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3.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模型。
2.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3.与学生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是否高。
4.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拓展性,能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6.加强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
2.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答案示例:
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有:具体形象性、夸张性、虚构性。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1)创设情境,让幼儿参与角色扮演;(2)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材料,鼓励幼儿自由创造;(3)开展故事讲述活动,引导幼儿发挥想象。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学前心理学》教材的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幼儿感知发展、幼儿记忆发展、幼儿想象发展以及幼儿思维发展。本章旨在帮助学生对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有全面了解。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幼儿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方面的特点。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学前心理学》第三章第一节

《学前心理学》第三章第一节
1.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定义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 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认知理解】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首先,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即客观条件。这主要指周围事物中
一些强烈的、新奇的、鲜艳的、活动的事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1.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新异性(新颖的、不同寻常-陈旧的、单调 的)
侧耳倾听、目不转睛
无关动作的停止
【认知理解】
2.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切认识过程 的开端。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 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各种 心理过种类
人们对事物的注意,有时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意志 努力;有时是有目的的,需要意志努力来维持。按照有无预定目的 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3)6-7个月儿童对鲜艳的物体和声响产生定 向反应,会准确地转头寻找。
比如,如安静的环境中一声声响就会让新生 儿停止吸吮、明亮的物体会引起新生儿的视线停 留等。
【认知理解】
二、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发展 1、高度发展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4)1岁时,儿童的注意时间延长,并会用手触 摸注意的物品,尤其是注意感兴趣的事物。
(二)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变化
1、学前儿童注意的广度
学前儿童注意范围较小,因此教学中对他们要提出具体而明确 的要求。在同一短时间内不能要求他们注意更多的方面,同时呈现 挂图或其他直观教具的数目不能太多,而且排列要有规律,不可杂 乱无章;要采用学前儿童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或方法,帮助他们获 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逐渐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局限性
弗洛伊德过分性本能在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过分强调无意识,否认意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他的理论主观色彩浓厚。 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的心理资料,而 忽视了对正常人的研究,导致了对人的解释的片面性。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理论
第三节 行为主义
贡献
• 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科学向客观的唯物主义的发展道路 上迈进了一大步。 • 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
得重大成果。
• 使行为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技术在许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 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节 行为主义
局限 • 抹煞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陷入了生物主义。 • 抹煞心理、意识与行为的差别,陷入了客观主义。 • 抹煞行为不同层次的差别,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陷 入了机械主义。
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
二、格塞尔的发展原则 发展方向原则:表现为自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 发展。 相互交织原则:在发展过程中,在某一阶段,由某一个方面占优势,过一 个阶段又会以另一方面占优势。通过交织,达到相互平衡,把发展引向整 合并达到趋于成熟的高一级水平。 机能不对称原则:如优势手、优势眼、听觉记忆、视觉记忆等 个体成熟原则(核心原则):处于准备阶段的儿童,相应的学习能力尚未 具备,这时如果让他们学习某种技能,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这不 仅表现为学习难度大,学习成绩不巩固,严重的还会伤害学习动机和学习 兴趣 自我调节原则:并非直线,而是有波浪起伏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经联系的接通,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物分别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两个兴奋
点,又称为兴奋灶。 无关刺激: 铃声 定向反射(注视)

学前心理学第周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学前心理学第周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学前心理学第周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1. 儿童感觉发展的基本特征1.1 感觉器官的发育儿童的感觉器官在出生后就开始发育,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之后,它们开始发挥作用。

例如,视力和听力是两个大多数人很容易认可的感觉,但是直到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才能完全发育完成。

1.2 儿童的感觉区域在儿童身上,感觉器官像他们的肌肉、关节等之类的身体部位一样,都比成年人的要小。

这意味着,当儿童感觉到某种刺激时,他们所感觉到的范围也会比成人更小。

1.3 儿童易受外部刺激的影响儿童的感觉器官比较脆弱,因此儿童对外部刺激的照射很敏感。

比如,在弱光和弱声音的环境下,孩子们能够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更加清晰。

而在强光和强声音的环境下,他们可能会不适应或产生不良反应。

2. 儿童知觉发展的基本特征2.1 儿童知觉发展的特征儿童在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不断经历各种不同的刺激之后,他们逐渐的认识到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并从中学习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

2.2 儿童知觉误差儿童的知觉并不总是正确的,他们可能会犯一些知觉误差,而这些误差多半是由于他们庞大感觉器官范围的缘故。

比如,当一只鸟在树上飞过时,孩子们可能会觉得它从下方飞来,而不是从上方飞来。

2.3 儿童从感觉到认知儿童的感觉和认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孩子们通过感知来获取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在不断地改善和调整儿童的直觉和认知。

3. 儿童感觉和认知的发展需求3.1 多样化的感官体验孩子们需要不断地接触各种类型和不同强度的感官刺激,这样可以促进感觉器官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必须学会接受新的经验,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2 探索和尝试孩子们需要尝试新的事物和事情,比如摆弄新的玩具、探索陌生的环境、观察不同的人或事物。

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的感觉和认知逐渐得到发展。

3.3 展示和分享孩子们需要分享他们的感觉和认知经验,通过与别人交流和分享,可以获得不同的观点和反馈。

《学前心理学》优质教案完整版范文

《学前心理学》优质教案完整版范文

《学前心理学》优质教案完整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心理学》教材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部分,具体内容为第二节“感知与知觉”。

详细内容包括感知的基本概念、感知的发展特点、知觉的分类及幼儿知觉发展的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感知与知觉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分析幼儿感知与知觉发展特点的能力,提高其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观察和指导水平。

3. 培养学生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感知与知觉发展特点的分析,以及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感知与知觉的基本概念,以及幼儿感知与知觉发展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如不同形状的积木、颜色卡片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在认知发展中的感知与知觉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感知与知觉的基本概念、发展特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实际教育教学场景中幼儿的感知与知觉表现。

4. 例题讲解:针对感知与知觉发展特点,给出具体例题,指导学生进行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感知与知觉的定义及关系2. 感知与知觉的发展特点3. 幼儿感知与知觉发展的规律4. 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名幼儿的感知与知觉发展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其他方面,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2. 教学难点:感知与知觉发展特点的分析,以及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幼儿感知与知觉发展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建议;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1
分心
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减少干扰。
2
粗心
建立明确的规则和时间表,帮助学前儿童保持关注。
3
焦虑
使用放松和情绪调节技巧,帮助学前儿童减轻焦虑情绪。
评估学前儿童注意力发展的工具
1 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前儿童的注意 力表现,评估他们的注意 力发展。
2 问卷调查
向家长和教师提供问卷, 了解学前儿童的注意力状 况。
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和神经递质等生理 因素在注意力发展中扮演重 要角色。
培养学前儿童注意力的方法
正念训练
通过正念练习,教导学前儿童如 何集中注意力和提高自控能力。
户外游戏
引导学前儿童参与户外游戏,帮 助他们锻炼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拼图游戏
鼓励学前儿童玩拼图游戏,促进 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
常见注意力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注意力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它对学习、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等 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注意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注意力是指个体对特定刺激的心理过程,它决定了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程 度和集中能力。良好的注意力有助于学前儿童提高学习效果和适应社会环境。
特别注意力阶段的发展
3 认知测试
使用认知测试工具,测量 学前儿童的注意力能力。
总结和重点
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发展是重要的心理学话题。了解注意力的定义、发展阶段、 影响因素以及培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支意力集中在多个目标
上,并持续一段时间。
3
选择注意
学前儿童逐渐能够选择特定细节并将其 排除在注意力之外。
维持注意
学前儿童能够保持对目标的注意力,即 使有干扰也能继续集中。

学前心理学模块-第三章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学前心理学模块-第三章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儿的注意开始受表象的直接影响。当眼前事物 和已有表象或事实与期待之间出现矛盾或较大 差距时,婴儿会产生最大的注意。
三、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 (2)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 • 1岁以后,婴儿能说出具有最初概括意义的真正的
词,这标志着语言的初步形成。从此婴儿的注意 发展开始受语言的支配。
• 语言不仅能引起婴儿的注意,而且支配着婴儿注 意的选择性。例如,当听到某个物体的名称时, 会把注意指向这个物体,不管这个物体是否是新 异刺激。
二、幼儿的时间知觉特点
•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或事件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 映。
• 由于时间没有直观形象,也没有专门的时间分析仪 器,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中介来感知。成人与幼 儿借助的中介是不同的。成人用表、日历,而幼儿 掌握这些工具需要一些时间。
• 婴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 的条件反射。这是人生最早的时间知觉表现。
• 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就已经萌芽。 • 1岁前婴儿的选择性注意具有视觉偏好的特点。而
且婴儿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对曲线偏好多于直线, 偏好不规则的模式多于规则的模式;偏好密度大 的轮廓多于密度小的轮廓;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 于分散的刺激物;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 的刺激物。(选择题)
三、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三、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 4. 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即幼儿的注意) • 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 (1)无意注意占优势。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
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与兴趣和需要有关的 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 (2)有意注意初步形成,但处于较低水平。幼儿 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他们的有意 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的方法;幼儿的有意注意 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汇总(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汇总(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汇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心理学》教材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详细内容涵盖幼儿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使学生掌握幼儿各阶段认知能力的特点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幼儿教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应用。

重点: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在幼儿期的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幼儿在认知任务中的实际操作视频,引发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论,结合教材第三章内容,分析幼儿各阶段认知能力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呈现具体案例,让学生讨论如何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方案。

4. 例题讲解:讲解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2. 内容:感知:视觉、听觉、触觉等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记忆策略想象:无意想象、有意想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2)举例说明幼儿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的特点。

(3)结合实际案例,谈谈如何针对幼儿认知特点进行教育。

2. 答案:(1)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特点:见板书设计。

(3)答案开放,要求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论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具体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强调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开放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专业性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学前心理学完整版优秀课件

学前心理学完整版优秀课件

学前心理学完整版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会学习《学前心理学》第三章的内容,该章节主要围绕幼儿的认知发展进行讲解。

详细内容包括:感知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以及语言发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在认知发展方面的基本特点。

2. 使学生能够分析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具备一定的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关注,提高其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专业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重点:幼儿在感知、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结合PPT课件,讲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四个方面,即感知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几名学生模拟幼儿,进行认知发展方面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

4.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讲解幼儿认知发展的相关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学前心理学——幼儿认知发展2. 内容:感知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在感知、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2)举例说明幼儿认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答案:(1)幼儿在感知方面的发展特点:从直观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变;从单一感官体验向多感官整合体验发展;感知与动作逐渐分离等。

记忆方面的发展特点:从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发展;记忆容量逐渐扩大;记忆策略逐渐形成等。

思维方面的发展特点:从直观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从单一思维向多角度思维转变;逐渐具备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等。

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第三章)

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第三章)

学前心理学第三章(部分答案)问答题: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怎样利用它们吸引儿童?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2)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怎样利用无意注意来吸引幼儿?1)教师选择和制作玩具、教具需要颜色鲜明,对比性强,形象生动,新颖多变的。

符合幼儿兴趣、需要。

2)教师说话抑扬顿挫、说话清楚,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其能听懂。

3)恰当布置环境,避免繁杂干扰。

4)教育内容、方法新颖。

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5)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分散幼儿注意力,如教师不穿奇装异服。

6)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也要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有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新颖、多变、强烈的刺激吸引他们,同时,也应该向他们解释进行某种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并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使他们能主动地集中注意,两种方式应灵活交互使用,不断变换儿童的两种注意,使其大脑活动有张有弛,既能完成活动任务,又不至于过度疲劳。

1、某幼儿园来了一位实习教师,她的任务是小班的音乐课和中班的绘画课。

她初步计划一堂音乐课以自己的示范表演为主,每隔15分钟休息一次;绘画课主要让孩子们画太阳,每隔20分钟休息一次。

虽然她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效果不理想。

孩子们有的讲话,有的跑出去,不理会她的要求,使这位实习教师非常沮丧。

①试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

②你觉得怎样做效果会好些?(1)这位老师在上课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到幼儿注意稳定性的特点。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A、单调的活动不利于维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

在小班儿童的课上,尽管老师为自己的示范表演做了精心准备,但是儿童却只是观看,脱离了自身的实际活动,所以很难维持其注意的稳定性。

B、活动的难度与注意的稳定性也有密切关系。

让中班儿童画太阳,这种活动的难度远远低于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所以也很难维持他们的注意。

C、虽然老师总体的时间安排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但根据实验研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4岁幼儿只能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所以例子中的老师很难使这些小班、中班幼儿长时间保持注意。

学前心理学第三章 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第三章 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填空、判断、选择:人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

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一些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人生第一年。

从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

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各种各样的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有十多种。

例如,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一种本能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生物性活动,不是心理活动。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条件反射的出现也可以说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

儿童最早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或者说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

儿童出生后第1个月,心理已经发生。

儿童最初对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感觉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上。

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早期。

从半岁到周岁称婴儿晚期。

1—3岁称为先学前期。

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有一个发展过程,大致经过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

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第三阶段: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

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人类特有的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

从3岁到6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故称为学前期或幼儿期。

3—4岁是学前初期,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

其主要特点是:(一)生活范围扩大(二)认识依靠行动(三)情绪作用大(四)爱模仿4—5岁是学前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

其主要特点是:(一)活泼好动(二)思维具体形象(三)开始接受任务(四)开始自己组织游戏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还适用于当代儿童,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章

第一节 记忆概述
• 1 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 有意识记
• 所谓无意识记, 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 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 识记。
• 所谓有意识记, 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需要积极思维活动的一 种识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记忆概述
• 2 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 可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 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记忆
• ( 四) 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记忆 • 为了提高幼儿记忆的效果, 可以采用协同记忆的方法, 即在幼儿识
记时, 让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 在大脑中建立多方面联系, 是加 深幼儿记忆的一种方法。 实验研究表明, 如果让幼儿把眼、 耳、 口、 鼻、 手等多种感官调动起来, 使大脑皮质留下很多 “ 同一意义” 的 痕迹, 并在大脑皮质的视觉区、 听觉区、 嗅觉区、 运动区、 语言 区等建立起多通道的联系,就一定能提高记忆效果。 因此, 应指导 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加记忆活动。 例如, 让幼儿感受春天, 家长和 教师应尽量带孩子多看一看、 摸一摸、 闻一闻、 尝一尝, 通过多种 感官从多方面获得感性认识。
上一页
返回
第三节 想象概述
• 2 岁的珊珊在一次家庭聚餐中看到大人们端酒碰杯觉得很好玩, 就 拿着自己的小水杯跑到大人的饭桌前, 说: “ 干杯!” 随即假装喝水。 这时, 大人们发现她的水杯是空的, 可是她依然喝得很起劲, 逗得 大家哄堂大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记忆概述
• 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 遗忘甚至可以促进人的精神健康, 提高工 作和学习的效率。 例如, 与同伴发生口角引起的不愉快情绪体验, 就不应该耿耿于怀、 长久不忘, 而应该将它主动地排解、 遗忘。

学前心理学完整版课件

学前心理学完整版课件

学前心理学完整版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学前心理学》第三章“幼儿的认知发展”。

详细内容包括: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发展特点及教育启示。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掌握各心理过程的发展规律。

2. 能够分析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3.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育工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及其教育启示。

教学重点: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发展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实物展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发展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2. 理论讲解:a. 概述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b. 详细讲解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发展特点。

c. 分析各阶段教育启示。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实际教育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教育策略。

4. 例题讲解:以具体案例为例,讲解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2. 内容:a. 基本特点b. 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发展特点c. 教育启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一位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教育策略。

b. 论述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文章,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幼儿认知发展相关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

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讨论分析。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论述题。

一、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1. 分析能力:学生需学会分析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要求他们对理论知识有深入理解。

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案(第三章注意)

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案(第三章注意)

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案(第三章注意)第一篇: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案(第三章注意)《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3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教学目的] :理解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及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发展。

掌握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了解学前儿童注意的意义、发生发展,及对分心的克服。

[重、难点]:重点包括,理解、掌握基本概念(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熟练掌握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趋势;及对克服儿童分心的办法运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结合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一、注意及其功能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严格的说,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积极状态,但这种状态却构成了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动力特征来自于它的基本功能。

一般认为注意有两大功能:1、选择功能;2、监督和调节功能。

二、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儿童出生后就出现注意现象。

随着儿童成长,注意不断发展。

原始的注意行为:新生儿有一种无条件反射。

大的声音会使他暂停吸吮及手脚的动作;明亮的物体会引起视线的片刻停留。

这种无条件定向反射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初级的注意,即定向性注意。

其主要是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

这种本能的定向性注意在儿童以至成人的活动中不会消失,比如,突然出现的巨大声响,总是会引起本能的“是什么”反射。

但是,这种定向性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

三、婴儿注意选择性的特点。

研究表明,新生儿对外界事物已有选择性注意。

且其选择性带有规律性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也称为视觉偏好。

婴儿注意的选择有以下偏好: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偏好曲线多于直线;偏好不规则的模式多于规则的模式;偏好密度大的轮廓多于密度小的轮廓;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分散的刺激物;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的刺激物。

四、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1、无关刺激的干扰;2、疲劳;3、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

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3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3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 (三)因此,要培养幼儿注意分配的能力,提高幼儿活动效 果。应努力做到: • 1、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以及自我控制能力。 • 2、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所进行的活动比较熟练, 至少对其中的一种活动掌握得比较熟练,做起来不必花费多 少注意或精力。比如,教幼儿跳舞时,要先教会幼儿脚的动 作,然后可在舞步进行中教手的动作。 • 3、要使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 切的联系。如果教师帮助幼儿懂得歌词和表演动作之间的意 义联系,幼儿既懂得歌词的意思,又理解了自己的动作所表 达的意思,而且唱和跳的动作都比较熟练,幼儿表演起来就 能比较协调、自如,富有感情。否则,不是忘了歌词,就是 忘了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老师还在旁边努力提醒: “笑,笑呀!”幼儿注意到了歌词,注意不到动作,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一、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一)出现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
◈ 定向反射性注意在新生儿期出现,在婴儿期较明显。 (二)对刺激物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反应——选择性 注意的萌芽 ◈ 范兹等人用视觉偏爱法进行研究发现,新生儿已能对 刺激物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反应,也就是说,选择性 注意萌芽了。
注意的范围的大小,有一定的生理制约性。 取决于注意对象的特点以及注意者本人的知识经验。注意对象 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有内在的意义联系;注意者的知识 经验越丰富,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幼儿注意范围的特点:总的来说,比较小。但随着幼儿生理的 发育和知识经验的丰富,注意的范围逐渐增大。
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或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在较短时间内不能要求幼儿注意更 多的方面。 在呈现挂图或其他直观教具时,同时出现的刺激物的数目不 能太多,而且排列应当规律有序,不可杂乱无章。 要采用各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或方法,帮助幼儿获得丰富 的知识经验,以逐渐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5、想象受自身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 有意想象在幼 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 的表现。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 题的想象;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为了 实现主题逐渐克服一定困难。但总体来 说,6岁前儿童有意想象的水平还很低。
第四节 幼儿想象的发展
一、想象的概念 二、想象的种类 无意与有意 再造与创造
三、幼儿想象的发展
1、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从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发展;
从单纯再造想象 创造性想象发展;
从极大夸张 符合现实逻辑发展。
2、 无意想象为主和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无意想象的表现及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
3、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一)再造想象的发展
1、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 ▼ 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
述。
▼ 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景的变化 而变化。
第三章 幼儿认知发展
知觉 注意 记忆 想象 思维
第一节 幼儿知觉的发展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1、 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感觉(sense)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形状、大小、颜色、软硬、气味、声音) “苹果”、“水仙花”
知觉(percep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
幼儿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是视觉、听觉和运动觉联合活 动的结果。要有丰富的表象和掌握空间表示的 词汇。
1、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 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的辨别。
3岁辨上下、4岁辩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 左右、6岁能完成以上项目,但左右方位的相 对性辨别仍然很困难。 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 心辨别左右。
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 保持 回忆与再认
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三、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四、幼儿记忆的恢复 五、幼儿记忆的发展 1、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2、记忆容量的增加 3、记忆内容的变化 4、记忆的意识性与记忆策略的发展
幼儿辨别方位空间是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 以客体为中心辨别。教师在舞蹈、体育等活动
3、距离知觉: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
儿童能分辨熟悉的物体和场所的远近, 但对广阔的空间距离,不能正确认识。 不懂透视的原理,在绘画时,不能把实 物的距离、位置、大小正确表现出来。
4、深度知觉
吉布森(Gibson)和沃克(Walk,1960, 1961) “视崖”试验。
一、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
和集中。 ◆ 指向性 ◆集中性
注意的特征
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
朝向一定刺激物,而同时离开其余刺激物的特 点,反映了心理活动的对象和范围。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们把心理活动贯注并 维持在某一对象上,使心理活动不断地深入下 去,反映了心理活动的水平和强度。
一、记忆的概念
一 、 记忆的概念
概念: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回忆和再认。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体经验的过程。 2. 记忆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3. 记忆反映的经验是多种多样的。 4.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过程中的三个环节
性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成分和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有机结合和深入。
二、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 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 知觉、味知觉等。
2、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以分为:物体 知觉、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
一、学幼前儿儿感童觉感的觉的发发展展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它出现早,发展快。 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达到成人水平。 “孩子并不是无知无能的白板,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要能干的 多。” 味觉(对于不同的味道,糖水和柠檬汁有不同的表 情。) 嗅觉(能分辨出香蕉和臭鸡蛋味) 视觉:人眼的发展在8岁前完成。 听力:儿童24周已具备听力。“探究反射” 运动觉:三翻、六坐、八爬。 出生的前两年,是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
这样的儿童吗?从早上起床开始
一直到晚上睡觉,无时不刻地在
动作和玩闹中,没有一刻地停歇。
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儿童呢?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多动”与“多动症”是否是一 回事呢?如何看待儿童的多动现 象呢?
第三节 幼儿记忆的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
记忆概念、分类,理解记 忆结构及过程,能在实践 中应用记忆方法和策略。
发展。 2、观察的持续性:幼儿观察的持续时间逐
渐增加。三、四岁:6分;五岁:7‘6; 六:12分 3、观察的细致性:随年龄增长越来越细致 4、观察的概括性:系统和本质在逐渐增长。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激发观察的兴趣 3、交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4、运动多种感官观察
第二节 幼儿注意的发展
(二)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应。 时间比空间更为抽象。要借助于中介物。
什么中介物?请大家思考。
时间知觉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有规 律的幼儿园生活能帮助儿童建立时间观 念。
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 概念。
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一)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1、观察的目的性:目的性和自觉性在逐渐
2、注意的品质 广度 稳定性 分配 转移
3、注意与心理活动 4、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 5、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二、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三、幼儿注意力的培养
1、明确学习目的 2、培养兴趣 3、劳逸结合 4、创造良好环境
、审慎处理幼儿多动现象
你见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