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论文
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1500字论文
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1500字论文篇一:试论建筑周围环境对建筑人的心理的影响《环境心理学论文》之试论公共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院(系)名称工学院建筑系 2021城市规划 100107023邢超环境心理学马晓洁专学学课指业班级号生姓名程导教师2021 年 12 月 20日摘要: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概述,从环境的不同层次对人的认知、情绪、行为的影响来探讨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结合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历史学了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
然后心理如何设计和营造符合人类从需求的建筑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是建筑环境与心理效应的启示。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人类心理需求;建筑环境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它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环境心理学等都有着直接联系诸多的联系。
首先, 建筑设计环境心理学作为人类学环境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部分, 它与环境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环境的暧昧关系。
在环境心理学中, 是将心理学的教育学观点引入环境, 利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 探讨和消除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此处环境是指对人类生存的全部空间环境。
建筑环境心理学同样要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又区别于外部环境心理学。
在建筑环境社会学中, 环境的范畴是指特定的建筑环境, 侧重于环境的基地特性, 如绿地、水面、建筑群等, 也就是广义上所的建筑空间, 它是利用建筑构件从大自然的原始空间中所界定出来的有限范围。
换句话说, 建筑环境心理学一方面的是居住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 另一方面研究的是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 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相当程度的技术手段, 以获取所需要的使用功能, 同时达到在要求及经济条件制约下的建筑环境美。
而建筑环境心理学将心理学的学术活动学术研究应用于建筑环境, 通过研究, 揭示建筑空间与人则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以解决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具体问题, 从而以使建筑空间不仅在功能上, 同时在心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篇一《精神病与环境心理因素的关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急剧变革,都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一点已被国内外许多专家所承认。
作者通过对1020例住院精神病病人的回顾性调查,进一步探讨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使人们从社会学角度重新估价精神疾病,并从护理角度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以提高精神疾病的治愈率,减轻社会各方面的负担。
一、材料与方法资料取自我院1968~1988年间住院的精神病病人26425例,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样比=0.04,K=l/0.04=25),抽取样本1057例,剔除无参考价值病例37例,有效病例(应答率)1020例(96•5%),样本具有代表性。
按统一表格,以分组、划记(将调查资料按项分别列入整理表内,用划“正”字记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资料整理。
调查以病历为主,对记录不清的项目进行了核实,资料具有可靠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1.精神病病人的年龄、性别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关系(表1)从年龄分析,本组病人中,以21~30岁年龄组居多,共413例,其中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发病者381例,占本年龄组的92%。
这是由于青年时期心理变化多,面临升学就业、恋爱婚姻、工作学习等问题所产生的社会应激因素较多,精神负荷较重,川特别是“”期间,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环境不适应、以及返城后工作得不到及时安排所造成的压抑心理有关。
从性别看,本组病人女性高于男性,但差异无显著性(尸>0.05)。
31一40岁年龄组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尸<0.01)。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与妇女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地位易受挫折有关。
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
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环境心理学开始以研究“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为重点,后来发展为研究“人的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篇一《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环境建设》摘要:高校的院系资料室是高校文献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教学、师生学习、科研等服务,本文通过研究环境心理学中环境与人的交互影响,指出高校院系资料室应回归环境建设本位,为师生学习和科研创造一个优质、专业的环境。
关键词:院系资料室;环境心理学;环境建设过去,我国高校基本上是校、系两级建制,校有图书馆、系(部)有资料室。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以不同形式进行着合并、重组、优化,绝大多数高校将学科性质接近的系(部)组合成二级学院,系(部)成为学院下设的机构,根据高校科学研究的需要有些系部变成了科研所,或在系(部)的基础上成立了科研所。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原系(部)资料室进行整合,或保留原系资料室,或合并成院资料室,或整合成校图书馆分馆(资料中心),或并入学校图书馆。
在资料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高校院系资料室如何服务、建设和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现状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教高[2002]3号)“第八条高等学校的院系资料室是全校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全国各高校基本都有院系资料室,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作用,并与学校图书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组成了学校的文献保障体系。
但是,目前高校院系资料室的事业发展却遇到了一些困境,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现状令人担忧。
高校院系资料室是师生学习、阅读、查阅资料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在自然环境上应宽敞明亮,人文环境应舒适幽雅,然而,由于过去办公房屋紧缺,大多数资料室空间狭小、光线不足、阴暗潮湿,没有足够的桌椅、书架,报刊、书籍随意摆放,使查阅资料的师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随着环境心理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现代意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不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被认为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篇一《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城市的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是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
城市广场与其使用者—人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人的行为心理是广场空间环境设计的依据和根本。
因此,提出以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的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城市广场中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以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本依据,从城市广场的空间尺度、空间层次、空间序列三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探讨创造舒适、健康、人性化的城市广场空间环境的设计道路。
关键词:人性化;环境心理学;城市广场;空间环境城市广场,自从两千多年前在古希腊诞生时起,历来就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和城市的新旧交替,城市广场日益成为增强、点缀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景观,吸引着广大市民群众加人其中。
它不仅是人们消遣、休息之地,也是获取信息、进行交往,甚至是接触社会和学习的一种场所。
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人们的庆典与祭祀活动,是为人们进行供奉、祭祀、宗教仪式等活动而设置的广而空的场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休息及娱乐广场等各种类型。
在城市中设置广场的目的就是使市民能更方便、舒适地进行多样性活动,因此广场空间环境是否人性化直接影响其功能的实现。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广场大而空旷,很少有人在其中停留一些广场上有机动车辆穿行,交通混乱一些广场基本被闲置,缺乏活力。
这些都是由于在广场设计中忽略“人”的因素造成的。
浅谈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浅谈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环境心理学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兴起的,目前环境心理学已经成为了21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较有突破的一个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环境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环境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一:《浅析城市广场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论文关键词】城市广场环境心理学人性化行为空间行为轨迹【论文摘要】在现代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城市广场已经是现代城市当中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交流、娱乐场所,而且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广场不仅展现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展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
广场设计应以城市居民为中心,要以人为本,达到广场的人性化。
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以人的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为主题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重要性。
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式,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漫步、用餐、或观察周围环境的场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为了追求广场的规模和数量,开始盲目的建设广场,而不注意城市自身的环境状况出现了:广场过大,而无人观赏,而且没有人可待的地方。
让人感到空空旷旷的,或者说不像广场。
诸多的现象是因为设计者没有以广场的作用及人的需求去设计一个广场。
建设一个广场的目的就是为本城市本地区的市民服务的,广场吸引不了市民,得不到市民的赞扬,广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环境心理学与广场的发展史书记载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广场,有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及娱乐广场、交通广场等等。
不同功能类型的广场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娱乐场所。
一个广场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广场的使用性,在现代的广场使用的现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场让人感到过于空旷,甚至在广场当中有机动车辆行驶,人在广场中活动没有一定的安全性。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2)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2)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篇二《环境心理学在老年人室内居住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65岁老人的数量正在快递的增长,而超过85岁的老人人数增加更快。
因此,老年人群体在社会总群体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老年人设计也应成为设计行业的主流。
文章从环境心里学的角度,分析了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基本特点,以试图为角度为老年人提供一种更加舒适、安全、怡人的室内居住环境。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老年群体;室内设计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环境和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应用社会心理学学科,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它是从心理学和行为知觉的角度,分析人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活动、反应及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了解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解决个体因环境而产生的各种行为活动问题。
不仅满足室内居住环境的使用性,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使用者对于居住空间的心理需求,从而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并给予视觉上、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室内环境。
1.老年群体的基本心理和行为特征1.1老年人自卑心理特征分析在生活中,老年人经常会产生一些心理负担。
例如由于常年遭受疾病困扰因而担心会给自己的儿女带来生活上的负担,或是因为自己年岁以高,身体各部分技能都有所下降,有些以前做的事情现在就力不从心,因此渐渐的心里产生了自卑感。
随着长时间的消极心里积淀,最终发展成精神抑郁、性格孤僻,成为脱离社会的群体。
1.2老年人虚荣心理特征分析虚荣心里的产生,多半是来自于自尊心比较强的老年人。
他们一生希望收到他人乃至社会的尊重和重视,时间久了,在心理上表现得十分好胜、固执、自我。
1.3老年人寂寞和孤独心理特征分析老年人寂寞和孤独心理产生的原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在主观方面是由于自身年龄问题而告别自己的工作。
在客观方面,由于亲人和友人的离世或子女不在身边而引起的寂寞心理。
孤独和寂寞会导致老年人思考和判断问题能力的下降,使老年人头脑反应迟钝,加速衰老,最终成为老年痴呆[1]。
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范文
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范文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其周围物质的、精神的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它作为一种新观念下的建筑理论,自世纪年代确立以来,迄今已逐渐发展完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范文篇一《环境心理学视阈下城市商业街景观设计》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城市商业街逐步向综合化、多样化的方向拓展,形成了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多功能的商业中心。
城市商业街的景观设计,要求以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不同人群的消费心理,这样才能满足舒适、健康、宜人的景观设计理念。
保障商业街空间通透性、环境安全性,才能维持街景整体的连续性。
本文就此从环境心理学视阈分析城市商业街景观的设计。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商业街景观;设计;城市城市商业街是一个汇聚着城市文化和历史的场所,也是人们休闲的最佳场所。
城市商业街处在多方位、多层次和多形态的空间体系内,其主要的形态随着社会生活、意识、形态发生着变化,它是一个城市的缩影。
许多城市商业街交通拥挤、街景单调,缺少整体连续性和景观特色。
设计城市商业街,应当从行为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和环境之间的联系。
以人为中心,从人心理特征考虑问题,把握环境空间设计、人与环境的联系。
1.不同人群消费心理需求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的安全程度和户外活动水平有联系。
倘若人感觉不能放松,比较紧张,那么所处的环境就会失去人气。
商业街广场上的巨型喷泉、茂密树林会遮住人的视线,人们会感到不安全。
特别是在傍晚时分,巨大遮拦完全阻挡了人的视线,前方空间难以通过环境进行预知,人会产生紧张心理。
当人们置身于街道公共环境中时,首先会考虑到自己的人身安全。
以性别角度分析,男性逛商业街是有目的和计划的,直接去自己愿去的商店购买商品。
女性逛商业街是无目的和计划的,她们喜欢游逛,遇到较为新奇的商品会选择性的购买。
男性购物速度快,不会停留。
男性陪女性逛街会感觉疲惫,而女性在男性陪同下会觉得无趣。
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
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推荐文章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热度:人格心理学论文参考热度:心理学毕业论文参考范文热度:色彩心理学论文参考热度:有关二级心理学考试论文参考范文热度: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篇1试谈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摘要]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影响着风景园林设计者对于环境的设计与评价,是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之一。
本文通过总结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的特殊性,试图探索适合该专业的环境心理学教学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环境心理学教学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多领域,因此有着众多的别称(如人类生态学、生态心理学、环境行为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等)。
[1]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认知,而心理影响着设计的表达。
因此,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风景园林涉及城市规划、美学、建筑学、文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多专业融合是其显著的特点。
作为风景园林的学生和从业人员,园林设计与工程固然重要,但是任何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没有将环境使用者的心理研究透彻,其职业生涯也无法走的更远。
因而,环境心理学已成为很多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在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将景观设计与人紧密结合在一起,解决人在场所中的各种需求。
笔者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特点,结合五年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试图探索出适合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环境心理学论文20xx字
环境心理学论文20xx字篇一:环境心理学论文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浅析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指导教师:朱少华姓名:可苗班级:室设111班学号:20xx313360105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浅析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内容摘要】建筑环境心理学作为现代建筑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起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着建筑的永恒价值,环境心理学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如何将环境心理学合理的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我了解了环境心理学的一些概念,以及应用它对周围建筑做出一些合理的分析,在本文中简单的阐述了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和指导意义,以及环境心理学与建筑环境设计的关系,并举出了环境心理学应用于建筑设计的具体实例。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建筑环境设计建筑类型与色彩室内设计一.前言总述:关于环境心理学,在朱老师的系统教学下,经过八周的学习,我主要了解到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其中包括环境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人通过多种感觉体验环境,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动觉等等、以及环境知觉理论中比较流行的三种理论是: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和概率知觉理论。
建筑设计讲究“以人为本”,人的心理行为是建筑与环境设计的依据。
通过探索建筑环境与人的心理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对建筑设计创作的把握,创造出富有感染力、亲和力的独具特色的建筑空间。
《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有说过:“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
这句话也说明了在建筑设计中,应着重关注环境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怎样创造合理的建筑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六篇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六篇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范文1环境心理学是讨论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阅历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殊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
一方面,强调人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两者之间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环境心理学需要转变基本概念和讨论方法滞后的现状,重视组织、社区和文化意义上的跨学科开放性讨论,加强国际沟通和合作。
由于以往环境心理学讨论没有充分体现跨学科讨论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多学科讨论的优势,所以环境心理学不应当被单纯看作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更需要看作是关于人、环境、行为的跨学科讨论领域。
很多环境问题本质上是行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问题,它们分布层次包括个人、家庭、公司、工业和政府部门等,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区的环境心理学讨论,在方法论讨论原则上必定受制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响,需要吸纳与整合多个交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观点,如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建筑学、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学等。
当代环境心理学讨论不应当只在个体水平,更应当在区域性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上考虑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在更开阔的视野上辨别和澄清讨论环境问题的心理学问题、概念、模式和讨论方法,制造多学科的“思想合作”和“讨论梯队”,应当意识到解决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单单靠心理学的作用是特别有限的。
因此,环境心理学家应当广泛开展国际间、多学科间的讨论,为环境政策的制订供应理论支持。
环境心理学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环境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月末,在北美兴起,继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快速地传播与进展,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讨论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月,才从发达国家引入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开头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相关讨论,从而引起其他有关学科人员的广泛爱好和关注。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参考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参考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参考篇1浅析博物馆环境心理学摘要:博物馆观众的参观需要、兴趣和参观动机、态度,观众参观流线,观众的休息交流区域都对博物馆的建筑心理设计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博物馆空间、材料、光与色彩及声音的设计与人们心理相结合,达到人与建筑相和谐。
关键词:博物馆、心理、空间、材料、光与色彩、声音、苏州博物馆博物馆已逐渐成为各个城市的地标建筑,且是展示各地历史文化,与人们对话交流的特色的空间。
与商业建筑等不同,博物馆展示设计需要突出其精神的内涵,要强调其文化、历史厚重感、及人们认知交流。
人们的心理行为已经对博物馆建筑设计产生重大影响。
环境心理学就是是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研究符合人们的愿望、要求的空间、环境,并与其相适应地对环境进行选择、改善或创造。
它在建人们在博物馆中的主要活动为参观、研究、交流、信息、休息。
而博物馆则以丰富的空间、灯光、色彩变化来引起人么各种心理活动。
博物馆观众的参观需要、兴趣和参观动机、态度,观众参观流线,观众的休息交流区域都对博物馆的建筑心理设计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博物馆空间、材料、光与色彩及声音的设计与人们心理相结合,达到人与建筑相和谐。
空间博物馆观众来到博物馆参观,也许是为了一件展品、也许是为了解当地的历史、也许是为了其独特的建筑造型空间。
不同的形状、高低大小空间会对人的心理感受产生影响,一个适合的建筑空间可突出其展品的特色及当地地域建筑空间特点。
如:直线方形空间给人熟悉、稳重之感,而流线、三角形空间可给人动态变化的感觉。
而高大、宏伟的空间则给人严肃的感觉。
博物馆为公共建筑,其功能较为复杂,因此展室之间的交通空间流线需清晰且由明确指向性,使得人们一目了然,较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展品上。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2)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2)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篇二《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宜居环境研究》摘要: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最多的就是居住场所,在这里时时刻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人们相互交流、运动、漫步等,而来实现这些活动的也是居住在这里的人。
本研究正是希望通过从居住人的角度大于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进行探讨,探求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景观设计思路。
关键词:人;心理;宜居环境0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居住观念已经从满足功能的需求转向生态型需求的变化,居住区设计的最根本的是需要从居住人群的心理角度出发,心理学在居住设计中的运用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解决和提高居住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更多是没有真正把握心理要素的内涵,只是认为提高居住区的生态设计就是满足了心里的需求,没有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考虑。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使用人群的关注探讨居住区设计是富有重要意义的。
1居住空间环境的现状好的人居环境不仅可以逾越心情,也为居住人群的相互交流提供了重要场所,为人与人之间最简单的交流创造了机会。
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建设更新,人们已认识到居住区环境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而我们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提升居住环境呢?长期以来的实践中,为了提高居住区品质,特定的功能活动设施及场地、人造硬质、生态景观一直是设计的重点,相对来讲,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对“人”的淡漠,使得现存的很多住区环境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
第一,缺乏归属感。
为了提升居住区的整体质量,创造强烈的视觉刺激。
大量运用设计手段强化的景观气势,构成了不亲切的因素。
第二,过于强调对设计效果的思考,忽视功能的需求。
在设计中大量运用各种造景和艺术手段,淡化了居住人群在使用时方便和需求程度,忽略了居住者心理需求的重要作用。
第三,过度强调景观的生态性,缺乏文化精神的传播。
每个设计地块都会在长期的社会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其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环境,但是很多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往往忽略了它的文化体现。
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2)
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2)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篇二《建筑设计与环境心理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摘要:面临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巨大压力,“如何把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到具体的建筑设计中,唤起学生的社会性意识”是烟台大学建筑学院四年级居住组团与单体建筑设计教学的改革目标。
文章以2008年山东省农村住宅竞赛一等奖方案为例,具体阐述建筑设计与环境心理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并探讨多学科专业教师联合辅导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心理学;教学模式在这个学科知识交叉融会的时代,城市的综合性、社会性与不确定性决定建筑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已超出物质范畴而日益趋向于复合性的社会问题。
Prutt-Igoe住宅区被炸毁的实例已证明建筑设计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建筑的形式,更取决于使用者,这促使整个建筑界重新审视建筑环境的意义,并深刻理解使用者对建筑环境的需求。
人在环境中生活,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介入的应用学科,在居住区实际领域中充分发掘使用者对环境的需要、欲望和反应,强调了在设计过程中兼顾不同人和不同文化对建筑的要求,为居住区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然而,目前国内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对学生来说,整个设计过程还停留在传统的视觉研究层面,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始终没有体现在学生的建筑设计中。
为此,烟台大学建筑系四年级居住组团与单体建筑设计教学以“如何把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到具体的建筑设计中,唤起学生的社会性意识”为改革目标,阐述建筑设计与环境心理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探讨多学科专业教师联合辅导教学模式。
一、多学科专业教师合作辅导教学模式21世纪是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是以多元化思潮为基础的时期,是学科知识交叉融汇的时期,建筑也逐渐向复杂化、多样化演进,单纯的物质环境设计引发了大量的城市问题。
面对一系列城市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烟台大学建筑学院教学团队积极从社会学、行为心理学、人文学科中寻找线索,提出“建筑设计与环境心理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打破年级界限,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联合辅导、共同研讨,力图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环境与心理学论文
环境与心理学论文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逐渐认识到环境心理学重要性。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与心理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与心理学论文篇1浅析环境心理学在传统商业空间中的运用摘要:商业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不仅要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环境及商业之间建立同一性的联系,将人的心理体验与场所的内在和谐作为商业空间设计的支柱,对于营造良好的商业空间普遍适用。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文试图通过环境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来分析《清明上河图》中人的行为和商业空间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商业空间;清明上河图;行为;环境心理学1 商业空间与人的关系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人际交往,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
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人所处的物质空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人类社会自产生了商品交换,就出现了商业空间。
所谓商业空间就是指提供有关设施来满足人们进行各种商业活动的场所。
人类的商业活动,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周易・系辞》中就有所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古代的:“以物易物,互通有无”的交易方式就形成了商业活动的原始形态――集市。
在没有城市之前,“市”的概念是人们剩余物品交换的场所。
最初的集市是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的,一般是几日一集。
集市的形成与宗教、节庆、农耕繁闲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期的赶集庙会可以说是定期性及流动性的商业活动。
由于这种交换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方便,这样就逐步形成了固定的交换场所。
因此,商业活动由非定期发展到定期,由流动式的交易变为固定的营业;商业空间由流动的时空进入到特定的时空,由最初的集市向自由市场、夜市发展;由农村的集市贸易向城市的市场发展;由摊贩进入店铺。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以上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以上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环境和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应用社会心理学学科,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以上,希望大家喜欢!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以上篇一《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平面构成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摘要: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面临着飞跃的发展,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的人们对于景观设计也有了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景观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载体,在现阶段所涉及的种类、形式、方法也丰富多变,现代景观随之也越演越烈。
但基于实际景观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空间格局混乱,景观要素组合不当,不能合理的做到疏密有序等,使我们不得不思考点、线、面作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造型要素,如何通过其布局来塑造空间氛围,打造好的现代景观关键词:环境心理;平面构成;景观设计;点线面Abstract: China i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fac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for a long period in the future, more and more people the pursuit of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landscape design has also been more attention and application. Landscape as a carrier of the spiritual life, type, form, method involved in the present stage is rich and varied, modern landscape also becomes more and fiercer. But some problems exist in actual landscape projects based on chaos, such as spatial pattern, landscape elements combined properly, could not reasonably be orderly density, so we have to think of point, line, surface as the modeling elements in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how to build the atmosphere of space through its layout, build modern landscape.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graphic form; landscape design; point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是将心理学引入环境中,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心理学论文
环境心理学论文环境心理学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一门集多种学科性质于一身的新的研究取向的心理学分支,属于一门边缘性学科。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心理学论文篇1浅析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校园环境营造【摘要】现代高校校园不再仅仅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研究的场所。
多种教育形式在大学中并活、学习、工作方式在学校中交叉、碰撞、交流,给大学校园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该文阐述了环境心理学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并将其引入到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去,探讨如何创造一个满足师生行为心理需求的大学校园环境。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随着近年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大学陆续投资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在校园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校园环境景观的建设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很多新建成的校园往往只是表面看上去很美,却缺乏生机和活力,许多广场绿地成为摆设,很少有人在其中驻留和活动,其主要原因是设计时没有考虑使用人群的不同心理需求,没有处理好校园环境和使用人群的关系。
因此,本文将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入到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去,探讨如何创造一个满足师生行为心理需求的大学校园环境。
一、环境心理学概述1、理论发展环境心理学最初产生于美国。
布鲁斯威克的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在构建环境时知觉起着积极作用,人们理解环境的感觉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这一理论观点是当今阐述个体知觉环境信息过程的理论先导。
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体内部对环境的表征是决定其在生活空间运动的关键因素,这种内部表征归根结底取决于个体对物理环境的知觉。
总之,人类行为与物理环境之间有着紧密联系。
这些观点为现代环境心理学理论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勒温的学生巴克和赖特,1947年创建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研究机构―――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专门用来研究真实世界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
从研究中产生出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生态心理学是环境心理学的先导,它强调在自然情境中自然发生的行为,强调物理环境对人行为的作用。
环境心理学方面论文
环境心理学方面论文环境心理学由最初研究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发展为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目的在于探索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试图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方面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心理学方面论文篇1论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现状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心理学前沿学科。
环境心理学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1] 。
一、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有关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一百多年前(Gulliver,1908;Trowbridge,1913)。
19世纪,心理学家研究了人对声、光、重量、压力等环境刺激的知觉,但由于行为主义的主导地位和对学习过程的强调,当时的研究倾向于把环境事件看作强化程序和儿童经验。
20世纪40年代,少量关于环境和行为联系的研究出现,其中包括行为地图、环境认知地图和城市社会学(Moore,1987)。
不过,这些并不完全是对环境和行为相互作用的最充分的研究。
最早转向对环境和行为系统研究的人是费斯廷格(Festinger)、沙赫特(Schachter)和贝克(Back),他们研究了环境设计因素对学生社会关系发展的影响 [2] 。
20世纪50年代,这个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勒温(Lewin,1950)把环境定义为决定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
尽管他强调的主要是社会环境,但是人们还是会经常谈论到他的理论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同一时期,勒温的学生巴克(Barker)等人对环境和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把勒温的行为公式:B=f (PE) (即人的行为是人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和“生活空间” (life space) 等心理场论(field theory)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生态心理学研究范式,从而启动了最初的环境心理学研究[3] 。
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
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心理学前沿学科。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篇一《环境心理学及其研究述评》【摘要】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的诞生及其东西方发展,做了文献梳理评述,以期学界进一步了解其背景和现状。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研究;述评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人际交往、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
一、环境心理学简要追述环境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分化产生的―门交叉学科。
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的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传统意义上,环境心理学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心理学的结合。
随着环境心理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现代意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不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被认为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重视建筑环境与心理及行为之间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纪元前,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就曾运用各种手法矫正视觉错觉。
有关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1886年德国美术史家沃尔芬(H.wolffin)著有《建筑心理学绪论》一书,曾用“移情论”的美学观点讨论建筑物和工艺品的设计问题。
其后,汉斯・迈耶(H.Mayer)还打算在包豪斯中开设心理学课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城市环境严重恶化,对居民的身心和行为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同时,不少新建筑因无视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导致社区崩溃、建筑拆毁、居民抗议等严重后果,并遭到社会的严厉批评。
因此,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引起多学科研究者的深切关注。
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研究终于汇集成多学科的新兴交叉领域――环境(建筑)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试论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院系:工学院建筑系
专业:城市规划
年级:07级
学号:
姓名:
2011 年5月
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认识,结合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了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中的研究及应
用。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建筑学人的感受
正文: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它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
它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与人的行为关系。
而我们探索的则是人与周围建筑及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和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所以说,它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心理学的交集。
建筑——不仅是用来为人的需要服务的专门组织起来的空间,不仅是结构、材料和技术,也是符号系统。
因此假如承认建筑学是一种语言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懂得如何去理解每一幢建筑,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实体与整个环境构成综合的环境景观 ,研究其单体或组合形态的含义与环境间的关系,对我国现代环境景观的构筑 ,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其研究的程序应首先建立在它与感觉它的人之间存在着认知关系上 ,进而再研究它与周边环境间的配置关系. 因此 ,鉴于人-建筑-环境间的这种渗透性与认同感 ,有必要肯定建筑形态发展在环境中的心理属性与环境语义 ,并包括它们之间由此产生的非因果关系.
建筑环境心理学,即人与建筑,环境所发生的某种复杂关系。
引用一位日本专家的专业阐释是“研究环境和人的心理相互作用的边
缘性学科,研究人与周围社会、物理环境的关系,研究环境感知、评价、刺激和行为以及个人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利用科学手段,系统说明人与环境关系的领域,探讨解决其中的问题,使人类能适应和改造环境”。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
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
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
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建筑师协会就曾强调指出:“建筑师的责任是要把原先存在的和新的环境结合在一起,负责为城市提供美观的外貌和能设计出能为人们接受的空间。
”我们要注意人们的活动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因为创造环境的意义是通过人们的活动显示出来的。
建筑创造了新环境,它不但是人在生理物质上,而且更应是人在心理上、感情上的体现,建筑师所创造的环境已包含了尽可能广泛的心理学的范畴。
我们所做的一切建筑,抛却它本身的价值功能,无不成了环境的一部分,也许我们自己并没有感觉到,但它的的确确影响着周围的很多人,这就是环境心理学在建筑中最简单的体现。
接下里,我们从建筑心理、人居心理两个方面来解析。
【一】建筑心理——色彩与情感
白色:纯洁,凉爽,冷酷
黑色:悲伤,庄严,阴森
褐色:平稳略带压抑
灰色:忧郁,沉闷,绝望
金色:装饰,贵重,辉煌
银色:宁静,和平,清白
红色:激情,热烈,振奋
橙色:活泼,浪漫,欢快
黄色:轻快,明朗,亮丽
绿色:自然,新鲜,安静
蓝色:明亮,沉静,静态
紫色:华丽,高贵,幽雅
建筑色彩的运用——(1)医院空间
手术需求:减少反光,安静【青、蓝色调】
病房需求:清凉,镇定【橙、黄、白色调】
产房需求:恬静,温馨放松【绿、中性色调】
建筑色彩的运用——(2)商业空间
商业需求:装饰性,趣味性宣传性,戏剧性.明度大,光亮,色彩艳丽夺目.善用灰色底色,红色,橙色跳色,生动活泼,具有舞台效果。
建筑色彩的运用——(3)餐饮空间
餐饮需求:和谐,幽雅,情趣刺激食欲,但不益久留.暖色调运用.【橙、绿、中性、自然色调】
建筑色彩的运用——(4)展示空间
展示需求:使大脑和眼睛处于平衡状态.用中性色调,不具视觉残象作用,又能够突出主题展品。
建筑色彩的运用——(5)教学空间
教学需求:调和作用,不能反差太大,降低视疲劳程度.标准搭配:米黄色背景+墨绿色黑板;反面例证:白色墙壁+漆黑黑板.
【二】人居心理——
归属感:是佛洛姆( E .F r o m m) 氏理论中的术语,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环境状况中人的心理现象以及对环境的知觉都不行同;环境物理量和环境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环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的相互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而归属感的造成是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反馈规律。
建筑就是给人家的感觉,这是一种人对居住环境舒适,安全,喜爱,满
足的体现。
自然亲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包括自然环境(如噪声、温度、风向、气候、空气的污染)和社会环境(如个人空间、地域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的影响。
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适应和创造一种有利与个人发展的环境。
但是,良好的自然是营造好的环境心理的基础。
我们说以人为本,但同时要以自然为依托,每个人,都向往与自然的交流,冰冷的建筑环境,空洞的室内空间,会让人无趣而远之。
(关键词:精神调剂,健康视觉,空气清晰)
邻里效应:传统的邻里关系是居民聚居一处面对面形成的亲近的人
际关系,具有感情的规范.邻里在相互接触的具体社会条件下产生道德意义感,相互理解,帮助.交流,文娱。
这是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文化等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情绪的感染和行为的感染,这两点都是人与人的邻里效应,好的效应会营造好的生活环境,可以提升人们的心理享受。
接近与疏远:人与环境情感交流的反应.有的地方人们愿意停留休憩;有的地方,人们却感到枯燥,引不起兴趣.对建筑环境的好恶倾向表现于行为就是是对环境的接近或疏远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倾向性和回避性.这就是环境心里学里社会环境的地域观念。
私密性与领域感:人的领域性要求,即要求占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不受干扰,不妨碍自己的独处和私密性。
这是社会心理学中人的一种自我的心理。
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不仅仅考虑人的感受,而要在人体尺度色彩空间环境,建筑形式、室内装饰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建筑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发挥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一门新的科学研究方向。
它是研究建筑形态,建筑思维与人类心理意识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既要求对人类意识形态可以渗入建筑形成的各个环节的认识及内容,同时也探求建筑形式、空间、色彩等量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变化可产生影响力的分析。
我们要做到两点:1)、首先要了解影响环境认知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包括年龄和性别、经验和文化、环境特征)2)、潜在环境(是指包括气候、高度、温度、声音、气味和照明等非视觉部分所组成的环境)会对人的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在我们的设计中让建筑处于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之中,充分利用心理学知识,才能让建筑更好的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要充分考虑到树木、坡地、水体等自然环境在设计中对建筑的影响。
是否注意了反映,以及怎样反映我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以及本民族不同层次的文化,是否注意了反映以及如何适应我们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本民族内不同层次的用户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对于不同用户群的不同行为,不同心理要求给予了多少考虑,三四十年后,我们今天新设计的建筑是否仍可延续......
结语:人的心理现象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化所衍生出来的现象,是物质
对外界刺激反映的高级形式,是物质高度组织化后的表现。
心理的产生根源于物质反映特性的高度发展。
反映特性只有在受到刺激才显现其存在,没有了刺激,反映特性就会潜伏起来,不会表现出来。
而建筑心理学讲述的更多的是关于建筑给人的刺激性及人类吸收后又反馈到建筑的科学实践。
建筑心理学在当代的设计中越来越为建筑师所关注。
这是建筑设计的一大进步。
从原始的巢居,到纪念性庙宇的出现,建筑一直都孤独的享受着人们的仰视,人体尺度的提出时建筑设计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他第一次提醒人们,建筑不是孤单的主体,他只是工人们使用的客体。
到了现代,建筑师越来越看到,人在建筑设计中的核心作用。
从尺度,色彩到环境空间,所有的一切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
一个不懂得研究心理的建筑师,注定会蜕变为孤独的艺术家。
通过本期建筑心理的学习和探讨,我受益匪浅,并希冀通过个人对心理学的兴趣与热衷,对建筑心理学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认识,从而在以后的设计中做出更为人性,更为合理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