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2.能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1.克和千克的模型或图片。
2.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苹果、香蕉、橘子、剪刀、电子秤等。
3.投影片或黑板,用于展示克和千克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一袋糖果,问:你们知道这袋糖果有多重吗?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拿出电子秤,称出糖果的重量,告诉学生这是克。
2.认识克教师展示克和千克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师解释克的含义,即1克是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
学生分组实验:每人拿一个苹果,用剪刀剪下一小块,称出其重量,感受克的实际意义。
3.认识千克教师展示千克的概念,即1千克是1000克。
学生分组实验:每人拿一个香蕉,称出其重量,感受千克的实际意义。
4.换算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物品的重量,让学生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拓展活动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重量,并说出估计的依据。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克和千克的概念。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7.课后作业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出克和千克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换算等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两个单位进行简单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难点补充: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通过实际称重,让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的实际重量差异,理解1千克=1000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出示一袋糖果,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袋糖果有多重吗?”学生可能会回答:“不知道。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一、说教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要求学生熟悉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根底。
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阅历动身,敏捷处理教材,先熟悉克,再熟悉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学问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试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生熟悉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肯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展简洁的质量计算。
2、连续培育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鼓舞共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熟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熟悉。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肯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奇怪心强,依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奇怪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爱、熟识的嬉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觉,猎取新知,同时还采纳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制造了良好根底。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纳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加、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置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沟通一下好吗?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觉吗?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拟轻的用克作单位,比拟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最后,我要时刻关注教学方法的调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通过课堂实践,我发现及时反馈和指导对学生们的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与学生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鼓励他们提问,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教学,结合实际操作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核心素养目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
1.数量观念:通过学习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增强对物体质量的感知,建立数量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探索意识: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勇于尝试、善于发现的学习品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克和千克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质量单位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称量500克糖果。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品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天平使用难点:如物体放置不稳、天平不平衡时如何调整,以及读取数据时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
-应用难点:如计算购物时多个物品的总质量,或将食谱中的质量单位转换为实际烹饪时的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同时,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突破难点。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
《克和千克》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克和千克》教案1一、班级情况、学情分析:该班有40名学生,男生19人,女生21人。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敏捷,课堂反映灵活,与老师配合密切,能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习十八1—4题三、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二)探究体验:1、认识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2、认识感知1千克(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克与千克认识》教案
《克与千克认识》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克与千克的概念介绍克和千克作为质量单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2 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讲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换算。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称重,引入克和千克的概念。
3.2 新课讲解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称重物品,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
3.4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克和千克的练习题,让学生加以巩固。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数学教材》相关章节。
5.2 教具称重仪器、质量计、练习题等。
5.3 辅助材料生活中的物品,如水果、蔬菜等,用于实例讲解。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经验。
6.2 游戏环节设计一个关于克和千克的游戏,如“质量大比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6.3 课后实践布置一个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家中尝试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实例教学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7.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互动,提高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3 差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八章:教学难点8.1 克与千克的换算让学生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理解换算过程。
8.2 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的能力。
第九章:教学反思9.1 课堂表现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分析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一】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克与千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平和几种以千克位单位的秤;牢固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盘秤、天平、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4. 标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盒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盒重一些(或铅笔盒比数学课本重一些)。
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
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8.1《克与千克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8.1《克与千克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2.能够正确地使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克和千克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
1.克和千克的概念。
2.如何正确使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
三、教学难点
1.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克和千克的计量单位。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2.教具:量筒、秤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重量物品,引发学生对物品重量的思考。
2. 学习新知识
•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如何正确使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以及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示范计量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重量单位的使用。
3. 拓展练习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目,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单位换算的理解。
4. 活动设计
•设计一些趣味性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对重量单位的敏感度。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及使用方法。
六、课堂作业
•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作为课堂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的反应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对克和千克的概念有所了解,掌握克和千克
的计量方法,提高解决日常生活中重量单位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下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度量单位,具备了一定的度量观念。
但是,对于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质量单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认识质量单位。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和动画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质量单位。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蔬菜等,用于直观演示。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小卡片,上面标有不同的质量单位,如克、千克等。
3.课件: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一颗苹果,提问:“这颗苹果重多少克?”让学生初步接触质量单位。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如克与千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
同时,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如每组分发一些小卡片,让学生互相提问,用所学质量单位进行回答。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克和千克的认识 1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
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认识千克和克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认识千克和克教学设计(精选15篇)认识千克和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教学准备: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教学时间:年月日教学过程:一、口算训练:160-70=504×=7×4-5=5×700=52+48=7×500=78-49=二、教学设计:(一)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二)教学新课: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
(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3.动手试一试(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4.估一估(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
2.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物品质量的计量,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
难点:理解克和千克的意义,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包糖果,提问:谁知道这包糖果有多重?(2)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克和千克吗?它们有什么关系呢?2.探索克和千克的概念(1)教师分发不同质量的物品,如1克、10克、100克、1千克的砝码,让学生感受不同质量的大小。
3.实践操作(1)教师分发不同质量的物品,如苹果、橘子、书本等,让学生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
(2)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记录所测物品的质量。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记录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和千克来计量。
4.拓展活动(1)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自行车、电脑、冰箱等,让学生估计它们的质量,并用克和千克表示。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估计方法。
(3)教师公布物品的实际质量,让学生比较自己的估计与实际质量的差距。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如:如何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如何进行单位间的换算等。
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回家后,找一找家里的物品,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记录下来。
2.下一节课,我们将进行克和千克的知识竞赛,请大家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建立了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了1千克等于1000克。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对克和千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单位间的换算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训练。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对话来引导学生:教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手里有这些砝码,你们能告诉我每个砝码是多少克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那如果我把这些砝码加起来,会是多少千克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加一加。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4篇)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4篇)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4篇),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
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
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
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
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一】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干袋、弹簧秤、盘秤、电子秤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1角硬币。
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们亲自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活动)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生:一颗钮扣。
一个橡皮头。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
3.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克和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
2. 难点:灵活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克和千克的概念。
2. 采用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如水果、蔬菜等)。
3. 克和千克标识的物品(如称重仪器、重量标签等)。
4. 练习题及答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3. 讲解换算关系: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4. 练习换算: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换算。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克和千克的重要性和应用。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测量并记录家中的物品质量。
2.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2. 练习结果: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其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家中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情况。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物称重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了解学校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家庭中运用克和千克。
3. 结合其他学科,如数学,让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算和数据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精选18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克二、探究新知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2)讨论、总结。
讨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2千克是多少克?5千克、8千克呢?三、理解延伸课件出示:1、想一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一〉感知重量1、我听说我们二?一班小朋友聪明、爱动脑。
特别是听指挥,动作快。
我看是不是这样的;2、打开文具盒任意拿一样东西放在手上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3、刚才小朋友动作快,再来做游戏: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背一背。
背完马上座好。
你有什么感觉?述:是的,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不管是轻还是重的物品,它们都有什么?(重量)4、那么,你了解哪些重量单位?述:象斤、两、钱等重量单位是我国以前经常使用的重量单位。
但这些重量单位在八十年代就早已废除,不再使用。
而使用国际通用的千克、克等重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
板书:千克、克的认识。
〈二〉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到底1千克、1克的物品有多重,你了解吗?可以举例说说。
(一)认识千克2、看样子小朋友的知识蛮丰富,黄老师在桌上准备了很多熟悉的,甚至是小朋友爱的食品。
你们现在可不能吃哦!你能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吗?找找看。
3、你找到1千克的什么?你是怎样找的?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学生展示:1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1千克果冻、1千克面a.学生出示“1千克果冻”时问,你是怎样知道的?述:一般有包装的食品,包装袋上都要求有重量说明:象:净含量、净重、重量后的数一般都是这样物品的重量。
b.出示“1千克面粉”时,你是怎样知道的?没有说1千克,而是1kg。
是的,kg表示千克,那么猜猜看克该用什么字母表示?你是怎样想的?c.我看到前面小朋友拿的1千克苹果是4个。
这个小朋友拿的1千克苹果却有几个?为什么呢?4、请小朋友根据商标上的重量说明,每个同学都找到1份1千克的物品,找不到的旁边的帮助找一找。
克与千克教案(通用6篇)
克与千克教案(通用6篇)克与千克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1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
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认识千克和克教案8篇
认识千克和克教案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计划、汇报材料、心得体会、发言稿、合同大全、申请书、演讲稿、作文大全、教案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presentation materials, reflection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summarie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 draf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认识千克和克教案8篇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一个系统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认识千克和克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课题:克和千克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平、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生:是“杜鹏程”和“牛一凡”。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学生活动)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王盟”,不选“马烨炫”呢?生:因为“王盟”很轻,“马烨炫”很重。
师:“王盟”多重?“马烨炫”呢?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二、探究新知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火腿肠一根40克生3:前几天测体重我是34千克。
生4:一袋茶叶400克。
生5:一袋面粉25千克……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6: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生7: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五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教学过程:(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A、感知1克的重量(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B、感知1千克的重量(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1.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指导】
本单元内容可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使学生感受物品有轻重之分,知道物品有多重要用秤去称,从商品的包装标示可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要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第二层: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时可多为学生提供几种约重1克、1千克的物品,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为了和国际接轨,向学生介绍千克可以用“kg”表示,克可以用“g”来表示,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约是1克、1千克的物品,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
第三层:为学生提供称量的机会,介绍一些常用的秤,通过实际操作认识一些常见秤的数值,巩固实际测量经验及质量观念。
本单元的教学必须从生活中来,在操作中巩固,在实际应用中掌握。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3课时
1.克和千克的认识…………………………………………………………1课时
2.解决问题…………………………………………………………………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知识结构】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
【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材第101~103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一架天平、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几粒黄豆
学生:四人小组一袋食物(10克胡椒粉、100克方便面、50克薯条)
四人小组一个信封(一粒黄豆、1枚1角硬币、1颗牛肉糖、1个果冻)每人一枚2分的硬币和质量为1千克的实物
【情景导入】
介绍工具,引入课题
先让体重、身高有明显差距的两名同学在黑板前站一站。
师:看着他俩你们想说什么?
生:(小明比小刚高。
)(小明比小刚重。
)
师:小明比小刚高多少呢?
生:20厘米、15厘米、22厘米……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谁估计得最准呢?
生:用尺子量。
(请学生来量,并出示结果为15厘米)
师:是呀,要知道小明比小刚高多少,我们可以用工具——尺子去量,要用到长度单位厘米,那要知道小明比小刚重多少,该怎么办?要用到什么单位呢?
生:用秤来称,要用到重量单位。
(学生说出了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磅秤、天平等,教师有的就出示实物,没有的就出示图片,学生还说秤上有像尺子上一样的刻度和单位。
)师:关于质量单位你又知道什么?(千克、克、吨、斤、公斤、两)
师:公斤、斤、两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
克、千克、吨都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一起先来研究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就留到今后去学习。
板书出示:克和千克
【新课讲授】
动手操作,实际感知
1.建立1克的概念
(1)设疑:请小朋友拿出2分硬币,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想知道它有多重吗?用什么秤比较好呢?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我们将2分硬币放在左边的托盘里,右边的托盘里放上1克重的砝码,天平的左右两边基本平衡了就说明2分硬币的重量约是1克。
(3)巩固概念。
每名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从信封里摸出大约重1克的实物吗?你能摸出比1克轻一些的实物吗?比1克重一些的呢?比1克重得多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天平验证得出:1枚2分的硬币大约是1克,1粒黄豆比1克轻一些(1克黄豆大约有5粒),牛轧糖比1克重一些,果冻比1克要重得多。
2.感知几克
师:一枚2分的硬币重1克,两枚重多少?(同学合作掂一掂)10克需要几枚2分硬币?
师:这儿有三样东西(胡椒粉、方便面、薯条),分别重10克,100克,50克,猜猜看什么东西是100克?什么东西是10克?
(先让学生猜,老师不要急于宣布结果。
然后,让学生从四人小组的食品袋里拿出物品,每个小朋友先掂一掂,再猜猜,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猜对了。
)师:通过刚才的两次猜想你想说点什么?
生:我们要知道物体的重量,不能光看它们的形状、颜色和大小,而是要用
手去掂一掂。
师:我这里有一个鸡蛋和一个梨,你能猜出它们有多重吗?
(请几个小朋友掂一掂,看看它们分别和什么食物的重量差不多,然后用秤称一称,得到鸡蛋大约重60克,和薯条差不多,梨大约重100克,和方便面差不多)
3.感知“1千克”
师:能把你们重1000克的东西借老师用一用吗?
(师生合作,一边数一边放,100克,200克,300克,……900克,1000克)
师:1000克可以写成1千克。
(边说边写板书。
)
师:那么,3千克与3000克哪个重?哪个轻?为什么?
师:谁愿意来介绍自己带来的1千克物品?
(生带来的有一袋白糖1千克,2袋500克洗衣粉,4袋250克盐,还有的带了1千克的苹果,但苹果个数不等……)
师:奇怪了,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怎么有的是6个,有的是8个,有的只有4个啊?
生:老师,我的苹果和他们的苹果大小是不一样的,我的大,只有4个,他们的很小,有10个呢。
师:是吗?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生:怪不得白糖、盐、洗衣粉它们虽然都是1千克,但数量也都不同,1千克白糖只有1袋,1千克洗衣粉有2包,1千克盐却有4包,原来也是它们每一包的重量不一样的缘故。
4.感知几千克
师:2千克有多重呢?3千克呢?4千克呢?如果把我们每个人带来的都合起来有多重?
师:你的体重是多少?猜猜老师的体重是多少?
【课堂作业】
1.在○里填上“<”、“>”或“=”。
1千克○1000克
3000克○2千克
5千克200克○2500克
8千克○7900克
2.趣味题
昨天,聪聪也学习了“克与千克”的知识,回家后他根据所学知识写下了这么一篇数学日记:
5月18日晴
放学了,我背起3克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走进家门就看到妈妈已经给我放好了大约250千克重的大苹果,放下书包我就狼吞虎咽地把苹果吃了下去。
然后,我拿出重100克的作业本和重10千克的铅笔开始认真地做作业了,刚做完作业,体重100克的胖爸爸回来了,他手中还拎了个6千克重的西瓜呢,我兴奋地叫着:“哇,我爱吃的西瓜来了,我又可以吃西瓜了!”爸爸说:“你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半个西瓜你的体重就要接近30千克了。
”
小朋友,读了聪聪的日记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自己在班内分别找自己喜欢的实物5个,通过“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填一填、评一评”等活动,完成下表:
答案:
1.= > > >
2.略
3.略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多留心观察。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1000克=1千克
在以上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安排下分组就座,每组均拥有独立的学习活动用具,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称、掂、数、比、看、算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每名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重量单位,建立明确的重量概念。