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30

合集下载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3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3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第一节—第三节)复习课一、教学理念科学是一门以研究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及规律的学科,通过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目的。

因此,科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如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的第一节——第三节的复习课。

本堂复习课主要是为了能够写出氧气的三种制取方法,以及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同时能够利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化学计算的问题。

空气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学会一些灭火的方法对学生十分有益,也会使学生感到科学与生活的贴近。

三、学情分析初二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一定的观察思维能力,但逻辑推理能力,对空间想象能力,对知识的联系整合及拓展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还注重学生对知识整体的理解和构建知识的网络结构,以及对知识的拓展提升。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空气与生命的相关知识,对这部分知识并不陌生。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前面第二章的微观粒子与模型的学习以及初一阶段的知识,也可以作知识迁移。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氧气的性质,了解工业和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2、知道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措施;3、了解质量守恒定律,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4、会书写化学方程式,并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各种现象;2、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发展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3、通过基本的实验操作,学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现象,学会用归纳法学习。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1 空气与氧气说课稿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1 空气与氧气说课稿

八年级下科学《空气与氧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空气与氧气》,下面我将从点击教材、深入学情,流程设计和设计理念四个部分对本节课做如下说明。

一、教材分析《空气与氧气》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的第一节。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空气和氧气已经有所了解,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气体的用途,掌握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方法。

,初步学习科学探究实验的方法,,并初步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这既是前部分知识的初步综合提高,又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氧气的基础,可以说本课题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

在此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再处理后,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制定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利用难点则为: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二、学情分析学生的元认知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八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对空气和氧气都已经有所了解。

如大气的分层,空气有质量、有浮力,知道空气里主要有氮气和氧气,以及氧气能供人呼吸和支持燃烧等。

在能力方面,通过近两年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实验、观察、描述、区别、判断总结能力还较为缺乏。

另外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控制力还较弱。

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活动。

三、教学过程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一宗旨,我将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通过ppt展示学生去南北湖春游的照片,南北湖宜人的风光,清新的空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一下子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为什么南北湖的空气会让你感觉到舒服呢?空气中又含有哪些物质呢?2、层层引导学习新知空气的组成追问空气的成分,学生在之前已经知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等物质,在这样的学情下,这个问题设置打开了课堂的气氛,每个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归纳第1节空气与氧气A.空气的成分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红磷(P)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P2O5)固体,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其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4)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2.空气的各成分体积组成1)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2)各成分的含量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体积分数可理解为每100体积的空气中含氮气78体积、氧气21体积等B.空气的利用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氧气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活泼,支持燃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动植物呼吸、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等氮气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支持燃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依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医疗上用于冷冻麻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利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用于医疗麻醉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C. 氧气的性质 1. 物理性质1) 无色、无味的气体2) 氧气不易溶于水3)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在压强1.01×105Pa 、—183℃时,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在—218℃时凝固成雪花状的蓝色固体2.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中的气体为氧气3. 硫、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 1) 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项目 在空气中在氧气中现象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燃烧得很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文字表达式注意事项 ①硫的用量不要太多,防止生成物对空气造成污染②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或在瓶底部盛放氢氧化钠溶液,以吸收生成的气体 2) 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项目 在空气中在氧气中想象 铁丝只能发出红热现象,不能燃烧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产生文字表达式注意事项 ①铁丝不能生锈②铁丝盘成螺旋状,以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③下端系火柴引燃④要等火柴将要熄灭时再伸入氧气中⑤集气瓶中预先保留少量的水,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D. 氧化物硫+ 氧气点燃二氧化硫铁+ 氧气 点燃四氧化三铁1.定义: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2. 说明: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并不都是氧化物。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1节 空气与氧气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1节   空气与氧气

2.充入食品包装袋防腐,保鲜;
3.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
4.用作致冷剂,医疗上常用液氮冷冻麻醉或 冷藏人体细胞组织
稀有 化学性
气体
质不活 泼
1.霓虹灯内充气,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 出不同颜色的光;
2.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氦气)用 于医疗麻醉(氙气)等
O2
切割或焊接金属的焊炬
N2
充入氮气食品包装袋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总体积的1/5。
其他实验装置:
19世纪末,科学家又通过大量实验发现,空气里还有氦、 氩、氙等稀有气体。
交流讨论
1.实验时为什么要选用红磷,用木炭代替红磷是否可行? 为什么?
不可以。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瓶内 气压有效减小。
2.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 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思考:你能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了吗?
氧气的物理性质: 1.氧气是一种_无___色_无___味的气体;
2.不__易__溶于水;
比空气密度(1.293克/升)略大;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克/升
-218℃ 此温度下凝固成雪花状的蓝色固体 -183℃(在1.01×105帕下) 此温度下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
实验探究
1.观察一瓶氧气的颜色和状态。 2. 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少量氧气飘进鼻孔, 闻一闻它的气味。 氧气是一种_无__色_无__味的气体。
1.向上排空气法(瓶口向上)。 (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2.排水法。 (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3.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还是倒放在桌上? 正放。
化学式 结构 溶解性
密度 熔点 沸点
O2
分 类 非金属单质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第3章 空气与生命知识点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第3章 空气与生命知识点

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1节空气与氧气1、空气、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其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1)用红磷燃烧,是因为生成物是固体P2O5,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气压减小(2)等反应结束后,打开导管上的夹子,出现的现象是水倒吸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水约占总容积的1/5(3)此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4)实验时,气体减少体积少于1/5有可能是因为○1红磷量不足○2装置漏气○3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3、空气的利用(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略大,通常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氧气的用途○1提供呼吸○2助燃(2)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氮气的用途○1填充灯泡,延长寿命○2食品包装防腐保鲜○3制化肥、炸药、染料等○4液态氮可作冷冻剂(汽化吸收大量热量)(3)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也称惰性气体稀有气体的用途○1保护气○2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3激光技术 4、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S+O 2=====点燃SO 2,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 2=====点燃Fe 3O 4,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3磷在氧气中燃烧 4P+5O 2=====点燃2P 2O 5,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5、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1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H 2O 2或加热高锰酸钾KMnO 4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2O2====2H2O +O2↑2KMnO4====K2MnO4+MnO2+O2↑2KClO3 =======2KCl +3O2↑○2收集方法: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3在过氧化氢和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它的作用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4实验室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顺序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定:将药品装入试管中,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收:等气泡连续均匀再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离:撤离导管熄:熄灭酒精灯○5氧气验满的方法: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已经满了(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第3节化学方程式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C(2)分解反应:A→B+C2、质量守恒定律(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12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12

3.1空气与氧气(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节选自浙教版八年级上第3 章《空气与生命》的第一节,是本章的开篇基础课。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最重要的化学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道七重要,却不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作为初中化学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是小学自然课曾对空气有过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们爱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还是人类生存离不开的天然物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及其体积分数。

2.通过实验,知道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方法及原理。

2.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及进水量不到1/5的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空气看不见谁能举例说明空气是存在呢?生:风、氢气球飘走、塑料袋里难以压缩……空气是纯净物吗?空气中有说明物质?生: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稀有气体等其他气体和杂质。

如何证明空气中存在这些物质呢?空气中存在着水蒸气,举例证明。

1.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步温暖的室内,或碰到热气镜片会上一层小水珠。

2.夏天吃冰棒的时候常常看到冰棒周围有“白气”……事例为通过物理变化证明,拓展用化学变化证明:水能使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色。

空气中存在着二氧化碳,拓展:化学变化证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演示实验:向澄清石灰水中吹了气体,实验现象:变浑浊。

演示实验:向澄清石灰水中充入空气实验结论:空气含有二氧化碳,但是含量很少。

空气中到底有多少是氧气呢?(从定性实验到定量实验)如何证明?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思考实验设计原理演示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体积分数)实验现象:火焰熄灭后,振荡集气瓶,打开导管上的夹子,出现什么现象?水从烧杯被压入集气瓶内。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第1节《空气和氧气》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第1节《空气和氧气》

二、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 1.能说出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
化碳、水蒸气等; •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中
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二)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存在水蒸 气、二氧化碳和氧气这三种成分;
• 2.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能够学 会运用等效替换法并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提高 学生的观察能 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4.观察实验现象

5.燃烧结束,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6.用量筒粗略测量进入水的体积,计算
(已知集气瓶体积为150 ml)
空气
氧气 21%
氮气78%
其他成分1%
氦气
稀有气体 0.94%
氩气
氙气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
三、空气中比五分之一要少呢?
• 注射器、导管、试管、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 止水夹、红磷、氧气、烧杯、保鲜袋 PPT、教材
二、空 气 中 的 成 分
水蒸汽(H2O)
思考:设计
空 气
二氧化碳(CO2)
实验(或利用 生活现象)证 明这三种成

氧气(O2)
分的存在

氮气(N2)
其他气体
空 气 中 的 CO2
CO2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出现白色沉淀)
空 气 中 的 O2
用点燃的火柴,观察是 否继续燃烧?(助燃性)
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体积分数?质量分数?
三、空气中O2 体积分数
氧气的体积 氧气的体积分数=
瓶中空气的体积
V V 消耗的氧气= 进入的水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33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33

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题引入【猜谜语】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在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提问】你能利用身边的现象或者手头上的器材证明空气真的存在吗?学生根据实验器材,讨论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空气的成分【活动一】教师提问:根据所学的知识,空气中的成分有哪些?小组进行谈论,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空气中存在水蒸气、二氧化碳、氧气;教师引导部分:1. 可通过生活现象,证明空气中水蒸气的存在2.二氧化碳的检验可用澄清石灰水,以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进行反应,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检验;【演示实验】氧气的检验教师事先准备两瓶气体,一瓶为教室的空气,另外一瓶为氧气含量较高的空气,利用燃烧的火柴,放入两瓶集气瓶中,观察两者的火柴燃烧的区别,得出结论;过渡:两瓶集气瓶中氧气含量不同,如何确定哪一瓶是教室中的空气呢?引导到可以测量教室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教师的引导和提示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教师所给的实验器材,完成检验空气中二氧化碳成分的实验;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氧气的检验),分析实验现象,能够得出两瓶集气瓶中氧气的含量不同学生动手实验,检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并且通过对比能够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极少;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加强学生实验思维的培养,通过所给的器材数量,能够通过谈论设计对照实验,培养学生缜密地进行设计实验;空气中【探究实验】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提问:1. 如何要让你对氧气含量进行测定,从体积分数的角度还是从质量分数?2. 如何测量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思考测空气体积的方法;1. 思考测量氧气的含量是通过测量体积分数还是质量分数较为方便;2. 能够理解如何运用等效替代法测量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通过教师引导,能够举一反三,学会测量气体体积的方法;氧气体积分数测定等效替代法:V排出空气=V进入的水【活动二】提问:如何测量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提示:①如何将瓶中的氧气排排出?或者除去?②如何让水进入集气瓶,用进入水的体积代替氧气的体积?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测量瓶中氧气体积的实验方案,器材:集气瓶、导管、止水夹、燃烧匙、烧杯、水、药品(括号中为:与空气的反应的生成物):红磷(五氧化二磷)、木炭(二氧化碳)、铜(氧化铜)、镁(氧化镁、氮化镁)、硫(二氧化硫)【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双手捂住集气瓶,观察烧杯中的导管是否产生气泡,放手后,导管中出现一段稳定的水柱)2.在集气瓶内预留5ml的水(作用: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水的比热容大利于降温)3.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作用:避免红磷在空气中燃烧过多;防止缓慢放入时,让瓶中气体逸出)4.观察实验现象:产生大量的白烟5.燃烧结束,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作用:集气瓶中气体未冷却完全,气压过大,导致结果偏小)6.用量筒粗略测量进入水的体积,集气瓶的总体积约为150ml 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活动三】在实验冷却过程中,学生转换角色,成为200多年前的著名化学家拉瓦锡,思考拉瓦锡“20天实验”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提示:3.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所给的实验器材以及提示,小组讨论设计如何测量集气瓶中氧气体积的实验,画出大致的实验装置图,并且能够讲述实验原理;(能够在选择用何种物质来消耗氧气有所思考)4.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认真思考每个实验步骤的作用,记录实验现象;5.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拉瓦锡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6. 分析本次实验的结果误差,将本次实验和拉瓦锡的测定实验进行对比,阐述两种实验的优缺点,表明自己的观点,会更倾向于哪一种实验方案;提示:拉瓦锡实验的优点:整个装置密闭性好,汞只与氧气进行反应,并且产物为培养小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在思维的碰撞中能够寻找到合适的实验方案解决问题;并且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通过结合图形,阐述实验的设计原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分析实验误差的能力;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注重科学发展使的学习;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分析他人优缺点,纠正自己的思维缺陷;装置图:[备注] ①. 少量汞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12天,发现部分汞变成红色粉末。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1节 空气与氧气(共21张PPT)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1节 空气与氧气(共21张PPT)
空气就在我们的周 围,你能简单描述一下 空气的特征吗?
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成分单一的物质
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提出假设: 空气中有∙∙∙∙∙∙ 二氧化碳 氧气 水 等
设计实验: 实验现象: 结论:
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提出假设: 空气中有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用大针筒把空气压进澄清石灰水中
用嘴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对比)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但速度比较慢 实验现象: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含量较少 结论:
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提出假设:空气中有水。 把干燥的表面皿盖在放有冰块的 设计实验:
的烧杯口,过一会儿,在表面皿 上加一些无水硫酸铜 把一滴水滴在无水硫酸铜粉末上(对比) 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成蓝色 实验现象: 结论:空气中含有水
(3)集气瓶内的水面为什么只上升了大约1/5?这说明什么问题?
氧气能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4)实验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的气密性。 红磷要足量。 将点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要迅速。
(5)可不可以用蜡烛代替红磷来消耗氧气?
不可以,因为蜡烛燃烧生成的是气体二氧化碳和水,瓶内压强不会减小。
三、探究题 8、为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将钟罩放入盛水的水槽中 ,把钟罩内水面以上的容积分为五等份,在燃烧匙内盛红磷 ,用酒精灯点燃后,立即放入钟罩内,同时塞紧皮塞,试说 明观察到的现象,原因及结论。 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恢复至室温,钟罩内水面上升至
总体积的1/5处
原因: 红磷燃烧,消耗掉氧气,使气压降低,水面就上升。 结论: 空气是混合物,其中约1/5体积是氧气。 若水面上升不高,则可能的原因(至少两点) ①气密性不好 ②红磷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实验说明剩余气体有哪些性质(至少两点)。 ①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不溶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7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7
较活泼的气体。
[思 考]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底部加少量水或铺少量沙子?
[小 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布置作业]1.作业本
2.寻找氧气的化学性
初一学习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大家能区别它们吗?
请你观察一瓶氧气或查找资料,说说氧气的物理性质
能不能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找找氧气的化学性质并演示给大家看
3.初步懂得用实验来探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对化学的好奇心。
4.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会写碳、铁和硫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问题与情境)
双边活动
教师
学生(小组合作)
[引入新课]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请同学们针对某个实验描述其实验现象
根据自己的资料找找氧气其他的化学性质
因为铁丝在氧气中
燃烧会放出大量的
热,使生成物熔化而
溅落下来。在集气瓶
底部留少量水或铺
一层细沙可以防止
溅落下来的炽热的
生成物炸裂集气瓶
底。
请大家来总结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
[阅读归纳]
学生演示实验
其他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板 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一般条件下,氧气是无色、无味
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
g/L,比空气略大(空气密度为
1.293g/L);
3.不易溶于水。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观察活动]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31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31

第三章第一节空气和氧气(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组成。

通过实验,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误差分析与优化,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空气成分的验证与测定体验科学实验的作用,培养科学实验的兴趣。

培养科学实验成败的正确观,关注实验的创新与环保。

二、教学重难点的体积分数的测定。

重点:空气中O2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三、教学过程1、设置情境,引入新课今天非常高兴到你们班来和大家一起学习科学,我想把一个神奇的水壶介绍给大家!能自己灌满水的水壶最近某公司发明了一种能自己灌满水的水壶——这水壶是户外和干旱地区的必备法宝,很简单,你每次用它喝完水,过上一段时间,水又会凭空地将之灌满,就好像你不曾喝过!问:水壶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如果学生猜不出来就解密:有种生物,叫“纳米布沙漠甲虫”,它背上的壳能从空气中收集水分,将之聚集成水滴后,沿着背部滚落,滑入自己的嘴巴——研究人员正式从这一行为获得了灵感,他们研究出一种材料,这种材料也能从空气中收集水分,然后,用它做成了水壶,就变成了这种喝了会自动灌满的“魔壶”!2、空气中含有水蒸气问:科学就在我们身边,那么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什么实例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答:夏天买来的冰饮料瓶外很快会有水珠产生。

问:水珠是怎样产生的?如果学生说不出就演示:冰矿泉水外产生水珠。

过渡:空气中除了含有水蒸气外还含有什么?3、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过渡:有同学猜测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我们就能认定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是经过实验验证,并能够被他人重复实验验证的。

我们科学中有一种试剂:澄清石灰水。

当它与二氧化碳反应后会变浑浊,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向澄清石灰水中压入空气。

(运用对照)过渡:我们现在需要用空气泵将空气压入澄清石灰水中。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16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16

课题空气与氧气(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1节空气与氧气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中的气体组成,以及氮气、氧气等常见气体的空气比例。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实验中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可自主得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空气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的基本理念。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比例难点:氧气在空气中含量的测定三、学习过程:【合作质疑展示解疑】一、空气的成分:【思考】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各举一个例子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氧气。

在下面空白处作答,然后利用优学派拍照后完成上传。

1.空气中有水蒸气,如:2.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如:3.空气中有氧气,如:四、合作学习:观看微课: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回答以下问题:(1)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使密闭容器内减小,大气压把水压入集气瓶的体积数为氧气的体积数(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

b、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3)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剩余气体主要是。

(4)误差分析原因:a、装置漏气b、红磷的量不足c、没冷却到室温d、导管没有灌满水【注意】药匙中盛放的药品是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原因是木炭、硫粉燃烧产生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出氧气的体积。

铁呢,在空气中就不能燃烧;不能用镁,因为镁在消耗氧气的同时,还与氮气、二氧化碳反应,所以用镁代替磷,测出的水量大于21%)注意:要是一定要用木炭,硫磺,就将水变为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可以,烧杯中的水要足量【检测生疑】1、空气的组成成分当中,含量最多的是,能供给人和动物呼吸的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2、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约为()A、5:1B、1:5C、1:4D、5:43、证明二氧化碳的方法:现象证明水存在的方法:现象4、对珠穆朗玛峰高度进行重新测量的测量队员成功登上空气稀薄的顶峰,竖起测量觇标。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23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23
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这些物质的呢?
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拉瓦锡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 续加热达十二天之久,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 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的粉末,同时容器里的 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五分之一。
拉瓦锡研究了剩余的那部分空气,发现这 部分空气既不能供给人类及动物呼吸来维持人 类及动物的生命,也不能支持可燃物的燃烧, 他误认为这些气体都是氮气。
课堂练习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
多的气体是( B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
大约是(A )
A 78升 B 78% C 21升 D 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
比约为(B )
A 4:1 B 1:4 C 1:5 D 5:1
4、空气的成分是:① O2 ②N2 ③稀 有气体 ④CO2及其他气体和杂质.按
粗略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燃烧匙 B
C 止水夹 D导管
集气瓶 A
E 烧杯
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等效替 代法
结论: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约 占五分之一。
思考:完成本实验的关键点 有哪些?
补充
那么,空气中其他物质的 含量又是多少呢?
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氧气(O2)
氮气一(百N2份) 体78%积的空气
我的猜想: 空气中可能含有二氧化碳 空气中可能含有氧气 空气中可能含有水蒸气 ……
一、空气中有什么?
你能用化学方法来证明这些物质吗?
三条可能对你有用的信息:
•氧气可以助燃,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旺盛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会变蓝色
一、空气中有什么?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一节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一节

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1节空气与氧气(一)空气的成分、空气的利用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利用,了解人类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历史。

2.学会对空气组成成分中的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存在的定性检测,学会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定量测定。

夯实基础巩固1.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我们可以定性或定量地了解空气的组成。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的质量占78%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的2.氮气是空气中最主要的成分。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氮元素是构成糖类物质的主要元素B.氮气可以充入灯泡做成多种颜色的霓虹灯C.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性质较活泼的气体D.液态氮汽化时吸收大量热,可作冷冻剂3.200多年前,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如下结论:植物在阳光下能使空气变“好”,是因为植物能释放出“活命空气”。

他所说的“活命空气”应该是()。

A.空气B.氮气C.氧气D.二氧化碳4.如图所示的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5.试写出检验空气中存在下列成分的一种简易方法:(1)检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

(2)检验空气中氧气的存在:。

(3)检验空气中水蒸气的存在:。

6.空气的组成成分中含量最多的、常用于充入以延长灯泡寿命的气体是;能供给人或生物呼吸的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常用来灭火的气体是;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色的空气组成成分是;性质非常稳定、常用来制作霓虹灯的气体是。

能力提升培优7.空气的成分是:①氮气;②稀有气体;③氧气;④二氧化碳、其他杂质气体。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4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4

3.1空气和氧气(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了解氧气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主要物理性质;2.通过观察带火星木条复燃,硫在氧气中燃烧等实验,会描述一些反应现象;3.通过观察氧气与许多物质反应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氧气的性质。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二、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三、教学难点1.实验探究的步骤与动手操作;2.实验现象的描述与实验结论的得出;3.总结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初识氧气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空气,我们知道氧气是空气组成成分之一,现在你们的桌上放有两个分别装有氧气和空气的未贴标签的集气瓶,你们能分辨出哪一瓶是氧气吗?讲述:不能直观的看出哪一瓶是氧气,我们来做个实验,大家分别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看看有什么实验现象提问:现在知道哪瓶是氧气了吗?讲述:在刚才的实验中,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但它在空气中则会熄灭,而将在空气中正在燃烧的木条插在氧气瓶中又会怎么样呢?下面你们就用燃着的木条来检验氧气。

实验方案:1.用两支带火星木条分别插入两瓶中;2.用两支燃着木条分别插入两瓶中。

现象:1.其中一瓶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另一瓶熄灭;2.两个集气瓶相比,燃着的木条在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那瓶气体中燃烧更旺结论:1.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2.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讲述: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或使木条燃烧更旺,这就是氧气的检验方法。

根据以上的活动,你得出了氧气具有什么性质?氧气具有助燃性。

讲述:我们就用这瓶氧气来研究它的性质;什么叫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比如说:……生:颜色、气味、味道、状态、溶解性、密度、熔点、沸点等。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2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2

空气与氧气教学设计师:首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一下几个动作。

吸气、呼气等。

生:.....师:请问同学们刚刚我们吸进去的气体是什么?生:氧气...师:真的是氧气吗?生:空气师:既然同学们很喜欢氧气,那么就请同学们来验证一下空气中含有氧气?该如何验证呢?提醒一下大家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了。

生: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子中,如果复燃则是氧气。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记忆的非常清晰。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取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先后插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在两个集气瓶中燃烧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生:不相同,在氧气中燃烧的更旺师:合理的解释是?生:空气中含有氧气,但是不纯。

师:那么空气中究竟有多少氧气呢?同学们有没有了解过,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氧气在空气中含量大约有多少?既然我们要测氧气含量,那我们就必须先要收集一瓶氧气,请问如何收集一瓶新鲜的空气。

生:........师:空气已经收集好了,那么我该如何测出空气中氧气含量呢?生:消耗掉瓶内的氧气,测量减少的体积占原空气体积的比例。

师:问题一:怎样消耗氧气?用什么物质?生:用红磷师:用木炭代替红磷是否可行?生:可以..... 不可以..师:问题二:怎样测量减少的体积占空气体积的比例?生:........师:怎样让水倒吸过来?生:..........师:氧气体积分数怎么计算?生:.......师:问题三:装置该如何连接?生:......师:简单介绍装置的各个部分的名称,继续提问:如何准确知道氧气所占的体积呢?生:可以现在集气瓶上划几等分师:首先要在瓶底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剩余体积均匀的划出五等分,因为科学家已经测出氧气含量大约占20%左右。

那么为什么首先要放一定量的水呢?生:..............师:很好,目的就是为了吸收产生的物质师: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观察现象?生:红磷继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师:火焰熄灭后,振荡集气瓶,打开导管上的夹子,出现现象?生:水从烧杯倒吸入集气瓶内.师:集气瓶内水位变化?生:上升,约占剩下瓶容积的1/5师:消耗的气体跟剩下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本实验说明?生: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生:..................师: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耗尽;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19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_19
举生活实例,体会空气的存在,并过渡到“空气的组成”上
探究:空气中有什么?
用化学方法证明你的猜想。
提供有用信息(二氧化碳、氧气、水的检验方法)。
提出问题:
建立猜想:
在阅读有用信息后模仿实验,观察现象和结果,记录在教材上,并分析原因和结论。
先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再用打气筒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集气瓶中打气;先将火柴点燃,再放进装有氧气的集气瓶内。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基本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得到,包括空气的组成成分、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以及用途。难点在于氧气含量的测定上。实验的装置可以在稍加分析后直接给出,主要的是要分析
按探究思路,提出合理猜想。
模仿实验,得出合理的结论。
注意:检验水的方法只要求口述。
空气中只有这些物质吗?
阅读教材,找到空气中其他成分。
自主学习
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这些物质的呢?
展示拉瓦锡的著名实验视频。
观看视频,记录现象,分析原理。
分析拉瓦锡的实验结论,引出氧气含量的实验。
空气各成分的含量
我们自己设计实验来粗略测量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
授课内容
空气和氧气(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
通过举例和活动,知道空气的组成
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和用途
教学重点
粗略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的误差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一瓶氧气、澄清石灰水、试管、集气瓶、吸管、打气筒、火柴
讨论归纳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知识点
教师安排
学生活动
实施目的
新课引入
小游戏:憋气
屏住呼吸,看谁坚持的时间最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3-1《空气与氧气》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组成空气的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2. 了解空气(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利用,认识空气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
2. 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实验等进一步建立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学会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各种科学实验体会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 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空气与生命的第一节,是本章的启始节,重点侧重于学会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中的一些组成,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升证据收集与现象观察、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材从活动证明二氧化碳、氧气入手,引导学生设计证明空气中水蒸气的存在,通过测定氧气含量的多少引申到空气中所有气体的含量的了解。

然后通过性质决定用途这条教学的主线,让学生了解空气中各物质的用途,从而对空气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三、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小学的学习及生活经验,学生对于空气的成分已有初步掌握,对于部分气体的证明方法已初步了解。

但这些了解仅仅是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不一定与科学知识相符合,对于空气到底由什么组成、各成分到底有哪些作用等问题并未全面了解,但是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已经具有足够的了解,对学习这节课有着扎实的基础。

这个阶段学生对科学有着强烈的渴求意识,尤其是对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需要老师的有效引导。

五、实验准备:
试管、抽气泵、集气瓶、水槽、塑料瓶、燃烧匙、橡皮塞、烧杯、导管、止水夹、酒精灯、红磷、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火柴。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展示网上新型商品空气罐头及其售价,26元一小瓶却仍有人购买,引出空气、尤其是清洁的空气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本节课的任务——研究空气的主要成分,并对其进行验证,对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进行探究。

(二)空气成分猜想和现象支持
空气⎪⎪⎩⎪⎪⎨⎧2
222N O H O CO 天上降雨、饼干变潮、冰过的瓶子外面有水珠、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层水雾 (三)实验证明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的存在
1. 空气中水的存在的证明
原理: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变蓝
实验:将白色无水硫酸铜放置在表面皿上,置于空气中,隔一段时间后观察颜色变化。

(事先实验,展示照片)
结果:无水硫酸铜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由白变蓝,说明空气中含水蒸气,且含量较少。

2.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的证明
原理: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
实验:用充气泵将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2-3分钟后进行观察。

结果:通了几分钟空气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二氧化碳,且含量较少。

(四)探究:氧气在空气中含量大约为多少?(简化模型,将空气看做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1.理清思路
问题一:
如何测出一瓶空气中氧气所占体积?
将氮气和氧气分离——不可行,换思路,消耗氧气,用其他易测物体代替。

问题二:
怎样测量消耗尽的氧气(即原来氧气)体积?
矿泉水瓶排气后,放入水中恢复,大气压的作用下,瓶中进水,瓶内水的体积=排出的气体的体积=消耗掉的氧气
2.实验设计(原则:V 进水=V 氧气)
a.物质的选择
①碳:碳+氧气→二氧化碳(气体)
②磷: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固体)
b.操作的要求
红磷使用量?
①少量②刚好完全反应③适当过量(红磷点燃后的放入瓶中的速度是否有影响)
止水夹何时打开?
①燃烧开始前②燃烧过程中③燃烧结束充分冷却后
3.实验关键点
(1)装置不能漏气
(2)集气瓶中加少量水(降温、吸收有害的白烟)
(3)红磷应过量,点燃后迅速放入集气瓶
(4)止水夹应在装置充分冷却后打开
(同时展示装置)
4.学生实验
5.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
思考:你的实验结果与拉瓦锡的相符吗?若进水量偏大,可能是因为哪些原因?若偏小,又是因为哪些原因?
偏小:
(1)红磷的量不足;
(2)瓶内氧气没有耗尽;
(3)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4)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偏大:
(1)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
(2)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五)小结
六、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