图》
《区域地理框架图》
《区域地理框架图》

浅谈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

浅谈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

浅谈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中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

无论是民众认识国情,科研机构及专家认识区域地理格局,还是各级政府有效实施区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对中国区域进行区域划分(简称区划)。

地理学中的区域划分,是立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客观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相应原则和方法进行的地理系统分区。

它是区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法。

按照所进行区划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区划可以分为行政区划、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农业区划、综合区划等不同种类。

下面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就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行政区划、中国经济区划的主要方案及其演变作一简单介绍。

一、中国自然区划(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意义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组成成分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地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

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二)自然区划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地理学家对中国自然区划做了持续的探索性研究。

综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划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自然区划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表1),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地带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

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表1:中国已有自然区划下面就表中部分方案略作介绍。

1.罗开富方案最初发表于1954年,两年后由科学出版社以中华地理志丛刊第1号《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正式出版。

高考高三一轮复习——亚洲分区

高考高三一轮复习——亚洲分区
主要工业资源状况 工业分布特点及因素 工业发展优势、问题及方向
(3)农业特点 (4)交通特点
主要农业类型 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发展优势、问题及方向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运输线 交通线、点分布特点及因素
(5)城市与交通
(6)商业与贸易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农业 政策、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等
高二地理备课组
区域地理知识学习分层式思维模型
①在哪里? (区域定位) 判断区域位置,包括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陆位 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和范围等。 ②有什么? (区域特征分析) 描述或推测地形、气候、河流(水文水系)、植被土 壤等分布特征,概括其空间格局,阐释影响因素。 描述或推测农业、工业、城市地域类型及分布特征, 阐释影响因素。 ③为什么? (区域主要热点问题分析) 探讨区域主要热点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危害。 ④怎么办? (区域主要热点问题解决措施探讨) 探讨区域主要热点问题的解决措施。
大致地势、地貌特征
(3)气候特征 (4)植被土壤 (5)河流特征
主要气候类型 主要气候特点 主要气候分布成因
植被类型 土壤发育特点 特色土壤 河流流域特征 主要补给类型 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水量大 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 及长短,含沙量大小,有无结 冰期,有无凌汛现象,流速等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土地、水源
工业
资源(能源)、交通、市场、 劳动力、科技等
一、亚洲的位置
11、、半半球球位位置置::亚洲2、大海部陆分位位置于 北 3半、纬球度,位置
半4、球经。度位东置:
5、相对位置:
2、海陆位置和经纬度纬度位置
北纬81度
东经26度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第2章(4节)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第2章(4节)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一)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 林地
全国森林面积变化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一)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 林地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主要结果(2004-2008年)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二)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耕地 耕地中的水田(约占耕地的25%左右)主要分布在秦岭 —淮河一线以南,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三角 等地最为集中,少数分布在宁夏平原、辽河平原 旱地分为水浇地和雨养旱地: 水浇地主要在北方各省( 区),以华北平原面积最大 ,其次是汾渭平原、河套地 区、河西走廊、北疆绿洲; 雨养旱地分布较广,以东 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 原和四川盆地面积最大。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一、土地利用
(一)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 (二)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一)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
牧草地: 26214.38×104 hm2, 林 地: 23574.11×104 hm2, 耕 地: 12208.27×104 hm2, 其他农用地:2553.09×104 hm2; 园 地: 1154.90×104 hm2,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104 hm2; 水利设施用地: 359.87×104 hm2; 交通运输用地: 230.85×104 hm2; 未利用地: 26185.03 ×104 hm2。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潘桂棠’肖庆辉2 陆松年3 邓晋福4 冯益民5 张克信“张智勇“王方国‘邢光福7 郝国杰3 冯艳芳“(l.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川成都61 0 8 2 ; 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10 0 37 ; 3.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天津30 01 70 ; 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10 08 3; 5.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陕西西安71 0 54 ;6.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4水刃74 ; 7.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江苏南京21 0 16 )提要: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 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 有不同的方案。

以黄极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显先生等板块构造观的“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 是集中国地质构造之大成, 在全国起指导作用, 影响既广泛且深远。

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

它既是板块构造研究的理论问题, 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亚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是以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 承接融合中国“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 在板块构造一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 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点, 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 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 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区和造山系组成为9 个一级构造单元, 以及相应的56 个二级构造单元。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 较准确地划分尚需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关扭词: 大地构造; 构造单元; 陆块区; 造山系; 多岛弧盆系中圈分类号: Ps4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 000 一36 57 (2 0 0 9 )0 1 一0 0 0 1 一2 8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 可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 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地理课程结构

地理课程结构

12.人居聚落的过程、模式和功能
13.人类的同心协力或者竞争力对地表的划分和管理如何带来影响
环境与社会 地理的用途
14.人类的行为如何改变自然环境 15.自然系统如何影响人类系统 16.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分布及变化 17.如何运用地理解释过去 18.如何运用地理解释现状和展望未来
美国地理教科书编写与出版走的是市场化模式,教材多种多样,影响较大的出版公司有 霍特、赫斯、普兰提斯等。美国地理教科书一般由洲或学区统一订购,配给学校供学生重复 使用,教科书和相应的辅导材料比较齐全。在地理教科书编制方面,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启 动 的“中学地理项目”,编制了 6 个单元的主题教学材料,开创了主题式地理课程新纪元。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区域地理学复兴,美国地理课程比较注重按照区域框架选择和组织 课程内容。区域地理教科书一般分洲叙述,按照由近及远方式组织,大多包括 10 个 单 元 , 内容涉及总论、大洲和国家,国家地理一般分土地、经济和人口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区域案 例研究通常结合分析一些关键性议题;世界地理已经摆脱百科全书式的分洲列国志地理,而 是注重结合问题选择典型国家与地区。6美国《世界地理》教科书内容结构如表 2-6 所示。
2.3.1.3.2 日本地理课程的主要结构
日本《学习指导要领》中地理部分强调教学内容应立足于世界,从世界的角度讲日本
11李曼,世纪之交中日地理课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4
地区与区域
4.地区与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5.人类对地区与区域进行区分,以解释地球的复杂性
6.文化和经历如何影响人们对某一地区的看法
自然系统
7.形成地表形态的自然作用
8.地球表面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空间分布

初中地理《东南亚》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地理《东南亚》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让学生读图 “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 “东南亚地形”找出: 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太平洋和印度洋以及赤道、北回 归线和南纬 10°,引导学生得出“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州、太平洋与 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上”的结论,并画出简图。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的角度去认识一个地区。) 然后引导学生认识东南亚 “十字路口”位置的重要性。展示马
5 能举例说明东盟的建立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要改变不 利的贸易地位,应积极加强“南南合作”和开展“南北对话”。
1 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结合马 六甲航线示意图和在图上找到的主要地理事物,理解东 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2 在图上认知东南亚多山的地形,并在图上找到这一区域 主题单元 的主要河流(如湄公河等),认识这些河流和中国的渊源; 问题设计 在此基础上找到东南亚各国的首都,并分析其与河流的 关系,而后综合分析河流与城市的利弊关系。 3. 结合地图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并根据 自己的常识判断气候与农业的关系,从而分析东南亚经 济的特征。
活动 3:小组交流 为什么马来群岛火山、地震活动相当频繁?
1.中南半岛的山河分布特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评价要点 3.马来群岛火山、地震活动相当频繁 4.东南亚各国的首都
专题三 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所需课时 1 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专题问题 设计
结合地图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并根据自 己的常识判断气候与农业的关系,从而分析东南亚经济 的特征。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东南亚地图(包括政区图和地形图) 、东南亚物产分布图、东南亚气 候图、、电子白板
学习活动设计

第四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9讲 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

第四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9讲 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
2.高考这部分内容考查一般以 剖面图等地图形式出现,所以解题 时要特别注重对剖面图等地图的仔 细阅读,应用逻辑思维方法从中发 现地质地貌和岩石类型判读的细节 和推导分析其成因和演化过程。
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
必备知识 自主梳理
一、海岸地貌:
1.海岸地貌的概念:
海岸带在_构__造__运__动_、海水运动、 生___物__作__用_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 成的地表形态。
地理 ( 湘教版)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四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 9 讲 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
C 目录 ONTENTS
必备知识 自主梳理 关键能力 重难突破 考点预测 直击高考
课标 要求
核 心 素 养
课标要求和核心素养
1.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 要特征。
2.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能力点八:探究海岸线
1.海岸线的概念: 2.海岸线的形态:
如:
(2)弯曲、破碎的海岸线:
小结:海岸线的弯曲、破碎状况其影响因素及影响
1.影响因素: ①板块运动;②地质构造;③海 浪和风暴潮侵蚀; ④河流冲、淤关系;⑤冰川侵蚀
2.积极的意义: ①曲折的海湾,可形成优良港湾, 有利于航海业的发展; ②海洋向陆地延伸,增加陆地的 湿度,使降水增多; ③有利于海水养殖业,旅游业的 发展。
一、海岸地貌:
1.海岸地貌的概念: 2.海岸地貌的类型:
地貌特点:微微向海 倾斜 的基岩 平台
(1)海蚀地貌:②海蚀平台
一、海岸地貌:
1.海岸地貌的概念: 2.海岸地貌的类型:

区域地理研究—名词解释

区域地理研究—名词解释

地图:主要储存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知识、必要的地名、数字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等信息。

区域定位: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高考试题中地理区域试题的钥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

区域定位主要包括绝对定位(经纬线定位)和相对定位(利用典型的地理事物定位)两种区域地理:1、什么是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就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个特定地区中,各个地理要素的组合特点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关系,最终解释区域特征,阐明区域人地关系的地理学科。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它研究的是地球表面上的某个局部,而不是整个地球表面。

地球上不同的区域:中国、中国各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世界各大洲、世界各区域(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世界主要国家(美国、日本……)。

从研究的内容来说,区域地理主要研究某个特定区域中各个地理要素的组合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简言之,就是研究各个地区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状况。

各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冰川、海洋、植被、动物;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农村、交通、商业、旅游。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并具有一般典范意义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及活动程序。

其又可称作教学结构,因为其一般是就课堂教学活动而言的,因此又称作课堂教学模式或课堂教学结构。

地理特征:区域的组成,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三部分地理要素。

这些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可以导致其它要素也发生变化。

因此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是指该区域区别于其它区域特别显著的征象或标志,它是区域内部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特定时间内的综合反映。

一、区域定位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高考试题中地理区域试题的钥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

区域定位主要包括绝对定位(经纬线定位)和相对定位(利用典型的地理事物定位)两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