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舞蹈

合集下载

浅析辽代舞蹈的多元化及其原因

浅析辽代舞蹈的多元化及其原因

舞 ”。这 种舞 蹈 基本 上 是 以唐代 中原舞 蹈 为模 式 改编 而成 的 ,其 特 点 是形 体 动作 幅度 较 大 ,节奏 舒 缓 ,舞 姿优 美 。此 外 ,如 戏马 舞 , 即驰 马 取 乐 的马 术 舞 蹈 。这 种 舞蹈 源 于 秦汉 ,盛 于 唐 代 。 《 唐 书 ・ 乐 志 》载 : “ 宗又 尝 以马 百 匹 ,盛 饰分 左 右 …… 新 礼 玄 每 千秋 节 ,舞 于勤 政楼 下 。 ” 契丹 人显 然继 承 了唐代 的戏马 舞 , 《 史 ・ 志 》 记载 册 命 皇后 的礼 仪 时 言 : “ 戏 、角 抵 、戏 马 辽 乐 百 以为 乐 ”。 辽统 和二 十 二年 ( 0 4 1 0 ),辽 宋澶 渊之 盟 时 ,契丹 人 便 有戏 马舞 的演 出。又 如 , “ 人舞 ”亦 源 自中原 汉地 。 羽
3 源 于其 它诸 门类 .
实 际上 ,辽 代 舞 蹈 的 多元 化 不 仅 体 现 在 地 域 多样 性 ( 取 汲 西 域 、 中原汉 地 舞蹈 )上 ,更表 现 在 艺术题 材 多元 化 上 。契丹 人 借 鉴 了 多种 门类 多种 艺 术 的精华 为 其舞 蹈所 用 。 比如 ,有 以军事 ( 兵器 )为题 材 的舞 蹈 ,像 “ 舞 ” ,在 北京 房 山云 居寺 白塔 正 剑 南 面浮 雕 ,有 一 契丹 男 性舞 剑 图 ;又如 “ 弓箭 舞 ”也 同样 出现 在 同一 幅 图上 。有 以宗教 活动 为题 材 的舞 蹈 ,如 抬着 佛 像奏 乐歌 舞 的 “ 像 乐舞 ”即 是 。还有 以神 话 传说 为 题材 的舞 蹈 ,如 化妆 成 行 神 鸟模 样 的 “ 人舞 ”等 等 。 羽 综 上所 述 , 辽代 舞蹈 在 借鉴 了不 同地域 、多种 门类 的舞蹈 形 式 后 ,极 大 的丰 富 了本 民族 的舞 蹈 艺术 。为何 辽代 舞蹈 能够存 在 如 此 多元 化 的特 性 呢 ?笔者 认 识原 因有 二 :一 是 辽代 疆域 广 大 , 东 到大 海 , 西至 流沙 ,北到 大漠 ,南抵 白沟 ( 辽边 界 ) ,使得 宋 辽 有机 会 接触 不 同地 域 的文 化 ,从 而 能够 吸 收西域 、汉地 的优 秀 舞 蹈形 式 ; 二是 , 辽代 “ 因俗而 治 ”的政 策 ,使 不 同民族 、 不 同 宗 教信 仰 的人 能 够 安定 祥和 的生活 在一 起 ,促 使 了各 民族 文化 的 融 合 , 自然 而然 辽代 舞 蹈也 得益 其 中 ,逐 渐在 艺 术题 材和 内容上

王克芬 古代舞蹈史

王克芬 古代舞蹈史

原始舞蹈崖画舞蹈(1)图腾崇拜(2)祭祀性舞蹈《黑山岩画猛虎捕食图》新石器时代(3)生殖崇拜舞蹈:《充乐》(4)反映狩猎和征战的舞蹈《黑山岩画狩猎图》刑天氏武干戚部落舞蹈伏羲的乐舞《扶来》:反映狩猎生活,歌颂结网捕鱼之功。

(2)神农氏的乐舞《扶犁》:歌颂神农氏发明农具,教民农耕。

(3)阴康氏的乐舞《大舞》:健身舞(4)葛天氏之乐《广乐》:表现了人们对丰收的祈求、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以及对人类的赞美。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特征:强烈的功利目的:强调实用,维持生存。

高度的生命情调: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特质:群体性和自娱性。

夏商舞蹈二里头文化史夏朝文化的代表,正式步入“表演”领域,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欣赏娱乐活动。

同时专业舞人——女乐的出现为舞蹈最终成为一门艺术准备了条件。

商朝甲骨文和金文是记录舞蹈最早的文字。

祭祀舞蹈为商朝的主要代表祭祀舞蹈《隶舞》《羽舞》;求雨舞蹈《舞雩》;奏乐而跳舞蹈《奏舞》《庸舞》;有击鼓舞蹈,吹奏乐器而舞的《龠祭》;有执干而舞的《伐祭》还有《龙舞》《面具舞》等。

甲骨文中出现了专业乐舞人员“万”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舞蹈的文字记载。

人殉:今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奴隶主的大墓出土了二十四具年轻女性骨架——被认为是商代的乐舞奴隶。

甲骨文巫:贯通天地四方者为巫,商朝图腾是玄鸟=燕子。

周代舞蹈进一步强化了舞蹈的祭祀作用和教化的性质,这就是“制礼作乐”。

是周王朝的治国手段,通过乐舞礼仪来体现社会的等级制度。

《六代舞》包括:黄帝《云门》祭天,尧《咸池》祭地,舜《大韶》祭四方神,表现形式是“击石拊石”,“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尽善尽美”的作品。

禹《大夏》祭山川,汤《大濩》祭先妣武《大武》祭先祖,是诗乐舞一体的特定主题大型男子组舞,“尽善未尽美”。

《六代舞》的特征:规范和礼仪化。

巫舞的代表性作屈原的《九歌》表演形式采用歌、乐、舞三者结合的方式,带有浓重的缠绵、凄婉的色彩,代表了楚国巫歌巫舞的最高水平。

辽代萨满乐舞考略

辽代萨满乐舞考略

收稿日期:2015-06-28作者简介:管琳(1988-),女,江苏南通人,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中级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史论。

辽代萨满乐舞考略摘要:萨满,是北方氏族、部落的精神文化代表。

辽代宗教信仰中的萨满教与佛教、道教相比,它更保持了契丹民族在宗教信仰上的庄严性和契丹民族“童年时代”文化传承的质朴性。

辽代萨满教是古代文化、契丹民族文化的聚合体,包括经济、道德、婚姻、民俗、医学、音乐和舞蹈等诸多文化内容。

文章以辽代萨满教祭祀乐舞为主要内容,分别从文献资料记载、历史遗迹记录和墓葬文物出土三方面对辽代萨满教祭祀乐舞进行搜集、整理,使其在辽代萨满巫舞、鹰舞等祭祀乐舞的表现形式、功能作用方面得到可考资料的分析与印证。

关键词:辽代;萨满;乐舞中图分类号:J 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5)11-0100-03(沈阳音乐学院辽宁大连116650)管琳∗∗∗第35卷第11期绥化学院学报2015年11月Vol.35No.11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Nov.2015萨满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的原始民间信仰,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多神教。

同时,萨满教是阿尔泰先民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也是契丹民族最初期的宗教信仰,它承载着契丹民族浓郁的草原文化,同时它也为契丹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尘封下的辽代萨满巫舞———从吐尔基山辽墓看辽代萨满巫舞萨满教是辽王朝最原始的一种宗教信仰。

主持萨满教祭祀的祭司统称为“萨满”,虽然不同语族对萨满教巫师有着不同的称谓,但在有关辽代萨满教的记载中,普遍将其称为“巫”。

2003年3月,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东南麓山坡的一座辽代墓葬(见图1)被发掘出土,伴随出土的大量随葬品也相继问世,为我国研究辽代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随着专家、学者对吐尔基山辽墓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内蒙古考古学界已经基本确认这座古墓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契丹国时期的墓葬。

论辽代乐舞中的音乐文化交流

论辽代乐舞中的音乐文化交流
见一斑 : “ 拜I I 仪: ……皇帝升坐 。奏榜讫 , 北班起居毕 , 时相 已下通 名再拜 , 不 出班 , 奏“ 圣躬万福 ” , 又再拜 , 各祗候 。 宣徽

机构的设立沿袭至唐代 。 教坊为唐高祖所设 , 专 门管理 宫廷宴飨所用乐舞 百戏 。 辽朝也从后晋继承 了教坊的设置, 后晋的典章制度、 政策法令 等 一系列上层建筑 皆依唐典 , 在朝贺、宴飨 等重 大活动中 皆 “ 用唐礼乐” , 甚至在正旦朝会 中, 用旧唐教坊 乐工 , 设 九部 乐。
中图 分 类 号 : J 7 2 2 . 8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5 7 3 6 ( 2 0 1 5 ) 0 3 — 0 0 4 1 . 5
根据 《 辽史 ・参看《 唐六典 ・ 卷十四 ・ 太常寺》 ) 中沿袭了五种, 下署 代乐舞大致 可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 礼仪性乐舞 , 分 别为雅乐、 机构也只保留了唐太常寺十二署 中的太乐署和鼓 吹署 , 另设
风 固存也 ” 0 。辽代乐舞机构的设置见诸史料 者, 多为南面官 家 乐千人, 非公宴未尝妄举 。 我若所为似我儿 , 亦应不能持久 制, 而北面官制 , 即国制似 过于 “ 简朴” , 只有掌管礼仪的敌烈 麻都司见诸记载 。 据《 百官志》 记载 , 辽代礼乐机构 为太 常寺 , 矣, 自 此愿 以为戒 。 ” 可 见, 辽太祖深知创业之艰 , 守成之难 , 在 乐舞机构 的建设方 面避 免过于冗繁 。 辽朝 之教坊被 广泛 使
2 0 1 2年 辽 宁 省 教 育厅 人 文 社 会 科 学研 究 一 般 项 目《 论 辽 代 乐 舞 中 的音 乐 文 化 交 流 》 ( W2 0 l 2 2 0 7 ) 结 题
论辽代乐舞中的音乐文化交流

辽代萨满乐舞考略

辽代萨满乐舞考略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6 — 2 8
作者简介 : 管琳 ( 1 9 8 8 一 ) , 女, 江苏南通人 , 沈阳音乐 学院( 大连校 区) 中级讲 师, 硕士研 究生, 研究方 向: 舞蹈 史论。
1 0 0
’ I ‘ , l c 第 3 5卷 第 1 1期
V0 l _ 35 NO. 11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J o ur n a l o f S ui h u a Un i v e r s i t y
2 01 5年 1 1月
NO V .2 01 5
辽代 萨满 乐舞考略
尘封下 的辽代萨满巫 舞一 看辽代萨满 巫舞


从吐尔 基 山辽墓
图 1 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 山辽代墓葬 原因在于:其一 ,墓葬后部摆放着一具描有贴金凤凰与仙 缠枝牡丹等图案的木棺, 同时 , 其棺床栏杆上有 6只铜狮 , 栏 萨满教是辽王朝最原始的一种宗教信仰。主持萨满教祭祀 鹤 、 杆下有司统称为“ 萨满” , 虽然不 同语族对萨满教巫师有着不 同的 知, 龙、 凤是皇室的代表 , 因此 , 能够有资格享用“ 凤凰” 陪葬的也 称谓 , 但在有关辽代萨满教的记载中, 普遍将其称为“ 巫” 。 只有皇室中的女性成昃 ;其二 ,根据吐尔基 山辽墓内随葬的铜 2 0 0 3年 3月, 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东南麓山 坡的一座辽代墓葬( 见图 1 ) 被发掘出土 , 伴随出土的大量随葬 铃 、银号角以及死者头部所戴的与传世所见萨满师头箍一样的 银牌 、 铜镜等分析 , 墓主人的身份是一 品也相继问世, 为我国研究辽代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随 金箍和其肩部的 日月金 、 位 地位 崇高 的辽王 朝女 萨满 。 与 此同 时 , 从 吐尔基 山辽墓 的出土 着专家、 学者对吐尔基山辽墓考古研究 的 不断深入 , 内蒙古考古 文物上观察 , 辽 国历史上虽然最尊崇佛教 , 但是吐尔基山的辽墓 学界已经基本确认这座古墓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契丹 国 随葬 品 中的铜 铃 、 银号 角和 五颜 六 色 的 时期的墓葬。它是迄今为止出土辽墓中时代最早的契丹大贵族 却 没有 丝毫 佛教 的痕迹 , 萨满神具、彩裙等等又从侧面说明了辽王朝建 国初期时还以原 墓葬 , 墓葬的主人也被认定为是具有皇室血统 、 地位崇高的女萨

辽代契丹整个民族都能歌善舞,堪称最美的宫廷乐舞

辽代契丹整个民族都能歌善舞,堪称最美的宫廷乐舞

辽代契丹整个民族都能歌善舞,堪称最美的宫廷乐舞
本文导读:
辽代乐舞
契丹整个民族都能歌善舞,辽代的宫廷乐舞,从功能和形式上看,主要可以分为宫廷宴享乐舞和祭祀礼仪性的雅乐舞两大类。

宫廷宴乐舞,是经后晋传入辽的唐代宫廷“燕乐”、“坐、立部伎”的部分乐舞和“大曲”的某些舞段,辽称大乐。

大乐多在元旦举行宴会盛典时使用,同时还要演奏“曲破”。

“曲破”也源于唐,是唐“大曲”中快节奏舞蹈。

另一种宫廷宴乐舞“散乐”比大乐更早一点传入辽宫。

散乐实际上是汉代百戏传统的延续,与北宋宫廷的散乐极相似,包括歌舞、角抵、俳优杂剧、马戏等多样节止。

一般在皇帝生辰、宫廷册封仪典、宴请使臣等场合应用。

散乐较大乐更加活泼、欢快,娱乐性更强,适合于酒宴上助兴。

辽宫的宴乐舞也并非全自中原引进,其中元旦晚上皇帝宫廷宴饮时间必用的“国乐”就是契丹民族的传统乐舞。

宫廷乐舞中的“雅乐”则完全仿效中原汉制,它是从后晋和北宋宫廷吸收的,大多在元旦朝贺、尊号册礼等严肃仪典的场合使用。

辽国乐舞所以形成这种蕃汉兼采的风格,是因为契丹民族与中原汉族紧密联系的结果。

契丹人对汉族文化主动积极地吸收兼融的态度,在乐舞的风格上蓄汉兼采的独特性由此而形成。

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

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

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论文摘要] 随着辽代考古的进一步深入,有关辽代散乐方面的实物和图像资料不断被发现,其中,1971年至1993年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陆续发现了数座辽代壁画墓,壁画中普遍出现了场面较大且绘制精美的散乐图,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广泛注意的一个焦点。

本文就考古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辽代散乐的形成和普及、散乐的艺术形式和行用以及散乐配器的形制及演奏方法、辽代散乐的普及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辽代的散乐是一种体现民族融合和自身特色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形式繁多,演出形式自由灵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并对元代蒙古族舞蹈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辽代散乐宣化辽墓配器行用绪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契丹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乐舞不但是契丹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之一。

其中,散乐是一种民间乐舞。

它形式杂散,内容丰富多彩,传入辽朝后,深得朝野欢迎,凡喜庆典礼、居家宴饮、送往迎来等场合,必用散乐助兴。

这一点,除文献史料的记载外,在已往发现的辽墓壁画中多有形象的反映。

随着辽代考古的进一步深入,有关辽代散乐方面的实物和图像资料不断被发现,其中,1971年至1993年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陆续发现了数座辽代壁画墓,壁画中普遍出现了场面较大且绘制精美的散乐图,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广泛注意的一个焦点。

本文就考古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辽代散乐的形成和普及、散乐的艺术形式和行用以及散乐配器的形制及演奏方法、辽代散乐的普及与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丰富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和归纳法。

其他使用的方法还有:史料学、音乐学、美学和民俗学方法等。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学界对契丹民族的政治、经济、风俗、文学、文字、考古等研究都有较大的成果,唯独对契丹音乐的研究是个薄弱环节,目前所作的研究多数是资料的罗列,有些是孤立的研究,缺乏对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他们之前、之后的民族音乐文化间的联系进行系统地研究。

辽代乐舞音律文化的研究

辽代乐舞音律文化的研究

一、辽代乐舞的形成契丹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契丹人的歌舞音乐活动遍及全国各地,上至宫廷贵族,下至贫民奴隶,从朝廷吉仪到祭祀场面,从出场放牧到转徙途中,几乎都离不开音乐舞蹈。

契丹建国后,全面继承了晋,唐以来汉民族雅乐,燕乐,散乐等乐舞体系,同时又完整地保留了契丹本民族的乐舞习俗,表现出浓郁的民族个性,从而形成了融合西域、渤海、高丽、回鹘、突厥、党项、女真、汉等周边民族的乐舞。

(一)继承唐乐舞的音乐文化辽代早期乐舞继承了唐代音乐、舞蹈等诸多文化成果。

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较长时期的统一、安定、繁荣、强盛的时代。

就乐舞艺术而言,唐王朝既重视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优秀乐舞遗产的纵向继承,又非常乐于对各民族、各地区和域外各国奇乐异舞的横向借鉴。

如唐代宫廷乐舞的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扶南乐、高丽乐、高昌乐等均以不同民族地名为乐部的名称。

这种上下左右、南北中西、中外古今广采博取式的荟萃与创新发展造就了唐代乐舞艺术灿烂辉煌。

唐代的乐舞艺术影响了辽代,使之吸收、继承和发展了唐代乐舞的文化艺术,从而辽代的乐舞形成了礼仪性和娱乐性两大特点。

(二)受宋文化乐舞的影响辽代中期乐舞受宋音乐文化的影响。

乐舞音乐在北宋时期继承了唐代歌舞大曲,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变化。

宋继承唐舞,宋代许多专业艺人在民间勾栏瓦舍开展营业性演出,传授和研习歌舞技艺,使宋代民间的舞蹈发展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局面。

宋代的文化艺术风气,随着中国都市的兴建而发生了鲜明的转折,城市音乐文化艺术生活之时兴。

宋代的宫廷礼乐、瓦肆勾栏民间音乐及琴学艺术等,均体现了这种历史继承性和地域性,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交流、融合的特点,是宋代民俗音乐舞蹈生存的社会基础,亦是文化艺术表演之依托。

由于北宋与辽代的长期和平共处,自然形成了乐舞音乐文化艺术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南宋范成大曾经有一首《鹧鸪天》词开篇即叹道:“休舞银貂小契丹,满堂宾客尽关山,从今溺溺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

关于张家口域内辽代乐舞文化的研究

关于张家口域内辽代乐舞文化的研究
◎ 中国音乐史
黄河之声 2019年第23期 总第548期
关于张家口域内辽代乐舞文化的研究*
何 辉
(张家口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 要:现今的张家口市宣化区,在辽代称为归化州,为幽云重镇之一。在这里生活的汉人大家族常以乐舞自娱,并 将辽代张家口乐舞舞姿动作的动律形态封藏在了其墓葬的壁画当中。这无疑为复兴张家口地区辽代乐舞文化提供了 重要线索。有鉴于此,本文就将在分析、界定宣化辽墓乐舞壁画舞姿动作的基础上,对张家口辽代乐舞文化的复兴 前景予以展望。 关键词:张家口;辽代;乐舞文化;研究
一、宣化辽墓的乐舞壁画概观 宣化下八里已经进行考古发掘且公布考古简报的12座辽墓中, 共有9座包含有乐舞图像的壁画墓。分别是:Ⅰ区M1张世卿墓;Ⅰ区 M4韩师训墓;Ⅰ区M5张世古墓;Ⅰ区M6张氏墓;Ⅰ区M7张文藻墓;Ⅰ 区M9张氏墓;Ⅰ区M10张匡正墓;Ⅱ区M1、M2契丹人墓(墓主身份不 详)以及宣化城郊辽代晚期的一座单室佚名墓;在上述这些墓葬中, Ⅰ区M1、M6、M7、M9、M10中包含有典型的舞者图像,且此类图像皆 绘于墓葬前室西壁,而与之相对的前室东壁又都绘制备茶图像。辽代 晚期单室佚名墓之乐舞图像绘于墓室西壁,其东壁亦为备茶图像。 具体到乐舞图像中的乐人与舞者比例,则呈现如下情形:M1的 乐舞图像中包含十一名乐人和一名女性舞者;M6的乐舞图像中包含 八名乐人和一名女性舞者;M7的乐舞图像中包含七名乐人和一名女 性舞者;M9的乐舞图像中包含九名乐人和一名女性舞者;M10的乐舞 图像中包含八名乐人和一名女性舞者。辽代晚期单室佚名墓之乐舞图 像中包含六名乐人和一名女性舞者。而且值得注意的是,Ⅰ区M1、M7 两墓中的女性舞者着纱帽或襆头,呈现出了女扮男装的样式。 二、宣化辽墓乐舞壁画的舞姿动作分析 宣化辽墓乐舞壁画当中的舞者姿态,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种类型: 其一,抱臂出胯型舞姿动作。此种舞姿类型以Ⅰ区M1、M7的 乐舞图像为其代表。在此两墓的乐舞壁画图像中,舞者不仅皆呈现 女扮男装的着装样式,而且其舞姿动作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二者 共同的基本动律特征是:舞者双臂相抱斜置于胸前以至于袍袖口相 互缠绕,两臂之肘一斜向上与头部齐高,另一则斜向下位于腰部体 侧。舞者的双腿中,其主力腿略微向后,置于身体侧后方向,扭腰 出胯并微屈膝,而主力腿则向身体侧前方伸直,脚尖虚点地。 其二,舞袖出胯型舞姿动作。此种舞姿类型以Ⅰ区M6、M10以 及辽代晚期单室佚名墓的乐舞图像为其代表。在此三墓的乐舞壁画 中,舞者皆身着鲜艳的窄长袖舞衣和左衽腰襦,下身着百褶长裙, 为典型的女性着装风格。其共同的舞姿动律特征是:两臂环绕上 身中轴作舞袖动作,有时一臂绕于头顶后方;有时一臂置于胸前体 侧;有时双臂外开向身体两侧伸展做甩袖状;有时则一臂向身体一 侧前伸,另一臂自然下垂,颇似骑行驭马之动作。但无论是哪一种 类型的舞袖动作,舞者双手皆收于长袖舞衣的袖口之内,并不露 出。而舞者的双腿,其主力腿亦向身体侧后略微后撤并微屈膝,做

礼乐制度名词解释中外舞蹈史考试大纲

礼乐制度名词解释中外舞蹈史考试大纲

《中外舞蹈史》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的性质《中外舞蹈史》是报考音乐与舞蹈学、舞蹈(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主要考核考生对中外舞蹈历史的了解、理解和掌握情况。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的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范围和内容考试的范围和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中国舞蹈的历史演进和外国舞蹈历史的发展。

(一)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发展史》(王克芬著)1.原始舞蹈产生与发展的轨迹(1)生产劳动与原始舞蹈(2)生殖崇拜与“求偶舞”(3)反映征战生活的古武舞(4)原始祭祀舞2.夏商奴隶制时代舞蹈的发展(1)舞蹈步入表演艺术领域(2)祭祀舞的发展及甲骨文中的有关记录3.两周时期舞蹈的发展和变革(1)强化舞蹈的才华和政治作用(2)“礼崩乐坏”与民间舞兴盛(3)表演性舞蹈的发展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4)儒家的乐舞理论(5)墨家的乐舞理论4.舞蹈艺术取得重大发展的汉代(1)“百戏”是流传量广的表演艺术形式(2)“女乐”的舞蹈活动(3)社节性舞蹈与即兴起舞(4)雅乐舞蹈的继承与创新(5)民族关系的发展与乐舞文化交流(6)技艺结合,注重舞情舞意的刻画(7)群舞的编排(8)舞具舞服的巧妙运用(9)著名舞及其艺术成就(10)乐舞理论与审美特征5.各族乐舞在纷呈交流中发展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1)《清商乐》的发展与演变(2)以舞相属“与即兴起舞(3)各族乐舞文化大交流及其深刻影响(4)舞蹈的技艺水平与审美特征6.辉煌唐舞(1)节日歌舞游乐(2)自舞成风(3)歌舞艺人在街头、广场、酒肆献舞(4)宗教祭祀舞蹈的艺术化与世俗化(5)舞蹈艺术的丰富多彩(6)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7.舞蹈艺术发展的转折期——辽、宋、西夏、金代的舞蹈(1)辽代舞蹈的兼容精神(2)辽承唐舞倡诸舞(3)辽代遗存的舞蹈形象(4)宋代——古代舞蹈发展的转折点(5)繁盛的民间歌舞(6)继承变革中的宫廷宴乐和歌舞大曲(7)纯舞渐衰时的优秀舞者(8)唐、宋舞乐传高丽(9)珍贵的德寿宫舞谱(10)金承辽舞融宋舞(11)西夏舞迹8.元、明、清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变异(1)元代的宫廷宴乐及其他表演性舞蹈(2)明代宫廷乐舞和朱堉载的舞论及拟古舞谱(3)清代的宫廷宴乐和舞蹈家裕容龄(4)汉族民间舞(5)少数民族民间舞(6)戏曲舞蹈的发展(二)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史》编写组编)1.远古及夏商舞蹈(1)有关舞蹈创始者的记载(2)传说中的远古氏族舞蹈(3)《大夏》与“禹步”(4)《大濩》与《桑林》(5)君王与舞蹈(6)陶器与舞蹈彩陶盆(7)岩画与舞蹈图像(8)商代甲骨文中的舞蹈2.周代舞蹈(1)周代“制礼作乐”的思想观念及文化措施(2)“六代舞”的构成与功能(3)“大武”的特殊风貌(4)周代的礼乐教育制度中的舞蹈实体(5)“六小舞”的舞蹈形态与风格(6)腊祭中的舞蹈(7)雩祭中的舞蹈(8)傩祭中的舞蹈(9)礼乐舞蹈的式微(10)女乐舞蹈的兴起(11)儒家的“尽善尽美”乐舞观(12)墨子的“非乐”理论(13)道家“合于桑林之舞”的美学理想3.汉代舞蹈(1)巾袖舞(2)鼓乐舞蹈与器具舞蹈33) “象人”之舞与情节舞蹈44) “四夷”乐舞(5)倡讴伎乐(6)后宫善舞者之舞(7)雅乐的复苏(8)大型演乐与饮宴用乐(9)幻想与现实相融的社会意识(10)厚重与轻疾共存的审美形态(11)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乐舞思想(12)傅毅《舞赋》中的乐舞思想5.魏晋南北朝舞蹈(1)以俗入雅的清商乐舞(2)门阀士族与清商乐舞(3)各族乐舞杂陈(4)中西乐舞相融(5)佛教乐舞(6)石窟中的乐舞形象(7)阮籍《乐论》中的思想命题(8)钟嵘《诗品序》中的思想命题6.隋唐五代十国舞蹈(1)中外兼备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2)政艺辉映的“立部伎”“坐部伎”(3)祈天祭祖的郊庙雅舞(4)层次丰富的“大曲”“法曲”(5)风格迥异的“健舞”“软舞”(6)人间情味的歌舞戏(7)梵音俗乐声绕梁(8)紫极八卦韵宫商(9)女巫婆娑岁舞傩(10)望夜燃灯陈百戏(11)朝野共乐享踏歌(12)贵族政要的乐舞轶事(13)文士阶层的乐舞佳话(14)平民军卒的乐舞活动(15)以礼为中心的太常寺(16)以乐为宗旨的教坊(17)以雅为标志的梨园(18)“四夷”乐舞入驻华夏(19)中原乐舞八方播扬(20)舞者乐之容(21)舞以象功德(22)舞以美德操(23)悲悦在人心(24)礼乐宁邦国(25)酒宴乐舞的传承(26)宋代“队舞”的先声7.宋辽西夏金舞蹈(1)瓦舍勾栏的民间舞蹈(2)皇室贵胄的百戏活动(3)酒肆歌舞的兴盛(4)丰富多彩的民间舞队(5)“队舞”与“大曲歌舞”(6)雅乐舞蹈与乐舞机构(7)宋代宫廷乐舞的程式、特点与历史意义(8)宋代宫廷向高丽输出乐舞(9)辽、西夏、金的乐舞(10)陈旸《乐书》中的思想命题(11)陈师道《理究》中的思想命题8.元代舞蹈(1)典庆“乐队”(2)宴飨乐舞(3)安代舞(4)倒喇(5)《海青拿天鹅》(6)萨满教舞蹈(7)藏传佛教舞蹈(8)“科”(9)插入性舞蹈9.明至清末前舞蹈(1)明代宫廷乐舞(2)清代宫廷乐舞(3)祭孔乐舞的特点及其历史流变(4)明清两代祭孔乐舞的定型(5)祭孔乐舞的历史文化价值(6)丰富多彩的汉代民间舞(7)蓬勃发展的少数民族舞蹈(8)明传奇中的舞蹈(9)地方戏曲中的舞蹈(10)昆曲、京剧中的舞蹈(11)戏曲舞蹈的美学意蕴(12)朱载堉《乐律全书》(13)韩邦奇《苑洛志乐》(14)张敉《舞志》(15)吕怀《箫韶考逸》(16)韦焕《雅乐考》(17)徐渭、汤显祖、李渔的乐舞思想10近现代舞蹈(1)新文化运动孕育黎锦晖儿童歌舞(2)欧风美雨催生普通学校舞蹈教育(3)吴晓邦新舞蹈艺术的实践(4)吴晓邦的舞蹈艺术观及其对中国舞蹈的贡献(5)戴爱莲的中国舞蹈情结(6)戴爱莲掀起的边疆舞运动(7)井冈山孕育了革命歌舞(8)延河水激荡起民族舞魂(9)交际舞的风行与步入歧途(10)歌舞艺术的兴起与沉浮11.当代舞蹈(一)(1)康巴尔汗和贾作光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2)民间舞的广泛发掘和艺术升华(3)中国古典舞的创造性建设(4)西方古典舞(芭蕾)的正式引入(5)军队舞蹈创作题材的拓展(6)军队舞蹈的鲜明特色和独特品格(7)现代舞的探索和遭遇(8)大型舞剧初盛和音乐舞蹈史诗的开创(9)舞蹈理论原地的开辟(10)舞蹈基础学科的建设(11)表演性舞蹈逐步发展(12)自娱性舞蹈活动兴旺(13)两部芭蕾舞剧的样板戏经历(14)畸形舞蹈的发迹和泛滥(15)复苏期舞蹈创作与“左”倾余波12.当代舞蹈(二)(1)突破性的创作和探索(2)民族舞蹈的时代演绎(3)现代舞的借鉴和引进(4)市场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影响(5)民族舞蹈的跨越式发展(6)现、当代舞蹈的本土化开拓(7)民族舞剧在繁荣中现突破(8)芭蕾艺术在完善中谋发展(9)舞蹈种类的拓展(10)群众性舞蹈的新动态(11)舞蹈研究的热点问题(12)舞蹈学术建构初具规模(三)外国舞蹈史:《西方芭蕾史纲》(朱立人著)1.芭蕾的起源(1)古代希腊的舞蹈(2)古代罗马的拟剧(3)中世纪杂耍者的技艺2.芭蕾的雏形(1)文艺复兴与芭蕾的形成(2)路易十四与宫廷芭蕾(3)皇家舞蹈院与皇家音乐院(4)最初的芭蕾理论书籍3.前浪漫主义芭蕾(1)启蒙主义及其对前浪漫主义芭蕾的影响(2)18世纪的法国芭蕾(3)18世纪的奥地利芭蕾(4)诺维尔及其舞蹈改革思想(5)多贝瓦尔与《关不住的女儿》4.浪漫主义芭蕾(1)浪漫主义与浪漫主义芭蕾(2)塔里奥尼父女与舞剧《仙女》(3)《吉赛尔》(4)《葛蓓莉娅》与浪漫主义芭蕾的衰落(5)四人舞(Pas de quatre)(6)浪漫主义芭蕾的其他舞蹈家5.俄罗斯芭蕾(1)《奥菲士》与芭蕾传入俄国(2)瓦尔贝赫和格鲁什科夫斯基(3)活跃在俄国的法国编导们(4)彼季帕一一俄罗斯芭蕾奠基人(5)俄罗斯芭蕾教学学派的形成6.世纪之交的芭蕾改革(1)戈尔斯基及其改革活动(2)福金的创作活动(3)佳吉列夫的“俄罗斯演出系”及其俄罗斯芭蕾舞团(4)佳吉列夫舞团中的几位主要舞蹈家7.前苏联芭蕾(1)探索阶段(2)戏剧芭蕾的兴衰(3)交响芭蕾时期8.当代欧美芭蕾(1)英国芭蕾简介(2)美国芭蕾简介(3)法国芭蕾简介(4)丹麦芭蕾简介(5)其他一些国家的芭蕾简况(6)苏联演员在西方的活动9.20世纪前期的现代舞(1)伊莎多拉•邓肯的自由舞蹈(2)露丝•圣•丹尼斯的宗教舞蹈(3)泰德・肖恩的美国舞蹈(4)玛丽•魏格曼的表现主义舞蹈(5)玛莎•格雷姆的心理表现舞蹈(6)多丽丝•韩芙莉的人道主义舞蹈10.20世纪后期的现代舞(1)艾瑞克•霍金斯的诗性舞蹈(2)约瑟•林蒙的人本主义舞蹈(3)默斯•坎宁汉的机遇舞蹈(4)皮娜•包希的舞蹈剧场(四)外国舞蹈史:《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欧建平著)1.舞蹈概说(1)舞蹈定义(2)舞蹈特征(3)舞蹈的功能(4)舞蹈的起源(5)舞蹈的分类(6)外国舞蹈的范畴2.自娱舞蹈(1)原始舞蹈(2)民间舞(3)交谊舞3.表演舞蹈(1)宗教舞(娱神舞)(2)民间舞(娱人舞)(3)国标舞(4)古典舞4.芭蕾(1)芭蕾概说(2)芭蕾欣赏(3)早期芭蕾(4)浪漫芭蕾(5)古典芭蕾(6)现代芭蕾(7)当代芭蕾5.现代舞(1)现代舞概说(2)现代舞欣赏(3)自由舞(4)早期现代舞(5)古典现代舞(6)后现代舞(7)后后现代舞(8)表现派舞蹈(9)舞蹈剧场(10)在欧美的传播(11)在亚太的影响(12)身体剧场(13)当代舞(14)舞踏6.新媒体舞蹈(1)新媒体舞蹈(2)电视舞蹈(3)录像舞蹈(4)舞蹈录像(5)“计算机编舞法”7.新世纪国际舞坛的回顾与展望(1)年轻化(2)放松化(3)轻松化(4)科学化(5)知识化(6)现代(舞)化(7)环境化(8)多元化(9)小型化(10)全球化三、考试要求考生应全面了解并理解中国舞蹈的发展历史,对历史上中国舞蹈的几个重要时期和时代风貌要能掌握。

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

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

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论文摘要] 随着辽代考古的进一步深入,有关辽代散乐方面的实物和图像资料不断被发现,其中,1971年至1993年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陆续发现了数座辽代壁画墓,壁画中普遍出现了场面较大且绘制精美的散乐图,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广泛注意的一个焦点。

本文就考古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辽代散乐的形成和普及、散乐的艺术形式和行用以及散乐配器的形制及演奏方法、辽代散乐的普及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辽代的散乐是一种体现民族融合和自身特色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形式繁多,演出形式自由灵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并对元代蒙古族舞蹈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辽代散乐宣化辽墓配器行用绪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契丹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乐舞不但是契丹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之一。

其中,散乐是一种民间乐舞。

它形式杂散,内容丰富多彩,传入辽朝后,深得朝野欢迎,凡喜庆典礼、居家宴饮、送往迎来等场合,必用散乐助兴。

这一点,除文献史料的记载外,在已往发现的辽墓壁画中多有形象的反映。

随着辽代考古的进一步深入,有关辽代散乐方面的实物和图像资料不断被发现,其中,1971年至1993年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陆续发现了数座辽代壁画墓,壁画中普遍出现了场面较大且绘制精美的散乐图,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广泛注意的一个焦点。

本文就考古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辽代散乐的形成和普及、散乐的艺术形式和行用以及散乐配器的形制及演奏方法、辽代散乐的普及与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丰富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和归纳法。

其他使用的方法还有:史料学、音乐学、美学和民俗学方法等。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学界对契丹民族的政治、经济、风俗、文学、文字、考古等研究都有较大的成果,唯独对契丹音乐的研究是个薄弱环节,目前所作的研究多数是资料的罗列,有些是孤立的研究,缺乏对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他们之前、之后的民族音乐文化间的联系进行系统地研究。

舞动“镔铁”之美——契丹(辽)宫廷乐舞概览

舞动“镔铁”之美——契丹(辽)宫廷乐舞概览

舞动“镔铁”之美——契丹(辽)宫廷乐舞概览作者:杨育新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内容提要]契丹族自有辽以来,在政治、文化、艺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力向中原文明靠拢。

宫廷乐舞作为辽统治阶级的礼教工具及娱乐手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辽代对中原礼乐制度的推崇与继承、对本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传统的尊重和发扬,以及作为契丹民族最上层阶级的审美趣味和趋向。

这对我们全面了解、挖掘这个民族的全貌和内在精神品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契丹/宫廷乐舞/民族特色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 (2011) 04-0160-3在中国历史上,辽从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到1125年的二百余年间,与北宋、西夏鼎立。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东至于海,西至于金山(今阿尔泰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今内蒙古克鲁伦河),南至南沟(今河北南部的北沟河),幅员万里”。

这就是契丹。

契丹这个名称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

就是这样一个崇尚武力的马背民族,在接受了汉文化熏染以后,音乐、舞蹈文化也逐渐散发出中原文明所特有的中庸与柔美。

契丹辽代乐舞源自唐、五代,并直接继承了后晋的包括音乐舞蹈在内的诸多文化成果,“晋诸司僚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悬、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

后晋的文化艺术成果悉数归辽所有,对辽全面接受中原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辽代宫廷乐舞的范畴,并不仅局限于表演地点在宫廷之上、皇城之中,而是有统治阶级参加、观赏的,并形成一定训练模式、表演模式的乐舞。

按照功能划分,大致可分为礼仪性乐舞、娱乐性乐舞两大类。

它们从辽代宫廷生活所用乐舞的几个方面向我们比较全面的展示了辽宫廷乐舞的整体风貌。

一、礼仪性乐舞礼仪陛乐舞是辽宫廷在大小典礼、节日、寿诞之时所使用的歌舞形式,其中不仅呈现出中原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渐渐固定下来的宫廷乐舞模式,还融汇了契丹草原民族文明的艺术特质。

草原丝绸之路视野下的辽代胡旋舞研究

草原丝绸之路视野下的辽代胡旋舞研究

杨育新由契丹族建立的辽代,在200余年间,牢牢控制了草原丝绸之路,使当时的欧洲、中亚、西亚许多地区和国家只知有“契丹”,而不知有“宋朝”,认为契丹族建立起的辽朝是继唐朝以后的中国实际统治者。

在兼容并包的文化策略下,契丹族摸索、建立了兼容中原、草原的二元帝国制度,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辽代文明。

根据《辽史·太祖纪》载,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室韦诸部,这些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部族在辽建元初期多被太祖征服,并俘掠了大量有伎艺者。

据《辽史·营卫志》记载:“辽属国可纪者五十有九,朝贡无常。

有事则遣使征兵,或下诏专征;不从者讨之。

”[1]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逐渐以辽为汇聚中心,进行不同文化、宗教和艺术的交流融通,使辽代音乐舞蹈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一、史料中的胡旋舞及形态关于胡旋舞的研究,历来引起敦煌学界、音乐学界和舞蹈学界的广泛关注,我们综合《通典》《旧唐书》《新唐书》《册府元龟》《乐府杂录》的记载,以及唐代白居易、元稹等留下的关于胡旋舞的诗歌,可以了解到胡旋舞包含在唐代十部乐之“康国伎”中,最早应于北周武帝迎娶突厥阿史那皇后时传入中原。

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附近,与安、曹、石、米、何、史、穆、毕等国一道组成粟特城邦,统称“昭武九姓”,唐代又称“九姓胡”。

该粟特城邦原是为匈奴所、破由祁连山西迁至中亚的古老民族,后归突厥。

7世纪中叶,唐灭西突厥,设羁縻州府。

在此期间,康国、史国、米国等纷纷向唐朝进贡胡旋女及方物,胡旋舞由此风靡长安。

白居易诗云:“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为胡旋。

”《旧唐书》中记载了武延秀“久在蕃中,解突厥语,常于主第,延秀唱突厥歌,作胡旋舞。

”[2]同样善胡旋的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荦山。

母阿史德氏,亦突厥巫师,以卜为业。

”[3]以上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胡旋舞与突厥的文化关联。

阴法鲁先生认为胡旋舞“本来流传于我国新疆及中亚一带,未必即以康国、石国为限。

从诗词歌赋中赏析辽代乐舞

从诗词歌赋中赏析辽代乐舞

从诗词歌赋中赏析辽代乐舞摘要:契丹人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同时与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其他民族一样,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不但广博地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其表现乐舞方面也是如此。

辽王朝存续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北方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与此相对应的音乐歌舞艺术也得到空前发展。

以诗词歌赋鉴赏作为印证,对诗词歌赋中音乐的记录和舞蹈的描述两个方面进行檀溪,进一步说明辽代乐舞艺术的辉煌和巨大魅力。

关键词:契丹;音乐舞蹈;诗词歌赋;赏析;贡献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辽王朝存续二百多年,在这二百多年里契丹人雄踞在北方,不但建立了疆域广阔的国家,还大力发展了军事、政治及经济。

此外契丹人利用和汉、女真、高丽和回鹘等民族的杂居,对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辽王朝建立之前,契丹人活动的核心区域是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地区,他们沿着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游牧、狩猎,“车马为家”、“居无常所”。

而音乐和舞蹈舞却是契丹人的“平生之好”。

上自契丹贵族,下至贫民奴隶,从隆重的祭祀场面到出场放牧的转徙途中,几乎都离不开音乐舞蹈。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和契丹人萧总管创作诗《契丹风土歌》中的一段则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盛况。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

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见红。

大胡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

一春浪荡不归家,自有穹庐障风雨。

①《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

②因此,辽代乐舞的兴盛直接影响到一大批的诗人学者,他们借辽代乐舞以抒情,发泄内心的快感,反之也进一步推动了辽代乐舞走向辉煌。

与此同时也为因史料匮乏而难以为人们所了解的辽代乐舞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的资料。

在后世流传下来的诗歌辞赋中留下的辽代乐舞气息,笔者就音乐和舞蹈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一、辽代音乐的记录辽代的音乐以广泛吸收各民族的先进成果为特征。

辽代乐舞音律文化的研究

辽代乐舞音律文化的研究

辽代乐舞音律文化的研究作者:魏世夫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3期摘要:辽代的音乐舞蹈文化艺术全面继承了晋、唐以来汉民族雅乐、燕乐、散乐等乐舞音律体系。

辽代音乐遵循“十二律用周黍尺九寸管,空径三分为本”定律。

契丹的音乐、舞蹈,融合了西域、渤海、高丽、回鹘、突厥、党项、女真、汉等周边民族的乐舞艺术。

乐舞是最生动的形象艺术。

多种民族的乐舞、音律、乐器在辽代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辽代乐舞;音律文化;乐器文化中图分类号:J609.2;J7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3-0001-04一、辽代乐舞的形成契丹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契丹人的歌舞音乐活动遍及全国各地,上至宫廷贵族,下至贫民奴隶,从朝廷吉仪到祭祀场面,从出场放牧到转徙途中,几乎都离不开音乐舞蹈。

契丹建国后,全面继承了晋,唐以来汉民族雅乐,燕乐,散乐等乐舞体系,同时又完整地保留了契丹本民族的乐舞习俗,表现出浓郁的民族个性,从而形成了融合西域、渤海、高丽、回鹘、突厥、党项、女真、汉等周边民族的乐舞。

(一)继承唐乐舞的音乐文化辽代早期乐舞继承了唐代音乐、舞蹈等诸多文化成果。

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较长时期的统一、安定、繁荣、强盛的时代。

就乐舞艺术而言,唐王朝既重视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优秀乐舞遗产的纵向继承,又非常乐于对各民族、各地区和域外各国奇乐异舞的横向借鉴。

如唐代宫廷乐舞的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扶南乐、高丽乐、高昌乐等均以不同民族地名为乐部的名称。

这种上下左右、南北中西、中外古今广采博取式的荟萃与创新发展造就了唐代乐舞艺术灿烂辉煌。

唐代的乐舞艺术影响了辽代,使之吸收、继承和发展了唐代乐舞的文化艺术,从而辽代的乐舞形成了礼仪性和娱乐性两大特点。

(二)受宋文化乐舞的影响辽代中期乐舞受宋音乐文化的影响。

乐舞音乐在北宋时期继承了唐代歌舞大曲,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变化。

论辽代散乐乐舞的酬神功能

论辽代散乐乐舞的酬神功能

s c r l w r o n n t e L a n a t o s i p r a s a t e p rr y fte mu i u e n t e c u ta d a u h mu as e e fu d i io Dy s tmb s eh p r o t a o sc s d i o r n — h y u al h h
摘要 : 辽代是我国历 史上在北方建立的一 个统一政权 , 辽代散 乐乐舞作为辽代 最常见的一种音乐形 式, 在 宫廷和 民间得 到 了很 大的发展 , 是辽代喜闻乐见 的娱 乐形式 , 辽代散 乐乐舞在辽代具有酬神祭祀功 能。从众
多考 古散 乐墓葬壁 画还 可以看 出, 墓葬壁画乐舞 图与宗教礼仪存在 着很 大的联 系, 辽墓 中之所 以有 大量散 乐
现发现于山西潞城南舍村的明万历二年抄本周乐星图中所记的供盏演出是有关明代北方乡村迎神赛社礼仪程序的记录其中保存了大量宋元时期祭祀献演的习俗这种酬神供盏礼乐活动传统之所以源远流长正是它在民间长期流传的结果所以冯俊杰先生认为发蒙于民间的祀神供盏应该是有一定道理24这种民间祭祠供盏仪式的组织形式对于理解认识宣化辽墓乃至宋金时期墓葬礼仪性空间的布置及其酬神功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现在仍然还可以从许多古代戏台遗迹与庙宇的关系中找到酬神供盏仪式的基本形式
第2 7卷 第 5期 2 1 年 5月 01
贵州师范学 院学报
J u n lo ih u No ma o lg o r a fGuz o r l l e C e
Vo _ l27. . No 5
Ma . 011 v2
论 辽 代散 乐 乐舞 的酬 神 功 能
祝 波
( 贵州师范 大学音 乐学 院 , 贵州 贵 阳 5 0 2 ) 5 0 5

盛京宫廷乐舞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舞蹈论文-艺术论文

盛京宫廷乐舞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舞蹈论文-艺术论文

盛京宫廷乐舞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舞蹈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原标题:清代盛京宫廷乐舞的渊源与沿革[摘要] 清代盛京宫廷乐舞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乐舞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

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清朝灭亡,296 年来满族为中国版图的统一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这一民族从古便能歌善舞,在宴会时都要以歌舞来助酒兴,并自娱自乐地喜极而起舞,这种生活习俗也奠定和促进了盛京宫廷乐舞的早期发展。

盛京宫廷乐舞是清代乐舞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研究清代舞蹈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清代;盛京宫廷;乐舞;渊源;沿革。

盛京宫廷乐舞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时的满族被称为肃慎。

在两汉时期又改族名为抱娄,到了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勿吉,而后的靺鞨(隋唐)、女真(辽金元明),这些都曾经是满族的祖先,他们的乐舞文化也都是清代盛京宫廷乐舞的早期形态。

四千多年以来,满族的祖先们为满族历史的积淀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满族先世们勇敢、无畏、坚强、善战的性格、品质和民族传统也给满族乐舞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祭祀自娱舞的肃慎、勿吉时期。

能歌善舞的满族人民,祖居长白山。

周朝时期,中国遥远的北方有一个部落,名为肃慎,在地域上聚居在深山老林及群谷中,北而连接黑龙江,东而临海。

他们的生存方式主要是捕猎和骑射,性格彪悍,个个都似勇士般晓勇善战。

满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及性格形成于肃慎时期,这种民族习性和民族传统对其子孙后代有着重要影响。

在他们的乐舞当中,也渗透和流露着其彪悍勇猛的性格,在多部史书上可见这样的文字肃慎之舞蹈,曲折多战斗容,.由此可见,肃慎时期的舞蹈体现了满族祖先们晓勇善战的民族气概。

《日本书纪》写到,以肃慎统称大陆北方部族,可见当时肃慎在北方各民族中以及在世界上所占的重要位置。

在《钦定四库全书》中记载当时汉王朝将少数部族的马韩、夫余、新罗、楼国、日本、勿吉(即肃慎后凿、百济、夷洲、高丽等地称为四夷中的东夷,这些民族在岁末时都要终日歌舞宴饮。

辽金元时期的舞蹈艺术与诗词创作

辽金元时期的舞蹈艺术与诗词创作

辽金元时期的舞蹈艺术与诗词创作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辽金元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不仅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在舞蹈艺术和诗词创作方面也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

舞蹈艺术和诗词创作作为辽金元时期的重要文化形式,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情感。

舞蹈艺术辽代舞蹈艺术辽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王朝,它在舞蹈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辽代的舞蹈多以宫廷舞和民间舞为主,其中以宫廷舞更为讲究。

宫廷舞主要以武功舞和宴会舞为主,武功舞展现了辽代人民勇敢和豪气的一面,而宴会舞则展示了辽代统治者富丽堂皇的生活方式。

辽代舞蹈的特点是舞者身姿挺拔,舞步优美,舞姿自由大方。

舞者在舞台上的流畅舞蹈动作给人一种激情四溢的感觉,表达了辽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金代舞蹈艺术金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辉煌的时期,它在舞蹈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

金代的舞蹈多以宴会舞和祭祀舞为主,其风格与辽代有所不同。

金代舞蹈以舞者优美流畅的动作和细腻的表情为特点,舞蹈形式更加庄重典雅。

金代的舞蹈艺术在形式上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舞蹈动作更加熟练和精致,展现了金代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元代舞蹈艺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化和开放的时期,它在舞蹈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

元代的舞蹈多以叙事舞和民间舞为主,其中以叙事舞更为重要。

叙事舞是一种通过舞蹈来讲述故事和传递情感的形式,它以情感表达和故事叙述为核心。

元代舞蹈艺术注重舞者的表演技巧和角色扮演能力。

舞者通过细腻的舞蹈动作和真实的情感表达,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诗词创作辽代诗词创作辽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辽代的诗词创作在表现形式上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色为主。

辽代的诗词语言清新淡雅,形象生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自然的向往。

在辽代的诗词作品中,不仅有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还有关于爱情、友谊和社会现实等方面的诗词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也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将地方文化元素引入舞蹈课堂教学的有关思考——以张家口学院开展辽代风格舞蹈创排

将地方文化元素引入舞蹈课堂教学的有关思考——以张家口学院开展辽代风格舞蹈创排

将地方文化元素引入舞蹈课堂教学的有关思考——以张家口学院开展辽代风格舞蹈创排
地方文化元素引入舞蹈课堂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更加全面、全方位地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舞蹈文化,从而实现舞蹈学到体验文化,享受活泼、精彩的学习体验。

张家口学院设计了一项特色课程——辽代风格舞蹈创排,其宗旨在于将张家口的辽代舞蹈文化融入舞蹈课程中。

张家口辽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中的辽代舞蹈文化尤为突出。

因此,张家口学院的舞蹈系统试图引入辽代舞蹈文化,并以此为契机,结合舞蹈教学和当今社会环境,以更加生动、活跃的形式传播精彩内容。

在辽代风格舞蹈创排中,学生不仅学习有关辽代民族舞蹈的形式、背景、内容等,还可以运用辽代传统样式,添加更多新元素,并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其他人了解辽代文化的奥秘。

辽代风格舞蹈创排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辽代文化的特色,还可以让他们体会舞蹈的乐趣,提高舞蹈能力,培养兴趣。

除此之外,辽代风格舞蹈创排还可以让学生对其他地区舞蹈文化有更系统的了解,以及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

在张家口学院开展辽代风格舞蹈创排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入及深入地了解自身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代舞蹈艺术研究述评【摘要】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处于我国历史上几个政权并存,由战争走向统一国家的历史时期。

辽国雄踞在中国北方,开创了多民族聚居政治、经济治理的先河。

作为民族融合的典范,辽存续200多年的时间里,不仅政治和经济空前繁荣,其文化艺术受多民族融合的影响更是别具一格。

在音乐舞蹈艺术方面为后代留下了异彩纷呈的硕果,以非物质文化传承影响现代舞蹈艺术。

本文以出土的文物作为印证,以文献记载作为依据,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进一步说明辽代舞蹈艺术的辉煌和巨大魅力。

【关键词】契丹;音乐舞蹈;文物;文献;影响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人在公元九世纪初建立的国家。

契丹人最早在公元三世纪初出现在史书中,自称“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自奇首云。

”①属东胡之鲜卑宇文部后裔②。

到了辽代的鼎盛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信威万里的草原帝国,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达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少有的繁荣。

以文化中的音乐舞蹈艺术为例,例如《辽史·乐志》中记载:“辽有国乐,有雅乐,有大乐,有散乐,有铙歌、横吹乐。

旧史称圣宗、兴宗咸通音律,声气、歌辞、舞节,徵诸太常、仪凤、教坊不可得。

”③。

此外契丹人能歌善舞,如姜夔、萧总管创作诗《契丹风土歌》云“大胡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

”④王安石在出使辽朝时所做《出塞诗》也有“涿州沙上饮盘洹,看舞春风小契丹”的诗句⑤。

出现上述歌舞升平的局面,这也取决于辽是一个多民族共处的国家,善于吸收并纳,有着因俗而治的政治格局,这也进一步推动了辽文化艺术的发展。

辽代舞蹈艺术也是秉承了多民族聚居,文化融合的特点,具有炫彩纷呈的的风格。

契丹人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它同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的其他民族一样,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广博的吸纳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为己用,表现乐舞方面也是这样。

因此,契丹乐舞种类丰富多彩。

原因是契丹乐舞受到汉族、高丽、女真,以及西域回鹘、大石等国家的影响很大,从而创造出了风格别致、独具韵味歌舞表演形式。

并且更有观赏性和实用性。

关于辽代的舞蹈艺术,通过文献和文物记载,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溯源,表现有以下几个类型:一、文物的反映1.三人组合舞蹈经幢台座在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文物中,有一件发现于巴林左旗前召辽开化寺①参见元·脱脱等著《辽史》,中华书局出版②同上③参见元·脱脱等著《辽史》,中华书局出版④参见赵永春编著《奉使辽金行程录》,吉林文史出版社⑤同上遗址的辽代经幢台座。

(图1)这个台座四面分别浮雕有祭祀、缠枝牡丹、舞蹈、双狮火焰珠等纹饰。

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1930年考察前召时曾做记述。

舞蹈纹饰三人皆身着长袍窄袖衣,腰中系带。

左面一人。

双手合十,右腿稍弯,左腿向后抬起。

中间人物,左腿跳起,右腿向旁提起。

双手呈托起状,小肘弯曲。

右边人物与左边人物舞姿呈对称状。

三个人物的组合舞蹈优美流畅,流露着一种灵魂悄然升华的感觉。

契丹人的宗教舞蹈首先有着很重的原始色彩,是伴随着娱神与自娱,模仿自己狩猎、游牧的生活场景再现。

契丹人最早信奉的是原始宗教萨满教。

这幅图案表现的很有可能是契丹人萨满教的内容。

2.铸铁舞伎坠饰现收藏于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

坠饰以透雕的形式铸有一上身裸露,下着长裤,足登短靴,手舞长带,髡发的少年形象。

从发式和服饰上看,是一个带有典型契丹特色的少年舞者。

舞者两腿稍弯曲,做小碎步疾走状。

双手执彩带交替舞动,长带上下左右交叉回旋飘舞,形成一个变化多段的“盘长”图形,即有飘逸之感又有甩动的力度,层次分明,对称和谐,加之举手投足的节奏感和形神贯通的内在律动,给人以舞蹈美的享受。

这种以彩带为道具的舞蹈,源远流长。

早在辽代就已有之,当时称“帔舞”,汉代称“巾舞”,辽代亦有此舞。

⑥巴景侃先生在《辽代乐舞》一书中对这件铸铁舞伎坠饰做这样的论证:“这种舞蹈形式源远流长,辽代的长巾舞无疑是从汉代的传统发展变化而来的。

辽代有许多的《袖舞》或《巾舞》的造型形象。

从现存的遗物或出土资料中可以得出,有独舞、双人舞、男女对舞、男子双人舞,甩袖、扬袖、举袖、掷袖,姿态各异。

双人舞往往以相同的舞姿组成协调而美丽的画面。

”⑦(图2)3.一枚人物说唱舞蹈花押印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以说唱舞蹈形象为印文的花押印。

人物头戴软角幞头,身着长袍,左手打笳板,右手反背于腰间,双腿微屈,手舞足蹈的在做说唱表演。

人物神态表现的惟妙惟肖。

⑧契丹人“髡发左衽,自标其风”。

《辽史》载:“晋天福三年,遣刘眗以伶官⑥参见政协巴林左旗委员会编著,1999年9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临潢史迹》第一辑⑦参见巴景侃编著,2012年由辽宁万卷出版公司的《辽代乐舞》一书⑧张兴国在2012第3期《辽上京文化遗产》中所述来归,辽有散乐,盖由此矣。

”⑨所以辽朝的散乐人物服饰是由晋传来的汉服。

这枚印文所描绘人物头戴软角幞头身着长袍。

这样的人物形象在辽国多为汉族伶人的装束,这种情况在辽墓壁画中也多有反映,如:辽上京博物馆藏《哈拉哈达辽墓壁画》。

用一个在做说唱表演的汉族人物形象作为“押字”,说明当时汉文化的音乐舞蹈在辽上京活地区也很活跃,甚至是大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⑩在辽代,民间有很多这样的说唱舞蹈的表演形式,如:契丹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臻蓬蓬歌》,从五代一直流传到金、元。

“臻蓬蓬“其意是用鼓敲所发出的声音。

据《全辽诗话》:又名“蓬蓬花”。

用鼓伴奏,每唱到曲尾,有“蓬蓬蓬”(鼓心声)、“乍乍乍”(鼓边声)的一段尾声故名。

有讽喻辽晚期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的《臻蓬蓬歌》诗文如下:臻蓬蓬,臻蓬蓬,外头花花里头空。

但看明年正二月,满城不见主人翁。

人物说唱舞蹈花押印和臻蓬蓬歌两者的表演形式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即:契丹乐舞不分,即乐为舞,舞毕即乐。

⑪二、文献的记载1.迎宾舞关于辽代的迎宾舞形式,北宋使臣张舜民在《画墁录》中记载:“契丹待南使,乐列三百人,舞者更无回旋,上下顿挫,伸缩手足而已。

”11这也正是契丹舞蹈踏地而歌的形象,充分显示出了契丹这个草原帝国的豪迈生活气势,同时也说明契丹的舞蹈粗犷豪放,节奏明快,顿挫有力,不拘泥的风格和特点。

辽代在很多祭祀、礼仪和宴会活动上都有舞蹈来助兴。

辽宫廷宴会上的舞蹈,礼仪隆重,大宴群臣和来使必有乐舞,这即带一种礼节性,又表达敬意。

2.踏锤另一位北宋使臣王曾记载:“渤海俗,每岁时紧会作乐,先命善舞者数辈前行,女士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宛转,号“踏锤”。

”15渤海国(公元698~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统治我国东北的地方民族政权。

698年,粟末首领大祚荣建立靺鞨国,自号震国王。

926年被契丹灭亡。

渤海归辽后,渤海的乐舞在契丹流传很久,并在金、元还经常出现。

在辽代还有反弹琵琶的胡琴舞,女真的莽式舞等,也在辽代广为流传。

辽代这种继承和发展对于此时的北方游牧民族舞蹈的发展和繁荣有很长远的意义。

3.倒剌“倒剌”是契丹语,意为乐舞。

宋人有《席上观倒剌》诗:雪后风灯焰焰寒,云诏旧部走伶官。

一双手技从容入,胜舞银貂小契丹。

16这种舞蹈的表演形式清人陆云次的《满庭芳》做了具体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⑨同脚注①⑩同脚注⑧⑪同脚注⑦11参见南宋徐梦莘编著的《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蜡,故使人惊。

衰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

”17这段文字描写头顶燃灯的舞者出场展示其轻盈的身姿,随着口中竹笛音乐而旋转,轻风吹起地上的雪花,随风飘舞。

而头上的燃灯则随舞步摇曳,表演之绝妙令人称绝。

从宋人《席上观倒剌》诗中所知,契丹的这种带有特技的乐舞表演,直到现代的蒙古族的《灯舞》、《顶碗舞》中,还可以看到历史的舞步与遗风。

17 辽代是中国北方草原的第一次大统一。

它融合了草原民族的文化智慧,很有效的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舞蹈是肢体的语言,辽代舞蹈有着各种文化因素相互渗透并存的特点。

它的这种影响丰富了舞蹈艺术的内容。

既学习了中原汉族的技巧,又兼容有西域等民族的原始风格。

辽代舞蹈呈袭北方游牧民族体系,后启金、元。

为北方游牧民族舞蹈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表现出契丹人一个开放的先进文化观念。

契丹人对舞蹈的热爱促进了中国北方草原的舞蹈艺术的一次大发展。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生活中,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辽代舞蹈,也对其后的其他民族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1]脱脱等.辽史(乐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2]赵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3]政协巴林左旗委员会.临潢史迹(第一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4]巴景侃.辽代乐舞[M].沈阳: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12[5]张兴国. 一枚人物肖像花押印[J].辽上京文化遗产,2012(3)[6]陈述.全辽文[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7]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3、9同,参看《辽史》。

中华书局,元脱脱著。

4、5同,参看《奉使辽金行程录》。

吉林文史出版社,赵永春编著。

6、《临潢史蹟》第一辑。

7、13、16、17《辽代乐舞》,辽宁万卷出版公司。

巴景侃著。

8、10同,《辽上京文化遗产》2012第3期,张兴国著。

11、12同,参见《全辽文》,中华书局,陈述著。

14、15同,参见《三朝北盟会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