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完整版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https://img.taocdn.com/s3/m/20ba43b6f8c75fbfc77db2fb.png)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气体名称化学分子式/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 %下限(V/V) 上限(V/V)乙烷C2H6 3.0 15.5乙醇C2H5OH 3.4 19乙烯C2H4 2.8 32氢气H2 4.0 75硫化氢H2S 4.3 45甲烷CH4 5.0 15甲醇CH3OH 5.5 44丙烷C3H8 2.2 9.5甲苯C6H5CH3 1.2 7二甲苯C6H5(CH3)2 1.0 7.6乙炔C2H2 1.5 100氨气NH3 15 30.2苯C6H6 1.2 8丁烷C4H10 1.9 8.5一氧化碳CO 12.5 74丙烯C3H6 2.4 10.3丙酮CH3COCH3 2.3 13苯乙烯C6H5CHCH2 1.1 8.0空气中体积浓度在5.0%~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
(将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
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定安全生产警等。
空气(氧气或氧化剂)均匀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浓度达到一定的范围时,遇到明火度称为爆炸浓度上限,爆炸浓度的上限、下限之间称为爆炸浓度范围。
可可燃物质的爆炸极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如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受温度、压力、合物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来表示的,表5—3中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物的爆炸极限为359/m3可燃粉尘的爆炸上限,因为浓度太高,大多数场合都难以达到,一般很少,爆炸所产生的压力不大,温度不高,爆炸威力也小。
当可燃物的浓度大致相当于反应当宽,其爆炸危险性越大,这是因为爆炸极限越宽则出现爆炸条件的机会越多。
爆炸下限炸条件。
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各可燃物所具有爆炸极限的不同特点,采取严防跑、冒、滴容器里或管道里逸出,重新接触空气时却能燃烧,因此,仍有发生着火的危险。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https://img.taocdn.com/s3/m/a7092f14c850ad02df804103.png)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气体名称化学分子式/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 %下限(V/V) 上限(V/V)乙烷C2H6 3.0 15.5 乙醇C2H5OH 3.4 19 乙烯C2H4 2.8 32 氢气H2 4.0 75 硫化氢H2S 4.3 45 甲烷CH4 5.0 15 甲醇CH3OH 5.5 44 丙烷C3H8 2.2 9.5 甲苯C6H5CH3 1.2 7 二甲苯C6H5(CH3)2 1.0 7.6 乙炔C2H2 1.5 100 氨气NH3 15 30.2苯C6H6 1.2 8 丁烷C4H10 1.9 8.5 一氧化碳CO 12.5 74 丙烯C3H6 2.4 10.3 丙酮CH3COCH3 2.3 13 苯乙烯C6H5CHCH2 1.1 8.0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围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 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5.0%~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常用可燃气体爆炸极限表
![常用可燃气体爆炸极限表](https://img.taocdn.com/s3/m/2fe67d7f33d4b14e84246819.png)
6.7
3.3
1.4 7 4
2.9
3.1
5.4
2.2 2.6 1.8 5.6 2.8 16 4.3 1.3 12.5 4
36
19
11.2 73 60
17
16
16
11 12.8 10 40 28 25 45.5 50 74.2 75
低毒
剧毒 高毒 刺激 低毒 神经 中等 刺激 剧毒
6.2
16
3
100
4.9
20.13.5来自141.311
2.8
14.4
毒性
—— 低毒 中等 低毒 中等 中等 高毒 轻微麻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高毒 中等 低毒
甲醇(液体)
乙醇(液体)
正丁醇(液体) 甲醛 乙醛
丙醛(液体)
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V%)
下限 LEL
上限 UEL
5
15
3
15.5
2.1
9.5
1.9
8.5
1.4
7.8
1.1
7.5
1.1
6.7
1
6.5
2.7
36
2
11.1
1.6
10
2
12
2.3
72.3
2.4
10.4
0.6
5
4
1
12
1.1
5.9
0.8
1.3
7.1
1.2
7.1
3.8
15.4
3.6
33
2.9
11.2
物质名称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液体) 己烷(液体) 庚烷(液体) 辛烷(液体) 乙烯 丙烯 丁烯 丁二烯 乙炔 环丙烷 煤油(液体) 城市煤气 液化石油气 汽油(液体) 松节油(液体) 苯(液体) 甲苯 氯乙烷 氯乙烯 氯丙烯 1.2 二氯乙烷 四氯化碳 三氯甲烷 环氧乙烷 甲胺 乙胺 苯胺 二甲胺 乙二胺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https://img.taocdn.com/s3/m/90ad203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3.png)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一)上、下限什么是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爆炸上限、爆炸下限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 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 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5.0%~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2)它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例如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厂房通风系统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
(3)它可以作为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
在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场所,为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应严格将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
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蒸气、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和其它理化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等。
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过低或过高它是没有危险的,它只有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或更确切地说遇到氧气形成一定比例的混合气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极限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极限](https://img.taocdn.com/s3/m/bab07fda19e8b8f67c1cb96d.png)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常见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出自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 693-2004 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内部使用)序号名称化学式在空气中爆炸限(体积分数)/%下限上限1 乙烷 C2H6 3.0 15.52 乙醇 C2H5OH 3.4 193 乙烯 C2H4 2.8 324 氢 H2 4.0 755 硫化氢 H2S 4.3 456 煤油 0.7 57 甲烷 CH4 5.0 158 甲醇 CH3OH 5.5 449 丙醇 C3H7OH 2.5 13.510 丙烷 C3H8 2.2 9.511 丙烯 C3H6 2.4 10.312 甲苯 C6H5CH3 1.2 713 二甲苯 C6H4(CH3)2 1.0 7.614 二氯乙烷 C2H4Cl2 5.6 1615 二氯乙烯 C2H2Cl2 6.5 1516 二氯丙烷 C3H6Cl2 3.4 14.517 乙醚 C2H5OC2H5 1.7 3618 二甲醚 CH3OCH3 3.0 27.019 乙醛 CH3COH 4.0 5720 乙酸 CH3COOH 4.0 1721 丙酮 CH3COCH3 2.3 1322 乙酰丙酮 (CH3CO)2CH2 1.723 乙酰氯 CH3COCl 1.5 1924 乙炔 C2H2 1.5 10025 丙烯氰 CH2CHCN 2.8 2826 烯丙基氯 CH2CHCH2Cl 3.2 11.227 甲基乙炔 CH2CCH 1.728 氨 NH3 15 30.229 乙酸戊酯 CH3CO2C5H11 1.0 7.530 苯胺 C6H5NH2 1.2 1131 苯 C6H6 1.2 832 苯甲酸 C6H5CHO 1.433 苄基氯 C6H5CH2CI 1.134 溴丁烷 C3H7CH2Br 2.535 溴乙烷 CH3CH2Br 6.7 11.336 丁二烯 CH2CHCHCH2 2.0 11.537 丁烷 C4H10 1.9 8.538 丁醇 C4H9OH 1.8 11.339 丁烯 C4H8 1.6 9.341 丁酸丁酯 C3H3COOC4H9 1.2 8.042 丁基甲基酮 C4H9COCH3 1.2 843 二硫化碳 CS2 1.0 6044 一氧化碳 CO 12.5 7445 氯苯 C6H5CI 1.3 1146 氯丁烷 C3H7CH2CI 1.8 10.147 氯乙烷 CH3CH2CI 3.8 15.448 氯乙烯 CH2CHCI 3.8 3149 氯代甲烷 CH3CI 8.1 17.450 2-氯丙烷 CH3CHCICH3 2.6 11.151 甲(苯)酚 C6H5OH 1.152 环丁烷 CH2CH2CH2CH2 1.853 环已烷 CH2(CH2)4CH2 1.2 8.354 环已醇 CH2(CH2)3CHOHCH2 1.255 环已酮 CH2(CH2)3COCH2 1.3 9.456 环丙烷 CH2CH2CH2 2.4 10.457 萘烷 C10H18 0.7 4.958 环己烯 CH2(CH2)2CHCHCH2 1.259 双丙酮醇 (CH3)2COHCH2COCH3 1.8 6.960 二丁醚 C4H9OC4H9 0.9 8.561 二氯(代)苯 C6H4CI2 2.2 9.262 二乙基胺 (C2H5)2NH 1.7 10.163 二甲胺 (CH3)2NH 2.8 14.464 二甲苯胺 (CH3)2C6H3NH2 1.2 765 二氧杂环已烷 (CH2)4O2 1.9 22.566 环氧丙烷 OCH2CH2CH2 1.9 3767 乙氧基乙醇 C2H5OCH2CH2OH 1.8 15.768 乙酸乙酯 CH3COOC2H5 2.1 11.569 丙烯酸乙酯 CH2CHCO2C2H5 1.7 1370 苯乙烷 C6H5C2H5 1.0 7.871 环氧乙烷 CH2CH2O 2.6 10072 乙硫醇 C2H6S 2.8 1873 乙基甲基醚 C2H5OCH3 2.0 10.174 乙基甲基酮 C2H5COCH3 1.8 11.575 甲醛 HCHO 7.0 7376 轻油 0.9 677 硝基苯 C6H5NO2 1.878 硝基甲烷 CH3NO2 7.1 6379 苯酚 C6H5OH 1.3 9.580 苯乙烯 C6H5CHCH2 1.1 8.081 乙苯 C6H5C2H5 1.0 7882 甲酸乙酯 HCOOC2H5 2.7 16.583 对二恶烷 C4H8O2 2.0 2285 萘 C10H8 0.9 5.986 壬烷 CH3(CH2)7CH3 0.7 5.687 壬醇 CH3(CH2)7CH2OH 0.8 6.188 仲醛 (C2H4O)3 1.389 戊烷 C5H12 1.1 8.090 戊醇 C5H11OH 1.2 10.591 丙胺 C3H7NH2 2.0 10.492 丙基甲基酮 C3H7COCH3 1.5 8.293 吡碇 C5H5N 1.7 12.094 四氢呋喃 C4H8O 2.0 12.495 四氢糠醇 C4H7OCH2OH 1.5 9.796 三乙胺 (C2H5)3N 1.2 897 三甲胺 (CH3)3N 2.0 11.698 三氧杂环已烷 (CH2O)3 3.0 2999 松节油 0.8100 已烷 C6H14 1.2 7.4101 已醇 C6H13OH 1.2102 庚烷 CH3(CH2)3CH3 1.1 6.7103 甲氧乙醇 CH3OC2H4OH 2.5 14 104 乙酸甲酯 CH3CO2CH3 3.1 16105 丙烯酸甲酯 CH2CHCO2CH3 2.4 25 106 甲胺 CH3NH2 4.9 20.7107 甲基环乙烷 CH3C6H11 1.15 6.7 108 甲酸甲酯 HCO2CH3 5 23109 乙胺 C2H7N 3.5 14.0110 乙晴 C2H3N 4.4 16.0111 乙酸酐 C2H6O3 2.9 10.3112 (正)葵烷 C10H22 0.8 5.4113 丙醛 C3H6O 2.9 17114 丙烯醛 C3H4O 2.8 31115 甲醚 C2H6O 3.4 18116 甲硫醇 CH4S 3.9 21.8123 肼 N2H4 4.7 100124 硫化羰 COS 12 29125 氯丙烷 C3H7CI 2.6 11.1126 3-氯丙烯 C3H5CI 3.3 11.1127 溴甲烷 CH3Br 10 16。
常见气体爆炸极限表
![常见气体爆炸极限表](https://img.taocdn.com/s3/m/8e104e1576c66137ee0619f8.png)
物质名称
分子式
爆炸浓度 (V%)
毒性
下限 LEL
上限 UEL
甲烷
CH4
5
15
乙烷
C2H6
3
15.5
丙烷
C3H8
2.1
9.5
丁烷
C4H10
1.9
8.5
戊烷(液体)
C5H12
1.4
7.8
己烷(液体)
C6H14
1.1
7.5
庚烷(液体)
CH3(CH2)5CH3
1.1
6.7
辛烷(液体)
C8H18
乙胺
CH3CH2NH2
3.5
14
中等
苯胺
C6H5NH2
1.3
11
高毒
二甲胺
(CH3)2NH
2.8
14.4
中等
乙二胺
H2NCH2CH2NH2
低毒
甲醇(液体)
CH3OH
6.7
36
乙醇(液体)
C2H5OH
3.3
19
正丁醇(液体)
C4H9OH
1.4
11.2
甲醛
HCHO
7
73
乙醛
C2H4O
4
60
丙醛(液体)
C2H5CHO
7.1
中等
甲苯
C6H5CH3
1.2
7.1
低毒
氯乙烷
C2H5Cl
3.8
15.4
中等
氯乙烯
C2H3Cl
3.6
33
氯丙烯
C3H5Cl
2.9
11.2
中等
1.2二氯乙烷
ClCH2CH2Cl
常见气体地爆炸极限
![常见气体地爆炸极限](https://img.taocdn.com/s3/m/d2e6fb9a5901020207409cdb.png)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气体名称化学分子式/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 %下限(V/V) 上限(V/V)乙烷C2H6 3.0 15.5 乙醇C2H5OH 3.4 19 乙烯C2H4 2.8 32 氢气H2 4.0 75 硫化氢H2S 4.3 45 甲烷CH4 5.0 15 甲醇CH3OH 5.5 44 丙烷C3H8 2.2 9.5 甲苯C6H5CH3 1.2 7 二甲苯C6H5(CH3)2 1.0 7.6 乙炔C2H2 1.5 100 氨气NH3 15 30.2苯C6H6 1.2 8 丁烷C4H10 1.9 8.5 一氧化碳CO 12.5 74 丙烯C3H6 2.4 10.3 丙酮CH3COCH3 2.3 13 苯乙烯C6H5CHCH2 1.1 8.0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围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 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5.0%~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https://img.taocdn.com/s3/m/7f2d6540cf84b9d528ea7a44.png)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气体名称化学分子式/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体积分数) / %下限(V/V) 上限(V/V)乙烷 C2H6 3.0 15.5乙醇 C2H5OH 3.4 19乙烯 C2H4 2.8 32氢气 H2 4.0 75硫化氢 H2S 4.3 45甲烷 CH4 5.0 15甲醇 CH3OH 5.5 44丙烷 C3H8 2.2 9.5甲苯 C6H5CH3 1.2 7二甲苯 C6H5(CH3)2 1.0 7.6乙炔 C2H2 1.5 100氨气 NH3 15 30.2苯 C6H6 1.2 8丁烷 C4H10 1.9 8.5一氧化碳 CO 12.5 74丙烯 C3H6 2.4 10.3丙酮 CH3COCH3 2.3 13苯乙烯 C6H5CHCH2 1.1 8.0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 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 5.0%~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常见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常见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https://img.taocdn.com/s3/m/02196e3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6.png)
丙醛
C3H6O
2.9
17
116
丙烯醛பைடு நூலகம்
C3H4O
2.8
31
117
甲醚
C2H6O
3.4
18
118
甲乙醚
C3H8O
2
10.1
119
甲硫醇
CH4S
3.9
21.8
120
甲基亚砜
C2H6O2
2.6
28.5
121
异丙醇
C3H8O
2.3
12.7
122
异丁醇
C4H10O
1.7(212ºF)
10.9(212ºF)
3.2
11.2
27
甲基乙炔
CH3CCH
1.7
28
氨
NH3
15
30.2
29
乙酸戊酯
CH3CO2C5H11
1.0
7.5
30
苯胺
C6H5NH2
1.2
11
31
苯
C6H6
1.2
8
32
苯甲酸
C6H5CHO
1.4
33
苄基氯
C6H5CH2Cl
1.1
34
溴丁烷
C3H7CH2Br
2.5
35
溴乙烷
CH3CH2Br
6.7
11.3
1.2
60
双丙酮醇
(CH3)2COHCH2COCH3
1.8
6.9
61
二丁醚
C4H9OC4H9
0.9
8.5
62
二氯(代)苯
C6H4Cl2
2.2
9.2
63
爆炸极限列表
![爆炸极限列表](https://img.taocdn.com/s3/m/7e1fe590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03.png)
爆炸极限列表1.氢气(H₂)的爆炸极限是:4.0~74.2%(体积百分比)。
2.甲烷(CH₄)的爆炸极限是:4.9~15.1%(体积百分比)。
3.一氧化碳(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体积百分比)。
4.硫化氢(H₂S)的爆炸极限是:4.3~45.5%(体积百分比)。
5.氨气(NH₃)的爆炸极限是:15.5~27.0%(体积百分比)。
6.氯乙烯(C₂H₃Cl)的爆炸极限是:3.6~41%(体积百分比)。
7.氯化氢(HCl)的爆炸极限是:4~20%(体积百分比)。
8.溴甲烷(CH₃Br)的爆炸极限是:2.0~10.0%(体积百分比)。
9.环氧乙烷(C₂H₄O)的爆炸极限是:3.0~100%(体积百分比)。
10.四氟甲烷(C₁F₄)的爆炸极限是:4%~100%(体积百分比)。
这些数据仅仅是常见的气体,并不代表所有气体的爆炸极限。
实际上,不同气体的爆炸极限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因此,在实践中,应具体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的安全规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混合气体的情况下,爆炸极限可能会受到影响。
例如,如果混合气体的氧含量低于14%至15%,则无论可燃物质的浓度如何,都无法发生燃烧。
因此,在考虑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时,需要考虑其氧气含量。
此外,还存在一些因素会影响到爆炸极限,如温度、压力、惰性气体等。
例如,温度升高时,爆炸极限会扩大;压力增加时,爆炸极限也会缩小;而当存在惰性气体时,爆炸极限则会扩大。
此外,对于不同的可燃物质,其爆炸难易程度也不同。
有些物质很容易爆炸,而有些物质则需要更高的温度和压力才能爆炸。
例如,甲烷和氢气就很容易爆炸,而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则很难爆炸。
总的来说,了解气体的爆炸极限以及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对于制定安全规范和预防爆炸事故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操作规程,避免出现危险情况。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https://img.taocdn.com/s3/m/62458e0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4.png)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什么是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爆炸上限、爆炸下限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或大于%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甲烷的爆炸极限是%~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2)它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例如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厂房通风系统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3)它可以作为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在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场所,为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应严格将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蒸气、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和其它理化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报警等;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过低或过高它是没有危险的,它只有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或更确切地说遇到氧气形成一定比例的混合气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燃烧是伴有发光发热的激烈氧化反应,它必须具备三个要素:a、可燃物燃气;b、助燃物氧气;c、点火源温度;可燃气的燃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扩散燃烧,即挥发的或从设备中喷出、泄漏的可燃气,遇到点火源混合燃烧;另一类燃烧,是可燃气与空气混合着火燃烧,这种燃烧反应激烈而速度快,一般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和声响,又称之为爆炸;燃烧与爆炸没有严格的区分;有关权威部门和专家已经对目前发现的可燃气作了燃烧爆炸分析,制定出了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它分为爆炸上限英文upper explode limit的简写UEL和爆炸下限英文lowerexplode limit的简写LEL;低于爆炸下限,混合气中的可燃气的含量不足,不能引起燃烧或爆炸,高于上限混合气中的氧气的含量不足,也不能引起燃烧或爆炸;另外,可燃气的燃烧与爆炸还与气体的压力、温度、点火能量等因素有关;爆炸极限一般用体积百分比浓度表示;爆炸极限是爆炸下限、爆炸上限的总称,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只有在爆炸下限、爆炸上限之间才会发生爆炸;低于爆炸下限或高于爆炸上限都不会发生爆炸;因此,在进行爆炸测量时,报警浓度一般设定在爆炸下限的25%LEL以下;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测仪的通常设有一个报警点:25%LEL为报警点;举例说明,甲烷的爆炸下限为5%体积比,那也就是说,把这个5%体积比,一百等分,让5%体积比对应100%LEL,也就是说,当检测仪数值到达10%LEL报警点时,相当于此时甲烷的含量为%体积比;当检测仪数值到达25%LEL报警点时,相当于此时甲烷的含量为%体积比;所以,您不必担心报警后是不是随时有危险了,此时是在提示您,要马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啦,比如开启排气扇或是切断一些阀门等,离真正有可能出现危险的爆炸下限还有很大一段差距,这样才会起到报警提示的作用;。
常见的气体地爆炸极限
![常见的气体地爆炸极限](https://img.taocdn.com/s3/m/c3afa7150722192e4536f6ee.png)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气体名称化学分子式/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 %下限(V/V) 上限(V/V)乙烷C2H6 3.0 15.5 乙醇C2H5OH 3.4 19 乙烯C2H4 2.8 32 氢气H2 4.0 75 硫化氢H2S 4.3 45 甲烷CH4 5.0 15 甲醇CH3OH 5.5 44 丙烷C3H8 2.2 9.5 甲苯C6H5CH3 1.2 7 二甲苯C6H5(CH3)2 1.0 7.6 乙炔C2H2 1.5 100 氨气NH3 15 30.2苯C6H6 1.2 8 丁烷C4H10 1.9 8.5 一氧化碳CO 12.5 74 丙烯C3H6 2.4 10.3 丙酮CH3COCH3 2.3 13 苯乙烯C6H5CHCH2 1.1 8.0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5.0%~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常见气体地爆炸极限
![常见气体地爆炸极限](https://img.taocdn.com/s3/m/b1464c25964bcf84b9d57b4c.png)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气体名称化学分子式/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 %下限(V/V) 上限(V/V)乙烷C2H6 3.0 15.5 乙醇C2H5OH 3.4 19 乙烯C2H4 2.8 32 氢气H2 4.0 75 硫化氢H2S 4.3 45 甲烷CH4 5.0 15 甲醇CH3OH 5.5 44 丙烷C3H8 2.2 9.5 甲苯C6H5CH3 1.2 7 二甲苯C6H5(CH3)2 1.0 7.6 乙炔C2H2 1.5 100 氨气NH3 15 30.2苯C6H6 1.2 8 丁烷C4H10 1.9 8.5 一氧化碳CO 12.5 74 丙烯C3H6 2.4 10.3 丙酮CH3COCH3 2.3 13 苯乙烯C6H5CHCH2 1.1 8.0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5.0%~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https://img.taocdn.com/s3/m/3f20544b0066f5335b812159.png)
精心整理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
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测仪的通常设有一个报警点:25%LEL为报警点。
举例说明,甲烷的爆炸下限为5%体积比,那也就是说,把这个5%体积比,一百等分,让5%体积比对应100%LEL,也就是说,当检测仪数值到达10%LEL 报警点时,相当于此时甲烷的含量为0.5%体积比。
当检测仪数值到达25%LEL 报警点时,相当于此时甲烷的含量为1.25%体积比。
所以,您不必担心报警后是不是随时有危险了,此时是在提示您,要马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啦,比如开启排气扇或是切断一些阀门等,离真正有可能出现危险的爆炸下限还有很大一段差距,这样才会起到报警提示的作用。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https://img.taocdn.com/s3/m/849fd5a0f61fb7360b4c65a8.png)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什么是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爆炸上限、爆炸下限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或大于%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2)它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例如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厂房通风系统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
(3)它可以作为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
在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场所,为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应严格将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
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蒸气、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和其它理化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报警等。
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过低或过高它是没有危险的,它只有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或更确切地说遇到氧气形成一定比例的混合气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燃烧是伴有发光发热的激烈氧化反应,它必须具备三个要素:a、可燃物(燃气);b、助燃物(氧气);c、点火源(温度)。
可燃气体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爆炸极限](https://img.taocdn.com/s3/m/c8c50f64b4daa58da1114a34.png)
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爆炸极限如下:甲烷在空气中爆炸范围为5%~15%;乙烷在空气中爆炸极限:3.0%-16.0%(vol);丙烷在空气中爆炸极限:2.1%-9.5%;甲醇在空气中爆炸极限:6.0~36.5%乙醇在空气中爆炸范围:3.3%~19.0%;乙烯在空气中爆炸范围:2.7%~36%;汽油在空气中爆炸极限:1.4%~7.6%;柴油在空气中爆炸极限:1.3%~6.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爆炸极限:12.5%~74%;氢气空气中爆炸极限:4.1%~74.8%;乙醇与甲醇混合物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3-30%;丙烯腈在空气中爆炸极限:3.05%-17.0%;氯乙烯在空气中爆炸极限:4%~22%;苯在空气中爆炸极限:1.2%~7.8%不同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对人体的影响气体名称气体浓度(ppm)对人体的影响CO 50允许的暴露浓度,可暴露8小时(OSHA)。
200 2至3小时内可能会导致轻微的前额头痛。
400 1至2小时后前额头痛.2至3.5小时后眩晕。
800 45分钟内头痛、头晕、呕吐。
2小时内昏迷,可能死亡。
1,60020分钟内头痛、头晕、呕吐。
1小时内昏迷并死亡。
3,2005至10分钟内头痛、头晕。
30分钟无知觉,有死亡危险。
6,4001至2分钟内头痛、头晕。
10至15分钟无知觉,有死亡危险。
12,800马上无知觉。
1至3分钟内有死亡危险。
H2S0.13最小的可感觉到的臭气味浓度。
4.60xx察觉的有适度的臭味的浓度。
10开始刺激眼球,可允许的暴露浓度,可暴露8小时(OSHA、ACGIH)。
27强烈的不愉快的臭味,不能忍受。
100咳嗽、刺激眼球,2分钟后可能失去嗅觉。
200~300暴露1小时后,明显的结膜炎(眼睛发炎)呼吸道受刺激。
500~700失去知觉,呼吸停止(中止或暂停),以至于死亡。
1,000~2,000马上失去知觉,几分钟内呼吸停止并死亡,即使个别的马上搬到新鲜空气中,也可能死亡。
Cl20.533.51530100~150NO250~5060~150除200~700NO20.2~115~102050 30100~200SO2允许的暴露浓度(OSHA、ACGI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气体名称化学分子式/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体积分数) / %下限(V/V) 上限(V/V)乙烷 C2H6乙醇 C2H5OH19乙烯 C2H432氢气 H2 75硫化氢 H2S45甲烷CH415甲醇 CH3OH44丙烷 C3H8甲苯 C6H5CH3 7 二甲苯 C6H5(CH3)2乙炔 C2H2100氨气 NH3 15 苯 C6H68丁烷 C4H10一氧化碳 CO74丙烯 C3H6丙酮 CH3COCH313苯乙烯 C6H5CHCH2时,遇到明火或一定的引爆能量立即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或爆炸浓度极限)。
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浓度下限,最高浓度称为爆炸浓度上限,爆炸浓度的上限、下限之间称为爆炸浓度范围。
可燃性混合物有一个发生燃烧和爆炸的浓度范围,即有一个最低浓度和最高浓度,混合物中的可燃物只有在其之间才会有燃爆危险。
可燃物质的爆炸极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如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受温度、压力、氧含量、能量等影响,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受分散度、湿度、温度和惰性粉尘等影响。
可燃气体和蒸气爆炸极限是以其在混合物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来表示的,表5—3中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物的爆炸极限为12.5%~80%。
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是以其在混合物中所占的比重(g/m3)来表示的,例如,木粉的爆炸下限为409/m3,煤粉的爆炸下限为359/m3可燃粉尘的爆炸上限,因为浓度太高,大多数场合都难以达到,一般很少涉及。
例如,糖粉的爆炸上限为135009/m3,煤粉的爆炸上限为135009/m3,一般场合不会出现。
可燃性混合物处于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时,爆炸所产生的压力不大,温度不高,爆炸威力也小。
当可燃物的浓度大致相当于反应当量浓度(表中的30%)时,具有最大的爆炸威力。
反应当量浓度可根据燃烧反应式计算出来。
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其爆炸危险性越大,这是因为爆炸极限越宽则出现爆炸条件的机会越多。
爆炸下限越低,少量可燃物(如可燃气体稍有泄漏)就会形成爆炸条件;爆炸上限越高,则有少量空气渗入容器,就能与容器内的可燃物混合形成爆炸条件。
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各可燃物所具有爆炸极限的不同特点,采取严防跑、冒、滴、漏和严格限制外部空气渗入容器与管道内等安全措施。
应当指出,可燃性混合物的浓度高于爆炸上限时,虽然不会着火和爆炸,但当它从容器里或管道里逸出,重新接触空气时却能燃烧,因此,仍有发生着火的危险。
(二)爆炸反应当量浓度的计算爆炸性混合物中的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的浓度比例恰好能发生完全化合反应时,爆炸所析出的热量最多,产生的压力也最大,实际的反应当量浓度稍高于计算的反应当量浓度。
当混合物中可燃物质超过化学反应当量浓度时,空气就会不足,可燃物质就不能全部燃尽,于是混合物在爆炸时所产生的热量和压力就会随着可燃物质在混合物中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如果可燃物质在混合物中的浓度增加到爆炸上限,那么其爆炸现象与在爆炸下限时所产生的现象大致相同。
因此,我们说的可燃物质的化学当量浓度也就是理论上完全燃烧时在混合物中该可燃物质的含量。
根据化学反应计算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反应当量浓度。
例如,求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反应当量浓度。
解:写出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式:2C0+02+3.76N2=2C02+3.76N2根据反应式得知,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体积为2+1+3.76=6.76。
若以这个总体积为100,则2个体积的一氧化碳在总体积中所占比例为X=2/×100%=29.6%(三)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爆炸极限通常是在常温常压等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数据,它不是固定的物理常数。
同一种可燃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温度、压力、含氧量、惰性气体含量、火源强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1.初始温度混合气着火前的初温升高,会使分子的反应活性增加,导致爆炸范围扩大,即爆炸下限降低,上限提高,从而增加了混合物的爆炸危险性。
2.初始压力增加混合气体的初始压力,通常会使上限显着提高,爆炸范围扩大。
增加压力还能降低混合气的自燃点,这样使得混合气在较低的着火温度下能够发生燃烧。
原因在于,处在高压下的气体分子比较密集,浓度较大,这样分子间传热和发生化学反应比较容易,反应速度加快,而散热损失却显着减少。
压力对甲烷爆炸极限的影响。
在已知的气体中,只有CO的爆炸范围是随压力增加而变窄的。
混合气在减压的情况下,爆炸范围会随之减小。
压力降到某一数值,上限与下限重合,这一压力称为临界压力。
低于临界压力,混合气则无燃烧爆炸的危险。
在一些化工生产中,对爆炸危险性大的物料的生产、贮运往往采用在临界压力以下的条件进行,如环氧乙烷的生产和贮运。
3.含氧量混合气中增加氧含量,一般情况下对下限影响不大,因为可燃气在下限浓度时氧是过量的。
由于可燃气在上限浓度时含氧量不足,所以增加氧含量使上限显着增高,爆炸范围扩大,增加了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性。
若减少氧含量,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例如甲烷在空气中的爆炸范围为5.3%~14%,而在纯氧中的爆炸范围则放大到5.O%~61%。
甲烷的极限氧含量为12%,若低于极限氧含量,可燃气就不能燃烧爆炸了。
4.惰性气体含量爆炸性混合气体中加入惰性气体,如氮、氧、水蒸气、二氧化碳、四氯化碳等,可以使可燃气分子和氧分子隔离,在它们之间形成一层不燃烧的屏障。
这层屏障可以吸收能量,使游离基消失,链锁反应中断,阻止火焰蔓延到其他可燃气分子上去,抑制燃烧进行,起到防火和灭火的作用。
混合气体中增加惰性气体含量,会使爆炸上限显着降低,爆炸范围缩小。
惰性气体增到一定浓度时,可使爆炸范围为零,混合物不再燃烧。
惰性气体含量对上限的影响较之对下限的影响更为显着的原因,是因为在爆炸上限时,混合气中缺氧使可燃气不能完全燃烧,若增加惰性气体含量,会使氧量更加不足,燃烧更不完全,由此导致爆炸上限急剧下降。
5.点火源与最小点火能量点火源的强度高,热表面的面积大,火源与混合物的接触时间长,会使爆炸范围扩大,增加燃烧、爆炸的危险性。
最小点火能量是指能引起一定浓度可燃物燃烧或爆炸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混合气体的浓度对点火能量有较大的影响,通常可燃气浓度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时,所需的点火能量为最小。
若点火源的能量小于最小能量,可燃物就不能着火。
所以最小点火能量也是一个衡量可燃气、蒸气、粉尘燃烧爆炸危险性的重要参数。
对于释放能量很小的撞击摩擦火花、静电火花,其能量是否大于最小点火能量,爆炸与防爆爆炸与防爆——前言(1)爆炸是物质的一种非常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伴有物质所含能量的快速转变,即变为该物质本身、变化产物或周围介质的压缩能和运动能。
其重要特征是大量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突然释放或急剧转化,这种能量能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体积内大量积聚造成高温高压等非寻常状态,对邻近介质形成急剧的压力突跃和随后的复杂运动,显示出不寻常的移动或破坏效应。
在石油、化工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从原料到成品,使用、产生的易燃易爆物质很多,一旦发生爆炸事故,常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譬如泵房垮塌、油罐爆炸着火、装置报废、人员伤亡。
正因如此,控制爆炸是石油、化工等行业的重中之重。
要科学有效地控制气体、粉尘爆炸,就不能不对爆炸极限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爆炸与防爆——爆炸极限的定义(2)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与助燃性气体的均匀混合系在标准测试条件下引起爆炸的浓度极限值,称为爆炸极限。
助燃性气体可以是空气、氧气或辅助性气体。
一般情况提及的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气体或蒸气在空气中的浓度极限,能够引起爆炸的可燃气体的最低含量称为爆炸下限LowExplosion-Level(LEL),最高浓度UpperExplosion-Level称为爆炸上限(UEL)。
爆炸与防爆——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3)1可燃气体混合系的组分不同,爆炸极限也不同。
同一混合系,由于初始温度、系统压力、惰性介质含量、混合系存在空间及器壁材质以及点火能量的大小等都能使爆炸极限发生变化。
a.温度影响因为化学反应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爆炸极限数据必定与混合物规定的初始温度有关。
初始温度越高,引起的反应越容易传播。
一般规律是,混合系原始温度升高,则爆炸极限范围增大即下限降低,上限增高。
但是,目前,还没有大量的系统实验结果。
因为系统温度升高,分子内能增加,使原来不燃的混合物成为可燃、可爆系统。
初始温度对混合物爆炸极限的影响示例见表1。
表1初如温度对混合物爆炸极限的影响示例见表b.压力影响系统压力增高,爆炸极限范围也扩大,明显体现在爆炸上限的提高。
这是由于压力升高,使分子间的距离更为接近,碰撞几率增高,使燃烧反应更容易进行,爆炸极限范围扩大,特别是爆炸上限明显提高。
压力减小,则爆炸极限范围缩小,当压力降至一定值时,其上限与下限重合,此时的压力称为为混合系的临界压力,低于临界压力,系统不爆炸。
以甲烷为例说明压力对爆炸极限的影响(见表2)。
表2压力对爆炸极限的影响(以甲烷为例)见表c.惰性气体含量影响混合系中惰性气体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缩小,惰性气体浓度提高到某一数值时,混合系就不能爆炸。
惰性气体种类不同,对爆炸极限的影响也不同。
以汽油为例,其爆炸极限范围按氮气、燃烧废气、二氧化碳、氟利昂21、氟利昂12、氟利昂11顺序依次缩小。
d.容器、管径影响容器、管子直径越小,则爆炸范围越小,当管径小到一定程度时,单位体积火焰所对应的固体冷却表面散发出的热量就会大于产生的热量,火焰便会中断熄灭。
火焰不能传播的最大管径称为临界直径。
容器材料也有很大影响,如氢和氟在玻璃器皿中混合,即使在液态空气温度下,置于黑暗处仍可发生爆炸,而在银器中,在一般温度下才能发生爆炸反应。
e.点火强度影响点火能的强度高,燃烧自发传播的浓度范围也就越宽。
尤其是爆炸上限向可燃气含量较高的方向移动。
如甲烷在100V电压、1A电流火花作用下,无论何种混合比例情况均不爆炸;若电流增加到2A,其爆炸极限为%%;电流上繁荣昌盛到3A时,其爆炸极限为%%。
f.干湿度影响通常可燃气与空气混合物的相对湿度对于爆炸宽度影响虽小,但在极度干燥时,爆炸范围宽度为最大。
g.热表面、接触时间的影响热表面的面积大,点火源与混合物的接触时间长等都会使爆炸极限扩大。
h.除此之外,混合系统接触的封闭外壳的材质、机械杂质、光照、表面活性物质等都可能影响到爆炸极限范围。
i.可燃气体的爆炸上限和氧与氮在空气中的比例几乎无关。
因为氧和氮的比热相近,燃烧热传递到这两种气体都会导致相同的燃烧温度,所以,混俣气体一旦被点燃,过剩的氧是否被氮所取代,无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