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必修一

合集下载

15学年度下学期5月月考高一历史试卷(附答案)

15学年度下学期5月月考高一历史试卷(附答案)

江西省赣州一中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5月月考高一历史试卷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所选正确答案填涂于答题卡相应位置。

)1.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

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B.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C.耕作技术日趋完善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2.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

这些措施()A.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B.鼓励垦荒,扩大播种面积C.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D.降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3.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

”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C.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D.政治腐败,民不聊生4、“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A、朝贡贸易B、重农抑商C、市坊制度D、官营专卖5.清乾隆年间黄霆在《松江竹枝词》中写道:“满天霜雪尚鸣机,腊月寒纱价甚微。

官税才输私债急,几曾裁剪作新衣。

”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家庭手工业受到官营手工业排挤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C.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小农经济D.松江地区农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6.据史书记载:“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道光时期是徽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B.徽商在清末民初衰落C. 徽商衰落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关D. 清政府的压制导致了徽商的衰落7.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A. ①③④B. ①②③④C. ②③D. ①④8.观察《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注:第一时期外国人所办工业为1843~1894年的合计)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B.民族工业发展缓慢C.两类资本所占比重差距在缩小D.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9.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其决定性的因素是()A.近代民族工业技术极为落后B.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单薄C.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D.本国封建反动势力沉重压迫10.“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共同的惨重教训是()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11.1953年开始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A.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性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D.为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12.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社会现象不可能包括()A.父子兄妹在耕作生产责任田B.深圳利用外资进行经济建设C.秦皇岛拥有大量海内外客商D.浦东新区出现许多跨国公司13.1978年-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A.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B.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C.国民经济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状态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14.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2015届高三历史元月月考模拟试题(带答案)

2015届高三历史元月月考模拟试题(带答案)

2015届高三历史元月月考模拟试题(带答案)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

满分100分,考试限定用时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涂在答题纸和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第Ⅰ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蜕化之际,争乱频仍,民生困苦,……深思远虑之士,对此巨变之原因与影响,自不免加以疑问批评,而提出抗议或补救之方”,由此出现了 A.战国七雄 B.百家争鸣 C.独尊儒术 D.春秋五霸 2.春秋战国时期的某学派代表人物认为: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该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3.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4.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有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在得民” 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人伦者,天理也”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④ 5.下列主张属于宋明理学思想中“认识论”范畴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格心” C.“成贤成圣” D.“齐家平天下” 6.下列思想中具有明清时代新特点的是①民本思想②批判君主专制③经世致用④工商皆本⑤辩证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7.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重庆市重庆一中2015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重庆市重庆一中2015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历史试题(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 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

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

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14.朱熹在将两个孙子的教育托付于弟子后,在信中叮嘱弟子严督二孙“只可着力学做好人,是自家本分事。

平时所望于儿孙者不过如此,初不曾说要入太学,取科第也。

”王守仁也曾将读书作文称为“枝叶事”,立志才是“植根事”。

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家A.强调人的修养为首位B.明确反对科举制度C.强调“发明本心”D.强调“天理”的决定作用15.某同学对中国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由于专制统治的强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文化呈现出反传统和世俗化的趋势。

下列文化现象不属于这一趋势是A.小说的兴盛B.文人画的兴起C.京剧的发展D.“工商皆本”思想产生16.中国自古以来,识字并不普及,下层民众只能通过鼓词等说唱形式来认识人生。

《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人生教科书”,鼓词等说唱形式所起的传播作用功不可没。

据此可知A.戏曲是文人创作、传播儒学的艺术B.戏曲艺术源于民间、反对儒家伦理C.戏曲艺术可以传播思想、教化百姓D.戏曲是政府普及文化的艺术形式17.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宋真宗将其改名景德镇。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此设“浮梁瓷局”,明朝朱元璋在此设立洪武窑,顺治十一年(1654),设立景德镇官窑。

材料反映出景德镇A.制瓷业源于北宋时期B.明清时期私营制瓷业衰败C.声名鹊起与官窑相关D.明清官营制瓷业发展迅速18.有学者认为:农业定居阶段的氏族社会,城兴,有城无市。

家族社会里,城中有市,市被垣(矮墙)围。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2015-2016学年华山中学高三年级月考卷历史试卷考试范围:必修一、必修二第一至七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60分))1.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2.古罗马法学家有句名言:“公正的人就是遵守法律的人,法律必须看得见,司法必须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古罗马最早实践上述观点始于A.《万民法》B.习惯法C.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D. 《十二铜表法》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

”而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这两个规定反映了两国(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共和力量的强大C.代议制形式有别 D.国家元首无实权4.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标语口号(落款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印行),该标语口号对应的历史事件应该是A.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B.国民大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C.土地革命战争:打土豪、分田地D.抗日战争:全民抗战、一致对外5.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一直处在一种“国家危机”或“权威危机”之中,不论是改革派还是革命派一直都在努力探索一种新的国家形式。

辛亥革命及民国的建立,意味着传统集权官僚体制崩溃。

民国实质上是一个“军绅政权”,新的中央政府仍徒具形式,在“共和”的招牌下,国家实际陷于军阀割据和长期分裂状态。

材料主要说明A. 强化中央政府权威的重要性B.辛亥革命不具有实质意义C. 中华民国的局限性D.共和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工党向布尔什维克党祝贺,“你们摧毁了俄国资本主义和俄国资产阶级富丽堂皇的大厦。

你们首先向全世界发出‘和平属于人民’的呼声,你们首先向全世界无产者伸出手来,倡议签订和约,接着就开始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大业……”材料主要体现了()A.俄国二月革命的深远影响B.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C.俄国退出“一战”的正义性D.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性7.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据此表格的信息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与新中国成立同时确立B.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废除C.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完善D.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8.据新华社2010年1月13日报道,中国驻海地维和部队在此次地震中有8人被埋,10多人失踪。

2015年高三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带答案)

2015年高三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带答案)

2015年高三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带答案)兰州一中2015―2016―1高三文科班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每题均只有一个答案符合要求)。

1.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3.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4.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D.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5.商鞅变法的下列措施,对变革生产关系、促进封建制确立作用最大的是() A.“令民为什伍” B.“燔诗书而明法令”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平斗桶权衡尺丈” 6.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 A.主张加强相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反对中央集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7.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重庆市重庆一中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重庆一中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4年重庆一中高2015级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试卷综述】本套试题历史部分,主要以必修三和选考内容为主,属于阶段性测试试题,针对性比较强。

试题强调对史料解读能力的考查,并注重考查比较、分析等学科能力,涉及到的考点有: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商鞅变法、明治维新、凯末尔改革、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近代科技的发展、邓小平理论、东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等。

适合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使用。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分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部分。

思想政治部分1至4页,历史部分5至8页,地理部分9至12页,共12页。

满分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综合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历史(共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文】13.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为此,他决定A.将无主荒地分给农民 B.采取重文轻武政策C.实行移风易俗的政策 D.南下并定都于洛阳【知识点】T1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解析】D 解析:解答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孝文帝诏书的意思是说居住在旧都平城,要想进行改革难度太大(信为甚难),联系史实可知,为解决这一难题,他迁都洛阳,故选:D【思路点拨】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进行判断。

【题文】14.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15届高三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15届高三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三亚市一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ABCAC CBDBB CBBBA BABDC BBBBC26.(13分)(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3分,任答3点即可)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

(2分)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2分)(2)事件: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3分,任答3点即可)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

(3分)27.(13分)(1)争执: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

(2分)选择:三权分立(受限制的权力)、联邦制、总统制。

(3分)原则:制约与平衡。

(1分)(2)特点:美国:在革命后通过一系列协商(妥协)来完成;(1分)法国:经历了长期的一次次革命(激烈的斗争)来完成。

(1分)本质: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

(1分)(3)政治:德国统一(德意志帝国建立);普鲁士代议制的奠基;(2分)经济:德国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分)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

(1分)28.(12分)(1)变化:从采取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国联调停到准备应战抗日。

(2分)原因: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共产党调整对国民党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

(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同:进行持久抗战。

异: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

(3分)共同因素: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3分)29.(1)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员冗繁。

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不全)

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不全)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第3页,第Ⅱ卷第4页至第4页。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右图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工具,对此描述不正确的是A.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B.能够适应各种土质和不同的田块C.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后世沿用曲辕犁示意图D.隋唐时期,在珠江流域最早出现2.下列制瓷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白瓷②青瓷③秘色瓷④珐琅彩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3.“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该唐诗描绘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人际关系淡漠B.商品关系发展C.社会风气败坏D.价值观念更新4.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构成表。

这里“某地区”最可能是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5.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官营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6、电视剧《乔家大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的繁盛,也反映了当时我国著名商帮的实力。

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A.苏商和晋商B.浙商和晋商C.徽商和晋商D.苏商和徽商7、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品种传播到世界各地,饮食结构随之变化。

材料二: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请求朝廷下令“断发易服”。

两则材料都直接体现了A.革命史观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D.近代化史观8.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1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历史【试卷综析】试卷坚持以能力立意,根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新情境,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和文科综合能力的考查。

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历史一轮复习中应引导学生注重宏观规律的总结和知识板块的整合。

注意横向联系,中外史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注意纵向联系,专题线索,古今贯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超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题文】1.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特点【答案解析】D 解析:君主专制的刚性是指君主实现王位世袭制,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选择的方法,是严格限制在君主一家的,没有流动性,体现“家天下”特点;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是指政府所任官僚是不固定的,不是世袭制,即官职不是掌握在一家手中,体现了“公天下”的特点,故本题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文】2.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顿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答案解析】D 解析:材料信息“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表明民间的土地买卖得到了政府承认,政府维护土地买卖,ABC项不能从材料中体现,故本题选D。

陕西省延长县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陕西省延长县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延长县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考生注意:本试卷分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所有试题答案按照试题对应编号写在答题纸上,本试题卷不作为阅卷和评分依据。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1.A[解析] 本题以孔子兴办私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

C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与材料无关。

D项和材料中的兴办私学联系不大。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

2.《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2.B[解析] 材料“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意思是:丞相、大臣都是按皇帝谋划好的事情去做,所有事情都由皇帝决定。

故选B项。

A项概括不全面;C项说法错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比较完备;材料并没有反映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排除D 项。

3.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

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3.B[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2015高三高考全国月考试卷-全国百强高中高三高考月考卷-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015高三高考全国月考试卷-全国百强高中高三高考月考卷-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大庆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开学考试高三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三个异姓贵族取代姬姓晋国)作为春秋战国分期的标准,这反映出司马光认为A.礼制的破坏是当时历史分期的重要标志 B.三家分晋是历史的进步C.三家分晋宣告分封制结束,封建制确立 D.应该维护西周的分封制2.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

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

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

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B.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3.唐代,尚书省之下设有工部,“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

工部之下又设有工部司,“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

由此可见在唐代A.尚书省是三省之中最重要的部门B.尚书省是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政务部门C.手工业行业和种类已经非常繁杂D.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4.《文献通考•田赋考》在谈及唐代中期的社会状况时说:“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导致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是A.按土地和财产收税,百姓规避赋税现象严重B.商人对社会财富的大量侵占C.唐朝执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D.战乱频仍,政府控制的户籍减少5.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6.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

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15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附答案)

15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满分100,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共50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1.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

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一万年前B.传说中的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2.《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D.问鼎中原3.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A.大哥,时年30岁,为周王妾一(侧室)所生B.二哥,时年28岁,为周王正妻所生C.三哥,时年25岁,为周王妾二(侧室)所生D.四哥,时年23岁,为周王正妻所生4.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5.史载:“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成王弟叔虞于晋,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王室召公奭于燕(当时山东、山西是主要农业区)。

由此可见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②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③分封奠定了武王灭商的基础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6.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该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B.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C.西周的冶炼业十分落后D.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7.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

”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8.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2015届河南省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5届河南省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5届河南省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 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每小题1分,共50分。

)1.《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2.《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

这说明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3. 20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

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故作矜持。

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

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

该笑话讽刺了A.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B.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C.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D.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4.“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

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河南省陕州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第I卷选择题(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

24.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

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25.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

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这主要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D.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26.李攸《李朝事实录》云:“……益州……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之营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

……每岁丝蚕米麦将熟时,又印交子一两番,捷如铸钱,收买蓄积。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交子的印刷及管理比较规范B.钞币的流通地域仅限于四川C.商品经济发达带来钞币的产生D.地方豪商协商并由官府印制钞币27.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

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乙:“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A.丙乙甲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乙丁丙甲28.历史研究中常以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

华亭一中201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一模块测试题(含答案)

华亭一中201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一模块测试题(含答案)

华亭一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商周时期的文献记载有“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士一(《礼记·王制》、《礼器》)”的庙祧(tiāo)制度。

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A.保证宗族的蕃衍B.巩固宗法等级观念C.完善祭祀仪式D.消除贵族之间争斗2、《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这最能表明( )A.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有诸侯、卿大夫、士等B.西周的分封制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C.在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宗法制不仅在天子和诸侯间实施,也在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实施3.《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为此秦开创了( ) A.郡县制 B.皇帝制 C.三公九卿制 D.中外朝制4.秦朝时李崇任陇西郡守,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下列与其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免 B.是陇西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有权任免辖区内所属官员 D.陇西地处秦朝的西部边疆5.《前唐书》百官志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

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

”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①三省长官皆为宰相②实行宰相集体负责制③宰相分管事务较多④宰相不被重视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6.《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这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 )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B.相互牵制,互为监督C.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7.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

”依据这一定义,下列属于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原始史料”是A.《中国通史》对封建制的评述 B.史书《春秋》对哈雷彗星的记载C.《史记》对商鞅变法的记述D.《九章算术》记载十进位计数法8.黄仁宇在论及某封建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控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山西省临汾一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解析wuming

山西省临汾一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解析wuming

临汾一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夹持-个“世袭社会”的回潮。

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A.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隋唐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选富基础C.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权力分配标准D.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政治体制。

据材料“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联系所学周代是典型的贵族政治,秦朝开始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其过程中汉初出现郡国并行,但是汉武帝“推恩令”,很快铲除,排除A项。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了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势力大增,故选C项。

B、D不符合题意。

2.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

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统一理念。

据材料“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可判断C项正确。

A、B都错在“消除了”太过绝对。

D项和题目材料关系不密切。

3.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而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玄学家力求排除两汉经学桎梏,探求深沉的哲理,注重义理分析、抽象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塔中学2014—2015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铁制农具 B.祖先牌位 C.青铜兵器 D.皇帝宝座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 C.汉 D.唐3.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时而莫报”的结果。

这位士人可能经历下列哪一事件()A.秦末农民战争 B.唐中期安史之乱C.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 D.清末八国联军侵华4.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

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

这旨在强调:()A.城邦公民的平等 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C.共同的宗教信仰 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5.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C.主要按照以往的判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6.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立()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7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革命与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二大”()A.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 B.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确立了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D.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8.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的黄色军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C.正面战场抗战,彻底消灭日军 D.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9.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形成。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中国清王朝也于1732年设立军机处,极权政治进入新阶段。

从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演进的角度来看,这一论述意在强调() A.英国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B.世界政治文明的渐进性C.英国政治文明的开创性 D.英国政治文明的复杂性10.“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即使从政治实践看,这种平民化的特色也远甚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

”能体现材料中“政治实践”的是() A.郡县制的推动 B.三省六部制的确立C.内阁制度的建立 D.科举制的实行11.毛泽东在1954年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

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

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

”这段话在强调政治协商会议() A.仍为政权的执政机构 B.与“人大”共同行使立法权C.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D.政协和人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同等地位12.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

这种“批判”的“主义”是() A.浪漫主义 B.自由主义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13.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

”这则材料 ( ) A.证明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发生改变B.表明孙中山已完全接受中共革命主张C.说明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D.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14.观察下表,导致1946—1947年国共军队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抗战结束,国共军队休整B.内战爆发,共产党精兵简政C.中共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成功进行战略反攻D.中共打败国民党的进攻,准备进行战略决战15.学者任东来指出:“美国宪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

换句话说,它要防的是治者之恶,而非被治者之恶。

”这一观点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 ( ) A.符合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 B.各州获得充分自治的权利C.人民获得广泛的民主自由 D.使美国政府处于无权地位16.2012年9月11日,英国首相卡梅伦派出特使警告以色列不要单方面对伊朗核设施发动袭击。

英国首相的权力主要有 ( )①提名内阁成员组阁②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行政大权③通过议会掌握立法创议权④任命议会成员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17.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A. 政权发生更替B. 社会形态转变C. 国力对比变化D. 文化途径迥异18.下列关于列强在中国获取特权的先后顺序是()①领事裁判权②公使驻京权③协定关税权④设厂权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①②④ D19.按下列诗文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①“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

”②“汹涌鲸波万里平,降幡片片出东瀛。

捷音电闪传寰宇,爆竹雷喧起满城。

”③“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④“厥功首功,武昌响,长沙应;今日何日,专制死,自由生。

”A.③④①② B.①④③② C.③①②④ D.①③④②20.1950年1月6 日,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宣布:“(1)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

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

(2)此项地产上所建之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地产权收回所发生之房产问题,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之。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政府执行的外交方针是()A.另起炉灶 B.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1.下表是1944年10月9日苏联统帅斯大林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对巴尔干半岛战后控制权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苏联拥有对巴尔干半岛的绝对控制权B.大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C.巴尔干半岛成为“冷战”的桥头堡D.两极格局下双方势均力敌22.“世界各国的自由人民都在期待着我们的支持,以维护他们的自由。

如果我们在领导方面举棋不定,我们就会使全世界的和平受到威胁,我们也必定使我国的繁荣受到危害。

”,表明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是 ( ) A.消灭苏联 B.解除苏联对欧洲的威胁C.维护世界和平 D.在全世界范围反共23.二战后为日本发展现代化经济奠定基础的措施是: ( )A.美国的扶植B.进一步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C.加强投资和重视教育D.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24.《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趋势“脱胎换骨”,这里的“脱胎换骨”主要是指: ( )A.欧洲取得世界局势的主导地位B.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C.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D.彻底摆脱美国政治控制25.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

“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

这种变化 (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卷Ⅱ(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权力是政治的中心内容。

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相伴相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

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

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

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

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

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

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

”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

(6分)材料二 (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

中央与地方同时分权与制衡,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有利于防止专断独裁。

通过……授权有限政府之职能,宪法起草者们确信减少了政府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

——《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二中宪法理念的?(6分)——节选自《美国宪法修正案》(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6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

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

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

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

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关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