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展与流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摘要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中国现代文学萌发于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停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文学研究者们将其分成开拓期、丰收期与转折期三个阶段。由于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社会大动荡与重要转折时期,因此现代文学也在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的文学思潮,并且在不断的冲突与斗争中发展与演变。本文着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演变,并研究了文学思潮的递进关系,对三大文学思潮阶段进行客观定位与评价。
关键词:现代文学思潮转折时期发展演变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几年来,中国文坛对于思想的不断呼唤,让我们不由得回忆起百年前的中国文坛,那是一个风云汇集,思想变化万千的年代。首先是“政治”与“艺术”的纠葛,其次是“道”与“器”的交会,文学不断寻找属于自身属性的真正文学性的坚韧与执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我们一直从双重意义来归纳出其概念。首先,时间概念:从1917年到1949年;其次,价值归宿(根本属性):中国新文学,在另一方面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换句话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从1917年到1949年的中国新文学。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思潮,是站在众多社会思潮的前锋,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主流思潮,即中国新文学思潮,也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内在的文学思潮
系列。很多时候国内作家与文学理论家们都在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分歧较为明显,而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学思潮发展与演变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理性梳理总结,找出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可供借鉴的东西。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
通过史料研究,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起源背景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外来思想蜂拥而至,这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传统封建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制约,因此综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这场反侵略战争打破了清朝一直以来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器炸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中西文学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国内逐渐形成了争相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潮流,出现了一大批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人们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现状,就要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在1898年,一场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件,改良政治教育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治维新改革——戊戌变法登上历史舞台。这次戊戌变法的成就在于呼吁解放传统思想,创办学堂与报刊杂志,努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在另一方面,戊戌变法对传统封建思想弊端直接揭露并进行猛烈抨击,有效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觉醒,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开始,它在推翻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普及的同时,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宰地位的传统文
化产生猛烈地冲击。随着具有高尚政治权力的帝王制度消失,传统文化权威也消失不见,这使得国内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得到解放的同时也产生了浓郁的焦虑感。一些相对完整而系统的具有新价值体系如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等承载中国知识分子新信仰的文学思潮开始萌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也因此开始崛起。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展历程
1 开拓期
这一阶段从1917年到1927年,此时西方民主共和观念早已进入国民内心,许多抨击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文化思想斗争不断出现。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编撰的《青年杂志》创刊成功,并且将刊物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随后在1917年,胡适在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提倡应当为人生而艺术,这是第一次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接着,以《新青年》刊物与这一时期主张自由思想的北大联合,开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封建文言、提倡现代白话,转变传统文学方向,反对传统文学、鼓励新文学的新时期文学革命运动。从1918年1月开始,以《新青年》为首的刊物开始采用白话文形式并运用标点符号。1918年5月,鲁迅将自己的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体现出中国现代新文学中彻底反封建的整体倾向,它的发表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我们看到,新文化运动初期知识分子们以德先生与赛先生为口
号,积极宣扬民主与文件,而这场运动实质是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潮流与中国传统封建旧文化制度之间的斗争。在俄国十月革命开始后,《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李大钊的两篇著名文章《庶民的胜利》与《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随后,马列主义就“入驻”中国,《新青年》的发展对俄国十月革命进程与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宣扬,成为马列主义在中国宣传的主阵地。而这也使得本应当属于资产阶级思想改革的新文化运动,逐渐在后期演变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大力传播马列主义的思想运动,并且对后期“五四”运动爆发起到推动作用。
可以说,新文化运动具有诸多局限性,如对当时本土文学的全盘否定与对西方文学的全部肯定,只是片面针对知识分子,而没有在国民中进行宣传。这场新文化运动对于西方文化持肯定态度,将西方现代文学与其文学思潮进行翻译与引进,逐渐开启了群众智慧,并且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快速融合与交流,对双方现代文学创作体系的构建具有深刻的影响。
2 丰收期
从1927年到1937年这一阶段,无产阶级文学派别与民主主义及自由主义文学派别在十年间共同发展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中的两大阵地。在1928年,由共产党员组成的太阳社共同创办了月刊《太阳》。同年,《文化批判》与《创造月刊》联合在上海倡导了革命文学。然而,在这一阶段太阳社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获得读者青睐称赞的文学作品并不多,多数是公式
化与概念化的。同一时期,胡适、徐志摩等新月社自由主义成员集体创办了《新月》月刊,展现出这些学者们坚决维护独立的态度。
这一时期,由于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多数在从小资产阶级转化为无产阶级的过程中,过分推崇了新感觉派别、象征主义派别,过于显示自己的生存价值,盲目壮大声势,因此,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理解不够透彻;并且当时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影响,因此,在文学运动中对文艺属性过于忽略,并夸大了其具有的社会功能;并且对于文学家思想改造的重要性任务不够重视,直接否定了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并对鲁迅等先进思想家进行批判,所以也在进步文学体系内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与此同时,革命文学也开始受到新月派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种文学运动是人生尊严与健康的践踏与侵害,因此被新月派大行打压。由于对无产阶级的断然否定与批判的观念,使得以鲁迅为首的进步文学成员群体开始反击与批判。在这之后,新月社与进步文学群体一直存在激烈的矛盾。
在1929年,进步文学阵营内部结束了长期的争论,成员观念达到了基本一致,并且于1930年3月在中国成立了左翼学者联盟,成员包括:鲁迅、郁达夫等五十余人。联盟思想纲领为了援助并投入到无产阶级艺术发展,同时成立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机构,加强了对马列主义理论的同步翻译工作与传播研究。进步文学阵营除了继续对新月派文学进行批判,并且强调了具有独立性质的自由主义作家文学观,对现代作家社会责任推卸的性灵文学派别、强调文学创作应当与社会背景与政治形成距离的京派文学等当时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