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合集下载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有句式归结之五兆芳芳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宝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良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 者作甚”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 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故,即“以何”的倒装.暗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方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何故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 何,译为“对…… 怎么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 何,译成“把…… 怎么办”.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动方法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 怎么样”.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 乎,译为“不是…… 吧”.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何…… 为,译为“还要…… 干什么”.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何故…… 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故”即“以何”的倒置.“何故…… 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 做什么”.例如:敌未灭,何故家为?(《宋史·击飞列传》))4.何…… 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配合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记,暗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 呢”.例如:宋何罪之有?(《公输》)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 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 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6.庸…… 乎,译为“难道…… 吗”.例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7.其…… 乎,暗示洁问或揣度,译为“难道…… 吗”或“大概…… 吧”.例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8.如之何,奈何,译为“怎么…… 呢”.例如: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君子于役》)(三)表推测、揣度或商榷的固定句式1.得无…… 乎,得无…… 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 吧”.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2.无乃……乎,译为“恐怕…… 吧”.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成乎? (《般之战》)3.…… 之谓也,其…… 之谓也,其…… 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 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如:诗曰:“孝子不匾,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部》)(四)表感慨的固定句式1.何其,它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暗示原因和程度,译为“为什么”“多么”;一种是暗示感慨语气,译为“多么”.例如:(1)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荀子》)(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沽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一何,有的写作“壹何”,经经常使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增强感慨语气,可译为“多么”.例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必! (《石壕吏》)(五)表比较的固定句式1.孰与,与…… 孰,译为“跟…… 比较,哪一个……”.例如: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六)表选择或并列的固定句式1.非…… 则,暗示选择.可译作“不是…… 就是……”.例如: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2.其…… 其…… ,暗示选择.可译作“是…… 仍是…… 气有时候前一个“其”字可省略.例如:诚爱赵乎?其实僧齐乎? (《史记·赵世家》)二、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罕有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陈胜者,阳城人也.(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4)南阳刘子骥,崇高士也.(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6)七略四库,天子之书.(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8))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9)此三者,吾遗恨也.(10)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11)斯用兵之效也.2.采取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暗示判断.如:(1)此乃臣效命之秋也.”(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4)即今之傫然在墓者.(5)梁父即楚将项燕.(6)此则岳阳楼之大不雅也.(7)非死,则徙尔.(8)此皆良实,志虑忠纯.(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1)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3.采取否认副词“非”暗示否认.如:(1)六国破灭,非兵倒霉,战不善,弊在赂秦.”(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4)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例如:(1)刘备天下枭雄.(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二)主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主动句.其罕有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主动.如:(1)臣诚恐见欺于王.(2)秦城恐不成得,徒见欺.(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4)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5)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为”“为……所”表主动.如:(1)怙恃宗族,皆为戮没.(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为予群从所得.(4)恐为操所先.(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受”“受……于”表主动.如:受制于人.(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故至此?”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良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鬼域,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容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鬼域,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标记词:于、以.如:俄有武夫出于波间覆之以掌,虚若无物.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暗示强烈的感慨.如:(1)甚矣,汝之不惠.(2)美哉,我少年中国.”(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4)王无异于苍生之以王为爱也.(5)德何如,则可以王矣?(6)何由知吾可也?(7)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8)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9)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10)常人不克不及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掌控,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如:可烧而走(之)也.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1)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波不克不及鸣焉.(2)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3)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7)渔工水师虽知而不克不及言.(8)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9)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10)士志于道而耻粗衣劣食者,未足与议也.。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一、请判断以下句式特点:_________,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二、请判断以下句式特点:_________,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三、请判断以下句式特点:_________,注意括号内省略的内容,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与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与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与特殊句式一、“以为”、“以……为”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如: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如: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

(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详解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详解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详解(附例句)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

文言文特殊固定句式

文言文特殊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特殊句式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说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把……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连魁父那种小丘陵都不能破坏一点。

还能把太行,王屋那种大山怎么样呢①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②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①“夫寿夭者天也,先生其奈我何!”《太平广记·报应十六》2、“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虞姬虞姬,我能怎么办呢?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抑君有命,可若何?《左传·昭公二十一年》3、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父母之仇如之何《礼记·檀弓上》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焉》4、“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里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①此天所置,庸可杀乎?--这是上天安置的,怎么可以杀了呢?②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5、“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
其李将军之谓也? 2、孰与:可译为“谁与谁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3、得无……乎(耶):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 可译为“能不”或“莫非”。
• 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4、无以——有以: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 办法”、“有用来……的办法”。
二、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形式有四种: (1)“……者……也” (2)“……者,……” (3)“……者也” (4) “… …, … …也” 2.用“为”“乃”“则”“皆”等表判断。 3、用“是”表判断。 4、没有标志的判断句。 5、否定的判断句。
学法总结:
1、理解为本,重视翻译。 2、把握特点,掌握用法。
翻译这三句话,体会定语后置的特点。 文言文中,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或强调定 语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 心词之后。 1、用 “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 2、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3、中心词+之+定语 式结构
定语后置:翻译下列句子,体会定语后置 的特点,并区分属于何种定语后置。
1、吴儿善泅者数百。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梓涵冲刺补习
• 第四讲:文言文认知 • ——文言特殊句式 • ——文言固定句式
2022/5/7
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
倒装句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
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
一、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 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 的宾语前置句式。
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翻译句子,注意划线 部分的语序,体会宾语前置的特点。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文句式汇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文句式汇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句式一、文言固定句式文言文中常常见到由几个文言虚词结构而成的一种短语形式,我们常常称之为“凝固短语”或者“凝固结构”“固定结构”“习惯用法”“固定句式”等。

凝固短语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表疑问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王曰:“何以知之?”2、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5、何所……?(“所……的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二)表反问1、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何……为?(……干什么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3、何……之有?(有什么……呢?)例:孔子云:“何陋之有?”4、庸……乎(“难道……吗”)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宁有……乎(“难道是……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7、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三)表揣度1、得无……乎(耶)?(该不是……吗?)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其……欤?(不是……吗?)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无乃……乎?(恐怕(只怕)……吧?)例:无乃后乎?4、.……庶几……欤?(…或许…吧?)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四)表陈述1、有以(“有可以用来……的”)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无以(“没有什么用来……的”)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有所“有……的(人、东西、事情)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高中语文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由“者”和“也”构成的判断句。

由此变形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 “……,……也”“……,……者也”“……者,……”“……者,……者也”几种。

这些句式,也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⑦汝是大家子。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如: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无标识的判断句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

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②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就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与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与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以为”、“以…为”1、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与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2、“以为”就是“以…为…”的紧缩,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二、“所以”1、“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前出师表》)【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前出师表》)【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三、“如…何”、“奈…何”、“若…何”——“怎么”、“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例】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四、“何(奚)以…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五、“何……之有”——“何”就是“有”的前置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例】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六、“不亦……乎”——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 “不也……不”或“岂不也就是……不”。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特殊句式之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特殊句式之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谢谢观看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之) 《齐桓晋文之事》 ②然不自意能先破秦入关。(不意自) (意:料想) (《鸿 门宴》) 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 《齐桓晋文之事》
翻译:【爱护百姓,推行王道,就没有谁能够阻挡。】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 “无”、“莫”“弗”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之、 余、吾等。)
倒装句
4.无标志,语意表被动
(1)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2)而刘夙婴疾病。 《陈情表》
(3)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4)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
(我)弟弟||【认真】读了〈三遍〉(老师今天刚教的)古文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 “无”、“莫”“弗”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之、 余、吾等。)
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句式
【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省略句
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 子叫省略句。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还会省略谓语。 1.主语省略(承前省略、蒙后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柳宗元《捕蛇者 说》)(承前省略)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 宴》)(蒙后省略) (“度”前省略主语“公”可根据后一句“公乃入”推测出来。) (3)(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陶渊明《桃花源 记》) (4)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司马迁《鸿门宴》)
(二)定语后置
4.中心语+数量词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所的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二)表示反问8.何哉(也):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9.何为:为什么要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11.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14.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5. 非欤: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16.宁耶: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17.顾哉:难道吗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8.独耶(乎):难道吗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三)表示感叹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0.直耳:只不过罢了①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21.惟耳:只是罢了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22.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23.亦哉:也啊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以为”、“以…为”1.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2.“以为”是“以…为…”的紧缩,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二、“所以”1.“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前出师表》)【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前出师表》)【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三、“如…何”、“奈…何”、“若…何”——“怎么”、“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例】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四、“何(奚)以…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五、“何……之有”——“何”是“有”的前置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例】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六、“不亦……乎”——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四)表示揣度
25.无乃……与?:恐 怕……吧、只怕……吧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 将伐颛臾》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 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26.得无......耶,得无…… 乎:大概……吧、该不是…… 吧?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 乎?”《触龙说赵太后》
6.孰与……,与……孰: 跟……比较,哪一个…… 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 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 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 么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 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 能……呢 例:何可胜道也 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 要……呢 例:如今人方为 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 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13.安……哉(乎):哪 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 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14.不亦……乎:不是…… 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论语》
15. ……非……欤:……不 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 欤?《屈原列传》
(三)表示感叹
19.何其:为什么那么、 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 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 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0.直……耳:只不过…… 罢了
①王变乎色曰:“寡人非 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 乐耳!《庄暴见孟子》
21.惟……耳:只是…… 罢了 例:吾已无事可办, 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37.比及:等到……的时候
①对曰:“方六七十,如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子路、曾 皙……侍坐》

高中文言文阅读: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阅读: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阅读: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

译为“有个……的人”。

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

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

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

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

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

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

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

”《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

译为“所以(因此)……”。

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

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

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

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

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

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句式复习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

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

根据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

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第一类: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3.“……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第二类: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

第一部分熟记篇熟记九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作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1.“是”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作判断句的主语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2.“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3.“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4.“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5.“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6.“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行》)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7.“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①非人哉(《陈太丘与友期行》)②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8.“……,……也”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9.“……,……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10.“……者,……也”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1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13.“……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二)被动句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愚公移山》),“感其”即“被……所感动”2.“为”表被动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为用”即“被……所用”3.“为……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为秋风所破”即“被秋风吹破”,“为”即“被”4.“于”表被动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即“被”(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油)自钱孔入(《卖油翁》)2.省略谓语再(鼓)而(气)衰(《曹刿论战》)3.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①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二章》)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③念无与(之)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4.省略量词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②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愚公移山》) 5.省略“于”①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②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小石潭记》)(四)倒装句1.谓语前置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2.宾语前置①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何以战?(《曹刿论战》)3.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①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②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4.定语后置①马之千里者(《马说》)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5.介宾结构后置①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躬耕于南阳(《出师表》)③屠惧,投以骨(《狼》)④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⑤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二、固定句式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

高考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

6.申之以孝悌之义。
22.不能喻之于怀。
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24.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9.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25.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0.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
2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虫鱼、鸟兽。
庖丁解牛
5.(2)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 2014(浙江卷)《欧阳行周文集序》
6.(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2014(安徽卷)《朱先生筠行状》
状语后置类型 (定语)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
名词+动词+(名词)+
+名词(短语、句子)
名词+动词+(名词)+
+名词(短语、句子)
名词+动词+(名词)+(乎)+名词(短语、句子)
名词+动词+(名词)+(如)+名词(短语、句子)
课堂小练
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 A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定语后置
•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 中心词前。
• 在文言文中 ,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位置,强调定语 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 后。
•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 前面去翻译。
1、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之子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

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表示疑问
1.如…何;若…何;奈…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若太行、王屋何?——以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铲不平, 还能把大山怎么样呢?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凭着(你)剩下来的一点时光和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不能毁掉,还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呢?
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虞姬,我把你怎么办呢?(我怎么安顿你呢?)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等。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2.“庸……乎”——“哪里需要……呢”“难道……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庸迟乎?——难道晚吗?
夫庸为智者乎?——难道算是智者吗?
3.“独……耶”、“独……哉”——“难道……吗”。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4.“何以……为”“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为”是助词,表反问,“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哪里用得着告辞呢?)
5.“何……之有”——“有何……”的倒装,“有什么……呢?”
宋何罪之有?
何陋之有?
6、“不亦……乎?”——“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不为……乎”——“不算是……吗?”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8.“岂……乎(哉)”——“难道……吗?”、“怎么……呢?”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9.“非……欤”——“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
10.“宁……耶”——“哪里(怎么)……呢”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
11.“何所”——“所……者为何”,“……的(人、事、物)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木兰你想的是什么
12.“其……乎(邪)”——“大概……吧?”“难道……吗?”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能讥笑他吗?)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难道是真的没有马吗?大概是不懂得马吧?)
13..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二)表示比较
1.“孰与”、“与…孰…”——“孰”做疑问代词,译作“谁”“哪个”;“孰与”、“与…孰…”是表比较,翻译为“与…相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您认为廉颇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你与他的年龄相比谁大谁小?”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
2. “……孰若……”——“哪里比得上”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做两个郎的仆人,哪里比得上做一个郎的仆人呢?)
(三)表示感叹
1.“何其……”——“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直……耳”——“只不过……罢了”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他们)没有(跑)到百步罢了
3.“一何……”——“多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四)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与其…不如…”
2.“与其……宁……”和“宁……无(不)……”——“与其…宁可…”和“宁可…不…”
3.“不(非)……则”“不……即”——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
4.“其……邪,其……邪?”——“是……呢?还是……呢”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
其然乎?其不然乎?——是这样吧?还是不是这样?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你是能够理解呢?还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苍茫的天空,那样的色彩,是它的本来色彩?还是因为太远了而目无法看清?
(五)表示推测、揣度、商榷
1.“得无……乎(与、欤、邪、耶)”“得微……乎”“得非……乎”——表推测疑问“该不会……吧”“莫非……吧”“恐怕……吧”
日食饮得无衰乎?——平常的饮食该没有减少吧?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堂下恐怕有痛恨我的吧!)
2.“无乃……乎”——“莫非……吧、恐怕……吧”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是”帮助倒装)
3.“……之谓也”——“说的就是……啊!”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我之谓也——懂得了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这说的就是我呀。

4.“其……之谓也”——“大概说的就是……吧”。

其李将军之谓也——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六)其他
1.有所(无所)——“有什么(没有什么)……的(人、物、事)”
秋毫不敢有所近——一点东西都不敢有什么靠近(意译: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
2.有以——“有用来…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方法)。

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没有办法……
无以为报——没有用来报答的
无从致书以观——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

3.何以……为——“还要……干什么呢”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
4.是故、是以、以是——“因此,所以”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
5.所以——(1)“……的原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们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的原因,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把国家大事放在第一位,把个人恩怨放在后面。

(2)“用来……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这样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
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用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6.“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在朝廷当官时对人民生活疾苦担忧,而在隐居田野是则对君主担忧,既然这,,那么什么时候才感到快乐呢?"
7.“且……且……”——“一面……一面……”或“又……又……”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高祖见韩信已死了,又高兴又怜惜他
8.“而已”“焉耳”——“罢了”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只是能顺应树的自然生长规律来使它的本性得以发展罢了
9.“以……为”“以为”——“认为……”、“把……当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的美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
10.“于是”——“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从这时起”“在这种情况下”
11.“之类”“之属”“之伦”“之徒”——“……这一类”
12.有……者——“有个……的人”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乡邑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正在读书应考,长时间考不中秀才。

客有吹洞箫者——客人中有个吹洞箫的人(也可以翻译为定语后置:有个吹洞箫的客人)
13.唯(惟)……之(是)……——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唯余马首是瞻
惟你是问
惟兄嫂是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