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赏析

合集下载

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序》原文及鉴赏

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序》原文及鉴赏

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序》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序》原文及鉴赏【导语】:〔清〕蒲松龄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

聊斋志异《白秋练》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白秋练》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秋练》原⽂、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秋练》原⽂ 直⾪有慕⽣,⼩字赡宫,商⼈慕⼩寰之⼦。

聪惠喜读。

年⼗六,翁以⽂业迂[1],使去⽽学贾,从⽗⾄楚。

每⾈中⽆事,辄便吟诵。

抵武昌,⽗留居逆旅,守其居积[2]。

⽣乘⽗出,执卷哦诗[3],⾳节铿锵。

辄见窗影憧憧,似有⼈窃听之,⽽亦未之异也。

⼀⼣,翁赴饮,久不归,⽣吟益苦。

有⼈徘徊窗外,⽉映甚悉。

怪之,遽出窥觇,则⼗五六倾城之姝[4]。

望见⽣,急避去。

⼜⼆三⽇,载货北旋,暮泊湖滨。

⽗适他出,有媪⼊⽈:“郎君杀吾⼥矣!”⽣惊问之,答云:“妾⽩姓。

有息⼥秋练[5],颇解⽂字。

⾔在郡城[6],得听清吟[7],于今结想,⾄绝眠餐。

意欲附为婚姻,不得复拒。

”⽣⼼实爱好,第虑⽗嗔,因直以情告。

媪不实信,务要盟约[8]。

⽣不肯。

媪怒⽈:“⼈世姻好,有求委禽⽽不得者。

今⽼⾝⾃媒,反不见内,耻孰甚焉!请勿想北渡矣!”遂去。

少间,⽗归,善其词以告之,隐冀垂纳[9]。

⽽⽗以涉远,⼜薄⼥⼦之怀春也[10],笑置之。

泊⾈处,⽔深没棹;夜忽沙碛拥起[11],⾈滞不得动。

湖中每岁客⾈必有留住守洲者[12],⾄次年桃花⽔溢[13],他货未⾄,⾈中物当百倍于原直也,以故翁未甚忧怪。

独计明岁南来。

尚须揭资[14],于是留⼦⾃归。

⽣窃喜,悔不诘媪居⾥。

⽇既暮,媪与⼀婢扶⼥郎⾄,展⾐卧诸榻上,向⽣⽈:“⼈病⾄此,莫⾼枕作⽆事者[15]!”遂去。

⽣初闻⽽惊;移灯视⼥,则病态含娇,秋波⾃流。

略致讯诘,嫣然微笑。

⽣强其⼀语。

⽈:“'为郎憔悴却羞郎’,可为妾咏[16]。

”⽣狂喜,欲近就之,⽽怜其荏弱。

探⼿于怀,接■(⽉+函)为戏[17]。

⼥不觉欢然展谑[18],乃⽈:“君为妾三吟王建'罗⾐叶叶’之作[19],病当愈。

”⽣从其⾔。

甫两过,⼥揽⾐起坐⽈:“妾愈矣!”再读,则娇颤相和。

⽣神志益飞,遂灭烛共寝。

⼥未曙已起,⽈:“⽼母将⾄矣。

”未⼏,媪果⾄。

见⼥凝妆欢坐,不觉欣慰;邀⼥去,⼥俯⾸不语。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
在《聊斋》中,生死主题得到了广泛的表现,也有了新的发展——在思想内涵上,从价值观上对生死作了比较集中的艺术思考;在艺术处理上,不但创造了生死转换的多种审美形态,而且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让作品主人公生而死、死而生,反复渲染,不断强化,从而使生死主题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获得了最充分的表现。
情与爱,是《聊斋》的一大主题。 《聊斋》中的爱情主题可归纳为:1、生死不渝的真情追求。2、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3、“春风一度,即别东西”的性解放。4、“礼怨情制”的婚姻观。但《聊斋》对这一主题的开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出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创意。首先,在价值观念上,把爱情置于生死之上;在道德观念上,把爱情置于封建礼法上,并提出了“礼怨情制”的首创性构想。其次,“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是《聊斋》的独特发现和创造。再次,它为那些实行“性解放”的青年男女树碑立传,其观念之新颖,人数之众多,空前未有,令人耳目一新。
在情节的提炼上,做到离奇不失其真,曲折不失其严,丰富不落窠臼,这是《聊斋》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它那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表现在情节的光怪陆离,神出鬼没:什么冤魂复仇、神仙下凡、鬼变人、人化虎,等等,真实变幻莫测,想想瑰丽;鸟鱼花卉以及狐狸的千变万化,更是如窥万花筒,无奇不有,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孙子楚爱慕阿宝,既可以“魂随阿宝去”,又能变成鹦鹉。“生自念倘得身为鹦鹉,振翼可达女室。心方注想,身已翩然鹦鹉,遽飞而去,直达宝所。”
从《聊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楚辞》以来诗词文赋用语的固有特色,又可以看到《左传》以来史传文学造句的传统技巧。我们既可以看到左转右折、陡起陡落的情节演化,也可以看到节奏鲜明,旋律生韵的时空流程和阴暗相生,浓淡有放的结构布局。我们既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真挚感人的情感寄托,还可以看到蒲松龄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资兴,对时空遐想,以及其哲学感悟……总之,《聊斋》以独特的思想,独特的人物,独特的艺术构思,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立足于我国古典文学之林,占据于世界文学宝库的一席之地。

明清小说之《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内容解读与赏析

明清小说之《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内容解读与赏析

明清⼩说之《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内容解读与赏析对《罗刹海市》的理解,应当从“异史⽒⽈”⼊⼿。

那是作家对整个社会的概括,也是作家创作意图的表⽩。

“异史⽒⽈”指出,⼀、社会已经变得美丑颠倒,越是坏的越受欢迎,因⽽⼈⼈要装假⾯逢迎⼈,⼈情世态如同⿁蜮世界⼀样阴冷。

“花⾯逢迎,世情如⿁; 嗜痂之癖,举世⼀辙;⼩惭⼩好,⼤惭⼤好。

” ⼆、⼈决不可以⾃⼰堂堂正正的男⼦汉⾯⽬处世。

“若公然带须眉以游都市,其不骇⽽⾛者,盖⼏希矣。

”三、美好理想只能在幻想中存在。

“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

《罗刹海市》完整地体现了《聊斋志异》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先,作家以奇妙的想象对社会现实作了折光式的、⼊⾻三分的揭露。

⿊⽯为墙的罗刹国不过是现实社会颠倒的投影,在这个社会中,真正有才学的⼈必须由那些⽬不识⽂,⼼存鄙见者擢拔,品格⾼尚者永远要被蝇营狗苟者左右,美丑颠倒的异域就是“世情如⿁”的⾎腥现实!作家⼗分善于把深邃的哲理隐化在类似于恶作剧的描写中,罗刹国相国的⾯⽬,执戟郎家中的歌舞场⾯,都是以极度夸张的怪异⾯⽬出现。

“貌类夜叉,皆以⽩锦缠头,拖朱⾐及地,扮唱不知何词,腔拍恢诡。

”歌舞场⾯从唱腔、唱词到扮相,都丑恶之极,滑稽之⾄,作家却写得煞有介事。

对极为可笑的、极不合理的事物,采⽤平静的、冷静的、乃⾄冷峻的描写,所谓⽪⾥阳秋的描写。

这既是富于谐趣和幽默感的,⼜是思想深沉和透辟的表现。

其次,充溢着诗情画意的龙宫,是作家的浪漫情趣和理想主义的集中表现。

龙宫是凡俗中有志于“致君尧舜上”者的伊甸园。

蒲松龄终⽣不能从科举中得到展才良机,却始终怀抱“他⽇勋名上麟阁”的愿望。

康熙⼗七年他在《拟上征天下博学鸿词,亲考栋⽤,以备顾问,群⾂谢表》中,讴歌皇帝“盛世崇⽂”,“揆⽂奋武”,“礼⼠亲贤”,幻想⾃⼰可以被皇帝赏识:“幸得以⼗年枯枿,蒸⽽为芝”。

他实际的遭遇呢?却是拟表中那两句话:“⼈握灵蛇,或使泣卞和之⽟;⽂飞彩凤,⽆由弹贡禹之冠”。

《聊斋志异》经典片段赏析

《聊斋志异》经典片段赏析

《聊斋志异》经典片段赏析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袱独奔,甚艰于步。

急走趁之,乃二八姝丽。

问:“何夙夜踽踽独行?”女曰:“行道之人,不能解愁忧,何劳相问!”生曰:“卿何愁忧?或可效力不辞也。

”女黯然曰:“父母贪赂,鬻妾朱门。

嫡妒甚,朝詈而夕楚辱之,所弗堪也。

将远遁耳。

”问:“何之?”曰:“在亡之人,乌有定所。

”生言:“敝庐不远,即烦枉顾。

”女喜从之。

生代携幞物,导与同归。

女顾室无人,问:“君何无家口?”答云:“斋耳。

”女曰:“此所良佳。

如怜妾而活之,须秘密勿泄。

”生诺之。

乃与寝合。

使匿密室,过数日而人不知也。

生微告妻。

妻陈,疑为大家媵妾,劝遣之,生不听。

偶适市,遇一道士,顾生而愕。

问:“何所遇?”答言:“无之。

”道士曰:“君身邪气萦绕,何言无?”生又力白。

道士乃去,曰:“惑哉!”世固有死将临而不悟者!”生以其言异,颇疑女。

——《画皮》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

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

”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

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

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

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

意甚乐其幽杳。

会学使案临,城舍价昂,思便留止,遂散步以待僧归。

日暮,有士人来,启南扉。

宁趋为礼,且告以意。

士人曰:“此间无房主,仆亦侨居。

能甘荒落,旦暮惠教,幸甚!”宁喜,藉藁代床,支板作几,为久客计。

是夜,月明高洁,清光似水,二人促膝殿廊,各展姓字。

士人自言:“燕姓,字赤霞。

”宁疑为赴试者,而听其音声,殊不类浙。

诘之,自言:“秦人。

” 语甚朴诚。

既而相对词竭,遂拱别归寝。

宁以新居,久不成寐。

闻舍北喁喁,如有家口。

起伏北壁石窗下,微窥之。

见短墙外一小院落,有妇可四十余;又一媪衣绯,插蓬沓,鲐背龙钟,偶语月下。

妇曰:“ 小倩何久不来?”媪曰:“殆好至矣。

”妇曰:“将无向姥姥有怨言否?”曰:“不闻,但意似蹙蹙。

”妇曰:“婢子不宜好相识。

”言未已,有一十七八女子来,仿佛艳绝。

聊斋志异《骂鸭》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骂鸭》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骂鸭》原⽂、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骂鸭》原⽂ ⾢[1]西⽩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

⾄夜,觉肤痒。

天明视之,葺⽣鸭⽑[2],触之则痛。

⼤惧,⽆术可医[3]。

夜梦⼀⼈告之⽈:“汝病乃天罚。

须得失者骂,⽑乃可落。

”⽽邻翁[4]素[5]雅量[6],⽣平失物,未尝征于声⾊[7]。

某诡[8]告翁⽈:“鸭乃某甲[9]所盗。

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10]将来。

”翁笑⽈:“谁有闲⽓骂恶⼈。

”卒[11]不骂。

某益窘[12],因[13]实告邻翁。

翁乃[14]骂,其病良已[15]。

异史⽒⽈:“甚矣,攘[16]者之可惧也:⼀攘⽽鸭⽑⽣!甚矣,骂⾳之宜戒也:⼀骂⽽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17]骂⾏其慈者也。

” 聊斋志异《骂鸭》翻译 淄川县西⽩家庄的某⼈,偷邻居的⼀只鸭⼦煮着吃了。

夜⾥,觉得全⾝发痒;天亮后⼀看,⾝上长满了⼀层细细的鸭茸⽑,⼀碰就疼,⾮常害怕,可⼜没有办法医治。

夜⾥,他梦见⼀个⼈告诉他说:“你的病是上天对你的惩罚,必须得到失鸭主⼈的⼀顿痛骂,这鸭⽑才能脱落。

”可是邻居家的⽼⼈平时度量宽宏,⽣平中丢东西,不曾表现在声⾳和脸⾊上。

偷鸭⼈很奸滑,便撒谎告诉⽼翁说:“鸭⼦是邻居某某所偷,他⾮常害怕别⼈骂,骂他可以警⽰他将来(再来偷鸭⼦)。

”⽼翁笑道:“谁有那么多⼯夫⽣闲⽓,去骂这种品⾏恶劣的⼈。

”最终也不肯骂。

偷鸭⼈很难为情,只好把实情告诉了邻居⽼翁。

⽼翁这才肯骂,那个⼈的病就痊愈了。

写奇异故事的⼈说:“太厉害啦,偷盗的⼈⼀定很害怕:⼀偷盗居然浑⾝长出鸭⽑!太厉害啦,骂⼈的⼈真的应该⼩⼼啊:⼀声骂竟然会把盗贼的罪孽减轻!但是,⾏善也是有⽅法的,那邻居⽼⼈,是⽤骂⼈来实⾏他的仁慈的啊。

” 聊斋志异《骂鸭》赏析 蒲松龄善于⽤幽默⽽犀利的笔锋对⼈性中贪婪、荒淫、愚昧的⼀⾯进⾏⾟辣的讽刺,从⽽酿造出⼀些妙趣横⽣的故事。

《骂鸭》就是这样的⼀篇杰作。

⼩说所叙故事富有哲理性,颇耐⼈寻味。

某⼈盗烹邻翁之鸭⾷⽤后,结果浑⾝长出鸭⽑。

《聊斋志异 - 卷六 - 狼三则(其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聊斋志异 - 卷六 - 狼三则(其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聊斋志异 - 卷六 - 狼三则(其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聊斋志异 - 卷六 - 狼三则(其二)清·蒲松龄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一个屠戸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

屠戸半路上遇到两隻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戸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

一隻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隻狼仍然跟从。

屠戸再次扔骨头,后面的狼停住了,前面的狼又到了。

骨头已经扔光了,可是两隻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戸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

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戸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隻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戸。

一会儿,一隻狼径直走开了,另一隻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戸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

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隻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戸。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衹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戸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隻狼也被杀死了。

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隻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衹是增加笑料罢了。

注释:屠:宰杀牲畜。

这里指屠戸,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止:通「衹」。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赏析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赏析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赏析作者在这个故事里描述了两个国度:一个是罗刹国.一个是龙的国度。

故事中还刻画了一个飘洋过海游历了两个国度而最后回归故土的人物——马骥。

罗刹本是古印度土著民族之一,据说男的黑身、朱发、绿眼。

故事里当然不是说的这个民族,作者也许由此得到启示,而想象出一个"大罗刹国。

在这个国度里美二肚颠倒,越丑越是担任高官要职,掌管朝政;越是美.越被看成妖怪。

"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

〃因此,越是不怕丑化自己的面日,就越是能得到重用.越是能取得高官厚禄。

在这个国度里,容不得美的存在,墙是黑色,舞女貌如夜叉,音乐〃腔拍恢诡〃。

马骥以煤涂面,则人以为美,他唱靡靡之音,则“王人悦"。

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与讽刺,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在龙的国度里,一切与之相反。

这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这里环境优美,光明澄沏;这里人物美,宫殿美,花美、树美、鸟美,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政治清明。

这里重用的是贤士,看重的是文才,君仁臣忠,夫义妻贞。

这毫无疑问是作者理想的寄托。

作者一生郁郁而不得志,抱旷世之才,而屡斌不中,所以他在“异史氏日〃中感叹万端,说这种理想只能"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

贯穿故事始终的人物马骥也是刻画得十分成功的。

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形象时不仅充分利用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所处的故事环境,而且还利用了议论。

故事一开始在介绍人物时,突出了三个方面:一是“美丰姿",一是"喜歌舞〃,一是有文才,这三点都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线。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作者借马父之口插入了一段议论:〃数卷二挎,饥不可煮,寒不可衣〃。

这就使得马骥在向求厚禄而不求功名的方向发展。

他到罗刹国后,遇到的是一个"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的环境。

开始他奇怪,惊异,但是渐渐地在他身上出现了"以煤涂面作张飞”的行为。

这不是偶然的,他已经在接受丑的影响,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

聊斋志异婴宁赏析

聊斋志异婴宁赏析

《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婴宁》一文中,描写婴宁的形象十分生动,也隐隐吐露着作者的心意。

婴宁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笑.文中用“笑”来刻画其天真烂漫共26处.出游时“笑容可掬”,见有人挑逗她时是“笑语自去”在园内是“含笑捻花”,见客人时是“笑不可揭”,下树时是“且下且笑”,行婚礼时是“笑极”.与王子服正是初见时的婴宁是这样的: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逋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生曰:“小于甥一岁.”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生首应之.又问:“甥妇阿谁?”答曰:“无之.”曰:“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惜有内亲之嫌.”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似乎这样频频的笑在众人眼中是痴,可她真的痴傻吗?如若她真的痴傻作者也不会如此偏好她了吧。

不似小倩的鬼魅,如一颗明珠般存于世间,以欢乐的笑声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

蒲松龄不仅写出了她的天真娇憨、“狂而不损其媚”的性格,而且着力描出了那山中“笑矣乎”生活的环境。

她诞生在比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要美艳的园圃之中。

园外“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园内“细草铺毡、杨花糁径”。

聊斋志异《狼三则》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狼三则》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狼三则》原⽂、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狼三则》第⼀则原⽂ 有屠⼈货⾁归,⽇已暮。

欻⼀狼来,瞰担上⾁,似甚垂涎;步亦步,尾⾏数⾥。

屠惧,⽰之以刃,则稍却;既⾛,⼜从之。

屠⽆机,默念狼所欲者⾁,不如姑悬诸树,⽽蚤取之。

遂钩⾁,翘⾜挂树间,⽰以空担。

狼乃⽌。

屠即竟归。

昧爽往取⾁,遥望树上悬巨物,似⼈缢死状。

⼤骇。

逡巡近之,则死狼也。

仰⾸审视,见⼝中含⾁,⾁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价昂,直⼗余⾦,屠⼩裕焉。

缘⽊求鱼,狼则罹之,可笑矣。

聊斋志异《狼三则》第⼀则翻译 ⼀个屠夫卖完了⾁回家,天⾊已经晚了。

在这时,突然出现了⼀匹狼。

狼不断地窥视着屠户带着的⾁,嘴⾥的⼝⽔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跑了好⼏⾥路。

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来⽐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来继续朝前⾛的时候,狼⼜跟了上来。

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想,狼想要的是⾁,不如把⾁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了)再来取⾁。

于是屠夫就把⾁挂在钩⼦上,踮起脚(把带⾁的钩⼦)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拿给狼看了看。

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

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

第⼆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的地⽅)取⾁,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个巨⼤的东西,就好像⼀个吊死在树上的⼈,感到⾮常害怕。

(屠夫因为害怕)⼩⼼地(在树的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到近前⼀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条死狼。

(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含着⾁,挂⾁的钩⼦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咬住了鱼饵。

当时市场上狼⽪⾮常昂贵,(这张狼⽪)能值⼗⼏两⾦⼦,屠夫的⽣活略微宽裕了。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样,狼本来想吃⾁,结果遭遇了祸患,真是可笑啊! 聊斋志异《狼三则》第⼆则原⽂ ⼀屠(tú)晚归,担(dàn)中⾁尽,⽌有剩⾻。

途中两狼,缀⾏甚远。

屠惧,投以⾻。

⼀狼得⾻⽌,⼀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前狼⼜⾄。

聊斋志异《棋鬼》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棋鬼》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棋鬼》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聊斋志异《棋鬼》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棋鬼》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奇幻小说集,收录了许多奇闻异事的故事。

本文将对《聊斋志异》进行赏析,探讨其中的主题、文学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主题探讨《聊斋志异》以奇闻异事为题材,主要探讨了人与妖鬼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善恶之间的较量。

通过各种奇幻故事的讲述,作者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二、文学特点1. 奇幻情节:《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大多具有奇幻的背景和情节,包括人与妖魔、鬼魂的互动,以及超自然的事件等。

这种奇幻的设定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2. 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塑造了许多有趣的角色。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讲述了一个妖魔与人的爱情故事,塑造了受害者的形象。

这些鲜明的形象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3. 隐喻与象征:《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往往包含着隐喻和象征的意味。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牡丹亭》表达了对自由与爱情的追求,以及社会伦理规范对个体的束缚。

这些隐喻和象征使得故事更富有内涵,引发读者的思考。

三、对社会的影响《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价值观的传承:《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往往包含着作者对人性的审视与反思。

通过描述人与妖鬼之间的关系,作者表达了对道德与伦理的关注。

这些价值观的传承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导人们思考道德问题。

2. 文学创作的启示:《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奇幻故事和精彩的人物形象,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启示。

许多作家受到了《聊斋志异》的影响,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3. 文学研究的对象:《聊斋志异》作为一部重要的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对象。

对《聊斋志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该作品的内涵,同时也能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综上所述,作为清代文学的杰出代表,《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风格、奇幻的故事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蒲家庄人,出身与"书香"家庭。

父亲蒲磐科举不遂,后经商致富。

但到蒲松龄尚年时家境渐趋衰落,生活一比较困苦。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

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

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

四年后,蒲松龄去世。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蒲松龄从二十多岁时开始《聊斋志异》的创作,四十岁左右初集成帙,以后随时增补,直到年逾花甲才辍笔,前后历时四十余年。

这部书花费了蒲松龄的毕生心血,包含了他对黑暗世界的全部认识和体会。

它是一部生动多姿的教科书,代表了蒲松龄的最高文学成就。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古文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

《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

我认为婴宁是个很憨、很可爱的狐女,她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笑声。

看似是没有心肺的人,可是墙角一戏却可以看出她机灵得很,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习婴宁的至孝精神,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纯真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就是《婴宁》所要表达的主旨。

一、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月,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

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

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

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小说开头只用“容华绝代”来概括,并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

王子服初遇婴宁,在婴宁美貌之前,如醉如痴,忘记男女之别“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离开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恹恹而行”,达到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因思念婴宁,茶饭不思“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被其表兄哄骗得知婴宁消息后,“喜溢眉宇”、“饮食渐加”;久不得婴宁消息,他又把玩婴宁遗弃的梅花,睹物思人,陷入无限思念中,难以忘怀。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一、关于作者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

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

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

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

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

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

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

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

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

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

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

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

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

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

”(〔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

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中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

聊斋志异《画皮》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画皮》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画皮》原文、翻译及赏析聊斋志异《画皮》原文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襆独奔1,甚艰于步2。

急走趁3之,乃二八姝丽4。

心相爱乐,问:“何夙夜5踽踽6独行?”女曰:“行道之人,不能解愁忧,何劳相问7。

”生曰:“卿8何愁忧?或可效力,不辞也。

”女黯然9曰:“父母贪赂10,鬻11妾12朱门13。

嫡妒甚,朝詈14而夕楚辱15之,所弗堪也,将远遁耳。

”问:“何之16?”曰:“在亡17之人,乌有定所。

”生言:“敝庐18不远,即烦枉顾19。

”女喜,从之。

生代携襆物,导与同归。

女顾室无人,问:“君何无家口?”答云:“斋20耳。

”女曰:“此所良佳。

如怜妾而活之,须秘密勿泄21。

”生诺之。

乃与寝合。

使匿密室,过数日而人不知也22。

生微23告妻。

妻陈,疑为大家媵妾24,劝遣之。

生不听。

偶适市25,遇一道士,顾生而愕。

问:“何所遇?”答言:“无之。

”道士曰:“君身邪气萦绕,何言无?”生又力白26。

道士乃去,曰:“惑哉!世固有死将临而不悟者27。

”生以其言异,颇疑女;转思明明丽人,何至为妖,意道士借魇禳28以猎食29者。

无何,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

心疑所作,乃逾垝垣30。

则室门亦闭。

蹑迹而窗窥之31,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32如锯。

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

睹此状,大惧,兽伏而出33。

急追道士,不知所往。

遍迹之34,遇于野,长跪乞救。

道士曰:“请遣除之35。

此物亦良苦,甫能觅代者36,予亦不忍伤其生。

”乃以蝇拂37授生,令挂寝门。

临别,约会于青帝38庙。

生归,不敢入斋,乃寝内室,悬拂焉。

一更许,闻门外戢戢39有声,自不敢窥也,使妻窥之。

但见女子来,望拂子不敢进;立而切齿,良久乃去。

少时复来,骂曰:“道士吓我。

终不然宁入口而吐之耶40!”取拂碎之,坏寝门而入。

径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

妻号。

婢入烛之,生已死,腔血狼藉41。

陈骇涕不敢声42。

明日,使弟二郎奔告道士。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怏怏遂返”,初见婴宁; 第二部分从“至家”到“家人不知也”,思念婴宁 ; 第三部分从“伶仃独步”到“犹依稀倚门北望也” ,重见婴宁; 第四部分从“抵家”到“然竟日未尝有戚容”,婚 后婴宁; 第五部分从“一夕”到“亦大有母风云”,婴宁来 历与结局; 第六部分即最末一段,作者议论。
• 一、故事以王生与婴宁从相识到结婚为情节线索单线发展 ,但层层设置悬念,直到篇末才用补叙法点明婴宁的狐女 身份,使全文笼罩着奇幻色彩。
• 二、淡化故事情节,甚至使情节停顿,以较大幅度横向扩 展,细致刻画人物。 • 三、选取典型细节,如花、笑,反复渲染,以突出人物的 性格特征。
作者是怎样塑造婴宁这一单纯 天真、美丽可爱的狐女形象的 ?
一、爱花成癖
• 婴宁出场:“拈梅花一枝” • 居所:门前细柳、墙内桃杏 、门内红花夹道、满庭豆棚 花架、窗外海棠掩映、舍后 花木满园 • 动作:未嫁则“执杏花一朵 ,俯首自簪”、已婚尚攀登 花架,摘花簪玩
二、笑口常开
• 初见:“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 再见:“含笑拈花而入” • 相见:“隐有笑声”、“嗤嗤笑不已”、“笑 不可遏”、“忍笑”、“复笑,不可仰视”、 “大笑”、“笑声始纵”、“且下且笑”、“ 微笑而止” • 归家:“浓笑”、“憨笑”、“笑极”
三、“呆痴如婴儿”
• 初见对王生“注目不移”的反 应:“个儿郎目灼灼似贼!” • 对王生出遗花示爱的反应:“ 园中花……斫一巨捆负送之” • 对王生“夫妇之爱”的反应: “我不惯与生人睡”

作者将这三种性格特征糅合 在一起表现,有花必有笑,笑中 常带痴,塑造了一个纯真可爱的 “我婴宁”。
艺术成就

明清小说之《聊斋志异·侠女》内容解读与赏析

明清小说之《聊斋志异·侠女》内容解读与赏析

明清小说之《聊斋志异·侠女》内容解读与赏析《侠女》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流溢着奇光异彩的小说。

全篇没有头尾完整、交待详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于人物的一二奇行异事,写得虚虚实实、闪闪烁烁。

小说写家境贫困,以书画为生计赡养老母的顾生,与其母常周济不知从何而来、对门而居的老妪少女,甚至老妪病逝后代为安葬。

女则知恩图报,为其生子,但又不肯嫁与顾生。

其女行踪诡异,剑术超群,曾以匕首掷杀纠缠顾生并侵犯自己的白狐娈童,最后提仇人头来与顾告别,自言是司马官之女,为报籍家之仇,隐姓埋名三年之久。

小说极写此女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在那个封建礼教禁锢森严的社会,一个年轻女子,不怕抛头露面,不避男女之嫌,而又冷若冰霜;受顾家母子周济,不拒亦不谢,然又入顾家代母操作,为顾母洗创敷药,俨然如妇。

尤其是她为报顾生养母送终之德,怜顾贫不能成婚,为之生子的异行,乃是离经叛道的异端之尤,济贫助人的侠义之极。

篇名题为“侠女”,作品突出侠女的侠义之行,充分表现出作者反叛封建礼教的勇气和尊崇女性的民主意识。

这篇小说从思想到艺术明显地受到司马迁史传文学的影响。

《史记·游侠列传》写朱家“振人不瞻,先从贫贱始。

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

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写郭解“急人之难,免雠于更。

“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对游侠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 的高尚品格给予热烈赞扬。

《刺客列传》则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聂政、荆轲等五名刺客勇敢抗暴、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热情歌颂他们自我牺牲,以报知己者的侠义精神。

作者于篇末赞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侠女》写侠女为报顾生孝养其母,以身相报,为其延一线之续,以成彼之孝的侠行,又写其以一孤弱女子,独力抗暴报仇的异行,明显可以见出是兼采游侠之同情贫苦百姓,“专趋人之急”,“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与刺客的勇敢抗暴和自我牺牲、以报知己的侠义精神。

聊斋志异《泥书生》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泥书生》原文、翻译及赏析
于是婆母就让陈代藏在屋里,手持木棒等候着。到了半夜,书生果然又来了,把帽子放在桌子上,又脱下袍服,搭到衣架上。才要登床时,忽然大惊道:“哎呀!有生人气!”急忙再去披衣。陈代从暗中突然跳出来,挥棒打中书生的腰胁,只听到嗒的一声,再四下一看,书生已经没了踪影。拿把柴草点火一照,看见有一片泥衣掉在地上,桌子上的泥帽仍然放在那里。
一天晚上她独自一人睡在屋里忽然听到风把门吹开了一个书生进来脱了衣帽和她同床而卧
聊斋志异《泥书生》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泥书生》原文
罗村有陈代者[1],少蠢陋[2]。娶妻某氏,颇丽。自以婿不如人,郁郁不得志。然贞洁自持,婆媳亦相安。一夕独宿,忽闻风动靡开,一书生人,脱衣巾,就妇共寝。妇骇惧,苦相拒;而肌骨顿,听其狎亵而去。自是恒无虚夕。月余,形容枯瘁。母怪问之。初惭怍不欲言;固问,始以情告。母骇曰:“此妖也!”百术为之禁咒,终亦不能绝。乃使代伏匿室中,操杖以伺。夜分,书生果复来,置冠几上;又脱袍服,搭椸架[3]间。才欲登榻,忽惊曰:“咄咄!有生人气!”急复披衣。代暗中暴起,击中腰胁,塔然作声。四壁张顾,书生已渺。束薪照,泥衣一片堕地上,案头泥巾犹存。
一天晚上她独自一人睡在屋里,忽然听到风把门吹开了,一个书生进来,脱了衣帽,和她同床而卧。妇人害怕,苦苦用力抗拒。然而浑身顿时瘫软,听任书生轻薄而去。此后书生每晚上都来。过了一个多月,妇人面容憔悴,身体困乏。婆母感到奇怪,就问她。妇人起初羞惭不想说;再三追问,才把实情说了出来。婆母害怕地说:“这是个妖怪!”便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设法禁止,最终也没能杜绝。
[1]罗村:淄川县旧东北乡有罗家庄。见《淄川县志》二。
[2]蠢陋:性愚而貌丑。
[3]椸(yí宜)架:衣架。《礼记·曲礼》上:“男女不杂坐,不同枷(架)。”:衣架。

聊斋志异胡四娘赏析

聊斋志异胡四娘赏析

聊斋志异胡四娘赏析这个故事写世态炎凉.亲情浅薄.人心势利,深刻透彻,入木三分,剖析了功名富贵的毒液,对社会生活环境乃至家庭生活环境的严重污染.发人深思。

围绕程孝思、胡四娘夫妻由贫贱到寓贵的艰难过程.作品塑造出一组家庭牛活的人物群像,各有特征,各有意趣,各成典型。

胡银台,李、!台的慧眼识人,慷慨棚助.人胆提拔;程孝思的努力向学,忍辱负重,坚韧不拔;胡四娘的端庄凝重.内慧外朴,荣辱不惊;胡家兄嫂姐妹乃至婢仆的浅薄势利,欺贫怕富.前倨后恭;乃丫头桂儿的义愤激情,赌咒发誓;三姊及李夫人的稍有远见,预留余地t都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上述人物及其行动,又成为故事情节发展演变的若干线索,以胡四娘、程孝思为中心视点和主要人物,以对他们不同态度的各种人物为多条副线,纵横交错,经纬编织,组成了一个精巧的网状艺术结构,既头绪纷繁,又纲目分明,仅以不足二千字的简短篇幅,就表现了一个庞杂的故事,成功地塑造出一组人物形象。

恰如但明伦所评:“写银台之卓识,写孝思之力学,写四娘之端默,中间杂以旁人之非笑,诸子之鄙薄,仆婢之揶揄,神巫之风鉴,婢媪之嘲呼,桂儿之忿恚,纷纭杂逐,聒耳乱心;而若网在纲,如衣挈领,如阵步燕然,首尾相应,以叙笔为提笔,以闲笔为伏笔。

”说到伏笔,作品确有随笔埋伏又随笔照应之妙,整个故事形成前伏后应之势。

胡银台“此不长贫,可妻也”的判断和决定,伏下一个期望,围绕这个期望,有赞同,有默许,更有嘲笑、揶揄、讥刺、反对,程孝思的潜沉升腾遂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作者还故作顿挫,让他初战失利,隐名难归,形成一个低潮和跌宕,使反对派得意一时,最后才写程孝思连战连捷,衣锦还乡,把一帮势利小人置于难堪境地。

桂儿与二姊、春香的赌咒发誓把两派的交锋白热化,也形成一个精彩的伏笔,由于二姊与春香的赌注是她们主仆二人的双眼,斗争就显得更加激烈,犹如把二姊主仆更高地抛向空中,到程思孝功成名就时,她们就被重重跌下,春香被桂儿逼索双眼.抓得满面流血,二姊惭窘得汗粉交流,也狼狈不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蒲松龄的生活和《聊斋志异》的创作清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古典小说发展的总结期。

代表这高峰和总结的是两部伟大的作品,一部是《聊斋志异》,一部是《红楼梦》。

《聊斋志异》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总结,《红楼梦》是古代长篇小说的总结。

唐宋以后,古代小说的发展出现了文言和白话两途,白话小说以其语言的通俗和内容的贴近现实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取得了压倒的优势;在唐传奇的高峰以后,文言小说虽然代不乏作,数量亦相当可观,但是有影响的传世佳作却非常少。

宋代“说话”艺人总结他们的艺术经验说:“话须通俗方传远”。

这里的“话”是故事的意思,但无疑也包含了语言的因素在内。

《聊斋志异》的语言用的是相对比较典奥的文言,远不如白话小说那么通俗,但它在中国广大群众中的影响,却几乎同古代通俗的长篇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相媲美。

这说明,《聊斋志异》在思想艺术上有足以克服其语言障碍的独特成就。

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虽然写的大多是一些花妖狐魅的故事,充满奇思异想,但它却深切地反映了现实的社会人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这是它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根本原因。

而这些,又都是同蒲松龄的生活遭遇、生活体验和文化素养分不开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

他出生的村庄原名满井庄,村口有一眼泉井,泉水清澈四溢,四周翠柳掩映,他因自号柳泉居士。

他生活于明末清初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个黑暗腐朽的时代。

连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加上繁重的科税和贪官污吏的敲剥,使广大人民遭受深重的苦难。

这都是他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的,自然会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蒲松龄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却功名不显的家庭。

父亲蒲槃虽然弃儒经商,但他广读经史,学问渊博,在思想和文化教养上都对蒲松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蒲松龄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他曾写过一篇《循良政要》的文章,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政治措施。

他自幼聪慧好学,19岁时就连续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了秀才,并且得到山东学道、清代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在当地很有文名。

他热衷功名,热切地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进人仕途,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但考了几十年却连一个举人也没有考中,直到72岁时才援例被拔为岁贡生,但这时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对科举考试的热衷和失败,使他对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端和腐败,以及落第士子的内心痛苦,都有极为深切的体验。

这就使得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成为《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

蒲松龄的一生,绝大部分是在山东农村度过的。

但在他31岁那年,曾经有一次南游的经历。

这就是他应同乡好友在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任知县的孙蕙的邀请,到那里去做幕宾。

幕宾相当于今天的私人秘书,在封建时代就是替人捉刀的文犊师爷。

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离开山东农村,也是他足迹最远之处。

他应幕到南方,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为了生计;二是因为岁试和科试都不得意;三是出于朋友的情谊。

孙蕙,字树百,比蒲松龄大9岁,是蒲松龄的同乡好友。

在淄川是个富室,家中有园林,堆岩布壑,有山有水。

这次南游的时间,是从1670年秋到1671年秋,即蒲松龄31到32岁。

主要是在宝应,1671年元宵节后曾随孙蕙游扬州。

这年三月,孙蕙调署高邮州(今江苏高邮县),蒲氏随往。

做幕宾的工作和生活都是非常单调的,主要是替孙蕙起草书启、呈文、告示等。

他后来将这些代人捉刀的文稿抄订成四册,题为《鹤轩笔札手稿》。

他同孙蕙虽为朋友,但毕竟有主宾之分,蒲松龄不免时时有寄人篱下之感,加上他时时惦念着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刚一年时间就辞幕返回故里了。

这段经历虽然时间不长,且生活很不得意,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开阔了他的眼界,陶冶了他的性情。

他在《南游诗草》中写了不少描绘江南山水的诗作,如《泛邵伯湖》、((扬州夜下》、《与百树论南州山水》、《夜登维扬》、《河堤远眺》其四、《泰山远眺》(此泰山系指高邮泰山)等。

江南自然山水对蒲松龄创作的影响还不止于精神上的陶冶,对他《聊斋志异》的创作也有直接的意义。

某些作品中对江南乡村景色的描绘,就同这一时期的生活体验分不开。

如《王桂庵》一篇中,写王桂庵在镇江所见柴门疏竹、红丝(即马樱花)满树、红蕉蔽窗等景色,显然都是江南所特有的。

如果作者没有这段生活作基础,不可能写得如此逼真如画,富于生活气息。

其次,是深切地感受到即使在号称富庶的南方,人民的生活也是同样悲惨,社会矛盾也是同样尖锐的。

他在这时期所写的诗中,以同情的笔墨表现了高邮人民所受的水灾之害。

城北的清水潭,在运河堤旁,地势低洼,河水常常决堤酿成灾害。

他在《清水潭决口》一诗中写道:“河水连天天欲湿,平湖万顷琉璃黑。

……东南溉溉鱼头生,沧海桑田但顷刻。

岁岁滥没水衡钱,撑突波涛填泽国。

朝廷百计何难哉!惟有平河千古无长才。

”他对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和不关心民生疾苦,提出了愤怒的抗议。

在《夜坐悲歌》一诗中,他抒写了在人民遭受水灾时内心的痛苦和优闷:“黄河骇浪声如雷,游人坐听颜不开。

短烛含愁惨不照,顾影酸寒山鬼笑……但闻空冥吞悲声,暗锁愁云咽秋雨。

”在夜深空冥之中,作者听到的,除了惊涛骇浪如雷的吼声,就是受灾人民的饮泣吞悲之声,这声音是这样的凄凉哀怨,以致使得愁云暗锁,秋雨也硬咽了。

作者的感触是多么的深切,同情又是多么的深厚。

反映南方人民的疾苦,表达自己优愤心情的作品还有不少,如《再过决口放歌》、《养蚕词》、《牧羊辞,呈树百》等。

而另一方面,却是王孙公子醉生梦死的享乐生活,他在《贵公子》四首中摄下了与上述情景形成强烈对比的镜头:“斜阳归去醉模糊,酣坐金鞍踏绿芜。

落却金丸无觅处,玉鞭马上打苍奴。

”(一)“夜半梧桐隐玉钩,朱门挽辔系骅骝。

两行红烛迎人人,一派笙歌绕画楼。

”(其二)人纯是客观的描绘,没有一句议论,也没有一句斥责,但与上列诸首一对比,作者的愤懑和爱憎感情,就非常鲜明强烈地表现出来了。

包括南游的这一年在内,蒲松龄亲身经历和目睹的人民的苦难和血泪,以及由此产生的满腔的优愤,便成为他创作《聊斋志异》重要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

幕宾的身份还使他有机会广泛接触封建官僚,并熟悉官府的种种黑暗内幕和政治腐败。

从他代孙蕙写给上级的信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黑暗之一斑。

如他为孙蕙所写的《二月念四日上布政司书》,这封信是因上级委任孙蕙兼管高邮印务,而孙蕙婉转辞谢而写的,信中历数了为官之难,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吏治的腐败。

又《拟请拨补驿站上巡抚书》,信中谈到驿站的经费不足,就因为官吏的敲诈勒索,那些“意外飞差”,本来是“不用夫马”的,“亦多为需索,以便按其数目,折而人之腰橐,稍拂其意,呵骂不啻奴仆”,这使得孙蕙苦不堪言。

蒲松龄在信中写道:“卑职之苦累,真有心可得而会,口不可得而言者也。

”这虽是替孙蕙代笔,写来却有切肤之痛,显然也是包含了蒲松龄本人目睹身历的生活体验在内的。

又如《十一月十七日与淮安(知府)王克巩》,信中向知府呈述了一群恶徒借知府之势,“怒如虎狼”,“目无王法”的情况。

从《聊斋志异》反映政治黑暗的篇章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从生活中直接得来的鲜活体验。

另外,孙蕙喜欢蓄妓养优,这又使得蒲松龄有机会同南方受封建礼教影响较少、思想比较开放而又富于才情的歌妓舞女们接触,并同她们中的一些意趣相投、才情出众者,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他有好几首诗记述孙惹宴饮歌舞的享乐生活。

如《树百宴歌妓善琵琶,戏赠》七言绝句五首,详细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容貌、服饰、神态以及按红牙的指法等等。

《戏酬孙树百》七绝四首,记述了孙蕙“五斗淋浪公子醉,雏姬扶上镂金床”的放浪生活。

最突出的是孙蕙过生日,大开寿筵,招梨园演戏,灯红酒绿,妙舞轻歌,作者写成七古一首,题为《孙树百先生寿日,观梨园歌舞》。

在他有关歌妓的诗中,提到名字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歌女顾青霞,一个是舞女周小史。

尤其对顾青霞,两人过从甚密,感情颇深。

有一首《听青霞吟诗》云:“曼声发娇吟,人耳沁心脾。

如披三月柳,斗酒听黄鹏。

”极力渲染她吟诗的美妙动听,以至于以在春日柳荫下一边喝酒一边听黄鹂鸣叫的愉悦感受来相比。

这是一个儒雅风流、很有文学修养的风尘女子。

她能很好地理解唐诗,并感情深挚地将它吟唱出来,极富于艺术感染力。

蒲松龄特为她选了唐诗绝句一百首,供她吟唱,并有《为青霞选唐诗绝句百首》诗记其事:为选香奁诗百首,篇篇音调麝兰馨。

莺吭啭出真双绝,喜付可儿吟与听。

赞美她的歌喉堪与音调美妙的唐诗绝句媲美而称为“双绝”。

后来顾青霞不幸去世,蒲松龄还去探视她的墓地,并作诗哀悼她。

《伤顾青霞》云:吟音仿佛耳中存,无复笙歌望墓门。

燕子楼中遗剩粉,牡丹亭下吊香魂。

诗中直将她比作《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足见作者对她的评价之高和感情之深。

另一首《周小史》是一首四言诗,记舞女“凤舞莺翔”的翩翩舞姿,也是极尽赞美之能事。

此外有关民间女艺人的诗词还有多首,如《与王心逸兄弟共酌,即席戏赠》(七律二首),《西施三叠·戏简孙给谏》(《聊斋词集》)对歌妓的外貌、心理、神态等,都描摹得极为生动传神,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赠妓》绝句11首,对妓女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这些体验和感情,都是跟南游在孙蕙那里做幕宾这一段生活分不开的。

这些生活体验,都熔铸到他的《聊斋志异》中去,创造出形形色色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那些优美动人的花妖狐魅的妇女形象。

南游归来以后的生活,是一边舌耕度日,一边积极准备科举考试,生活是极其艰苦的。

王洪谋《柳泉居士行略》云:“自是(指北归)以后屡设帐绪绅先生家,日夜攻苦,冀得一第。

”这是他主要的奋斗目标.也是他主要的生活内容。

与此同时,他也在奋力写作《聊斋志异》,创作他的那部寄托孤愤的“鬼狐史”。

“屡设帐”,所指当不止一次,也不止一家。

现在考知,在康熙十三年(1674,作者35岁)前后,曾往外在丰泉王家设帐,与王观正(号如水)关系密切。

(16〕到康熙十八年(1679,作者40岁),就开始在西铺毕际有家坐馆,一直到1710年初,即作者已年交71岁时,才撤帐回家,前后共历三十年的时间。

坐馆教书,舌耕度日,对当时的蒲松龄来说,既是迫不得已,又是非常合适的生活方式。

既可以谋生计,又可以习举业,同时还能获得搜集民间传说,创作《聊斋志异》的良好机会。

尤其是在毕际有家,具备极优越的条件。

毕际有,字载绩,号存吾,淄川西铺人,官至江南扬州府通州知州,是明代尚书毕自严的儿子。

毕家系世家大族,家中有园林之胜,又藏书甚富。

蒲松龄诗中写到毕家优美园林的不少,以“石隐园”为题的就有多首,又有《和毕盛拒石隐园杂咏》绝句十六首,以毕氏石隐园中的风景为题,一景一题,共十六景十六题。

他在效樊堂读书,在绰然堂与毕氏兄弟谈狐说梦。

他与毕家关系几十年一直很好,《赠毕子韦仲》其三云:“宵宵灯火共黄昏,十八年来类弟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