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溶液的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溶液的浓度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的浓度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的浓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特点;2. 掌握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3. 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4. 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浓度概念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及特点;2. 浓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3. 计算浓度的方法;4. 实际应用举例。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示例引入溶液的概念,启发学生对溶液的认识和理解。

二、讲解浓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15分钟)1. 解释浓度的概念和定义;2. 列举常见的浓度表示方法,如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3.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计算浓度。

三、示范计算浓度的方法(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几个浓度计算的题目,让学生一起参与,通过实例学习浓度计算。

四、学生练习(15分钟)学生自行完成几道浓度计算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五、实际应用(10分钟)教师结合实际情境,如调制果汁饮料、配制药物等,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总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提问学生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浓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教学实施方式:1. 教师讲解结合示例引导学生理解;2. 学生和教师互动,共同探讨解决问题;3. 学生独立练习,巩固所学知识;4. 教师引导学生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方式:1. 阶段测验;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展示计算浓度的方法;3. 实践操作,观察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化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溶液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优秀4篇)

溶液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优秀4篇)

溶液的概念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了让您对于溶液的概念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4篇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2.了解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3.掌握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4.了解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重点1.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2.用pH广泛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难点1.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2.用pH广泛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教学准备一、自主预学学生完成自主预学的内容,学生自主交流,预学成果,教师适当点评二、合作探学(二)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pH)(1)溶液的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pH=7溶液呈性,例如蒸馏水、食盐水、蔗糖水等pH<7溶液呈性,例如等pH>7溶液呈性,例如等(2)溶液pH大小与酸碱度的关系①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当酸性溶液被稀释时,溶液的酸性变,pH 变。

②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当碱性溶液被水稀释时,溶液的碱性变,pH 变。

中性溶液呢?③试画出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用水稀释后pH变化示意图。

2.pH试纸的使用方法测定溶液酸碱度的较简便方法是,用pH试纸检测溶液pH时,用蘸取待测溶液滴在pH 试纸上,待试纸颜色稳定后,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对照,就可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活动探究:请用pH试纸检测一些液体的pH,记录检测的结果填入下表3.5%的盐酸柠檬汁食醋正常雨水蒸馏水海水肥皂水洗涤剂4%的氢氧化钠溶液pH讨论:①测定溶液的〖〗pH前,试纸不能,也不能将试纸中沾起溶液。

②用pH试纸测定的pH应为整数(0~14),不能是小数。

③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某未知溶液时,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则他测定的pH与原来的pH相比。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掌握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
3. 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的概念和单位的理解;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分。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搅拌棒、称量杯等;
2. 实验试剂:蔗糖、盐等;
3. 实验操作流程。

五、教学步骤:
1. 引入:介绍溶液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基本过程;
2.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 实验结果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
4. 深入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加深理解;
5. 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6. 总结与应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拓展学习。

六、课堂练习:
1. 什么是溶解度?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
3. 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4. 举例说明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七、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了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认识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溶液的理解,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以及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

2.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能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性质2.溶液的制备方法3.溶液浓度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糖等。

3.教学课件:溶液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教学参考资料: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计算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日常生活图片,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性质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学会判断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形成对溶液形成过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特征。

三、教学准备实验材料:水、食盐、高锰酸钾、酒精、植物油、烧杯、玻璃棒、药匙等。

多媒体课件,包含溶液形成的动画、实验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糖水、盐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共同特征。

(2)提问:“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引发学生思考并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1)讲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2)强调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特征,并解释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状态。

3.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将食盐和高锰酸钾分别溶解于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及溶液的形成。

4.讨论交流(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判断溶液、溶质、溶剂?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5.巩固练习(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判断给定物质是否为溶液,并指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6.课堂小结(1)总结溶液的形成过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强调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7.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尝试制作一种溶液,并记录制作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初中化学溶液完整版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完整版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完整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概念。

3.能够根据已知溶质和溶剂的物质量和溶解度计算溶液的浓度。

教学重难点:1.掌握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概念。

2.能够灵活运用溶质和溶剂的物质量和溶解度计算溶液的浓度。

教学准备:1.教材《化学溶液》2.多媒体教学设备3.实验器材:烧杯、磁力搅拌器、试管、玻璃棒、量筒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溶液的相关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带入本节课的话题。

二、概念讲解1.溶液的定义和分类讲解溶液的定义及分类,引导学生理解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2.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概念,强调溶液中组成部分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根据已知溶质和溶剂的物质量计算溶液的浓度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溶质和溶剂的物质量和溶解度计算溶液的浓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实验操作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应的溶液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体验,加深对溶液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回顾,强调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带着问题明确的思路回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引入、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感悟溶液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溶解、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等基本概念。

3. 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2. 溶液的种类及特点。

3.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4. 稀溶液和浓溶液的概念和区分。

三、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种类。

2. 溶解的条件和溶解度。

3. 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探究教学法:利用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讨论互动: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和答疑,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水和食盐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溶解的概念。

2. 学习:介绍溶解的条件和种类,让学生掌握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概念。

3. 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酒精中能溶解水溶不了的物质。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不同溶液的特点,比较稀溶液和浓溶液的区别。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疑问和思考。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题目。

2. 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

七、教学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和分析。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建议。

八、教具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等。

2. 实验物质:食盐、砂糖等。

3. 课件、教材、习题册等。

以上为初中化学溶液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愿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溶液配置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配置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配置讲解教案主题:初中化学实验——溶液配置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掌握溶液配置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 能够根据实验要求正确配置出指定浓度的溶液;教学内容:1. 溶液的定义和分类;2. 溶液配置的原理和方法;3. 实验器材和试剂的准备;4. 溶液配置实验步骤;5. 溶液配置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溶液的概念,引起学生思考和探讨;2. 介绍溶液配置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二、讲解1. 讲解溶液的定义和分类;2. 介绍溶液配置的原理和方法;3. 讲解实验器材和试剂的准备;4. 详细讲解溶液配置实验步骤;5. 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三、实验操作1. 学生按照教师指导进行实验操作;2. 老师巡视和指导学生实验过程;3. 学生互相合作,配合完成实验;四、实验总结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记录和总结;2. 学生讨论和交流实验中的问题和经验;3. 教师进行实验结果的讲解和点评;五、扩展1.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方法和技巧的探究和实践;2.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六、作业1. 思考:浓度为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方法;2. 实践:根据实验要求,自主完成一次溶液配置实验;七、评价1. 对学生实验操作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2.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导和辅导;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溶液配置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化学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创新能力。

希望学生在实验中能够认真、细心地操作,获得更好的实验成果和体验。

初中化学溶液的配制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的配制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的配制教案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溶液的配制方法,学会正确计算溶液的浓度以及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材料:硫酸、水、容量瓶、磁力搅拌器、热水浴、滴管、试管。

实验步骤:1. 准备溶液:取一定量的硫酸倒入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磁力搅拌器将其搅匀。

2. 调节浓度:根据所需的浓度,计算出需要加入的水的量,逐渐加入到容量瓶中直至达到目标浓度。

3. 调节温度:将配制好的溶液放入热水浴中加热,待溶液温度稳定后充分搅拌,确保溶质充分溶解。

4. 校正体积:将容量瓶放在水平面上,用滴管从瓶口添加水到刻度线上,轻轻摇晃容量瓶以排除气泡。

5. 实验记录:记录配制过程中所用的材料量及浓度,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洁工作台和实验器材。

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时要注意个人安全,佩戴手套和护目镜。

2. 配制溶液时要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不得随意添加或减少溶质及溶剂的用量。

3. 搅拌时不要过快或过慢,以免造成测量误差。

4. 配制完毕后要及时清洁实验器材,并将废液倒入指定容器。

实验扩展:1. 尝试配制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并比较其溶解度和颜色的变化。

2. 确定硫酸溶液的pH值,探究不同浓度下pH值的变化规律。

实验评估:1. 按照实验步骤正确操作并成功配制出所需的溶液。

2. 根据实验数据正确计算出所配制溶液的浓度。

3. 参与实验过程中配合其他组员,保持实验台整洁。

教师指导: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溶液的配制方法及其实验操作技巧,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在实验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确保实验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进行评估和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溶液配制的理解。

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

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

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篇一:溶液的配制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教案贺德志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102实验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基本技能,为生物组培室培养母液的配制奠定操作基础。

过程与方法:掌握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实验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定量分析及相应的简单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难点计算方法的掌握;各操作环节的精度配制把握。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展示图片:这是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常常用到的溶液(复方甘草口服溶液:祛痰止咳剂?),我们使用到的这些溶液都是配制出来的。

展示图片:这是初中我们学过的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流程。

这里以10%NaCl溶液100g的配制为例,复习一下其配制步骤。

(有3步,第一步是??)展示图片:要把这些瓶里的药品取出一些量来,是称取方便,还是量取方便?生:量取方便(所以厂家已经把刻度在这些瓶子上刻上去了,我们用时只要量取几小格就可,挺方便)师:既然量取溶液更方便,所以我们就需要一种跟溶液体积有关的浓度表示方式——物质的量浓度。

师:请同学们回忆写出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

今天就由同学们亲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想不想?二、新课【任务布置】现组织培养室急需100mL 1.0 mol/L的Na2CO3(相对质量:106)溶液。

【知识准备】PPT展示“配制程序图例”1.(师黑板上演示)需称量多少克Na2CO3固体?n = cV = 1.0 mol/L × 0.1 L = 0.1 molm = nM = 0.1 mol × 106 g/mol = 10.6 g2. (提示问)称好后在什么容器中溶解Na2CO3固体?(烧杯?量筒?容量瓶?)3. 如何尽可能转移溶质?(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4. 选用什么样的仪器来定容该溶液(烧杯?量筒?容量瓶?)5. 如何确保溶液的最终体积为100mL?(平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容量瓶的构造、特点。

初中化学溶液配置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配置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配置讲解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掌握溶液的配置方法。

3. 能够运用溶液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溶液的配置方法。

教学难点:
1. 溶液的配置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
1. 课件。

2. 实验用品:烧杯、量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提问: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讲解溶液的配置方法(15分钟)
1. 讲解溶液的配置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2. 举例说明溶液的配置方法。

三、实验操作演示(15分钟)
1. 演示如何使用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等实验用品。

2. 演示如何进行溶液的配置。

四、学生实验操作练习(15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练习溶液的配置。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1. 总结溶液的配置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提问: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溶液配置的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了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了溶液的配置方法。

在实验操作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溶液的配置,并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解决。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溶液配置的计算步骤中出现错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单元教材地位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3.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4. 掌握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2. 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教材;
2. 教具:实验器材、PPT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或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

2. 概念解释:介绍溶液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作用。

3. 知识讲解:讲解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引导学生认识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

4.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5.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6.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并总结出有效的调节方法。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溶液相关知识,并提高对溶液的认识。

六、课堂检测:
设计简单的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的测试题,检验学生对溶液形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作业布置:
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应用和拓展。

八、教学反思: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溶液教案初中化学

溶液教案初中化学

溶液教案初中化学授课对象:初中生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不同溶解度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规律。

3. 知道如何对溶解过程进行计算和分析。

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和分类。

2.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溶解度计算。

4. 溶解过程的热现象。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溶解度的计算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溶解度的计算。

2. 溶解过程的热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教材和实验器材。

2. 合适的示范实验。

3. 学生准备好笔记和课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的概念。

2. 概念讲解:介绍溶液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溶解度和溶解过程的基本知识。

3. 计算练习:通过实际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4. 实验操作:进行相关实验,观察溶解过程的热现象,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5. 总结归纳:学生通过实验和计算练习,总结溶液的特点和规律,确保学生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溶液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不同溶液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结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了解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九年级化学教案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9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9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9篇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第7-5《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学案[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2、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对溶液的“浓”和“稀”具体分析,提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2、讨论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因素,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和练习,对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能做到步骤完整、字迹工整有逻辑性。

知道化学计算格式美。

教学重点: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学习过程]一、溶液的组成与“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阅读)课本143页第一,二段。

(讨论)怎样判断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

(小结)。

(观察)两杯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

(讨论)怎样判断两杯硫酸铜溶液浓度的大小。

.(小结)。

(讨论)决定溶液浓或稀的因素是什么呢?(小结)。

(观察)将一杯硫酸铜溶液分成三等份,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

(讨论)(1)、每一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改变?(2)、将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3)、将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4)、原溶液减少溶质,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5)、原溶液蒸发溶剂,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小结):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液的组成每一份加水蒸发水加入溶质减少溶质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1、溶质的质量分数(提问)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如何?。

(提问)怎样理解?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某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解释其含义?。

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讨论):下表中的数据:硝酸钾溶液水KNO3固体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克96克??200克?10克?150克??16%?100克25克?(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关键是。

初中化学试讲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试讲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试讲溶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概念;
2. 能够区分不同种类的溶液;
3.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溶液的定义和分类;
2. 溶解度和溶度的概念;
3. 溶解过程和溶液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
1. 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容量烧杯、玻璃棒、溴酸钾、氯化钠等;
2. 课件或教学板书;
3. 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溶液的颜色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
2. 授课:介绍溶液的定义、分类、溶解度和溶度的概念,以及溶解过程和溶液的性质;
3. 实验:通过实验制备溴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观察其溶解过程和性质;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溶液的溶解度和溶度特点,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因素;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溶液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课堂练习
1.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溶质,哪些是溶剂:盐水、汽油、酒精;
2. 溶解度和溶度有什么区别?请举例加以说明;
3. 请解释下列现象:在加热溴酸钾溶液时,观察到白色固体溶解,冷却后结晶析出。

六、作业布置
1. 小结本节课内容,包括溶液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2. 完成化学实验报告;
3. 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制备和性质,增强了他们对溶液概念
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巩固了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

需要进一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初中化学溶液酸碱性的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酸碱性的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酸碱性的教案
主题:溶液酸碱性
目标:让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质,能够准确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并进行简单的酸碱中和反应。

一、导入(5分钟)
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产生的变化,引导他们探讨溶液的性质。

2.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溶液的酸碱性吗?溶液的酸碱性如何表示?
二、学习(15分钟)
1.教师讲解:介绍溶液酸碱性的概念,以及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2.学生讨论:讨论不同溶液的酸碱性质,如醋、苏打水、盐水等。

3.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酸碱中和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三、实践(20分钟)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确定不同溶液的酸碱性质。

2.实验报告:每组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总结溶液酸碱性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四、总结(5分钟)
1.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总结溶液的酸碱性如何判断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2.提问:什么是酸碱中和反应?怎样判断一个溶液是酸性、碱性还是中性的?
五、作业(10分钟)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答几个与溶液酸碱性相关的问题,并完成一份实验报告。

2.作业检查:下节课之前,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并给予反馈。

六、延伸(5分钟)
1.延伸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溶液酸碱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饮食、药品等方面。

2.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课下继续加强对溶液酸碱性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通用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通用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教案【篇一: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溶剂溶解情况碘水碘难溶于水碘汽油碘溶于汽油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溶于水高锰酸钾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植物油水植物油难溶于水植物油汽油植物油能溶于汽油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四、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板书:3.乳浊液]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篇二: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课教案】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需要2课时教学分析:本单元分三个课题。

第一课题介绍了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围绕溶液的浓、稀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本单元三个课题的学习,对溶质、溶剂、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从宏观上和微观上认识溶液的本质特征;对溶液的形成,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及有关计算,初步学会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目的:(1)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概括等能力。

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分析、归纳、分类,将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概括能力;并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溶液的组成特征、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和、分类能力。

教学过程: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对溶液的有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请同学们回忆并讨论:课题1中主要有哪几部分内容?其中的知识点有哪些?(5分钟后提问,并引导学生完成课件中的填空)[课件展示]一、溶液概念:分散到里,形成就是溶液。

特征:性;溶液概念:叫做溶质。

溶质状态:态、态、组成概念:叫做溶剂。

溶剂水是常用的溶剂,但等也可以做溶剂。

二、溶解过程:吸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过程。

1、溶解过程放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

2、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1)当吸收热量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升高。

(2)当吸收热量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降低。

(3)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

三、乳浊液1、概念:2、乳化功能:能使油脂分散成[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课题2、3中有哪些内容?各知识点的相互关系如何?(老师引导学生梳理2、3课题中各知识点的关系,并完成课件中的填空)[课件展示]四、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里加入某种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2、不饱和溶液:3、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五、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概念:,某固体物质在里所溶解的,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概念:表示物质的随。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

线: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下的或表示随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下面所表示的溶液为面曲线上面(包括曲线)所表示的溶液为。

2、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这种气体在压强为时,溶解在水里达到时的气体体积。

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1、含义:之比。

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溶液质量 3溶液的稀释:溶液稀释(浓溶液与水混合或浓溶液与稀溶液混合)时,稀释后溶液里所含溶质等于稀释前各溶液里所含溶质质量之和。

[课堂练习]1、夏天天气闷热时,鱼塘里的鱼总是接近水面游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医用的生理盐水(含氯化钠0.9%)有时会产生絮状物。

晓敏认为是有氯化钠析出,而万丽同学认为是在生产盐水时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你的看法呢?3、将10g碳酸钙与94.4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问反应后溶液的溶质是什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课外练习]完成溶液复习同步练习【篇三: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溶液教案】第七章溶液第一节溶解现象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4.体验溶液导电性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5.知道溶液的重要应用,学习科学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1.溶解现象。

2.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1.溶液中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质量关系。

2.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溶解过程电热现象及溶液的导电性三个探究过程和方法。

课时分配: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可溶和不可溶二、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教学流程:实验、观察阅读交流探究活动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溶液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溶液,前面几张学习过程中学过一些溶液,如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等。

在大家印象中,是不是物质溶于水就能形成溶液?是不是任何物质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溶液”。

【板书】一.可溶和不可溶【观察活动】【实验7-1】可溶物质与不溶物质【讲解】在硫酸铜和蔗糖固体中加入水以后,它们逐渐溶解分散,好像“消失”了一样,最后形成一种透明、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硫酸铜和蔗糖可以在水中“溶解”称为“可溶物质”。

细沙石在水中难溶解,称为“不溶物质”。

【板书】1、溶液的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1)前提是混合物(2)均一性、稳定性均匀:指溶液各部分组成、浓度和性质都完全一样;稳定: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即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有溶质析出。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或几种 3、溶液的组成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只能是一种【阅读】p.195 知识视窗【讨论交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归纳】(1)当固体、气体和液体之间形成溶液时,一般把固体、气体当作溶质,把液体当作溶剂。

(2)两种液体之间形成溶液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3)当有水存在时,水是溶剂,其他物质是溶质。

(4)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该溶质的水溶液(水是溶剂)。

【板书】二.影响溶解的因素【探究活动】找出影响溶解的因素[问题] 影响硫酸铜晶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假设] 有可能影响硫酸铜晶体溶解快慢的因素是:假设1假设2 假设3 [实验与事实] 【实验7-2】【实验7-3】【实验7-4】(完成课本p.181~182表格)[结论] 升高水温、减小固体溶质的颗粒物的大小、用玻璃棒搅拌均会加快溶解的速率。

【设问】上述活动的三个实验中,如果烧杯的大小不一、水的量或所取的晶体量不同,还能得出上述结论吗?【讨论交流】“设计条件的公平性” 【小结】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匀、稳定。

3.组成溶液的质量等于其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

4.溶质或溶剂可以分别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只要它们相互分散,组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便可成为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