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一生的五次选择
读钱学森的一生先进事迹(10篇)
![读钱学森的一生先进事迹(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00c7a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6.png)
读钱学森的一生先进事迹(10篇)钱学森,一个一心为国,不为自己的利益而活的伟大科学家,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钱学森的一生先进事迹材料,欢迎大家阅读转发!读钱学森的一生先进事迹篇1同学们,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
当我读完《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了解到钱学森一生的努力和巨大的贡献后,我不由得想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
钱学森,他把“祖国强大”当作是自己一生的责任。
为此,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优厚的工作待遇;为此,他不顾美国政府对他人身的伤害和对家人的威胁;为此,他忍受美国特工对他长达五年的监视和软禁。
因为,在钱学森的心中,祖国的强大是他永远的牵挂,更是他毕生的心愿。
他反复强调,“不管怎样,也要回到祖国,为这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
”钱学森先生的事迹让我心潮膨湃,一个人爱国竟到了如此地步,一个人把责任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先生的行为启示了我:只要活着,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就要为祖国出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岳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期待着雪耻灭恨,“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时,那是怎样一种轰轰隆隆的爱国之责!还有那“年年战骨埋荒外”的勇士和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勇者,其于国家的一番热情,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华夏五千年,为履国责,多少热血男儿血洒疆场,多少爱国志士奔走四方。
屈原,一代骚人,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深深刻入生命的里程碑,虽最终投于汩罗,却成就了一世的清白。
对楚王,他可谓尽心尽力,对楚国,他可谓无怨无悔,因为他心中时刻在呐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一生虽没能成就国家的兴盛,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击起了美丽的浪花。
在他那放声长啸中饱含了多少辛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何不让我负责?”朗朗乾坤,英雄辈出。
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到“嫦娥飞月”的功臣们,他们以祖国强盛为职责,民族兴旺为己任。
钱学森生平年表
![钱学森生平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2261b06d7e21af45b307a829.png)
钱学森生平年表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1929-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1934年毕业于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1934年1934年考取清华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公费留美。
1934-1935年到杭州笕桥飞机厂实习,又到南京、南昌空军飞机修理厂见习,最后到北京参观清华并拜访导师王士倬。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离国,同船的留美同学有徐芝纶、夏勤铎等。
到了美国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
1936年10月钱学森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开始了与冯·卡门(von Karman)教授先是师生后是亲密合作者的情谊。
同年,钱学森参加马林纳领导的火箭研究小组,在冯·卡门指导下,与马林纳等一起研究火箭发动机的热力学问题、探空火箭问题和远程火箭问题等,并参与了美国早期用可储存液体推进剂的几种试验性火箭,如1945年“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后来的“下士”导弹研制工作。
1937年秋由马林纳介绍,钱学森参加了当时加州理工学院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也得识该小组的书记、化学物理助理研究员S·威因鲍姆(Weinbaum)。
1938年钱学森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流动边界层研究,揭示了即使一个运动的热体与外界冷空气在某一飞行马赫数时有相当的温度差,对物体的冷却仍逆变为加热。
这是由于空气受压缩,温度升高和边界层传热率增加的结果。
钱学森和冯·卡门给出了发生这种逆变的马赫数计算公式。
1939年6月完成了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工作,论文为《高速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4篇,取得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后,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的助理研究员。
同年,钱学森发表了关于可压缩液体二维亚声速流动的研究结果,冯·卡门在1941年发表了关于空气动力学中压缩效应的研究成果。
他们对翼上的压缩作用,共同提出了一个更普遍一些的修正,不用扰动很小这一假设,而且基于经过他们所修正的流动方程的另一种线性化,使它能应用于高速流动特别是应用于计算作用在翼型上的诸力。
钱学森人生的五次选择
![钱学森人生的五次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ee261dedaef8941ea76e0531.png)
工程 。他要 学 习能打 下 日本 飞机 的本 事 。为 此他 用 业余 的时 间把校 区 图书 馆里 所有 的航 空方 面 的书都 读 完 了 。钱 学 森从 交通 大学毕 业 后报 考 国家 第二 届
“ 庚款 留学 ” 公费 生 ,专业 是航 空 工程 ,当时叫 航 空 门 。他 以 当年航 空专 业 第一名 的成 绩被 录 取 ,开
他 感 到 当时航 空工程 的工作 依据 ,基 本 上是 经验 , 少 有理 论指 导 。如 果能 掌握 航空 理论 ,并 以 此来 指
导 航空 工程 ,一定 可 以取得 事半 功倍 的效 果 。主意
一
秘 书说 :我 实际 上比较 擅长 做 学术理 论研 究 ,工程
上 的事 不 是很 懂 ,但 是 国家 叫 我干 ,我 当时也 是天 不怕地 不怕 ,没 有想那 么多就答 应了 。
钱学森人生的五次选择
。钱永 刚
称之为金色晚年阶段。这个阶段 ,他涉 足系统科 学 、 思维科学 、地理科学 、军事科学 、行为科 学 、建 筑科 学 ,以及马 克思主 义哲 学等 诸 多领 域 ,开展 了最 具
亮点 的学 术创新 工 作 ,提 出 了一 系列新 观点 、新 思
想 、新理论 。这三个阶段凸现 了钱学森科学历程 的三
文章写得 好 ,要报 中文系 ,将来 当作 家 ;而钱 学森
的母亲 希望 子承父 业 ,学教 育 ;还有 老师认 为 钱学
森 艺术 上有 天赋 ,建议 学画 画 、学作 曲 ,将 来 当画
家 、作 曲家 。而这 时 的钱学 森 已有他 自己的主 意 。
他做 出 了人 生 的第一次 选择 :要 学铁 道工程 ,给 中
国造铁路 。中学时 ,他 经常 听老 师讲 孙 中山 、孙 中
结合学位证和信品味钱学森的伟大功绩和精神品质
![结合学位证和信品味钱学森的伟大功绩和精神品质](https://img.taocdn.com/s3/m/818dfe6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8.png)
结合学位证和信品味钱学森的伟大功绩和
精神品质
钱老的一生是爱国奋斗、功昭德重的一生。
立航空救国之志、怀赤心报国之愿、筑科学报国之梦、谋富民强国之业,他以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情怀和忠诚担当,诠释着一位爱国科学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崇高境界,是科学家精神的自觉践行者。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精神。
对祖国无限忠诚,是钱老爱国情怀的核心要素和突出写照。
中学毕业,他选择报考以工科见长的交通大学,立志实业救国;大学阶段,他亲历国家屈辱和民族苦难,毅然转向航空工程,矢志航空救国;留美期间,他深感振兴祖国航空工业现实需要,从航空工程转向航空理论研究,成为空气动力学与应用力学领域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回国以后,他舍弃个人专业兴趣,服从国家需要,投身“两弹一星”工程,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到了晚年,他退出国防科研一线领导岗位,回归学术研究,构建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一人类全部知识的宏伟大厦。
钱老通过人生五次选择,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赤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钱老成长经历为参照,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
钱老是自我成长、自觉成才的典型,他的成长经历是一部创新型、战略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的厚重教材。
其基本经验包括:将人生志向选择“绑定”国家战略需求,真正做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刻苦钻研、不懈进取,矢志学有所成,并将个人所学投入报效祖国的时代洪流之
中;锲而不舍、勇攀科学高峰,无私奉献、永葆家国情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应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从钱老成长经历中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和有益经验,获得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启迪。
钱学森五年归国路(2024)
![钱学森五年归国路(2024)](https://img.taocdn.com/s3/m/ebd8f79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6.png)
• 五年归国路概述 • 钱学森个人经历介绍 • 归国后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 归国后的科研成就与贡献 • 归国路上的感悟与启示 • 社会各界对钱学森的评价与反响
01
五年归国路概述
背景与原因
钱学森作为杰出的科 学家和工程师,在美 国拥有稳定的工作和 生活环境。
钱学森心怀报国之志 ,决定放弃在美国的 优厚待遇,毅然选择 回国效力。
06
社会各界对钱学森的评价与反响
政府部门和领导人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高层对钱学森的重视
钱学森回国之初,便受到政府高层的关注和重视,国家领 导人多次接见并给予高度评价。
政策扶持
政府为支持钱学森的科研事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包括资金扶持、人才引进、项目立项等。
荣誉授予
钱学森在回国后的几年里,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和奖项 ,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彰显了他的卓越贡献和 崇高地位。
间科学等领域的发展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为中国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
定了基础
倡导并实践了科学创新精神,激 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
,推动了中国科研事业的进步
05
归国路上的感悟与启示
对祖国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01
祖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钱学森深刻感受到国内科技事业的迅速崛起,特别是在航天、导弹等领
对个人成长道路的思考
坚定理想信念
钱学森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归国路上,他始终秉持着科 技报国的信念,不断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勤奋努力和拼搏精神
钱学森非常注重勤奋努力和拼搏精神。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 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钱学森的30个故事
![钱学森的30个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afb6ab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15.png)
钱学森的30个故事钱学森,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钱学森的30个故事,探索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成就和影响。
1. 大学求学之路钱学森自小聪明过人,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
他对科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并在学校期间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2. 研究航空天文钱学森早年在美国留学,从事航空天文研究。
他通过对空气流动和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为后来中国的航空事业打下了基础。
3. 抗战期间钱学森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投身国家事业。
他在香港等地从事防空研究,为保卫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4. 建立航天事业1947年,钱学森回国后,他致力于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并成立了中国航天事务咨询委员会,为中国航天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5. 回国探亲的困难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期间,由于“麦卡锡主义”迫害,一度无法回国探亲,直到几十年后才能与家人团聚。
6. 建立航天工业钱学森提出了“以军工为主、兼并民品”的理念,大力推动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7. 山沟里的航天文化钱学森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他积极推动在山沟里建设航天基地和航天文化活动,为贫困地区带来希望。
8. 航天事业与国防安全钱学森始终将国防安全视为航天事业的重要目标,他对航天军事应用的研究做出了非凡贡献。
9. 美国重新评估钱学森美国重新评估钱学森对科学和航天事业的贡献,他被誉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巨人”。
10. 为国家培养科学人才钱学森一生致力于培养和推动中国的科学人才培养,他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无法估量。
11. 全球航天合作钱学森提倡国际合作,与各国航天科学家保持密切联系,为推动全球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2. 东方红卫星钱学森主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的研制工作,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轰动。
13. 航天与太空探索钱学森对太空探索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开辟了进军太空的道路。
14. 钱学森的奖项与荣誉钱学森获得了许多国内外的科学奖项和荣誉,他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纪念|钱学森先生的30个故事回到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
![纪念|钱学森先生的30个故事回到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https://img.taocdn.com/s3/m/12a47b2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f.png)
他是杰出的科学家美国人曾形容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他,就是钱学森今天是钱学森诞辰109周年纪念日钱老的事迹很多人耳熟能详每一个遇见他的人都会爱上他让我们通过这些故事一起怀念钱学森先生钱学森曾说:“我的父亲是我第一个老师。
”父亲钱均夫在花钱给钱学森买书上毫不吝啬,并坚持为儿子挑选图书、画报。
钱学森行将离开祖国前往美国求学时,父亲送给他的礼物是一大箱“中华文化丛书”。
满周岁的钱学森和父亲钱均夫钱学森3岁时,因为父亲工作调动,举家从杭州迁居北京。
当时钱家的四合院附近住着许多穷困人家。
母亲乐善好施,力所能及地帮助这些邻居。
钱学森说:“我的母亲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
”念小学时,钱学森叠的纸飞机比同学们的飞得又稳又远。
钱学森的同学张维回忆:“钱学森叠飞机叠得非常精细,让机身严格对称,折痕又光又平。
从这里就能看出,尽管年纪还小,要做什么事的时候,他已经习惯于周密思索,用科学办法达成目的。
”钱学森1923年到192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念书。
当时的校长林砺儒实施了一套提高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钱学森回忆,他和同学们临考前不开夜车,不死读书,只求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1926年在北京师大附中念书的钱学森6钱学森报考大学前夕,他的中学数学老师认为他数学好,应报考数学系;国文老师认为他文章写得好,应报考中文系;美术老师则认为钱学森在艺术上有天赋,建议他学画画。
此时,钱学森做出选择:学铁道工程,学造火车头。
1929年,钱学森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工程机械学院。
71930年暑假,钱学森因为染上伤寒,不得不选择休学一年,在杭州养病。
这一年,父亲聘请了一位画家,教钱学森画国画。
钱学森很快掌握了国画技巧。
后来,在大学临近毕业时,钱学森所在的1934级级徽以及校友通讯录封面,都是他设计的。
8除了作画,钱学森还以音乐为友。
钱学森取舍的例子
![钱学森取舍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504d8a9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5.png)
钱学森取舍的例子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航天专家,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抉择和取舍。
以下是钱学森的一些重要决策和取舍的例子:1. 选择留学:钱学森在中国的大学期间,就对航空航天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当时中国的航空航天科研条件有限,他决定放弃在国内发展,选择去美国留学,以获得更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2. 返国建设:在美国留学期间,钱学森面临着是否留在美国发展或者回国建设的抉择。
尽管美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但他深感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中国,最终选择回国,并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 参与核武器研究:在中国建国初期,钱学森被任命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总设计师之一,参与了中国核武器的研究。
这个决定让他面临着道义和伦理的考量,但他认为这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尊严,最终选择了参与。
4. 推动航天事业发展:钱学森回国后,积极参与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并担任了中国航天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他努力推动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突破,包括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载人航天器。
5. 被迫离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钱学森因被错误指控而被迫离开科研工作,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抉择。
尽管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选择保持沉默并等待时机,最终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新回到科研事业中。
6. 坚持科学研究:尽管钱学森在航天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一直致力于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他积极参与国际科学组织的工作,并提倡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7. 保护环境:钱学森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在晚年积极呼吁保护地球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
他关注气候变化、能源问题等全球性的环境挑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8. 培养后继人才:钱学森非常注重培养后继人才,他在中国航天科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他鼓励年轻人勇于追求科学梦想,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和指导。
9. 坚持自我学习:钱学森一生都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他不断阅读各种科学书籍和文献,与国内外科学家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思维。
钱学森生平事迹介绍[1]
![钱学森生平事迹介绍[1]](https://img.taocdn.com/s3/m/e97936f602768e9951e738fc.png)
钱学森生平介绍钱学森,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
一九二三年九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一九二九年九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九三四年六月考取公费留学生,次年九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九三六年九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一九三八年七月至一九五五年八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钱学森的故事简介
![钱学森的故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184279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4.png)
钱学森的故事简介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3月31日),中国著名的航空航天专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两弹元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钱学森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自幼聪颖好学。
1928年,他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学习,成为中国第一批飞机设计和制造的工程师。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主修航空航天工程。
1945年,钱学森参加了美国曼哈顿计划,负责设计和制造原子弹。
1949年,他回到中国,积极参与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研究工作,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1956年,钱学森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航空航天工程技术人才。
此后,他还担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职务,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钱学森一生致力于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四个第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中国第一颗氢弹、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光辉历史。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还是一位兢兢业业的教育家。
他深知航空航天事业的未来在于人才的培养,因此一直致力于航空航天教育事业。
他提出“航空航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需要工程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术”,并为此倡导改革教育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航空航天工程师。
钱学森的故事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典范,他的一生奋斗和贡献,激励着无数的年轻人投身于航空航天事业。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成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钱学森的归国路
![钱学森的归国路](https://img.taocdn.com/s3/m/339a060eb52acfc789ebc969.png)
钱学森的归国路1949年10月6日,钱学森夫妇和十几名中国留美学生在加州理工学院附近的一个街心公园共度中秋佳节,他们兴奋地谈起新中国成立的特大喜讯,商议着如何早日回国服务。
第二年夏末,钱学森将行李以及800公斤重的书籍、笔记本装上即将开往香港的美国“威尔逊总统号”海轮,随即准备全家乘坐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回国。
9月9日,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了钱学森,把他关押在特米那岛上的拘留所进行残酷地折磨。
后来,由于钱学森的抗议和美国友人的帮助,移民局不得不将其释放,但仍然对他进行监视。
美国当局的蛮横阻挡并没有锁住钱学森的归国之心,他和夫人蒋英继续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抗争。
回到加州理工学院后,钱学森便潜心进行工程控制论的研究,1954年在美国公开出版了30余万字的英文《工程控制论》。
钱学森之所以进行这项研究,一方面是以此显示中国人在工程技术上的才华,另一方面则是要让美国当局看到他已经改变了原来致力喷气推进的研究方向,消除他们不让回中国的借口。
夫人蒋英是一位在中国出生、曾到德国留学的歌唱家,她十分理解丈夫的处境和心情。
那时候,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人员经常闯入钱学森的办公室和住地。
为了防止意外,她不惜荒废了自己的专业,毅然留在家中操持家务,以便照料丈夫和孩子。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钱学森总是在家里摆好3只轻便的箱子,以便随时可以动身回国。
1955年6月,钱学森摆脱特务的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一封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恳切要求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帮助他回国。
信件很快转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上。
1955年8月1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商谈。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并亮出钱学森来信要求协助回国这一铁证,要求美国方面不再阻挠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回国。
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美国移民当局最终不得不同意放行钱学森。
选择的名人故事例子钱学森
![选择的名人故事例子钱学森](https://img.taocdn.com/s3/m/d9c774c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5b.png)
《钱学森的伟大选择》
钱学森,那可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在美国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
但他心里一直牵挂着祖国,想要回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美国知道后,千方阻拦,甚至把他关进了监狱。
可钱学森坚定自己的选择,毫不退缩。
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钱学森面临着艰苦的条件,但他没有丝毫抱怨。
他选择投身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中。
那时候,啥条件都差,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足够的资料。
但钱学森带着大家一点点摸索,一点点研究。
有一次,实验失败了很多次,大家都有点灰心。
可钱学森鼓励大家说:“咱们再加把劲,一定能成功!”在他的带领下,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钱学森的选择,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强大,他是我们的骄傲!
《钱学森:选择背后的坚定》
钱学森的故事,让我特别佩服!
他在美国的时候,生活舒适,工作顺利。
但当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回国。
可是美国怎么会轻易让这样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走呢?他们给他制造了好多麻烦。
钱学森的行李被没收,还被限制了自由。
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
他想尽办法和祖国取得联系,表达自己一定要回来的愿望。
终于回到祖国后,钱学森面临的是从零开始的科研环境。
可他选择了坚持,选择了吃苦。
为了算出一个数据,他常常几天几夜不休息。
为了一个实验,他不顾危险,亲临现场。
就是因为钱学森的选择和坚持,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才有了那么大的进步。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勇敢做出选择,就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关于钱学森取舍的作文
![关于钱学森取舍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de8bfc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d.png)
关于钱学森取舍的作文《关于钱学森取舍的作文》篇一钱学森的一生,是充满取舍抉择的一生,那每一次的取舍,就像在命运的棋盘上落下的关键棋子,改变着他的人生轨迹,也震撼着我们这些后人的心灵。
钱学森在美国的时候,那可是已经混得相当“牛”了。
他有着优渥的生活条件,顶尖的科研环境,就像处在一个“金窝窝”里。
他的工作成果就像星星一样,在美国科研的天空中闪闪发亮。
可是呢,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他,那就是回到祖国。
这时候,取舍就摆在他面前了。
留在美国,他可以继续享受那些令人羡慕的物质生活,继续在世界顶尖的科研圈子里风光无限。
但回国呢,一切都是未知的。
也许回国之后,他要面对简陋的实验室,就像从豪华的宫殿一下子走进了破旧的茅屋;也许会缺少科研资料,就像一个厨师没有了食材一样。
我就想啊,要是我处在他的位置,我可能就犹豫了。
我可能会想:“哎呀,我在美国过得这么好,回国干啥呀?”可是钱学森不是我,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
这就好比一只雄鹰,放弃了已经搭建好的舒适的窝,飞向那虽然未知但充满希望的远方。
他的这个取舍,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可能都不太理解。
有人可能会说:“钱学森是不是傻呀?放着好日子不过。
”但钱学森心里明白,祖国需要他,就像干涸的土地需要甘霖一样。
他回国的路途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美国政府千方百计地阻挠他,就像一个恶霸在门口堵着,不让他走。
但钱学森没有退缩,他的信念就像钢铁一样坚硬。
他舍弃了美国的种种诱惑,哪怕是遭受迫害也没有改变他回国的决心。
他就像一个孤胆英雄,冲破重重阻碍。
当他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时,他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科研局面。
可他没有丝毫抱怨,就像一个充满热血的创业者,一头扎进了建设祖国科研事业的浪潮中。
他的取舍,成就了中国的航天事业,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挺直了腰杆。
我们现在看他的选择,真是觉得太伟大了。
但我也在想,他在做这些取舍的时候,内心是不是也有过短暂的挣扎呢?我觉得肯定有。
毕竟他也是人,不是神。
但就是他这种坚定的取舍,让他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钱学森的四次立志
![钱学森的四次立志](https://img.taocdn.com/s3/m/df8adcc108a1284ac8504366.png)
钱学森的四次立志人无志不立,非立志无以为君子。
立志贵在坚持,故孔子曰:“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
钱老在一生中却三次改变志向,最后才选择了火箭导弹事业。
这段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缘于那颗赤诚的爱国心。
旧中国贫穷落后,民生凋敝,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在上世纪初,孙中山大力提倡实业救国的思想,曾明确指出:“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
在北师大附中就读时,钱老在无意中得知来自农村的同学都是在来北京的路上第一次看到火车。
他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觉得祖国的工业太落后了,交通太落后了,以致见到过火车的人都很少,这样的国家怎么能富强起来?钱学森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决意响应国父的号召,长大后攻读火车制造专业,造出大批的火车,发展祖国的交通事业。
这是钱老的第一次立志。
1929年从中学毕业后,钱老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的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当钱学森如饥似渴地求学时,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了。
日军飞机对上海市区进行了狂轰滥炸,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均被炸毁,数十万册珍贵图书毁于一旦。
日军飞机造成的巨大破坏给钱老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认识到飞机与制空权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价值,国家安全离不开强大的空军。
于是,钱学森决心毕业后出国留学,日后做一名优秀的飞机设计师,为国防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这是钱老的第二次立志。
1934年暑假,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的赴美公费留学,专业是飞机设计。
在此后的一年见习期间,钱老潜心研读航空科学,先后发表了两篇颇有见地的论文,一是1935年1月发表在《航空杂志》第5卷第1期的“气船(飞艇)与飞机之比较及气船将来发展之途径”,二是1935年7月发表在《浙江青年》第9期的“火箭”。
这两篇学步之作中的一些观点虽然受到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是足以体现钱老强烈的探索与创新欲望。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留学。
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后,他刻苦学习,只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了航空硕士学位。
钱学森取舍的例子
![钱学森取舍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e6ba80a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64.png)
钱学森取舍的例子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航空航天专家,他在科学研究、教育事业和国防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取舍和抉择,下面我将以钱学森的取舍为例,来阐述他在人生道路上做出的一些重要决策。
一、追随理想还是留在国外钱学森在二战期间留在美国,接受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并在那里从事航空航天研究。
然而,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国家建设的重任,他面临着选择留在国外继续追求学术研究的机会,或者回到祖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终,钱学森放弃了在美国的稳定生活,选择回国,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领导团队还是亲自实践钱学森在中国的航天科研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既是航天科技的领导者,也是实践者。
他在组建团队时面临着要亲自领导团队还是亲自实践的选择。
最终,他决定兼顾两者,通过领导团队来推动科研项目的进展,同时也亲自投身于实践工作中,为团队做出示范与指导。
三、权力和名利的选择钱学森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工作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他面临着选择追求权力和名利,还是专注于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困扰。
最终,他选择了后者,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了科研和教育上,为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和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四、自我保护还是坚守信念钱学森在职业生涯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他面临着选择自我保护还是坚守信念的抉择。
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钱学森受到了冤枉和迫害,但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念,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并在困境中保持了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五、个人成就还是团队荣誉钱学森是一位非常谦虚的科学家,他在取舍个人成就和团队荣誉时,选择了后者。
他始终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将团队的成就归功于每个人的努力和贡献,而不是个人的英雄主义。
六、传承知识还是享受退休生活钱学森在晚年时面临着传承知识还是享受退休生活的选择。
他选择了继续传承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他积极参与各种科普活动,为普及科学知识而努力。
舍弃优渥条件 选择自己的人生 素材
![舍弃优渥条件 选择自己的人生 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2baaea1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6.png)
舍弃优渥条件选择自己的人生素材
今天我要提供的关于舍弃优渥条件,选择自己的人生的素材是关于钱学森的。
钱学森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选择回到自己贫穷落后的祖国,选择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
钱学森回到祖国后便一头扎进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中,倾尽自己所学,呕心沥血,不断推出科研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研制作出突出贡献,成为我国的“导弹之父”,推进“两弹一星”事业,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他淡泊名利,同国家荣辱与共的不朽精神让无数中华儿女钦佩敬仰。
钱学森故事
![钱学森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a0fb454f524ccbff021840f.png)
【红色基因我传承】五年回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爷爷的故事他是杰出的科学家美国人曾形容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他,就是钱学森爷爷钱学森爷爷早年留学美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生教授。
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爷爷便立即决定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国工作,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950年,钱学森爷爷辞去工作,办好了回国手续,买好了回国的飞机票,把行李交给打包公司打包。
然而,就在这时,他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不准离开美国!他被迫退掉飞机票。
美国海关把他的行李打开检查,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说钱学森是间谍。
其实,他的行李里面装的只是准备带回国的教科书和笔记本。
几天后,钱学森突然被捕,被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的折磨。
每天晚上,看守人员每隔十分钟就来开一次灯,使他无法休息。
半个月时间,他就消瘦了许多。
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然而,钱学森爷爷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
钱学森爷爷写了一封求助信,通过多人辗转送达北京,呈送到周恩来的手中。
在周总理和国人的共同帮助下,中国政府提前释放被俘美军间谍,换得钱学森爷爷的回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爷爷携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1955年10月8日从美国回到广州时,钱学森爷爷对接待他的中国旅行社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50年代的中国一穷二白,科学技术更是严重落后于美国和苏联,甚至和印度比都落后。
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钱学森爷爷建议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且亲自授课培养航空航天的人才。
又提议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两弹一星培养人才。
正是在钱学森爷爷废寝忘食,一心为国的精神和努力下,我国的国防科研突飞猛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学森一生的五次选择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侵略上海。
在校园里目睹着天空飞过的日本飞机,钱学森作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铁道机械工程现在对国家用处不大,要改学航空工程,将来造出能打下日本飞机的飞机。
为此,他用业余的时间把校区图书馆里所有的航空方面的书都读完了。
钱学森从交大毕业后投考国家第二届“庚款留学”公费生,报的就是航空工程专业,当时叫航空门,就是飞机设计。
他以报考当年“庚款留学”公费生航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了,从此开始了钱学森涉足航空这个领域的征程。
在学习航空工程的过程中,他感到航空工程的依据基本上是经验,很少有理论指导。
如果能掌握航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航空工程,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意一定,钱学森作出了人生第三次选择:从做一名航空工程师,转为从事航空理论方面的研究。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同时向当时航空理论研究的最高学府加州理工学院提出申请,并且只身一人来到了加州理工学院,敲开了后来他的导师冯·卡门教授办公室的门。
经过了一番口试,冯·卡门教授非常满意这个年轻人,录取了他。
在导师的指导下,钱学森很快就成为航空理论方面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上世纪50年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钱学森历尽艰
险回国了。
国家的需要使得他作出了人生的第四次选择:从学术理论研究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
钱学森晚年曾经跟他的秘书说:我实际上比较擅长做学术理论研究,工程上的事不是很懂,但是国家需要叫我干,我当时也是天不怕地不怕,没有想那么多就答应了。
做起来以后才发现原来做这个事困难这么多,需要付出那么大的精力,而且国家受国力所限只给这么一点钱,所以压力非常大。
但是钱学森既然以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选择,就义无反顾地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弹(导弹)、箭(火箭)、星(人造卫星)、船(飞船)、器(航天飞行器)全面发展。
钱学森出色地完成了国家赋予他的任务。
1982年,从行政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钱学森已70岁了,为国家作出了这么大贡献,他完全可以休息了,写写回忆录,作作报告……但是钱学森又作出了他人生的第五次选择: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当中。
此时的国家刚刚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国上下都憋着一股劲,要把被文革耽误的时间夺回来。
钱学森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理由置身事外。
他以独到的研究角度,从70岁到85岁,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诸多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
我们称呼一位科学家,一般都会在名字前加一个“头衔”,例如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等,但我们很难给钱学森加“头衔”,因为他涉猎的领域太多,而且在每个领域都有发人深省的见解。
钱学森虽然不是医务工作者,但钱老在吴阶平面前把今天的医学概括为“四个医学”理论,即治病的第一医学,防病的第二医学,补残缺的第三医学以及提高人体功能的第四医学。
他概括出这“四个医学”的观点,让我国医学大权威吴阶平院士听后赞叹不已,他说,我行医几十年都概括不出来这个结论。
钱学森虽然不是军事理论家,但是他关于现代科学技术对于未来战争的影响,对于未来战争形态的影响,对于未来军队编制的影响,以至于对解放军战略战术演变的影响的论述,被大段引用。
钱学森虽然不是生态建设专家,但是他对沙产业草产业的论述,让世界知名的防沙治沙专家、几十年来坚持在内蒙古赤峰地区搞防沙治沙的日本人远山正瑛先生深深折服。
主持我国沙产业工作的甘肃省原副省长、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同志,邀请远山正瑛先生到甘肃省张掖地区去考察,参观张掖地区按照钱老沙产业的理论治理沙漠、防沙治沙的成果。
远山正瑛参观完以后,向陪同他参观的刘恕副主席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九十度的躬,说:“我发现你们的方法、思路比我高
明得多。
”
钱学森虽然不是哲学家,但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述,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权威、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黄楠森教授在一次讲话中提出,是到了我们国家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所有人认真听取钱老见解的时候了。
钱学森虽然不是社会科学家,但是我们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许多名词,像“政治文明”这个词的版权就属于钱学森。
大概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钱学森应《求是》杂志之邀,写了一篇文章,第一次使用了“政治文明”这个词。
钱学森虽然不是建筑学家,更谈不上建筑大师,但是钱学森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构想,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外有识之士参与探索的一种理论,正在成为许多城市规划建设的一种依据。
钱学森虽然不是教育家,但是他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吸引着不少教育界的从业者,作为寻找“钱学森之问”答案的重要参考。
2011年,中国科协与中国邮票总公司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
一套四枚,其中有钱学森。
要求一定要在钱学森的邮票上加“头衔”。
我与邮票设计人员讨论,费了大劲,才把钱学森的“头衔”定了下来:应用力学、航天与系统工程学家。
说实话,我还是不太满意。
钱学森去世时,新华社发消息时,避开了这个不好解决的问题,用的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今天,钱学森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这一生所展现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风范将永存。
我们要从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手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